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夕夢餘
-
22 # 海納百川1210
這句話到退20年前,是國有企業主人翁精神的重要體現。我們60後在工礦企業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那是國有企業盛行的計劃經濟年代,以廠為家就是多給國家做貢獻,是我們工人階級為國家奉獻的重要途徑。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地方國有企業慢慢的退出了經濟計劃,或者和私營企業搞了混合經營,還有更多的私營企業,雨後春筍般的處立於市場。工人階級的地位也隨之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計劃國有經濟退出市場以後,隨之來的是裁員,下崗,辭退,買段,使許多企業工人被大批量的推向了社會,減員成了一時之間最時髦的詞語,還有一句是減員增效。好象許多企業只有通過減員才能夠使效益不虧損。然而卻在市場中被抽了嘴巴,許多企業減員也沒有提效,到頭來還是破產。
現如今在中國東部沿海的一些工業發達的城市裡,工人和企業就成了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一紙合同還有可能束縛之間履行各種義務,但是工人對工廠的感情早已淡然,因為工人慢慢的也發現,企業在效益好的時候就強迫工人加班加點的幹,當起效益不好的時候工廠就像甩包袱一樣,把工人甩向社會。許多產業工人在企業中沒有長久穩定的工作環境,自身的權益也沒有得到保障。一直是漂浮於市場社會之間。以廠為家的這句口號,也就被人們淡忘了。
-
23 # 糖稀喝得
現在的廠和以前的廠可是完全不一樣了,我是東北的,在我們這裡,以前的廠有食堂,有幼兒園,有招待所,有職工醫院,有文化宮,有職工宿舍,有職工大院。現在的廠有的是,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你認為還有人會“以廠為家”嗎?
-
24 # 塵世覺者
過去的人進了一個單位,如果不出意外,大多能一直在單位裡幹到退休。很多人家裡有什麼問題,甚至都上單位裡找領導幫助解決。所以說單位就是第二個家,是幾乎沒什麼問題的。
但是現在,全都是合同制,員工能在一個單位幹多長時間,本身都不確定。再加上現在的單位,大多數都是私企,老闆才不關心你個人的問題,只要你能按時上班,給我保質保量的幹出活來,那就行了。雙方就是單純的交易關係。這種情況下,有幾個員工還能真正的把單位當成第二個家?
所以現在也就沒有人再說什麼以廠為家的口號了。
-
25 # 天祥金羊
現在的廠不是私人老闆的財產,就是國營企業董事長的財產,你個打工仔還想當工廠的主人,隨時隨地辭退是他們的權力。
-
26 # 百姓茶館話人生
以廠為家,這是一個有時代烙印的詞。在那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大量存在的情況下,工廠不是哪一個人或哪幾個人的,生產資料歸全民或集體所有。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下,沒有企業家、老闆(實質是資本家)等稱呼,人人可以用師傅和同志來稱呼,都是平等的無產者地位,都是為國家和集體服務,工人和工廠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合同關係。
-
27 # 包容4758
過去工人以廠為家,教師以校為家,更有科學家以身為家。鄧稼軒為中國核武器二十八年沒有家。現在人以享受為生。為了自己享樂,逍遙自在,連家都不要,更有的廢品,寧可家庭破碎也要去享樂。這個社會悲哀啊!
-
28 # 東源沁泉
以廠為家,是國有制企業的特有產物。作為一名國營企業的下崗工人,本人深有感觸,也頗具發言權。在那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年代裡,各級領導特別是企業領導,經常向職工灌輸“主人翁精神”,什麼“勤儉節約”、“以廠為家”、“八小時內拼命幹,八小時外爭貢獻”等等,象這樣一些類似封建社會愚忠思想,那個時候人的思想比較單純,易於鼓動,在國營企業“以廠為家”蔚然成風,實為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國營企業的種種機制,使其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逐步失去了競爭力,蔽端頻現,破產改制,致使百分之八十的中小型企業不復存在,原來的職工也淪為打工者行列,所謂的主人翁地位也隨之蕩然無存,便再也沒有“以廠為家”之說了,因為現在的廠是私人老闆們的傢俬,別人再來言說就不合時宜了。因此,便沒有人再提“以廠為家”這個詞了。
-
29 # 快樂人生168025476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生產隊長約10米的大灶上,經常性的排列著七,八個髒兮兮的行裡卷,住著幾個無家老人或年青的未婚跑腳,或是家中沒處住的小豬倌,小羊官,他們各個樂觀向上,∴以苦為樂,可稱得上熱愛集體以隊為家的好社員。可惜的是勞動模範光榮榜上從來見不到他們的名子。
-
30 # 秦紅子
我就在工廠幹活,工人們都會廢物利用,儘量不浪費廠裡的物料,遺憾的是,工人節約點物料,領導一頓飯都不夠,我愛他何用?
-
31 # 風笛的課堂
“以廠為家”即便不是個偽命題,也是一種謬點百出、相互矛盾的邏緝思維。“以廠為家”延伸出來的口號是:以校為家、以公司為家、以單位為家,換言之,以群體為家,以幫派為家。
我們提倡“以廠為家”,那麼公私還要不要分明?單位的財產是不是你的財產?你倒是“以廠為家”了,那你的父母、妻兒要以什麼為家?如果他們也“以廠為家”,那麼你們的家還要不要存在?
一、培養人們的主人翁意識。
如果員工真的“以廠為家”了,那麼他們把廠裡的財產看成自己家的財產,據為己有,這可以嗎?顯然不可以,所以這種說法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如果企業領導者“以廠為家”了,把自己看成這個家的家長,把這個廠的財產看成自己的財產,把員工看成自己的孫子,從而大興“家長制”,這會催生出多少貪官?多少幫派“老大”?
所以,無論哪一個角色,都不能把集體的看成個人的。
對於這種盛行於企業的“感恩文化”,任正非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員工感恩華為,那是華為做錯了,員工與華為是責任關係,不是感恩關係。
員工做出了貢獻,公司給予你回報,這是一種對等關係,一種利益交換,何來感恩的心?
所以,想讓員工對企業感恩戴德,培養一種沒有“廠”,就無以為家的荒謬理念,就是思維混亂。
三、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物極必反,假如集體主義精神被引導至“以廠為家”的程度,那麼,集體主義精神就會演變成幫派文化,一個公司就有演變成“傳銷組織”的可能性。
該是撕掉“以廠為家”這層溫情脈脈的面紗的時候了!
-
32 # 江鳥142509083
你想以廠為家,老闆幹嗎?人家的私產,你去插一下,老公會打死的。以前是你的廠,是你們的。你是主人,以廠為家,你有歸宿感。現在,除了勞動打工,掙錢,其它都沒有你的事。家沒了。你只有一雙勞動的手。此外,你就只有一個球了。
-
33 # 暖心人社
“以廠為家”只是特定的時代特定的說法。
隨著市場化體系的建立,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螺絲釘,哪裡需要就可以往哪裡擰。人員是流動的了。
過去的時候勞動關係是一輩子的事情,用人單位不僅僅要為勞動者承擔養老、醫療、工傷、生育的責任,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單位福利。比如說福利分房、冬季供暖,甚至煤氣票、理髮票、澡堂子票都有,有的大單位還專門建了幼兒園(比如現在的機關幼兒園)。理論上說,只要職工生活需要的,單位都會努力給考慮到。
但是,一個工廠不是一個社會,它要抽出這些精力去考搞各種福利,會嚴重影響生產的專業化。工廠管的太多、太雜,負擔太重,往往生產效率不高。因此,過去我們的生產力水平不高,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
現在是市場經濟的時代。我們通過國企改革,完成了國有企業人員的流動,讓大家通過建立完善社會保險,讓國企、私企職工都享受到同樣的保障待遇。
當然這一過程中也加大了勞動者的壓力,有一些技能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強的勞動者,崗位會受到影響。再加上用人單位的逐利性,勞動者的壓力也確實在變大。導致勞資雙方的矛盾漸漸的變得突出。
過去那種一個人在一個單位工作一輩子的情況越來越少,即使使用人單位都有可能倒閉。
政府部門也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努力促進勞動者和企業共贏。其實不管怎樣,國家這些年來的深層次變化,不能三言兩語說清。但是,社會確實在不斷的變好,大家也越來越富裕,總體是向好的。
所以,沒有“以廠為家”的觀念,並不一定是人們的思想覺悟退步了。人們可以樹立靠本事吃飯的思想,努力鍛鍊自己,讓自己更加的專業化,這樣就不是我們依靠著工廠,而是工廠需要著我們。工人的崗位才會越來越牢,收入才會越來越高,生活才會變得更富裕。
回覆列表
“以廠為家”是一個時代的特徵,那時企業基本都是國有企業,工人以主人翁為已任,將企業的好壞與自己榮辱緊密相聯。而企業也卻實就象一個大家庭。孩子小有幼兒園,大了有子弟學校,看病有職工醫院,吃飯有職工食堂,上下班跑通勤車,甚至搞物件,企業工會、老師傅幫著張羅。那裡人們生活水平都不高,物質貧乏,但大家都很知足。現在企業與職工的關係是合同制的僱傭關係,自然無人提以廠為家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