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磨史作鏡
-
2 # 子夜羌笛
1911年,隨著武昌起義的槍聲和北洋新軍首領袁世凱接踵而至的逼宮,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的清王朝終於在1912年初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中國歷史自此進入到了民國時期。
要說民國的政治和政府,那真可謂是各種角色粉墨登場的大戲臺。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這基本就可以被概括為1912年至1949年長達38年的民國史主旋律。
仔細算起來,民國曆屆政府以1928年為分水嶺,大致可以被分為兩個時期,即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時期和1928年至1949年的國民政府時期。
所謂北洋政府就是指主要領導人大都發端於袁世凱清末在天津小站編練的北洋軍。北洋軍閥共主袁世凱死後,除了過渡性人物黎元洪,無論是不掌握實權的徐世昌,還是皖系領袖段祺瑞、直系領袖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即使是草莽出身投靠袁世凱的張作霖,無一不是直接或間接屬於北洋系統。因此,這些輪番上臺執政的軍閥都可以稱之為北洋軍閥,他們領導的政府自然也就被稱為北洋政府。1912年清王朝倒臺袁世凱奪權至1928年北伐成功、東北易幟、國家實現形式統一這段時間的民國政府是被北洋軍閥主宰的。
隨著1928年北伐戰爭的勝利,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形式上統一中國以後,直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前,民國政府的權柄就一直被國民黨牢牢把持著。這段時間執政的民國政府也常被稱為國民政府。顧名思義,就是國民黨人掌權的政府。
不過,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整個民國的政治秩序就是一部混亂而可笑的拙劣戲劇。也正因為如此,東瀛日本最終才膽敢蛇吞象侵略中國。
-
3 # 清水空流
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繼承辛亥革命,以孫中山為國家法統國家體系,但區別在於民國政府是指以袁世凱為一脈的北洋政府,而國國民政府是以孫中山與蔣介石一系國法統,兩個政府都是合法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都是中華民國政府。為國際社會所承認。
民國政府也就是北洋政府,首都是北京。偉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結束了腐朽的滿清統治。在1912年建立起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一中華民國。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第一任正式大總統是袁世凱,民國政府從1912年到1927合法存在,對內對外代表中國政府,歷時15年的北洋政府歷經15任國家元首。分別是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段祺瑞,最後一任北洋政府總統就是奉系軍閥張作霖。北洋政府八任正式總統,而任期滿一屆的(五年)只有徐世昌一人,代理總統的七人分別是周自齊,高凌霨,黃郛,顏惠慶,杜鍚圭,顧維鈞,胡惟德。這裡值得一提是兩個人,周自齊,他是滿清培養的第一代留學生,與詹天佑是同學,後任滿清駐美國大使,民國外交部長。高凌霨。滿清留日留學生,以內務總長兼代國務總理署任大總統。後來當了大漢奸,是民國15人總統中唯一的一個漢奸。著實該死。
而國民政府又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是以孫中山為總統的廣州國民政府,於在1925年廣州成立,也就是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黨國民政府。以集體領導制主持中央政府(汪精衛、胡漢民、譚延闓、許崇智、林森)。在1925年決定由譚延闓代理國民政府主席。但實際上最高權力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手中。這裡還要指出一點,孫中山雖然被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都奉為國家元首,但孫中山一生三次當總統,沒有任何一國家承認,始終處於“非法”狀態。
武漢國民政府(1926年——1927)。武漢國民政府應該是廣州國民政府的延續,也是國民黨遷往武漢以後建立的中央政府,以汪精衛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的,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中由廣州遷都的第一個政府。在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併入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合流。就就此標誌國民黨左右兩派的統一。在這裡要指出的是無論廣州國民政府還是武漢國民政府都不被國際社會所承認。無論廣州國民政府還是武漢國民政府最高權力始終掌控在蔣介石手中。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1948年),是繼北洋政府以後,中華民國又一個統一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國國民黨建立”統轄”全國各地的中央政府,在1928年東北易幟後名義上完成了國家統一。並得到了國際承認。國家元首先後為譚延闓,林森,蔣介石,但實際最高權力始終掌控在蔣介石中,在此期間,南京國民政府領導完成抗日戰爭的勝利。
在1948年,中華民國通過”行憲”大會。並以此舉行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舉行的首次全國性的總統選舉,蔣介石與李宗仁為正副總統。取代南京國民原政府法統。國民政府最後在法統與法律上喪失了合法性。在整個民國時期,國家法統是十分混亂,軍閥混戰,三次進入無政府狀態,數次次進入國家內戰。這些都證明了民國時期的虛弱和無能。民國37年就是一個腐敗無能的時代,無論對他進行任何形式的粉飾都是徒勞的
-
4 # 袁聰
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有什麼不同?要回答這個提問,首先,作為回答者自己個人要懂得什麼是政治?什麼叫政治?要懂得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政治體制、政治格局、政治性質、政治意義、政治作用和政治價值。
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實際上、實質上是政治性轉換、切換習慣名稱、名詞、稱呼術語。
國民政府:是指從1912年至1949年9月終止的政權政治實體。
民國政府:是指從1912年至1949年時間和空間維度的代稱名稱、名詞、稱呼政治年號、年代、時期的“虛體”,換句話說,民國政府指的是民間所俗稱———民國年號。
民國:比喻某某人出生於民國年代、時期某某年月日,再比喻某某人在民國年代時期某某年月日死亡,或者指做什麼事情。
民國:是指民國年代、時期某某年月日中國社會所發生、產生、誕生形成的各種各樣的事物和事情。
-
5 # 沉睡的歷史天堂
民國政府與“國民政府”,兩者既有密切關聯,又有區別。民國政府一詞的涵蓋意義大於“國民政府”。
民國政府,不是一個專用名詞,可以泛指:從民國誕生前後直到蔣介石政權統治大陸末期為止,在此期間的一切具有某種程度的”民國中央政府”性質的政權,其具體名稱則是多樣的。
1.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成立於1911年10月11日的武昌。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以“中華民國”為國號的政府。在武昌起義之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的那兩個多月裡,鄂軍都督府在已經脫離清朝統治的十多個“革命省份”之間發揮了臨時牽頭的職能,相當於中華民國醞釀期革命黨陣營的代理中央政權。
2.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於1912年初至3月。由鄂軍都督府擴充套件而來。是武昌起義後的革命黨人第一個較為正式的中央政權。(該政權與袁世凱實際主宰下的北京政權並立,都自稱中央政權。)
3.中華民國北京中央政府,從1912年春(袁世凱出任大總統)至1928年6月(張作霖放棄北京、東撤、遇害)。這是中華民國時期第一個對外代表中國政權、得到各大國承認、形式上統一的中央政府(雖然國內實際上內鬥不休,戰亂頻仍)。袁世凱以及此後的北洋軍閥是該政權的核心。(最後一任統治者張作霖,嚴格地說,不屬於北洋軍閥,但是,他與北洋軍閥有著千絲萬縷聯絡,出於敘述便利,一般還是把他執掌北京政權時期視為“北洋時期”的尾聲。)
4.由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詳見後面的敘述。)
而“國民政府”是一個專用名稱,前面帶有“國民”二字。
國民政府形成於1925年7月的廣州,由國民黨人建立。它是後來著名的“南京國民政府”的雛形。
1926年底,隨著北伐的迅速進展,國民政府的政權中心遷到武漢,改稱“武漢國民政府”。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於是,出現了“寧(南京)、漢(武漢)”兩個國民政府。
不久,“寧漢合流”,武漢國民政府取消,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權名義上統一到“南京國民政府”。
隨著北伐成功、東北易幟,到1928年底,蔣介石主導下的南京國民政府實現了全國範圍的國統區形式上的統一。
此後(直到1949年),雖然國民黨內部幾度出現嚴重內訌(例如,兩廣曾經屢次自立政府,挑戰南京政權),雖然國民政府因抗戰以及後來的內戰大決戰而幾度遷移(武漢、重慶、廣州),但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這個名稱沒變,蔣介石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沒變。
這裡有一處需要說明:1948年5月,國民黨政權的國家元首名稱變更,從”國民政府主席”改為“總統”,所以,有不少學者認為,國民政府這一名稱也就到此為止了。不過,考慮到該政權的兩個關鍵特質(由國民黨掌控,由蔣介石充當其核心人物)並沒有因此有所改變,因此,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的最後一年多的時光,習慣上還是被一些學者視為國民政府時期。
-
6 # 知言小胖
1912年元旦,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示就職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隨著袁世凱逼迫清宣統皇帝退位,中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統治,南北都歸於中華民國體制。而民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政府的簡稱。
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1928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國旗,象徵著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根據與袁世凱達成的協議,清帝退位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由國會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民國政府從此由北洋軍閥勢力控制,1913年袁世凱當選正式大總統,標誌著中華民國正式進入北洋政府時期。
袁世凱統治階段(1912年-1916年):這一時期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實行總統制,並在1915年稱帝,建立“中華帝國”,遭到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一致反對,1915年12月25日,蔡鍔將軍在雲南起義,護國戰爭爆發,舉國響應,最終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並於1916年6月6日病死於北京。
直係軍閥統治階段(1920年-1924年):直係軍閥通過在直皖戰爭中與奉系軍閥結盟,擊敗了皖系軍閥,同時由於與奉系軍閥的矛盾,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擊敗奉系軍閥,從而奪取了北京中央政權,由曹錕、吳佩孚實際控制。在直系統治期間,民國國會被搞得烏煙瘴氣,直系政府民心喪盡,而此時奉系、皖系以及南方的孫中山形成的反直同盟使直系腹背受敵。最終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戰敗,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而吳佩孚南下失敗,直係軍閥統治宣告結束。
奉系軍閥統治階段(1924年-1928年):在取得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勝利後,奉系先抬出段祺瑞為臨時執政,在臺前表演,自己則在背後控制;但根本無法制約各派軍閥之間的爭鬥。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一路擊敗吳佩孚和孫傳芳,不到一年,就控制了半壁江山。1928年6月,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遂下令奉軍退回東北,不料自己在回瀋陽途中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於皇姑屯。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標誌著北洋政府的統治結束。
國民政府時期(1925年-1949年)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籌備成立的與北洋軍閥政府對峙的南方政權,並且也是北伐勝利後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根據政府所在地不同,國民政府又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武漢國民政府(1926年-1928年):隨著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1926年10月,北伐軍佔領武漢。12月5日國民黨中央和政府部門停止在廣州辦公,分批前往武漢,正式進入武漢國民政府階段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1949年):1927年,北伐軍攻克上海、南京。蔣介石於4月18日宣佈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汪精衛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分庭抗禮。經過多輪溝通和談判,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在1928年9月完成合並,定都南京,史稱“寧漢合流”,成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928年12月29日,奉系軍閥首領張學良通電宣佈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史稱“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中國在形式上的統一。
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被日寇佔領,國民政府被迫遷往重慶,作為“陪都”,此時也被稱作“重慶國民政府”時期(1938年-1946年);與之同一時期的,是由汪精衛等一批親日派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在南京成立的偽“國民政府”(1940年-1945年),俗稱“汪偽政權”
雖然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實際上1946年頒佈《中華民國憲法》,改組為總統府,由蔣介石出任中華民國總統為標誌結束,但通常我們也習慣性的稱1946年-1949年的中華民國政府為“國民政府”。
-
7 # 應天府知府
不一樣,民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其包含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國民政府是1927-1948年期間國民黨建立的訓政政權,國家元首是國民政府主席,1948年後是憲政時期,國家元首是中華民國總統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民國政府與國民政府是一個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國民政府是民國時期的合法政府之一,卻不是民國時期唯一的合法政府。被主流史家所承認的、能夠代表民國的合法政府主要有三個: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二、北洋政府。三、國民政府(包含南京國民政府和廣州時期的大元帥府、廣州國民政府,這是一個具有連續性的政府,只是名稱有所變動而已)。除此之外,上世紀二十年代後期汪精衛在武漢也成立過一個國民政府,但隨著後來“寧漢合流”,武漢國民政府最終關門大吉、併入了南京國民政府。因此,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並沒有被主流史家所認可,或者直接被併入了南京國民政府的歷史之中,只被認為是國民黨內部的權力之爭。
-
9 # 書劍同路
簡單的說,民國政府包含國民政府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孫先生當選臨時大總統,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在與清政府談判時,為終結帝制,達成妥協。清帝遜位,仍住紫禁城,袁世凱為大總統,遷都北京。從1912年民國元年,到1949年敗退臺灣,中華民國在大陸統治37年。也就是說,這期間的中國中央政府就是“民國政府”。具體說,又可分為兩個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
-
10 # 四川達州
當然不一樣。
民國政府,可泛指1912~1949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但一般指1912~1928年建都北京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最後一任是大元帥張作霖,伴隨南方北伐而消失。當然中間兩段特殊的稱帝與復辟時期不算。
簡單說,國民政府是採取所謂藍黨訓政方式組建,1927年8月與武漢國民政府合流並逐步被列強承認為中國政府。1948年行憲後號稱民選就不再是國民政府,應是回到了中華民國政府,但此行憲未經全國選舉,不被CCP承認,1949年逃臺。
-
11 # 小鎮月明
國民政府與民國政府的核心是不一樣的,屬於被包含與包含的關係。
民國政府,指的是中華民國時期能夠在名義上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是中國與外國打交道的合法載體。
民國時期,指的是從清帝遜位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時期的歷史,具體來說就是從1912年1月1日到1949年9月30日這一段時間,累計38年的時間。
北洋時代,大概從1912年到1928年,主政的是北洋軍閥,包括袁世凱、曹錕、段祺瑞、張作霖等人都曾登上過北洋政府最高權力之位。1928年伴隨著北伐戰爭,張作霖退出北京,宣告北洋政府在全國的統治徹底結束。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三省改旗易幟,標誌著北洋軍閥徹底成為了歷史。
全面抗戰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遷都至陪都重慶,但南京依然是中華民國的首都。後汪精衛投靠日本人,在南京組建偽南京國民政府,一般不予以承認。
雖然林森是一個虛位元首,並沒有啥實權,但總歸是一國之元首,在一些對外檔案必須要有林森的簽字才能算是生效。1941年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宣戰書上籤署的正是林森的名字。
-
12 # HuiNanHistory
1、1911年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義爆發的第二天,革命黨人在武昌建議“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這是“中華民國”這個名字首次公開出現的契機。
2、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當然,中華民國的正式建立還是在1912年,這個時候還公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北洋政府。
1912年,孫中山卸任臨時大總統後,袁世凱出任民國總統,民國的權力中心從南京遷往北京。此後的歷任大總統和總理,基本都是北洋軍閥出身。
1925年,中國國民黨發動了以統一中國為目標的北伐戰爭,相繼消滅了中國各地的割據性質的大軍閥。
1928年攻克北京,同時東北的張學良改旗易幟,自此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於是,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
-
13 # 歷史畫中人
我們在看民國時期的電視劇或者是小說,經常看到有兩個名詞,那就是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其實這四個字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其中的“國”和“民”順序顛倒了,但是很多人認為這兩個詞其實意思是一樣的,說法不同,還有很多人認為這兩個詞因為兩個字的順序已變更就產生了不同的意思。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機構與最高行政機關。
南京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的最高行政機關,統轄全國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蔣介石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寧漢合流後成為中國國民黨政權,1928年東北易幟後成為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政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肇建於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之後歷經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
1912年-1928年為北洋政府時期;1928-1948年為國民政府時期,1948年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宣佈“立憲”。
1925年中國廣東成立國民政府,1926年7月,開始北伐戰爭,1927年,蔣介石於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9月同武漢國民政府合併,史稱“寧漢合流”。
1928年6月8日,國民革命軍進入北平,北洋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最後結束。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由原先的代表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更換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全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兩者的區別民國政府與國民政府表面上一字之差,但含義卻是天壤之別。“民國政府”即我們熟知的中華民國政府,它起源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後來的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均是民國政府的不同時期而已;“國民政府”則是民國政府的一個時期,是指由國民黨組建的政府,最早是孫中山在1925年創辦的。
“民國政府”,是指1912年至1949年間掛有“中華民國”國號的歷屆政府。眾所周知這近四十年間中國大地上存在過不少政府。第一個為人所知的民國政府應該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該政府是1912年1月1日由獨立各省和革命黨人於江蘇省南京府成立的,存在時間約3個月。
總結:由於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在時間上沒有明顯區分,故而一般以蔣介石掌權的南京國民政府為主。由於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南京臨時政府存在的時間短暫,通常又以北洋政府為民國政府。
-
14 # 史不知味
對於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之間的關係,許多人或許會有一些誤解,認為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實則不然。
民國政府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國民政府其實是民國政府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說是一個統治階段。
1911年10月,隨著武昌城中突如其來的一聲炮響,無數仁人志士群起拉開了推翻腐朽清王朝的序幕。
1912年1月1日,革命黨同仁在南京草創了中華民國,隨即推選匆忙回國領導革命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從孫先生宣誓就職的那一天開始,中華民國的歷史也就拉開了序幕。
不過,孫先生這一次任職的時間並不長,到了1912年4月的時候就不得不辭職,轉而由袁世凱接任辭職。
而從袁世凱宣佈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職的那一天開始,中華民國就進入了北洋政府時代。
從1912年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到1928年張學良將軍宣佈易幟,北洋政府經歷了16年。
袁世凱時期是從1912年到1916年,結束的標誌性事件是他被迫宣佈取消帝制。
段祺瑞時期是從1916年到1920年,結束的標誌性事件是他在1920年直皖之役中輸給了直系吳佩孚。
段祺瑞此人有大雄心大抱負,他應該說是袁世凱之後的各屆北洋政府掌舵者中最有可能完成大一統的人。
只可惜,當時軍閥心思各異,人人各掃門前雪,人人各保自家財,才導致了段祺瑞計劃的破產。
吳佩孚是第一個登上時代週刊雜誌封面的中中國人,也曾被譽為最強者。
曹吳時期的結束實際上也還有一個標誌性事件,也就是身為直系將領的馮玉祥臨陣倒戈發動北京政變。
張作霖時期是從1924年到1928年,結束的標誌性事件是他在1928年被北伐軍逼得返回奉天。
張作霖亦是一個有雄才之人,只可惜正如小六子所言,他雖然身負雄才,卻缺少了一定的大略。
張作霖真正掌舵北洋政府之前,實際上還經歷了短暫的馮玉祥時期,只是後來老馮被迫把位置讓給了他。
1925年7月1日,汪、蔣等人在廣州成立了廣州國民政府。
這個國民政府當然也屬於中華民國政府,只是實際上和北洋政府“一府各表”,或者說分庭抗禮。
不過,國民政府雖然早在1925年7月就已經成立了,但是並沒有就此獲得國際上的認可。
國際社會所認可的中華民國政府仍然還是北洋政府,用相對傳統的說法就是北洋政府仍然還是“正統”。
這也就是說,此時的中華民國仍然處於北洋政府時代,並沒有因為國民政府的成立而進入國民政府時代。
中華民國進入國民政府時代是在北伐之後,也就是張作霖在北伐軍的步步緊逼之下不得不選擇暫避鋒芒而返回奉天之後。
但凡當時張作霖、吳佩孚和孫傳芳三人能夠放下各自的成見,1928年之後的歷史就會因此改寫。
張作霖也就不會遭遇1928年6月4日的那一難了。
當時還發生了一件極為巧合的事,張作霖遇難之後的前一天,也就是1928年6月3日,黎元洪病逝了。
黎、張二人的先後死去,真可謂是帶走了一個時代。
而後張學良將軍於1928年12月宣佈易幟,也標誌著中華民國自此真真正正地進入了國民政府時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代始於1928年,而終於1949年,延續了20年之久。
在這短暫的20年時間當中,國民政府也有過一些稱謂上的變化,而這個稱謂上的變化則是由地理上的變化所引起。
汪氏於1926年12月將國民政府遷往武漢,也就因此有了武漢國民政府。
蔣氏不忿,則於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史書稱之為“寧漢分裂”。
後來汪氏向蔣氏妥協,隨即又將武漢國民政府遷至南京,和南京國民政府合併為一,此為“寧漢合流”。
1937年之後國家再一次迎來板蕩,南京也在12月失守,蔣氏因此不得不宣佈國民政府遷至重慶。
也就是這時候開始,又有了重慶國民政府之稱。
1945年之後,國民政府才遷回了南京。
不過,僅僅過了三四年,蔣氏就輸得一塌糊塗,最終為形勢所逼而逃到了孤懸海外的島上。
自此之後,一個嶄新而偉大的時代緩緩展開。
-
15 # 這些歷史要讀
國民政府跟民國政府之間是從屬關係,國民政府只是民國政府的一部分。
因為民國政府,也就是中華民國政府,是對1912年到1949年整個民國時期歷屆政府的統稱。按時間先後,大致可分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三個時期。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4月2日):
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後成立,是從清朝到民國過渡期間成立的一個臨時性質政府,因此存在時間十分短暫。
由袁世凱上臺後,通過改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到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為止。至此,北洋政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實現對全國的統一。
國民政府(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
於1925年7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通過決議,在廣州籌組成立;到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通過國民大會選舉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將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為止。至此,國民政府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
16 # 楓香子
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都是中華民國時期出現過的不同型別的政府,然而兩者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從時間上來看國民政府主要存在於192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1949年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城;而民國政府則主要指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27年北洋軍閥基本被推翻的這段時間。
從政權性質來看國民政府通常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由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聯合組成的全國性統一的中央政府。由於定都南京,也稱為南京國民政府。
然而,由於國民政府與民國政府在具體時間上有所交叉,因此,有必要對國民政府的發展歷程做一下簡單的梳理。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任非常大總統,組成陸海軍大元帥府。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汪精衛任主席。1927年初,國民政府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從廣州遷往武漢,武漢國民政府誕生。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相對抗。
總結由於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在時間上沒有明顯區分,故而一般以蔣介石掌權的南京國民政府為主。由於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南京臨時政府存在的時間短暫,通常又以北洋政府為民國政府。
-
17 # 達摩說
這個十分好理解啊,民國政府肯定就是民國的政府。
總的說來,民國政府泛指在中華民國時期存在於中國的合法的統一政府,國民政府基本上只能特指南京國民政府。
-
18 # 月光8517496
民國政府就是國民黨操控的政府,也叫利益集團很簡單,起初孫中山主張國共合作,也是想向兩黨政治輪流執政的方向發展。
-
19 # 高大鯊娛愛排名
簡要的說一下吧,民國的歷史是很複雜的一段,它大體分兩個重要階段,1 北洋政府時代,時間1912至1928年,此階段的執政為袁世凱及後續北洋軍閥,這時候代表中國的政府是北洋政府,也叫民國政府。2 國民政府時代,時間1927至1949年,1928年北伐戰爭勝利,國民黨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此時代表中國的政府為國民政府。
-
20 # weicr01
國民政府特指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黨政府。
民國政府指辛亥革命之後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國號為中華民國的政府。包括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本人科普多次,再說一次: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有同有不同。
不同:民國政府不僅包括國民政府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不久,革命黨以逼迫清帝退位為條件,將大總統之位讓於北洋軍閥鼻祖袁世凱,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從此,北京政府成為民國中央政府,但是由於一直是北洋軍閥控制,因此北京政府又被稱為北洋政府,但是這裡確實是1912年到1928年之間國際承認的中國中央政府。
但是北洋政府(民國政府)始終未能實現全國統一,一方面是軍閥混戰,一方面是南方革命黨始終沒有放棄反對袁世凱獨裁、恢復帝制和其他北洋軍人的“統一”意圖。
北洋時期的民國政府國旗是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
有同:國民政府也是民國政府前面說道,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包括後來的國民黨始終沒有放棄反對北洋政府,一直以廣東為根據地。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同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汪精衛為國民政府主席。1926年到1928年,國民政府兩期北伐,擊潰了吳佩孚和孫傳芳的部隊,把奉系軍閥勢力趕出了北京,1928年6月,北洋政府最後一位掌門人——安國軍政府大元帥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同年12月,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東北保安司令)宣佈東北易幟,由五色旗換為青天白日旗,表示服從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次特殊的“改朝換代”,因為沒有改國號,國家還是叫中華民國,還是以民國紀年,因此這時候代表民國政府的,就是國民政府,所以說,國民政府也是民國政府。只不過是1928年到1949年之間的代表民國的政府。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是南京國民政府,早已不是廣州國民政府,期間的演變又太多了,需要另外寫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