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會會天下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日本天皇自稱是“萬世一系”,就是說血脈從來未斷絕,近代明治維新後更是將“萬世一系”寫入憲法。

    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餘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裡。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日本天皇還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

    日本自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至1867年德川幕府最後一任大將軍德川慶喜宣佈大政奉還,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德川幕府最後一任大將軍的兒子後來成了日本一名電氣工程師。

    從幕府時代開始,日本天皇就一直處於架空狀態,日本天皇自稱是天照大神的後人,幕府的大將軍們也真的就把他們當大神看待,不過是泥塑的大神,高興了就給個叄瓜倆棗的,而日本天皇要過好日子就要下御詔,得寫“表揚信”,或者給大名賞封號。當然封號都是虛的,然後大名就會上表感激涕零一番,然後會給天皇進貢。這樣的天皇當然沒有人會惦記著去搶班奪權。

  • 2 # 劇透歷史

    日本歷史上的諸多幕府將軍和實權派,之所以沒有廢除天皇自立(足利義滿曾經以天皇自稱,織田信長疑似傳聞要廢除天皇自立),大約和日本列島高山深澗相互阻隔的地理環境有關。 從日本的歷史記載來看,列島早期的統治者是一些聲稱能夠溝通天地的巫師,他們透過壟斷神權來統治部落,這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女王卑彌呼。隨後的時代,據稱天皇的先人就是從九州島北部崛起,依靠武力、聯姻、結盟等手段東向本州發展到今天的奈良、京都一帶。但由於日本列島大多是丘陵山地,先天覆雜的地理環境將列島全境分隔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生存空間單元,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全境十分得困難。於是,宗教作為一種統一思想的工具成為了輔助世俗統治的有效助力,天皇家族一直以神之直系後代的形象示人,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具體化代表,自然是控制列島民眾的有力工具。 因此,不管是外戚藤原家族,還是鎌倉、室町、江戶三朝幕府,在掌控了整個日本的實際權力後,甚少有人會想著推翻天皇自己親自君臨天下。天皇大多數時間是如同羅馬教皇般的宗教存在,世俗的統治者往往會利用宗教的力量來鞏固自身的統治,天皇的存在反而有利無害。但如若去促動天皇的宗教權威,一則挑戰“神權”會帶來全日本民眾出於維護信仰的反抗;二來打亂神道教思想統治體系,對幕府的統治根基也是一種損傷。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皇室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相當奇葩的存在:一方面號稱萬世一系,從未間斷;另一方面卻幾乎是萬世一系的傀儡,事實上日本歷史上真正由天皇掌握政權的時間可謂少之又少。那麼問題來了:那些實際統治日本的幕府將軍、那些強橫一時的戰國大名在瞬間灰飛煙滅,為什麼看似弱不禁風的皇室卻能傳承千秋萬代?為什麼那些實際掌握政權的幕府將實權派沒廢除天皇而自立?

    儘管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模仿大唐王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然而日本畢竟不是大唐帝國,倒不如說日本更類似於隋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世家貴族勢力盤根錯節,等級制度根深蒂固的社會。儘管日本在大化改新的過程中一度借鑑過中國的科舉制,然而參考者卻只能是官僚貴族的後代,應考者幾乎是無條件及第,且不及第者可以改判及第,出身與門第仍然是日本朝廷選拔官吏的最重要的標準。

    中國古代實行科舉制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給予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弟子一定的上升渠道,由於這些人在朝中沒有任何根基背景,於是就只能依附於皇權,皇帝可以利用這些從民間提拔起來的職業官僚打擊世家貴族勢力,從而加強中央集權。然而在日本世家貴族與生俱來的光榮與驕傲即使在皇權面前也能光芒四射。如果把國家比喻為一家大公司,那麼中國皇帝就是自家公司的唯一股東,而日本天皇僅僅只是作為貴族領袖而存在,而世家貴族則是國家的集體股東。

    中國大一統國家體制的形成過程其實就是一部不斷瓦解貴族力量的歷史——透過科舉制選拔起來的職業官僚日漸代替了傳統的世家貴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國子民的生殺予奪全都操之於皇權之手——皇權可以將混跡街頭的韋小寶一夜之間提拔為帝國高官,也可以將賈府這樣的鐘鳴鼎食之家瞬間打入地獄。皇權可以讓人生,讓人死,讓人尊榮富貴,讓人落魄不堪,無論任何人都只能臣服於皇權之下。

    日本的國情卻與此不同:這是一個等級界限分明的社會——士、農、工、商各階層都被自己的出身嚴格束縛,在上千年的歲月長河中出身平民而能成就功業者僅豐臣秀吉一人而已。這樣嚴格的等級制度一方面使皇權無法逾越身份的限制而肆無忌憚的擴張以避免像中國皇權那樣因過度擴張而引發底層的反抗;另一方面由於在皇權和百姓之間存在著的各級領主貴族替皇室分擔了相當的罵名,由於百姓直接打交道的是自家領主,他們切身感受到的是自家領主的剝削壓榨,至於那個傳說中的天皇反他作甚?日本的等級制不僅瓦解了底層對皇室的反抗,與此同時那些掌握實權的世家貴族、幕府將軍也不敢輕易逾越身份的限制而冒天下之大不韙。

    說到底日本幕府時代各路諸侯大名之間爭奪的不過是國家的實際統治權,事實上他們也的確取得了國家的實際統治權——任何力量若要挑戰幕府的權威,哪怕是天皇也被認為是叛逆不道,於是在日語中出現了“天皇御謀叛”一詞。儘管這些實力派人物內心深處藐視皇室的軍事實力,但對其殘留在人們心中的威望始終有所忌憚:皇室在精神上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在七百餘年的幕府時代其實一直存在——儘管新興的武士政權可以架空皇室,但卻沒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廢黜皇室。

  • 4 # 鍛彰趣義

    廢除天皇不是沒有發生過,大友皇子、淡路廢帝、九條廢帝、陽成天皇、還有後醍醐天皇,都被廢過。但從來沒有誰想過要廢除天皇制度,原因很簡單,有它比沒有好。

    舉個例子,松平藏人佐松平元康是如何改名為德川家康的呢?三河武士們發現,很久之前,松平家有個祖先叫松平信重,是上門女婿,他原來的姓氏是世良田,乃是清和源氏的一支,世良田還有一種表達方式,叫做“得川”,這一支血統只有松平元康家繼承了,所以他決定恢復祖姓,又因為這位松平信重曾經在德川德滿寺出過家,德川是地名,也就是這位松平信重的故鄉,所以松平恢復的祖姓就是德川。這樣一來,松平家是如何到三河來的,又是如何繼承了源氏的血統等學術問題,就都解決了。

    為什麼要改姓?為了抬高身價,因為原則上,取得一方土地還不算真正的取得,得天皇封官承認才行,不然今天憑實力取到,明天別人也可以憑實力從你手中拿走。而要得到承認,原則上必須是“武家棟樑”——源、平二家的人。這是很早就確立,併為武家共同遵守的原則。

    試想一下,有多少大名的身份、地位都是在這種制度下取得的,如果廢了天皇制度,或取而代之,會怎麼樣?他們一定會群起而攻之,因為這動搖了他們統治的合法性基礎。更何況以日本大名割據一方的分裂局面,誰也沒有能力真的推翻天皇,即便坐穩了將軍之位也還是不行,因為推翻天皇就是朝敵,是要被共討的。

  • 5 # 端木賜香

    咋說呢,日本人太傻唄。不知道君權神授都是哄孫子的。

    相形之下,就我們華人聰明。華人信這個,信那個,我告你,都是表面文章,哄別人信的,其實華人骨子裡啥也不信。不信鬼神,不信因果,不信宗教,不信官家。在中國,一個猴子都知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更甭提項羽和劉邦那樣的人尖,見了秦始皇巡遊的威風,一個脫口即出:“彼可取而代也”,一個喟然長嘆:“大丈夫當如此也”。

    2600年了,日本歷史跟中國也差不多,既有內憂又有外患,既有戰國,又有皇權旁落、諸藩並起、將軍稱雄的幕府時代。可是,就是沒有一個人想過取代天皇。既使到現在,日本皇室依然奇怪,沒有姓氏,沒有戶籍,沒有門牌,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沒有信仰自由,沒有婚姻自由。憲法裡他們不是公民,江湖上他們更象黑戶,但是,日本天皇,卻一直是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永遠開不敗的菊花。這一點連日本學者也百思不得其姐。

    大家解釋說,第一原因,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天孫。前者為諸神共主,後者乃諸侯共主,無人敢替代。第二原因,天皇比較明智,有能力時才親政,無能力時就棄權,形同虛君。掌握實權的幕府將軍,根本不必脫褲子放屁,再去奪那名義上的虛權。第三原因,日本天皇在國民中有著無上的尊嚴,掌權者可以利用這種資源,就是挾天皇令天下,留著比廢了好。

    不管怎麼說吧,日本天天向大唐中土取經,自稱小中華啥的,但就中國猴改朝換代的功夫,沒人敢學。以至於現代社會了,日本人還羨慕中國。2004年3月17日的《讀書時報》第八版,載有趙冬苓的一篇文章:《和森村誠一聊戰爭與和平》。其中一個細節,森村誠一兩眼放光地評價中國:“我非常喜歡中國,特別是中國的歷史,簡直太喜歡了。中國歷史比日本的精彩,裡面有許多很民主的東西。”看了這話我也兩眼放光,急切地看其下文,他說:“比如,任何人都可以當皇帝——你能設想隨便什麼人當天皇嗎”?

    日本人當然不敢設想,但我們華人敢。這就是中日的巨大差別。真正的君權神授,無人撼動。

  • 6 # 萬景路萬眼看日本

      事實上確實是這樣,無論是首開鎌倉幕府的源賴朝,還是後來建立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擬或是定鼎江戶的德川家康,當然還有雖未建立幕府政權但實際上權利足與幕府大將軍相當的北條氏、豐臣秀吉、織田信長等等。他們實際上都已經成為了國家權力的實際掌控者,但卻幾乎沒有人慾取天皇而代之。比照中國皇權史來看日本的“萬世一系”皇權,就有點百思不得其解了,其實,這裡面是有著奧妙存在的。

      首先,從宗教的角度來看,日本是個多神教的國家,而且日本這個多神教國家的神還具有善惡兩面性,也就是說在日本信眾若虔誠敬神,那麼,神就會護佑信眾,為信眾帶來澤惠,反之,若不敬神,神則會作祟懲罰人。而日本神話歷史中的第一代神武天皇,據說就是日本創世神天照大神的直系後裔。其子孫應神天皇,也被認為是日本史上真正存在的第一任天皇,祭奉他的神社可以說遍及日本的角角落落,他就是被人本人尊稱的“八幡桑”御祭神。由上述這二位日本天皇的出身,已經等於間接的說明了天皇家族都是神的後裔。那麼,如果不敬著點,來作祟怎辦?而把他高高的供奉起來,一點也不影響自己掌權,還會帶來恩惠,這對於各代幕府將軍等來說,正是何樂而不為之事,當然也就沒人想篡權取而代之了。

     其次,應該說是日本人從中國戰爭、相殺以達到皇朝更替的案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那就是與其透過辛辛苦苦的打打殺殺奪來政權,還要落得個篡位、篡國的罵名相比,承認天皇的最高地位,然後架空天皇權力,讓天皇變成形式上的天皇,即傀儡,最後再以天皇全權委任的形式拿到真正的相當於天皇的權力,乃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何樂而不為的輕鬆取天下的辦法,明白了其中奧妙,歷代關白、幕府大將軍當然不會想著篡位做天皇了。

     第三,即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前面所述理由的延伸。那就是歷代天皇大位之所以安如泰山,最直接也是最現實的原因就是因為天皇沒有實權。日本法律規定,天皇雖有否決權,但卻沒有決定權,換言之,也就是說臣屬如果想做什麼說什麼,天皇沒有“不同意”的權利,如中國皇帝那樣命令臣屬幹這兒幹那兒,這個在日本還真不好使。有這樣一位人畜無害的天皇高高在上的坐在上面,又不影響臣屬的任何權力運作,誰還沒事兒想著要去篡位當那形式上的皇上呀。因此“天皇不可侵”的原則也就被歷代幕府大將軍等繼承下來了。好像只有一位,即室町幕府時期的第三代幕府大將軍屬狗的足利義滿,曾經因一首說天皇傳100代後將讓位於屬猴、狗的人的寓言詩而琢磨過取天皇而代之,但最後也沒成功。不過足利義滿和我大明關係倒是相當的不錯,在位期間力主發展日明貿易並奉大明為正朔,頗有孺子可教之風。

  • 7 # 謀士說

    據說,日本人對於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去書裡面尋找答案,書裡面沒有的,就求助於神。所以,日本基本信神道,天皇是神之子,加上日本的“血統論”根深蒂固,沒人敢破例廢除神一般存在的天皇。要不是二戰,日本戰敗,日本天皇估計還不會走下神壇。要是贏了二戰,日本天皇真的要上天。

    日本天皇,從即位那一天開始,就註定了他神一般的高貴血統。在日本人眼中,天皇血統高於一切人類。而天皇,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也常常近親結婚,歷代天皇也不敢破例,一直按照祖宗的規矩辦事。所以,普通老百姓一直將他作為神來供奉。就好像,玉皇大帝沒人敢朝他吐口水。

    此外,日本貴族一直是世襲,就連砍樹做木匠活的都是世襲制,比如第一代人被天皇封為木匠,他的家族子女世世代代都是木匠。所以,當官的一直會世襲下去,一般不會僭越自己的職權範圍。而古代的中國不同,最忌諱的就是自己做了官,在本地方任職。且避免與親戚家屬有往來,以免被人誣告利用職權之便,扶持親戚上位。而日本卻不一樣,父親做官,兒子做官,家人親戚都做官。所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日本天皇,不怕你拉幫結派,如果你不讓兒子做官,說不定天皇還不高興。

    為什麼幕府將軍能掌權,就是因為天皇沒有實權,天皇熱衷於內鬥和泡妞,很少過問政事。反而日本的女天皇,熱衷於領土擴張。幕府時期,日本天皇雖然沒多大的實權,但是,日子過得也很優哉遊哉。天皇不用打天下,幕府將軍扇子一揮什麼事都解決了。所以,天皇沒有權力無為而治,也是一件好事。更重要一點,幕府將軍也沒有那個膽量將天皇廢除。即便是蘇我馬子殺掉崇峻天皇,他也不敢自己做。因為權臣要的是權,而不是天皇這個位置。他們一旦掌權,天皇被他的家族完全控制,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想幹嘛就幹嘛。還有,幕府將軍不是神,沒有那個血統,即便做了天皇,他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所以各地的官員老百姓,肯定不會聽他的。即便幕府將軍做了天皇,他也做不踏實。這個就好比趙高殺了秦二世,沒人支援他,坐在龍椅上面,連覺都睡不著。其實,在日本比這更嚴重。

    日本人信神道,已經超出我們的想象,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日本都很信神,且已經成為他們一種信仰。這個和歐美人信耶穌差不多,只是我們不那麼信神罷了。歐美人說華人沒有信仰,只相信人的力量。比如歐美人看見一座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會繞道而行,但是華人不會,直接將山挖掉,這就是愚公移山。面對洪水氾濫,歐美人做出的反應就是躲避,這就是諾亞方舟。而中國面對洪水,就會想方設法的去疏導,所以就有了大禹治水。

    總之,日本這個民族很奇怪,且血統論也根深蒂固。比如,你出生貴族,那麼世代是貴族。在日本,天皇面對的威脅,不是權臣,而是兄弟姐妹。因為,天皇的皇子之間,一直爭奪皇位,所以在日本歷史上,天皇差點後繼無人。比如在雄略天皇死後,皇室內部因為爭奪皇位,皇室全被燒死。只有一位白髮皇子勝出,就是清寧天皇,但是清寧天皇又沒有兒子,最後在民間找了兩個皇子來繼承天皇之位。

    總之,日本的幕府將軍,的權力已經僭越了天皇。他也沒有必要將天皇廢除,主要是他們的觀念與中國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念不同。大貴族世襲,擁有比天皇還大的權力,且日本講究的是血緣關係,所以,幕府將會不會將天皇廢掉。畢竟,天皇在他們眼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一旦廢除,不知道有後果發生。

  • 8 # 飛揚46644226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像這樣的改朝換代,一般來說是伴隨著原有的生產關係的崩潰才會出現這種創新性質的變革。換句話說就是,日本的生產力自古沒發生多大變化,生產關係也就沒有必要調整,社會也沒必要大變動。

  • 9 # 青年維也納

    這個問題下的所有回答都是從天皇沒有實際權力和天皇在神道教裡的現人神地位上來解釋。但是我認為天皇沒有實權不是他不被取代的原因,神道教的影響在近代神佛分離以前其實也沒有那麼大。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天皇一方面按照神道教的觀點是現人神,但另一方面他們自己還信佛,很多天皇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很多還出家作了法皇。一個生活在神佛習和的古代日本的人,他要怎麼從信仰的角度解釋這些活著的時候就剃髮出家,死了也葬在寺裡等著往生佛國的天皇呢?如果這時候有人取代了天皇,這種自相矛盾的神道教信仰真的能夠成為毫無實權的天皇的保護傘麼?

    (神護寺的後白河法皇像,這個造型的天皇如果想依靠神道教的信仰得到人民的保護恐怕不那麼容易)

    那麼如果沒有實權不是天皇被保留的原因,神道教在古代的影響也沒有近代那麼大,那麼為什麼天皇既沒有被廢除,天皇家族也沒有被取代呢?我覺得還是隻能從制度的角度來加以解釋。

    首先我們知道天皇本來就是日本的眾多兼具祭司與領主的家族之一,但是隨著天皇朝廷在整個日本建立起霸權地位,他們就開始逐步打擊其他和他們類似的祭司家族。透過引入佛教和把佛教與神道教調和起來,天皇家既保住了自己現人神的地位,又排除了其他可能的競爭者。而隨著天皇權威的擴大,他們進而透過遣唐使開始效法中國的制度樹立自己的權威。

    (跟內藤湖南的著作相比《內藤湖南演講錄》也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強烈推薦)

    日本的律令制幾乎可以看作是對中國唐代制度的照搬,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說他研究《唐格》的時候發現手裡的文獻有脫漏和缺字,於是就找來日本的《延喜格》,然後發現兩者之間幾乎沒有什麼差異,《唐格》的脫漏和缺字幾乎都可以從日本的《延喜格》裡補上。

    律令制國家的經濟基礎和唐一樣,都是班田制。透過班田制日本廢除了貴族對農民和土地的私有,把所有的農民土地都收歸國有,然後由國家把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國家再向農民徵收租庸調。租庸調構成律令制國家的財政收入,然後國家用這些錢來供養官吏,興建公共工程,保證國家安全。正是透過建設律令制國家,天皇才真正作到了把過去佔有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的貴族,變成依賴於朝廷的權威和授予的官位的官僚。天皇才真正建立起自己在日本的絕對優勢,但是反過來說天皇的權威也就幾乎捆綁在律令制國家身上了。

    班田制在中國都沒能延續下去,在日本同樣也不能。班田制衰退的結果就是國家掌握的公田和分給人民的口分田越來越少,但國家的財政負擔卻越來越重,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民無力負擔國家的租庸調。即使在律令制早期,比較理想的年景裡,口分田的產出即使不被徵收也只能供應一個普通的農戶一家60%的口糧。而隨著班田制的衰退,課徵越來越多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普通農民就更無以為繼。國家試圖以鼓勵開墾新田的方式鼓勵增加土地,但是遇到的困境其實和班田制崩潰時期的中國一樣,都是最初作為鼓勵開墾的《三世一身法》被《墾田永世私有法》所取代。其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土地被集中到大領主手中。

    (源氏的名門新田氏的發源地新田莊)

    國家失去經濟基礎的必然結果就是制度崩潰,大規模的私有田地變成莊園,莊園主為了保證自己的田地管理權就以“年供”的方式去尋找庇護人,最初的天然庇護人是擁有巨大特權的寺院。按照朝廷的法度一品親王和一位的大臣所能開墾的土地的面積是500町,而東大寺能夠開墾的荒地面積是4000町,是一個一品親王的八倍。於是大量土地都被實際開墾者“寄進”給大寺院,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奈良時代的寺院如此強勢,擁有強大的僧兵勢力。因為他們是日本最大的地主。

    (掌握大片土地的寺院和他們領地上的僧兵一直是律令制國家的巨大麻煩)

    但寺院雖然在理論上可以鎮護國家、護持佛法王法。但寺院並不能為國家提供實際的公共服務,尤其是在公共建築和朝廷公務方面,很難指望寺院。比如說大內裡重建這種事情上就很難指望東大寺這樣的寺院來出錢。所以國家只能默許能夠提供這種服務的勢力也迎頭趕上,那就是權門。在國家公共財政已經崩潰的情況下,寺院奪取了大片土地但卻不能直接為國家服務,那麼國家就默許了權門的興起。權門的權威建立在國家授予的官位上,而他們與天皇家的關係,尤其是在攝關政治時期他們作為天皇外戚的身份,保證了他們所獲得的國家制度之外的收入,至少有一部分可以用於國家事務。

    (寢殿造標本的東三條殿,不僅僅是權門的禮儀性宅邸,也取代了律令制的大內裡成為天皇在權門政治時期居住地的模版)

    律令制國家的渙散導致天皇逐漸從充滿律令制色彩的大內裡轉移到更富於權門色彩的“裡內裡”。這個轉變實際上就是天皇已經默許了律令制下掌管一切的專制君主式的天皇制度,被作為貴族首領的天皇新形象所取代。在這個時期天皇和攝關家其實是互相利用的關係,一方面是天皇權威的基礎律令制已經無以為繼了,另一方面是攝關家要維持自己從那些託庇於自己門下的莊園所獲的的收入又必須維持朝廷的存在和運作。於是雙方就結為外戚的關係,天皇彷佛是攝關家的傀儡,但事實上攝關家必須出錢維持律令制的體制不至於崩潰。

    權門政治興起的基礎一方面是律令制在經濟上的失敗,另一方面又是律令制在政治上的成功。所以自然沒有廢除天皇制的必要,因為天皇和官位以及律令制在政治上所具有的權威是它的唯一價值。如果把天皇廢除了那麼權門的政治權威也就喪失了,而要重建這樣的權威就必然導致把原本作為潛規則的非正式的經濟體制的莊園制度變成公開的國家財政制度,那對權門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即使對其中某一個權門來說是有利的,但這種改革無疑會損害其他權門的利益。所以還不如維持這種半公開的局面。

    (權門政治持續了幾百年,攝關家只是掌握政權的各種勢力裡的一個)

    權門政治實際上維持了幾百年,從天皇外戚的攝關家,到以讓位的天皇作為天皇的父親或者祖父的上皇所主持的院政,再到鎌倉、室町兩個幕府,其實都是權門政治的不同變體。而且它們之間實際上也不是彼此取代的關係,相反即使建立了幕府,日本的權門體制依然是多元的。

    (會玩但不會治國的後白河院就掌握了“王家”的權力)

    比如以天皇為首的僅僅作為律令制存在的象徵的“朝廷”,以關白和五攝家為首的掌握著其實已經高度儀式化了的朝廷公務裡的支配權的“攝關家”,以上皇或者法皇為首的掌握著作為權門之一的天皇家族的權力的“王家”,還有透過武裝鬥爭而加入到權門體系之內的以將軍為代表的“幕府”。他們其實是共同分享了以莊園為基礎的新的土地所有制的經濟收益。而他們的權威也都建立在以天皇為首的朝廷為象徵的律令制國家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天皇,那麼朝廷也就沒有了,沒有了朝廷那麼攝關家、王家、幕府也就失去了意義。而作如此徹底的改革的結果其實只能對主導這種改革的權門一方有利。這種利益和改革本身的劇烈程度以及所需要的力量是不相符的。所以相比之下在既存的體制之內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反而更有價效比。這才是天皇制沒有在鎌倉和室町兩個幕府統治時期被廢除的根本原因。

    (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分水嶺般的大事)

    天皇制的最大危機其實是在應仁之亂。應仁之亂徹底終結了日本的莊園制度,這種翻天覆地的變革並不是由具體的那個人主持的,而是因為莊園制度自己走到了陌路。在應仁之亂以前攝關家、院、平家、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財政收入都來自莊園。但是應仁之亂以後在漫長的戰國時代,日本的武士廢除了整個舊有的土地所有制,以武力為後盾,透過檢地對整個日本的農民和土地建立了直接的統治。所以內藤湖南主張日本歷史的真正分水嶺是應仁之亂。如果日本在這種新的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徹底拋棄作為權門政治的外皮的律令制國家和天皇制其實是有可能的。

    但天皇卻成功的熬過了戰國,作為德川幕府供養的吉祥物生存到了明治維新。這當中的理由內藤湖南作過非常有趣的解釋。其中很多都在其他回答裡提到了,那就是首先天皇和朝廷原本的功能就是為權門政治充當吉祥物他們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第二是隨著朝廷和公家失去收入和領地,他們依靠把自己的學問和愛好變成技術甚至是手藝的方法實現了自己身份的轉變。第三就是經過戰國時期的苦日子,朝廷和公家的要求真的變得越來越低,攝關家的俸祿跟大名比簡直不足一提。不過好在他們不用為此向幕府承擔軍役,所以生活水平還是可以保證的。但是跟權門時代的攝關家或者王家相比那就完全是天壤之別了。

    總結日本從平安時代依賴的整個歷史上的天皇家的興衰浮沉,我們可以看出真正讓他們得以“萬世一系”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它們在權門時期的利用價值,而次要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這種利用價值所導致的客觀上的“萬世一系”所帶來的威望和信仰方面、文化方面的價值。

  • 10 # 過河卒7900

    沒能力也沒必要。沒能力是指:幕府在最強勢時期也就是擔高400萬的超級大名,雖然是一家獨大日本最強,但是也沒有能力對付300諸藩,薩摩島津勇猛善戰,就是個60萬擔是個半獨立王國,仙台依達家名為63萬擔實際產糧百萬擔,越後,毛利等幾十萬擔的大名還是有很多的,雖然沒有人敢單獨反抗幕府,但是一旦幕府要推翻天皇就會成為朝敵,那時候各大名就會紛紛跳出來反幕府,只要全日本有三分之一的大名叛亂,幕府就沒有能力消滅反抗勢力,最後只會被圍毆致死。沒必要是指:在初代將軍德川家康時期就已經出臺武家諸法度規範武士和大名,出臺公卿諸法規範了公家的制度,整個公家才10萬擔,天皇只有3萬擔的財力,其餘公家刮分7萬,天皇從來都是入不敷出,每年都要幕府的捐助。幕府還規定了天皇是不能直接管理具體國事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神學,具體治理國家由幕府負責。可以說天皇神化是國家信仰卻沒有實權,皇家沒有經濟來源每年需要幕府捐款,推翻天皇卻要冒著天下造反的風險,而幕府沒有完全能力平定,所以就一直維持著這樣的局面。

  • 11 # 陳醉亭

    自鎌倉幕府時代開始,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和以徵夷大將軍為首的幕府,雙方對權力的爭奪就一直都沒停過。

    而為什麼幕府更替頻繁,天皇就能“萬世一系”呢?

    天皇的權力被架空,影響不了大局

    “幕府”一詞本是中國古代專指軍隊主將的大帳,由日本引申之後,範圍擴大到由幕府將軍領導的一個集團班子,實際含義更接近於魏武帝曹操的“霸府”。

    由於日本建國之初,各國林立,勢力複雜,一直以來都是由武人當權的。平安時期的權臣平清盛,就是日本第一個武人政權的建立者,後面平氏被源氏取代,源賴朝所建立的鎌倉幕府開始正式掌握全國大權。天皇經過和幾代軍事強人的抗爭,權力逐漸被架空,國家權力已經全由幕府把控了。但天皇畢竟存在已久,貿然廢立是很冒險的,平清盛就曾經因為幽禁後白河上皇而爆發了源氏暴動。

    連強如平清盛栽在了“廢立天皇”的泥潭裡,甚至最後被源氏所取代了,自然後代的幕府將軍也就不敢隨意處理天皇一脈了。更何況天皇也沒了實權,殺不殺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了。天皇從此變成了全國的象徵,仿照著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天皇的名號,打著自己的地盤。

    天皇居中調停,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衝作用

    類似於東周時期的周天子:因為天皇地位的歷史性和特殊性,在各勢力之間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衝作用。

    日本戰國時代(中國明朝中期)第一狂人織田信長在擊敗今川義元,統一尾張,吞併駿河,美濃等國後,企圖“上洛問鼎”卻遭遇了眾國合圍。多虧了信長請出當時的正親町天皇,靠著天皇出面,織田和淺井,朝倉等國和解,才算是打破了被包圍的狀態。

    從這一點來看,天皇是作為當時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的,雖然沒權,卻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沒人敢隨意越雷池一步了。

  • 12 # 日本二三事

    幕府將軍掌管日本大權,但是還沒有到“動”天皇的地步。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早之前有過回答,為何日本歷代的掌權“將軍”都沒有將天皇“廢除”。首先從幕府、日本朝廷、天皇的關係來講。天皇屬於個人,朝廷是天皇進行直接政治的組織和機關,幕府是天皇賦予統治朝廷(組織和機關)的人。

    日本天皇的“特殊性”

    日本天皇自稱是“天照大神”的子孫,這點在日本民眾心中是“絕對的”存在,在古代日本更是如此。威脅到天皇之人,被認為是“朝野之敵”,無論是幕府的將軍還是一般平民。日本歷史上並非沒有想要廢除天皇之人,足利尊氏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鎌倉末期到日本南北朝時期的武將,他在最初曾經和當時的天皇關係極好,但是後續擁兵自重,流放了當時的醍醐天皇。最終被日本歷史上“定義”為“逆賊”,雖然反抗天皇事出有因,不過依然是躲不過日本學家們的指責。也是導致他生涯苦惱,在離世以後成立天龍寺以報其“安寧”。

    當然日本歷史上由於天皇的“影響”導致幕府改朝換代只是也發生過好多,但是換來換去都是沒有把“天皇一家”給更換掉,最大的原因就是天皇有“日本人民”。在日本人心目中,天皇的存在就是代表著日本,天皇沒有了,那麼就沒有了所謂的日本國家。歷代的天皇和幕府將軍,都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幕府將軍靠著天皇獲得名正言順的統治,天皇靠著人民讓幕府對其不敢“輕舉妄動”。當然寫出來十分的簡單,其中還是發生著很多故事,歷代天皇都有和當時將軍聯姻的事情,這只是為了加強自身的利益而已。

    《日本製造業“晚節末路”:真的只能淪為下游供應商?》

    《雷克薩斯豪車隨意換!豐田即將推行新業務,汽車界變革來臨》

    《年年虧錢,索尼為何還要堅持做手機?背後是老謀深算》

  • 13 # 薩沙

    這就是日本特有的文化。

    由於島國的特點,軍閥之間要儘量妥協,不能徹底玩命。

    因為在大陸,比如蒙古人打到中國,逼死了皇帝,自己做皇帝。後來被漢人厲害了,又打垮了蒙古人。但蒙古人也不是死路一條,他們直接逃到蒙古高原就沒事了。

    再往之前,比如匈奴、突厥、契丹之流,也有跑掉的可能。蒙古高原不能去,也可以逃到西域去。

    但日本沒這個條件,蛋大的地方,又是島國,你往哪裡逃?根本無路可去。

    如果日本軍閥仿效中國這樣,我把天皇殺死,自己作為天皇。

    那麼,未來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像中國一樣群雄逐鹿,爭奪天皇的寶座。

    但是,就像羅馬只有死掉的皇帝,沒有退位的皇帝一樣。

    群雄逐鹿的結果是,一旦有人勝利推翻前一個皇帝,務必要將前一個皇帝及其家族斬盡殺絕。

    如果不是這樣,後一個皇帝自身就有危險,要時刻恐懼前一個皇帝可能復辟。

    這樣殺來殺去,會造成可怕的報復性的濫殺,動輒1個家族徹底滅亡。

    如果小小的日本也這麼來,那麼島國永無寧日,到處都是血雨腥風,大家一同毀滅。

    所以,就像同為島國的英國一樣,日本需要一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所有軍閥名義上都服從這個最高統治者,以實現表面上的和平。

    而實際操縱大權的則是幕府將軍,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作為軍閥來說,他們頂多是推翻幕府而已,不可能推翻天皇。

    日本歷史上,直到明治維新時期,其實國內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即便是幕府時期,地方軍閥也有很強的實力,只是沒有幕府那麼強大而已。

    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軍事上也沒有百分之百的事情。

    幕府一旦衰敗,地方軍閥就有可能聯合起來推翻幕府。即便幕府不衰敗,和地方軍閥正面打仗,也未必有必勝的把握,畢竟人家是地頭蛇。

    所以,大家說白了還是敵人,但又不能始終拼的你死我活,就以天皇制度和幕府制度維持表面上的和平。

    即便推翻幕府,幕府也留有一定餘地,必要時說我把權力還給天皇,放棄幕府也就行了。

    實際上,日本歷史上只有三個幕府,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其中,除了鎌倉幕府的北條高時死不放權,最後全族被迫自殺以外,另外兩個幕府都是善終。

    室町幕府的足利義昭和德川幕府德川慶喜,最後都不過是被流放而已,兩人都是善終,家族也沒有被株連。

    另外,則是日本是神道教國家,老百姓都非常迷信,相信天皇是神。

    天皇家族存在已經有1000年曆史,這種想法早已根生日本民眾內心,成為一種信仰。

    那麼,就算要殺天皇,只能暗算,不能公開殺。殺尚且很困難,更別說推翻天皇了。

    如果哪個幕府將軍敢於這麼做,老百姓就會大驚,不會繼續支援他。

    誠然,也許幕府將軍可以用強硬手段給予壓制,最終獲勝。

    關鍵,誰敢去試一試呢?

    其實幕府將軍已經擁有全部權力,就是實際上的天皇,還需要冒險推翻這個符號幹嘛?

  • 14 # 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像中國有宦官制度和科舉制度,有平民皇帝,日本人自古以來信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階層流動很少,而職業世襲的傳統十分強大。日本人有“家格”的概念,某一家族的子弟,從生下來開始,能幹什麼,幾歲擔任什麼職位,都是有慣例的。日本人認為,天皇就該天照大神他們家當,攝政關白就該是藤原北家出身,幕府將軍就該是清和源氏出身,別人家格不夠,沒這個資格。天皇是公卿階級的首領,幕府將軍是武士階級的首領,身份不同,就像印度的種姓制度,婆羅門做不了剎帝利,剎帝利也不會覬覦婆羅門的地位,各自掌握神權和政權。由於佛教的作用,日本除了吸收隋唐文化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也很深。所以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形成了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公卿,和尚神官,武士,農民,工匠,商人,賤民這些等級是世襲的,涇渭分明,幾乎無法逾越,跟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幕府將軍作為一名武士,不會想著去當天皇或者佛教界的領袖,那屬於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 15 # 指尖看日本

    一般來說,掌握天下以後,是必然會改朝換代的,那麼,為什麼日本會出現特殊的幕府政體,並一直延續了數百年之久呢?這主要得追溯到第一代幕府將軍源賴朝了。在源賴朝以前,其實也是有人出任過“徵夷大將軍”的,但是隻有從源賴朝的“徵夷大將軍”開始,日本才出現了幕府政治。

    在治承·壽永內亂中,源賴朝相繼降服了甲斐武田氏、消滅了木曾義仲、平家,而後又在“奧州征伐”中滅亡了日本東北部的割據勢力奧州藤原氏,統一了日本。實際上,源賴朝的統一嚴格來說只是武家的統一,畢竟之前的幾個勢力,都依附於朝廷,即便是奧州藤原氏,也只是半獨立性質的割據勢力,因而對朝廷來說,日本一直都是統一的,大家都有一個共主天皇。

    與一般的印象不同,源賴朝開創鎌倉幕府以後,天皇與朝廷並沒有馬上失去實權,變成傀儡,天皇朝廷的失權,是一個過程。在鎌倉幕府時期,日本其實算是二元政體,鎌倉幕府從朝廷獲得守護與莊園地頭的任免權,其權力來源於朝廷,自然不可能去顛覆朝廷。這些幕府任命的莊園地頭,並非莊園的主人,而是直接對莊園行使軍事、警察、稅收、裁決等權力的人,地頭每年都需要按一定比例上交年貢給實際的莊園主。

    直到鎌倉幕府後期,出現了很多惡黨,這些惡黨也有自己的領地,但是與鎌倉幕府沒有主從關係,有許多領地都是新開發的新田。在南北朝以及室町時期,守護與地頭的許可權開始擴大,室町幕府的權勢也開始凌駕於朝廷,甚至可以插手皇位繼承。不過,此時的武家政治已經有自己獨立的一套行政機構與行政班子,並且徵夷大將軍的任命還是需要朝廷冊封,直至戰國時代仍然有支援南朝的殘黨存在,室町幕府的將軍要是敢取代北朝天皇,只怕各地都會有人揭竿而起。

    至於江戶時代,有前幾個武家政權做榜樣,就完全沒有必要取代天皇了。

  • 16 # 子屠龍

    日本天皇是“人間神”,先祖是神界的“天照大神”,後來神孫“瓊瓊杵尊”奉命來統治人間,完成神界與人間的聯結。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在日本人眼裡是天照大神的五世孫,從此代代天皇被視為具有神性的人。

    早年的日本天皇,那是掌握實權的統治者,前12代天皇(神武天皇到景行天皇)甚至手握利劍親臨前線。後來,大家都知道12世紀末幕府崛起,天皇實權轉移到將軍手中,天皇退出舞臺。

    很多人有這樣1個疑問,幕府將軍既然已經掌握政權,為什麼還要容忍天皇的存在?畢竟名義上將軍地位低於天皇……

    其實,天皇的存在,實在是好處多多。二戰後美國的麥克阿瑟看到了,幕府時代的將軍看到了,天皇王道時期的權臣(比如藤原不比等)也看到了……

    麥克阿瑟對裕仁天皇的寬大處理,這件事情大家都比較熟悉,他百般維護天皇免受戰爭懲罰。麥克阿瑟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日本國民的情緒穩定,便於美國佔領軍能夠平安統治日本。

    古代日本的將軍、權臣看待天皇也同樣如此。因為天皇是神道教的最高祭司,在國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權力者只要把天皇喬裝打扮為“人間神”,就可以對天皇加以政治利用。

    反之,將軍們對天皇動手,沒有任何好處,何況古代日本人腦子裡有神靈觀念的存在。

    天皇的權力被幕府架空之後,缺乏權力的天皇不存在實質性威脅,加害他對政治鬥爭沒有幫助。換句話說,權力之爭會讓兄弟相殘,無利益之虞則沒必要相殺相害,怎麼說歷代幕府將軍都出自天皇家族的支流。

    另外,天皇的源頭來自神話時代,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將軍們會敬畏天皇。歷經三大幕府,失去權力的天皇呆在京都的御所長達600多年,沒有軍隊保護、沒有要塞防衛,卻沒有發生任何不測。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是天皇的宗教性,他的御所被視為神聖的場所,屬於日本神道的空間。動亂時期的狂暴武士、飢寒盜賊,一看到這樣的御所,就會喪失進去行兇劫掠的念頭。

    將軍們也一樣,他們膽子再大也不敢動天皇一根汗毛。他們建立武士政權就只能脫離天皇朝廷,而以非律令制朝廷官位“徵夷大將軍”的名義,遠離朝廷設立幕府統治。

    總而言之,日本天皇自古到今都代表“國民總意志”,有著很強的象徵意義。古代將軍們受制於時代,不僅在精神上不敢對天皇亮刀,更是在權力上視天皇為政治道具。

  • 1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就在剛剛過去的五月份日本新任天皇德仁正是登基,由此令和取代平成作為日本的新年號。事實上前任天皇明仁早在2016年8月8日向國民釋出電視講話表明自己“生前退位”的決定。甚至在更早之前的3月12日明仁天皇就已進入東京皇居內的三大殿向日本皇室的歷代祖先祭告退位事宜,15日明仁天皇前往伊勢神宮、神武天皇陵、昭和天皇陵拜謁。從這番繁瑣浩大的退位儀式中不難看出:日本人對天皇的神化性。事實上日本天皇從一開始就被塑造成為一個神的形象——根據《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的記載:日本國是由天照大神的子孫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的,天皇因此被賦予了現人神的地位。明治維新後的1889年日本頒佈了亞洲第一部憲法,其中開篇第一條就是”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不過這所謂的萬世一系頗為值得懷疑:如今的德仁天皇是日本皇室譜系中的第126代天皇,然而實際上在公元592年登基的推古女皇之前的33代天皇是否真實存在過迄今仍是史學界爭議的話題,甚至有人認為這33代天皇其實就是為完成天皇從神到人的過渡而編造虛構出來的。如果我們拋開日本有爭議的早期歷史不談,那麼日本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相當於中國南北朝後期的推古女皇時代,距今大約有1000多年。在此之前中國史籍中儘管也有著關於漢倭奴王、邪馬臺國等記載,然而如今已無法說清當初的倭奴國、邪馬臺國和最終統一日本列島的大和國有無關聯了。自推古女皇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日本皇室的確出自傳承著同一血緣的同一個家族,而在東亞大陸上這1000多年間中國、北韓半島、越南等國無不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然而如果籠統地說日本從未經歷過改朝換代其實並不恰當,因為改朝換代泛指政權更迭,而在日本古代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內天皇其實並不處於國家政權的中心位置,日本事實上是經歷過政權更迭的,然而無論經歷怎樣的政權更迭就始終沒改變歷代日本天皇出自同一家族的事實,那麼日本皇室何以能如此長壽呢?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日本皇室一直不間斷的傳承至今,但在日本歷史上絕大多數時候皇室其實是不掌握國家實權的。在公元794年至公元1192年的平安時代日本出現了以外戚貴族藤原家為核心的攝關政治:所謂攝關——攝指的是攝政,也就是在天皇年幼時輔政;而關指的是關白——所謂關白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稟報奏報的意思,然而實際上的權力絕不僅止於此。天皇年幼藤原家就為攝政,天皇成年後就為關白逐漸成為定製。以中國的傳統視角來看:平安時代藤原家的攝關政治其實就是典型的外戚專政,所不同的是中國歷史上掌權的外戚要麼隨著小皇帝的成年而被打壓,要麼就索性取而代之成為新皇帝,然而在日本攝關政治卻成為一種長期性的定製,於是皇位和皇權出現了分離。攝關對天皇來說等於將政權拱手相讓,天皇自然不甘心此種局面,於是天皇發明了院政與之抗衡:院政始於白河天皇時期——白河天皇在位13年,他於1086年主動退位,傳位給太子崛河天皇,新天皇當時只有8歲,白河天皇退位後就出家為僧,成為法皇。法皇以太上皇的身份設立院廳繼續執政——由於在此前的孝謙天皇到桓武天皇時期以藤原家為首的世家貴族勢力和寺院僧侶勢力長期爭鬥,而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後為打擊佛教勢力對朝政的干預重新提拔重用藤原家,可時過境遷之後藤原家開始尾大不掉,於是白河天皇此舉實際上是皇室和寺院僧侶勢力結盟對抗以藤原家為首的世家貴族。由法皇親自輔佐新天皇也避免了藤原家利用天皇年幼之機專擅朝政。此後鳥羽和後白河天皇也仿效此舉,於是日本政壇出現了攝關和院政博弈的局面。而正是雙方的對立使後來日本歷史的主角——武士階層登上了歷史舞臺。隨著大化改新中效法大唐文明創立的半天制度的崩潰,在日本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莊園主。他們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將領地內的部分人武裝起來形成最初的武士。到11世紀武士已經成為日本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並被分割為兩大集團:桓武天皇的後裔桓武平氏和清和天皇的後裔清和源氏。兩大集團開始了爭奪政權的鬥爭,經過長期的鬥爭後平氏家族在其領袖平清盛的帶領下擊敗源氏,成為日本實際上的統治者。儘管平清盛作為日本首位掌握政權的武士不僅控制了西日本半壁江山,而且積極開展對宋貿易,積聚起了大量財富,並獲得了外戚的顯耀地位,開啟了武士執政的先河。然而平清盛其實是從武士身份起家而積極向朝廷貴族靠攏——他最終其實和之前的藤原家攝關政治一樣是在朝廷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1185年源氏家族的源賴朝在擊敗平家和源氏內部的反對勢力後開創了鎌倉幕府政權,這標誌著武士階層正式在朝廷之外成立了自己的政權架構而不再是融入朝廷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此以天皇為核心的京都朝廷已淡化成為僅僅只具有象徵性質了,國家軍政大權完全操之於由武士階層創立的幕府手中。

    鎌倉幕府的開創者源賴朝死後他年僅十八歲的兒子源賴家繼任新一代幕府將軍。源賴家對弓馬之術頗為精通,不過個人武藝高超的他卻缺乏其父的政治謀略和權威。更重要的是其母即源賴朝的妻子北條政子(1156~1225)當時四十四歲,正當虎狼勇武之年,況且這位北條政子打小就是當地出名的女漢子,在源賴朝創業的過程中她也是鞍前馬後立有軍功。初掌政權的源賴家試圖透過重用其岳父比企能員的勢力來擺脫母系家族對自己的控制,北條家族作為應對之策:由家臣們推出十三人合議制,抑制賴家專政獨斷。賴家希望嫡子一幡成為下任將軍,而北條氏則支援其弟千幡(源實朝)繼任。建仁3年(1203年)賴家急病命危,比企氏與北條氏的衝突爆發。比企氏組織討伐北條氏的計劃失敗,謀逆的比企氏一族被滅(比企能員之變),一幡也同樣被害。賴家痊癒後聽聞妻兒慘狀,大為震怒,但當時北條時政已經大權在握,賴家被剝奪將軍之職,流放到伊豆修禪寺(靜岡縣伊豆市)中幽禁。翌年被北條氏派遣刺客暗殺,法名法華院殿金吾大禪合。源賴家的長子一幡在比企能員之變中被北條氏殺害,三子榮實死於暴亂,四子禪曉被北條氏刺客殺害,次子公曉起初歸隱出家,1219年他20歲時由於刺殺其叔父實朝而被定罪處死。女兒竹御所在32歲時難產,母子具亡。由於同母弟源實朝沒有子女,竹御所去世後源賴朝的血脈完全斷絕。至此鎌倉幕府儘管名號未變,但實際掌權的已不是源氏後代,而是擔任幕府執權的北條家。在鎌倉幕府內部這場源氏家族和北條家族的權力鬥爭中京都朝廷也想趁機渾水摸魚:承久三年(1121)後鳥羽天皇號召討伐幕府執權北條義時,在北條政子的鼓動下鎌倉武士集結起十九萬大軍,最終挫敗了萬餘名朝廷軍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幕府就佔領了京都、設立了新天皇,將後鳥羽天皇流放,參與反對幕府活動的貴族和武士被悉數處死。此後幕府在京都設六波羅府,由六波羅探題負責京都治安和監視朝廷。天皇失去了掌握軍隊的權力,也失去了奪回朝政的可能。此後幕府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任何力量若要挑戰幕府的權威,哪怕是天皇也被認為是叛逆不道,在日語中出現了“天皇御謀叛”一詞。在和皇室作戰前幕府執權北條義時甚至放話道:“天皇陛下既然好戰,那我們就獻上十萬大軍作戰給陛下觀看”。即使在鎌倉幕府滅亡後也只經歷了一小段時間的天皇執政時期,隨後不久新的室町幕府重新架空了皇室的權力。室町幕府末期已無力控制地方上的武士集團,於是地方上的諸侯大名勢力紛紛崛起並相互征伐,這段歷史時期因此被稱為戰國時代。在戰國時代後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大梟雄相繼崛起,最終由德川家康終結了長年的戰亂,開創了新的江戶幕府。江戶幕府的統治一直維持到1867年11月15日,可以說從1185年源賴朝開創幕府政權到1867年江戶幕府壽終正寢這近七百年時光裡國家軍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幕府手中,然而天皇在精神上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卻從沒任何人試圖挑戰。由此形成了至尊者並非至強,至強者並非至尊的狀態。問題在於:在這近七百年時間裡經歷了鎌倉、室町、江戶三代幕府更迭,無數盛極一時的諸侯大名都在歷史長河中被淘汰出局;而看似脆弱的皇室卻能一直傳承下來又是為什麼呢?

    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天皇為建立像中國唐朝一樣的中央集權制帝國所做的一次努力——在此之前日本實際上是由原始部落形態向較為成熟的國家形態過渡,以蘇我氏為首的各部落氏族首領擁有極大的權力。大化改新後日本效仿大唐培養了一個職業官僚階層以代替以前的各氏族首領,建立起三省六部的中央集權制度。然而日本畢竟不是唐帝國——大化改新時日本的氏族貴族勢力仍相當強大,以致於他們與生俱來的驕傲與光榮即使在皇權面前也能光芒四射。如果將國家比喻為一家公司的話:那麼日本的貴族階層就是這個國家的集體股東,天皇只是世襲的貴族領袖,遠未達到中國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程度;而中國皇帝則是國家的唯一股東,事實上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以來中國的貴族階層就處於日漸消亡的狀態。儘管在古代中國也存在門第高低之分,但這只是一種世俗觀念,真正能對國家政治產生影響的貴族階層在中國是不存在的,帝國所有子民都是皇帝的私有財產。皇權可以讓人生,讓人死,可以讓混跡街頭的韋小寶一夜間飛黃騰達,也可以讓一個偌大的鐘鳴鼎食之家頃刻間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事實上日本的貴族政治是一把雙刃劍:儘管它削弱了皇權的存在感,事實上即使在號稱天皇具有實權的年代也是會受到周邊貴族勢力的種種牽絆,但另一方面它也使處於嚴格的等級制度下金字塔最頂端的皇權充滿了浪漫與神秘的色彩。中國皇帝選擇了追求不受制約的無限權力,於是就必須削弱貴族的力量,消解等級秩序,實現“在皇權面前人人生而平等地為奴”。這樣做的結果卻使皇權直接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由於古代中國大一統的集權體制下皇權和民眾之間缺乏像歐洲、日本那樣的貴族階層作為中間角色,於是人們自然而然將自己生活的不如意都視為是皇帝施政的錯誤。而在歐洲、日本直接和民眾發生關係的並不是一國之君,而是封建制度下的當地領主,可以說對古代的日本人而言:天皇更像是一個傳說中神一般的存在。由於不和民眾發生直接接觸,因此也難以和民眾產生直接矛盾,而在日本嚴酷的等級制度下皇室和掌握實權的幕府基本都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皇室不會逾越血統與門閥的限制而肆無忌憚擴張自己的權力,而幕府也不敢逾越血統取皇室而代之。七百餘年的幕府時代皇室在精神上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是幕府實力派人物也不敢漠視的,更不可能取代皇室在民眾精神領域的神聖權威性——儘管新興的武士政權可以架空皇室,但卻沒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廢黜皇室。鎌倉幕府的執權北條義時就時常害怕遭受天譴,他甚至偶爾會魂不守舍——曾因一個霹靂震壞府上的廚房而特地向幕僚諮詢吉凶。

    古代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家:中國古代儘管客觀上也存在門第高低的理念,但同時也強調英雄莫問出處,而科舉制的存在也為底層人士的晉升提供了一條儘管狹窄的路徑;相比之下日本實際上就一個等級森嚴的世襲制社會,以致於在漫長的日本古代歷史上真正由底層躍升高位者只有豐臣秀吉一人而已。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強調人人生來就各有必須遵守的本分,以使上下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事實上這種世襲等級制直到今天的日本仍能見到其遺風:事實上迄今為止日本政壇的高層就是幾大政治世家輪流交替執政。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外公甚至是臭名昭著的戰犯岸信介,日本人寧願選擇一個臭名昭著的戰犯的後代,也不願選擇一個沒任何資歷背景的平民子弟治理國家。幕府將軍固然可以憑藉自己掌握的實權使天皇處於虛位的狀態,然而如果公然取而代之無異於對日本自古延續的世襲等級制度造成顛覆。這對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武士階級而言其實也存在風險,因為作為既得利益集團的武士階級同樣也身處世襲登基制度體系下——如果顛覆這種體系,那麼是否意味著身居武士之下的農工商階層也可以超越身份的束縛而躍升高位呢?顯然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武士階級是不願看到這樣的現象的。

  • 18 # 世界人文歷史

    日本古代封建社會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日本的天皇並無實權,真正的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天皇只是一個傀儡。在中國歷史上,如果臣下權利過大,經常會發生篡位的事件,比如王莽篡漢,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劉裕篡晉,楊堅篡周等等不可勝數。

    可是,日本古代的幕府將軍卻一直沒有廢除天皇、自任天皇的先例,這是日本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個特有現象:幕府將軍更替,菊花王朝的天皇卻始終存在。到現在為止,日本唯一的朝代就是菊花王朝,而天皇也是一脈相傳至今。

    從1185年開始,一直到1867年德川幕府的將軍德川慶喜交權為止,幕府將軍統治日本數百年。那麼,幕府將軍們為什麼不廢除天皇,由自己登基呢?

    首先來說,古代日本的國情與古代中國不同。日本是一個小島國,訊息比較閉塞,對神話傳說十分信任。在日本神話傳說中,天皇是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代,而日本民間又普遍把天照大神視為本民族的象徵,所以無限抬高了天皇的地位。

    這就意味著,天皇除了是日本的最高君主,還是寄託人民信仰的神之子。所以幕府將軍們雖然輪流執掌實權,但並不敢犯天下之大不韙廢掉天皇。

    由於天皇的存在已經深入民心,幕府將軍與其顛覆百姓思想、揹負巨大的輿論壓力強行廢掉天皇,倒不如架空天皇的實力更安全。即便是日本歷史上所謂的“戰國三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三個人輪流坐莊的時代,也在名義上擁護菊花王朝和天皇的統治。

    因此,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雖然一直在不斷的更替,但日本古代的封建王朝菊花王朝和“天皇”的封號卻一直都沒有變過,只不過是掌權的幕府在更替罷了。到了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前,由於腐朽落後的幕府將軍歐美侵略軍面前顯得軟弱無力,所以“保皇派”們才推翻了幕府將軍的統治,徹底還政於日本天皇。

  • 19 # 一點點歷史

    日本天皇統治被稱為“萬世一系”,意思是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從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到現在的明仁天皇已經125代了。

    日本沒有改朝換代並不代表其國內一直非常穩定,恰恰相反,日本國內的戰爭也從未停息過,類似於中國,日本也有屬於自己的戰國時代,但是無論大名或者幕府將軍實力如何強大,從沒有人敢取代天皇的地位,說到底主要有兩個原因。

    1、從鎌倉幕府開始,幕府將軍逐漸取代天皇掌握了實權,天皇的權利被架空,成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類似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各地的割據勢力又互相牽制,如果直接篡奪了天皇的地位,必將成為眾矢之的。

    2、天皇不只是日本最高的政治統治者,還是“神道教”的領袖,更是日本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在日本人心中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二戰結束後日本昭和天皇還專門釋出了“人間宣言”,告訴日本民眾,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可見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神聖地位。

    基於這兩點考慮,即便是幕府將軍權力凌駕於天皇之上,也不敢謀求天皇的地位。

  • 20 # 逆流的魚L

    日本歷史上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天皇,但是這個天皇卻有長達七百多年的傀儡時代,這段時期被稱作幕府時代,掌握國家大權的是幕府將軍。

    幕府將軍雖然大權在握,但是依然是臣子,他要尊奉天皇為君主,接受天皇冊封,授予徵夷大將軍的職務,開創幕府自己的統治。或許有人會說將軍已經掌握了實權為什麼還有低人一等,在別人的名義下行使統治權,乾脆踢開天皇自己作一把手,名正言順的統治日本,但是幕府時代三個幕府,幾十個將軍幾乎都沒有自己當天皇的野心(除了足利義滿)乖乖的當自己的將軍。

    為什麼將軍們都不想當天皇,滿足於當勢力的掌權人?應該從這這幾點考慮。

    第一,幕府的實力不足以支援將軍改朝換代。

    日本地形複雜,可耕種面積小,因此經濟不發達,這就要造成日本古代割據勢力眾多。誰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徹底消滅其他勢力真正統一日本,幕府只不過是眾多割據勢力中較強的一個,他對其他勢力並不能完全控制,實力最強的德川幕府也沒有完全統一,實現中央集權,只是名義上壓制了各藩,因此形成一套特殊的幕藩體制,將軍和大名共享天下,因此將軍無法廢掉天皇自立實現改朝換代。

    第二,思想根源。日本皇室一直宣揚自己是天照大神的後人,因此天皇就是神,自然其他人就是普通人包括將軍都在其內,一個普通人怎麼能坐到神的位子上,這種觀念當時深入人心。因此將軍們雖然為了自身利益,廢天皇很常見但是廢完了還要立一個天皇家人,絕對不敢自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嗝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