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老張眼裡的人世間
-
22 # D東哥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
這句話真正的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說,這句話中的“小鮮”應該是很嫩的,如果你老是翻過來、翻過去,肯定會弄碎了;這就是比喻治理大國最高境界就好象是小心翼翼地掌握好火候一樣。
據漢初《毛詩故訓傳》裡記載的話,來證明老子本意為:“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這句話就很好地說明了老子那個時代人們烹煎小魚兒的方法:古人下鍋烹煎小魚兒時是不能一直翻動的,否則小魚兒就全弄碎了。治理大國要採用烹小魚兒的方法,順其自然,有無為而作的意思。
至於老子為什麼將治理國家的方法要用烹小鮮來比喻?我們必須要站在老子所處的時代來看問題,要搞清當年的人是怎麼烹小鮮的,只有這樣,才能懂得老子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
23 # 飛越南北極
治大國若烹小鮮,很直白呀,也就是治理一個大國,就要象烹小鮮。小鮮肉質鬆散,猛火或者頻繁翻動,碎成渣渣。制定憲章法規,要有長遠的考慮,要淺顯易懂,不要朝令夕改,讓民心浮躁,無所適從。只有民心凝聚,假以時日,國力才會強盛。
-
24 # 種瓜得豆945
治大國如烹小鮮,語出《道德經》第六十章,後人看法不一,總結有三種。
說法一: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說法二:治理大國應該像燒菜一樣難,應該像燒菜一樣精心,兩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說法三:"小鮮”像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受採訪時提出,領導者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
領袖字字珠璣,看事情高瞻遠矚,我看不了那麼遠,但是做魚確實親手實踐過。第一次動手做魚,興致高昂,配菜調料齊全,美滋滋的要在美女年前露一手,結果個種滋味兒,只有自己知道,因為慘不忍睹不好拿去示人,還是叫個外賣收尾。
看到這個問題,個人理解,做魚不易,治國更難,內憂外患到處都是考驗,細節決定成敗,不容得大意!要用心去做!不要眼高手低!一個細節處理不好對人民就是災難!
高明用心的做法烹飪出美味佳餚,粗劣隨意只能得出惡果。
如履薄冰,負重前行,勇挑重擔,擼起袖子加油幹!一起建設中國美好明天!
-
25 # 雲舒雲卷說文史
“治大國如烹小鮮”一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章。
原文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簡單的說就是治理國家和烹飪是一樣的。要想做出好吃的菜餚,不僅要了解食材的特性,還要小心烹調,掌握好火候,才能得到想要的美味。
統治者和人民應該相向而行,互相扶持,兩不相傷。也就是水和舟船的關係,是相輔相成,自然和諧的關係。
治理國家,頒佈法令,綱領,一定要順勢而為。太急躁或者太消極都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
如果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安寧,為政者就要減少干預,讓人民休養生息。如果社會動盪,或者遇到了天災人禍這樣影響人民生活的大事,施政者就要拿出雷霆手段,撥亂反正,大火快炒,迅速恢復社會秩序,讓國家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
26 # 華華59492
就是象煎魚一樣不要翻來倒去地折騰。不過,萬事不絕對,折騰碎了加點水,湯也還是鮮的。關鍵在於自信:喜歡喝湯的人多了去了。
-
27 # 開心爺爺咪虎哥哥
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句讀的第一層直觀義是?火候急不得。火急過旺必是焦苦!句讀第二層義又是直觀小鮮(小魚)肉薄,是需要小火慢慢的煨熟才可以得到小鮮的滋味品嚐。所以,第二層義是告訴耐心是必須的。第三層義就是要在烹製過程中不斷地觀察,做適當的翻轉(硬與軟,實與虛),從而知道不變與變動的結合才會有烹飪(制)用心與成實之間的應果關係中包涵的實際操作過程問題,第四層義(引申義)加入調味料可以獲得不同的風味……譬如去腥,去泥土味,增鮮味,增香味,增調想要的色彩等等一切,就屬於改造或創造性的藝術發展的想法思路運用到實際中去,發揮現實作用了。哈哈哈,小鮮若小魚,小魚也是種類(品種),大小不一樣的。烹小鮮無非講求的是思路決定出路,方法論的實體描述表達而已……解讀?就是去理解他的哲理,引起注意防止錯誤和啟發運用正確的思路,以便發揮實際上良好的求結果目標一致性的作用。
-
28 # 老子道德經愛好者
治大國若烹小鮮,什麼意思?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好像炒菜一樣那麼簡單。必須有個條件,要“以道蒞天下”,把道遍佈天下。你如果是按人道來治國,大家都要爭,要鬥,那就不可能像炒菜一樣那麼輕鬆。必須以道蒞天下,就是把道要遍佈天下。也就是說要以道治國,這樣就能做到“治大國若烹小鮮”。你不以道蒞天下,就不行,不僅治理不好大國,而且連小國也治不了。像有些國家,成天在吵,大家都在為私利爭鬥,沒有安寧的日子,怎麼可能治好。所以用人道來治理,治不好的。如果都按人道來治國,都是為了私,莫說治一個國家,連一個家庭都治不好,怎麼能治理好一個大國呢?
所以要治理好國家,就要修道修德,要“以道蒞天下”才行,大家一條心,治理起來就像炒菜一樣簡單了。
-
29 # 博而化易
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雲:“治大國,若烹小鮮”。原文是: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中中國人有一個道理,話說的越是簡單,道理越是複雜,字數越少,解釋的越多。這句話也不例外。
特別是帝王們都很喜歡這句。唐玄宗就認為:做小魚,就不要頻繁去翻動,太頻繁就會爛;治理國家就不能多事,否則就會像爛掉的小魚一樣;當然我們知道唐朝的巔峰輝煌就是在武則天晚期和唐玄宗前期,唐玄宗晚年,天下大亂,安祿山史思明造反,民不聊生,杜甫就說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鬼。
可見唐玄宗說的不錯,可是做的不行。
宋徽宗也認為:做大事能成功的少,烹小鮮而數撓之,則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惑;這傢伙也是說的頭頭是道,做起來就是另外一回事,他以蔡京為宰相,同蔡京、童貫、王黼、樑師成、楊戩、朱勔、李彥、高俅等人結成反動的統治集團,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
還有其他帝王,朱元璋、順治等等,總之一個比一個能說,一個比一個昏。
這裡有一個吃貨版解釋的很直白:河上註解:煮小魚呢,不能去鱗,腸,否則小魚就破損不能食用了。
南懷瑾在《老子他說》裡面也有講到:我們中中國人做菜叫“烹調”,文火叫“烹”,武火就叫“炒”。
但是炒菜的火卻叫“武火”,特別是肉類的,火要開得特別大,食材一倒下鍋,快速翻兩三下,就要出鍋,否則老了味道不好吃。
所謂“烹”,是文火、細火,慢慢熬燉的一個過程。
像現在人喜歡吃白木耳,我們現在是電器化了,一般電飯鍋做的白木耳,其實是熬了半個小時,並不是傳統的烹出來。
到底什麼是烹呢?
天剛矇矇亮開始,鍋裡面放一小碗四川萬縣烏山的白木耳,找一個陰溼的地方慢慢燉,一直到天亮油燈滅了,這時候的白木耳才燉好了,然後放一些冰糖,味道極好吃。
所以這才叫“烹小鮮”。
我們還有很多名菜都是這樣慢慢烹出來的,甚至烹上一兩天的都有。
中國古人說:“請客三天忙,蓋房子三年忙,討個老婆一輩子忙。”
只有細心烹調的才能是精美的。
講到“烹小鮮”的道理,是用文火慢慢地、小心謹慎地燉。
“大鮮”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大火烹又是另外一種做法,要猛火煎炸。
小火是調理“小鮮”,這個道理就像前面所謂“治人事天,莫若嗇”,一點點慢慢地烹出來。
為什麼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呢?
對於個人或者國家,越是大事越要慢下來,不能著急慌亂。
回覆列表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章》。
對於古代典籍,其實有多種多樣的解釋,來自官方的、民間的不同版本,解釋就更五花八門了,最重要的,我覺得,每個人接受每種的解釋,主要還是這種說法對你有沒有啟發。
治大國如烹小鮮。
解釋為,治國就像煎小魚一樣,不要老翻動,翻多了,容易碎。我還是認可這種說法。
更通俗的講,就是不折騰。
老子強調的無為而治,他說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管,做甩手掌櫃的,油瓶倒了,都不扶。
不是,他的意思是說制定一項國策,就不要朝令夕改了,否則,大家無所適從,成了無頭蒼蠅,反倒有不好的效果。
有個設計師,要在一個園林裡設計一條小路,想了無數個設計方案,但都被否定,最後,他想了個方法,就是不管了,讓行人自己走,走的最多的那條路,就選它。
後來,果然,人走的最多的那條路,就是最佳設計。
不折騰,就是休養生息。
做生意也是一樣。
反覆思量,選擇一個生意,先不要急於營銷,先好好做、好好經營,慢慢積累人氣,生意剛開始,都是需要紮實經營,上來就想賺大錢,著急,一看沒有預想的效果,就急於轉行,,這就是折騰。
一來二去,最後連本錢都給折騰進去。
不折騰的另一個好處是樹立權威性。
假設,頒佈一項制度,過幾個月,又宣佈終止,事情好像很簡單,不合適,改唄。
哪有那麼簡單?
一個制度,經過層層審批、層層把關,到時候,說廢就廢,最開始幹嘛了?
大家心裡都會有疑問,這麼嚴肅的事情都無所謂,我咋才能相信你呢?
慢慢地,時間久了,積累多了,信任就缺失了,一旦不信你了,你的權威就沒有了,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煎小魚,大家可能都做過這件事。
需要你全神貫注、需要隨時調整火候,、需要量體裁衣。
制度頒佈下去了,不是從此就高枕無憂了,放手不管了,相反倒要全身心去關注,看效果、看反應、隨時,做些微調。
這樣才能煎出香噴噴的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