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非古書法95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這樣的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立身處世確定自己人生的選擇以及處世原則;四十歲能不懷疑自己的人生三選擇;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對於這句話,也有的書上是這樣解釋的,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看見,對於孔子原文的這兩種解釋是稍有差別的,前者指出,三十而立,立什麼,— 即確定自己人生的選擇以及處事原則,並且到四十歲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說的較為肯定、自信。而第二種解釋前半句還較為肯定,到後半句的解釋就較為“過程化”了,四十才明白,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還似有疑問的感覺。

  • 22 # 燕山常青客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這是出自於《論語》,是孔子說的一句話。然而對於它的真正含義,我們今人的理解卻往往大相徑庭,甚至很多人都想當然的認為這句話就是‘成家立業、立身處事’的意思,就是說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有了自己獨立的事業和家庭,到了四十歲應該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什麼疑惑。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

    單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詳細解釋就是,人到了三十歲,通過以前的學習,通過對社會了解和認識,應該確立了自己為人處世的一個基本原則。到了四十歲就應該對自己這種為人處世的原則不再有什麼疑惑。

    立”為什麼就是禮而不是成家立業的意思?

    道理很簡單,結合孔子所說的這一段話不難發現,他這是在總結為人處世的道理。如果還不夠明確的話,我們可以結合孔子的其它言論。《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論語・堯曰》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意思就是,不懂得禮義法度,就不能立足於社會;不理解他人說的話,就不能真正瞭解這個人。不難發現,孔子所說的立就是指禮,也就是為人處世的禮法、道理。

    “不惑”為什麼就是對自己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不再疑惑而不是對整個人生不再有疑惑?

    綜上不難理解,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觀點告訴我們,到了三十歲應該形成自己立身處事的觀點和原則,確立自己明確的目標和發展方向,而且到了四十歲,這種原則、方向和目標都應該已經成熟,我們要向著自己確立的方向和目標奮勇前行,最終實現自身的理想、直至人生的最高境界。

  • 23 # 坐在七樓釣小魚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立的是“德”。

    一個人要想業有所成,名垂後世,就要有美好的品德。

    古人說:“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如果你是一個有品德的人,別人就會信任你,願意和你交朋友,願意跟你做生意,願意跟你一起共事,你的事業才能成功。你誠實守信,別人就願意放心地跟你交往;你孝敬父母,知道感恩,那麼朋友也願意幫助你;你勇敢堅定有擔當,朋友也願意依附於你,與你同生共死。在立德方面,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典範,如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陶淵明“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等等。人有了德,那麼做任何事情,不管是成就事業,還是組建家庭,建立美好生活,都比較順利。所以古人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排在首位的,沒有立德便不能立功,更談不上了立言。

    立德,那麼立什麼德呢?古人總結出5個字:仁、義、禮、智、信。但我認為,順序要稍微作一個調整,應該是仁、義、禮、信、智才對。因為仁愛是講道義的基礎;講道義又是懂得禮儀的基礎;懂得並嚴守禮儀才會講信用;講信用的人必定會全力以赴來兌現承諾,這樣才會講智慧。

    大丈夫為人,以立德為第一,才可以成家創業,獨立於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炎熱的夏季,大家有什麼簡單易學,自己可以在家做的美食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