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21 # 天淞子

    齊白石說過這樣的話:“過似以媚俗,不似以欺世,似與不似之間為之藝術”。齊白石這話當時主要是針對中國畫的,他的意思是畫得太像物象(原型、模型)就俗氣了,比如以中國畫畫泰山,如果一筆一劃簡直像描摹一樣將泰山畫出來,那肯定是一種媚俗行為,你不是在創作;但是,太不像物象(原型、模型)則是欺世盜名,這話的意思其實是批評低水平的連起碼畫畫技藝都不具備的傢伙騙取名利,你連一座山都畫不好,你還號稱什麼畫家呀?那麼,真正高品質、上乘作品應該是又像又不像,在似與不似之間,衡量標準就看你如何把握似與不似,如何令其充分表情達意,“表情達意”的深度、廣度——這裡,對“似與不似”的把握水準,是對中國畫的技藝評定標準,或者說形式水準的標準;而表情達意的深度和廣度,則是對一幅中國畫的內涵的評判標準。

    比如寫真畫,更甚的是一種叫超寫真畫,比如這幅據說賣出千萬元的冷軍畫。

    我對畫沒有研究,所以我看不出這幅畫到底有多少藝術價值。

    ——可我看到這幅達利的畫時,幾乎一眼之後心境就被重重的觸動了一下,一臺鍾像一張皮,有的掛在樹枝上,有的滑落到桌邊,還有一臺軟踏踏的耷拉在一個……那是一匹馬還是什麼動物或者某種……遠處是山與海……我說不清楚它到底想說什麼,確切的說我不願意說清楚它到底表達了什麼,但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為之深深震撼。

    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 用齊白石對藝術價值高低的話即所謂“似與不似”標準來看,冷軍的畫可謂酷似,所以是一種媚俗,而達利這幅畫恰恰就在似與不似之間,山、海、鍾、樹枝等都明顯的似,總體場景卻不似,個別景物也不似,只要稍微有點欣賞現代派繪畫的修養的人,看到達利的畫,都可以感受到其藝術魅力。

    ——從上乘藝術品層面來說,任何藝術作品都要表達什麼,人性的、社會的、科學的、戰爭的等等,如果你沒人閱讀出你作品表達的東西,那我們只好認為你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一個藝術作品是否傳達了什麼,是衡量作品優劣的標準之一。什麼也沒有傳達,那不是藝術作品。

    起碼這是我評判一幅畫的一個標準之一。

    對,藝術作品優劣當然有標準,有通用標準,有公認標準,也有個人標準。上面我說了一些通用標準,比如齊白石的那句“似與不似”的話,就是一種通用標準、公認標準。我也說了個人標準,比如拿冷軍的畫和那位墨西哥畫家的畫作對比,我感受到作品表達什麼了,就是優秀的作品,否則相對的就是劣質作品。

    藝術作品優劣判斷,和賣出多少錢沒有太大的關係。

  • 22 # 默默看藝術

    藝術,作為人類歷史中發展最為悠久的文化現象之一,流傳至今,展現著千變萬化的姿態。

    從遠古時期的巖壁壁畫到古希臘的精美雕塑,從古羅馬的萬神殿到文藝復興時期大爆發的各路繪畫、雕塑、文學作品,文藝復興之後到近代一路發展來的: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層出不窮的各種流派,再到20、 21世紀的現當代藝術……

    都說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欣賞藝術的人文化背景、偏好不同,他們對於藝術品,就有著各自迥異的評價標準。

    作為藝術愛好者,在默默看來,評價藝術品的優劣,有兩大標準:

    其一,是藝術作品所呈現的綜合藝術效果。 (這件作品,給觀賞者帶來的多方位感受。)

    其二,是藝術作品要傳達的核心思想,和意義。 (這件作品,是否在藝術史上佔據著獨特地位,又或者開拓了一種新的藝術思想。)

    先說其一。藝術作品所呈現的藝術效果,這包括整幅作品的構圖、色彩,對主題物件的渲染刻畫等。

    以文藝復興三傑為例。

    都說文藝復興三傑,是西方藝術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為什麼這麼說?看他們的作品就清楚了。

    米開朗基羅的雕像作品《大衛》,“看大衛,看米開朗基羅一個人的大衛就夠了。”

    在米開朗之前,無數的藝術家們創作過《大衛》,其他藝術家在塑造大衛時,描刻的都是勝利的時刻大衛,大衛總是一副勝利者的姿態,要麼踩著巨人的身體,要麼提著巨人的頭顱。

    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則別開生面,選取少年大衛對巨人歌利亞,開戰前的那一瞬間,大衛渾身緊繃、目視前方,整個身體充滿了力量感,觀眾可以從中,非常直觀的感受到,那種極緊張的情緒,和顫慄之感。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所展現出的陽剛、雄偉之美,被人們公認為,是最具理想化的男性之美的象徵。

    拉斐爾的聖母作品,更是將界女性的柔美、細膩描繪到了極致。

    比如他的作品《草地上的聖母》、《金翅雀的聖母》等,拉斐爾善於用和諧穩定的構圖,典雅沉穩的色調,細緻精確的線條,抓住女性最柔美動人的一面,記錄刻畫、渲染烘托。

    拉斐爾筆下的聖母,永遠是充滿著濃濃的慈愛之情,閃耀著人性光輝,白皙紅潤的肌膚,標緻動人的五官,純淨有情的眼神,聖母和小耶穌相互依偎著的濃濃溫情,將女性之美,和諧之美,詮釋得淋漓盡致。

    再說其二,藝術作品要傳達的核心思想,和其意義。

    梵高的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梵高的作品,在現在人們看來充滿著強烈的激情,令人震撼、感動,是具有強烈感染力的優秀作品。但在梵高自己那個年代,他的作品卻並沒有得到承認。

    為什麼?

    梵高這種對自己思想情緒的感知,用作品、以藝術手法強烈直白的表達出來,還不是那個時代藝術的主流,也不符合當時大眾審美的審美觀。

    梵高這種直面自己內心,深刻剖析內心所思所想,再用藝術、以最直接筆觸、色彩、形象表達出來,太超時代,比起當時,更貼合我們現當代人的內心需求。

    “印象派之父”馬奈作品的《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等,畫中的女人,將視線轉向畫外觀眾,甚至是直勾勾地盯著觀眾,這在當時的法國,引起了重大輿論和譁然。

    馬奈的這種“挑戰權威”的做法,放在西方藝術程序史上來看,是一大進步,在馬奈的畫中,女性自我的意識開始覺醒,繪畫不再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一味畫的像就好,進而突出的是,要傳達某種思想,表達某個態度和主張。

    我是默默,持續分享有料作品。

  • 23 # 達樂奇畫

    誰有話語權,誰決定優劣!這個標準5000年沒變過!

    藝術與權力和財富而生

    藝術作品這個事情,屬於人們精神文明範疇。 所以,從時間上來看,在溫飽問題被解決之前,純粹的藝術作品是不存在的。

    從某一個特定時代來看,有權有勢的人,即早早解決了溫飽,才有精力去滿足其它需求:對感情新鮮感的需求,促使他們去找更多配偶; 對美的需求,促使他們去尋找手工藝人定製社會上沒有的”藝術品“。

    所以,被權貴喜歡的藝術品,被儲存下來,被流傳下來,慢慢塑造了後人和現代人的”藝術“品味。

    換句話說,你自己以為的美,其實是經過曾經的權貴們篩選留下的美,跟個人並沒有多大關係。

    比如這幅畫,在當年,光看這樣子,那叫一個驚世駭俗,但是因為這畫是獻給法國國王的,所以,才得以儲存下來。

    能得到國王的喜愛,這是畫家的福氣,也是這幅畫的福氣。 這幅畫現在被私人收藏,已經變成一筆可觀的財富了, 如果拿出來拍賣,輕輕鬆鬆幾個億。

    藝術品的優劣不絕對,隨時間會互相轉換的

    上一個觀點對應中國一句古話叫:楚王好細腰,後宮多餓死。

    這一個觀點對應中國另一個現象叫:環肥燕瘦,各有千秋。或者叫楊玉環在漢代根本不會得寵。

    我們還拿繪畫舉例子,全世界第一苦情的、鬱郁不得志的、到現在連孩子都知道的梵高,他的畫從生前的一文不值到現在一幅畫能換一棟樓,是世人觀點的變化,而畫還是那些畫。

    選幾幅色彩最明亮的,最能帶給人好心情的畫一起來欣賞。

    梵高這幅畫2017年的時候,拍出了5.3個億的天價。 換做是梵高生前,送給人家,人家都嫌棄佔地方。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和董事長王中軍,2014年花3.3億,拍得梵高這一副靜物畫,這也是梵高和中國的第一次結緣

    所以,誰有話語權,誰決定藝術品的命運!

    以上是一點拙見,感謝閱讀和關注。 我將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美景美食美畫,一樣不錯過!

  • 24 # 練嶽的暉

    人類的地球裡,是三教九流組成的群體社會里,如果下三濫己經叫人道毀滅。不然藝術也被毀滅了。

    藝術一個人不代表什麼,然而是多方面的觀眾,從而使藝術更上一層樓,樓外樓,天外天。

    優劣沉在感在於人們對它評價而產生對另一種蠱惑人心、對一種標準性的藝術產生攻擊性挑撥惑眾謠簡意賅的事非違道而己。

    對藝術的說法、就是擺在市道里的潛在價值,那一方,另一方,暗地裡,明道中,對社會造成良好的一面。標準性的社會里,三教九流,而不是負於九流不入三濫裡。

    藝術是一個審美的角度到另一個角落的審美觀,十全十美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美,美中不足也每一個人心中的一美。完整的藝術需要大眾,而不是個人。

    藝術有情有獨鍾,也有千金難買心頭好,標準,藝術,作品,優劣,還是多方面為標準,版納所巋。

  • 25 # 濃淡任由冰雪中

    藝術作品優劣沒有標準,只有相對的雅與俗,高與低。

    藝術講標準,是一種固定的人為設計,都不可取。為什麼?因為藝術一講規則標準,必然落入俗套,類同,平庸,這是違反藝術規律的發展,不可取。

    我認為,藝術的雅與俗是存在的;如用筆造型,功力,氣韻和意境,厚重樸拙和耐看,書法的雅俗,等等都會體現在作品上的藝術水平高低。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頭到老說的容易的歌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