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legant

    跨度這麼大,一般人都經歷不了這麼長時間的教育過程。而且大部分人家的孩子,在50年代不怎麼上學。

    據家人說,50年代只有個別村子裡有“初小”,鎮子上才會有“高小”。初小基本上都會在村子的廟裡上課,都是一個老師教幾個班級,由於學生少,一個教室裡面可以坐下全校所有的班級。

    老師教學都採用複式教學,老師給四年級講課時,一二三年級的學生自習,這樣輪流上課,輪流自習。

    高小設在鄉鎮,規模大,班級全、學生多,遠處的學生都得住校,那時學校沒有食堂,所以家人最少兩天送一趟吃的。如果要上完整的中學,那就得到縣城,其他地方沒有。

    中國的教育教學方式基本上是照搬蘇聯的,幾十年沒有大的變化,其中殘留了一些私塾成分,美式教育在民國時期有學習,但沒有保留下來。近年來的職業教育大量學習德國教育,但形式框架還是蘇聯模式。

    60年代前五六年,和50年代沒有大的區別,基礎紮實,質量高。到了66年、76年的十年,基本基調就是“鬧”,鬧革命,那時候我已經上學。

    我們破過“四舊”,想不起來“立”了什麼。半夜宣傳過“最新指示”和“最高指示”,一群人,三更半夜,抬門打窗的,挨家挨戶地宣傳,宣讀。每天對著領袖像“早請示,晚彙報”。還經常參加批鬥大會,批“走資派”、“當權派”、“現行反革命”、“國民黨的殘渣餘孽”、“地富反壞右”,被批鬥的人就像是怪獸,用繩子綁著,帶高帽子,批鬥完了,用長繩子栓在樹上,就像狗一樣蜷著。和學習有關係的行為就是寫大字報,有些人學會了寫大字。

    76年以後漸漸地恢復原樣,並不斷髮展,人們都重視起來了教育。高考的恢復讓幾代人興奮起來,拼命讀書,爭分奪秒,逐漸走向正規,和現在沒有多大區別。看來教育形式是最穩定的。

  • 2 # 家鄉新月

    題目:七大比較 三條建議

    一丶教材不同:50一一70年代即過去記得我們上學小學語文數學都不厚,有常識更薄。初中有了政治和理化也是薄薄的,學農學軍批判資產階級。書在教室放著,許多學生沒有書包,有書包也是小布包,包裡裝皮子槍,料角蛋,紙方片,煙盒編的三角。那時沒有大書。現在真成了書山鋪路筆為徑了。小學生裝滿揹著蝸牛爬行。政語數英體美勞各類及測試卷之類什麼優卷名卷天天練零距離等等。

    二丶那時不留作業,現在的作業天天都有。主要學科都留,好像不留會受譴責。不是老師愛留愛閱,也不是學生愛做,也不是家長愛陪。社會風氣如此。怕孩子將來找不到工作,沒有飯吃。老師丶家長丶學生都自加壓力山大,火山不斷爆發。

    三丶考試不同。過去書薄知識簡單,考試題不以學生為敵。現在的題拐幾個彎,好像出的題能難住學生才算有本事。

    四丶以上是因為高考指揮棒導航不同。以至於各級都打應試戰。

    五丶是因為教育方針執行力度不同。過去按毛主席的教育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現在對教育方針或者教育目標執行不全面。

    六丶家長丶社會對老師的認知發生了變化。過去家長很少尋學校,個例也常受社會譴責。現在的情況大家清楚。

    七丶過去沒有補課。現在的補課是普遍社會現象。

    這些是主要的不同。你得承認過去的學生勞動多,生活苦多,但快樂。現在的學生知識多,見識多,個性化。如何能取長補短,做好傳承,而不是另起爐灶。

    一丶教育方針或目標明確化,全面發展。終生學習,長遠規劃。高考導航避免在深水區陷阱區打轉。

    二丶減輕學生負擔。必學課目內容少一些,淺一點。不留作業。

    三丶全社會支援學校工作,尊師重教,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研究如何使學生身體好,學習好,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地全面發展。

    淺陋之識,只是拋磚引玉。僅供參考。

  • 3 # Sjz454

    談五、六、七十年代的教育首先要了解黨的歷史和國家歷史。解放前中國的教育水平從《兄妹識字》就能看到。解放後也就是五十年代,我們黨先後在農村城市組織了識字班,夜校,使全國青年人有了識字的場所。由於戰亂帶來的經濟瀟條,國家利用沒收的地主家的房屋,廟宇建立起]學校。由於師資力量不夠其中有複試班,半工半讀,用的桌子也是用石板壘的,橙子自帶,國家艱苦,學生也艱苦,一個公社大致唸到高小就需到外邊上。

    六十年代,經過三年自然災害,教育改觀不大,但兩三個村就有一所能唸到髙小的學校。六七、六八初中基本沒招生,六九年村辦初中雨後春筍般興起,三屆髙小生一同上初中,每一個公社也都辦起了高中,當時叫全民辦教育。教育也以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為指導方針,德智體全面發展,教科書也以勞動常識,科學技術為主,使每個學生畢業後就能順利參加勞動建設。這個方針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代末。當時高校教育可能薄弱一些,但對於全民受教育還是有它的先進性,也因此培養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 4 # 軼栢

    我是70年代末出生的人,想念那個年代,純樸而朝氣蓬勃的年代,記憶裡的,人人開朗,大氣, 鄰里和睦,人際關係簡單,

  • 5 # 五一年老貧農

    說說五六七十年讀書的經歷,農村孩子,我57年開始讀書讀了兩年鬧饑荒就停辦,鬧大躍進小學生都去積肥,裁秧,檢查團來時喊口號,62年公共食堂下放才恢復辦學,66年小學畢業就是文化大革命,全國中小學停課鬧革命。70年復課鬧革命,讀了兩年中學,一本課本,三分之二時間勞動,三分之一時間學習,中學畢業成績孬的連爸媽媽都寫不起,那時有一句話叫,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知識分子都叫臭老九,白專道路被打倒。

  • 6 # 共採蜜

    改革前那個時代,做父母的天天晚上教子女對人講禮貌,如何稱呼如何說話等教做人之道!改革後,就只教如何去努力讀書拿高薪或做官。

  • 7 # tjlr

    50年代前期是民國教育和蘇聯教育的混合物。58一65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知識份子改造“拔白旗”,大學課程先大躍進,後大學解放軍,在其間大約61年左右廣州會議剎車頂多一年,又返復了。66年後大概69年左右,中小學“復課鬧革命”,大學在七十年代招工農兵學員“上管改”。中小學七十年代已經基本恢復正軌,大學是七十年代未撥亂反正才步入正軌,但師資隊伍嚴重斷層。

  • 8 # 劉啟鴻

    50.60.70年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愛國主義教育,走進每間教室的黑板上正上方掛著毛主席的像兩邊都用紅色大字寫著毛主席的提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教科書中介紹著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和新中國建設時期的許多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蹟。讓少年開始就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多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熱愛自己的祖國。如今的小學課本則是以古詩詞為主,認為古詩詞能情操。一個連愛國主義思想都缺乏的人情操再高又有什麼用?那些年的老師們都把學生們當著自己的孩子們一樣看待上課認真教授著知識對於學習不認真或者教過後還不會的學生課後都會留下來認真講解直到會為止。現在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老師也是人也需要衣食住行也要撫育自己的子女更要贍養老人不是嗎?老師不是不食煙火的神仙,一味指責老師有點不公平吧。

  • 9 # 夏何方

    七十年代以前是為中國自己學習的,後來尤其是現在很多是為外國而學習的。清華北大等高校源源不斷地向國外輸送人才……

  • 10 # 溫暖如家

    我是個八零後,現在的教育和以前是沒發比的,現在教育形成一種創業,老師心裡想的是補課,白天敷衍了事,小孩讀書回來家長還要陪伴做作業,小孩讀書沒兩個星期就叫補課了,還有到學校是教很多雜七雜八的錢,以前讀書是要交學費,但是沒有補課費沒有那些雜七雜八的錢,教育被形成一種學校和老師創業的精神在裡面,這難道不是倒退嗎?

  • 11 # 笨刨

    不同之處太多了。

    我六五年生人,七二年,也就是七歲那年,上的小學一年級。

    我們那個村子,在鄰近幾個村莊裡,算個大村,所以,我們村那個學校,不算很小。

    那個時候,我們上學,基本屬於半日制,半天上課,半天勞動。

    那時候,在學校裡,學習孬好,並不十分重要,但學生一定要勞動好。

    我們那個學校十分寬敞,座北朝南,是一溜十幾間大教室,寬大的校園裡建有養豬場,養兔場,當然,都是十分簡易的欄舍的那種。

    餵豬、喂兔的草料、食物,就是我們學生負責去弄。所以,我們是頭午勞動,下午上課。

    勞動就是去給豬們兔們拔草菜吃。

    我們那時候的考試,也怪有意思,是開卷考的,就是學生考試的時候,可以照課本抄。

    就是說,考試讓你照課本抄,都抄成零蛋。零蛋就是零分,我們都形象的叫它"大雞蛋"。

    相互之間調侃的時候,就說"又考了個大雞蛋"。

    不過,那時候,上至老師,下到學生,再到家長,都不在乎考多少分,也沒人覺得考個大雞蛋是件丟人的事兒。那時候,就這麼個樣子。

    其實,我們那個時候,是很喜歡去勞動的。

    去勞動,老師不跟著,都是分成幾個小組,選出個組長來,就象散了群的羊群一樣,一個小組去一個地方。

    我們那個小組組長,是個大膽的傢伙,我們都願意跟著他。

    也不叫他幹活,我們幾個使勁幹一陣兒,一人勻出點來,給他回校交差。

    因為,他可以帶我們去弄這個弄那個吃。

    尤其是去偷大隊蘋果園裡的蘋果的事兒,到現在都記十分清楚。

    組長不只膽大,也特鬼,鬼就是聰明,我們當地的說法。

    秋天蘋果熟了的時候,老遠就聞到蘋果的香甜味兒。

    看護蘋果園的黑老漢,是個老光棍兒。他特別好吃煙。

    用碎菸葉子卷個長筒兒,吃得那個香啊,一根接一根的吃。

    我們組長的爹,是生產隊裡看烤煙爐的技術員,他家裡碎菸葉子特別多。

    我們去勞動的時候,組長就去果園裡邊給黑老漢送菸葉子,並和他啦呱兒,引住他。

    我們幾個就開始偷蘋果……

    幾乎每每都能得手。

    想想,也都還是些少不更事的孩子,也真難怪。

    我們老家那兒,到現在還流傳一句話,叫"瓜果梨棗,誰見誰咬"。意思是,摘個瓜果,偷個梨棗,是不叫"偷"的。

    ……

    想想那個時候上的學,再看看現在上學的條件,有時是有些心酸的。

    那時上學和現在上學的不同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 12 # 科技型文盲1

    以前書雜自費,每期要交幾毛錢學費。學期結束,都要跟老師算帳。老師難免多算了一兩把掃帚或一盒粉筆錢,不多不少,一分不剩。但很快被發現與事實不符,然後乖乖退學費。一般每人退幾分到一毛,夠買幾本連環畫。這是當今學生體會不到的貧窮快樂。

    以前小學都是走讀,路上偶爾有一臺拖拉機,於是飛奔而上,搭便車。地方經常宣傳抓敵特,晚上方便難免提心吊膽。生怕壞人躲在牆角。白天卻幾乎找不到一個違法、犯罪分子。

    就學習而言,比現在紮實。四則口訣倒背如流,讀了上千遍。生字寫二百遍以上,老師搶筆,被搶捱打。腕力都很驚人,真正力可穿紙。為鍛鍊耐心,三年級開始寫毛筆小楷,去吵鬧的地方做作業,可以鍛鍊專注力。於是,看到考慮禁笛難免擔心出了一代廢柴。

    以前做作業是偷懶的天賜良機,很珍惜。否則要撿豬屎,很大兜,幾十斤。

    以前主張打破砂鍋問到底,科學bUg太多,老師經常啞口無言。學生鬨堂大笑。現在好像基本禁止深度討論,誰也不想被難堪。於是,養成了視一切複雜知識非真知的習慣,動不動就要修理一番書本,直到將一本書濃縮為幾句話。

  • 13 # 愛寫文章的大叔

    五,六,七十年代不同做教育方法,與現在的教方法有著很大的不同了,原來老一代的教育方針是以德智體為先,學勞為輔的全面進行發展方式。

    比如從進校入蒙就要進行著愛國思想觀念入手,成立少年幾童先鋒隊,使其深刻認識到能在學校得到讀書是什麼條件下所換得的,堅持著指導學生進行課間操,五官視力的保護,有節制地進行書本學習,不能疲於無制。

    每個星期組織著半天的義務勞動,如採用在每個星期末的下半天打掃校園,教室桌掎門窗等,星期天作自身衛生料理。

    每個學期,要有足半個月十五天的勞動生產期,由校教師組識帶領到環境邊地農場或農戶投入義務的勞功緞練,春夏季以種植多種作物的栽培知識學之,秋季以收割各作物的果實為之。使每個學者都能對五穀雜糧的苗果認識。

    這樣就使學生存各方面都能得到同步進取,就不如現在這樣讀書就讀書,很多自己能學做的都由家人代做了,不說是能懂栽種糧食,連認都認不倒,更談不什麼身體方面的鍛練,五官般保健了,甚至通通地變化成了近視眼病,成了不全健康人才,而遺憾終身,影響了身軀操使的方便。

    以上簡單們幾項對比之下,是當今糾正的時候了,若還照此行使下去,即使成了知識人才,也是個半殘之身的人才了。

  • 14 # 煙雨梧桐漫遊記

    作為一位老師,每天帶著學生在題海里遨遊,傾盡全力,希望每個孩子都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分數,成為這個年代評價學生的最最重要的標準。

    同樣作為老師,其實很多老師希望學生能回到上世紀八九七八十年代,能去體驗一段那個年代的學習生活。

    坦誠的說,我真的覺得現在的孩子太累了,不少孩子甚至沒有童年。

    昨天清晨七點半,在電梯裡碰到一個孩子和他的母親,這個孩子讀四年級,當很多人還在睡懶覺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背起書包準備去培訓班了。

    我感到有些心痛,這可是暑假,在我們讀書那個年代,沒有培訓班,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暑假作業也很少,那就是村子裡面的孩子集體撒歡的季節,上山摘野果,下河撈魚蝦,玩村子裡孩子永遠玩不夠的遊戲,我想,那才叫童年。

    而現在,從孩子剛來到人世間開始,壓力似乎就有了,小區周圍的早教機構,不停的告訴你早教的重要性,很多孩子就這樣走進了培訓班,可能一直要走到高中畢業。

    怎麼說這件事呢?別人的孩子都在培訓,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參加培訓班,就會被落下。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年中考高考那些狀元,真的沒有幾個沒有參加培訓班的,這就是跟我們那個年代不同的地方。

    有感而發,總覺得教育有些沉重,孩子的步伐有些沉重,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15 # 4784677966437

    50.60.70年代的教育使鬼(自私自利鬼)變成人(講求奉獻的意思),以後的教育,使人變成鬼(利己鬼)!這就是區別!

  • 16 # 一個站在平地上的人

    咱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發矇唸書,至七十年代中期高中畢業,期間整整十年,正好貫穿文化大革命…

    如果硬要對現在教育與過去教育的不同進行比較,咱覺得起碼老師就不一樣了。那時的教師更謹慎,更敬業,更有德操。主要原因只有一個,即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與現在比較完全不一樣…

    首先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同。經歷了建國後歷次政治運動,包括正處文革期間,教師們個個心存畏懼;其次是當時的經濟環境不同。在教師內部,乃至於全社會收入來源單一,且收入差距不大,生活狀況般般,大家心態比較平和;再就是,當時的校園環境單純。主要是沒有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和職稱評定不公引發的煩躁、煩惱。說透了,都是孔方兄惹的禍,躁惱了教師的心…

    僅舉一例,那是在咱接受基礎教育的這十年,除了小學五年級時聽說一個很頑皮的陳姓男生因不遵守紀律被一位姓蔡的體育老師一掌推倒在地,當時還被當作奇事兒傳得沸沸揚揚,因為沒有造成嚴重後果,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除此,咱再未聽說過,更未看見過老師暴力學生的事情。當然,咱未碰上並不等於沒有,但此類事情應該要比現在少得多。從這一個側面可以看出,當時教師的集體心態是相對平穩的…

    過往的一切事物都會被深深打上時代的烙印,包括人。現在教育與過去教育的不同,現在教師與過去教師的區別,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前後變化的一個方面。如果,片面、孤立、靜止地看待某個領域或某類人群的變化是不會得出客觀、正確的結論的…

    所以,要歷史地看待教育,更要現實地對待教師。教師是教育的主導,更是普通的人,解決好了教師的問題,教育的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當前教師面對的主要問題就是其經濟待遇要按照教師法的要求落實到位。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不但可以穩定現在的教師隊伍,而且更有利於吸收更多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這才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和根本動力…

    再怎麼比較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如果不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高度來認識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師的重要性及牢固樹立起教育優先、教師優待的理念,並認真解決好主要矛盾,那麼我們的國家在強盛的道路上就不會走的更高、更遠…

  • 17 # 劉合流浪

    以前的教育,老師真教,學生學不好老師都感覺無光。現在的教育,學生學不好怪家長,學校推給家庭。教風不正,無奈學生只能上補習班。悲哀呀。

  • 18 # 塗之人995

    一九四七年,我媽生下我。一九五二年,我發矇讀書。一九六五年完成初中學業。因患肺癆,不能繼續上學,於是工作——臨時工,不體檢的——於是參加文化大革命,一邊自學,一邊幹活,一邊幹革命。

    一九七二年在國企轉正。恢復高考那年,準備考美院。時正辦工作調動,好友說“你黴了!考個屁——你去上學,誰供你媽,誰養汝娃?”於是放棄高考,留下遺恨。

    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中國教育,除文化革命那些年,我以為都認真,都努力,因而都有成效。

    我教書時,工資加獎金四十多元。課餘帶學生習畫,貼時間,貼紙筆,甚至貼飯——周未,學生來家,到飯點就留下——我卻樂此不疲!

    三節兩壽,學生也有禮,我也收。

  • 19 # 五102825811

    這三代人不能一慨而論。50後的我小學 中學受到的教育 政治第一 什麼國民黨不抗日 世界上三分之二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等待我們去解放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 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沒了學校分數壓力 一走了之 !60年代不知道,70年代不清楚不能妄加評論

  • 20 # 在逆境中行走

    那時要求為國家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以為國為民做了多少貢獻體現能力。現在講的是讀書為升官發財,錢多才能體現你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人很享受一個人獨處的狀態?獨處時都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