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一千五

    范增借楚南公的口慫恿項梁立楚懷王,對項梁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什麼,因為仇恨太深刻了。不僅是楚國,就是其他五國也是對秦國仇恨莫名。

    其他六國都復國了,為什麼秦國不能復國呢?大概有這樣的一些原因。

    一,秦國在秦始皇手裡變成秦朝之後,變成了全天下的敵人。由於秦始皇有能力控制,所以被強大的力量壓迫著,不敢公開反對。秦始皇一死,六國的地下反抗十分活躍。項梁在會稽辦反秦的培訓班。張良簡直就直接動手。張耳到處串聯,聯絡秦朝地下的基層官吏……

    二,六國滅亡後,他們沒有被秦始皇清除乾淨,所以留下了報復的火種。他們有財力支撐,買通江湖人士,把許多不臣服的勢力合起來,隨時可以起來戰鬥。

    三,六國的民眾,在秦朝的滅亡他們都國家的時候,他們是不願意做亡國奴的。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秦中國人從此以後會騎在他們頭上過好生活。他們只有做牛做馬了。他們當然不甘心。所以,這一群勢力龐大是陳勝吳廣起義的主體。他們受的苦難最深刻,所以,反抗就更強大。

    五,項羽一到關中,他是把秦朝的宗室全部殺光了的。沒有後人了。間接失去了秦國復立的“王”。加上項羽對秦國的家仇國恨,對關中地區的燒殺掠奪,使關中殘破不堪,人民被殺,建築被毀,帝陵墓被挖,宗廟倒塌咸陽被燒三月大火不滅。項羽把秦人的信心全部燒成了灰。

    如此一來,不說老秦人,就是新生的下一代秦人也可能不感興趣了。

  • 2 # 平楠說史

    秦始皇之所以被稱為“千古一帝”,不僅僅是因為統一六國,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更是因為廢分封,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舉措。只可惜,秦王朝如劃破夜空的流星,雖然璀璨卻瞬間滑落,秦二世而亡不免落得悲劇收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楚漢相爭秦朝滅亡。朝代的更迭實屬正常,但秦朝存在時間太過短暫,在漢朝建立時秦朝遺民都還在,為何無人復國呢?

  • 3 # 看點兒歷史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這是秦人在最難過的時期,吼出來的骨氣和精神。起初,秦國飽受凌辱,受盡欺負,所以老秦人不甘,因此才吼出了這種秦人骨氣。

  • 4 # Callme不韋

    大秦帝國破滅之後,之所以沒有人復國,我認為有以下四點:

    第一、秦始皇一家沒人了;

    秦始皇的兒子不多,也就二十來個,二世胡亥先是假傳聖旨,讓長公子扶蘇自殺了,然後在老爹的陵墓裡,把其餘的兄弟都留在了裡面,照顧自己的老爹,所以經過胡亥這一折騰,秦始皇家裡是沒人了。

    第二、贏家宗族被欺負慘了,沒有復國的能力了;

    秦國採用法家思想,商鞅變法之後,只有有軍功的才能封爵位,有爵位的才能當官,宗族的人也就漸漸平民化了,遠離了權力中心,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復國了。

    第三、天下苦秦久矣;

    這句話是陳勝說的,秦始皇在位的時候,修建了秦始皇陵、阿房宮、萬里長城、秦直道四個工程,哪一個不是勞民傷財?秦法嚴酷無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秦朝的統治不得民心,即使有人想復國,也沒有百姓的支援;

    第四、劉邦很會做人;

    項羽進入咸陽,屠城三日,掠奪無數,火燒阿房宮,而劉邦卻約法三章,漢承秦制,減免稅率,令百姓休養生息。

    所以沒有領頭為秦國復國的人,沒有有能力為秦國復國的人,得不到百姓的支援,甚至不復國比復國過的要好,為什麼要去復國?即使一群人拼死拼活,復國成功了,反而還是要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誰沒事找罪受?

    個人淺見,還請各位指教!

  • 5 # 幻想的野草

    鮮卑人的北魏一直到隋唐都是老秦人的復國運動或者戰爭。

    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很多人都被秦始皇派遣去殖民了,主要有三個方面:百越、山東琅琊、新收復的南匈奴地,即主要是填邊。

    秦末戰爭的本質由最初的農民勞工起義很快演變成“復辟勢力”與平民階層的一次戰爭。其實,秦國當時以法家為基礎的國策本質上也是平民政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急於進一步殖民,開疆拓土上癮,幾乎成為一種精神病,偏執狂。50萬大軍拋家舍業去了南方,這些記載很多。更大的殖民是北方,老秦人幾乎走空,特別是南匈奴和山東殖民大軍,都是軍人和家屬一起遷移。項羽魯莽地焚燒咸陽,消滅了全部國家檔案和線索。

    故土難離,很多老秦貴族不滿秦始皇的激進政策,起初回避的項羽大軍。秦滅後,他們百萬之眾繼續遷移到東北地區,一直到大興安嶺以北的廣大地區,與東胡人融合,形成了鮮卑人。

    2000年來,長江以北,這塊土地上從來沒有突然冒出來外來人,都是本土人,特別是秦人在這裡叱吒風雲。

    這是漠河風和黑龍江的流水講的故事。

  • 6 # Reborn520

    老秦人是沒有復國,因為秦王室已經沒有人可以擁立,可是老秦人復了仇,劉邦就是利用了秦人對楚人的恨,才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秦軍舊部大都歸順劉邦)結局就是項羽被秦人分屍,劉邦統一天下,定都長安,以安撫秦人,才有四百年之大漢天下。

  • 7 # 歷史哨聲

    原因很簡單:胡亥殺死很多自己的兄弟,王室的力量變弱了;子嬰投降劉邦,劉邦的良好行為也讓其他嬴氏相信自己還有能一席之地,項羽來了之後,殺死所有嬴姓公室人,然後一把火燒了咸陽城。因此來說,嬴姓王室的人,基本上都死絕了,就算有逃生的,也沒有辦法組織力量。

    其他的老秦人呢?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很多人都被秦始皇派遣去殖民了,主要有幾個方面:百越、山東琅琊、新收復的南匈奴地,即主要是填邊。居住在關中的真正的老秦人已經很少了,主要都是山東六國貴族遷移來關中的人。

  • 8 # 張不叄讀秦史

    秦人的最終去向,從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來。

    首先就是北方的兩支秦軍——王離統領的九原秦軍、章邯統領的刑徒軍,前者是秦軍的精銳主力,後者應該是刑徒+各地抽調的郡縣守軍。鉅鹿之戰過後,九原秦軍覆滅,章邯率軍降楚,二十萬人在新安被項羽一同坑殺。

    此時在嶺南地區還有五十萬軍民,據《南越列傳》記載,他們原本是由南海尉任囂統領,秦二世時期,任囂病重,彌留之際召來了龍川縣令趙佗,“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趙佗依任囂的建議行事,封閉了中原通往嶺南的三道關隘,“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秦朝滅亡後又自立為王,南越國一直延續到漢代。

    之所以沒有北上援助,姑且不討論趙佗是否有私心,單是形勢就不允許。五十萬人看起來很多但都散佈在兩廣地區的原始森林裡,難以聚集,後勤保障更是無從談起,這些人在當地的密林裡,能靠著漁獵維持溫飽已經不容易了,談不上糧草的積蓄,北上又是千里迢迢,就算有水路,進入中原也早就消耗光了。這種情況下,自保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最後,還有一批秦人,在中原戰亂中加入了漢軍,劉邦就曾拜故秦騎士李必、駱甲為騎將,兩人當時一度以“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謝絕,但後來還是為漢軍組建了騎兵。他們之所以沒有選擇復國,原因一是人數有限,無法形成合力;二恐怕就是嬴秦皇族已經被屠殺殆盡,沒有可擁立的王位人選,自己稱王又缺乏足夠威望,只能選擇加入漢軍。

  • 9 # 睫彩

    秦朝末年的紛爭,最後演變為楚漢之爭,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復辟勢力”與平民階層的一次戰爭。顯然,復辟勢力的內部矛盾也不小,陳楚之後,西楚霸王項羽成為復辟勢力的領頭羊。然而項羽滅秦,不襲秦制。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於項羽的英雄氣概很是欣賞,可是如若他真的勝利,絕對會是歷史的倒退。而劉邦這夥,其實是秦代平民階層的代表,在村裡黑白兩道都吃得開,他們享受到秦滅掉六國後的種種益處,在自己壯大的過程中,野心越來越大,最後吞掉天下(要知道張良最初也是復辟大軍中的一員, 可他認清了形勢,選擇了輔佐劉邦)。

    奈何“先入關而王”,秦王子嬰投降了劉邦,羽大怒,要滅了劉邦,長途奔襲咸陽,殺子嬰亡,少了秦皇宮,老秦家的家底讓劉邦抄走,墳頭宮殿讓項羽燒了,據說兵馬俑損壞嚴重,就是項羽乾的。所以,天時更替沒辦法,秦皇帝退位為王,最後王滅國破。地利倒是,可是劉邦軍霸上,項羽在燒殺,除了亡命沒機會啊,亡命幾年被抓去壯丁,或者饑荒而、死,何談地利。老秦家幾代人都不太占人和,但是秦政策好,人也多,秦人三大國策,生孩子、種地、打仗!所以,牆倒眾人推,人和還是不說了。

    楚漢之爭最後結果就是,六朝的殘餘勢力被徹底清掃乾淨,或者改換陣營,劉邦從流氓變成“長者”,取而代之的是後來的外戚士族。

    當然,漢朝初立也有分封,可終究還是繼承了秦制,讓秦朝確立的中央集權成為制度。老秦家再有骨氣,大勢已去,復國怎麼可能?秦王子嬰死到漢成立歷時4年,天下形式急轉直下,韓信都差點被勸到自立,然後取天下,差點就三國鼎立喲!所以,秦人復國被當成假王剿滅而已。

  • 10 # 水一白聊歷史

    這個事兒看起來確實挺奇怪的,關東六國在秦朝末年紛紛復國,可是在秦朝滅亡之後,“老秦人”卻老老實實地一直服從於統治者,從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到漢高祖劉邦,都不例外。

    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秦國貴族

    六國復國的主體關鍵在於六國的貴族,如齊國的田氏後裔,楚國的項氏、景氏,趙王歇、韓王成、魏王豹等等。相對來說比較例外的就是燕國,因為“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導致秦始皇對燕國下了狠手,以至於燕國貴族勢力相對來說要薄弱許多。

    那麼,秦國的貴族去了哪裡呢?

    1、為秦二世胡亥所殺

    胡亥登基以後,曾對趙高說道:“我這麼年輕就當上皇帝,很擔心諸公子們盯著我的皇帝位,該怎麼辦?”趙高給他出個主意:徹查他們,有罪的就全殺了。

    結果,二世胡亥的兄弟姐妹們大多因此罹難,即使平時遵紀守法者,也都被隨便安了個罪名殺害了。有求情者,也都被安上了誹謗的罪名,在此期間,死亡的王族子弟 應不在少數。

    2、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這一制度從根本上激發了秦人參軍的熱情,但與此同時,也在逐步消除舊有的貴族體系。

    此外,從商鞅變法時普遍推行的縣制,到後來的郡縣制,分封制在秦國已經被完全替代了,貴族的特權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了繁衍發展的土壤了。

    所以,作為復秦主體的貴族,在秦國力量是極為薄弱的,這也是”老秦人“沒有復國的最關鍵原因。

    二、制度的延續性

    從春秋到戰國,再到秦朝的大一統,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誰的管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大的歸屬感,更多在於百姓的生活是否滿足要求,或者說是否有上升的空間。

    從制度上來講,秦人能夠從一個一般的國家,逐漸成長為超級大國,”商鞅變法“是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也即是說秦朝當時的制度對於秦人的管理,是非常適宜的。而劉邦後來所推行的制度,恰恰就是這一整套的秦人的管理辦法,所以,對於關中、漢中、巴、蜀等地的百姓來說,除了國家的名頭換成了漢以外,其他跟秦時並沒有什麼兩樣。

    所以,在劉邦統治的時間內,不但秦地穩定如昔,甚至連出徵關東的節奏都與之前秦來六國時沒什麼兩樣,幻想著建立功業的年輕人們,前仆後繼地加入了劉邦的漢軍,對抗著關東的軍隊,佔據關東的地盤,直至最後的統一。

    三、項羽所帶來的仇恨

    項羽在新安的殺降事件,再加上在咸陽屠殺軍民、殺害秦王子嬰,焚燒秦朝宮室、搶奪秦宮財寶、擄掠秦宮婦女等等行為,無一不是在秦地拉仇恨。

    而這一仇恨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他所分封的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因為缺少軍民百姓的支援,很快便敗給了劉邦。而當劉邦佔據了關中、漢中、巴、蜀等地以後,再加以推行秦人的律令、制度,實際上,從本質上來說,”秦“已經實現了復國,不同之處就在於統治者變成了劉邦和他轄下的豐沛集團,國名換成了”漢“。

    水言水語

    劉邦集團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充分利用了秦人的先進制度來管理秦人固有的土地,這也是他後來能夠獲勝的基礎。”老秦人“雖然沒有復國,但是卻如同復國一般,重新實現了一次大一統。

    當然,這點上來說,劉邦與項羽的出發點相關還是很大的。

    項羽無意在關中稱王,他的根基在楚地、在彭城,所以,他佔了咸陽之後,才會搶婦女、搶財寶;而劉邦的整個豐沛集團,多是中下層人士,並無根基所言,所以他更向往在關中稱王,這是他能夠在秦地”約法三章“的根本,相反,他佔了彭城之後,才像項羽一樣,搶婦女、搶財寶。

    所以,很多時候也不能說起點高就一定有優勢,”郡縣制“就一定比”分封制“有利,只是是否與所處的環境相適應罷了。

  • 11 # 靜心匠道

    答:

    歷史上老秦人為何沒有恢復秦國,一是秦王宗室被趙高屠了一遍後凋零,其次是郡縣制度秦王影響力減弱,其三劉邦的漢朝是秦人擁戴下攜手努力的結果。後世許多的秦人融入到了漢朝中,劉邦的漢朝可以說秦國的一個延續。

    秦國在六世積累後,經過了商鞅變法,以耕戰和軍功為主要為主導下,其核心一起為了統一六國為基礎。這段時間的秦國乃至秦人,都像是戰車,上至秦王,中到士大夫,下到平民,乃至奴隸。他們都可稱為戰車上的一個零部件,在如此有目的和高效的措施下,秦國有當年六國中的小弟,更是被東方大國看不起的野蠻人,搖身一變成了逢戰必勝,逢攻取就要獲得利益和土地,一躍成了七國中最強肌肉男。

    到後來隨和秦國奪取了巴蜀之地,敲打了強大的楚國和崛起的趙國後,再外交近攻的正確分針指導下,秦國土地不斷的在擴張,六國除了齊國以外,為了保住自己被滿身肌肉的秦國揍,只能不斷的割讓土地,以希望秦國因此滿足,讓自己可以安心享樂一段日子。可是秦國曆代先祖的遺志,就是替代周天子,將六國的地盤都改名換姓。所以小小的幾個城市,根本填不滿秦國的野心,相隔一段日子,秦國修整以後,又會找到各種的藉口討伐六國,甚至將阻礙秦國向東發展的東周天子,都給滅了。可以說六國的不斷割讓土地,又不斷的給秦國新的能量,土地資源不但可以分給有功的將士,更是土地中的人口和糧食,成了秦軍重要的來源,到了秦始皇時期,其實六國已經非常衰弱了。六國被秦國統一是時間問題,所以我們需要知道,當時的許多秦國子民,已經不是生活在秦國關中一代,更多的人隨著秦國的征伐和賞賜,已經遷移到了巴蜀,韓,東周,趙,魏,楚這些給秦國收回來和管理的六國領地。(大家看下圖)

    而秦國當時更是郡縣制度的實踐者,當時許多秦國子民可以說除了關中一帶和遷移過去的,有許多人是六國割讓過來的,本來不是秦華人。由於郡縣制的管理,他們對秦王的效忠程度不算特別高,特別是戰國時代,許多地方是你爭我奪的,特別是秦和趙爆發的長平之戰,就是因南韓土地上黨而爆發的,所以當時土地中的百姓,對於到底是秦國,趙國,南韓,魏國等為管理,只有他如此交租就可以了,壓根和他們關係不大,但是秦法卻很嚴厲,讓許多山東六國的老百姓不適應,特別是後來的書同文和車同軌,雖然對於後世是好事,但是對於變革期的百姓而已,是非常的不適應的,這裡怨聲載道實屬正常,這樣一來,嚴厲的秦法在六國統一以後,弊端就出現了,沒有及時調整治國路線,讓六華人民和秦華人民修養聲息,是秦國犯下的最大錯誤。

    以武功為推崇的秦始皇還進行歷代祖先的做法,對匈奴和百越作戰,繼續開疆擴土,這沒看到當時最重要的矛盾,已經不是六國和秦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如何安居樂業和親秦法過於嚴厲苛刻的矛盾,更是六國貴族殘餘想繼續推翻秦國,重新過上美好分封日子的矛盾,這些的矛盾沒有及時的解決,才導致了秦始皇死後,秦國內部胡亥和趙高聯手,的胡作非為,讓秦國最後在大澤鄉起義後,眾人相應最後,曾經強大的秦國土崩瓦解,由來其核心就是拿出合理的方法解決秦國的主要的矛盾。

    以上說的是關中以外的秦華人民,而關中之內的老秦人,為何不支援秦國,延續秦國的輝煌,而是最後支援了漢朝呢?

    這裡最重要是兩點,第一點是因為胡亥與趙高聯手,把能夠威脅秦二世地位的秦始皇兒子與女兒,都屠了一遍。同時趙高的指鹿為馬,在秦宮中的胡作非為也讓秦國的宗室力量大大的衰減,同時我們知道秦始皇嬴政本身是沒有什麼兄弟姐妹的,在位如此多年,經過他的手,秦國的大部分宗室基本失去了實際的權利,可以說秦國宗室的衰退,是其中一個原因,因為沒有找不到人,所以秦華人民才推舉了秦國的子嬰成為了秦國的第三世,後來子嬰獻城,秦國曆史意義上滅亡。

    但宗室力量衰弱,並不是老秦人不熱衷重建秦國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趙氏孤兒也是隻有一個人,後來一樣建設了一個強大的趙國出來,真正讓秦人紛紛支援劉邦,建立漢朝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西楚霸王項羽,因為當時的劉邦走路線是獲取人心,在幾位豬朋酒友的建議下,他進入了秦國,一路上都非常少動刀兵,更多的是以仁義和慈悲為懷的姿態出現,就便是進入了秦國,對於自己計程車卒他依然對於秦人能過做到約法三章,保衛了秦人的生命安全和個人財產。

    他的作為對比後來以武力進入關中的項羽,在秦人眼裡對比非常大,首先項羽坑殺了20萬由奴隸和平民組建的秦軍,這裡是真正意義上得罪了三秦的老百姓,因為本身這隻部隊不是專業的秦軍,是臨時組建的,雖然其戰鬥力依然強大,但是他們也有家人和孩子,按現在的資料算,一個人背後牽涉了250個人,在細想這個資料,可以看出項羽是得罪了5000萬的三秦老百姓,更重要的是他進了咸陽以後放縱士兵。導致許多秦國關中和都城秦人家財和生命嚴重受到損失。後來劉邦許多的秦人,跟隨劉邦入蜀,並且在漢軍奪取了關中以後,更成為了抵抗楚國的主力,這樣也能解釋為何漢軍屢戰屢敗,但是屢次又能得到補償,而項羽只是戰敗了一次,就自覺沒有了希望,因為劉邦得到而來廣大秦人的支援,項羽卻眾叛親離。

    最後我們知道了漢軍在垓下一站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可是為何老秦人不再思統治了關中數百年的秦朝呢?其中更重要的一點,因為他們不想在接受苛刻的秦法,更接受了劉邦的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其實只要能安居樂業,每天過著天倫之樂,安安心心的看著地上的莊稼成長,能夠老婆孩子熱炕頭,誰統治江上都不是問題,歷史一直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只要勞動人民過上好日子,秦國和漢朝,都不是一樣嗎?

  • 12 # 冷言歷史

    老規矩,先上答案:秦國滅亡的時候,所謂的老秦人早已經淪落為眾人,已然沒有號令眾人的能力和實力;其次,他們身是秦華人,但是心早已經跟秦國的榮辱無關了。

    讓我們回到秦國滅亡的那一刻,劉邦打進關中之時,其實秦國還是擁有很多的軍隊,包括之前蒙恬、蒙毅在北疆統領的數十萬軍隊,而在南疆,也就是現在的嶺南地區,秦國大將趙佗率領了50萬軍隊,直到秦國滅亡這兩支軍隊都沒有回來救援。

    其實這些都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也是秦華人,但是在與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相處過程中,逐漸離心離德,老秦人也逐漸跟秦國宗室脫離了利益關係,不再效忠於皇室,那麼它的沒落也就成為了必然。

    “老秦人”想要復國是不可能的,主要的原因有三個:

    1、“老秦人”壓根就沒有實力

    六國滅亡之後之所以能夠再一次復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秦國已經衰落,民心向背,君臣不和,古代稱之為一個國家的氣數已盡。然後在秦滅六國之時,很多國家的重臣、宗室並沒有趕盡殺絕,在當地還是很有號召力,這些號召力給了他們復國的實力。然後秦國的滅亡的時候,秦國的宗室、重臣等早就沒有了。總的來說是兩個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是,秦國當政者的不斷地的殺戮,具體來說是兩位:秦始皇和秦二世。

    秦始皇登基之後,將所有的功勞都攬在了自己身上,作為權力控制慾極強的他來說,眼裡實在容不得有其他人再從他手裡剝奪權力,尤其是自己的宗室。於是秦始皇在位之後,運用了兩步路數分化了所有的勢力:首先就是分化了老秦人的勢力,先是重用楚系外戚把持朝政,其次是提拔了一波關中將領掌控軍權(比如蒙恬、蒙毅);第二步,透過成蛟叛變和嫪毐之禍將楚系外戚和韓系外戚剷除,這兩個事件中又剷除了一批掌握權力的老秦人勢力。

    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秦二世甚至做得更絕,在趙高的慫恿下,屠殺了一片擁護扶蘇的大臣和將領,其中就有蒙恬、蒙毅兄弟,還有一片的秦軍將領。為了不被族人反對,尤其是那些長輩,秦二世對於老臣一直沒有手軟,迫害了很多一直維護秦朝宗室的大臣,其中大部分都是老秦人為主。宗室中最重要的就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為了防止他們出來號召反對他的權力,挑戰他的皇權,公開用各種手段,前後20多位兄弟姐妹被秦二世領了盒飯。宗室、老臣幾乎在秦二世手中覆滅,六國是有宗室或者老臣才有可能舉兵復國,但是在秦二世的操作下,秦國宗室和老臣都沒有了。著名的文臣李斯也是在秦二世的時候被殺的。秦二世為了自己的享受,大力建設驪山墓、皇宮、陵園等等,秦中人民苦不堪言。

    老秦人對於秦王們的做法相當地不滿,他們的心早已經被深深地傷透,就連章邯也不願意為了秦國的事業拼儘自己的所有,最後在被項羽打敗的差不多了,就直接投降了,手握重兵的趙佗等將領也不願意回來解救秦國。

    2、項羽和劉邦的分化

    既然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人心,但是老秦人的威力和實力還是很強悍的,他們假如能再次團結一心,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為此項羽和劉邦攻佔了秦國領土之後也是採用一系列的方法防止這種事情發生,但是兩人的方法又不同。

    項羽殺掉了剩下的贏氏宗族,以及相關的一些舊王公大臣,在分封18路諸侯的時候,為了方便統治,也為了能更好地處理秦地關係,項羽將舊秦地分為幾個部分,其中有三塊地是分給了投降的秦國大將,分別是章邯、司馬翳、董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穩定秦地。同時他們是屬於投降的那一派,也便於項羽管理;巴蜀、漢中等地方分給了漢王劉邦,劉邦也知道秦人不好管理,他深知自己的實力不如項羽,不能用武力征服,於是他和謀臣想出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因為前朝用殘酷的法律,劉邦就用寬鬆的法律,用仁義感化老秦人,這一舉措得到了很多很多秦人的認可和支援,也就是得民心。

    從項羽和劉邦的舉措就可以很容易分析出,秦人就是一股強大的戰鬥力,不能屠殺他們,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分化、感化他們,只有這樣,秦國才不可能復國。

    3、商鞅政策的長期執行

    其實還有一點也是需要說明的,以前宗族和老臣們幾乎將權力牢牢掌控,商鞅之所以死得那麼慘,就是因為他的政策剝奪了上層那幫一直支援贏氏宗族的老秦人,讓更多的底層人擁有了出頭之日,歷經幾代人的堅持之後,一直維護贏氏的老秦人的勢力也被逐漸上升的新勢力瓦解、摧毀,這也讓後來的呂不韋、嫪毐這種外姓人也能執掌大權。

    老秦人最終沒有復國,這個是一個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以至於他們在贏氏覆滅的時候也只是冷眼旁觀。早已經入土的秦始皇看到這種結局不知道是什麼感想!

  • 13 # 瀾石記

    秦朝被誰滅掉的?劉邦和項羽。劉邦最先進入咸陽,接受了已稱秦王的子嬰投降;項羽打敗了秦軍主力,坑殺了二十萬降卒,進入咸陽後屠城,殺了秦王子嬰,一把火燒了秦王宮。他們驗證了亡秦必楚嗎?老秦人為何沒有復國?讓我們一探究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由來

    這句話是戰國時楚國南公說的,當時楚國屢被秦國欺負,楚懷王和秦昭襄王即秦始皇的曾祖父會盟時,被秦國強行扣押並客死秦國。在楚懷王的梓棺運回楚國時,楚華人都非常憐憫他,如同為自己的親人悲傷。南公憤恨地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從此,秦楚絕交,秦國滅掉六國的過程中,楚國是最難打的。秦末的反秦起義,也與原楚華人密不可分。

    回顧南公所說“楚雖三戶”,並非指三戶人家,應指楚國的屈、景、昭三大族,我們熟知的屈原便是屈氏貴族。楚華人屬於三大族的很多,所以這裡也泛指楚華人。而秦末率先揭竿而起的陳勝是楚華人,他最初以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國大將項燕的名義聚集力量,建國張楚,意思是張大楚國。

    陳勝號稱楚王,但影響力不夠,部下紛紛割據稱王,被秦將章邯帶領刑徒組成的秦軍鎮壓下去。緊接著陳勝起義的是項燕的兒子項梁和他侄子項羽,號召力非同一般,在原楚地起義的劉邦也投奔到項梁麾下。

    七十歲的范增為項梁獻計獻策,對項梁說:“秦朝滅亡六國,楚國最沒有罪過,楚華人至今懷念楚懷王。陳勝不擁立楚王后裔而自立為王,所以他不能長久。現在楚地的將領紛紛依附您,因為您是楚國名將世家,能夠重新擁立楚王后代的緣故啊!”項梁認為范增說得對,派人找到在民間放羊的楚懷王孫子羋心,擁立他為楚懷王,以順從百姓、凝聚人心。楚懷王很快成為新的反秦旗幟,彙集了各方義軍。

    後來,秦將章邯與項梁對壘,項梁兵敗戰死。楚懷王派劉邦率軍西征,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北上救援趙國,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為關中王。那時,章邯以為滅了項梁,楚地無憂,與秦將王離、涉間領兵四十萬進攻趙國。王離即是秦國名將王翦的孫子,接替蒙恬掌管在北方的秦軍主力。面對聲勢浩大的秦軍,宋義畏敵不前,被項羽殺了。楚懷王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由此開始了輝煌的征戰歷程。

    在鉅鹿,項羽與秦軍大戰九次,先破章邯,後生擒王離,涉間自殺。諸侯都歸附了項羽,章邯投降,降卒被坑殺,秦軍主力消亡。劉邦則順利地進入咸陽,項羽大怒,派兵攻破函谷關,給劉邦擺下了鴻門宴,但劉邦躲過這一劫。

    其後,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項羽衣錦還鄉,殺了義帝,但他並沒有擁有天下,笑到最後的是漢王劉邦。至此,“亡秦必楚”完全應驗了。

    老秦人難復國,統一大勢所趨

    秦朝源於秦國,赳赳老秦天下無敵,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難以復國,具體原因如下:

    其一,秦朝滅亡主要源於其暴政,如陳勝所言“天下苦秦久矣”。當天下人都奮起抗秦時,人心背向不利於秦朝,力量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遠非秦國統一天下時可比。

    其二,秦朝已沒有力量復國,蒙恬、蒙毅等名將和丞相李斯及很多大臣都被趙高和秦二世害死了,強大的軍隊一部分在嶺南不回援,章邯、王離率領的主力敗給項羽,關中沒有兵力補充,抵擋不住起義軍。

    其三,秦朝廢除了分封,實行郡縣制,王公貴族沒有實力救國。而且,秦二世幾乎殺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項羽又滅了一批秦朝王公貴族,秦朝宗室有沒有後人都難說了,即使有也未必有號召力。

    其四,得人心者得天下。秦朝滅亡了,但大一統的國家得到認可,傳承下來。如項羽大搞分封,倒退到從前也不得人心。而劉邦入關後便廢除秦朝苛刻的法律,與民約法三章,深得民心。劉邦奪得天下後,更改變秦朝的“嚴刑峻罰”,以“德主刑輔”,對百姓免徭減賦。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怎會想著回到秦朝呢。

  • 14 # 這些歷史要讀

    正所謂:“漢承秦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漢高祖劉邦贏得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繼承了大秦統一天下的偉業,這實際上已算是“老秦人”的復國了。只不過皇帝不再姓嬴,而改姓劉了,國號也從秦改為漢罷了!

    “赳赳老秦 共赴國難”!當年,大秦的虎狼之師,東出函谷,橫掃六國,統一天下,這是何其的波瀾壯闊。可惜,大秦的天下僅維持了短短15年就轟然崩塌。

    鉅鹿一戰,楚項羽率領五萬楚軍,破釜沉舟,一戰報銷三十萬秦軍主力,敲響了大秦的喪鐘。此後,項羽代替劉邦入主咸陽,縱兵對這座大秦的都城展開瘋狂的屠戮。他殺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痛快淋漓的為六國報了昔日的滅國之仇,同時也實現“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誓言。

    秦朝覆滅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天下諸侯。而他的倒行逆施,也將天下再度帶回到諸侯混戰的亂世。不過,此時卻有一個人站出來繼承大秦的遺願,他便是漢高祖劉邦。而那時劉邦所領導的漢軍,實際上已不再是過去在楚懷王麾下伐秦的那支楚軍,而是一支熔鑄了秦軍基因的新軍隊。

    自劉邦還定三秦後,關中、巴蜀這些老秦地,就成了漢軍爭奪天下的大本營,歷史上彷佛又重新回到了秦始皇東滅六國的起點之上。只不過,這次帶領秦人東出的,不再是秦嬴,而是劉漢!

    在此後長達四年艱苦卓絕的楚漢戰爭中,關中的“老秦人”始終都是漢軍的主要兵源和最強戰力。當年,劉邦在彭城之戰慘敗後,正是蕭何及時“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才得以勉強穩住戰線,為漢軍的恢復贏得時間與空間。

    此外,韓信掃蕩諸侯的漢軍,實際上也是脫胎於秦軍。比如著名的郎中騎兵,這支精銳的漢軍王牌部隊,正是以作風強悍的故秦騎兵為基礎,連訓練方式和戰術也都與故秦騎兵一脈相承,堪稱是一支“重生的秦軍”,是“赳赳老秦”的延續。

    在往後的作戰中,郎中騎兵始終活躍在第一線,並多次給予項羽的楚騎沉重的打擊。比如京索一戰,騎兵將軍灌嬰就曾率郎中騎兵大破楚軍本部精騎。

    因此,四年的楚漢戰爭,從某種角度上講,也算是“老秦人”對西楚的一次復國行動了!

  • 15 # 大蒜哥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六國遺民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要推翻秦朝,而且他們還非常的想要復國。其中比較耀眼的就是楚國的項氏一族,有人還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雖然秦朝在滅亡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因素,但項氏一族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無法掩蓋的。既然秦朝已經滅亡了,那麼老秦人為什麼又不站出來復國呢?

    秦國貴族凋零

    按道理來說,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不想自己掌權的朝代滅亡,就算這個朝代滅亡了,也有可能會想盡各種辦法復國。其實秦朝的滅亡,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被已經滅亡的六國從復國的行動中推動的。

    所以老秦人要想恢復秦朝的輝煌,也應該有復國的意願。但實際上這條路恐怕是行不通的,因為秦朝的舊貴族,早就已經被消滅。

    其實秦國可以統一天下,與商鞅變法的成果是非常分不開的,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秦國舊貴族的利益不斷的被削弱,從而不斷地加強秦國的王權,這樣才導致秦國有足夠的實力統一天下。

    等到秦朝滅亡的時候,商鞅變法已經過去了有一百多年,秦國的就不足,有些早就已經不存在,或者已經被削弱得無法再稱為貴族。

    而六國並沒有經歷過像商鞅變法這麼徹底的變法,貴族們還是保留了非常大的實力,所以就算他們的國家已經被滅亡了,他們還是有很大的資本可以復國。例如項羽所在的項氏一族,其實就是楚國勢力比較大的貴族。

    因此,秦國的貴族早就已經凋零,他們是沒有實力可以復國。再者就是秦朝的皇族,其實他們已經被反秦勢力的人都殺盡了,子嬰本來投降劉邦是可以撿回一條活命的,但是不久咸陽又落入了項羽的手裡,項羽就沒有那麼仁慈,還是處死了子嬰,所以老秦人當中是沒有一個比較有號召力的人出來,可以再為秦朝復國。

    秦朝實行郡縣制

    秦始皇實現統一天下之後,為了避免重現周朝各個諸侯國紛爭不斷的局面,所以並沒有採用分封制,反而是自創了郡縣制,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皇族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是很少有實權的,這也等於是將權力送給了外姓人。

    秦始皇本來就是不想自己族內的人自相殘殺,但實際上也將秦朝推向了非常危險的邊緣,因為當秦朝本身出現危機的時候,那些得益於郡縣制的官員並不是大多數都想著要維護秦朝的統治。

    當時在南越的趙佗就還擁有50萬的秦軍,就算章邯已經在領20萬秦軍投降項羽,秦朝在軍隊的數量上還是擁有一定的優勢,只要趙佗肯率兵北上救援,秦朝也不至於會這麼快就被滅亡。

    但偏偏趙佗並沒有想要救援秦朝的意思,反而是聽說到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馬上就切斷了北方進入南越的道路,帶有關起門來自保的意思。據《史記》記載:

    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所以一聽到秦朝要滅亡的時候,趙佗不僅沒有帶兵去救援,反而自立為王。秦朝基本上已經交由外姓人來治理了,所以秦朝的生死基本上與他們無關,又怎麼可能會在乎秦朝的滅亡?

    因此,並不是老秦人不想復國,而是因為他們的手中根本就沒有權力,又如何去救援秦朝?況且秦朝實施暴政多年,早就已經失去了民心,就算老秦人當中有一些人想透過聚集民心來挽救秦朝也是無法實現的。

    也正是因為秦朝實行了郡縣制,導致秦朝出現危機的時候沒有人出來救援秦朝,這也給了後來漢朝的劉邦一個非常大的警示,同姓諸侯王還是要封的,而且數量也要佔有大多數,萬一有他人謀反的時候,這些同姓諸侯王是血脈相連的,至少也不會置身事外,應該也會出兵救援中央王朝。

    結束語

    所以並不是老秦人不想復國,而是因為他們的手上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勢力可以有一些作為。不僅僅因為全國的舊貴族已經凋零,還因為秦國實現統一天下之後,也沒有給嬴氏宗族留有多大的權力,權力都送給了別人,這也是秦朝一個非常大的失誤。

  • 16 # 庭州行者

    戰國時期,秦楚兩國恩怨糾葛為最多。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物件。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之後,秦國數次攻伐楚國,奪取楚國土地無算,秦楚之間的仇恨也愈來愈深。始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統一天下之後,楚地一直不服從秦國的統治,民間傳言道: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事實也的確如此。始皇帝去世後,打響反對秦國暴政“第一槍”的陳勝吳廣,便藉助楚國威望極高的大將軍項燕之名,並將自己的政權定國號為“張楚”。與此同時,項燕真正的後代項梁和項羽也開始動手。他們幹掉秦帝國在當地的郡守,宣佈反秦。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為了凝聚楚地人心,熊心依舊 稱“楚懷王”。項梁戰死後,項羽成為了楚國抗秦主力,楚懷王被天下反秦勢力推為盟主,號“義帝”,劉邦也在其麾下。最終大秦帝國正是在劉邦和項羽兩路打擊下徹底崩潰,而劉邦和項羽,都是楚華人。秦被滅後,經歷了四年楚漢之爭,劉邦最終奪取天下,建立大漢王朝。

    但奇怪的是,作為楚國世仇且驍勇善戰的“老秦人”,並沒有奮起反抗劉邦的統治,而是甘心成為大漢帝國的子民。這是為何?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即以嚴刑峻法治理國家,秦國百姓被當做秦王室爭霸的工具,秦法以最大限制壓榨秦國平民的價值,稍有違法者即施以重罰。因此,陳勝吳廣曾經說“天下苦秦久矣”,“天下”並不僅僅指原先六國的百姓,更指被秦國壓榨了幾百年的“老秦人”。為了收買關中民心,劉邦在入關後即廢除了秦的嚴刑峻法,實施相對人性化的統治。在漢朝統一全國後,劉邦更是以道家的“無為而治”為治理天下的原則,輕徭薄賦,百姓負擔大大減輕。相比秦王家族,劉邦家族顯然是對“老秦人”更為體諒的君主。既然劉邦能為老秦人帶來好日子,他們自然也沒必要去反抗。

    再者,秦末天下大亂的局勢極大地打擊了秦國的有生力量。單單項羽在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便擊敗了秦軍主力;後來項羽為了永絕後患甚至坑殺秦軍二十萬降卒,老秦人的武裝力量自此一蹶不振。秦亡後,項羽進入咸陽,對咸陽城百姓大加摧殘並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現在的一些研究表明當時阿房宮並未建立起來,所以項羽火燒阿房或為誤傳)。此後,項羽又大肆分封諸侯,為了削弱秦地的實力,他在原先秦國舊土上建立了三個諸侯國,分而治之。這三國在劉邦北出漢中時首當其衝,又被劉邦消滅了不少精銳。在經過這麼多次打擊後,秦地的民力早已凋敝不堪,即便是想反抗也難以有效組織起來。

    秦帝國建立之初,秦始皇將由老秦人組成的部隊派往各地駐守,這些部隊在動盪中或是被消滅,或是被打散而融入當地人之中。漢朝初期,秦地的原住民已經相當之少,根本構不成威脅。但劉邦並沒有放鬆對秦地的控制。他將國都定在秦國故地的長安,親自鎮守;再者,劉邦從六國故地大量移民至長安,尤其是將六國貴族,一方面將這些貴族置於自己的控制下使之難以興風作浪,同時也稀釋了“老秦人”的比重,讓“老秦人”分散在秦國故地,堪稱一箭雙鵰之策略。

    因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被秦國滅亡的楚國最終絕地反擊顛覆了大秦帝國。但被楚人劉邦滅掉的大秦,他的子民並沒有反抗,而是順理成章、心甘情願地歸服大漢朝。

  • 17 # 知常容

    沒理由反

    子嬰和劉邦談好條件投降之後,劉邦進入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同時表示對咸陽秋毫未犯,秦人當時的態度是:

    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史記高祖本紀》

    雖然這段話的描述有誇張的成份在,但多多少少折射出秦人的態度。

    秦人不是被滅,是被秦人的國君子嬰帶著全體秦人投降的。

    國君帶頭投降,那麼老秦人復國的理由是什麼?根本找不到理由。

    不敢反

    項羽來到咸陽之後,來了一個燒殺搶的策略,秦之宗室被屠殺,秦人的財富,女人被搶,秦人此時已經有反心,但是面對項羽這個戰神級別的人物,就算有反心也不敢反。因為此時諸侯見到項羽都不敢喘氣,秦人更加不用說了。

    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史記高祖本紀》

    不過秦人已經有反心了,只是少了一個時機。

    沒機會反

    項羽很機靈,他知道秦人肯定不服他,所以他回到自己的楚地,但他清楚秦人恨他,所以他用了三個秦降將為王: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

    司馬欣與項梁有舊,對項梁有恩。章邯、董翳為秦之戰將。既然三個都是原來的秦人,那麼秦人有什麼機會反呢?難道自己人反自己人?這裡項羽顯然也是考慮到秦人有可能反,所以用降將和三拆的方式分化。

    要知道自己人對付自己人是最熟悉,最狠的。這三個本來就是秦內部人員,對秦十分熟悉,那麼剩下的秦人中就算有人想反,似乎也找不到太多的理由,或者剛想就被撲滅了。因為他們太瞭解秦人了。

    後來劉邦入關,三秦迅速成了劉邦的大後方,此時秦人更找不到理由反了,因為他們只有一條心,跟著劉邦打倒項羽,報洗劫咸陽之仇。

    他們願意擁有劉邦為王,既然願意,那有什麼理由再反?似乎也找不到。

    等打敗項羽,天下歸了劉邦,秦人此時再想反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天下思定。所以最終六國有復國,而老秦人卻無復國。時機都錯過了。

  • 18 # 漫談長安

    1、何止“老秦人”沒有復國,其他“六國”之人也沒有人復國呀!

    要了解老秦人為什麼沒有復國,就不能侷限的僅從老秦人的角度出發,得從大的趨勢來看。

    春秋戰國共計500餘年,為什麼直到秦始皇才統一六國,建立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是巧合、是運氣嗎?

    肯定不是,而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春秋戰國延續500餘年,幾乎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隨著後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民智的開化,人民嚮往和平、渴望安定的趨勢,是春秋戰國結束的內在因素。

    而外在的情況是,趙國被秦國打的沒有脾氣、燕國腐朽不堪龜縮一隅。齊國雖強,卻自傲愚蠢。韓魏腐敗不堪,內部爭權奪利。楚國雖大,但管理鬆散,號令不一。

    而秦國外攬英才、內政法嚴明,所以上天選擇了秦始皇來結束紛爭的春秋戰國,實現了大一統。

    而後胡亥當政後,卻不懂體恤民力,不與民休養生息。所以四方揭竿而起,從而又陷入混亂。

    當劉邦結束楚漢相爭後,奉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政策,恰好符合了當時的民意。所以,老百姓沒有重新起來反抗的必要。

    自然老秦人也就沒有復國,當然這也是其他“六國”沒法復國的根本原因。

    2、在古代皇權神聖的理念中,秦國的根都沒了,自然也無法復國。

    這兩天《大秦賦》正在熱播,其中嫪毐叛亂這一段,估計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嫪毐之所以叛亂不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是正統的皇權,滅亡就是必然的。

    秦國自非子被周王封諸侯以來,到秦始皇時,歷時將近500年。這500年的時間,不僅造就秦帝國,也讓歷代秦王成為老秦人心目中的正統皇權。

    而秦二世而亡,胡亥當政時,將自己的兄弟姐妹殺的是片甲不留。到子嬰投降被項羽所殺。至此,秦國的皇權體系徹底崩塌。

    而沒有了正統的皇權繼承人,讓老秦人即使想復國,也沒有一個可以擁戴的主。自然也就沒法復國了。

    如果翻開中國古代歷史,就會發現其實兩千年來各朝各代的覆滅也莫不如此。

  • 1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中范增對項梁所說的一番話,當時正處於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刻,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正進入轉折點,吳廣被殺,陳勝被秦將章邯打得大敗死於車伕莊賈之手,而另一支農民軍秦嘉立原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也被項梁所擊敗殺害,劉邦也在這個時刻剛起兵。

    反秦起義的大潮正處於低谷,項梁召集部分反秦義軍商議今後如何行動,於是范增在會上說了一番話,大概的意思是說:

    范增引用楚南公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陳勝失敗是應該的,秦國滅亡六國時,楚國最沒有過錯,自從楚懷王被秦國扣留後,楚人至今經常懷念,所以楚南公說:哪怕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陳勝起兵沒有立楚王后裔為王,所以他失敗了,所以你應該立楚國王室後裔為楚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最早是楚南公說的,楚南公是誰,沒有人知道,從名字看應該是楚國的貴族,這話啥時候說的,也不知道,只知道範增對項梁複述了這一番話,這番話的背景是天下開始蜂擁反秦最關鍵的時候,尤其是楚人反秦最為激烈。

    項梁

    項梁、項羽以及整個項氏家族都是原楚國的貴族,他們是楚人,打起反秦第一戰的陳勝、吳廣也是楚華人,包括後來建立西漢王朝的劉邦也同樣是楚華人,所以說秦朝被一幫楚華人所推翻也說得過去,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楚華人對秦朝這麼仇恨?為什麼楚華人一心想著復國?

    其實這是一個文化認同和歸屬感的問題,戰國七雄都是存在幾百年以上的諸侯國,在秦國沒有統一天下之前,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語言、貨幣、度量衡量、文字以及自己的國君,楚人對楚國國君效忠,趙人對趙國國君效忠,齊人對齊國國君,這種認同感持續了幾百年。

    是秦國發起的統一戰爭,結束了這種局面,原來的楚人效忠的是楚國國君,秦統一天下後,所有楚人都效忠秦朝皇帝,這個效忠物件發生了改變,另一個就是存在幾百年的文化習俗全部也變了,變成了滅亡自己國家的秦國文化,楚人一時難以習慣。

    秦滅六國

    不僅楚人難以習慣,原東方六國短時間也是難以習慣的,只有秦人沒有改變,因為一直用的秦法,習慣的就是秦國文化,但是,楚國與其他東方六國比起來,只有一個優勢,就是原來的國土面積是最大的,人口是最多的,楚國鼎盛時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部、湖北和湖南全部、重慶和貴州一小部分、江西全部、安徽大部分、江蘇大部分、山東南部、浙江全部、上海全部等地。

    所以劉邦、陳勝、吳廣、項梁、項羽、范增等人都是原楚華人,楚國地大物博,人才也最多,當年秦國滅楚時,王翦憑藉一戰擊敗了楚軍主力,隨後攻破了楚國各地的重要城池,楚國滅亡,但是,楚國滅亡並不比南韓、趙國、魏國、燕國、齊國冤多少,范增說楚國沒有過錯,那南韓、趙國、魏國、燕國、齊國又有什麼過錯呢?

    秦滅六國只是天下趨勢如此,六國中哪一國都不存在過錯,范增之所以這麼說,只是為了反秦的需要,便於團結楚華人反秦,楚國之所以復國也是因為反秦戰爭勝利後的順理成章,如果戰爭失敗,就不存在復國的可能了。

    秦末農民戰爭

    但是,楚國的復國與原來的楚國並沒有多大的關係,雖然項梁在反秦之初立了楚王后裔熊心做楚懷王,但是楚懷王熊心後來還不是被項羽派人殺害,然後項羽自己當了西楚霸王,楚人所復的楚國早已經不是原來的楚國了,只是一個還叫楚國,由楚人所建立的國家而已。

    楚國之所以能復國,最大的原因就是趕上了好時勢,因為陳勝吳廣一反秦,整個天下除了原來的秦國區域,其他所有的六國區域全部都反了,這是一種時勢,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風口,風口上的豬都會飛,放在秦末就是隻要你反秦,大機率就能成功,這就是趨勢,正是在這種大趨勢下,所以楚國能復國,不僅楚國復了國,原東方六國全部復了國,不僅東方六國復了國,整個天下一下子就多了十幾個諸侯國。

    項羽和劉邦的楚漢之爭

    光是項羽就分封了18路諸侯,還有一些沒有被分封的諸侯自立山頭,比如田榮、彭越和陳餘,這些被分封的諸侯中,有一部分是原來東方六國的王室貴族之後,比如韓王成,魏王豹,另一部分是依靠軍功和實力崛起的新晉貴族,這些新晉貴族的身份有可能是農民,比如陳勝、吳廣,也有可能是奴隸或者囚徒,比如英布。

    那麼這些諸侯後來去了哪裡,包括秦朝滅亡後的秦人為什麼不能復國?

    先說一點,不是秦始皇的直系後代全部被殺,秦國就不能復國,其實只要是秦人在,並且有人願意復國,同時趕上好的時勢,才能復國,楚國復國就是這樣,但是,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項羽分封的18路諸侯,基本上全部被劉邦收編了,比如英布,項羽分了項布為九江王,後來英布投靠劉邦被封了淮南王。

    項羽分封諸侯

    除了英布這樣被收編的,大部分諸侯被劉邦所消滅,比如魏王豹,被劉邦手下所殺,除了諸侯,劉邦還收編了幾乎所有秦朝的力量,劉邦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諸侯,但他沒有燒殺搶劫,而是約法三章,也沒有殺害秦國宗室,所以劉邦贏得了秦人的民心,所以劉邦的軍隊中有大量的秦人。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的後方包括巴蜀、關中都是原來秦國的地盤,這些地盤上生活的就是原來的秦人,這些人全部歸屬了劉邦,這就是秦朝滅亡後沒有人復國的原因所在,因為秦人全部投靠劉邦,變成了漢人,他們認同了劉邦所建立的漢,沒有必要再復秦,所以就沒有人復秦

    另外,劉邦不僅是得了六國的民心,更是得了秦人的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有民心支援的漢朝是不會有人造反要復國的,百姓在乎的不是哪個時代,而是穩定的生活,秦末的農民起義是因為秦朝失了六國民心,而漢朝沒有失,所以不會有秦人復國。

  • 20 # 大馬哈魚12

    因為“商鞅變法”讓“皇權”為大,一個國家,只有皇帝沒有什麼貴族,而是透過一系列打擊貴族的方法,來增加皇權的富貴。

    “商鞅變法”其實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進行了!只不過秦帝國執行的最徹底。在這些國家中楚國因為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靠南,在春秋戰國之前,它還是一個蠻荒的存在。為此對於這種“商鞅變法”它沒有什麼認同感,和迫切需求。

    楚國的貴族們還有家國天下的思想意識形態,尤其著名的人,就是屈原,他的《離騷》最具有代表性。“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它的開篇就是我的祖先是誰,到我父親以致我的來歷。貴族是講究血統純正的,家就是一個,為國的存在 ,有國才有家。

    周公之禮,是一種品質,貴族之家是鐘鼎排列組合的記憶,一代,代的傳承,當然因為社會發展,經濟關係的不同,春秋戰國時期是這種傳承出現問題的時代,改革帶來的就是一個,“皇權富貴”,貴族們的權力,被“皇權富貴”給剝奪了一切。一旦出現皇權富貴被推翻了,這個帝國也就煙消雲散了!

    但是對於貴族們就不一樣了!,他們是一群人,對國家強大擰成一股繩,一旦出現問題,大家齊心協力。國對這些人有歸屬感,像後來推翻秦帝國的張良,項羽等人最先站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自律,讀的書越多,見過的場面越廣我就開始覺得身邊人都沒有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