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粉底液睫毛膏眼線筆唇

    王玉瑩就是王欽若家的長女,從王玉瑩的角度考慮來看,父親縱然現在得到皇帝的尊重,但是將來總歸是靠自己來爭取幸福。所以能夠成為楚王的正妃,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算父親出了事情,估計也會看在楚王和王妃的面子上不予以計較。

  • 2 # 忘憂草

    王欽若、丁謂之流善溜鬚拍馬,見風使舵,宮於心機,王欽若把自己的小女兒嫁給丁謂。覺得丁前途無可限量,奈何丁謂過於財迷心竅,本來之前“進貢大遼兩萬次品歲幣 ”事件,王欽若因為替丁謂頂罪差點進不了朝堂。幸虧自己大女兒相助才能重回朝堂。可是後來劉娥當政期間丁謂再次貪汙國庫錢財,於是王欽若為了救女婿再次頂罪流放,丁謂被貶官。

  • 3 # 愛國小書童

    王玉茹是王欽若次女,王欽若是歷史名人,曾在宋真宗、宋仁宗時期兩度擔任宰相,號稱五鬼之一。後人曾將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五人稱為北宋五鬼,五人都以奸滑而聞名,其中以丁謂和王欽若為最盛。史料裡對她並無什麼記載,估計結局不能好。

  • 4 # 墩媽於浪

    當大臣向他敬獻《武后臨朝圖》時,她卻撕碎圖怒斥道:我不做這種對不起大宋祖宗的事,而在她去世前的一個月,卻又堅持穿著天子袞服去祭祀祖宗。若說劉娥沒有稱帝之以,未免太假。

    根據史料記載:她“性警悟,曉書史”,非常聰明。天禧4年,宋真宗重病,許多國家大事都交由劉皇后處理,由此可見劉娥具有較高的從政素質,而又有一定的從政經驗,為她以後的垂簾聽政奠定了基礎。

    乾興元年,宋真宗駕崩,年僅13歲的兒子宋仁宗趙禎繼位,劉娥升級為皇太后,根據宋真宗遺詔:軍國大事權取皇太后處置,而當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時留下的遺詔是: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

    這兩者,一個是不知道咋辦時才問武則天,另一個是全由劉娥全權處理,可見宋真宗對劉娥不僅偏愛,而且十分信任,簡直是有將她送上皇帝寶座的意思。

    劉娥不具備寒門的支援

    在李治時期,門閥士族和普通寒門之間鬥爭激烈,武剛天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擴大科舉制度,讓許多寒門子弟能夠進入仕途,提供了大量的參政的機會,將他們任用在各部要職,同時也為自己招攬了大批寒門支持者。

    而到了宋朝時期,經過百年混戰,仕族門閥之間的影響已經很小了,受到經濟衝擊的影響,許多貴族顯赫也僅限於一兩代人之間,在這種經濟基礎上,很難再形成門閥團隊,這些人之間的和與不和,僅僅是因為個人好惡或者是政見異同,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團體穩定性非常差。

    劉娥沒有強大的外戚集團支援

    劉娥的父親劉通曾任虎捷指揮使,但在劉娥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所以長大後的劉娥淪落成了一名以賣唱為生的藝人,並嫁給了銀匠龔美,後來二人一起去北漂,才得以和宋真宗趙恆相遇。

    劉娥沒有顯赫的背景,唯一的親人就是前夫龔美,在劉娥得勢後,為了表示對龔美的感激,認他為兄,賜姓劉,並讓他在宮中擔任要職,但他的銀匠出身也決定了他的個人素質能力有限,不能形成強有力的力量。

    劉娥也曾試圖培育劉姓勢力,如錢惟演曾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美,但他最終在政治上並不得意。

    劉娥也曾試圖以同姓同宗為由,拉攏開封知府劉綜,龍圖閣直學士劉燁,但都被這二位直言拒絕。

    可見劉娥皇太后的身份,也並不能拉攏劉姓氏族。除了沒有形成足以自保和抗衡政敵的集團外,宋朝初期建立制度也對劉娥進行了限制。

    宋朝立國後吸取了唐朝宗室專權的教訓,制定了嚴格的親屬迴避法,在重要職位上並不任用宗室和外戚。

    武則天的前車之鑑

    武則天曾顯赫一時,建立武周十五年,卻最終倒在了“神龍政變”之下,最後只得去帝號,稱天大聖皇后,82歲時悽慘的死在上陽宮。而後來想模仿她的韋皇后,永樂公主都沒有擺脫悲劇的命運。

    從當時的朝局來看,儘管太祖太宗兩個派系都有矛盾,但在阻止劉娥稱帝這個事情上卻是一致的。而且劉娥沒有子嗣,可以依賴的劉姓族人又非常少,若強行稱帝,不僅會被人所唾棄,還會抹殺掉她的所有功績。

    所以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劉娥不稱帝,卻垂簾聽政掌握著實權,享盡了皇家尊榮,以至於最後敢於在遺詔中發出“無愧前古”之聲。

    【END】

  • 5 # 5有5

    劉娥,章獻明肅皇后,宋朝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太后。垂簾聽政十一年,有稱帝之勢,卻沒有稱帝之實。被後世贊為:“ “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劉娥對稱帝一事一直是一個矛盾體。

    劉娥在當皇后時就能堪破陰謀,維護自己利益。在真宗去世後,劉娥體會到絕對權力的好處,她會不動心嘛?

    劉娥在當皇后時不僅能把後宮事情處理的井井有條,還常常協助真宗處理政務。真宗病重時,寇準等人為了避免武則天的事情發生在本朝,便和真宗秘密商議廢掉劉娥。不巧走漏訊息,真宗又搖擺不定,把鍋甩給寇準。導致寇準罷相,劉娥的親信丁謂出任宰相。

    “是歲仲春,所苦浸劇,自疑不起,嘗臥枕懷政股,與之謀,欲命太子監國。懷政實典左右春坊事,出告寇準。準遂請間建議,密令楊億草奏。已而事洩,準罷相。”——《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九十六》

    劉娥在垂簾聽政後,丁謂決定她們孤兒寡母,便有了架空劉娥的心思。劉娥發現後要殺掉丁謂,被群臣勸阻,丁謂被貶。

    太后怒甚,欲誅謂,拯進曰:「謂固有罪,然帝新即位,亟誅大臣,駭天下耳目。且謂豈有逆謀哉?第失奏山陵事耳。」太后少解。——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九十八》

    劉娥面對危險,每次都能化險為夷,是巧合嗎?私認為是她安排周密,手段雷霆,劉娥對權力的慾望躍然紙上。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輔政以後,軍國大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劉娥決定投石問路。

    為了試探大臣對自己稱帝的意見,把當時的宰相魯宗道單獨召進了宮中。問他如何看待唐朝的武則天。面對太后直白的詢問,魯宗道只能裝不知道:“她是唐朝的罪人,差點讓唐朝玩完。”劉娥一聽,你這是在點我呀,便沉默不語。此後也多次詢問朝臣,朝臣具發揚沉默是金的精神,進行無言的抗議。

    朝臣並不是一致的反對劉娥稱帝,殿中丞方仲弓上書,請劉娥“行武后故事”;權知開封府,後入朝拜相的程琳亦獻上《武后臨朝圖》,劉娥面對大臣的沉默,表態: “我不做這種對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先是,小臣方仲弓上書,請依武后故事,立劉氏廟,而程琳亦獻《武后臨朝圖》,後擲其書於地曰:‘吾不作此負祖宗事。節選•宋史

    由此可見,劉娥並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支援自己稱帝的勢力不夠強大,強行稱帝的後果自己負擔不起。加上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強大的文官力量遏制了劉娥的稱帝夢。

    面對種種限制,病重的劉娥有一絲絲遺憾,決定以袞服祭廟。

    袞服為皇帝服裝,劉娥提出穿袞服祭廟,可窺其心思不一般。為此朝堂爭論不休,最後決定: 只能把袞服減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佩劍,龍花十六珠,前後垂珠翠各十二旒,以袞衣祭廟。

    劉娥透過祭廟彌補了自己心中的缺憾。在垂危之際, 用力拉扯身上的衣服。有朝臣說到:“太后不想穿袞服去見先帝。”可見她矛盾的內心。

    劉娥垂簾聽政時,保證了宋王朝的順利運轉。多次想要實現自己對權力的慾望,因制度也好,無人支援也罷,最終只能埋在心底深處。

  • 6 # 酒釀歷史

    劉娥,宋真宗的皇后,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但是沒有稱帝,其一生也是充滿傳奇色彩。

    劉娥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就都去世了,成了一個孤兒,寄養在外婆家。

    但是寄人籬下討生活的日子並不好過,成了歌女,很小就嫁給了銀匠龔美。

    可是,期待的好生活並沒有到來,夫妻倆依然揭不開鍋,想著京城好,或許會有出路,就一起到了京城,沒想到生活比在老家更加艱難。

    無奈之下,把劉娥送進了還是太子的趙恆府中,從此開始了宮廷生活,一路升級打怪,到了太后之位。

    天禧三年,趙恆經常生病,無法處理國家大事,這給了劉娥涉及朝政的機會。在趙恆生病的期間漸漸把持朝政,打壓處理了反對自己的大臣寇準,丁謂等人,開始臨朝稱制。

    臨朝稱制多年,連龍袍都穿了,到最後一步登基止住了,我認為她是不敢

    原因是多方面:

    其一:前車之鑑

    劉娥因為沒有稱帝被後世稱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其實很能說明一切,說這句話的主要原因是她沒有登基稱帝,並不只是她沒有殘暴不仁。

    武則天因為稱帝既殺害了自己的親人,還殘害了很多反對自己稱帝的大臣,為了權力可謂不擇手段。

    後人對呂武的評價更差,況且呂后死後,朝中大臣立刻發動了政變,將呂后一族全部正法。

    自己死了之後,這幫大臣會怎麼跟自己清算呢?正是武則天身後的惡名,罵聲讓劉娥在權力爭奪中有了理智,止步於此。

    其二:反對聲高

    漢唐可沒有重文輕武,呂武遇到的阻力依然很大,而宋朝滿朝的文官,諫官,劉娥要稱帝,口水仗有得打,即使不殺,總不能都貶了吧,那誰為朝廷效力呢。

    這種情況之下,她不得不考慮,在眾人的反對聲中登基,這幫大臣真的會效忠自己嗎,還是像李唐復國一樣,背地裡還是要扶持新帝。

    其三:外戚勢力

    武則天登基攝政,武則天身後有武氏家族,武家本身商賈出身,有錢,後又被封了官,武則天兄弟姐妹眾多,都是助力。

    呂后身後有呂氏外戚,哥哥,侄子,姐夫,妹夫可都在朝中做官。

    而劉娥作為一個孤女,只有前夫認作的乾哥哥,封了個沒啥權力的官,孤軍一人。

    其四:繼承問題

    劉娥最重要的是她沒有兒子,宋仁宗可不是她的親生兒子,這一點她自始至終都是知道的。

    武則天登基之後,皇位傳承在兒子和武家子侄之間搖擺,而劉娥如果登基,她的皇位還是隻能傳給宋仁宗。

    她費盡心思得來的皇位還是要轉交別人,而此時,她已經把持朝政,穿了龍袍,權力跟皇帝一樣,只是少了一個稱呼,儀式而已。

    所以,我認為,面對朝臣的反對,武則天登基後身後的罵名,勢單力薄的劉太后,登基之後還要回到繼承人問題,她不敢了。

    所以,為了保持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氣度和覺悟,她說“我不做這種對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 7 # 當代曹植

    劉娥並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支援自己稱帝的勢力不夠強大,強行稱帝的後果自己負擔不起。加上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強大的文官力量遏制了劉娥的稱帝夢。

    劉娥因為沒有稱帝被後世稱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武則天因為稱帝既殺害了自己的親人,還殘害了很多反對自己稱帝的大臣。

    後人對呂武的評價很差。

    呂后死後,朝中大臣立刻發動了政變,將呂后一族全部正法。

    自己死了之後,這幫大臣會怎麼跟自己清算呢?

    正是武則天身後的惡名,讓劉娥在權力爭奪中有了理智,止步於此。

    漢唐可沒有重文輕武,呂武遇到的阻力依然很大,而宋朝滿朝的文官,諫官,劉娥要稱帝,口水仗有得打,即使不殺,總不能都貶了吧,那誰為朝廷效力呢?

    武則天登基攝政,武則天身後有武氏家族,武家本身商賈出身,有錢,後又被封了官,武則天兄弟姐妹眾多,都是助力。

    呂后身後有呂氏外戚,哥哥,侄子,姐夫,妹夫可都在朝中做官。

    而劉娥作為一個孤女,只有前夫認作的乾哥哥。

    劉娥沒有兒子,宋仁宗不是她的親生兒子。

    武則天登基之後,皇位傳承在兒子和武家子侄之間搖擺,而劉娥如果登基,她的皇位只能傳給宋仁宗。

    她費盡心思得來的皇位還是要轉交別人。

    面對種種限制,病重的劉娥有一絲絲遺憾,決定以袞服祭廟。

    袞服為皇帝服裝,劉娥提出穿袞服祭廟,可窺其心思不一般。為此朝堂爭論不休,最後決定: 只能把袞服減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佩劍,龍花十六珠,前後垂珠翠各十二旒,以袞衣祭廟。

    劉娥透過祭廟彌補了自己心中的缺憾。在垂危之際, 用力拉扯身上的衣服。有朝臣說到:“太后不想穿袞服去見先帝。”

    劉娥垂簾聽政時,保證了宋王朝的順利運轉。多次想要實現自己對權力的慾望,因制度也好,無人支援也罷,最終只能埋在心底深處。

  • 8 # 小島知風

    劉娥是北宋第一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后,她的權勢非常大,在歷史上她和武則天以及呂后齊名,她當時權勢已經壓過了宋仁宗,完全可以廢除宋仁宗取而代之,但是她始終沒有像武則天一般變成女皇。是她不想嗎?還是她不敢?

    劉娥稱帝沒有意義

    劉娥不是不想稱帝也不是不敢稱帝,而是她稱帝以後也沒有任何意義。

    先看劉娥出身,劉娥出身非常低微,早年父母雙亡,可以說是一位孤女,她沒有兄弟姐妹,據傳聞她在十二三歲時曾經嫁給過銀匠龔美,後來龔美家貧,又把她賣給了當時還是王爺的宋真宗趙恆,從此劉娥攀上高枝變鳳凰。

    劉娥發跡之後,為了報答龔美,她認龔美為兄長,而龔美也從此改名劉美,成為了劉娥唯一的孃家人,劉美為人庸庸碌碌,沒有什麼能力,劉娥發達以後,劉美因為能力問題也只是出任了一些虛職官位,所以劉娥與武則天和呂后不同,她沒有強大的孃家勢力支援。

    而且假設劉娥稱帝以後,她為了把皇位傳給誰?劉美的後人嗎?那朝臣肯定不幹,而且也沒有意義,不還是得傳位給養子宋仁宗趙禎,那何必做這惡人,背上惡名,宋仁宗年幼,朝政大權都在劉娥手裡,她雖無皇帝名分,確有皇帝之實,所以何必再背惡名。

    這是劉娥早就想明白的地方,所以她一生沒有稱帝,也給自己在後世歷史上留下的比較高的評價,歷史評價她為“有呂武之才,而無呂武之惡”,這已經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劉娥想過稱帝

    劉娥最初可不是沒想過稱帝,劉娥執掌北宋大權可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執掌大權的,她在這個過程中先後鬥倒了兩名宰相和一位王爺。

    其實劉娥在宋真宗晚期就已經開始幫助患有精神疾病的宋真宗處理朝政掌握權力了,但是宋真宗時期的明相寇準非常反感劉娥,他擔心劉娥是第二個武則天,會威脅到皇權,所以他多次想勸宋真宗廢掉劉娥的皇后之位。

    結果劉娥在政治上很快找到盟友,她利用奸臣丁謂、曹利用、王欽若等人鬥倒了一代名相寇準,將寇準貶官雷州,最後寇準客死雷州。

    宋真宗在後期也發現了劉娥比較有權利慾和野心,所以他在臨死前把宋仁宗趙禎託付給劉娥,允許她臨朝稱制,但是又擔心劉娥會成為武則天,於是他想再給弟弟趙元儼一道旨意,由趙元儼和劉娥共同輔佐年幼的宋仁宗,這位趙元儼就是民間傳說的八賢王。

    趙元儼其實還是比較有野心的,他想趁著宋仁宗年幼獨攬大權,結果劉娥也擔心他想攬權,所以在宋真宗臨死前,劉娥故意使計策嚇跑了趙元儼,使得他認為宮內有人想暗害他,不敢入宮見哥哥宋真宗最後一面,最終宋真宗也沒等來弟弟就嚥氣了,沒有當面向趙元儼囑託。

    宋仁宗繼位後,劉娥不停用政治手段打壓趙元儼派系,最終逼得趙元儼閉門謝客,只能做一個閒散富貴王爺。

    趙元儼被鬥垮以後,就輪到了劉娥昔日的政治盟友丁謂,當年將寇準罷免相位以後,接替寇準出任宰相的就是丁謂,宋仁宗十三歲繼位,尚在幼年,丁謂認為皇帝年幼,劉娥時女流之輩,他便想獨攬大權架空劉娥。

    結果就是丁謂可是小瞧了劉娥這個女流之輩,劉娥很快發現丁謂野心,於是再度施展雷霆手段,很快罷免了丁謂的相位,將丁謂貶官海南崖州,最終丁謂也是客死崖州。

    至此劉娥徹底掌控了北宋最高權力,當時很多善於諂媚的大臣如程琳等人曾勸諫劉娥效仿武則天稱帝,但是被劉娥否決了。

    劉娥雖然拒絕了效仿武則天稱帝的提議,但是她做的僭越行為也很多,這也是後世對她比較不滿的地方,劉娥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她在祭祀北宋太廟或出席重大典禮活動時都會身著龍袍,也就是皇帝的衣服出席,這說明劉娥有過稱帝的野心。

    劉娥並非不敢稱帝

    但是劉娥之所以沒有稱帝,是因為主客觀條件都不允許,更重要的是主管條件,並非她不敢稱帝,以劉娥整治寇準和丁謂的手段來看,她的政治手段還是非常高明,所以她如果想稱帝,北宋那些士大夫還真攔不住她。

    上面說過劉娥孃家基本沒人,而且劉娥一生沒有生育孩子,她唯一的孩子宋仁宗趙禎是她的養子,並不是她親生,所以劉娥稱帝只能是自己圖一時之名分和爽快,而且她還會受到後世唾罵。

    劉娥曾經問過群臣,武則天是什麼樣的人,當時著名的諫臣魯宗道直接回懟劉娥,他說武則天乃大唐之罪人也。劉娥聽後默然不語,場面十分尷尬。

    從這就可以看出劉娥考慮到了武則天在後世揹負的罵名,而她如果稱帝除了有了皇帝名號之外,對她沒有太大好處,她不稱帝,北宋最高的權力也掌握在她手裡,所以沒有太大區別。

    如果劉娥為孃家親族冒險一搏稱帝,用劉氏取代趙氏,這樣做的話即使揹負了千古罵名也還值得,但是劉娥孃家基本沒有人,她即使稱帝,皇位最終還是得還給養子趙禎,然後她還不落好,在歷史上揹負罵名,所以稱帝的價效比太低,劉娥是非常精明強幹的女人,她把這筆賬早就算清楚了,因此劉娥最終拒絕稱帝。

    寫在最後

    劉娥最終沒有取代宋仁宗而稱帝也讓她在歷史上留下了賢名,而且劉娥在臨死時強烈示意宋仁宗在她死後將她身上龍袍換掉,以後服下葬,這說明了劉娥最終還是選擇顧及了自己身後名聲。

    劉娥其實主要還是權力慾比較強盛,她一直到死都不肯還政於宋仁宗,說明了她權力慾非常強,在劉娥臨朝稱制後期,宋仁宗已經年近二十,很多朝臣都上書讓劉娥還政宋仁宗,好能讓仁宗親政,但是劉娥始終拒絕,並且將建議還政的官員全部貶官打壓。

    所以怎麼看劉娥都不是沒有稱帝的野心,而且權力慾極強。

    但是劉娥處理朝政還算是很有能力,她為“仁宗盛治”奠定了基礎,她留給宋仁宗的是相對富庶基礎深厚的北宋江山。

    而且劉娥最終沒有稱帝,堅持以後服陪葬宋真宗趙恆,說明了她內心是忠於丈夫宋真宗趙恆的,也因此劉娥在歷史上名聲還是比較不錯,算是一代賢后。

  • 9 # 歲月是一條河流

    劉娥太后是宋朝首位臨朝攝政的太后。她從一個善擊小撥浪鼓的銀匠的媳婦逆襲成為真宗趙恆的皇后,並在真宗駕崩後,監國攝政11載,其一生極富傳奇色彩。

    劉娥出身於一個武官家庭,但由於任嘉州刺史的父親劉通的早逝,劉娥被寄養於外婆家。自小,劉娥就打得一手好撥浪鼓。

    劉娥後來被嫁給了銀匠龔美,並隨龔美到開封謀生。這次開封之行,徹底改變了劉娥一生的命運。

    銀匠龔美在生意往來中,結識了襄王府的指揮使張耆。

    透過張耆,龔美把自己的媳婦劉娥獻給了襄王趙恆。

    襄王趙恆非常迷戀聰慧貌美的劉娥,但由於父親宋太宗趙光義的強烈反對,趙恆只得把劉娥私藏於指揮使張耆家中。

    不得不說,真宗趙恆對劉娥確是真愛。

    等到997年,太宗崩,真宗即位時,真宗與劉娥的這種偷偷摸摸的關係保持了15年之久。

    真宗即位後,立即將劉娥召入宮中,晉封其美人,寵冠後宮。

    真宗的郭皇后在1007年病故後,真宗就想立劉娥為後。怎奈劉娥出身過於低微,又有些來路不明,所以翰林學士李迪等人就極力反對。

    當時,真宗後宮有位沈才人,出身名門望族,參知政事趙安仁就提議立沈氏為後。

    但真宗卻心意已決,既然劉娥做不成皇后,那就誰也別想做皇后,後位虛位以待。於是,劉娥很快就位列妃嬪之首的德妃。

    劉娥一生無子,但這並沒有絲毫減弱真宗對劉娥的真愛。

    在真宗的默許下,劉娥的侍女李氏所生的兒子趙禎被劉娥據為己有。劉娥因此母憑子貴,於1012年被冊封為皇后。

    自1020年起,真宗開始體弱多病。這時皇后劉娥開始插手朝政,並取得了丁謂、錢惟演等人的支援。

    劉娥的干政遭到了宰相李迪、寇準的強烈不滿。

    但在皇后劉娥與丁謂的聯手下,寇準被貶為道州司馬,李迪被逐出京師,知鄆州。而劉娥派系掌握大權,丁謂出任宰相,錢惟演任職樞密使。

    1022年,真宗駕崩,年僅13歲的仁宗趙禎即位,太后劉娥臨朝聽政。

    劉娥在攝政期間,驅逐奸侫,重用賢臣,施政還是為人稱道的 。

    宰相丁謂與宦官雷允恭暗中勾結,獨斷專權,有意架空太后劉娥。

    太后劉娥見招拆招,借丁謂、雷允恭擅移真宗寢陵之機,處死了雷允恭,將丁謂趕到了崖州做了司戶參軍。而賢臣王曾、呂夷簡等被劉娥所倚重。

    北宋王朝在太后劉娥的治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已現“仁宗盛世”之像。

    劉娥從一個銀匠之妻,一路走來,成為萬民仰止的太后,親手治下清平盛世,殊為不易。那麼在劉娥的內心,有沒有想過,像武后一樣,再進一步,登上皇位呢?

    劉娥在垂簾聽政之初,曾信誓旦旦表示,一旦仁宗趙禎年長便還政。

    但直到仁宗20多歲時,劉娥還沒有絲毫歸政的意思。

    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宋綬曾上書,建議劉娥太后與仁宗分權,太后處理軍國要事,其餘的政事則直接由仁宗裁決。

    這項提議令戀棧的劉娥大為惱怒,宋綬也被劉娥逐出朝廷,外放到應天府。

    1033年2月,劉娥太后出席祭太廟大典時,要求著皇帝的袞服。

    在參知政事、尚書左丞晏殊等人的強烈反對下,劉娥太后還是將袞服上的圖案稍加變通後,依然著袞服出席了祭獻儀式。

    種種跡象表明,劉娥對皇位還是有強烈慾望的。但她為什麼在離皇位一步之遙時,卻望而卻步了呢?

    北宋的文臣與皇帝共治天下,那些士大夫們與皇帝鬥智鬥勇,火力全開,懟得皇帝都顏面不留。

    劉娥從立後到干政,一直就受到寇準、李迪等人的硬懟。就連未及時還政於仁宗,也被范仲淹等人猛噴。

    劉娥曾試探參知政事魯宗道,如何看待武則天。

    魯宗道不假思索答道,武則天是唐朝的罪人。

    劉娥無言以對。

    有這些不懼死的朝廷硬骨頭,劉娥知道自己是做不成武則天的。

    當大臣程琳為了取悅太后劉娥,勸太后廢宋稱帝,而獻上《武后臨朝圖》時,劉娥表示不會有負祖宗。

    劉娥的內心還是充滿著對皇權的渴望的。但是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是不容許她有任何的僭越。

    劉娥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她在臨終之前,也只能以身著袞衣祭祀太廟來了卻心底未了的遺憾了。

  • 10 # 三少yun

    《清平樂》播出後,有人疑惑太后劉娥為什麼沒有稱帝,是不想稱帝? 還是不敢稱帝?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劉娥當然想稱帝

    劉娥,是宋朝第一位攝政的皇太后。

    從1022年起,54歲的宋真宗駕崩,劉娥開始執政,到1033年太廟大典結束後,劉娥徹底還政,前後大約有11年的時間。

    劉娥,一直到自己身體實在是不行了,才徹底地交出政權。

    說明了什麼?

    坐在高高的廟堂之上,手握國家千軍萬馬之大權,說劉娥不留念權勢?說劉娥不想名正言順地當皇帝,鬼都不相信?

    大家看,在《清平樂》的第5集,要舉行祭太廟大典的前夕,劉娥提出自己要著袞服祭祀太廟。

    所謂袞服,是指皇帝的禮服,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活動才穿的衣服。

    從這一點,充分說明劉娥的心裡,一直有個當皇帝的夢。

    劉娥是個理性的人

    那麼,劉娥一直把持朝政,為什麼沒有直接稱帝呢?何況,當時兒子仁宗還年幼?

    這與劉娥個人性格有關,因為,劉娥是個很理性的人!

    當年劉娥和趙恆相愛的時候,遭到了趙恆父親宋太宗的暴力反對。

    趙恆不忍和劉娥分開,就將劉娥偷偷藏在一個大臣的家裡。整整15年,劉娥沒有邁出門一步,而是利用這15年的時間,研習琴棋書畫,博覽群書。

    15年的時間,說來容易!

    可是,躲在一個地方,不見天日,還能夠靜下心來學習,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和素質,這種行為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到的!

    劉娥絕對不是一般的人,她高度的自律,高度的理性,為她後來執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娥有稱帝的條件嗎?

    當然有!

    第1:劉娥是個執政的能手

    在15年的幽靜歲月裡博覽群書,到後來宋真宗患病,難以支援日常政事。實際上,宋真宗最後兩年皇帝的政務,都是劉娥處理的。

    第2:劉娥有這個能力

    我們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劉娥完成了從宋真宗時代到宋仁宗時代政權的平穩交接,更為宋朝在宋仁宗時期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3:劉娥對待大臣的把握上,是非分明,具有睿智的眼光。

    丁謂是北宋的宰相,是個天才式人物。最初,劉娥在培植自己勢力的時候,想方設法和丁謂結聯姻,結成了親戚關係。

    然而,丁謂依靠自己的聰明,作惡太多。最後,劉娥將這個自己培養的大臣罷相貶職。

    劉娥為什麼不稱帝?

    劉娥既然一直有稱帝的夢想,又有這個稱帝的能力,為什麼到後來她還是沒有稱帝呢?僅僅只是穿了一次袞服,過癮嗎?

    說到底,還是因為劉娥是個理性的人,她對自己稱帝之路做過深刻的評估。

    首先:稱帝之路很艱難。

    因為劉娥出身卑微,孃家人勢單力薄。不像呂雉,她的孃家哥哥一直都是她堅強有力的後援。

    其次:稱帝之後的意義不大。

    劉娥沒有生育,她也並非宋仁宗趙禎的生母。

    即使劉娥費盡心事稱帝了,最後還是要還政於宋仁宗。呂雉也好,武則天也罷,她們稱帝后都可以給自己的兒子,或者孃家人帶來利益。

    這一點,是劉娥不稱帝的最關鍵的地方。

    最後,劉娥看重她和宋真宗的感情,她不想違背趙恆的心意。

    劉娥臨死前,不停地拉扯身上的袞服。可以看得出,她不願意穿著天子的袞服,去見地下的宋真宗。

    劉娥是宋真宗的妻子,卻不是宋仁宗的母親,皇位是宋真宗留給兒子宋仁宗的。如果劉娥真的稱帝了,就說明劉娥搶了宋真宗兒子的皇位。

    也就是說,劉娥背叛了宋真宗。

    劉娥是個理性的人,她不願意做這種事。

    所以,當程琳拿著《武后臨朝圖》給劉娥看時,劉太后當機將圖擲於地上,說道:

    "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

    三少說:

    劉娥在祭祖前幾天,夜夜咳喘,不能平臥,御醫已經不敢再用重藥了。劉娥要求穿袞服,是因為她已經知道自己大限將至。

    十年監國的辛苦,穿一次袞服,圓夢罷了!

  • 11 # 遊子dream

    《清平樂》中,我們看到劉娥最後一次祭祀太廟時,穿的是類似於天子的袞服出場,由此可見,她是有稱帝的雄心,卻沒有稱帝的膽量,因為當時的環境不允許其這麼做。

    眾所周知,北宋時期一直重文輕武,朝堂之上都是些士大夫,他們熟讀詩書,都是些認死理的儒士們。劉娥垂簾聽政期間就曾多次向朝中大臣暗示她想當帝王的心思,卻一直得不到迴應,這是無法稱帝的原因之一。

    其次劉娥自幼失去雙親,一直在外婆家長大,曾嫁予銀匠龔美為妻,後走投無路之下,被丈夫賣掉,二婚嫁給了宋真宗趙恆,其外戚勢力薄弱,得不到任何支援,且其一生無子嗣,唯一叫其娘娘的宋仁宗趙禎還是李宸妃的兒子,因此真宗駕崩後,仁宗繼位理所當然,儘管趙禎當時還小,需要劉娥的輔助,但也僅限於從旁協助,待其長大後,需還政於他,而不能獨攬朝綱,謀權篡位,因為朝堂上下多少雙眼睛在看著,劉娥根本沒有機會稱帝。

    總結

    劉娥垂簾聽政的十一年中,還是做出許多貢獻的。世人都說她有武則天的經歷,卻沒有武后的狠勁,其實不然,我認為劉娥有自己的考量,她不稱帝實為明智之舉。

  • 12 # 江湖小曉生

    慈禧最佩服的古人就是宋仁宗時期的太后劉娥,為什麼?因為這個女人跟慈禧很相似,都是權傾朝野的太后,都有登基稱帝的可能,都沒有稱帝。

    劉娥這個大姐很不安分,她做了太后以後,最喜歡做的事情,那就是穿龍袍,沒事兒就穿龍袍睡龍椅,壓根不把宋仁宗放在眼裡。

    這意思就很明顯了,咱是要登基稱帝的女人。可是到最後她還是憋住了沒有稱帝,這是為什麼呢?真的是因為不敢嗎?

    劉娥還真的不敢稱帝。

    歷史上中原王朝真正稱帝的女皇帝,只有武則天這一位。為什麼武則天敢如此明目張膽地稱帝?她有能力不假,最關鍵的是有人可以為她善後。

    武則天有倆傻兒子,李顯和李旦還活著,這兩個人是李治的兒子,李唐王朝正兒八經的嫡子孫,所以他們是有繼承權的。

    謂等請太后御別殿,太后遣張景宗、雷允恭諭曰:"皇帝視事,當朝夕在側,何須別御一殿?"於是請帝與太后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簾決事。議已定,太后忽出手書,第欲禁中閱章奏,遇大事即召對輔臣。其謀出於丁謂,非太后意也。謂既貶,馮拯等三上奏,請如初議。帝亦以為言,於是始同御承明殿。---《宋史》

    將來武則天掛了以後,不管是哪一個登基稱帝,那都是她武則天的兒子,兒子當然不會清算自己的老媽,所以武則天可以放心大膽地玩。

    劉娥就不一樣了,劉娥是宋真宗最愛的女人,很早就立為了皇后,可是劉娥不孕不育,這是一件尷尬的事情。

    皇后不能生育的話,自然就要從其他女人的孩子裡選一個出來繼承皇位。為此宋真宗便選中了趙禎。

    趙禎的母親李宸妃當時只是劉娥身邊的宮女,宋真宗跟她相親相愛以後,就生下了趙禎。但是這只是宋真宗和劉娥的計謀罷了,生下的趙禎立刻就過繼給了劉娥。

    這麼一來劉娥可就有了兒子了,自然也就能坐穩皇后的位置了。但是紙包不住火,將來這件事總歸會被人給揭開,這就是劉娥擔心的地方。

    武則天死後有李顯和李旦為她善後,可自己死後有誰來善後呢?趙禎不是自己親生的,又被自己架空了,將來如果她登基稱帝了,更是要廢了趙禎。

    這麼一來劉娥和趙禎可就徹底結仇了,為此劉娥根本就不敢登基稱帝,她擔心將來會有人清算她。

    劉娥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

    宋真宗看中的是劉娥的美貌,劉娥看中的則是宋真宗的江山。很顯然讓一個普通女人一步登天最好的辦法,那就是嫁得好。

    劉娥是嫁得好的那種,一口氣就從平民成為了豪門貴婦,而且是頂尖水平的那種貴婦。等到宋真宗死後,劉娥就徹底掌握了朝政。

    這位大姐是個能人啊,一手提溜著年幼的宋仁宗,一手操持著軍國大事,什麼都不耽誤,可謂是宋朝最有權勢的人了。

    嫁人嫁到這份上,也算是到頭了。劉娥主政期間,宋仁宗連個屁都要悄悄放,為什麼?因為他擔心自己會因為一個屁大的事情被廢了。

    反正都不是自己的兒子,換誰來當皇帝,還不是劉娥自己來決定?為此宋仁宗只能唯唯諾諾地跟在劉娥身後。

    在朝中她也是很有手段,找機會把權臣丁謂給貶謫到了崖州,又逼迫八賢王趙元儼變成了一個裝瘋賣傻的王爺,從此不理朝政。

    這麼一來無論是皇帝還是群臣,都牢牢掌握在劉娥的手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不少人曾經勸告劉娥,讓劉娥登基稱帝,學習武則天。

    富弼上疏曰:昔莊獻臨朝,陛下受制,事體太弱,而莊獻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葢賴一二忠臣救護之,使莊獻不得縱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實忠臣之力也。今陛下始獲暫 安,遂忘舊日忠臣,羅織其罪而譴逐之。陛下以萬乘之尊,謂廢一婦人甚為小事,然所損之體則極大也。---《宋史》

    劉娥臨朝稱制,一直到死都不肯把權力還給宋仁宗,可見劉娥對權力的慾望有多大。這也是她最為人詬病的地方。

    宋仁宗為何孱弱不堪?劉娥起了很大作用。

    宋仁宗趙禎是一代明君,但是這個皇帝過分孱弱,甚至於可以說是懦弱。那麼是什麼造成了趙禎的這種性格呢?我認為就是劉娥造成的。

    13歲的趙禎稱帝以後,一直都是受到劉娥的擺佈,11年後,劉娥去世了,趙禎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權力。

    可是這個時候的趙禎,其實大家也都是看不上的,為什麼?因為他的性格十分懦弱,任何大臣都敢在他面前胡說八道。

    好在當時宋朝的賢臣居多,這才造就了宋仁宗時期的太平盛世。如果宋仁宗手底下多幾個秦檜、賈似道之類的大臣,那麼這幾十年一定相當昏暗。

    而且宋仁宗已經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劉娥到死都沒有告訴宋仁宗他的生母是誰,還是在劉娥死後,八賢王趙元儼告訴他的。

    可這個時候李宸妃已經死了多年,也就是說因為劉娥的私心,宋仁宗和生母連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可見劉娥的心有多狠。

    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宮,親哭視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銀養之,故不壞。仁宗嘆曰:“人言其可信哉!”---《宋史》

    按理說宋仁宗知道真相以後,應該恨透了劉娥,可是當宋仁宗開啟李宸妃的棺槨後,發現劉娥是厚葬了李宸妃的,他居然一下子就被感動到了?甚至認為劉娥是個大好人,他要感恩戴德地供奉劉娥。

    這是什麼操作?善良比賽嗎?我完全不能理解宋仁宗這種是非不分的態度。很多人說他是明君,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孱弱之君,只是運氣好罷了。

    總結:慈禧和劉娥有同樣的難言之隱。

    慈禧其實也想過登基稱帝,她曾經穿著龍袍詢問李鴻章怎麼樣,李鴻章表示有點大。這下子慈禧算是明白了原來大臣們是不支援她這麼做的。

    其實讓慈禧真正放棄做皇帝念頭的,就是劉娥的那個原因。劉娥沒有兒子,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死了以後,她也就沒有兒子了。

    新上任的光緒皇帝,說到底那也是自己的侄子,不是親生的兒子就不能保證將來能夠給她善後。劉娥考慮到的,慈禧也都考慮到了。

    所以劉娥沒有登基稱帝,慈禧也就沒有登基稱帝。不過這兩個人都喜歡穿龍袍,心思可就是司馬昭之心了。

    參考資料:《宋史》

  • 13 # 德厚致遠

    劉娥的一生極負傳奇色彩,還是位大有作為的皇后,她是宋朝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太后,曾垂簾聽政十一年,在歷代史書中,常把她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並稱三大女主,不過劉娥聰明之處在於:“有稱帝之勢,無稱帝之實”。被後世讚譽:“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娥在出生不久,其父劉通便奉命出征卻不幸犧牲在戰場上,母親龐氏只好帶著襁褓中的劉娥回孃家寄養。也許正是寄人籬下的經歷,鍛鍊了劉娥不屈不撓的精神,早年她就學會了鼗鼓及歌舞,劉娥長大後嫁給了蜀地一個叫龔美的銀匠。由於只靠龔美的生意很難維持家庭生活開銷,龔美便帶她離開蜀地,來到京城汴梁謀生。由於劉娥天生聰慧又天生麗質,她不但歌聲婉轉動聽,且鼗鼓也打得特別好,誰料她一出場便轟動京城,碰巧這趙恆也是個追星族的主,就悄悄微服去看劉娥表演,趙恆見劉娥的美麗容顏便一見鍾情,大為喜愛。立即命人買下劉娥接進府中,很快就如膠似漆恩愛有加,可這事被趙恆的父皇宋太宗得知,當面對他斥責,並讓他趕走劉娥,可趙恆對劉娥情投意合用情極深,實在有些捨不得,就將劉娥偷偷地藏在指揮使張耆的府中。

    可這一藏就是整整十五年,劉娥在這十五年中,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自強自立,飽讀史書,盡覽典籍,不斷地充實自己,增長了自己的智慧才幹,等到趙恆登基稱帝后,劉娥也被接回皇宮重見天日,民間傳說劉娥“狸貓換太子”,把李宸妃產下的皇子據為己有,並憑著母以子貴,升為皇后。等到宋真宗駕崩時,遺詔太子趙禎(仁宗)即位,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后處分,就是由劉娥處理政務,開創了北宋太后垂簾聽政的先河。

    劉娥開始了長達十一年的垂簾聽政,卻沒有稱帝,是怕外戚專權,權大遭忌,如漢初呂后,更怕像唐朝武則天一樣,引起皇親國戚及朝廷大臣們的反對,雖然江山易姓,皇室內鬥,相互殘殺,武則天奪得皇位而臨朝稱治,外戚也由此權勢熏天,可呂后、武后一死,外戚就被徹底清算,甚至被誅殺殆盡,死的悽悽慘慘。

    劉娥充分吸取了呂后、武后的歷史教訓,在用人上也不用人唯親,以免落人話柄,這樣反而保全了她的家族。劉娥還為此建立了完整的太后垂簾聽政制度,以身作則、垂範後世,贏得了一代賢后的美名。

    劉娥的一生,充滿了曲折離奇,從一個賣唱女,到一國之母,再到垂簾聽政,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沒有謀朝篡位,在權力和名譽之間,她還是選擇了名譽,也因此沒有揹負呂后、武則天的罵名,也沒有威脅社稷、更沒有禍及家族,足見她的智慧所在。

  • 14 # 有鄰

    劉娥是北宋第一個掌握實權的太后,她著帝服,履帝職,卻沒有正式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武則天,不是不想,而是阻力太大。

    (一)出生卑微

    劉娥祖籍太原,後又遷到四川,從小父亡故,以流浪賣藝為生,十五歲嫁給銀匠龔美,兩人來到東京汴梁謀生。生活困難,龔美就把劉娥賣到襄王府。

    宋太祖的三子趙恆非常喜歡劉娥,劉娥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可是宋太祖聽說後,將這位來路不明的民間女子趕出了王府。

    宋真宗趙恆繼承皇位後,又將劉娥接進宮。1004年郭皇后去世,真宗想立劉娥為皇后,遭到重臣反對,一致認為“劉娥出身微賤,不可以為一國之母。”

    (二)孤女蛻變為皇后

    劉娥雖然受寵,但不能生育,沒有兒子在後宮將無立錐之地。劉娥的侍女為真宗生下了一個兒子,還在襁褓中劉娥便據為己有,讓楊淑妃代為撫養,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宋仁宗。

    1012年劉娥被冊封為皇后,她不但處理宮闈之事,還幫助真宗參與國事處理。劉娥處理政事,“周謹恭密”受到真宗的倚重和信任。

    1019年太白晝現,經占卜為“女主昌”,此時真宗多病,皇后劉娥逐漸把持了朝政。真宗駕崩後,年幼的仁宗繼位,劉娥掌握朝政大權,她開始扶植自己的勢力,罷黜寇準,丁謂取代為相。

    真宗遺詔“尊皇后為皇太后,軍國大事權取皇太后處置。”

    (三)正式臨朝聽政

    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11月,劉娥身穿帝王龍袍,儼然已經成了女皇,但如果真要稱帝,過程並不容易。想當年冊立皇后都阻力重重,更別說做女皇了。

    不過她想試探一下群臣的反應,一天她問大臣:“唐之武后是什麼樣的女主?”朝臣回答:“是唐之罪人,差點斷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劉娥聽了,默然不語。

    當然不乏一些逢迎諂媚之臣,上書劉娥“行武后的故事”,劉娥詢問大臣,魯宗道說:“這樣做,又將置當今皇上於何處?”最終劉娥在大臣們面前聲稱:“我決不做這種對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1033年2月,劉娥身著帝服在宋朝太廟祭祀歷代皇帝,之後她還政於當朝皇帝仁宗。3月劉娥去世,脫下龍袍,換上太后服入殮,諡號“獻章明肅皇后”

    後世評價:

    富弼說:“太后不敢效法武則天稱帝,主要是由於朝臣們的反對,壓制了她的權力慾,從而保住了仁宗皇位。”

    《宋史》:“當天聖、明道年間,天子年輕,母后臨朝聽政,內外肅然,綱紀得以樹立,朝政沒有大的過失,奸邪之人不敢肆意妄為,用人得當,天下安寧!”

    劉娥在重臣們的反對下,沒能實現她的女皇夢,從11年的政績來看,還是很有作為。

  • 15 # 天鴻魚

    劉娥垂簾聽政11年,不稱帝,不是不想,她非常非常想,也不是不敢,是她根本做不到。她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了,才勉強爭取到穿皇帝的行頭祭祖,而且這套行頭還不能穿全套的,要打九折。封建社會,女人要想成就一番偉業,難啊!武則天只有一個,很難有第二個。

    劉娥出身低微,無法培植家族勢力

    劉娥出生於蜀地,父母早亡,劉娥成為孤女,被寄養在母親龐氏的孃家。

    寄人籬下的劉娥,稍稍長大就成了歌女,不但歌聲婉轉動聽,還擅長打擊一種像撥浪鼓似的樂器。

    劉娥很小就嫁給了蜀地一個叫龔美的銀匠。龔美帶她離開蜀地,來到了首都—開封。京漂的生活是很艱難的,迫於生活的壓力,渣夫龔美打算將劉娥賣掉,再嫁他人。

    宋太宗第三子韓王趙恆(即日後的宋真宗‬)的親信張耆將劉娥推薦給韓王,趙恆對劉娥一見鍾情,從此摯愛一生。

    劉娥是幸運的,由一個街頭賣唱的歌女變成王爺的心頭肉,麻雀變鳳凰,是那時多少女性夢寐以求的。

    但就是因為她曾是一個街頭藝人,且無父無母、無兄無弟、無姐無妹,令她終生無法真正在男性社會抬起頭來。

    她是宋真宗背後的那個女人,她是多麼渴望走到前面來。

    宋真宗逝世後,宋仁宗年齡尚幼,劉娥垂簾聽政。

    劉娥此時真的是孤家寡人啊!皇帝不是她親生的、朝中無親信、背後沒有能夠依賴的宗親。

    朝中無親信,可以慢慢培植,背後無宗親,就無法改變了。劉娥能做的,就是將渣男前夫龔美認做親哥,龔美改名劉美。

    但宗親僅僅只有劉美一人,無法形成宗族勢力,力量太薄弱了。在這一點,她就無法和呂后、武則天相比。

    劉娥曾經兩次想改變這種狀態,她兩次和朝中大員論家譜、攀宗親,可她的出身太低微了。兩次都被朝中大員拒絕了。

    缺少了家族勢力,想坐到那張龍椅上,難啊!

    劉娥“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娥是頗有作為的一代女主。她終結“天書”運動、結束黨爭、發行交子、興修水利、創設諫院、興辦州學,為仁宗親政後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政治成就,呂后和武則天都可以把單子開得很長。但呂后和武則天手上沾滿的鮮血,劉娥卻是沒有的。

    呂后殘害劉邦最喜愛的戚妃,將戚妃剁掉手足、挖去雙眼、割去耳朵,內心是何其冷酷!呂后設計殺害開國功臣韓信、彭越,手段是何其的毒辣。

    武則天手上的血一點也不比呂后少,誅殺名單隻會比呂后長,不會比呂后短。她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真正的女皇,很大的原因是她的誅殺名單上,竟然有她自己的親生兒子。

    一個親生兒子擋了通往權力的路,便把親生兒子列到誅殺名單上的女人,還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呢?

    反觀劉娥,手上基本上沒有沾血。仁宗皇帝是她婢女所生,宋仁宗在劉娥生前是不知道的。然而劉娥生前並沒有為難宋仁宗的生母,換作是呂后和武則天,她倆可想而知會怎麼做呢?

    那把龍椅因其唯一性,天然地要求坐在上面的人,冷酷無情。想要穩穩地坐在那把椅子上,就要真刀真槍地殺開一條路,哪怕擋路的是自己親人,也要毫不手軟。

    劉娥本性是善良的,但她忘了,通往權力頂峰之路,善良是要不得的。學不會殘忍和冷酷,就只能望洋興嘆了。

    沒有殘忍和冷酷,她就只能離那把椅子越來越遠!

    ‬宋代“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阻擋了她稱帝之路

    劉娥一生,喜用帝王服飾,至死不肯還政於宋仁宗,而且在死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要穿戴帝王行頭公開祭祖,就足以說明她不是不想當皇帝,她想坐上那把椅子。

    但就連公開祭祖她都不能按照祖制完完全全地演下來,“士大夫”們最終的妥協,也僅僅是讓她打九折來作這個專案,她又有什麼辦法稱帝呢?

    北宋仁宗朝名相富弼回顧這段往事時說到:“當日章獻明肅皇后(即劉娥)臨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於人,皇權微弱。而章獻明肅皇后最終沒有像唐代武則天那樣謀朝篡位,全賴忠臣的救護,使得章獻明肅皇后不得不剋制慾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實是這些忠臣之功。”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欺負孤兒寡母,得國不正。得國不正,就是說合法性不夠,合法性不夠,就要找到其合理性,那就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代,以宰相為首腦計程車大夫群體權力很大,君主們根本做不到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君權和相權,在宋代基本上能夠達到權力平衡,相權制衡君權。劉娥想要稱帝,就必須搞獨裁。以宰相為首的“士大夫”又怎會讓劉娥輕易剝奪他們的權力,搞獨裁呢?

    劉娥想要稱帝,就要邁過“士大夫”這一關。然而“士大夫”這一關卻是她無法逾越的。

    在宋代那種體制下,劉娥想稱帝,基本沒有可能。劉娥已經盡力而為了,她已經接近了那個目標,只是差了一個名正言順的頭銜而已。

  • 16 # 蕭武

    劉皇后垂簾聽政11年,為什麼不稱帝,是不想呢,還是不敢?直接回答問題,不敢。

    劉皇后和武則天完全不是一回事。武則天之所以後來能夠真的當皇帝,也是經過了長期準備的。首先是在高宗晚期多病的情況下,她就已經和高宗一起,“二聖臨朝”了,對朝廷的情況非常熟悉。到高宗去世之後,她立了再廢的遊戲搞了兩次,把兩個兒子都廢了,李家的宗室和大臣也該殺的殺,該抓的抓,都搞得差不多了,才自己上的。

    而且,武則天還有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她的家族。雖然在她上位當皇帝之前,她家並不算特別顯赫,但還是有人的,而且有武三思這種老奸巨猾,能夠幫她控制朝廷的孃家侄兒什麼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人,她也是沒有能力自己直接掌控朝廷局面的。即便如此,在當皇帝之後,還是李氏宗親起兵反對她。

    在之前十幾二十年的折騰過程中,武則天還培養了一個完全只受她控制的大臣集團,雖然都是一些奸佞小人,但畢竟還是有人的,朝廷也基本上都被她控制住了。如果沒有許敬宗、周興、來俊臣之類的這些人,她自己當皇帝也是坐不穩的。就算是這樣,她在之後當皇帝的時候,還要不斷的清洗和更換大臣,來保持自己對朝廷的控制力。

    劉皇后的情況就不同了。首先就是她的出身低微,沒有什麼親戚,連兄弟姐妹都沒有,唯一算得上的就是她的前夫龔美。武則天的兄弟姐妹是出身低微,劉皇后是完全沒有,這是根本性的不同。所以,如果她真的想當皇帝,沒有人真的靠得住,能夠死心塌地的幫她,最多隻是一些投機分子,跟著她撈點好處,而且隨時可能跳船。

    宋朝的文官政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經歷過宋太宗時期特別嚴重的崇文抑武的培養,重文輕武的風氣算是樹立起來了。雖然說這套文官官僚體系主要是防止出現地方割據勢力,但同樣的,它也可以反過來對朝廷形成相當強的制衡作用。如果是劉皇后自己想冒然稱帝,整個文官官僚體系都會群起攻之,她也坐不穩。

    所以,雖然也有人勸她學武則天當皇帝,但她始終頭腦比較清醒,並沒有真的上鉤。因為她知道,即便是王欽若、丁謂這種奸臣,在她臨朝稱制的問題上,都是反對的,想做手腳。加上宋朝這時候已經形成了君子小人之辨的風氣,她也無力把整個朝廷都變成全部是奔競小人,否則整個國家的統治體系她都玩不轉了。

    宋朝的宗室雖然總體而言,沒什麼存在感,但有和沒有是兩回事。如果劉皇后想要真的當皇帝,她就得先把這些宗室都清洗一遍,否則只要她幹這件事,任何一個太祖、太宗的子孫都有資格揭竿而起,正當性會比她高得多。她控制著一個傀儡小皇帝,她的權力就有正當性,如果她廢掉這個小皇帝,自己上,正當性就不存在了。

    另一個問題是,武則天雖然稱帝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把帝位傳給了兒子,帝系又回到了李家子孫手裡,她在後來的唐史中始終沒有獲得認可,宋朝士大夫對此更是記憶深刻,深惡痛絕。所以,她曾試探性的問大臣魯宗道,武則天是什麼樣的人,魯宗道就直接說,武則天禍亂唐朝,不是什麼好人。這就等於讓劉皇后死了這條心。

    除此之外,雖然她垂簾聽政,有時候也穿皇帝才能穿的龍袍祭天,僭越禮制,但隨著仁宗年齡漸長,朝廷上下也不斷有人主張儘快還政給仁宗。這就是說,大臣並不支援她掌權,都盼著儘快把權力還給仁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她還是冒然稱帝,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結果只能是眾叛親離,身後也不會有什麼好名聲。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在世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有了皇帝享有的幾乎所有權利,那麼她如果當皇帝,就只有一個目的了,就是讓自己的權力能夠傳承下去。但她既沒有宗室親族,也沒有親生兒子,只有一個樣子仁宗,她當了皇帝,死了以後,還是仁宗當皇帝,她就會被踢出去,連吃冷豬頭的機會都沒有了。

  • 17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劉娥的垂簾聽政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她掌權時正處於宋真宗和宋仁宗時代,這時的宋朝還未進入腐化期,整體處於上升的階段,另外程朱理學之類的對於女子的束縛還沒有形成,這時期的女子不被時代束縛,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以劉娥所掌握的權力稱帝似乎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劉娥自始至終都沒有這樣想過,甚至在群臣勸她稱帝是,她還予以駁斥,其中史書是這樣記載的:仲弓嘗請如唐武后故事立劉氏七廟,太后讀其奏,怒曰:「不作此負祖宗事!」裂而擲之,猶用是得知吉州。

    從劉娥說的那句話中,我們可以得知一個重要的資訊,劉娥不想對不起大宋的列祖列宗,但話又說回來,大宋的列祖列宗又不是劉娥的列祖列宗,劉娥沒必要,她完全可以學武則天,稱帝即可。劉娥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深層原因在於,劉娥不想對不起宋真宗,是宋真宗的喜愛和縱容,劉娥才有了後來的掌權,是宋真宗對她的放手才有了劉娥後來的臨朝,可以說劉娥擁有的這一切都是宋真宗給的,他們二者之間是有真感情的,宋真宗臨終前更是給予了她監國的重任,史載:遺詔尊皇后為皇太后,淑妃楊氏為皇太妃,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對於丈夫對自己的信任,劉娥不想辜負,若自己真的稱帝,不就相當於親手奪了宋真宗的江山了麼?劉娥不想這麼做,所以才有了那句:不作此負祖宗事!

    當然不想愧對宋真宗是其一,其二就是劉娥假如稱帝怎麼解決後來繼任者的問題,劉娥與宋真宗倆人雖相愛,但沒有結出愛的結晶,二人無子,繼任的宋仁宗也不是劉娥的親子,劉娥假如稱帝,她百年之後必因為繼承問題導致王朝分崩離析,這不是劉娥想看見的,再加上有武則天的前車之鑑,所以她沒有選擇稱帝。

    是不想不敢嗎?非也,只是沒有必要而已。劉娥雖然臨朝稱制,但並沒有影響宋朝的上升,相反,在她掌權時期,她終結“天書”運動、結束黨爭、發行交子、興修水利、創設諫院、興辦州學,為仁宗親政後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世對她的評價也是“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 18 # 讀書悟道

    后妃參與政治是中國曆上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劉娥當政11年,也確有像武則天那樣稱帝的心思,但是最終沒稱帝,一在於她克服了自己的私慾,這是她偉大的地方;二在於宋朝的管理制度。

    說起來,劉娥並不是宋代第一個參政的后妃,也不是最後一個。前有杜太后(太祖、太宗之母),後有曹皇后。宋代是一個有多位后妃參與朝政的時代,卻罕有亂政現象,也沒有發生外戚干政,反而由於后妃的參政促進了趙宋統治的發展。

    劉娥是對宋朝政治影響最大的皇后,她的執政時間最長,貢獻也比較大,而且她最大的特徵在於,是一位“平民”皇后。

    據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記載,“章獻劉後本蜀人,善播鼗。蜀人龔美攜之入京”,劉娥四川人,會擊鼗鼓,跟隨龔美到了京城。可能《宋史》出於“為尊者貴”的原因,把劉氏家族美化了一番,說她祖上在晉、漢間為右驍衛大將軍等等,但都無法考證。

    試想,一個生活有保障的川妹子,怎麼可能隨一個手工匠千里迢迢到東京討生活呢?這從側面證明,她就是一個平民身份。

    劉娥如何與太子趙恆相識相知再到相愛,最後還成為真宗的皇后,那是經歷了一番曲折的。趙恆並沒有到過四川,只是聽說川妹子才色俱佳,便對蜀地女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才有了劉娥入襄王府的機會。

    關於龔美是劉娥的什麼人,有說是第一任老公,有說是表哥,很顯然說是老公更有可能,因為古代未婚女子就算開放,也不會隨便跟男人出遠門謀生。

    劉娥入王府,不管怎麼說,龔美都是支持者,事後他也以表哥的身份成最大獲益者,劉娥更是藉此機會改變了人生的命運。

    川妹子靈氣秀美,可以肯定,劉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劉娥讓趙恆為其神魂顛倒憑藉的不只是美貌,還有才氣與智慧,這在她入宮後也得到了驗證。

    劉娥認識趙恆的時候,趙恆還不是太子,但卻是貨真價實的皇子,優質的潛力股。二人曾被棒打鴛鴦,趙恆也曾做過與陸游一樣的事情,金屋藏嬌,但他比陸游幸運。陸游將唐婉藏起來也沒躲得過母親的眼睛,最終與唐婉分道揚鑣。而趙恆不一樣,他將劉娥藏在張耆家,不時私會,還成為了大宋的太子,太宗過世後,趙恆繼位為真宗,成為萬人之上的一國之主,弄個女子進宮那簡直是小菜一碟。

    就這樣,劉娥被真宗藏匿了15年之後,二人再次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而且經歷了時間考驗後的二人,感情更加篤厚了。

    在劉娥之前,真宗已有過兩個皇后,一任是章懷潘皇后,忠武軍節度使第八女,封莒國夫人,可惜英年早逝,二十二歲就過逝了,那時真宗還在韓邸為太子,即位後才追封為皇后。

    第二任皇后是章穆郭皇后,宣微南院便守文的女兒,封魯國夫人,進封秦國夫人,真宗嗣位後,立為皇后。這位郭皇后雖然不像潘皇后那麼短命,但也壽筵不長,三十二歲病逝,諡號“章穆”。

    章穆皇后去世後,真宗幾次想立劉娥為後,但是麻煩比較多,關鍵的有兩條,一是劉娥出身太低,自古都有皇后必出名門的傳統觀念;二是劉娥膝下無兒無女,在那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代,即使身份高貴也不太好混。

    為了讓劉娥登上後位,真宗可謂煞費苦心。出身不好,咱們重新“捏造”家史;無子也不怕,咱們“借腹生子”,於是有了宋仁宗趙楨。

    宋真宗在掃除了劉娥的自身障礙後,凡欲立之,必遭士大夫們抗議,真宗也只好遷就他們,因為大宋王朝計程車大夫們與其他朝代不一樣,他們是敢於在皇帝面前甩臉的。於是,立後之事只好擱置。

    直到劉娥44歲時,真宗才如願以償將她立為大宋的皇后。一個來自蜀地的平民女子,終於一路升級打怪成為了大宋王朝的一代皇后,正式載入史冊。

    從此,成為皇后的劉娥,也成為了宋真宗趙恆的賢內助。事實證明,趙恆排除萬難選立劉娥為後是明智之舉,遠比那些固守傳統觀念計程車大夫們有智慧。

    劉娥是一位極其有政治才華且深明大義的的女子。在後宮方面,她也從不逾矩,並努力成為的後宮表率。同時,她也參與了政務。

    真宗每天退朝之後審閱奏章到深夜,都是劉娥陪侍在身邊,即使外出巡幸,也會把劉娥帶在身邊,真宗對劉娥的這種信任與依賴關係,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後。

    這是因為劉娥不但通曉古今書史,而且記憶力極好,對於朝政事務和大臣們的彼此關係,她幾乎只要聽一遍就能把來龍去脈和細節都記住。陪伴真宗批閱奏章也成為了她第一階段的參政歷史。

    真宗過世後,遺詔中將軍國重權交到了劉娥手上,這樣劉娥就以皇太后的身份公開參與朝政,進入了她參政議政的第二個時期。

    劉娥臨朝聽政後,剷除了真宗時期獨攬大權的丁謂,開啟了與仁宗趙楨一起聽政決事,正式垂簾。劉娥做得對宋朝最大的一件事便是,將宋真宗統治時期的“天書”作為隨葬品,與真宗靈柩一起埋入了永定陵。

    “天書奇談”虛耗了大宋國力十餘年,它是真宗統治後期所做的一件荒唐事,也成為真宗晚年的一大政治敗筆。作為真宗寵愛的劉太后,原本可以有眾多理由不葬天書,更何況天書的存在對劉娥個人執政是有好處的,至少可以籠絡一部分朝中與天書相關的政治勢力。

    但是劉娥選擇了埋葬天書,這確實是一個驚世駭俗之舉。這一舉動表明,劉娥有斷臂療毒的勇氣,也有敢於否定自我的大智慧,表現出了一名政治家的素質。

    隨著她政治權力越來越大,朝中一些馬屁精大臣便鼓動她稱帝,劉娥也心動了,但要當皇帝勢必要大動干戈,為了試探一下群臣的看法,她曾問參政知事魯宗道:武則天這人怎麼樣?魯宗道毫不含糊地說,她是唐之罪人,她便明白了群臣的態度。

    還有人向她獻上一幅《武后臨朝圖》,劉娥當眾將其擲在地上,並說,她絕不會做對不起祖宗的事情。這讓群臣很是欣慰,也宋仁宗放心不少。

    劉娥為何要試探朝臣的態度,這是有原因的。宋代開國之初確立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在這個基本國策框架內,朝臣掌握著后妃參政“進”與“退”的主動權。當需要穩定政局、輔佐幼帝時,士大夫就會積極支援后妃參政。

    一旦幼主長大,具有了執政能力,朝臣就會堅決要求后妃歸還權力,劉娥也不例外。當仁宗長大併成婚多年後,劉太后仍舊沒有歸還皇權的意思,群臣們很是著急,於是紛紛上書,劉娥一律裝聾作啞。一些態度激烈的朝臣,還遭到了太后的流放。

    明道二年(1033),劉娥自覺大限將至,便決定身穿袞服祭祀太廟,這在宋王朝以前是從來沒有的。儘管這一舉動遭到了部分官員的反對,但劉太后還是堅持身著袞服、頭戴儀天冠在太廟完成了祭典初獻之禮,並在文德殿接受了百官獻給她的尊號“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

    一個月後,劉娥在寶慈殿病逝。在去世第二天,仁宗詢問大臣,為何太后在臨終之時,扯了幾次身上的衣服?

    參政知事薛奎回奏說,想必太后是不願意穿著天子冠服入葬,她不想被先帝看到她穿了袞服的樣子。仁宗遂給劉太后換上了皇后服飾,實現了她侍奉真宗的願望。

    或許,劉娥沒有稱帝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愛情。

  • 19 # 歷史逸事

    一代女皇武則天賺足了後人的關注,其實在北宋也有一個和她能力不相上下的劉太后,她的歷史存在感比武則天弱多了。她也曾經有野心覬覦過皇位,但是最終理性戰勝了她,讓她把政權還給了宋仁宗。

    天聖是宋仁宗的第一個年號,歐陽修認為“天”即為二人,“天聖”就是暗示劉太后與宋仁宗共同治理國家。不過天聖年間,確實可以說是宋朝歷史的劉太后時刻。

    她垂簾聽政11年,基本上做到知人善任,她重用的多是才德兼備之人。我們來看看她在垂簾時器重的執政大臣: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他們都在天聖年間做過宰相。《宋史》對王曾、張知白評價非常高,誇他們是一代賢相。當時朝廷還湧現了多位敢於犯顏直言的臺諫官,這都說明劉太后的執政能力還是讓人信服的。

    也是在她執政時,在益州設立了官交子務,從此世界誕生了紙幣,對後世影響可謂深遠。

    在她執政頭七年,宰相都是真宗朝元老級別的,比如王曾,兩朝元老曹利用,澶淵之盟宋朝談判特使就是他。他一直穩坐樞密院。可到了天聖七年,因為真宗生前傾力相建的玉清昭應宮遭受雷擊,引發火災,王曾引咎辭職,王曾做宰相時,多次駁回劉太后近臣、親信、姻親的請託,也就是走後門想當官。劉太后對他一直有意見,也就順水推舟同意了王曾的辭呈。

    而曹利用呢,因為是兩朝元老,沒人撼動他,不免飛揚跋扈,作威作福,後來劉太后抓住他許多犯罪證據被抄家,他受不了羞辱自盡而死。

    現在,劉太后的威勢如日中天,還有誰敢挑戰她權威嗎?有,還真有。

    這裡要說說唐宋權力制度的不同了。劉太后雖說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她並沒有掌握說一不二的絕對權力,宋代君權受到宰相、臺諫的制約。

    宋朝的臺諫是獨立於宰相的,這是與政府平行的獨立系統,這就是與唐朝最大的不同。他們的人事任免不受宰相干預,他們職責就是監督百官,規諫君主。他們時時刻刻在監督太后,君主一言一行。

    這下好了,天聖七年,宋仁宗已經20歲了,可以親政了,臺諫官發威了。

    第一個挑戰劉太后的就是後世耳熟能詳的政治家范仲淹,他上疏要求劉太后歸政。劉太后把奏疏扣下來了。又過了兩年,翰林學士宋綬上書,引唐朝太上皇睿宗與玄宗李隆基的典故,委婉表達,仁宗已經長大了,劉太后要放一部分權力給仁宗。劉太后又不高興,被逐出朝廷。

    當然請求劉太后還政的不止他們兩個,在《宋史·列傳》裡,就記載很多的官員都上書要求劉太后歸政。

    從這些事可以看出,劉太后顯然不願意聽到“歸政”二字以及含有“歸政”意思的諫言。

    劉太后雖說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也耐不住那麼多官員的上書。一次她實在受不了了,私下召見駙馬爺李遵勖(真宗的妹婿)想探聽朝臣對她的看法。

    李遵勖沉默不作聲,劉太后再三追問,李遵勖才說:“並沒有聽到大臣有什麼想法,但都是說天子已到了加冠年齡,太后還是歸政恰當。”

    劉太后向他解釋說:“我並非留戀權位,但是皇帝年少,內侍多,恐怕他未能制服得了這些內侍。”這是不是她的真心話,恐怕很難說。

    劉娥劉太后,你讓她退居二線,含飴弄孫,無論如何她是不甘心的,她是一位同武則天一樣的人物,有著權力慾望與政治野心,也不缺乏政治智慧。

    300年前盛唐武則天的例子,宋朝計程車大夫與太后本人當然都知道,武則天稱帝的前朝舊事,對士大夫來說那是不可不防的前車之鑑,對劉太后來說,那則是不能說破的誘惑。

    在垂簾聽政的歲月裡,她的內心深處有沒有冒出過效法武則天的念頭呢?我認為是有的。

    我們來看看她的一些操作。

    有一次,宋仁宗與她同往慈孝寺,劉太后提出她的轎子在仁宗皇帝之前行走。參知政事魯宗道就說:“不可以,婦人有三從,在家從父,嫁從夫,夫亡從子”,要求太后在仁宗輦後走。

    又有一次,一個知州上書請立太后孃家劉氏七廟。

    按照《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七廟是天子祭祀的規格,這個說到了劉太后的心裡去。但她不敢貿然行事,便詢問立劉氏七廟是否可行?魯宗道斷然回絕不可以。

    劉太后小心的試探大臣的反應,那麼大臣也在試探著劉太后的想法。

    權知開封府官員程琳給劉太后獻了一幅《武后臨朝圖》。劉太后又去問大臣“唐朝的武則天麼樣?”魯宗道毫不猶豫帝說:“她是唐朝的罪人,幾乎把國家禍害了。”。

    劉太后聽了半天說不出話來,回到後宮將《武后臨朝圖》扔在地下,說絕不做對不起祖宗的事。

    劉太后最終還是不敢效法武則天,不是她不想,而是情勢所逼,她是聰明人,看得清形勢,平時發個“內降”,宰相都給扣下來,給貴戚一個恩典,臺諫官也要喋喋不休,皇帝年齡剛剛大一點,底下的臣子就一而再,再而三上書要求歸政。

    士大夫怎麼可能會容忍趙宋的皇太后重蹈武周的覆轍?理智告訴她,不要踏出那一步,不踏出去,她將是有功於趙宋的賢后,踏出去了很可能就會萬劫不復。

    不過在去世前,劉太后完成了她的人生夙願,穿著天子的袞冕,去拜謁太廟。

    無疑她的這種行為遭到了臺諫官的抵制,劉太后為了完成她的夙願,做出了讓步,穿著袞冕比皇帝降了規格。宋朝的制度,天子的袞服有十二章紋。冠冕是垂白珠十二旒,劉太后冠冕十旒。

    拜謁太廟不久,劉太后便一病不起了。讓人忍不住去聯想她,身穿天子袞冕,拜謁太廟的逾禮之舉,是不是引來了趙宋列祖列宗的不快?

    直到臨死前,她還要求穿著天子袞冕,還是大成提醒仁宗,太后穿著袞冕無法見列祖列宗,仁宗才恍然大悟,允許以皇太后的服侍入殮。

    可見直到最後,劉太后一直當皇帝的心思。最終她還是帶著對人世與權位的眷戀而去。直到她死的那一刻,24歲的仁宗才真正親政。

  • 20 # 任克說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件事就是歷史上的北宋章獻明肅皇后劉氏是沒有留下名字的,至於說劉娥這個名字來自於民間的傳說和故事,並不一定就是她的真實姓名(為了方便,接下來還是稱呼劉氏為劉娥)。而回到問題的本身上來,那就是劉娥有沒有想過要稱帝,我認為劉娥還是有過這樣的想法。

    首先是劉娥所欽佩的人物之中就有武則天,而從這一件事上足以說明劉娥有過嘗試,或者是說有過想法。另外劉娥曾經在和大學時魯宗道聊天的時候,也曾經是提到了武則天,並且劉娥還非常有興趣的詢問了一下,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女人。好在當時魯宗道非常嚴肅,他說武則天就是唐朝時期的罪人,而當時就是這麼一句話導致劉娥悶悶不樂。魯宗道的嚴肅和劉娥的後期反應,都說明了兩人都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作為臣子魯宗道想要了解的是劉娥詢問的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想要試探朝臣的態度。而作為劉娥則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劉娥真的想要試探態度,為自己之後稱帝做好一個鋪墊。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劉娥對魯宗道的敏感感到不滿,自己明明沒有什麼想法,維斯和呢麼要懷疑自己。

    但之後發生的一件事,可能是劉娥對自己無法稱帝所做出的一次了結。這件事就是劉娥決定要穿著帝王之服去太廟祭祀,首先帝王之服本身就是僭越之舉,其次在封建社會只有男子才能夠去舉行祭祀大典,所以劉娥的行為實在是沒有辦法解釋。而且在當時反對聲音的浪潮下,劉娥依舊是順利舉行了祭祀,只不過相對原本的計劃做了改變,比如將十二章圖刪減了兩個,而且沒有佩戴佩劍。

    總而言之要說劉娥沒有想法倒也不實際,人的貪慾是無限的,越是得不到越想要嘗試。所以才會說忠誠往往是選擇,人不斷剋制慾念才是修為的體現。再加上唐朝出現過女皇帝的先例,如何讓劉娥不動心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十個故事和主要內容和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