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行健,男兒當自強

39
回覆列表
  • 1 # 楓中嵐影27572888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原文出自孔子《論語》,前一句話為“吾有十五而志於學”,意思是我到十五歲專注於學習,到了三十歲而安身立命,四十歲時對於自己的人生選擇就會不再疑惑。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百家著書立說。我們從一個巨集觀的層面來看,中華文化的源頭為《易經》,為群經之首,孔子,老子也是拜讀《易經》之後參悟。孔子,老子也是解讀易經的集大成者。

    我贊同曾仕強教授對於孔子此論的解讀,其實這是孔子對於自己人生的解讀,是他自己的天命,也是為自己畫卦。人各有天命,男人到三十各方面日漸成熟,逐步明白自己的人生選擇,在不斷學習之後,到了四十歲對於自己的人生選擇就不會再有疑惑,繼而到了五十歲在不斷學習,有自己人生選擇,經過不斷奮鬥,此時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

    學習聖人的經歷確實十分有幫助,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通過聖人的解讀告訴世人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選擇,從而能夠提供心靈上的指導。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把握自己的原則,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這才是自己的人生。

  • 2 # 九卿臣儒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立的是安身立命之本,不惑的是堅定自己的人生選擇,不再受外界的迷惑。

    此句出自《論語·為政》,全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本意:這句完整的話是孔子對其一生做學問的經驗總結,流傳最廣的就是題主問的這兩句話“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首先說“男人三十而立”:

    一般人解讀“男人三十而立”都會認為是男人到了三十歲就該成家立業了。想我當年30歲的時候,還沒把女朋友領進家門,我爸媽沒少拿這句話埋汰我。

    現在有一句俗話:男人四十一枝花,其實是開玩笑的話,真正的男人的好時候也就是30-40歲。

    正好比“人過三十天過午”,啥意思呢?就是說人生三十就像正午的太陽,在天頂上,正是巔峰歲月。過了三十,就好比那太陽一天天西斜,就只能等著日暮了。

    所以“男人三十而立” 說的是,到三十之後男人應該樹立自己正確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是人生安身立命之本。有了這個為基礎,夯實了地基,找準了方向,才能有所作為,從30歲開始,有了自己的道德標準,有了自己的原則追求,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凡事有了自己的看法與判斷,不再人云亦云。

    其次是“四十而不惑”:

    上面說了,男人的巔峰歲月也就30-40歲,在30歲的時候,雖然從知識儲備上可能已經具備,但是因為閱歷尚淺,抗誘惑不足,可能還會受到外界各種人的言論的影響或者是錢財、慾望的影響,而使自己的三觀發生改變,甚至徹底顛覆。

    這時候,人通過從30歲到40歲的10年時間的成長、經歷,不但讀萬卷書,也走了萬里路,也閱人無數,到40歲人生開始沉澱,就會堅定自己的道德標準和三觀,不會再輕易被外界事物、慾望等左右,也不會再受他人的擺佈,完全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不會再受任何迷惑,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思想天地。

    總結:“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特殊和例外,有的人可能窮盡一生也沒立起正確的三觀,從而一事無成;有的人到四十依然處事如孩童,搖擺如牆頭草。所以,人生要儘早確立人生方向,樹立正確的三觀。人只有正確觀念的引導下,才能有所作為,而不能沒有人生目標,不能做那“念一天經,就撞一天鐘”的得過且過之人。

  • 3 # 章小飛魚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勵志或鞭策話語:三十而立,這是對人生的一種解讀。

    這句話出自《論語十二章》,原文為:“吾有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這些語句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我們最常用到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什麼意思?這裡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的立,指的是立身、立家、立業。

    意思是說,人到了三十歲,就應該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社會責任了。要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要從事並勝任比較固定的職業,要有自己的棲息場所和家庭了。

    “四十不惑”,指的是人到了四十歲,就應該很成熟了,對世事要有洞察能力,要對人生和事業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不再迷茫和困惑了。

    三十也好,四十也罷,我們都可以視為人生的重要成長階段,歷經時間的洗禮,我們也要越來越走向成熟,越來越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善於反思和總結,懂得人生的意義和追求,這樣,我們才能不辜負歲月和磨礪,才能對人生做出更好的解讀。

  • 4 # 醉心創作

    先說“三十而立,立什麼”?

    我認為立以下方面吧!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有家,有愛,有歐派”。

    我認為用在這裡很恰當,雖然不一定非用“歐派”,稀的乾的準點弄出來填飽肚皮便成,但以房子為載體的家可是萬不能缺的,三十歲,正是奮鬥的季節,總不能拼搏勞碌一天回來蹲大街與流浪貓狗們歡聚一堂吧!也就是講三尺棲息的港灣還是得營造出來的,再有,與你共享天倫的應是妻子兒女等,而不應是阿字輩的……

    說完了“立什麼”(不是立山頭,而是立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的問題,接下來說說“四十而不惑,惑什麼”的問題。

    主要是不要被一些妖言惑眾的東東所擊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充分運用自己的經歷和知識去分析、去研判,儘量去偽存真,儘可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且要辨證地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及科學的演繹與歸納後,最後得出自己的獨創結論來。

    不“惑”的另一個方面還包括不能被形形色色的花妖狐媚的糖衣炮彈所擊中,最後沉浸在她們的溫柔鄉中,成了她們實現其不可告人目的的馬前卒和急先鋒。須知你要秉承的優良傳統是專一和忠誠。

    總而言之一句話,“立”的根本就是要老婆孩子熱炕頭;“惑”的本質就是彩旗飄飄下的方向迷失……

  • 5 # 情感訴說人生感悟

    我是六零後,至今對中國文化仍然是一知半解,就是這半解也是被一生坎坷所逼迫,結合社會的發展,得出的個人解讀。

    個人感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是缺乏系統,高大尚,普通人很難借鑑一二。以男人三十而立這句話為例,說說我的看法。

    在我小時候就聽祖輩老人用這句話教訓後人,但是當時能說出這話的人,都是祖輩富有人,用現在的話說,有錢有識,一般也有勢的人。

    間或也被沒什麼文化的父母套用,訓斥結婚成家的孩子沒有能力處理好家事,不能獨立養家,或者不能幫襯大家只顧小家,等等。

    後來慢慢長大了,也讀到報刊文章屢屢提到男人三十而立,多半也是從社會價值觀的角度,教人奮發向上,所以我認為,這句話原始語境很可能不限立結婚成家,所謂的立,更可能是指建功立業。

    原因是這樣的:

    第一,古人壽命短,結婚早,生育早,一般來說三十歲,就應該兒孫滿堂了,家業有了,這隻能算是小立,掃一屋。大立是治國平天下,封妻廕子。

    看看古今,有成就的人,大多是二十左右出道,三十就脫穎而出了,大器晚成者,從此邁向輝煌。

    第二,古代由生產力落後,歷代統治者都崇尚愚民政策,所以,流傳千年的訓言不大可能,只是讓男人立一家這麼小的站位和格局。如果從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的角度,以此作為家訓進行傳承,我認為更符合中國傳統的思想。

    第三,歷史上無數次的朝代更迭,本質上都是財富不勻兩極分化的結果。當新興的統治者登上九五之尊以後,都想永遠享有。教授自已的後人立大志,建大統成了千年不變的傳承信條。他們會推行全民立志,參與治國嗎?

    第四,如果明白了立什麼,自然明白不惑什麼。

    人到三十歲,生理上達到了最高峰。如果還沒有洞悉世事,自然一事無成,空度歲月;既使成熟了,也失去歷史機遇,只能望峰息心,隨遇而安,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以致越來越被社會邊緣化。

    後邊還有五十,六十,七十的論斷,雖然說法有別,核心沒變,因時而異,隨波逐流。

    我認為,古人的這些價值觀,不太適合當今的時代。我們應該汲取精華,剔除糟粕,力戒食古不化,固步自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 6 # 莫遠憂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立於禮。指孔子三十歲時言行舉止都能符合“禮”,做什麼事都很恰當之意。

    參讀:《論語·泰伯篇》8.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論語·季氏篇》16.13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堯曰篇》20.3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惑:不被外物所迷惑,能明辨是非。如:功名利祿、諂媚誹謗、言行舉止等。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三十歲言行舉止能立於禮,四十歲做到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知道了天命,六十歲聽人所言能知其深意,七十歲遵從自己的內心,不逾越內心的規矩”。

  • 7 # 小老頭的文化書

    男人三十而立,立住的是自己的生活。男人到了三十歲,已經有了相對來說成熟的事業,並且在自己的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工資相對穩定,社交圈雖然在擴大但也有了一群相對固定的社交圈,可以完全自己獨立生活。再者,如果有了家庭,那麼就已經是有了美滿的家庭並且自己的小日子過的有滋有味的。

    男人四十不惑,不惑的是關於自己想要什麼的問題答案。到了三十歲,已經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到底應該選擇怎麼樣的生活。而且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並且學會了和不同的人溝通,這種“不惑”是時間沉澱出來的。

  • 8 # Solidwoodworker

    現實的說的話,而立是獨立的生存吧。不惑的話,估計是不受外在因素的擺佈,有獨立的思維。畢竟,孔子說這些話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特點和現在應該不一樣了,唯一相同的估計是人性。

  • 9 # 路人社評

    三十而立,立指立業,立身,立命!古人平均壽命一般在60左右,到了三十基本上算是人生過了一半。同時古人結婚普遍較早,像現30歲還沒有結婚的在以前是不可想象。古人所說的三十的狀態,基本上跟現在四十歲相當。到了上有老下有小,成了一家之主和一家之支柱。這時候應當能夠獨擋一面,從依靠雙親扶持開始轉變為需要扶持一家人。此時如無一技之長,一業為基,是難以維持一個家族。故而有說三下而立!四十不惑,不惑是指對人生,對事業,對生活的方向和態度。以人到四十歲的經驗,學識,閱歷來說,不應還該存在解決不了的困難和問題。中心是指在什麼的年紀就應當達到什麼的狀態。以此為參照,對比鞭達自己,以求上進。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咱不應該死套三十或四十,而是要立下目標,明確方向,朝自己的目標方向去努力。

  • 10 # agmgtt

    三十而立,有兒子,婚姻穩定事業有成

    四十不惑,外邊在大的誘惑個方面都誘惑不了你

    五十歲消停帶著

    六十歲養老看看家

  • 11 # D東哥

    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這句話,但對這句話中的含義卻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我想應該和大家探討一下。

    2、立業。就是說三十歲的男人應該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職業或事業了,三十歲之前,闖世界,尋事業,這時就開始有自己的方向了,只有事業穩定了,才能為下一步立家打下基礎。

    四十而不惑,惑什麼?惑什麼就是你對什麼還疑惑,或者說你懂得了什麼?明白了什麼?我想男人到了四十歲,也應該明白三方面道理。

    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

    男人四十,在社會打拼了一陣子,對社會,特別是對自己都有了較深瞭解。吃了不少酸甜苦辣,也增長了見識,自己有哪些長處,不足?自己有什麼特長?還需要在哪方面加強?應該有了一定清醒的認識。瞭解了自己優缺點,才能為下一步人生作更好的規劃。

    男人四十,已為人夫,為人父,上有老下有小。這個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責任搞清,不能還是象年青人一樣,亂拼,亂跑,沒有正形。應該靜下心來,梳理一下身上的責任。他必須明白自己的存在牽掛著一大家子人的幸福,沒有退路,為了家人只能一路前行。

  • 12 # 紅塵彌勒

    三十而立,當然立的是功名,事業。

    最起碼,也應該在某個領域有所斬獲,有所建樹,甚至是個出類拔萃的領軍人物,箇中翹楚,影響一方的佼佼者。

    古人有“立言、立德、立功;立身、立業、立命”的警訓,是指男子弱冠以後,不為家計所累,不為私情所困,追求仕途經濟、事業前程,博得封妻廕子,百世流芳的達人境界。

    我們一般常說的“成家立業,先立業後成家”,就是讓少年不受家庭之羈絆,減卻烏鳥私情,將心思和努力拼搏在功業上、德行上,以贏得更廣泛的名望、地位、身份等等。

    古語云:自古英雄出少年,或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就是意指翩翩少年一無掛礙,不必為卿卿我我叨叨切切所累所絆,一心撲奔在事業、功名上,打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為自己立身、立業、立言、立德。

    近代張愛玲有言“成名要趁早”,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老夫子說這樣的話,當然是人家有資格有履歷,且已畢生功業卓著,千秋萬代留美名,是人生的一大境界。

    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要想勘透人生真諦,做到泰然處之,絲毫不亂,駕輕就熟執掌自我乾坤,其實是很難的,也是基本不可能完成的。

    拿我自己來說,雖然早已進入不惑之年,其實還是有很多困厄迷茫在迷惑著心靈與神經,看不清猜不透人生這棋局,到底該如何下好每一手,走好每一步。

    也不單是我,和我通好的很多人,也和我一樣,都是迷濛困頓,不曉得人生幾多根底,世態幾多炎涼。

    沒有通達的徹悟和震觫,要想人生沒有困惑,實在難於上青天。即便是如人生屢歷風雨,上天入地的也都嘗試過了,也不是就絕對的通透暢達,無法做到百般通曉,了無羈絆,就是因為這世事太過迷幻,變化恁般地快,依然有很多霧靄癧瘴在遊走迷醉,致使我們只能亦步亦趨的彳亍前行。

  • 13 # 雲遊於方寸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的出處是孔子的《論語》。孔子說自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這句話,是孔子在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思想境界在逐步提高。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自從十五歲開始就立下志向,要好好做學問;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能夠自立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遇事就不再感到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就知道哪些事情是人力難為,哪些事是天命所歸;六十歲的時時候,就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了;到了七十歲,基本上就可以隨心所欲,卻又做什麼都合乎規範。”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孔子的精神境界是不斷成長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對於孔子這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每一個年齡階段的成長標誌。

    對於普通人來說,三十歲的時候能不能安身立命,成家立業?四十歲的時候能不能瞭解所處的世界,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困惑?五十歲的時候能不能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活著是為了什麼?

    其實,這都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可能可以做到到一定的年齡,就有相應的成長和領悟,有的人可能始終都做不到。

    所以,對題主的疑問,我能夠給出的建議的是:

    作為一個男人,說起“三十而立”的時候,至少,應該能夠達到兩點:一是經濟獨立,靠自己能養活自己;二是精神獨立,自己能認清周圍的世界,認清自己,遇到問題能自己想辦法解決。至於這時候是不是能成家,是不是可以事業成功,這都不一定,要看機緣。

    而“四十不惑”呢,生活在現在這樣一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裡,想要無惑是不可能的,不要說四十歲,八十歲也會有想不通的事情。要說不惑,我想,至少可以做到,不再為自己的生活目標是什麼而困惑,不再疑惑於為什麼夢想和現實總有差距。

    另外,我覺得題主關於自強的想法是對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周易》中第一卦“乾卦”的大象之言。

    《周易》的《象傳》也是孔子寫的,象傳,分為大象、小象。大象解釋卦象立義,小象解釋六爻爻辭。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也是清華的校訓,如果人能夠做到這兩句話,一生一定能夠活得很充實,很有價值。

  • 14 # 為龍

    都說:生而為人,且行且珍惜。

    每個年齡段有著不同的任務與心態變化,我們都是處於一個嘗試人生的階段,可能我們會是一個一直尋找自我的過程。

    這世間每天都會發生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有的令人驚訝,有的令人憤怒,還有的讓人感動。

    正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男人三十而立,成家立業,立家、立業、立心。懂得家庭給個人帶來的情感依託,有了妻子家庭,就懂得責任在肩,有了子女,就懂得父母之恩,家庭責任。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對社會的認知,對人生的認知,都已經成熟起來,所以,心也就會慢慢的沉澱下來,不再是輕狂少年。

    “年少不懂人生規律,讀懂已是中年人。”人到了四十歲,人生基本就定格了,脾氣、性格,也基本定格了。已經獲得了大量知識,對人生諸事不再感到迷惑不知所措,對任何事物都知道如何去應對,自然不會茫然。

    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會明白,這就是人生吧!

  • 15 # 安樂嫡

    男人30而立,

    不同的心態決定不同的生活質量,從唯心學角度看,有積極樂觀的心態,便會有快樂幸福的事發生。

    一切如期而至。古人說,三十而立,但作為30歲的來說,我們要“立”的到底是什麼?

    長久以來,社會對而立之年的人的期望是這樣的:

    你應該結婚了,因為“成家立業”,先成家,才能立業。

    你應該買房了,有了房子你才能在這個城市站穩腳跟,別人才願意嫁給你。你應該在職場中混出點樣子了,起碼是個部門小領導。你應該已被社會磨平稜角,收斂住自己的性格……

    但說實話,我常常質疑這樣的安排。

    這個社會,家,是需要物質支撐的,說白了就是錢。吃穿用度,無用錢,刨去網際網路的浮華,真正的“後浪”們,我想正在奮鬥在養活自己這一目標上,如無父母支援,何談成家?

    至於“立業”,對於絕大部分三十歲的人 來說,那就更遠了。每個人的出生環境 、教育背景、人際圈層等等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在他的30歲人生節點,他能夠成為的那個樣子。

    至於40不惑嘛,當你的人生走過了四十年,你會感覺到,對一些人一些事的看法和感受,已經悄悄改變了。

    那些年,在夫妻的爭吵中,用盡所有的語言表達,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如今,只能無奈地承認,再怎麼辯白,自己都是錯的。當年,他是護花使者,你只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如今,你練成內外兼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結婚時,你買衣服,他說,看什麼價格,買就是;今天,你用完馬桶,他說,先別衝,我也上!當初,老婆對著老公,含情脈脈:你只管掙錢,家裡交給我;如今,老婆對著老公,怒氣衝衝:我刷碗,你拖地!

    從當年和現在的對比,四十歲,到了這個年紀,回憶起自己的生活點滴,只是覺得可笑;回憶起自己的得失,會豁達釋然;回憶起自己的情感經歷,只是已在心裡蕩起漣漪,表面仍是平靜如常。不再是年輕的激動人心的時刻而是歷經風雨後的務實歸真是沉穩內斂。

    我們凡事不必太牽強,一切順其自然,高興是一天,憂愁也是一天,何不微笑著面對。人生短暫,何必與自己過不去,不必糾結於自己的過去與苦難,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無論艱辛,無論坎坷,一切的不順心或順心微笑面對,埋怨命運不如改變命運,抱怨生活不如改變生活,唯有把握當下與未來,微笑著把握好明天,在未來的歲月開出燦爛的花朵。平平淡淡也好,轟轟烈烈也罷,順其自然就好。喜歡小編點贊加關注哦(´-ω-`)!!

  • 16 # 五歲菡寶誦讀古典

    古人有三立:立德,立言,立功,

    惑:或心,或表示或者,表示有選擇性,不惑,弱水三千我獨取一瓢,懂取捨了!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生每個年齡段,我們也要效法天地四季輪迴,應時而動,則一生順遂!

    歧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滎貨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面板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記載,人30-40歲期間,能量場達到人生高峰,是人生的夏季,是盡情釋放熱情,實現抱負,毫無保留的發揮人生價值的時候。

    古人圍繞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來指導自己的人生旅途。30-40歲,無論是體力,還是腦力,都非常充沛,為三十而立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源泉!

    黃帝內經記載,40歲開始,五臟六腑的功能從盛開始轉衰。

    時光荏芮,我們剛剛經歷了激情四射的十年奮鬥,在生理機能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我們要開始學會懂取捨,有弱水三千,我獨取一瓢的意識。

    從這兩個時間段的縮影,我們不難看出,人生一世,就是一個修煉心性的旅途,根據生理的變化,調整心理的修養方向,做到身心合一,做到心意合一,做到天人合一,則無憾也!

  • 17 # 逗比的藍瘦香菇

    首先,我先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俗人之看法。

    三十而立,主要應該去立身,立業和立家;

    四十而不惑,應該是去明白社會,明白自己,明白責任;

    五十而知天命,應該知道自己的命運軌跡,知道自己的人生地位,知道自己未盡的責任;

    六十而耳順,應該看透名利,看透人生,看透生命;

    至於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則是處於這個年齡,該經歷的都已經經歷了,再去做事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輕易犯錯。

    不過這終究是俗人之看法,就題主所問,自古以來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其實是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在逐步提升的一個過程。

    這句話最早出自於《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原文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在逐步提高。

    在這個過程中,一共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可以說,這是一個道德修養隨著年齡的增長,從而慢慢達到最高境界的一個過程。

    仔細剖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兩個合理的因素:其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 18 # 閒處讀書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孔子在《論語》裡講的話,要理解它,我覺得需要分時代,特別是三十而立這句話。

    三十而立,在古時候講的一般是立德、立言、立功。古人到了三十歲,就應該有一番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人生道德,能夠影響他人,有些人已經著書立說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

    古人一般壽命短,三十歲已經是中年了,蘇軾四十歲就說自己是“老夫聊發少年狂”了。此外,古人受到的外界影響少,不像現在各種傳媒都能迅速地影響到每個人。那時的人能夠吧精力放在一處,所以二十來歲,就已經可以出人頭地了。可是現在要做到,是很難的。

    薩特說恐懼源於無知,到了四十歲,就應該去除一些恐懼,對人生,對未來,對生活都能看得開,不再感到害怕。活了四十歲,已經經歷了許多,無論書本知識,還是人生閱歷,都能讓一個人不再感到無知,所以內心的恐懼,應該慢慢消除。

  • 19 # 跛腳貓

    男人三十而立立事業,立的是對家庭對家人的責任,四十不惑的“惑”是對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有了堅定,不會再有搖擺不定。

    這是《論語》中最為人熟知的幾句話之一,不過大部分的人都只是記得其中三句:“三十而立,四不惑,五十知天命”。

    孔子的這句話是講在人生的方向和目標要有一個自我標準,而不單單是講學習。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當下的社會怎樣理解。

    現在的孩子都成熟的早,對於一些事情接受的也早,但是唯獨對於立志這件事卻是啟蒙的晚,接受的晚。

    (3)怎樣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中華文明璀璨奪目,中華民族智慧偉大,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這片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演繹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

    教育孩子們從小立長志,學習古人的刻苦精神,承擔起每個年齡段的責任。

  • 20 # 獨狼思語

    孔子說,三十而立,40而不惑。說的就是要立定目標,並堅定不移的去實現這個目標。

    三十而立。立什麼呢?

    第一,要成家立室,建立自已的家庭。生兒育女,傳種接代。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第二,要建立自己的事業,首先是養家餬口。同時確立人生的中長期奮鬥目標,實現人生的價值。

    第三,要修身立命,樹立自己的人格和人品魅力,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並努力實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身目標。

    三十而立,立的就是向這三大方向前進。這個年齡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能否有有所成就?就看你30的時候能不能豪氣起來。

    四十而不惑。惑什麼呢?

    這個惑,是疑惑,困惑的意思。不惑的意思是,堅定己確立的目標,不再猶豫,不再困惑。要勇往直前地去實現這個目標。

    古人認為,30不豪40不富,這輩子也就沒什麼出息了。所以,到了40的時候,要更加的堅定信念,更加的努力拼搏。就像易經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炎熱的夏季,大家有什麼簡單易學,自己可以在家做的美食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