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道子教育

    不贊同。

    孩子的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出現問題,都會出現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下面我來說一下,這三種教育對孩子的未來的影響。

    以身作則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父母日常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的映入孩子的腦海裡。最早的世界觀,就是由父母帶給孩子的。

    素質教育是父母的日常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父母的日常行為粗魯,潛移默化中,孩子行為也會變地粗魯。

    格局教育具有家族遺產性,孩子的世界觀在很大程度上是繼承父母的世界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學校負責的社會責任,主要為知識教育。學校教育是國家福利教育,是為了保證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接受平等的科學知識學習。

    現在,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短見,認為,學校的職責就是教育,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應該由學校全權負責,自己只要負責好孩子的飲食起居就好。其實學校教育是大眾化的教育,是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很多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細緻上的問題,而這就需要家長們通過家庭教育來進行微調。學生缺乏家庭教育的指導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現在學校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將太多的基礎知識教給了學生,而沒有培養出孩子們的興趣愛好,資訊化的時代,知識的獲取變得很容易,學校最重要的職責是培養孩子獲取知識的慾望,有了獲取知識的慾望,知識自然會源源不斷的進入孩子們的腦海裡。

    社會活動的本質就是與人打交道,沒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沒有敏銳的社會洞察力,你是無法創造出社會所認可的成就來的。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就屬於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容易學好,也容易變壞,非常需要來自家庭的良好監督。

    學校教知識,社會教經驗,家庭教育做好兩種教育的調節,三種基本教育,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用家庭教育來消除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使孩子能夠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這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現在的教育不僅僅在教育制度上存在著諸多問題,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長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教育。畢竟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在探索的過程中,隨波逐流,其他孩子的父母做什麼,我們也做什麼就可以了嗎?

    所以說,孩子的教育問題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盲目的將孩子教育問題推給學校,這本身就是一種短見,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三種教育方式的本質是什麼。

  • 2 # 寒風夢

    有人說,孩子教育問題責任主要在學校,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原因何在?聽我慢慢道來。

    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說,從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接受教育,這期間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家人。而現在由於父母工作忙,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多了起來。都說隔代親,老一輩人對孫子格外疼愛,疼愛過度了有時就成了溺愛。我們常說“言傳身教”,對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點。

    小孩的觀察能力和模仿力都特別強,長期跟他一起的人對他的影響最大。

    孩子的習慣和價值觀從小就慢慢形成了,這之後再接受學校教育。學校是集體生活,老師對學生當然影響力很強。但你不妨看一看,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享受的是統一的學校教育,但每個孩子的發展不一樣,這裡最大的因素就跟家庭教育有關,當然還有一部分取決於遺傳基因。

    所以,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放在老師身上,學校有對學生進行價值觀、人生觀的責任,主要時間還是多用在傳授知識上。要想教育好您的孩子,學校、家庭、社會都得努力。

  • 3 # 藍天下的探路者

    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學校。

    要從孩子成才的角度來說,教育的責任真的不完全在學校。

    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德與智。

    體育也很重要,本文不加闡述。

    知識,又分為書本知識、社會知識。

    教導書本知識,理所當然是老師的主要責任,要不然誰還把孩子送到學校裡來?也就不會有學校了。

    教育社會知識,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按照書本來教。至於適應社會的那些社會實戰技能,實事求是地說,主要在於家長的教育。

    社會實戰技能,包括是否認真學習書本知識。

    以前我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家長,因為孩子不好好學習,被老師叫去了學校,見到老師就說:“你別管俺家孩子學習的事情啦,俺也不指望他學習好,孩子長大了就去跟著他爸爸下煤礦……”

    有這樣的家長訓導著,老師能教好她的孩子?反正我覺得我做不到。

    德,品德、道德,與社會知識教育基本上相互融合,主要地體現在對人對事、待人接物上。

    老師,可以對家長說:“督促孩子好好學習,拜託您多費心。”

    其實,老師和家長應該一起說:“為了把孩子教育成才,我們一起努力!”

    本來是一起做的事情,本來是合夥人,不要說得那麼生分,不要互相踢皮球,要各司其責,共同把孩子們教育好。

    等到孩子大學畢業,學業有成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拉著孩子的右手說:“老師以有你這樣的學生而驕傲!”家長,可以拉著孩子的左手說:“你真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

  • 4 # 8069222333050

    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國家的指揮捧!有正確的學校的教材內容,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有高尚品德的為人師表的言傳身教的好師!三、五十年或者三、五百年的堅持不懈的學校、教材、教師隊伍教育下!那個家庭的家長的素質能低得到哪裡去???兒童最聽話的是學校的老師說的話!!!一般的幼小的兒童只要一上了學校!老師放的屁!兒童都說是香的!家長說的話他們一般都是不會相信的!!!在還有就是國家的宣傳機器!文藝、文化作品!如電視劇、電影、小品,特別中央臺的動畫片!!!改開以來的農村兒童!哪一個不是看電觀裡的動畫片長大的?請問那些搞文藝宣傳工作專家們!改開後有幾部高素質的優秀動畫片能影響這幾批兒童一生去愛國奉獻?有遠大的理想抱負?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人民的幸福去無私的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的內容的動畫片?電視劇?有幾部是教育兒童去熱愛科學?開動腦筋?去探討研究自然界的奧祕的內容的動畫片?文藝作品或教材?有多少是教育兒童去學中華傳統文化文明禮貌的,具有高尚品德的動畫片等文藝作品???為什麼毛爺爺時代從學校出來的學子們思想品德如此之高尚??????

  • 5 # 牛蛙之路

    有人說教育問題主要責任在學校,我不完全贊同。原因在於“教育”的概念太大,不同年齡階段,“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盡相同。

    為了便於理解,根據題主的意思,我把教育實施者分為:老師、家長、社會、自身四類,然後把時間劃分為:學齡前、學生時代、工作及以後三個大的時間段。然後就得出這樣一個表格:

    不難發現,人一生中每一個階段,主要的“施教者”是不同的。但應該注意的是,這三個階段是遞進關係,並非並列。也就是說,學齡前是學生時代的基礎,而學生時代又是走上社會的基礎。

    學生時代在人的一生中並不是最長,但卻是“承上啟下”的支柱。

    可以這麼說,學生時代的所受的教育,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在社會上的發展。特例也有,但畢竟是極低的概率,暫且忽略不談。

    教育所涵蓋的內容太多了,任何一個老師都不是萬能的,所以教育更多的是教會思考,而思考的前提是技能和經驗的積累。

    所以說,孩子的教育問題,從人的整個學習歷程來講,老師的作用相對而言更大一些。

  • 6 # 一怒飛冠

    不認同這種觀點。孩子的教育問題主要在家庭,而非學校。

    筆者曾碰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上學時爺爺必須得陪同,原因是這個孩子上廁所不會自己用廁紙,必須由爺爺代勞。詳問其故得知,這孩子獨苗一個,從小就被全家視若掌上明珠,萬千寵愛集於一身!最終也養成了如上所述的習慣或曰毛病。

    只一次母親實在沒錢就拒絕了一回,結果第二天忽然接到兒子已在機場要求接機的電話,在機場接到兒子後,這位母親沒有收到兒子的笑臉,卻遭受了兒子捅向自己的四刀……

    至於“名校大學生不會剝雞蛋皮”,“被單髒了打包快遞給奶奶”等匪夷所思卻真實發生過的奇聞秩事更彰顯著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曆程裡無可替代的作用。

    而面對這些已被缺失或錯誤的家庭教育刻下深深烙印的孩子,學校教育幾乎已經無能為力,尤其是在目前實質上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教育更多的是側重在知識傳授方面,而學生心靈的成長一定意義上被忽視。

    綜上所述,孩子的教育問題主要責任不在學校而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優秀品質正確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至關重要且無可替代。

    (圖片選自網路)

  • 7 # 牧童歸去

    作為一個教大學生的老師,想從談熊孩子這件事兒說起教育這個問題。

    大學生已經成年,沒有“熊孩子”,頂多有“熊青年”。

    真正熊孩子扎堆的重災區,都在幼兒園、小學、還有一部分在初中,高中就很少了。

    熊孩子之所以熊,是這些孩子出現一些非常不討喜的言行舉止,以自己是孩子這樣一個受到保護的角色來做出傷害其他人的事情。

    前幾天我就遇到這樣一件事,在地鐵站等地鐵的時候,大家都在規規矩矩排隊,這時候來了一個五六十歲的婦女,牽著孩子的手,孩子有四五歲的樣子,拽著孩子使勁兒往前加塞兒,等地鐵一到站,就告訴孩子,“快點擠上去,給姥姥佔個座。”

    孩子很聽話,地鐵一進站,就張牙舞爪地擠上去,嘴裡喊著“都讓開都讓開!別擠著我!”找到一個空座坐下,還用手捂著旁邊的空座,示意他的姥姥趕緊過來坐。

    於是本來可以有座位的人,只能站在一旁,給孩子和他的姥姥留出位置,這個人也許更累,比孩子和他的姥姥更需要坐下來休息。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

    排隊的時候帶著孩子加塞兒,然後讓孩子衝進去佔座,這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你可以不遵守社會秩序,你可以無視社會規則,你可以利用你孩子的這個受保護身份,行便利享特權,而且你還可以給媽媽帶來好處。

    那周圍的人呢?

    往往看一眼這個孩子就開始玩自己的手機,內心基本上沒有什麼波瀾,畢竟事不關己,也不是自己的孩子。

    成年人一般一看是個孩子加塞兒會怎麼想——孩子嘛,讓著他算了,不然怎麼辦,總不能跟一個孩子搶吧?

    這個孩子於是打心眼兒裡開始認定自己的兒童身份是有特權的,可以凌駕於成年人的社會規則之上,而周圍所有的人,在當代公共大環境下,在“讓著孩子”的道德綁架觀念之中,一起對這個孩子起了一個縱容的作用,堅定地鞏固了孩子的這種凌駕觀念。

    那麼以後,當這個孩子慢慢長大,這種“凌駕”的特權消失,沒人再讓著他的時候,他能承受嗎?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來說可能需要一個跨欄式的成長。

    然而這個成長是否成功,其實是由早起家庭環境、父母的價值觀影響、孩子自己的經歷、學校的教育等,眾多方面最終的作用力,作用在這個孩子身上來決定的。

    為什麼“有序”這件事,在我們國家特別的困難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各種各樣兒童身份的“凌駕”的特權和優越感,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主動或被動地肆虐瘋長,最後難免有些孩子出現心理“跨欄成長”不成功的事情。這些人不喜歡規則就學會繞過規則,不喜歡秩序就開始破壞秩序。而且,他們對下一代的培養也成了十分令人擔憂的事情,因為孩子的言行,都是深得父母衣缽、言傳身教而來的。

    其實我們身邊的熊孩子有很多,我一個做幼教的朋友在幼兒園工作,她說過一句特別接地氣的話,她說啊:“其實在中國,大部分熊孩子說白了都是家長慣出來的,家長不管,這孩子沒人能管得了。老師治不了根兒,根兒上的事兒還得上他爹媽那兒找去。”

    我覺得很多的人並沒有意識到,為人父母,其實是一件潛在成本極其高昂的事情。

    一個家庭,其實本身就承載著好幾個家庭的價值觀念,也會在未來指導和影響著好幾個新的家庭,一代代,一代代,傳承的不僅是血脈,還有做人的道理。所以真心的希望,我們每個家庭的家長,都能將孩子社會化教育認真地做好,因為這,不僅關乎孩子的一生,也影響到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

    其實我們要交會孩子做選擇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替他做選擇,我們沒有辦法替他做一輩子的選擇。作為家長和老師,其實很難管一個孩子的一輩子。但是教會了孩子高階的決策思路和判斷能力。將會使她受益終生。

    與此同時,真心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使其具備終身成長的能力,多進行社會化的活動,甚至在年輕的時候,孩子適當的吃點虧,走點彎路,都是完善一個人人格的必經之路。

    “即使是孩子,也有一個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前提必須明確,孩子絕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構成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一個人格必須用充沛的愛來培養。”

  • 8 # 蘇老師歷史小課堂

    本人作為一名教師,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原因如下:

    首先,孩子生下來,最先接觸的是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學前教育大部分都是由家長完成的,也就是說,在三歲左右,這個叛逆期形成的過程當中,是家長進行陪伴的,三歲左右是性格養成的時候,如果父母不不管教,反而嬌慣孩子,那麼是非常不利於上學後老師進行再教育的。

    其次,不要說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即使孩子在學校接觸的老師,也不只是一個人,所以每個老師對孩子的瞭解並不是很深,也不能夠真正的去影響孩子,可能班主任老師對孩子影響還是相對來說大一些。如果要問孩子最終聽誰的,可能大部分孩子還是選擇聽自己父母的,而恰巧父母是一個沒有主意的人,孩子說什麼是什麼,把不好做的事情都推給老師,那麼老師也沒辦法進行再教育。

    第三,學校主要還是進行知識的傳授,當然,目前國家也非常重視品德方面的培養,但是這也需要一個過程。如果家庭也能夠配合好,那麼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學校說一個樣,回去之後,家長又說另一個樣的話,孩子是很難抉擇的,而且大部分家庭都會是以自己的利益為重,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受半點委屈的。

    第四,還是想說,想要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家庭環境很重要,孩子和老師的接觸時間並不是很長,而且不同時間段有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級也有不同的老師,從孩子辦事的態度和水平上就能夠看出家長是一個什麼樣性格的人,一個人的性格,一旦養成是很難輕易改變的。

    第五,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家庭環境的改變,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單親的孩子,表面上看著很快樂,但是實際上心裡一定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女孩子,心裡一定會自卑,只不過你沒有發現而已,而老師只能影響孩子一時,不能影響孩子一世,作為家長無論怎樣,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正常的成長環境。

    最後,孩子的成長,不能只看成績,而是應該全面發展,家長和老師都應該要看到孩子的閃光點,而不是要一味的苛責成績好不好,情商有時候也很重要,堅持有時候也很重要,品質、能力和才華是並駕齊驅的。

  • 9 # 有情懷的語法娘娘

    我認為教育問題主要是在家庭! 孩子從呱呱墜地,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環境裡,就90%決定了他(她)將來的人生道路!

    家庭教育才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學校教育,出了學校就是社會大環境的薰陶和教育。

    出生在書香世家,知識分子家庭,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環境好,更容易成才!

    前一段時間網上有個段子,說的是考上985重點名校,一多半是公務員家庭,考上211學校,一多半是教師子女家庭,考上二本或者三本很多都是商人家庭,考上大專或者技工很多都是農民家庭。

    這個雖然是段子,有點極端,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公務員或者教師家庭,知識分子家庭,能夠給予孩子更多陪伴時間,花錢提供更好的教育。加上他們本身也是學有所成,也懂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子女進重本的概率比較大。而商人家庭忙於事業,管孩子的時間比較少,他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事業上。而農民家庭很多打工者養家餬口,忙於生計,管孩子的時間更少,很多人都抱著“孩子會讀書就繼續讀,不會讀就早點出來打工賺錢”的想法,所以導致很多農二代家庭孩子,過早輟學,只為了打工掙錢養家。能夠考上985重點大學的農二代家庭如今是越來越少,“寒門難出貴子”如今也有這一說法。

    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公務員,知識分子家庭在城市,他們會不遺餘力花錢為孩子補課,讓孩子成績優秀,而有些農民家庭本來生存都艱難,哪裡有錢給孩子補課啊,所以城市和鄉村教育差距越來越大。

    而這些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這個才是最主要的問題。

  • 10 # 水寒雅芙

    人是群居動物,不可以脫離社會獨立地生存生活學習。雖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學校才是立德樹人之地。如果你說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家長,那麼學校的教育就是一種擺設,要學校老師幹嘛,直接取締讓孩子迴歸家庭扔給父母教育成才就好。

    所以,孩子的文化教育學校是必須負主要責任的,父母只能起輔助督學的作用。德育也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畢竟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如果學校教育環境出了問題,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會種下因果關係。如果學校出現冷暴力,比如老師對優差生的不平等就會產生不良的奇特的校園歧視現象,此時,如果父母不及時發現,孩子可能產生心理問題。但是,也許好父母可以及時發現問題,但根源在學校,父母是無法保證孩子不產生任何負面情緒,乃至憂鬱症的發生。為什麼優鬱症低齡化,這裡的誘因是非常複雜的。

    教育是人生大事,單單依靠學校教育也行不通,老師的壓力也大,家校聯合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只是有主次之分。學校施行公平教育,不以成績評優劣,尊重孩子個性化差異,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父母言傳身教,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樣,孩子才能接受最好的人生教育。雅芙隨筆。

  • 11 # 王年平

    孩子教育問題主要責任在學校。

    說的對,對極了。

    學校是幹什麼的?

    學校的任務就是教人育人。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孩子教育問題主要責任就是在學校。學校萬不可推卸責任。

    有許多人講,孩子敎育問題主要是父母,什麼之不教,父之過。什麼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最大等等。

    我認為這些說法把主次給顛倒了。教育孩子是以學校為主,家庭為次,為輔。學校的教育對孩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可質疑。

    所以國家要把學校辦好,管理好,規化好。學校對孩子非常重要。萬不可忽視。

  • 12 # 兒童認知教育

    當然不認同。

    既然你說到了學校教育,那麼就不得不提一下家庭教育。

    我們再來系統的說下這兩個教育的區別。

    家庭教育,主要是教孩子認知,三觀,為人處事的道理,然後再教孩子一些知識;

    學校教育,主要是教孩子德智體綜合素質的發展,順便教人為人處世。

    我們現在就搞清楚了兩個教育主要擔負的功能。所以你說孩子的教育問題主要責任在學校,我當然不能認同,我覺得至少5 5開,甚至家庭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很簡單,孩子除開睡覺的時間,1天大概16個小時,(那種全封閉的吃住都在學校,就週末回個家的就不算了,這個主要責任是得在學校,畢竟你連孩子面都很難見到。)小學在家的時間大概是7個小時,在學校的時間大概是8小時,算1個小時在來回上學路上;初中高中可能在學校時間多一點,但這個時候孩子的三觀開始形成或者已經形成了,講育人這個就不是很妥當。

    那麼從小開始,孩子的三觀建立,為人處世就得跟著父母來學,父母就必須教會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怎麼和人相處,怎麼立足,然後順便還能給他傳授一些知識就更好了;

    那麼在學校,老師主要是教孩子知識。很簡單,一天在學校8小時,大約有至少5個小時都是在上課,你不管是上語文 數學也好,還是體育也好,都是給孩子傳輸一個知識的過程,你指望老師在課堂上教孩子怎麼做人,老師真的沒這麼多的精力。他可能會利用課間的時候稍微點撥下孩子。下了課,孩子和老師都見不到面,怎麼教育孩子?

    你孩子在學校發生了很多事情,其實可能是不是因為他知識儲備不足引起的,更多的可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如何為人處世引起的。

    比如父母經常碰到的問題,假如學校有孩子打了你你要怎麼辦?

    有些父母說要打回去,好了,孩子打回去了;

    有些父母說,打架不對,先告訴老師,讓老師處理,好了,孩子去告訴老師了;

    有些父母說,回來和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去找他爸爸媽媽,好了,孩子回來告訴你了

    ……

    說句不好聽的話,不要孩子一送去上學,好了,家長就為自己開脫了,因為孩子送去了學校,所以一切責任都在責任,這不過是你在為你自己孩子教育“懶政”找藉口罷了。

  • 13 # 默默的期待

    我覺得這樣說不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關係到這個孩子是否成人和成才兩個方面的問題。所以,從孩子出生開始,孩子的一切認知都是先從爸爸媽媽處得到有關的教育,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比如說孩子的時間計劃,學習習慣,自理能力等家長是否從小抓起,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性 ,家庭教育都必不可少。

    等到孩子開始上小學後,學校要求孩子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這些是基本的要求。但是孩子能否做到這些要求,是需要家校配合才能完成 。再說班級裡這麼多孩子,老師也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

    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能完全的推給學校,反而一定程度上家庭教育比起學校教育來說更為重要。特別是孩子在12,13歲以前,作為家長能在孩子這個年齡之前做到以下幾點,那麼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就能在家長和學校的引導下,成功實現自己的理想。

    一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從小抓起。孩子小時候的可塑性比較強,對家長的依賴度也較高。所以,家長要給孩子提出明確要求,讓孩子嚴格執行到位。比如可以這樣做:

    1、規定起床時間。比如頭一天與孩子商量好,讓孩子第二天7點起床,就要想辦法讓孩子形成習慣。

    2、規定完成作業時間。孩子每天放學後,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時間裡完成當天的作業 然後自己檢查,訂正,最後家長稽核。

    3、讓孩子學會預習功課。比如讓孩子把第二天的課外讀一遍等等。

    4、讓孩子養成複習的習慣。每次考試前,一定要督促孩子學會複習,把之前所學的內容過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讓孩子知道認真對待每次考試。考試過後,要幫孩子認真總結考試情況等等。

    這些習慣家長要做的就是堅持,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習慣了。

    二是引導孩子樹立理想和目標意思。可以是小目標,比如月考比上月前進2到3名等等。也可以是大目標,比如引導孩子以後考什麼大學等等。總之,小目標是孩子抓得著的,近期可以實現的。大目標是方向性的 ,是孩子為來的方向。孩子有了目標,學習才會有動力和興趣,才會有成就感,才會喜歡上學習。

    總之,孩子的成長,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發力的結果。那種一味的強調學校教育其實是不負責任的體現。

  • 14 # 黃老師的教育江湖

    孩子的教育問題始終牽絆著每一位家長,成了每位家長必須關注的焦點,但把孩子教育問題的主要責任推給學校,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這樣的家長也難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所以孩子會以父母作為榜樣有樣學樣,這就是“不用教”的力量。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直接折射出父母的素養。當一個孩子在外面說話不守規矩或者不道德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聽到對他“沒教養”的評價。

    而這個沒教養正是戳中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到底你的家風家規是如何的?你的家庭教育有沒有真正的落實和擔當?

    因此,好的家風、家規、家訓,往往是父母高度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努力承擔責任,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是理所應當肩負的責任。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如果父母對孩子不教育,那麼孩子的人生又如何精彩?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不加以引導和指責,孩子不知改正,漸漸地就會一錯再錯,甚至從小錯走向大錯,走向違法犯罪之路。

    有時候,學習上的難題他一問父母,父母就以學歷低不懂推掉,然後讓他去問老師。甚至還說讀書寫作業是老師的責任,跟他沒有關係,不懂就別讀了。

    漸漸地,表弟變得不再與父母溝通,而且對學習也沒有興趣。他產生了厭學心理,然後經常逃學,最後輟學。

    沒幾年,表弟也變得抽菸喝酒還好賭,而且還變得不務正業,家庭矛盾頻繁。因為父母沒有履行好職責,對孩子的教育不負責任,所以,孩子的成長與人生,缺乏有力的引導和扶持,註定以失敗收尾。

    學校是教育和培養孩子做人與成才的關鍵場所,是孩子人生成長階段的基石。學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為教育場所的學校,始終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作為思想指導,堅持以德樹人,培養人才為目標,努力塑造健全人格的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接受好的教育,學到知識,學會本領,逐步成長,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麼,老師作為一種崇高的職業,必然應該對學生的教育起到彌足重要的影響,所以老師應該擔負起教育的責任,盡心盡力地去教育學生,完成職業要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但學校有學校的規章制度,學校並不是全包辦的收納場所,不能認為把學生送進學校之後,這個學生就和家長沒有責任。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校聯合,共同管理和教育。

    實際上,教育不能僅僅盯住學習成績,而是要讓所有的受教育者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去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人格完善,讓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有素質的人。

    總而言之,教育問題是個綜合性的複雜的問題,如果非要論起責任來,政府、社會、學校、家庭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主要責任依然是家庭。

  • 15 # 香山香語

    不認同這種觀點,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在家長。學校教育也很重要,但如果相比家長和學校在教育上誰的責任更大,我還是認為家長的責任更大。

    三字經裡有這麼一句話:子不教 父之過;也有這麼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某市為例:重點高中和職業類高中的學生家長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重點高中的孩子的家長多數為做大生意的人、公務員、教師、醫生等事業單位的人;職業類的學生家長多數是做小生意的、種田的、賣菜的、離異家庭的,中下層打工者等(多數不代表全部,大家不要較真,不要對號入座啊)。

    因為,第一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起點特別重要,教育的起點應該從孕育孩子的那一刻開始。

    重教育的人,孩子在孃胎裡就開始對他進行各方面的薰陶與教育,進行胎教。

    第二,學前教育主要靠父母。我們可以從社交上看到這一現象:一類家長給部手機讓孩子玩,孩子是安靜了,但是玩遊戲的癮頭也同時種下了;另一類家長不厭其煩的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迴應孩子,孩子很麻煩,但是這類家長同時在孩子心裡種下了好學的種子。

    中中國人說:三歲看大。的確如此,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言行舉止德行比較高,約束孩子的行為習慣,那孩子的品德就會好,相當於為孩子掌握了正確的人生方向。孩子入讀以後,繼續約束孩子的行為習慣,孩子越大就越省力!

    把教育完全交給學校的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缺席的家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最後有些孩子就失控了。

    孩子猶如樹苗,家長好比園丁,孩子的根扎的深不深?家長用什麼來澆灌孩子?都決定了孩子日後在學校的表現。

    不然為啥同樣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不同?天生就會讀書的孩子太罕見,還得靠家長教育、學校教育共同努力。

    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家長高度負責,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學校也要本著為每一個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教書又育人。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家長理性關愛,學校耐心教育,健康成長。

  • 16 # 陌藝凡

    教育本來就是家長和老師的通力合作,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教育負主要責任。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孩子的教育,顯然不可能只是父母或只是老師的責任吧,而應該雙方甚至更多方(包括社會,包括政府,包括媒體等等)。如果只是父母的責任,那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如果只是老師的責任,那孩子在家的時候就可以放任自流了麼,該為每個孩子配備全天候的家庭教師了嗎?

    生兒育女不僅僅是生而已,重要的在育方面。沒有育,等於白生。更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和金錢。從前的社會,很重視家教,家教良好的孩子不論在學校,還是將來在社會上做事,都容易融入同學和社會,受到好評,而無家教,專橫霸道,自私的孩子,無疑都是學校和社會一個不安定因素。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家庭教育的好壞,就如這春雨一般,都是“潤物細無聲”的。辨證地去看待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你會發覺:其實對孩子要求寬鬆的父母,自有其要求寬鬆的好處。人們常常說:父母太能幹,兒女就無能,你事事都替他想好了,還有什麼空間讓他自己去用心體驗、去大動腦筋的呢?父母在嚴格要求子女的時候,也就是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中感染和薰陶著孩子。讓孩子做到的,自己就要首先做到。

    所以作為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身良好的行為去引導孩子,就能更多體會到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了。

  • 17 # 光芒萬丈34957

    個人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個人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主要在父母,特別是父親上,學校只是配合而己。

    孩子從小都是聽母親的,長大了才聽父親,大學了才會聽老師的,工作後才會開始聽自己的。

    這就很說明了問題,說明了孩子在小學前,母親對孩子真善美的教育有多重要,說明了孩子在初中高中時,父親對孩子大是大非的教育有多重要,說明了孩子在大學中,老師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多重要,說明了孩子成年後,有自己思想有多重要。

    中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可都缺乏耐心,母親往往過早地給孩子定下目標,父親往往過早地告訴孩子社會真相,才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恐懼,害怕達不到父母的目標而讓父母傷心。

    當孩子帶著恐懼的心進入大學後,老師又沒有因才施教,又讓孩子內心更加忐忑不安,沒有學到真本事,進入了社會後,才發現大學所學的都沒用,又要從頭再學,不僅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精力,更浪費了金錢。

    其實,如果父母不過早讓孩子懂事懂社會,對孩子成長是有好處的,孩子就可以快樂地學習,專心的學習,不用過早地想成為商人,成為富婆,也就沒有了金錢的概念,也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過早地就開始負重前行了。

    中國父母應該在孩子大學前,不給孩子過分的要求,要告訴孩子,金錢不是萬能的,金錢只不過是你成功道路上的附屬品,你只要考上好大學,金錢就會有的,美女就會有的,麵包就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孩子就會一門心思放在讀書上,為考上好大學而努力學習,父母就會少操很多心,因為孩子懂得了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父母,不是為了老師,更不是為了別人。

    這就好比一個戰士出征前,軍官絕對不會告訴士兵前面有多危險,前面的敵人有多歷害,前面的地形有多凶險,而只會告訴他,狹路相逢勇者勝,戰士才會義無反顧地往前衝。

    中國父母就是太愛孩子了,為了不讓孩子吃虧,總是提前告訴孩子太多不該他們那年齡段該知道的事,才讓孩子從此畏懼不前,最後發展到不思進取,只想失敗不敢想成功。

  • 18 # 雪山鷹31

    放屁的話。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師,且可打可罵,隨便懲罰。如果這樣都管教不好而把責任推給學校推給教育,且不怪哉?

  • 19 #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孩子由誰教育,教育出問題了,責任誰負,或誰負主要責任?這些問題爭論得夠多,重要的還是理淸家庭家長,與學校老師的關係。

    孩子的教育分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不會有分歧。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首任教師,也不會有分歧。關鍵是家庭教育的作用,有人說是最重要的,否則為什麼同樣學校、班級、老師,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同樣教育下,表現、結果卻不一樣,或者大不一樣?看來家長的家庭教育,實在重要,一個孩子的素質:父母的先天遺傳,後天教養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學校只管教教課本上的知識?當然不是,否則老師怎麼會是"Sunny下最崇高的職業"?老師還有教育指導家長,科學的搞好家庭教育,做合格家長等工作。組織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學生工作。

    從這個意義上看,學校、老師應該是孩子教育的主導者。因材施教的讓每一個孩子,有更光明遠大的前程!

  • 20 # 酷樂喵汪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給孩子一生打下基礎,一個優秀的孩子肯定父母有著很高的素養,家長總喜歡把問題歸咎於學校,而不是找自己身上的問題,只有家校配合才能培養出來更好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樂大本營會停播嗎?如果停播了你會懷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