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書法棋藝伴天涯

    如果不修牆,跑掉的人至少在百分之七十,可能超過百分之八十。因為語音相同,溝通順利,兩邊的收入可能會相差5倍以上。最悲觀的估計,可能跑掉百分之九十。

  • 22 # 鄜延路節度使李

    自丘吉爾鐵幕演說後,在處理世界問題上,蘇聯與美英法分歧越來越大,在德國問題上尤其突出。

    在美英法三國佔領區,肅清法西斯分子的工作徒具形式,大批納粹骨幹分子矇混過,一些罪行累累的納粹頭目逃往國外,還保留了一些改頭換面的軍國主義團體和法西斯組織。他們之所以如此,不是為清除德國的壟斷組織,而是企圖達到削弱競爭對手的目的。

    1947年10月,三國佔領區公佈682個必須拆除的工廠名單,其中大部分是有競爭力的企業。波茨坦會議決定,各佔領國可以從本佔領區內拆遷工業裝置、運走工業產品,用作戰爭賠償。按規定,蘇聯應獲得西方佔領區內所拆毀沒收工業裝置的25%,其中15%以農產品折算;美英法三國通過索取德國的黃金、工業裝置、煤和其他產品得到大量賠償。

    蘇聯從其佔領區中獲得的賠償,主要是600多個工廠的拆遷裝置和糧食、工業品等實物。截至1950年底,蘇聯得到的賠償為76.58億美元。為了爭霸全球,美國對德國採取分裂與扶植的政策。德國正式分裂後,僅從地理上看,西柏林成為一座陷入蘇聯勢力範圍的孤島。但“孤島”不孤,西柏林與東柏林及民主德國其他地區長達165公里的邊界線是開放的。與聯邦德國有3條空中航線、4條鐵路、4條公路和3條水路聯通,與東柏林自由往來,每天約有50萬人出入東西柏林。

    雖政治上分裂,對住在分界線兩邊的德中國人來說卻仍生活在同一城市,無被分開的感覺。隨著冷戰的開始和不斷升級,隨著不同社會制度的確立和發展,東西柏林的德中國人開始感到他們分屬於不同的國度。為了扼制蘇聯和華約集團,西德成為西方國家的前沿陣地,西柏林則成為深入蘇聯集團的橋頭堡。美國率先放棄對德國的索賠,並轉而以大量美元援助德國,幫助其戰後重建和發展經濟。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援助下,西德的經濟在1950年已達到戰前的水平,並在以後的10年中持續高速增長,西德和西柏林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相比之下,東德和東柏林的經濟和生活水平則略遜一籌。在東德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下,雖物價低居民享有的社會福利卻比西德人民多:但東德人民的工資也低。

    按東德的規定,東德馬克與西德馬克的兌換率是1:1,按西德的規定則是4:1。當時家在東柏林,每天到西柏林上班的人約10萬人。他們拿著西德馬克到西柏林銀行裡按1:4換成東德馬克,然後在東柏林享受便宜的住房、服務和食品東德人豔羨這種情況,紛紛跑到西柏林和西德尋找工作。1953年6月17日東德爆發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遊行,抗議政府盲目提高勞動定額等做法,遭到蘇聯坦克和東德政府的鎮壓。

    “6·17”事件後,大批東德人民逃亡西德,掀起了首次東德人的逃亡潮。第2次逃亡潮發生在1961年4月。當時,上臺1個月的美國總統肯尼迪策動古巴流亡分子組成的僱傭軍入侵古巴,遭到古巴軍隊的迎頭痛擊而失敗。赫魯曉夫決定利用這位總統立足未穩之機,以柏林問題為突破口,向美國施加壓力。

    在不久舉行的美蘇首腦維也納會晤中,他表示願意就對德和約問題與西方重開談判,但若在年底前不能再次協議,蘇聯就會單獨與民主德國簽署和約,並把西柏林變成一個自由市。和約若簽署,就意味著蘇、美、英、法軍隊把完全撤離柏林,實際上是變相地取消西方三國在西柏林的權利。面對赫魯曉夫咄咄逼人的攻勢,肯尼迪不甘示弱,對美國公眾說,若有人使用武力,美國將為保衛柏林而戰。

    為先聲奪人,赫魯曉夫宣佈追加31.44億盧布的軍事預算,並聲稱已製造出爆炸力1億噸當量的核武器。肯尼迪針鋒相對,下令擴招22.5萬兵力和增加34.47億美元軍費,戰略轟炸機處於一級戰備狀態。蘇美雙方劍拔弩張,似乎到了戰爭邊緣。蘇美圍繞柏林問題爆發的激烈對抗,在柏林引起恐慌,大批東德人湧入西柏林或通過西柏林逃亡西德。人數逐月上升,6月2萬人,7月3萬人,8月上旬每天多達1500人。

    除了這兩次逃亡潮外,平時的逃亡也未間斷過。據統計,從1949至1961年8月13日柏林牆修築前一天,從東德逃亡到西柏林和西德者多達260萬人,佔東德總人口1600萬的16%左右。就在修建柏林牆的當天,從緊靠邊界線的住宅後院或花園越牆逃跑,或從運河、哈維河漂渡過去的仍有1500多人。外逃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工人、農民、大中學生、醫生、工程師、大學教授,甚至有警察和軍人。大量人員,特別是大批技術專家和專家流失,給東德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外逃不僅與東德息息相關,而且也涉及整個東歐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因為還有幾乎兩倍的東歐人通過西柏林逃到西方。如何控制東德居民通過西柏林外流,成為東德和華約的當務之急。為了阻止公民出逃,穩定東德社會秩序,德統黨總書記瓦爾特·烏布利希秉承赫魯曉夫旨意,下令在東西柏林分界處修建圍牆。1961年8月12日傍晚,東德出動大批軍用卡車,把400多噸鐵絲網運到擬建的柏林牆附近,4萬多工人、警察和軍隊集結待命。德統黨中央書記埃裡希·昂納克擔任總指揮,坐鎮亞歷山大廣場附近的柏林警察局。與此同時,東德軍隊的坦克佔據各個交通要道,東西柏林的公共汽車和地鐵全部中斷,東西柏林民眾也不允許往來。次日零時,在夜幕的掩護下,東德軍民用氣鑽在路面上鑽孔,豎起水泥柱,架設帶刺的鐵絲網,把柏林市192條大街一分為二。

    經過緊張施工,一夜之間,沿著東西柏林邊界修起一條長45公里、高3.5至4.2米的鐵絲網,接通強大的電流此即“柏林牆”。東德當局下令:凡強行越界者格殺勿論!當天早晨,赫魯曉夫一邊吞嚥土豆燒牛肉,一邊聆聽祕書彙報工作。聽到此事,雙眼睜得溜圓,一口飯包在嘴裡咽不下去,一則吃驚,一則惱怒。吃驚的是,修建柏林牆可能觸怒西方而引起世界大戰。

    惱怒的是,如此重大的行動竟然不預先請示報告:“小兄弟眼裡怎麼沒有我這個老大哥!?”他知道虛張聲勢的好處,答記者問時,神氣十足地說:“柏林牆是阻止惡狼的籬笆!從此時起到1989年10月,經過不斷修建完善的柏林牆延伸到東德與西德的國境線,長達165.7公里。其中,水泥牆114.5公里,鐵絲網55公里。主要架設在以河流為邊界的水面上。

    柏林牆沿線,修建302個崗哨、290個瞭望塔、137個地堡、20個掩體、13個機槍射擊點和259個警犬巡邏點。柏林牆分為兩層,中間是寬100米的無人區,建有壕溝、路障、電網、地雷、自動射擊裝置等。通道內有全副武裝荷槍實彈的軍隊24小時值班,對強行闖關者可以當場擊斃。除了僅存的7個過境站之外,柏林牆阻絕東西柏林、西柏林與民主德國其他地區從高架車到地鐵、從柏油馬路到河流湖泊的一切交通,即使是南北幹線的地鐵和公路汽車,在東柏林和民主德國其他地區各站也不允許停車,使面積480平方公里、人口200萬的西柏林變成了一座孤島。用鐵絲網和水泥塊修建的柏林牆,在盼望祖國統一的東德人民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赫魯曉夫把柏林這座城市形象地比喻為“西方的睪丸”:“若我想使西方叫喊,捏一下柏林就行了。”話雖粗俗,卻生動地表明柏林在冷戰時期的重要作用。

    他的國家安全顧問麥喬治·邦迪明確表示:“我們可以而且應實際地轉向接受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奧得尼斯河線和(簽署)一項不可侵犯條約甚至(與兩個德國簽署)兩項和平條約。”肯尼迪的這些想法與行動,成為20世紀70年代東西方為解決柏林問題所作努力的前奏第2次柏林危機使美英法三國在西柏林的權利受到嚴重威脅,進而影響到美國在德國統一問題上的立場。美國決策者意識到,若繼續堅持對德統一的承諾,就不僅會引起與蘇聯的直接軍事衝突,還會影響西方國家在西柏林的利益。

  • 23 # 雲中史記

    柏林牆是一堵漫長的高牆,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卻未必想進來,這裡,就是一座牢籠。

    而東德政府當時的反對分子們,大概就是大部分東德民眾了,如果讓他們都跑光了,東德政府還玩個什麼勁呢?

    而柏林西部的西柏林,就成了被東德領土包圍的“資本主義孤島”。

    為了彰顯資本主義優越性,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拼了命地給西柏林輸血,所以,雖然西柏林沒什麼像樣的工商業(被東德四面包圍發展不起來)體系,但是西柏林的民眾生活,相對於東柏林以及東德民眾來說是準天堂般的生活。

    當時的東德:作為蘇聯扶持下建立的國家,本身政府就是蘇聯的小跟班,沒有深厚的統治基礎,所以東德政府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的控制社會的體系,比如史塔西等祕密警察制度,再加上蘇聯在東德無所不在的存在,東德的社會是比較壓抑,同時也充滿了監控和壓制,民眾活的比較壓抑。

    然後麼,東德人一有機會就往西邊跑,1950年代初,隨著冷戰的加劇,東西德之間的陸上邊境關閉,西柏林成了東德人前往西德的主要途徑。

    為了穩定社會秩序,為了“留住”高技術人才,為了經濟建設的穩定發展,東德政府不得不全面封鎖與西柏林的邊界,以阻止民眾逃離。

    為了阻止民眾越過柏林牆,東德政府在100多公里的柏林牆沿線,佈置了1.4萬名武裝警衛以及大量的設施,在20多年的時間裡,有上百人因為試圖越過柏林牆失敗而被擊斃。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柏林牆徹底成為了歷史遺蹟,柏林牆拆毀之後,其遺物要麼作為建築材料再次利用,要麼作為紀念品被賣給遊客,要麼作為遺址,被保留了一小部分。

  • 24 # 夏目歷史君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分裂成了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在民主德國的首都柏林有一塊屬於聯邦德國的飛地,而這塊飛地在歷史上被稱之為西柏林。雖然東柏林和西柏林在東西德國建立之初存在著一定的衝突,但是兩者一開始相處還算湊合,不過在1961年的時候蘇聯方面突然宣佈要建立一個柏林牆,完全分割了東柏林和西柏林。

    其中德國首都柏林一共分成了兩塊,一塊是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控制的西柏林,一塊是蘇聯所控制的東柏林。由於兩大集團在德國投降之後所要建立的國家體制上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因此在1949年的時候兩大集團分別成立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

    由於德國的首都柏林有著政治和軍事特殊意義,所以資本主義陣營並沒有在“柏林分割”一事做出讓步,這也就造就了聯邦德國在柏林這塊有一個飛地西柏林。

    而美國和英國法國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自然也不是軟骨頭,一直與蘇聯硬剛到底。所以斯大林想盡了各種方法也沒有能夠成功地將西柏林劃歸到自己的手下,而這些種種都為後來修建柏林牆打下了一個基礎。

    看到這裡修建柏林牆的原因就很明顯了,那就是為了讓民主德國與資本主義世界徹底劃清界限——畢竟兩大陣營在經濟還有政治體制上一直各種較勁,西柏林屬於典型的安插在社會主義內部的一個“資本主義集中心”,柏林也就成為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鬥爭最為激烈的地區。

    再者,就是為了防止人才的逃跑。德國在戰敗之前屬於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社會體制,資本主義觀念在德國上層社會已經根深蒂固,短時間內改變這種認知並不容易。

    儘管在民主德國建立之後蘇聯方面給了民主德國公民很多來自於“社會主義”的關懷,但仍然有大量的民主德國公民根本無法接受社會主義體制,尤其是曾經德國上層社會人士已經習慣了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福利。

    如果逃亡西德地區的只是一些普通的難民和基礎的工人也就算了,但逃往的大多都是高階知識分子或者在海外擁有大量財富的高階管理人員。在東德境內接受社會主義體制的大多都是之前被剝削的工人階級,這類人擁有的知識和資金儲備相對薄弱。

    甚至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一些高階知識或儲備型人才也會通過這樣的一個通道融入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中。資本主義陣營通過西柏林一個傳輸紐帶無情的吸納社會主義中的高階人才,如此的一個情況自然就不利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長久發展。

    ——當時柏林牆完全是按照戰時狀態修建,有大量的武裝人員巡邏,柏林牆內側還有多層雷區電網等阻隔方式。如果發現有人翻越柏林牆,巡邏隊伍完全有權利開槍擊斃出逃者。這樣一個方式雖然殘暴,不過也有效的控制了社會主義陣營的人才向資本主義陣營的流失的現象。

    不過即便蘇聯在建立民主德國這件事情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柏林牆終究沒有擋住資本主義對於德國的侵蝕。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蘇聯經過一系列的經濟改革,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負增長,國家內部的矛盾也變得越發尖銳。

    在東歐劇變之後,蘇聯本身也變得是內外交困,自然也就無暇顧問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民主德國,隨著東德國內矛盾的不斷加劇,大量的東德公民通過第三國家逃到西德或其他資本主義國家,1989年的時候東德內部便爆發了大遊行,要求東德政府開放柏林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f挺吃CPU的.CPU多少主頻可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