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3
回覆列表
  • 1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道德經》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固德交歸焉。”

    翻譯:治理一個大國和煎一個小魚是一個道理。都是規律規則,有根有據,要做到憲法,法律,法規健全。就好像煎魚一樣,先要清洗乾淨,刮鱗去內臟,醃製,再準備生薑、大蒜、醬油、醋,然後開火燒鍋,把魚放進去煎炸,這一聯串的動作先後的秩序一點都不能弄錯,要有規有矩,秩序混亂,前後顛倒就連小魚也煎不好了。道(真理)到天下就是這樣。道降臨天下就是把規律規則先建設好,然後能量充滿規則,這樣做的好處是,所有的能量都在規律規則的控制的範圍之內,就是那些邪惡的能量也控制在規律規則之內,邪惡的還是邪惡的,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就算是興風作浪也有辦法對付。規律規則完整,正能量行在正能量的規則裡,負能量行在負能量的規則裡,規則與規則互相相容也互相排斥,互相成就也互相毀滅,這就是規律規則健全的緣故。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道德經》名言。老子用治理國家與煎魚的比喻,說明道治理天下的法則與執行的方式。治理大國靠的是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煎小魚靠的也是規矩、規則、前後、秩序,道治理天下同樣是規律、規則、公平、公正、公義、公開、相容、透明。一句話,規則大於一切。

  • 2 # 唯餘莽莽

    治大國若烹小鮮,什麼意思?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章。它的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色香味俱全,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

    古代有一個君主叫商湯問臣子伊尹,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伊尹回答說: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理國家如同烹飪菜一樣,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國家的事辦好。

    2013年3月,習主席回答記者提問,說了一段本人話記憶猶新,習主席說: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記人民重託,牢記責任重於泰山。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複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瞭解國情,瞭解人民所思所想,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中國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各種各樣的問題紛繁複雜,今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打亂了人們的工作節奏,在以習主席為核心的團隊,站在全域性的高度,統領全中國人民打好防控疫情的阻擊戰、總體戰、人民戰爭;當疫情取得初步成效,審時度勢地有序復工復產,繼續實施脫貧攻艱,開放地攤經濟,解決人民就業和增收問題,國內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同時還要應對美國等反華勢力對中國的圍堵和打壓,妥善解決中印邊境衝突問題;

    如此大的國家,各種各樣的矛盾錯綜複雜,習主席的團隊處理的井井有條,國家發展穩步向前。據世界銀行預測:全世界只有中國經濟是正增長。這樣的考試成績是令人羨慕的。

  • 3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原文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與德交歸焉。

    瑾名軒譯文: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用道治理天下,那些鬼就不再神通。非但那些鬼不再神通,那些神也不傷人。不但神不傷人,聖人也不傷人。這樣,兩兩互不傷害,因此道與徳交相輝映啊。

    這段話的意思是:用道治理國家,鬼、神、聖人都沒有用了,道又產生徳,道與徳交相輝映,就像烹煎小魚,儘量不要來回翻動(道),並且掌握好火候和調料(徳),就會得到一份鮮美的小菜(好的國家)。

    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他說,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複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瞭解國情,瞭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治大國如烹小鮮”是《老子》中的一句名言,後世很多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了不同詮釋,無論將“小鮮”解釋為“小魚”還是“美味菜餚”,都是以烹飪比喻治國。“烹小鮮”不能隨意翻動,調料要恰到好處,火候要掌握得當,治理國家也是如此,不要朝令夕改(翻動),要和諧穩定(調料),要循序漸進(火候),要有審慎負責的態度(小心翼翼)。

  • 4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開題

    語出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章。

    眾所周知,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的主要思想之一,是“清靜無為”。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這正是“清靜無為”的體現之一。

    詳解

    治大國若烹小鮮。

    一、釋詞

    治,治理。

    大國,“國”,當為諸侯國;還不是今天所謂大一統“國家”的概念。

    治大國,就是治理大國。

    若,如同,像。

    烹,烹飪。

    小鮮,小魚。

    二、釋句

    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魚一樣。

    三、解析

    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魚一樣:

    烹調小魚時,不能翻動;如果翻動的話,小魚就會爛碎。

    治理大國時,不可擾動民眾;擾動民眾的話,其國就會亂掉。也就是說,治理大國,當以“無為”為主導思想,“有為(並非“有所作為”,而是“窮折騰”)”,就會傷及民眾,危及其國。

    四、引證

    1、韓非子解老篇:

    “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苦烹小鮮。’”

    2、馬其昶曰:

    “詩毛傳雲:‘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義出老子。”

  • 5 # 南村群童701

    可不要小看烹小鮮。要烹一道精美的色香味俱全的小鮮出來,從挑選上等食材,到各種配料,到下菜先後順序,到火候把握,都非常講究。你如果以為烹小鮮就是隨便做道菜,就錯了。

  • 6 # 寒江獨釣010

    岀自道德經六十章,核心意思是說當政者治國少折騰,別朝令夕改保持穩定。1980年美國總統里根在年度咎文中引用過此句。

  • 7 # 秦耕心田

    治理國家要保持政策的長期穩定,不要朝令夕改,不然國家就會亂套。應該懂得烹飪小魚是不敢亂翻騰的,亂翻魚就碎了。

  • 8 # 再在獨行俠

    火候,食材,配料,色澤,細緻入微。

    "小鮮“代表很多含義,

    方方面面需要顧及。

    治國亦是一樣的道理。

    不能急,慢慢來,

    先後秩序很重要。

    心公為公!

    心私為私。

    烹小鮮自己吃!

    烹小鮮與眾人吃!

    其味道是不一樣的。

    治大國若烹小鮮,

    是需要分享的。

    而不是吃獨食。

  • 9 # 心安吾鄉

    治理國家,就跟烹飪鮮美的食物一樣。這句話平常也比較容易看到,如何更深刻地理解這句話呢?個人觀點如下:

    首先,高大上的國事與尋常百姓家的食物作比較,突破了普遍的認知,形成了落差感。讓人記憶深刻理所當然。經典語句由此而來。

    其次,此句節選自《道德經》,是老子對前人典籍作出的概括。道德經在當今社會傳播相對更為廣泛,久而久之就覺得是老子所言。

    然後,從辯證方面來看,治理國家和美味的食物,都是需要“匠心精神”。這兩個事物的狀況好壞,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踐行者。不費功夫,又想治理好國家、吃到鮮美的食物,屬於天方夜譚。

    綜上所述,想要更好地理解一句話,斷章取義應該要儘量避免。僅是個人所想所言,可能有失偏頗,還請海涵。

  • 10 # 05339341309

    治大國就象煎小魚一樣,不可以勤翻動,大國策略制定好了,就不可以經常變動。中國當代的成功,證明了《道德經》講的這一真理。

  • 11 # 拔劍舞中庭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如何理解呢?

    從字面意思來看,小鮮,指美味的小菜。字面意思就是治國國家,就像做美味的小菜一樣。

    那麼到底有何含義呢?

    1、令行禁止,不隨便變化。小菜是經不起折騰的,經常折騰容易糊鍋。所以國家在制定法律法規及政策時,要令行禁止,不以統治階級的喜好來朝令夕改,要有法可依,依法辦事。這是道家關於制度方面的思想,可能有人說好像法家的思想,不錯,因為道生法,法家來源於道家,但二者不同在於法家重刑罰,而道家主張不隨便更改法,定好的制度,不能隨便更改,對於犯法的官員或百姓依法辦案。

    2、巨集觀調控、微觀指導。萬事有其發展規律及軌跡,不過多參與,免得破壞規則。以發展經濟為例,統治階級任其在允許的法律法規下自由貿易,少設限,少約束、多鼓勵、多指導。漢文帝時期甚至頒佈法令允許百姓私鑄銅幣,這是多麼開放的政策啊。

    浩歌振林巒。

    丈夫意如此,

    不學腐儒酸。

  • 12 # 幸福種子書友會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古語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其作者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地位跟孔子一樣高。《道德經》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典籍。這句名句十分精煉精闢,非常好理解字面之意。但是這句話背後所包含的意思,恐怕很少有人能理解透徹。

    研究古代文章,特別是議論文,要想研究透徹,必須得知人論世,從還原歷史去了解一個人的生平和他著書立說的背景。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物,據史料記載他比孔子還要大二十多歲。春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各路諸侯無視周天子管束,群起紛爭,導致天下大亂,每一個諸侯國的內部都是忙著爭權奪利,以下僭上,霍亂宮廷,盤剝百姓,權力爭奪。老子對於這樣的諸侯權臣是嗤之以鼻的,他認為治國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更是一種難事,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跌入萬劫不復的局面,哪能如此的荒誕無道?

    所以,首先我認為通過這句話可以看出,老子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主張的治國理念是嚴肅的、認真的。對於禮崩樂壞的春秋亂局他是想力挽狂瀾的改變的。老子設想下的治國應該是按照大道來治,沒有什麼血雨腥風,沒有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夫妻不認那種情況的出現,國家是通過和諧發展,每個人一點點的努力積累去成長的。

    其次,老子採用了一種辨證的思維去思考治國問題,國家之事中大事當小事,小事當大事。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這個世界其實很多事情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如果掌握了事物的本質那可以說就是一通百通。處理大事情和小事情的時候,可以相互轉化,保持一個即嚴肅又輕鬆的態度視之處之。在老子看來,既不能有那種完全放鬆的治國態度也沒有那麼簡單的治國之道。他借用這個比喻只是想讓所有國君都能以比較輕鬆、比較自然、比較自信的方式處理國家大事。

    最後一點解讀,老子一種理想主義者,“烏托邦”式治國主張下的國家是一種和諧美好的世界。在老子期望的這個情境下,治國都變成了一種境界,無論是國君還是臣民都很自然,國君設立的國策、規則都能使老百姓欣然接受,用不著用暴力機構去治理,用不著用刑法和條例嚇唬百姓。在這樣的管理之下,老百姓們都安心、放心的接受這種國策,君主,臣民都和諧相處,齊心治國,這樣的治國才是長治久安,發展最高效的。

  • 13 # 春臺96245986

    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道德經》第60章,解讀道德經不能 脫離整體與本章節,否則就易與老子原意相去甚遠。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得交歸焉。

    辯證譯讀:治理大國,若像烹飪小鮮魚。以”天道”蒞臨主導天下,其鬼怪也不神氣。不是其神氣不傷人,聖人治理適度亦不傷人。那只有”精神教育與經濟治理”適度兩面反轉,或”教育人才與使用幹部”也能兩面反轉,都不過度而兩不相傷,才是”德與道”相交而歸一啊。(參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概要》54~55頁)。

  • 14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世間萬事萬物其道理都差不多,所以老子又說"大道至簡″。凡是下過廚房,煎過小魚的人都知道,煎小魚,把小魚放入煱內,放上油,把小魚攤開,要耐心等待,等底面己經定形變硬,再反過來,煎另一面,這樣煎出的小魚才不會碎才能成形。萬物同理,現代社會的人,都圖快,立竿見影,只想一夜變成富翁,成功那有那麼容易,不經一番寒徹骨,那有梅花撲鼻香,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就象"煎小魚″,如果放鍋裡,就迫不及待的反炒,你得到的只能是"爛乎乎″的,不成條的"魚醬″而己。就象現在大多數人喜歡"釣魚","釣魚"就是鍛鍊人的耐心,心性。一般"急性子″的人,是不適合"釣魚″的,魚鉤剛放入水中,你就心急的起竿看,這樣是釣不到魚的。也許現代人都是太急燥,也許是太多的生活壓力所至,但也不能太急燥,因為這樣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往往"急不擇路″,很容易出現偏差。還是沉下心來,讀讀《道德經》,給人們的發展,增加一些智慧吧。(一家之言,掛一漏萬,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首發](謝謝一直關注″求真原創"的各位老師和朋友們,最近工作忙,不能天天更新,請大家諒解)2020/7/15/於北京

  • 15 # 布衣吳新建

    好像回答過這類問題,不對題目做註解,總的理解就是治理大國要有章法,不能想一出是一出。

    眼下,反面典型是美國。

    特朗普集團面對美國衰落不是從內部找原因,而是眼睛盯著別人,如何讓別人不要成長壯大。

    曾想過一個問題,美國民眾為什麼喜歡特朗普把他選為總統?後來看看他治國理政的行為,再看看美國民眾對他的態度轉變,總算想明白了一點,打壓中國需要打手。

    特朗普是美國資本集團遴選出來的最合適打手。

    只是天不邃美資本集團願,突然冒出新冠疫情。大大咧咧的打手能有什麼治國理政經驗和能力,正常情況可以一心對外打壓別人,疫情突襲荒腔走板應對,整個國家就亂套了。

    如果稍許理性一點的人,會認真聽取專業人士意見,可一個原本不可能當總統的人坐上了寶座就又想著坐更長一點,弄兩屆,於是面對這幾大問題:如何才能實現連任、如何應對疫情、如何對內打壓競選對手、如何對外打壓競爭對手、如何平息節外生枝國內騷亂,如何搞活經濟微自己競選加分,等等等等,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應該說這老人家還是有承受壓力,能折騰。

    當然,一幫智囊也沒閒著。

    只不過美國作為一個國家還是歷史太短,嘗過上升到巔峰的甜頭,沒從巔峰跌落的經歷。因此,特朗普本人包括他的團隊及其智囊犯了大錯,把通過合作才能保住老大的唯一選擇,判斷為只有通過對抗才能保住老大地位。結果一定,特朗普集團南轅北轍,帶領美國快速衰落。

  • 16 # 黎師傅國學風水時代堂

    老子用"治小國若烹小鮮"去禪述道之無為的功用,無為而治,無為無所不為。

    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魚一樣,應該合理調味,掌握火候,並且不亂攪動。

    以大道來治理,天下就可以各安其位,連鬼魅也不顯靈作祟。

    不但鬼魅不顯靈作祟,就是神靈也不會懲罰人。不只是神靈不懲罰人,有威望有權勢的人也不會壓迫群眾。

    不同維度空間的能量都依道而行,和諧融洽,因而天下都受到德的恩澤。

    此章,調和五味需要作料,治理天下,需要依據。

    只有用大道來治理天下,規範自身,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所有人的本質需求,各種力量相安無事,天地萬物井然有序,世間眾生和諧發展。

    名為治理天下,實際還是談個人修養:烹調小魚,不能亂攪動;立身處世也一樣,忌妄念妄動,獨處時,可以多靜下心來安心養神;人群裡,要管好自己的手腳和嘴巴,不要違背原則做事,不要不著邊際說話,沒有原則的亂想亂說和亂動,都會把好好的一道小菜,攪合得稀碎。

    一個人,從內到位,如果能做到平靜祥和,就會身處正能量的磁場,各種力量都不會加害於他;反之,動了苛求 盡善盡美的執著心,神靈會發動力量審視他,起了貪婪佔有的虛妄心,鬼魅會發動邪惡的力量損害他,只有平靜祥和,守中虛靜,嚴格的按照客觀法則做人做事,才可以永保安寧。

    以烹小鮮之無為之治的道家國術治理中華幸甚幸甚

  • 17 # 文化行者阿森

    句子出處:

    該文原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字面意思:

    治理國家這樣大的事情,也要像烹煮美味的小菜一樣。

    為什麼說解釋一直存在一定的爭議性?

    二、治理國家這樣大的事情,要像烹煮小魚一樣,不要在鍋中時常攪動,否則小魚容易被攪爛。

    這兩種解釋歷史由來已久,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們先來看看一些權威性的名家解釋,再來說說阿森的理解。解釋經典不能少了,權威名家的解釋,他們才是最有權發言的人。

    唐玄宗注:“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此喻說也。小鮮,小魚也,言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皆須用道,所以成功爾”。

    宋徽宗注說:“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

    這是兩位治理過國家的皇帝的解釋,和一位國學大師的解釋。唐玄宗、宋徽宗的解釋還是第二種解釋,國學大師南懷瑾解釋還是比較偏像第一種。

    阿森的看法

    在阿森看來,不論“”字如何解釋,魚也好,美味的食物也好,重點在於怎麼烹煮,對烹煮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烹煮講究火候,講究味美、講究色好,講究香氣。而種種的講究就是在做這個菜的時候,我們都要細心、用心去把握,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火,煮多少時間,在什麼時候放調味,放什麼,放多少,哪個先放,把握好菜品的色相與香味,同樣的道理,這樣才能做好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

    而要做到這一切,都要有一定的經驗,及細心、用心把握過程中的每一樣工序,才能做出好的,美味佳餚。

    治大國若烹小鮮,我想也這是這個道理,不是一味說魚能不能翻,更多是的在講治大國,要像做美味的小菜一樣,細心,用心做好該做的事,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從容有度,才能更全面而有度的治理好一個國家。

  • 18 # 杜象應

    老子《道德經》中的第六十章有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

    “大國”,人人知道,那“小鮮”是指什麼呢?

    (一種解釋)認為“小鮮”是指“小魚”,似乎也有點道理。是的,小魚是鮮味食品,在製作過程中是要格外小心的。油汁下鍋後,若久不翻身,貼鍋一面就會被薰糊而不能再食用。翻身勤了,攪動力過大,會導致魚身粉碎,沒有整體感效應。

    (另一種解釋)認為是所有食材中最嫩的部分。食材鮮嫩的,你為了保持其色不變,熟後味道香而脆的話,就必須輕鬆翻抄、慢慢至熟。其目的是防止損傷焦糊,確保原汁原味、增加口感度。

    相比較而言,兩種解釋都有理,但是圖俱表象,未涉及到內涵。那其本意是什麼呢?

    “小鮮”中的“鮮”,應該是指食品的美味新鮮可口,而不是具體的“魚”類或“嫩”度。

    “小鮮”雖是泛指,但它不能越界,因為有“烹”飪在前,只能是食材類物質,包括肉食、蔬菜、瓜果類等等。

    “小鮮”到底是指什麼呢?不是食材本身,而是一種品質的保證,即“非多可少,味感香鮮。”

    既然“小鮮”是指味道,那麼“治大國若烹小鮮”又是什麼意思呢?

    多數人認為“小鮮”是由火候決定的,只說對了一部分,而其更重要的核心關鍵是烹飪技能。

    技能差異,決定味道好壞。國家管理或治理能力就視如烹飪一般,好的管理方式就能引領社會發展。當然,在某些程度上也與烹飪萊餚的火候有關聯性,實施方案要適時、適度,不冒進、不落伍。

    “治大國若烹小鮮”,說明“治大國”並非無規律可循,也有可針對性的參照物“若烹小鮮”。明智的選擇就是掌握火候、拿捏分寸,適時適勢提出應對措施,確保不鬧騰、不折騰,平穩而有效地發展。

  • 19 # 小舒心

    “治大國如烹小鮮”原文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是老子的一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

    表面意思是治國要跟烹小鮮一樣,懂得火候、調料,同時要耐心要細心等,拿捏好分寸很重要,正如分寸之間,見成敗

    雖是個比喻,但意思很明顯,要以小見大,萬事萬物無論大小都有相同的內外原理,如果想要做好一件大事,必須把每件小事都做好,事無鉅細,說的是人的心地

  • 20 # 黃意鑫

    老子的無為而治和與民休息主張一直都是道家學派的代表,把這些主張與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聯絡起來就不難理解這句話。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論斷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在治國理政方面,細節決定成敗

    大國雖大,但都是一些小小的事務所共同組成的,而這些事物無不例外都體現在細節之上,要想治好一個大國,首先就得像烹小鮮一樣對其的性質和結構進行一番透徹的瞭解,對細節之處多加留意。

    第二、不要過於折騰

    這一點與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思想非常相似了,一個國家要想強大,人們群眾的生活質量一定要跟上,而不過於折騰是治理好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原則。

    老子在闡述他的無為而治思想時,用了這句這大國若烹小鮮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將他的主張意思完全表達了出來,經常做飯的朋友們就會發現,比如像一些小魚,小蝦之類的小鮮,如果過度翻炒,最後必然會導致爛成一團。

    治國也是這樣,對於統治者來說,瞎折騰必然會導致民力憔悴,而民力一旦憔悴便會引發各種危機。

    綜上所述,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性,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依舊適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我挺喜歡物理學但被錄取了師範類,而我不想當老師,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