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閉上嘴看世間
-
2 # 逸涵的老爹
你說的這個一流帝國是指明朝嗎?幾代皇帝前仆後繼孜孜不倦地生生把老祖宗創立的基業給整垮了也不容易,自成祖以後皇帝們的表現就鮮有亮點,都說清閉關鎖國,其實自明起就開始鎖了,元滅南宋卻沒有滅航海貿易,明滅元卻滅了航海貿易,鄭和下西洋表面轟轟烈烈卻不是以貿易為主,人家航海賺銀子我們航海卻陪銀子,我們總說我們比哥倫布早到達哪裡哪裡如何如何,其實是“然並卵”
對北方的蒙古,軍事上幹不過,政治上沒手段,在西北退出哈密衛徹底放棄西域爭奪,在東北不但沒好好經營使之成為鉗制蒙古的力量居然還讓女真各部統一崛起,內部的太監搞得烏煙瘴氣,文官體系鐵板一塊跟皇帝君臣鬥法,土地兼併嚴重百姓流離失所。最搞笑的是幾十個倭寇居然深入內陸縱橫馳騁,你能想象現在幾十個外國持槍海盜登陸後能一路溜達到南京附近搶劫嗎?如果真發生了,你對國家的實力會是什麼看法?你會不會覺得這個國家要玩完,當時明朝百姓應該就是這麼想的。試問,這樣的國家能算一流的帝國嗎?
不管咱們多討厭清朝,但事實是蒙古是清朝時期歸附的,現在我們保留了內蒙古(漠南),新疆是清朝時期穩固統治的甚至清末左公進疆平叛都為我們現在統治新疆打下政治基礎,還有西藏,我們現在統治西藏的依據就是清時期留下的,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政策消除了大部分土邦使我們現在都是受益的,還有收復臺灣。另外清朝皇帝大部分還是兢兢業業比較勤政的,出么蛾子的沒有。清朝作為漁獵部落民族入關統治中國,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是事實,末期落後捱打是事實,但是要說把一個一流帝國搞成三流國家這個鍋讓清朝來背實在有點不厚道
-
3 # 謝金澎
清末,很多海外留洋學子把中華的衰落歸咎於儒家思想和學說,有沒有道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不完全正確。
比如有一大家曾說:“文字不滅,華夏不興”。這就以偏概全、失之於偏激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儒家思想和學說其實來自於周禮,包括易經,也是從商周就已經有的學問了。所以,儒家文明實際上是貫穿了中國歷史的始終的,中華文明是全世界至始至終儲存、繼承的最好的一個文明體系。
要說勤政,清朝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順治入主中原再到末代皇帝溥儀,沒有哪一個皇帝不勤政,不以恢復祖宗榮耀為己任。或許有人說同治帝不是,確實,同治帝沒有怎麼親政就死於天花(野史說死於花柳),但那不是他不想努力,而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他想努力也努力不了,眼見江河日下卻無能為力、內心苦悶才到處尋花問柳的。
所以,錯不在文明也不在制度,而在人心。易經開宗明義就說了,易者,變也。宇宙萬物,都是在不斷演進中才得以推陳出新、生生不息。如何制度,如果不順應人心而適時變易,都將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
4 # 無為0517
我發現長期以來在網路上黑滿清(包括黑滿族甚至普通話)己經成了最時髦的最長態化的最堅定不移的一種形態了。其實你又能取得什麼結果呢?清庭劇依然在播,你們所謂的胡語普通話依然在說。何苦呢,不要自不量力了。某位所謂專家罵了人反而成了英雄,難道把國家分裂成幾塊你們就滿意了嗎?真是豈有此理!以上算是題外話。請問一流帝國和三流弱國是誰給定的呢?一流帝國為什麼皇帝自盡,餘者跑到南方一敗塗地呢?三流弱國為什麼能夠開疆擴土,壙大了前朝的很大疆土呢?豈非咄咄怪事!我多次講到,中國無論哪朝哪代遇到西方國家工業技術革命後,都不會比清朝好到哪兒去。硬實力不如人如何取勝?即使歷代的名將集體出馬,遇到西方國家的洋槍洋炮,也是送死無疑。中華傳統思想重視人文而忽視科技,才是近代沉淪的關鍵所在.。中華傳統的人文思想是軟實力,(此點沒有疑義),遇上西方叢林法則及硬實力,是必敗無疑的。所以把清朝換成了N朝,結果也是一樣的。全部的怪罪清朝也是有失公充的。如今在習主席的英明領導下,中華民族正朝著偉大復興的道路奮勇前進。特別是在當下(今年)困難重重的形勢下,各族人民更應該團結一心共克時艱努力奮鬥以爭取更大的勝利。刻意的製造民族矛盾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可取之處的,只能是親者痛仇者快的結果。鑑於此望愛國同胞們三而思之!!!
-
5 # 明亞傅偉I富擇保險
為什麼?你看看印度阿三就知道了。
如果說過往的中華大地上的許多王朝是岸按民眾從事的行業來區分三六九等,滿清則是按民族、出身來進行劃分等級。
畢竟是外來的統治民族,跟印度阿三的統治方式還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你也可以看到印度阿三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是多麼的孱弱,滿清也是一樣一樣的。
只要不影響自己的統治,甚至就算沒有了統治,而只是保留了他們的特權,外族要怎麼壓迫底下的民族,對他們有什麼問題嗎?
滿清最大的問題倒不是他佔據了這個國家的多少資源,而是他封閉了這個國家裡面漢族民眾的各種自由和發展的思想。讓這個國家的民眾處於思想無法進步的狀態。結果錯過了那個時代裡面最大的思想變革。
有些人說是西方科技進步太快,而中國沒有科技傳統才是落後的原因。我只能說少部分認同。
科技上我們的確在開始的時候是落後的,但以中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對外來文化的包容,何以致在工業革命之後幾百年裡能完全隔離在科技進步的思想之外呢?
說到底,還是當時的統治階級為了避免漢族人掌握了外來先進文化,而影響自己的統治,所以採取了一系列封閉思想的管制措施。殊不知,這種管制導致的國家科技文化落後,最後也會一樣會使這個王朝的滅亡。
誠然,大清為中華民族還是攢下了一些家底的。因為聯合了蒙古新疆等地區民族對漢人進行壓迫統治,也爭取到了這些地區的人對中國的認同,成為了民國和新中國的嫁衣。
但有這些的積極意義,不能因此而否定了滿清的愚民統治產生的惡劣後果。這個對今天甚至以後也會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要鞏固統治,可以的,但不要用矇蔽民眾眼睛的方法。讓民眾進步、並真心實意地和你站在一起,這樣才是國家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正道。
-
6 # 觀局閣主
大清王朝奠定了中國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偉大國土,特別在西藏、新疆、蒙古、青海的歸屬與穩定方面貢獻巨大。大清的皇帝幾乎都是屬於歷史上最勤奮的,使中國在十七和十八世紀成為全球最強大的中央帝國。大清十九世紀最終的沒落,其原因有如下幾個關鍵點,其一,中國文明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既以中原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以北部、東北部和西部為代表的草原文明,以東部和南部沿海為代表的海洋文明。農耕文明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核心,以保守為主。草原文明是中華鐵血軍事為代表的擴張文明,以進攻為主。海洋文明是以開拓精神為主導的商業文明,以進取為主。大清朝將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實現了緊密的結合,後期更趨向了保守的農耕文明,反而對海洋文明進行了嚴厲的限制,從而使中國缺乏了進取心,失去了向更為廣闊的海洋和世界發展,失去了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其二,自元明清三個朝代完全沉浸於程朱理學,使中國人束縛于格物,自我修養,提升道德境界之中,幾乎完全失去了個性發展,科學精神,以及經濟活力。與當時世界大變局格格不入,從而失去了加入工業文明發展的最佳時機。大清越來越自我封閉,漸漸在盲目自大中沉淪。最終,西方的工業文明對中國的農耕文明進行了降維式打擊。從而使中國進入了一段最黑暗的歷史時期。因篇幅所限,只能寥寥幾筆,大致說說吧。
-
7 # 謙衡
滿清剛入中原對中國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馬背上的民族只會砍殺摧毀。但也開疆拓土了。後來兩代以後慢慢恢復了經濟。
-
8 # 涇水書生
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那個朝代不是剛開始勵精圖治開疆擴土,逐步的從弱小走上強盛,但那個朝代在中後期後,不是內憂外患!清朝不過是華夏曆史中的一段,也不能避開這個宿命!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出在社會階層固化,掌握社會資源的階層越來固化,貧富差距也越演愈烈,正如清末的戊戌變法維新改革,最終還是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夭折,並非是慈禧太后實力太強,而是慈禧太后代表了清朝掌握實權的既得利益者的聲音,讓改革沒有任何機會!
清末的積貧積弱,並不能怪清帝國的統治者,也不能怪罪儒家思想或所謂的封建制度!
-
9 # 形而上之規則
應該是世界的進步速度遠遠的超過我們的結果。
這從生產力提高的方式上就能比較出高下,中國是通過人口增加提高生產力,歐洲已經通過機器效率來提高生產力。
-
10 # 冰山1638
一把好牌打個稀爛,需要超人的頑固與牌技,能避開所有的正確選項出牌,真是難為了當時的皇帝太后和出餿主意的太監了。
-
11 # 你的逗比系統通知
清朝,入關後確實發展的還行,有機會趕上工業革命的末班車的。。。可惜,統治者沒有看清利害關係,故步自封,導致自己落後,落後就要捱揍啊!當然,清朝也有自己的功績很多人認為清朝留下的最大的遺產是現在新中國的土地原型,我認為,清朝留下來的更重要的東西是中華民族的概念和中國的華夏文化。清朝文字獄,人家再怎麼限讀卻崇尚華夏文學作品,沒毛病吧。這也讓華夏民族文化沒有斷層!甚至發展的很好!清朝的民族融合這可很重要,慢慢的沒有了滿人,漢人,蒙古人等生疏的民族關係,在大體上融為了一個大民族,中華民族,並且由梁啟超在晚清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正式出現並且得到其下民族的認可。當然啦,這是民族融合,不是同化,融合後的新民族和同化的民族根本不一樣的。同化是隻能留一個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兩個文化融合在一起,融合的民族矛盾關係小,而且比同化的民族更加自信和有尊嚴。但是也有一個BUG就是融合適民族受到融合之前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影響較大,所以你聽中國的各種方言。。。有的根本聽不懂不過這個bug會慢慢修復的
-
12 # 胡一袞1
中國不行是從宋(北宋)開始的,重文輕武,文官集團對朝廷把持太嚴密了,武官被摒棄在廟堂之外,寺人文官瞎扯淡瞎指揮太多了,殺功臣株武官的比比皆是。
-
13 # 再出發2017
滿你罵了個逼清,動不動就滿清,這種帶有民族偏見的詞彙,你就該罵。歷史上哪個朝代做到長盛不衰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擺在那兒了,豈有不落寞了道理。最後,再次提醒噴子題主,不要動不動就滿清,沒有清朝打下的基礎,哪來的現在國土版圖。
-
14 # 你找不到的蝲蛄
你這麼提問,簡直就是歷史的白痴,任何一個朝代衰敗的時候都是歷史規矩,清乾隆以前,難道不是強國嗎??版圖達到1100萬平方公里,你告訴我怎麼說?
-
15 # 李海侖
幾百年來為了維持滿人貴族血脈,內部通婚還宮鬥,最後人選難以為繼。鑽空子和把對的事情做對之間遊蕩以致亂局叢生。最噁心的是逆淘汰~
-
16 # 商君佐之
不能和不容迴避的就是剃髮易服,屠殺各族百姓上億人,縣無完城,鄉無完村,村無完戶,戶無完婦!
一派史前的慘景!就這樣,一個即將邁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硬生生被強拉硬拽返回了奴隸社會!一步倒退兩千年!
-
17 # 榮恥鑑定師
滿清入關目的就是把大明子民當牛馬放牧並對大明子民殘酷壓榨,匪幫清廷閉關鎖國的目的不是因其身懷絕技而防被外國學會,而是其要閉關鎖國放牧和壓榨大明子民,這壓榨所得足夠八旗過神仙共產生活。此外,匪幫清廷也害怕大明子民在文化、開創經濟和外貿分享經濟上強大,為此,匪幫清廷要把大明子民變成會說話的牲口,這樣,清中國人幾乎都是愚蠢人了,清國因此自然被成為三流國家。
-
18 # 金微大都護
選擇咸豐繼位是第一步錯棋,他直接把清朝帶到陰溝裡去了!選擇光緒是第二步錯棋,他直接挑開了中日矛盾,又錯誤的開啟了變法模式,引起帝后黨爭,攪亂了政局!如果換成康熙式的人物,滿清還是可以打贏英法俄封西方列強的!
-
19 # 方正舟子
1,閉關自守,不知道外面的科技和技術的進步;
2,思想禁錮,只有忠君思想,其餘一律不許,導致沒有科技創新和科學發明。
-
20 # 葉書藏風
這個問題題主對歷史和邏輯都一塌糊塗。
什麼是一流帝國,什麼是三流弱國。
明末明朝已經分崩離析,國運衰敗,可能江南哀嘆揚州三日的時候,依舊不會想起不久前北方大旱中餓殍遍地的同胞吧。
依舊不覺得崇禎想遷都南京卻是國庫空虛有什麼問題。
雨打風吹去的南明官員們還在爭吵正統,不會想自己不久後就會跪迎清軍,皇帝會被人勒死在異國。
清朝在恐懼中入主中原,他住進了明朝遺留的宮殿,用的是明朝的官吏,襲用的是明朝的歷法和規矩,每個皇帝兢兢業業,平定帝國隱患,拓展帝國疆土,可是他們不會想到極遙遠的泰西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文明--科學。
它逐漸變成一種強大的力量改變世界,而且被一群新的遙遠的夷狄握在手裡,他們被資本驅動向全世界擴散,目的就是掠奪和奴役全世界。
而清朝在發展到高峰後依舊走入了王朝的末日餘暉。
兩個世界恰好此時相撞。
這就是所謂的弱,唐以後為什麼所有王朝到最後都變弱了,成為周邊的肥肉,清朝不過是範圍擴大了,否則,清如果沒有西方的崛起,即便走入末日,他是弱國嗎?
只是把百年屈辱歸於清庭,說實話,我認為就是甩鍋,用幾百萬人替數億人背鍋。
說自己漢人的時候能不能有底氣一點。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回覆列表
大家好,如果想看胡說八道,自己騙自己就嗨皮,請看別人。如果想看大量歷史文獻。想知道歷史真相,請跟我來。
明朝社會什麼樣?
大航海時代,因為船舶技術提高,美洲銀礦發現(墨西哥銀礦跟祕魯銀礦)以及日本最大的銀礦發現。(1562年到江戶時代這漫長的400多年時間裡,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日本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以至於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日本,日本也因此被明朝人稱呼為“銀群島”。 )日本天然的掌握了國際貨幣的控制權。天然性形成一場貨幣戰爭。
大量白銀走私進來,衝擊明朝銀本位。日本只要不停採礦。就可以換走明朝的米,面,糧食,瓷器,絲綢。形成兩極分化,江南手工業繁榮,米價持續走高。
根據《五倫書》的記載,明初浙江德清人王軫在家書中曾說:“浙西米價極廉,白米十分一升。
到了晚明,江南的米價卻是越漲越高。據茅元儀的記載,在他幼年時,每石白米不過7錢銀子,但到了天啟至崇禎年間,已經漲到每石超過1兩銀子,即使賤時也達將近1兩銀子。
明末清初人陸衡也記載了明末米價的上漲。根據他的記載,在他幼年時,米價每石只需0.5—0.6兩銀子。萬曆三十六年(1608),米價每石才1.3兩銀子,即有搶米之變。自此以後,米價每石一直在1兩銀子開外波動。至崇禎十三、十四年(1640—1641),更因米價每石高達1.6兩銀子,導致“橫民倡亂,搶掠紛起”。
根據《金罍子》一書所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京師米價走高,甚至出現“人相食”,時米價突然升至每石2.2兩銀子。
至崇禎十三、十四、十五年(1640—1642),更是遇到了明代近300年來的最高價格,米每石升至3.6兩銀子。
而同時漲價的還有油跟鹽。
在崇禎末年,蘇州一帶的油價突然猛升,達到每斤70—80文錢,讓時人感到“大為可駭”。(1在崇禎十六年(1643)時,清油的價格更是高達每斤0.16兩銀子。
明中期之前可以查閱,顧炎武詞條《日知錄》等等的記載:洪武十八年的規定鈔五貫換米一石,銀一兩換米兩石。自萬曆中期以後米價再也沒有回到過六七錢的價格,都是在一兩開外波動,崇禎時期,根據葉夢珠的記載是江浙米價“以二三兩為常”。
古代限制人口增長的一直是生產力,在康熙乾隆時期之前。美洲馬鈴薯(也就是土豆)玉米,紅薯。這些高產農作物到來之前。我們古代一直是和平時期,人口增長,增長到一定程度,然後戰亂,人口減少。然後又和平時期人口增長。就這樣無數次輪迴。而朝政因為東林黨爭,朝政癱瘓。閉光鎖國政策失效。加速了這個過程。明朝註定江南手工業繁榮,但是無糧食可吃。
米價漲到二三兩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看下文獻
《明史·五行志三》(卷35)稱,“崇禎元年,陝西飢,延、鞏民相聚為盜。二年,山西、陝西飢。五年,淮、揚諸府飢,流殍載道。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七年,京師飢,
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飢。十年,浙江大飢,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在記述崇禎十三年,有如下文字,“北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胔以食。
”“瘞”,音讀yì,是埋葬到地下,“胔”,音讀zì,是腐爛變質的肉;已腐爛變質的人屍肉都要盜出來吃。
《明史·王宗沐傳》:“ 山西 列郡俱荒, 太原 尤甚。三年於茲,百餘裡不聞雞聲。父子夫婦互易一飽,命曰‘人市’。”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而民且相率賣其妻子。至徵糧之日,則村民畢出,謂之人市。”
郭澄清 《大刀記》第一章:“近日來,在這 龍潭 街頭,竟設上了‘人市’--三歲的娃娃只換一斗高粱。
縱看歷史。明朝閉關鎖國200年。閉關鎖國政策執行與失效,伴隨倭寇侵擾次數成一致走線。
明初,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樂以後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間的倭患記錄次數僅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間,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佔明時期倭患次數的80%;進入隆慶後,又驟減為48次。
據史料《明實錄》記載,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
一股僅有六十七人的倭寇,(有文獻說54人或者72人)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這股倭寇暴走數千裡,殺死殺傷四五千官兵,歷時八十餘日,才被佔絕對優勢數量的明軍圍殲。
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6月7日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的。他們上岸後一路暴走,遇小縣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殺。在《明史·日本傳》裡,我們可以看到,它利用用了大量的動詞記載這段經歷:“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李如梅:“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厥父為俺爺所殺,其時眾不過三十,今則身自嘯聚者至於七千,雖以十人來犯境土,即報遼東而求救。西北雖有韃子,皆不如此賊,須勿忽。
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這是當時李如海評價。
五次進關劫掠。其中薩爾滸之戰,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約87000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北韓軍隊13000人,共約11萬,號稱20萬(有文獻說47萬)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而清軍總共只有6萬人。也有說4到5萬人。
而清軍《滿文老檔》記載的損失微乎其微,說後金僅僅損失了不足200人,“諸申英明汗之兵陣歿者不及二百人”,
有近代有學者“估計”,清軍死亡3000人。清初,後金跟明朝大小百次戰鬥。其中包括鬆錦大戰。大淩河之戰,等等。
蕭一山:“是役也,明傾天下之力,盡徵宿將猛士,及北韓,葉赫精銳,分道深入,使之不能兼顧。而努爾哈赤以八旗六萬之眾,先破其一路,五日之間,全軍皆敗。金士卒僅傷數百人,而所獲則以鉅萬計。明清之興亡,此亦最大關鍵也。
國外文獻。
1576年在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總督德桑給當時在位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寫了一封信。菲利普二世收到信件之後十分重視,命令德桑嚮明朝輸送大量傳教士用來偵查相應情報為以後的入侵明朝做好準備,
1586年4月,西班牙帝國 駐馬尼拉殖民政府首領、教會顯要、高階軍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開馬尼拉大會,專門討論怎樣征服明朝的問題。與會者在完全贊成武力征服明朝的前提下,草擬了一份包含有個十一款九十七條內容的征服明朝具體計劃的備忘錄,並由菲律賓省督和主教領銜,糾集 51個顯貴聯名簽署上報西班牙國王。
按今天對西班牙歷史檔案的查詢,菲利普二世對征服中國一事非常認真,不僅完全接受了馬尼拉備忘錄的建議,還於1588年在馬德里設立特別委員會,進一步從政策、戰略、戰術、行動方針、後勤動員和輿論宣傳等方面.審查和制訂了進攻明朝的詳細計劃。這份最終經菲利普二世親自批准的計劃書,全文十一章七十九節,包括附屬圖表共有數千幅。
計劃首批出動西班牙軍隊一萬二千人,另招募日本僱傭兵六千,以及大量的葡萄牙,美洲,以及菲律賓僕從部隊!
只有上位者,才可以將女兒嫁給你,讓你叫爸爸。漢武帝嫁女匈奴。李世民嫁女,文成公主給吐蕃王松贊干布。松贊干布見到李世民得跪下叫爹。康熙嫁女給蒙古汗葛爾丹。葛爾丹見到康熙,按禮儀得叫皇阿瑪。
不納貢,
明朝沒有歲幣,但是多了幾個名詞。貢賞,市賞,歲賞。
早在永樂年間時,韃靼太師阿魯臺便於明朝建立了“朝貢貿易”,當時的韃靼是“歲或一貢,或再貢,以為常”(《明史·韃靼傳》)。這種朝貢貿易,主要是以韃靼朝貢、明朝賞賜的方式進行,明朝文人所謂“天朝上國”的明朝,在賞賜方面往往是極為豐厚的。
公元1619年,明朝給了林丹汗白銀四千兩,一年後,加賞至四萬兩。林丹汗遂聲言幫助明朝抗擊後金。
公元1628年,林丹汗西進,佔據土默特、河套等地,並攻擊了明朝的大同、宣府。明朝仍舊給予林丹汗“歲賜”白銀八萬一千兩。翌年,林丹汗率大軍到了延綏紅水灘,要求增賞未遂,隨即就縱掠了明朝邊境。
《明世宗實錄》),當“貢賞”往來得不到滿足之後,蒙古統治者只能通過戰爭,意圖開啟貿易的大門,“庚戌之變”“土木堡之變”便是這類戰爭的典型表現。
嘉慶該時期,蒙古俺答汗發動了入侵北京的“庚戌之變”,嘉靖皇帝最終通過大量的錢財饋贈才讓其回到草原。
隆慶時期,俺答汗又逼迫明朝簽訂了城下之盟,要求開放邊市,並且明朝每年給與大量的“市賞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最開始朝貢使團只有50人規模,貢品有羔羊,小牛,一年比一年多,最後增加到3000人,王振按2000人給回的歲賜,結果也先不滿,才有土木堡之變。其目的也只是要求增加歲賜,跟貢賞,市賞。五十萬對兩萬。
在土木之戰中,明軍的參戰人數,基本都沿襲自劉定之《否泰錄》中的數字:“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而到後人引用時,更徑直略去了“私屬”,只作“官軍五十萬”或“五十餘萬”,我們按《明英宗實錄》中記載:“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估計二十五萬。而也先文獻記載二萬到三萬人。
《禹貢·疏》載:“貢者,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
割地賞賜。
北方部落之間不合,你們部落幫我打服別的部落,不光有貢賞,還有地賞,
為了酬答“朵顏三衛”的戰功,把塞外的大寧都司、營州衛等地區一股腦割讓給“朵顏三衛”。須知大寧都司、營州衛等,都是洪武年間朱元璋設立的防範北方蒙古騎兵入侵的重鎮,卻被朱棣一股腦割讓給“朵顏三衛”。
參考資料:《明史》《靖難之役與兀良哈南遷》《皇明四夷考》《弇州四部稿》
“靖難初,首劫大寧兵,及召兀良哈諸酋率部落從行,有功,遂以大寧畀三衛”,“文帝從燕起靖難,使使以賂請,而兀良哈以騎來從戰,有功。先是,即古會州地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為外邊,使寧王鎮焉。文帝乃移王與其軍內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市賞。
根據《條覆收胡馬疏》記載:“虜中上等扇馬一匹。擬價十二兩,搭配段布官貨一分,實值銀八兩餘;中扇馬一匹,定價十兩,貨實植銀七兩餘;下扇馬一匹,定價八兩,實植銀六兩餘。其在商民,既以故衣貨,每值銀七、八兩,即買兒馬一匹,可賣銀十餘兩。足足五倍價格收購。
根據《簡牘》記載:“承示會保任卒疏領悉,虜中所索敖剌,氣者予之為當,而門下又默運機宜,絕將來之患,塞夷人之口,尤為遠慮。市賞太濫,惟上谷為然,蓋緣始事之初,急於招來,於節制,其流遂至於此。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撫兼施,收復黔省苗族4萬戶,闢地二三千里,幾當貴州全省之半。該地區由“無君上,不相統屬”到設官建治。
瞻對之役。(四川西部)乾隆十年(1745年)瞻對土司,上瞻對土司首領肯朱懾投降,下瞻對土司,班滾下落不明。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經四川總督趙爾豐奏請,重又“收瞻入川”,進行改土歸流,將瞻對各土司歸併,設縣管理,才徹底解決了隱患。
乾隆十二年(1747年)平定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小金川土司澤旺印信,明正土司(今康定)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平定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自順治十五年(1658年),瓦寺土司十五曲詡伸,其後,雜谷、金川、木坪、明正、革布什咱、巴底等各土司平定後,大小金川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
清廷徹底平定大小金川后,採取設立成都將軍、安營設汛、去土為屯等善後措施,從軍事、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對其加強控制。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元代察合臺部的厄魯特蒙古,阿睦爾撒納。
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準部達瓦齊勢力後,乾隆帝曾諭內閣:“準噶爾諸部盡入版圖。曾經盛極一時的蒙古準格爾汗國滅亡。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經庫車之戰,葉爾羌之戰,黑水之圍,呼爾滿大捷,和闐之戰,蔥嶺三戰,霍斯庫魯克之戰,阿爾楚爾之戰,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平叛大小和卓之後,天山南路底定。
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我們說入侵。1769年11月以緬甸稱臣納貢收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爾喀(尼泊爾王國)侵入中國西藏聶拉木、濟嚨(在今西藏吉隆縣南部)等地。
乾隆元年(1736年)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瞻對之役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平定珠爾墨特那木札勒之亂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平定臺灣林爽文
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慶元年(1796年)平定苗民起義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清越戰爭。
乾隆這樣不停對外用兵,執政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兩億兩,加上歷年“災蠲”等的一億多兩,共計三億兩以上。
尼古拉·班特什-卡緬斯基(Н.Бантыш-Каменский):假若戈洛文遵照陛下諭令趕赴邊境前去阿爾巴津,中中國人就未必敢逼近涅爾琴斯克,因而就可望以阿爾巴津為界。對這一延誤,儘管他百般辯解,也不能辭其咎。
魏源:時察罕汗已卒,新察罕汗嗣立,知中國東方距已遼遠,且限以行國,非若西北之西費雅(瑞典)、西南之圖裡雅(土耳其),近在肘腋,所必爭也……始與我大臣索額圖等會議於黑龍江……於是東北數千裡化外不毛之地,盡隸版圖。
加斯東·加恩(G. Cahen,法國學者):尼布楚條約的後果不久就清楚地顯現出來了:中國方面是消滅了厄魯特人,俄國方面則是發展了對華貿易。
蔣廷黻:《尼布楚條約》在中國方面所注重的是劃界,在俄國方面所注重的是通商。雙方均達到了目的,故此約得實行一百六十餘年。照這約,不但黑龍江、吉林及遼寧三省完全是中國的領土,即現今俄屬阿穆爾省及濱海省也是中國的領土。
納羅奇尼茨基等《遠東國際關係史》:尼布楚條約是清朝通過種種威脅,並通過派出為數眾多的軍隊事先非法佔領俄國領土而強加給俄國的。條約的條款反映了十七世紀清帝國在遠東對俄國的軍事優勢。······沙皇政府以重大讓步——這些讓步俄國認為是暫時的——為代價,制止了清帝國對東西伯利亞的進一步侵略。
亨利·特魯瓦亞:瓦西里·戈利琴又在一個新的領域——即外交領域遭到失敗。他與中國簽訂的涅爾琴斯克條約規定,把黑龍江兩岸割讓給這個大國。這樣,俄國三十多年來擁有的這條完全可以航行的西伯利亞河流便歸了中中國人,形成了兩個國家的新邊界線。在克里姆林宮很少有人瞭解這種割讓在戰略上具有的危險性。不管怎樣,瞭解談判程序的索菲亞,幾乎未把此事放在心上。
斯塔夫裡阿諾斯(Leften S. Stavrianos):①邊界確立在沿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一線上,所以,俄羅斯人不得不完全地從有爭議流域地區撤走。作為回報,俄羅斯人被授予商業特權;兩國臣民可以自由地越過邊界、不受干涉地從事買賣。以後發展起來的貿易是由商隊從事的,它包括了黃金和羊皮;俄羅斯人用黃金和毛皮交換茶葉。正是從中中國人那裡,俄羅斯人獲得了日後成為其民族飲料的東西。俄羅斯人很快就成為甚至比英中國人更愛喝茶的人。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編輯的《十七世紀俄中關係》(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XVII веке),就將雅克薩之戰稱為中方對沙俄的武裝侵略,並稱《尼布楚條約》是被強加給沙俄的,還試圖否定《尼布楚條約》在簽訂後的法律效力,從而為《璦琿條約》等進行辯護。中國研究者對此嚴加批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