回覆列表
  • 21 # fzanks

    儒家思想有真正講道理的地方嗎?儒家思想只是做規定,給人定行為準則,規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他根本不跟你講道理,你問為什麼,那不合理的地方多了

  • 22 # 使用者謝薄明

    人類對外(人對自然界)無能,對內(人對人)有力,還有什麼用呢?儒家看不到這內與外互相依存的陰陽關係。這與馬克斯看不到公與私相互依存的關係出於同一個原因。

  • 23 # 不爭無尤之匹夫

    總根子在孔子那裡,君子不器麼!另外就是一輩子讀聖賢書的所謂大儒們,本能上對未知知識的恐懼(不排除少數特別的人,如徐光啟等,但必竟極少數),當人面臨未知的恐懼時,則會以堅決的排斥、貶低、無視來掩蓋

  • 24 # 趙俊峰評談

    這都是西洋化學者對儒家斷章取義的理解,歸為奇技淫巧不假,進行抵制就不符合實際了,只能說進行限制。

    限制的目的是不讓其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古人採取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發展觀,不允許出現事後補救的情況,因此提前限制慾望的膨脹。而西方文化是助長慾望、事後補救,於是出現了環境不行了才環保這樣的怪事。隨著工業水平的提高,補救的時間視窗時間越來越短,有可能有一天來不及補救了。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很多西方學者才說世界的希望在東方。

  • 25 # iaoyuzi

    因為從更高層面講,人類個體的幸福感與發展科技,與發明創造是無關的。科技與發明創造是為資本服務的,它只需要給你們一點類似鴉片一樣的快感,讓你成為它的奴隸。科技文明程度越高,人就會越發強烈感受到孤獨,失落,焦慮,對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也喪失的越快。而且這條路是不可逆,全世界一旦有一個國家踏上了科技創造的路,勢必會繫結全世界都走這條路,所以有人預言,人類會滅絕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軍備競賽是無止境的,一旦地球資源告竭,掠奪戰爭就不可避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是一條不歸路。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預見了科技發展的未來,所以一直倡導的是不要過分追求奇技淫巧,這是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全世界都得走向深淵。

  • 26 # 覌海聽濤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題主你錯了

    這竟然令本號有種不知從何處入手的感覺。

    本號認為,您這論斷是錯誤的。

    廣義上的科學是指人們所獲取的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知識體系技術則是指那些人們為能更有效地實現其目的而採取的方法程式

    從廣義上,“儒家”、“儒學”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所以,它無法抵制自己;

    自打周朝起,貴族的教育體系官學就開始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

    其中的“數”,就是指技術方法技巧,也就是科學技術發明創造

    易經說:“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可見也是根本沒有抵制一說。

    我想,您一定是將“儒家士大夫”的政治屬性看得太狹隘了,直接等於了“統治階級”,這樣才能夠推匯出錯誤的結論。

    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儒家士大夫”也許是統治階層,但是您不要忘記,還有皇權、還有道家、佛家主導社會的時期吶。

    關於“儒家士大夫”政治屬性並不等於“統治階級”的原因,篇幅所限就不再加以申論。

    下面重點分析一下“抵制說”的根源。

    1、三大科學:

    歷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明珠。

    先人們從公元前四世紀就對二十八宿進行了全面測量,從而制定了四分系統的曆法

    算學方面至遲漢代時,以《九章》為代表的算學體系已經形成;

    這都是世界領先的成就。

    中醫在世界上是獨具一格的學問,它的經絡學說,辨證論治的醫療思想、切脈診斷,以及中草藥、鍼灸、按摩、氣功療法等,都是世界醫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地理學的成就也很突出。

    中國有最早的記載行政區劃劃、土地物產和山脈河道的地理著作,如《禹貢》、《山海經》。此外還有遊記、郡縣誌、圖志、河渠志、地方誌等各種各樣的地理著作。

    另外在氣象、地質海洋潮汐等方面也各有論述或專著。

    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自商代就製成了原始青瓷,唐以後逐漸形成各種風格。

    建築方面,以土木結構為特徵,融繪畫、雕刻為一體的中國古代建築與中醫一樣,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此外從已知史料看,中國是馴養桑蠶最早的國家,其時手工機械紡織體系已然形成。

    陶瓷和絲織是中國古代技術的一雙連璧。

    四大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對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推進作用。

    這是眾所周知的,不再浪費筆墨。

    但是為了便於說明、歸納和理解當時儒家士大夫社會地位政治屬性,所以此下在對科技發展進行階段劃分時,才只能政治社會政權名稱作為劃界的標幟。

    1、第一階段:

    春秋戰國以前,是古代科技的產生期

    到了春秋戰國,出現了第一個高潮

    主要成就表現在四方面:

    (1)把作為奴隸制文化標幟的青銅文化發展到更高水平;

    還產生了生鐵冶鑄技術,從而使金屬冶煉工藝基本完善起來。

    (2)四分系統曆法的確立。

    (3)以《墨經》、《管子》等著作所表現的理論科學的萌芽。

    (4) 以《素問》為代表的中醫基本理論的形成。

    秦漢至南北朝是古代科技的發展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第二個高峰

    主要成就首先是:

    (1)煉丹術帶來的化學知識的增加。

    (2)數學方面的巨大成就。

    唐代官學中的《十部算經》大多成書於這個時期;尤其祖沖之推算的圓周率數值,表明當時數學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3)地理學的發展,晉時裴秀“製圖六體”的提出,成了以後累朝奉行的準則,一直持續到西洋地圖傳入以前。

    自隋唐至元末,是古代科技發展的延展期。發展速度明顯緩慢下來了。

    主要表現於兩方面:

    (1)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轉變為以技術發展為主體,科學成就明顯減少。

    (2)科技發展表現為科技成就量的緩慢增加,很少再有質的突破。

    明清,是西洋科技傳入時期

    中國科技以歷算學受西學影響最大,除吸收了對數、三角等西洋新法外,還開始注重對義理的研究,使科學結構發生了變化。

    此外,如地理學、測量、機槭等也程度不同地受了影響。

    兩次高峰都是發生在分裂割據的歷史時期。

    為了弄清其中原因,我們有必要對科技發展過程進行更深入地分析。

    概括說,中國古代科技在發展中曾受過三次大的衝擊,形成了二個脫離

    其實,它的真正影響在於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表示君權凌駕於一切之上,知識分子地位明顯降低了。

    春秋成國時期,君權不甚強知識分子地位較高。

    如孔、孟、墨等許多人,一無家資、二無祿位,完全靠自已的知識名滿天下,抗禮諸候。

    這種社會狀態使士人重視自己的人格,珍重自己的知識和學問,這就鼓勵他們創立新說。許多人為證實自己的學說孜孜不倦,躬身實踐,不恥惡衣惡食。

    正是由於題主所說的“儒家士大夫”——當時的知識階層這種為創新說進行科學研究的極大積極性,促使春秋戰國出現了科學技術的高峰。

    秦以後不同了,最高統治者對士人,能為所用者縻以爵祿,否則生殺惟所欲。

    “儒家士大夫”的依附性加強,許多人為了改善自己的政治經濟地位,把爵祿看得重於學問,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挫傷

    由上可見,這段衝擊與“儒家士大夫”的排斥無關。

    他們自身難保,也不具備抵制的能力和實力;

    起初,儒學是一種研究怎樣修身、怎樣治學、怎樣做官,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作為一種哲學體系是很不完善的。

    為此漢儒董仲舒等對它進行了改造,主要是引入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論,作為解釋客觀世界的模式。

    運用這種理論的訣竅在於比附:凡百事物,理有不通,則與陰陽相比,與五行相比

    一旦歸入陰陽五行,就能以感應、生克加以解釋了。

    而“歸入”的依據主要是事物的形狀、顏色、氣昧等等外觀特徵。

    社會又禁止別的哲學思想的存在,科學無由進步。

    儒學長期獨家統治造成的哲學的貧困、理論思維的貧乏,是科學技術最終落後下來的主要原因。

    這樣看,是儒學本身的先天不足,並非“儒家士大夫”的主觀抵制。

    封建社會做官的門徑雖然很多,但由於最高統治者極力抬高進士地位,進士科很快壓倒其他各科,成了對“儒家士大夫”最有吸引力的一種。

    進士科以詩賦、策論取人,學校中更不講授科學技術。

    唐代以後,雖然數學,醫學等都有專門學校,因只培養胥吏和伎術官,使科技與士人的界限更加分明,教育與科技的脫離反倒顯著了。

    從這時看,“儒家士大夫”已經不再具有從事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了,即使有人在繼續,也應屬於個人的業餘愛好。

    所以,這時“儒家士大夫”與科技創新是井水不犯河水,根本不存在抵制的理由。

  • 27 # 葉恆

    我們看待歷史問題不能站在現在的時空點來分析。必須現在當時的時空條件分析。因為過去中國一直是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最大的問題。所以過去士農工商,把農業擺在前面,工商擺在後面是很有道理的。這個主次必須分清楚,工業,商業雖然需要,但不能喧賓奪主。農業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工業商業是滿足奢侈需求。農業是雪中送炭,工商是錦上添花。沒有這些錦上添花人還能活著,沒飯吃可是要死人的。

    再說過去農業都比較自然環保,而工商業一旦瘋狂發展起來,對自然生態就會有很大的破壞。所以中國古人很有智慧,科技的發展一定要在倫理道德的約束下,有節制的發展。不要享受過度,給後代子孫多留點資源。

    儒家說“欲不可漲”。人的慾望一旦被激發起來,就會慾壑難填。就會造成很大的浪費。我們從現在商業社會的種種弊端來理解儒家的一些看似“糟粕”的地方,就能理解了。

    比如現在像電視連續劇,電影,手遊等娛樂的東西太過剩了,給老百姓生活帶來的恐怕就未必是健康的了。現在是過度娛樂已經成為了負擔。再比如大家去看大街上垃圾桶裡扔的那些衣服,玩具,用具,好多還可以用的,就扔了。都是對大自然資源的浪費。雖然說促進消費可以推動經濟。可是對資源的過分掠奪,將近國家民族的後代子孫又用啥來生活呢?

    所以對於儒家思想的評判只有深入學習,全面瞭解後也許才能客觀的評價那些思想究竟是精華還是糟粕。

    如果對儒家教育沒有深入學習過,完全用現代思想去評判儒家思想,就難免會把精華當糟粕,把糟粕當精華了。

    要知道精華糟粕都是相對而言的。在現在認為是糟粕的東西,在過去也許就是精華。在這個國家認為是精華的東西,也許在另一個國家,人們又覺得是糟粕。

  • 28 # 足三裡是幾裡

    安裝傳統文化角度來看,科學是便利了生活,但是看看現在的生存環境,看看現在的人心不古,科學難道不是奇技淫巧嗎???

  • 29 # 樑樹海18245031587

    因為儒家知道科技的發展會使地球環境惡化,全球變暖,物種滅絕,病毒肆虐,最終毀滅地球並使人類道德淪喪直至滅絕。具體知不知道PM2.5和限號這些就無從考證了!

  • 30 # 懶散俗人

    儒家士大夫為什麼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稱為奇技淫巧,進行抵制?

    其實一開始,儒家雖然提倡復古,但對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改良並不牴觸。他們更看重的事禮制方面的復古,比如攻擊墨家一般是針對“無君無父”,並不是為匠人奔走什麼的。

    但崇古這個大方向定下來以後,從意識形態方面決定了儒家的思維方式比較重視傳統,注重經驗教訓的吸取和防範措施的落實,對未來的分析和趨勢的判斷卻基本沒什麼成熟的理論。

    所以,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雖然朝政未必是按儒家的主張,但指導思想卻都是儒家的這一套。於是,向前看,就是秦末的大亂,大家認定是苛政造成的揭竿而起。緊跟著武帝北擊匈奴,導致天下疲敝。因為匈奴沒能夠進入長城禍害,所以主要的教訓就剩下窮兵黷武導致的民生問題了。這就奠定了一個“向內的”基調。反反覆覆,到中唐以後,五胡亂華的悲劇,在唐朝“天可汗”的榮光中被忘卻,安史之亂的悲劇卻被後世當權者銘記在心。

    歐洲國家遇到問題,名正言順地歸罪於外部異教徒乃至兄弟之邦,來發起征伐或者改變貿易政策。如果不是開闢了新大陸以及對非洲和東方的殖民,沒有走出去的話,西方社會在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就會崩潰,根本沒有機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而中原的政權把心思完全放在內部,一項情願的認為,只要天朝解決好民生問題,自然萬邦來朝。然而,埋頭在這個小圈子裡如何能夠解決!越是不能解決,按儒家的觀念就越是關注民生(這是宋明清的治國理念,和利益集團無關),再怎麼關注也不能解決根本的土地問題,於是更多聚焦到那些細枝末節上去了。一開始,奇技淫巧只是指那些逗帝王權貴開心的“無用之物”,於促進耕織有利的技術推廣還被當做很大的政績。到後來,這些技術也因為會淘汰落後的家庭生產導致社會動盪,造成平民破產而被士大夫反感抵制。直到明清,為了漕運相關人的生計,拒絕效率更高的海運(當然也有既得利益的官僚,但其實他們都是流官,自然也可以轉去鑽營海運的好處),拒絕更先進的繅絲裝置,是為了讓織戶不至於破產,導致紡織業被日本人超過。同樣的農業生產,只有人力或者最多單牛操作的耕作技術的改良會得到官府的支援。更大規模的生產方式,會導致地主提高效率,加速土地兼併,就會被當做奇技淫巧。磨坊什麼的因為影響不到農民的基本生計,水力什麼的普及沒有收到打壓。

    不要覺得不可思議,象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羊吃人”的情況,在中國鐵定是玩不下去,一頂與民爭利的帽子,百試不爽。而宋末自然流離失所進入手工業的情況則沒有問題,因為傳統的剝削淘汰夠慢,而從道德上找不到什麼把柄。

  • 31 # 歪嘴小個子

    士農工商。

    科學主要是在工中。象鄭國渠,靈渠,都江堰,陶瓷,紡車,長城,故宮,勾踐劍。

    還有管天文的司天監中,混天儀,地動儀。

    商中也有一些,交子兌票等印刷防偽技術。

    儒家士大夫更關注國家的安全與平穩,而中國曆來糧食不足,所以揚農抑商是必然。

    明朝,引進玉米紅薯,人口從4000萬一下子漲到2億。

  • 32 # 易山看海

    從百花齊放到獨尊儒術,也就沒了爭辯,沒了爭辯就不需要邏輯,沒了邏輯就不可能產生科學,沒了科學的技術是難於推廣也難於持久。中國歷史上只有技術沒有科學根就在儒家思想毫無邏輯的誇誇其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竹蓀的做法湯煮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