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41 # wissavvy

    “越是缺愛的人,就越容易收到傷害”,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

    第一、越是缺愛的人,越沒有安全感。所以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他會覺得特別受傷。但對於不缺愛的人來講,他會很少去在意。一個心裡Sunny的人,他看待任何事情都是比較正面的,所以他的生活也豐富多彩,非常有意思。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主要看他的心態,心態好了,世界也覺得明亮,心態不好,就會覺得事事不如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一個家庭幸福的小孩子和一個充滿爭吵的家庭的孩子在一起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的不同。家庭幸福的孩子,非常自信,非常Sunny,他性格即使安靜也會很讓人覺得舒服,天真。但是一個從充滿爭吵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大多比較敏感還有的特別愛爭吵,因為他們受到的對待不同所以他們呈現的狀態也差距很大。

    一個被愛包圍的人和一個缺愛的人他的心態和生活都會差很多。這也啟示我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天天爭吵,他們會很受傷。有話好好說,有道理慢慢講,讓他們在一個愛的氛圍里長大,以後他們會生活的很容易。有句話說得好,童年不好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所以,不管對誰,讓我們都多付出些愛,讓這個世界被愛包圍我們也一定會少受傷!

  • 42 # 蘭心1981

    越是缺愛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傷害。我還是是比較認同這種觀點的。

    越是缺愛的人,越容易失去愛。缺愛的人一般都比較自卑,不自信。得到愛之後患得患失。情緒不穩定,比較依賴別人。而這會讓另一半無所適從,感覺很累,選擇逃離。

    所以越是缺愛的人,越容易受到傷害。我覺得缺愛的人一定要學會自愛,讓自己慢慢堅強自信起來,才能得到真正的愛,避免傷害。

  • 43 # 瞎子小帥哥

    1、別人對自己好一分,自己能回報十分

    因為缺愛,所以珍惜。長期缺愛的人的心理,就像缺水的幼苗,一旦有了水源,就會緊緊地抓住不放手。 只要有人對她們稍稍好點,便可以和對方掏心掏肺。

    2、越是缺愛的人,往往越早熟

    幾乎所有的“缺愛”,歸根結底都是由於成長和家庭的原因。孩子在成長時期,是非常需要來自父母的庇護的。如果沒有,那他們只有讓自己提前成熟起來,以面對外面的世界。所以缺愛的人的心理年齡往往要遠遠大於身體年齡。因為他們需要足夠成熟,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3、越是缺愛的人,越容易有一種被孤立感

    他們經常會有種被拋棄感:認為別人總是想要害自己,是不可靠和不值得信任的。久而久之,這種感情就會變成一種孤立感:常感到自己被整個世界都孤立了,缺乏被關注,缺乏被瞭解,缺乏被鼓勵。

    缺愛的人,往往心理年齡要遠遠大於身體年齡。因此會給人一種老氣橫秋的感覺。但這種成長,其實是畸形的,是拔苗助長式的,對一個人長久的發展是不利的。

  • 44 # 生活無聊說

    我認同這句話,一個人缺愛跟她從小的家庭,成長環境有關係。

    一個不完整的家庭,缺少母愛的家庭,家庭關係不和諧等等都會導致一個孩子童年畸形,從而長大缺愛,沒有安全感。

    這樣的人進入社會,很渴望別人對她好,一旦有人對她好,她就會百般珍惜。有時候為了感恩得到,害怕失去會做失去理智的事,從而受傷的是自己。

    所以我覺得一個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從小的傷害不可彌補,但是長大後通過自己各方面的學習,閱歷,正視自己的問題。從而學會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每個成年人身上都有其原生態家庭的影子,但是發揚好的,努力避開不好的,尤其是自己有小孩後,更要完善自己,不要讓惡習一代代延續。

    人只有自救才能長久,也會變得獨立,不獨立的人生活會是一團糟。所以任何時候,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修正自己的行為,才能讓缺愛的你成長起來。

  • 45 # 奇葩的魚

    認同,缺愛的孩子哪怕得到一點點愛,就像擁抱了整個世界一般美好,真是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所以說有的人一生在童年治癒,而有的人卻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或許這就是越缺愛而越想得到愛吧,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很有感觸!

  • 46 # 吃洋芋長大

    在不斷成長和成長過程中所見所聞,都是在加強自身的眼見內心,錘鍊眼見打磨心靈的脆弱,可能有時淚眼婆娑,也不見得是脆弱受到傷害,而是所見所聞與自身那一刻情感產生共鳴。越缺愛的人也許越勇敢越懂得保護自己。

  • 47 # 小蘑菇66吖

    我覺得,越是缺錢的人越容易受傷吧。缺愛是心裡上的,但是遠比不上身上的疼痛來的實在。你去看看勞動人民手上的老繭,身上的傷口,還有常年辛苦勞累的腰腿疼痛等,這些才是實實在在的傷。建議缺愛的人把自己安排的充實一點,越努力越忙碌越幸運。錢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你除了上班的8小時以外,你在做分兼職。忙忙碌碌的就不會胡思亂想了。自己越有價值越被人重視,有價值的人,就不會太缺愛了吧。加油,如果你覺得特別缺愛特別受傷,那就讓自己忙碌起來,除了上班,在搞搞兼職。這樣會慢慢好起來的。我也是特別缺愛沒有安全感,可我現在工作也做兼職也做,每個月收入比同事都高,不缺愛了,哈哈哈。有錢可以治癒我。

  • 48 # 爆笑鷹哥

    因為缺愛,所以珍惜!別人對他好一分,那他就會對別人好十分。長期缺愛,就像是離開了水的魚,一旦抓住水源,便會緊緊抓住不放。只要別人對他好一點,就會對別人掏心掏肺,一旦這個人稍微有一點背叛,對他來說無異於天崩地裂。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偏遠農村裡的女孩,考上了深圳的一所大學,她不善於言談,更不善於交往。一直都是自己獨來獨往,不從開啟心扉。在一次運動會上扭傷了腳,期間是她們宿舍的一個女生對她非常照顧,所以她把她當成了真正的朋友,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想著她,有什麼心事也都會跟她講。有一次去廁所,她聽到朋友盡然再跟別人說她壞話,她哭了,因為她想不到平時這麼要好的朋友竟然會這樣,原來掏心掏肺對一個人並不能換來真心相對。

  • 49 # V趣多多V

    研究表明缺愛的比正常人虛弱而且敏感,

    《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曲中“我們同歡樂,我們共忍受,我們懷著同樣的期待”。告訴了我們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家的,有了歡樂便要共同享受,有人受苦,就要伸出援助之手,去關愛他們。

    現在的街上還有許多殘疾人,孤兒。那次在去白馬寺的時候,一個雙腿不能直立,向內彎曲的人出現在我眼前。他不是直立走路,而是坐在地上用雙手支撐向前一點點的挪動。

    有的人看見後,只是向那個人投去輕視、嘲諷的目光。這使我有點哀嘆。有的人,不僅捐獻了愛心,還和那個人聊一些家常,說一些話去安慰他,這使我感動。

    只要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獻出一份愛心,獻出一份呵護,那這個世界將會充滿愛。

  • 50 # 仁者龍心11

    缺愛的實質就是缺少貼身的安全保障,而弱者會表現出懦弱,而心理意志堅定的人就會想方設法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和加厚心理防護的盔甲來自我保護表現出格外的冷靜、理智的一面(這是用自身實力保護自己)

  • 51 # 凡人雜侃

    “越是缺愛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傷害”,這其實是個心理學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凡缺愛的人往往敏感而又脆弱,早熟而又自卑,剋制而又極端,孤獨而又冷漠。他們渴望被愛,但更怕失去愛;他們希望被關注,但更怕被冷落。在是否敞開心扉交友還是閉上心房自我療傷之間來回切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雙重人格。不是刻意奉迎就是冷若冰霜,不是喋喋不休就是一言不發,很難找到中間的平衡點,最後發現人際關係一團糟,受傷害的總是自己,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缺愛”容易讓人早熟得可怕。有幸經朋友介紹去參加志願助學服務活動。因為是去偏遠山區,所以行程是兩天時間。其間的晚上組織大家進行分享交流。一個只有11歲的小女孩的分享贏得了熱烈的掌聲,獲得了一致認可,儼然成為這次志願服務活動的明星。當大家都在分享山區孩子不易,助學意義重大時,她卻展望人間有大愛,渴望世界和平。我聽完後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她的發言超乎正常的年齡階段範疇,成熟得讓人可怕。

    再次參加活動時,沒有見到她的身影,有隊友說是小女孩心理出了狀況,究其原因是父母早就離異,她一直和父親生活,從小缺乏母愛的她一直很懂事,一直很優秀。沒有母親的庇護,她只有讓自己提前成熟起來,以面對外面的世界,但過早的成熟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心理年齡遠遠大於生理年齡時,她幾乎就沒有朋友了,很容易就被同學們孤立,由此帶來的人際關係困惑甚至影響學業,以至於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心理崩塌也就接踵而來。

    “缺愛”容易愛得用力過猛。聽說朋友再次離婚時,我並不驚訝。她的第一段婚姻就很不幸,在彼此折磨中僵持了6年才宣告結束。她原本還想繼續堅持,但前夫的一紙訴狀打破了所有的幻想和希望。她從此一蹶不振,甚至一度上山歸依佛門。終究拗不過家人的牽掛和世俗的牽絆,她鼓起勇氣重新面對生活。

    在沉寂了幾年後,她經人介紹認識了第二任丈夫。她很珍惜這段感情,幾乎可以說是全身心付出。即便是發現男友腳踏兩隻船,她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結婚。婚後更是對丈夫百依百順,言聽計從。但好景不長,不到兩年的時間,她還是被離婚了。

    深究其原因,在她12歲時,母親就因病逝世。身居高位的父親很快就有了新歡,但家庭關係很是緊張,以至於一向溫順的姐姐心理承受不了而精神失常。她開始叛逆,處處和父親作對,但結果是16歲時就被送到部隊服役。嚴重“缺愛”的她渴望有朋友,希望收穫愛情,但即便是在女生為珍稀動物的軍營,她也未能收穫一份愛情。很多認識她的男生都說認她當妹妹、當朋友可以,但做戀人、做愛人就不必了。典型的從小“缺愛”讓她很難建立正確的交友擇偶觀,從而影響到她的生活。兩次婚姻失敗,用她自己的話說“一不小心,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像電視劇一樣”。用力過猛的愛讓人對她敬而遠之,丈夫也不例外。

    當然,用缺啥補啥的邏輯來推斷“缺愛的人更容易受傷”似乎有些違背常理,以上兩個事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值得我們深思。最後還是想說,讓愛灑滿人間,這樣就不會彼此傷害了

  • 52 # 涅槃歸宿

    越是缺愛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傷害。這個說法我很認同,首先越是缺什麼往往就越渴望什麼。缺愛的人一般都會很敏感脆弱,當內心的渴望得到迴應,哪怕是一點也會很開心滿足。

    因為珍貴他會珍惜,會努力付出。可是愛是兩個人的付出,但往往愛也是不公平的。當一個敏感脆弱的人一個缺愛的人,付出了很多甚至全部的時候,是不一定會得到同樣多的。

    越渴望就越害怕失去,就會更加多的付出,卻得不到什麼回饋,直到失去。

    普通人從失戀當中走出來不是很難,但是缺愛的人會很難走出來,很難在去嘗試下一段戀情。

  • 53 # 阿靜luck

    首先說一下缺愛人的表現,一般來說,缺愛的人,問題大多出在原生家庭,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家庭,那麼他獲得幸福和愛的機會相對會多一點,因為對於愛他從小就已經有一種成熟的觀點,對愛很容易滿足。但對於從小生活在幸福感一般甚至很差的家庭裡,這個人表面上會對愛和幸福不以為然,但其實心裡特別渴望獲得愛。

    越是缺愛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傷害。這個觀點我很贊同,缺愛的人,對愛的方式比較苛刻,因為從小沒有感受太多的愛,不知道怎麼愛人,也不知道愛的方式是什麼,可能會從影視、小說、甚至其他人的身上學習和模仿,當遇到愛的時候,不知不覺會把從各種地方學習到的模板套在對方身上,來讓對方“愛”自己,當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時,矛盾就會產生,慢慢的,也就失去了一份獲得愛的機會,傷害只能越積越多,最後對愛失望,對待感情也就將就下去。

  • 54 # 夢迴君顏淚闌珊

    “越是缺愛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傷害”這個觀點不是絕對的,但確實最真實的。

    說說我自己的案例:

    我從三歲左右父母便離婚,又都遠走他鄉,家裡和奶奶相依為命,而且奶奶對我們也是非打即罵的。

    在小學時,偶爾下暴雨的時候同村的同學人家的爸爸媽媽都會到學校送傘來,而我永遠都是自己跑回家的。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吃過早餐,從來都是穿別人給的衣服。

    我記得特別清楚,大概在我十歲多的時候,我和妹妹在門前的一顆大樹跟前和妹妹哭著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我的整個童年,關於父母親的記憶是沒有的,更別說母愛、父愛之類的。整個青春期,父母還在缺位當中,好多事都是一張白紙。

    在沒有遇到先生之前我從來都不知道被愛是什麼感覺,從來都沒有享受過被人愛的滋味。

    也因為渴望被愛,受盡了傷害和委屈。

    缺愛的人,如果有人給我們一點點施捨,我們會像飛蛾撲火般不要命的對這個人好,甚至是沒有底線的去討好,抓住那一點卑微、可憐的愛與關懷,卻在最後被傷的遍體鱗傷也沒抓住,而在下一個人給了一點微不足道的愛與關心的時候又好了傷疤忘了疼,又毫無底線、拼了命的對這個人好。

    如此反覆迴圈,最終把自己傷的體無完膚、對渴望已久的關愛不在奢求、從此封閉了自己。

  • 55 # 小靜的生活雜談

    越是缺愛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傷害,這句話言之有理。越是缺愛,就越渴望得到愛,越是渴望愛,就越容易受到傷害。這和童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缺愛的人,心裡往往是敏感的,脆弱的,從小學會察言觀色。她不輕易的將自己展示給他人,一旦打開了心扉,也就是從心底裡認定他。而那個他或許只是把你當作過客,而你卻把他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傷害最深的不是蓄謀已久,而是“不經意”。

    不經意的“玩笑”“嘲諷”,所謂的“我說話直,你別介意”。

    她的心早已傷痕累累,但她不敢輕言放棄。

    請善待身邊“缺愛”的朋友吧,她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堅強。也許她有一個和刺蝟一樣的“鎧甲”,請你想想,鎧甲下面是什麼?

  • 56 # 當代故事

    非常認同這句話愛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東西。他能帶給人溫暖,帶給人信心。更能讓人越來越自信。如果一個人缺少愛,這個人就是殘缺的,無法修復的。認為周圍的一切,對自己而言,都有危機感。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時常活在不安和恐懼中,他怎麼能勇敢且自信面對這個世界。同樣的環境不同的感受同樣的環境,擁有愛的人感受到的是光明,缺少愛的人感受到的是刺眼的光芒和無數的眼睛在關注自己。其實人的眼睛就像一面鏡子,心裡有愛,到處都是光明,心中陰暗,到處陰雨綿綿。我們不是被周圍的環境打敗,而是被我們自己打敗。謝謝,邀請,望關注~會說話的鏡子

  • 57 # 思想人99638797

    “越是缺愛的人,越容易受到傷害”,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不認同!因為這違反了【擔當與依賴互動原理】的潛在邏輯!什麼是【依賴與擔當互動原理】呢?由於這個原理的論證過長(原文解讀責任擔當近2萬字),這裡只能作簡單提示…

    一、“擔當與依賴”對接著溺愛和散養缺愛

    擔當與依賴是互為共存的,小孩生存不能獨立只能是嫁接“依賴”維繫生存,父母及其家人為了孩子成長,則為孩子(衣食住行)全方位擔當,於是有了擔當與依賴二元互為共存的話題邏輯:

    人幼小時是全方面在依賴,父母及其家人則為其全方位擔當;當人成長到有了獨立的行為能力而不是完全獨立狀時,此時是半大人階段,處於半依賴狀,父母(及其家人)只是承載著衣食經濟上的擔當(即部分擔當),因為其此時的擔當行為,只能是部分擔當。因為孩子有學做→到試做的能力→承載著部分擔當;如果大人持既有的承攬全包辦,如孩子本可以在試做中幫忙洗衣,可以試著燒火做飯等,大人“全包”等於切斷了孩子少年時的分擔家務能力;當未成年孩子有了獨立生活能力時,父母及其家人為其擔當原有模式將逐漸減退甚至消失,而變為情感關愛和互動……

    因為人過渡到成年時,原生“依賴”逐漸在減退,標誌著父母及其家人為其擔當的能力逐步傾向消失,比如孩子讀幼兒園或小學需要家人接送,讀初中後獨立行走的行為能力提升了,也就不需要接送了。大人一味的為其保持全擔當(堅持接送),擔當失去了對接的磨合點,孩子本來可以試著去做到獨立完成,大人因為擔心和溺愛,習慣於一如既往的去照顧,反而抑制了孩子的獨立上學回家行走“漸長”的能力;同樣,所有家務事不讓孩子動手,持續性全擔當也就越位!

    大人面對孩子的成長,與孩子的依賴互動過程,換個程序表應該是:全擔當→主體擔當→部分擔當→僅要部分擔當→放棄擔當(孩子已經到了成年之時)。

    歸根結底,人的成長,從全依賴到完全獨立(而無心依賴)始於幼小時的行為仿效,也是在"學著做"中感悟到了擔當的“能為”和“可為”,從學著做到學會做,才得以拓展自身擔當的“能為”之實!

    部分家庭式溺愛,什麼事也不讓孩子參入實踐中“學著做”,名義上是關心愛護,本質上是讓孩子放棄了經歷“學著做”中去感悟生活,放棄了“擔當”的拓展,以至依賴族中很多人根本沒有責任感或“擔當”這個概念,“伸手要”變得理所當然,斷奶式生活也就變得不以為然,甚至是倍感委屈難耐……

    二、依賴與擔當的互動原理

    1、成長中的主見能為是因為過早放棄了依賴

    有了依賴慣性而沒有獨立思維能力,因為沒有經歷實踐感悟,這類孩子將無主見,也無認知個性。因為主見不依賴別人見解的個人認知。個性不顯的未成年人,往往有著"黏人”特點,因為無主見就會無行為模式的個人鎖定,要麼讓自身行為從眾,要麼依賴情感維繫而黏人。“黏人”的這類人也存在兩種,一是出現了精神或思維不獨立而傾向了情感依賴;另一個是個性不能獨立而有了被動服從的心態,有了習慣式的靠“引領”來導向,促成了主見依賴。

    一個成熟的人擔當是自舉行為,是靠自覺主動去完成的,靠引領而不能持個人主見,不可能有擔當的拓展之勢。

    為什麼父母行為能力殘缺的家庭孩子,行為能力又早成熟呢?因為原生家庭(為孩子)的全方位擔當缺失,造就了孩子成長期經歷了過多的“學著做”到能做的補位,原生家庭條件有限的“自然性”過早斷奶,造就了孩子無從“依賴”,維繫生存只能靠“自身做”來取代(一般健全式的)家庭依賴。“窮人孩子早當家”也迎合這一邏輯。

    2、有了依賴與擔當互動的解讀,才有了依賴與擔當二元互動兩大原理被發現

    根據家庭成員(大人與孩子)互動邏輯,看到依賴與擔當就是一個二元互動,互為轉換的話題,於是可以發現:大人(作為甲)全方位擔當,促成孩子(作為乙)的全依賴;甲部分擔當促成乙部分依賴;甲的擔當消退促成乙的擔當拓展。這可以認定為「擔當與依賴二元互動原理」。

    大人的全擔當成全了孩子成長當初的全依賴,大人如果放棄部分擔當(學會放手),也就讓孩子的成長試做中有了“部分能為”之經歷;上面說了,是孩子“學著做”置換了自身的部分依賴,即取代了大人部分缺位(或者說無力到位)的擔當……至於溺愛造就了孩子恃寵而驕或任性妄為,以及環境條件造就的膽大狂為和膽小慎為這是另外的話題。

    這裡延伸「擔當與依賴互動原理」之邏輯可以發現:就是在擔當與依賴的二元互動中,全依賴缺失,就會迫使孩子從“學著做”到能做,以至有了習慣於做,成長過程之中的依賴缺位,造就了未成年階段自身的“能做”置換成長期依賴(空缺),環境所迫“能做”定位了自身擔當。成長階段的“依賴與擔當”二元互動中,無奈中放棄了依賴,必然要靠自身擔當來填充就位。這可以定義為個人經歷的「擔當代位原理」。

    之所以有“代位”二字,是因為幼小能力不足時,應有的依賴缺位,在依賴與擔當的二元互動中,一方失位只能讓另一方填充代位。

    由此可以看到越是被溺愛的人,越容易形成依賴,導致情感依賴和主見依賴,更有甚者會出現乖乖女和媽寶男,這種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才是見不得風雨的,沒有對抗風雨的平衡能力,沒有在風雨中煉就抗壓能力,是脆弱的…相反,在缺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過早的從“學著做”→到獨立做→再到能做→有了挑戰獨立生活的能力!

    應該承認任何人的“能為”都是過早參入實踐,被生活實踐“逼”出來的,學做(也是試做)是“能為”的開始,能力是“能為”的積累,能力也是“能為”的經驗感悟和認識。正因為從小沒有被溺愛,才有了獨立的實踐行為,有了對抗風雨的平衡能力和抗壓能力,也有對抗生活危機的忍耐力,以致遇事不驚,遇危從容淡定…★

  • 58 # 周生時光荏苒

    越是缺愛的人,越容易受傷,缺愛的人,內心總是很敏感,很自卑,很孤獨。

    缺愛往往會產生自閉,會遠離一些人群,把自己封閉起來,拒人於千里之外,其實他內心渴望人群,渴望被愛。

    缺愛其實也是一種心理缺陷,往往很多事情太極端,太計較,內心的脆弱,表面上看去很要強,不知道怎樣去妥協,怎樣去示弱,往往只要別人比他做的好,他就感覺到天塌下來一樣,做的任何事情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在人與人交往當中,你要讓別人感到是主角,凡事自己想成為主角,到頭來路越走越窄。

    越是缺愛的人,越容易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有種被拋棄的感覺,總認為別人想要怎麼對自己,總認為為別人不值得信任,久而久而久之,這種感情會變成一種孤立。缺愛的人心裡年齡大於身體年齡,這不叫成熟感,是一種缺陷。

  • 59 # 沐落楓的小房子

    有這樣一句話,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童年我過得並不快樂,直到現在我過的還是不快樂,我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抑鬱症,因為我感覺到了自己的不對勁。

    因為缺愛,所以沒有安全感,所以敏感多疑,所以有了一顆玻璃心。永遠無法和好朋友真正做到親密無間,在她們開懷大笑的時候,我永遠都無法融入進去。別人無意間做的一個舉動,對我來說,他就可能會無形的放大。

    所以像我們這樣的人,像我們這種從小缺愛的人,當然更容易受傷,哪怕是無心之舉。

  • 60 # 閒情逸致66

    我認同“越是缺愛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傷害”這句話,因為“禮尚往來”,你不愛別人,別人就不會愛你。

    人都是有感情的,“投擲一桃,報之一李”就是這個道理。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有那些有愛心的人,才能得到愛的回報。而那些缺少愛別人或者愛自己,就沒有人理你,那麼你就會很容易受到傷害。愛自己就是愛別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這是人們總結出的經驗,也是人之常理。“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你給別人一點愛,自己也有愛,別人也會愛你。你給別人一瞪眼,別人就敢打你的臉。你不管別人 別人怎麼會管你。那些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的人,都是缺愛的人,往往使人感到討厭,一旦這些人遇到困難,就會感到無助而很容易受到感情的傷害。潘金蓮缺愛,她傷害了武大郎,最後自己也受到了傷害。

    這個世界是充滿愛的世界,讓我們學會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那麼,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只要我們不缺愛,就不會受到傷害。否則,越是缺愛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媽逼我跟男朋友分手,不然斷絕關係,怎麼辦?線上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