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凌煙閣主
-
22 # 123456GaaN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對唐朝最後的印象彷彿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前的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很有看頭,而這之後的唐朝皇帝在歷史上就沒什麼存在感了。
安祿山捅破窗戶紙前,唐朝是輝煌盛世,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有著璀璨的文明和華美的景象,開放繁華,八方來朝,是後世的驕傲,甚至是古代中國的象徵,散佈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唐人街就是證明。
但安史之亂髮生後,唐朝還有些什麼,能說得上來的人不多,某些朋友大概還以為安史之亂沒多久唐朝就結束了,其實這是種錯覺。
唐朝618年建立,907年滅亡,而安史之亂髮生在755至763年,也就是說,此後唐朝還存活了近150年。
咱們都知道,歷時8年的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損傷是極大的,此後唐朝深陷藩鎮割據和宦官干政的泥潭,再也沒能拔出腳來,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生產幾乎停滯,底層百姓深受戰火之苦,生活痛苦不堪,可以說這是一個王朝的空前浩劫。
那麼問題來了,已經虛弱至此的唐朝,為何還能苦撐這麼長的時間呢?
這麼說吧,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唐朝依然掌握著江南財賦重地,國庫並不空虛。安祿山發動叛亂,是從河北的范陽起兵,之後禍禍的也基本是北方,南方還是比較安穩的,經濟民生沒受太大損害。對於一個王朝而言,只要財政還正常,那就有了繼續執行下去的基本條件。
何況,安史之亂對大唐是場劫難,對南方卻是一次崛起的機遇。此前,唐朝的中心在北方,但北方民眾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南逃,政治、經濟重心隨之由北轉南,客觀上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
換言之,安史之亂後的南方比以前更富足,能為大唐提供充足的財政收入。有錢就什麼都好說,招兵買馬不是大問題。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經過安史之亂的唐朝弱歸弱,卻還有一些精銳部隊,由皇帝最信任的人統領。南方收上來的稅賦養活了唐王朝的軍隊,軍隊反過來保護著南方的安全,兩者相輔相成。有兵有錢還有地盤,儘管唐朝被地方藩鎮擠壓得已經毫無威信,但續命成功也並不奇怪。
另一方面,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雖然沒有出現雄才大略的一代明主,但大部分也不是殺傷力強大的昏庸之君,也沒有自以為聰明實際上愚蠢的皇帝,縱有缺點,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就像資質普通的繼承人,不甘於亡國的命運,兢兢業業。
加上又出了郭子儀、李德裕這樣給力的大臣。君臣的共同努力,也在客觀上延長了唐朝的存活時間。
不過光有以上這些還不夠,還缺一樣十分關鍵的因素,民心。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已經積累了一些弊病,甚至有了衰弱之相,而唐玄宗日漸昏庸,再也不是當年那位英明天子。可這些卻不足以影響到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他們認的還是大唐。
就算某些百姓受了官府的冤屈,最多也就是恨一恨狗官,不會恨朝廷,更不會上升到推翻朝廷自己當皇帝這種層面,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容忍程度是很高的,腦後天生有反骨的畢竟是少數。
這就代表著,附逆的人不會太多,安祿山根本無法形成明末那種起義軍的規模。說得直白點,那時的唐朝還沒有爛到根子上,還有救。
而且安祿山是什麼人?西域胡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道理,大家都懂得。在唐朝與安祿山之間,廣大百姓選擇的肯定是唐朝。
一話話,民心不在安祿山這邊,他並沒有得到社會輿論的認同,是不義之師,是該受千刀萬剮的亂臣賊子。
因而對於安祿山所造成的亂世,老百姓肯定深惡痛絕,並且迫切地想要回到戰亂之前,試圖恢復曾經的安寧和繁榮,這讓他們在心理上自然而然的擁護唐王朝。
況且,有句民間諺語是這麼說的,船破有幫,幫破有底,底破有三千釘。意思延伸開來,是指家大業大的人家,衰敗起來不會那麼快,有個漫長的過程,敗家子們今天賣件珠寶、明天賣塊田地,也能勉強維持目前的生計,不至於一下子就被逼到絕路。
唐朝就是這樣,前面近150年的底蘊,不是一朝就能敗光的。好比《紅樓夢》中的賈家,從第一回開始,賈家就露出了敗象,後面還拖拖拉拉了一百多回才大廈傾倒。
所以,唐朝能在安史之亂後維持近150年,原因很多,一是唐朝依然掌握江南,有錢;二是唐朝還有一部分忠於朝廷的精銳部隊,有兵;三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沒有出特別昏庸的君主,就算昏庸,也出不了太多的昏招,因為有太監和藩鎮壓制著;四是唐朝積威已久,有民心。 -
23 # 史過境遷客
按理說,“安史之亂”以後,通常就是天下大亂,紛紛擾擾,可實則卻不然,竟呈現出另一番局面,著實令人不可思議,大跌眼鏡。那究竟為何如此呢?想必,處在那個時代關頭,歷史有它本身發展的某種軌跡吧,否則一切便無法解釋,也不利於後續事件的推進了。
且回到“安史之亂”本身,可以看出它是唐王朝社會矛盾的一次總爆發,好在有人力挽狂瀾,拯救了唐王朝的歷史命運。彼時,初唐進取已過,盛唐極盡奢華,唐玄宗也早已不復當年。在廟堂之上,有楊國忠把持朝政,高力士意氣風發,卻無人關心民間疾苦。要知道,自武周以來,土地兼併愈發嚴重,老百姓無家可歸,只能賣身以苟活。誠然,唐玄宗繼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開創了一個大唐盛世,但實際問題依舊沒有解決,苦的還是人民。就拿廢除“府兵制”吸納流民來說,完全是治標不治本,後患無窮。另外,不斷增設節度使,面子沒賺多少,裡子倒是傷的不輕,以致“安史之亂”必然爆發,不可收拾。
隨後,唐王朝中央權威一落千丈,藩鎮勢力不斷崛起,硬是直接形塑了唐朝中後期的政治生態。一方面,“安史之亂”被很快平定,說明唐王朝還有實力,短時間內不會改朝換代。另一方面,為了安撫地方,唐王朝繼續大肆分封節度使,試圖收復民心。如此,倒是維持了唐王朝名義上的統治地位,不至於一下子轟然倒塌。
不過,時間如白駒過隙,唐王朝面臨到了另一個問題,那便是起義的問題,遂“黃巢起義”應運而生。此時,天下各路諸侯,一方唱罷我登場,爭來爭去近百年,早已導致民不聊生,爭相逃命。適時,黃巢振臂一呼,席捲南北,攪亂了這盤棋。就這樣,天下大勢已然不同,諸侯有了竊國心思,半推半就繼續削弱唐王朝的統治權威。接著,朱溫出世,一路入駐廟堂,唐王朝才算進入了歷史。
總之,唐王朝撐那麼久,只能說時候未到,上天不收。換言之,藩鎮勢力之間的平衡不易打破,否則改天換地就在一瞬間。 -
24 # 公子無忌shy
正所謂“破家值萬貫”,唐朝的盛世巔峰的高度太高了,即使是自由落體的往下掉,也得有段時間了,“安史之亂”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並不足以讓唐朝迅速滅亡。
大唐王朝是中國古代的巔峰,從公元618年李淵建國,到907年朱溫篡唐,算上中間武則天的武周時期,共計歷時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的鼎盛時期,是在從唐太宗“貞觀之治”到唐玄宗“開元盛世”的這百餘年裡,“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而衰。
很多人可能認為“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剩半條命了,就是吊著半口氣咽不下去,苦苦支撐著。
其實不然,“安史之亂”後很長一段時期,唐朝的疆域和發展,都要強過北宋王朝的,如果說唐朝是苦苦支援,那宋朝從誕生之日,就只有半口氣了!
“安史之亂”唐王朝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有三個: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吐蕃威脅,但是從唐朝的衰落和滅亡來看,這三個問題只能導致唐朝衰落,卻不能使王朝滅亡,唐朝滅亡歸根結底仍然是農民起義。
強勢的宦官,在幾代明君面前,無法毀壞王朝的根基“安史之亂”爆發後不久,唐朝就出現了政權爭奪的情況,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稱帝繼位,尊唐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
唐肅宗繼位以後,開始重用魚朝恩、李輔國、程元振等宦官,不僅將朝廷辛辛苦苦從邊軍中抽調組建的精銳禁軍神策軍,交給宦官掌管,甚至一度由宦官統領各鎮節度使,自此宦官掌握了朝廷的生殺大權,專權控制朝政。
朝廷內部雖然有宦官掌握兵權,不斷干政,但是從唐肅宗李亨開始,唐朝的數代君王,也都並非等閒之輩,甚至出現了幾次中興的局面。
公元805年,“安史之亂”將近五十年後,唐憲宗李純繼位,李純是一位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皇帝,重用李絳、裴度等賢臣為宰相,使唐朝國力迅速恢復,出現了“元和中興”的局面。
繼位之初,就遇上了西川節度使劉闢的叛亂,李純果斷髮兵,以神策衛兵馬進行平叛,叛軍屢戰屢敗,劉闢被俘虜,在長安斬首示眾。
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其子吳元濟密不報喪,私自掌控淮西兵權,李純派遣裴度率軍平叛,在隨鄧節度使李愬的配合下,一舉攻破蔡州,擒獲叛亂的吳元濟,平定淮西。
元和十三年,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叛亂,唐憲宗迅速發兵將其平定。在李純平定藩鎮叛亂的勝利之下,宣武、魏博等鎮節度使紛紛入朝進攻,唐朝出現一段王朝穩固的安定景象。
唐憲宗之後,唐朝又陷入了一段時期的朝政混亂時期,知道公元840年,唐文宗去世後,在宦官仇士良的支援下,唐武宗李炎繼位。
唐武宗繼位後,重用李德裕為宰相,對朝廷出現的弊政進行一系列改革。在經濟上,唐武宗禁止官吏濫放高利貸,整頓吏治,使當時的人口數量出現了顯著增長。
會昌三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死,其侄劉稹想要承襲節度使的位置,朝廷沒有答應,劉稹起兵叛亂,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的堅決支援下,一舉平定澤州、潞州等地的叛亂。
會昌四年,唐軍聯合黠戛斯部騎兵,在回鶻烏介可汗南下侵擾唐朝邊境時,一舉將其擊敗。不久南詔、契丹、室韋、渤海、牂牁、昆明等國派遣使者入朝進貢,唐朝出現了“會昌中興”的短暫繁榮。
唐武宗死後,宦官勢力擁立李忱繼位,是為唐宣宗,唐宣宗繼位之後勵精圖治,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選拔人才。
唐宣宗時期,唐軍聯合回鶻等部,擊敗吐蕃,收復河西地區,解除了唐朝西面的威脅,一舉將吐蕃勢力驅逐到了嶺南,吐蕃從此衰敗。
唐宣宗在位期間,唐朝國勢有所起色,老百姓的生活也逐漸安定富裕,這一時期唐朝出現了最後一箇中興局面,史稱“大中之治”。
唐朝從“安史之亂”後,就這樣不斷在混亂和治世中經歷了一百多年,就像鑄劍一樣,每一把長劍都不是筆直的,劍身會有一些微小的凹凸,這樣才能夠讓長劍有韌性,可以鑄造的更長,這可能就是唐朝從鼎盛衰落之後,又延續一百五十多年的原因吧!
藩鎮雖然割據,但是天下藩鎮林立,可以世襲獨立的藩鎮並不多唐朝的藩鎮割據,是因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制度,唐朝強盛時期,中央朝廷控制著全國最強大的軍隊以及最豐富的財政資源,各藩鎮不敢造次。
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從鼎盛時期,開始有了下滑的趨勢,對外戰爭頻繁發生,而且也經常吃敗仗,唐玄宗為了應對日益複雜的對外戰爭形勢,一改之前節度使和採訪使分管軍政的制度,由藩鎮節度使統管軍政大權。
“安史之亂”的爆發,嚴重削弱了中央朝廷的權威,朝廷極度依賴各藩鎮的精銳軍隊,尤其是朔方軍,才得以平定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因此“安史之亂”後,藩鎮勢力急劇膨脹,朝廷難以壓制。
唐德宗繼位沒多久,魏博、成德兩鎮原節度使田承嗣、李寶臣去世,田悅和李惟嶽要求世襲節度使之職,唐德宗拒絕他們的要求,於是田悅、李惟嶽聯合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發動叛亂。
唐德宗調遣幽州留守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李正己沒多久去世,其子李納統領淄青兵馬,但被唐軍圍困,梁崇義被李希烈擊敗自殺,李惟嶽被部下王武俊殺死,向唐德宗請降,魏博節度使田悅在唐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
這場各藩鎮挑戰中央朝廷權威的叛亂,眼看就要被平定了,但是唐德宗這時腦子短路了,對朱滔、王武俊的封賞未能令其滿意,二人轉頭開始支援田悅和李納的叛亂了,四人相互結盟,各自稱王對抗朝廷。
唐德宗不得不加封李希烈,期望他能夠堅定效忠朝廷,率軍平定朱滔、田悅、李納、王俊武四人的叛亂,但是李希烈陽奉陰違,很快和四人狼狽為奸,自稱建興王,發動叛亂。
面對愈演愈烈的各地叛亂,唐德宗一籌莫展,派出的淮西招討使李勉、副使哥舒曜與叛軍作戰一時難以獲勝。唐德宗決定徵調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軍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平定叛亂。
不成想以唐德宗為首的唐朝中央,昏招不斷,對涇原平叛將士的犒賞十分吝嗇,引起涇原士兵的怨恨,很快發生了“涇原兵變”,叛亂的涇原士兵攻佔長安,擁立朱泚為帝。
唐德宗從長安經咸陽逃到了奉天,在唐德宗危在旦夕的時候,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趕到奉天救援,唐德宗才轉危為安。
次年唐德宗下罪己詔,不得不赦免李希烈、朱滔、田悅等人的叛亂罪責,但要求各藩鎮取消王號,間接承認了藩鎮的割據現實。
但德宗之後,經歷唐憲宗、唐武宗等帝王的勵精圖治,對藩鎮勢力進行壓制,大部分藩鎮雖然在軍政治理上擁有獨立權,但是節度使繼任人選的任命上,依然掌握在朝廷手中,只有河朔三鎮例外。
例如,唐武宗時期,控制澤州、潞州的昭儀鎮叛亂,宰相李德裕力主討伐,曾說:“澤潞事體與河朔三鎮不同。河朔習亂已久,人心難化,是故累朝以來,置之度外。澤潞近處心腹,一軍素稱忠義,嘗破走朱滔,擒盧從史。”
唐朝所謂的“河朔三鎮”,也稱為河北三鎮,即為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三鎮,控制區域基本為現在的河北、北京、天津及山東北部地區。
河朔三鎮基本就是“安史之亂”的核心區域,唐代宗將安祿山部下的降將李懷仙為范陽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經過唐德宗時期的“奉天之難”後,朝廷基本承認了河朔三鎮的割據現實,三鎮歷任57位節度使,僅4位是朝廷任命的。
唐朝中後期,出現了一批中興能臣,將唐朝從懸崖邊拉了回來關於古代的王朝,有一句話總結的非常到位:一個明君加一個名相,這個王朝一定能強盛,一個昏君加一個名相,這個國家可以延續,一個明君加一個奸相,這個國家仍然可以延續,一個昏君加一個奸相,這個國家必然滅亡。
總結出來就是古代王朝,始終存在兩個權力的平衡,就是皇權和相權,任何一個權力的坍塌,都不足以迅速導致王朝的滅亡,只有兩個都廢了,王朝才徹底完蛋了。
唐朝中後期不僅出現了極為有作為的皇帝,更是有一批賢明的宰相,輔助唐朝完成了安史之亂後的續命,為什麼說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給唐朝的衰敗安裝了加速器,可能唐朝會延續得更加久遠。
“安史之亂”後,唐朝第一個危機是唐德宗時期的“奉天之難”,“救時宰相”李泌,終於在唐德宗時期熬出了頭,入朝拜相,調和將相關係,修整軍政,改善唐朝內部財政政策,聯合回紇、大食等打擊吐蕃,解除吐蕃對關中的威脅。
唐憲宗時期,裴度堅決支援憲宗的削藩主張,因此與武元衡一起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也受傷,裴度親自率軍平定淮西鎮吳元濟的叛亂,一舉震懾河朔等鎮,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自請入朝,收復河北三鎮,開創了“元和中興”的局面。
裴度在唐中期為相二十餘年,舉薦提拔了大量的能臣,如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臣,都離不開裴度的舉薦。其中李德裕更是唐武宗“會昌中興”的重要功臣,力主平定昭儀、河東兩鎮的叛亂。
會昌元年,回鶻嗢沒斯部請求內附,天德軍田牟等人請求乘勢進攻回鶻,朝臣紛紛響應,李德裕堅決反對,力主接納回鶻人。
會昌二年,回鶻烏介可汗要求唐朝送回嗢沒斯,並提出過分要求,唐朝拒絕後,回鶻入侵唐朝邊境,李德裕提拔猛將一舉大破回鶻。
黃巢起義,才是真正打垮唐朝的一場鉅變黃巢之亂歷時六年,是唐朝歷史上歷時最久、範圍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
黃巢起義是農民起義流動作案的鼻祖,走遍了中國黃河以南的所有省份,一度攻破長安,黃巢在含元殿稱帝,迫使逃亡蜀地。
黃巢起義三大影響直接摧毀了唐王朝的根基,其一:黃巢在進攻各地時,時常屠殺各地軍民,在長安縱兵屠殺,使長安百姓死者十之八九。
而且在圍攻陳州時,為解決軍糧問題,縱兵搶奪周圍人口,充作軍糧,圍攻陳州三百多天,吃光了陳州周圍的數十萬人口,黃巢起義造成唐朝人口傷亡數百萬人口,天下人口銳減,唐朝國力徹底衰敗。
其二:黃巢起義基本摧毀唐朝中原的禁軍系統,黃巢攻入關中時,唐僖宗倉皇南逃,中央朝廷的神策軍迅速潰敗,一部分精銳戰兵被各勤王的反正收編,唐朝中原名存實亡。
其三:黃巢起義造就三個終結唐王朝的藩鎮節度使,鳳翔、隴右節度使李茂貞,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宣武節度使朱溫,打破了原有的藩鎮平衡。
這三個藩鎮在黃巢起義中迅速擴大自己的勢力,擁有了可以滅亡唐王朝的能力,三個藩鎮先後攻伐唐朝中央,朝廷無力平定,只能坐視三鎮做大,唐王朝被朱溫滅亡。
-
25 # 楚風說歷史
安史之亂確實對唐朝影響很大,但是卻沒大到讓唐朝滅亡的地步,地方藩鎮雖然厲害,但是真正割據的只有河朔三鎮,其他的藩鎮大多數時間不割據,這是唐朝可以維持150年的主要原因。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中原王朝,從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到公元907年節度使朱溫滅亡唐朝,唐朝一共經歷了二十一帝,享國289年,所以唐朝也算得上是一個長壽的王朝。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光時刻,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拒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周邊少數民族都被唐朝征服,可以說當時唐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外華人也稱華人為唐人。
但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強盛和衰落,唐朝也一樣,安史之亂使大唐的光輝褪去,從此唐朝只能說是苟延殘喘。
李隆基是鑑證了唐朝從強盛到衰落的皇帝,唐朝的安史之亂就是發生在他在位的時候。
從現在來看,安史之亂髮生的責任主要在於李隆基,如果他能夠清醒一點也不至於發生這樣的叛亂。
唐朝初期有李世民這樣喜歡開疆擴土的皇帝,所以他在位的時候經常打擊入侵唐朝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就是說唐朝初期對外是採用主動出擊的策略。
但是隨著李世民時代的結束,唐朝的在邊疆採用了戰略防禦的軍事策略,就是在邊疆地區設立兵鎮用來防守遊牧民族。
唐朝最初的時候採用的是府兵制,全國共有幾百個府,每府兵力七八百人,這樣全國有幾十萬軍隊,府兵輪番到邊疆鎮守,這樣不在邊疆鎮守的部隊平時務農,農閒練武,隨時到邊關打仗。
可是隨著邊疆鎮守軍隊的增加,府兵輪番上陣的機會變多,土地沒有辦法耕種,很多士兵由於長時間鎮守邊疆,逃亡事件多有發生,最後府兵制被嚴重破壞。
唐玄宗時期在邊疆設立了十大節度使,分別是:北方的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南方的劍南、嶺南。
節度使統帥的軍隊多達數萬人,尤其是范陽節度使人數達到九萬多,並且節度使管轄的範圍也一步步的擴大。一開始節度使只有統領邊鎮的權力,軍隊後勤保障全靠國家或者由邊疆軍隊屯田獲取,邊鎮的軍餉靠朝廷戶部分配。
這樣一來嚴重影響軍隊的調動,所以國家為了提高藩鎮的戰鬥力,把當地的財政權給了節度使。有的節度使還兼管統帥地區的鹽礦,古代鹽稅很高,這樣一來藩鎮擁有很大的財政權。
只有軍權和財權,節度使還是沒有實力和中央叫板,但是最後朝廷為了讓節度使調兵更加順暢,直接把地方行政權也給了節度使,節度使基本上都兼任採訪使,州刺史等官員都受節度使管轄。
等到唐玄宗後期,節度使已經集軍權、財權、行政權於一身,藩鎮計程車兵和將領也都是節度使招募和提拔,節度使有絕對的權力,朝廷不怎麼插手,這樣慢慢的藩鎮軍隊完全聽命於節度使,成為節度使的親兵。
最初的時候,李隆基把這麼多權力交給節度使他也害怕,所以一開始節度使是經常調動的,這樣就是防止節度使擁兵自重,節度使還不能兼任多個藩鎮。
但是李隆基後期,由於李隆基年事已高,寵幸楊貴妃,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邊疆鎮守的調換和不讓兼任變成了空文。比如安祿山就兼任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這樣一來邊疆鎮守權力過重,節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新唐書 志第四十兵》
高力士是唐玄宗的心腹太監,他都對唐玄宗說邊疆鎮守將軍權力太大,萬一出了問題,您怎麼應對呢?
但是李隆基根本聽不進去正確的意見,照樣寵信安祿山,最後導致了安史之亂徹底爆發了。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了叛亂,統帥手下唐兵以及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
由於內地多年沒有打過仗,地方官員一看安祿山造反了,很多人要麼投降、要麼逃跑了,根本沒有抵抗。
安祿山叛軍很快攻打到洛陽,李隆基才如夢初醒,由於李隆基把軍隊都佈置在邊疆,東都洛陽沒有多少人馬,只能派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洛陽招募士兵,臨時組成軍隊。結果安祿山所向披靡,兵鋒所指,輕鬆的拿下洛陽。
高仙芝和封常清撤回潼關據守,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潼關被攻破那麼長安直接面臨危險,所以守住潼關很重要。
潼關易守難攻,安祿山攻擊不順利,都想要有回師的打算。可是李隆基看到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很氣憤,覺得高仙芝和封常清沒有守住洛陽,屬於失職。於是李隆基聽信宦官的讒言,陣前斬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又啟用哥舒翰為大將,鎮守潼關,並且數次催促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知道安祿山想要束戰速決,還在潼關外面留幾千老弱病殘迷惑唐軍,但是哥舒翰就是不上當。哥舒翰還給李隆基建議,只要我們守住潼關,讓郭子儀和李光弼攻打安祿山的老巢范陽,叛軍自然潰散。
哥舒翰說的很有道理,可是唐玄宗這時早就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了,他想馬上打敗安祿山,聽城外只有幾千老弱病殘,更是要求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沒有辦法,前面有高仙芝等人的教訓,只能硬著頭皮出戰,最終被安祿山用伏兵把二十萬唐軍打敗,潼關失守,哥舒翰被被手下綁赴敵營投降。
潼關失守,李隆基嚇壞了,帶著後宮的嬪妃還有皇子出逃,行到馬嵬坡,還發生了兵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縊殺,太子靈武繼位,李隆基逃到蜀地,成為了太上皇。
所以本來安史之亂一開始只要李隆基操作得當,安祿山很快就會失敗,這樣唐朝的局勢馬上就可以穩定,還可以削弱河北三鎮的節度使。唐朝也許就不會衰落的這樣快,只是唐玄宗的失誤,讓安祿山佔領了長安,安史之亂也延續了七年多的時間。
安史之亂確實對唐朝的衝擊很大,首都被佔領,關中地區落到安祿山手裡,由於戰亂使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土地荒廢,各地人口急劇減少,經濟衰退。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
同時安史之亂雖然被鎮壓,但是安祿山的殘餘勢力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雖然叛軍投降唐政府,但是依然有很高的自主權,算是國中之國。即使這樣,唐朝還是延續了一百五十多年,一直到公元907年才滅亡。
那麼為什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可以存在一百五十年多年?關於這個問題很複雜,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南方沒有受到戰亂影響,為唐朝提供了錢糧。安史之亂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當時安祿山派大將想要進軍南方但是被張巡抵抗在睢陽,安祿山死後,安慶緒想要拿下睢陽,控制大運河,切斷唐朝的錢糧支撐,但是唐朝最厲害的守將張巡救了唐朝一命。
叛軍進入長安後,佔領了關中地區,唐軍的賦稅錢糧主要靠南方地區支撐,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唐朝可能會因此亡國都有可能。
但是張巡站了出來,張巡是開元末年的進士,當過縣令,後被招回長安,很多人都勸他投靠楊國忠,這樣可以獲得高官,但是張巡不恥楊國忠的為人,沒有投靠。
安史之亂爆發時,張巡還是縣令,面對叛軍很多地方官員選擇了投降,但是張巡沒有這樣做,他招募士兵選擇抵抗,張巡和許遠一起守睢陽。
安慶緒帶著十幾萬大軍圍攻睢陽,但是張巡帶領唐軍數次出城應戰,給予對方很大的殺傷。在叛軍大舉進攻的時候,張巡又堅守城池,雖然敵人很強大,但是他還是憑藉很強的意志力,堅守城池十個月,這個也是古代戰爭史的奇蹟。
大唐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位叫張巡的進士,以最多的時候七千人對抗十幾萬叛軍的輪番進攻。雖然城池最後被叛軍攻破,但是張巡堅守十個月英勇就義,為唐朝在這段時間保證南方的錢糧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前線,提供了有利支援。
就是這十個月,唐軍開始從退卻轉為反攻,睢陽陷落前一個月已收復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復了洛陽,叛軍無力南下,江南得以儲存。
第二,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沒有想的那麼嚴重,黃巢起義後才是真正的割據。安史之亂後,很多人覺得唐朝就藩鎮割據了,而實際上只有河北三鎮割據嚴重,其他的節度使主要還是聽從朝廷的調遣。
安史之亂時,唐朝為了鎮壓安祿山等叛軍,在地方都設立節度使,將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了內地,也就是說唐玄宗時期節度使都在邊疆,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在內地也有,通常都是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管理幾個州。
而這些靠近唐首都的藩鎮,都聽從唐朝的調遣,唐朝政府也是利用這些小藩鎮抵抗河北三鎮的節度使。
河北三鎮的節度使主要是安祿山的手下將領,他們在安史之亂後期投降唐朝,得以繼續在河北割據,雖然明面上聽從唐朝政府,實際上根本就是獨立的。河北三鎮指的是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又叫幽州節度使。
並且唐朝數次想要解決河北三鎮的藩鎮,比如唐德宗時,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嶽想直接繼位,德宗直接就不同意,結果李惟嶽聯合幾個節度使叛亂。不過最後被朝廷鎮壓,但是朝廷也妥協了,承認了河北三鎮的割據。
所以河北三鎮節度使的繼任不由朝廷委派,而是自傳子侄,或由部下悍將奪位,三鎮內部也經常爭鬥,但是無論誰為節度使,都不服從中央。
唐憲宗時期,就開始大刀闊斧的平定藩鎮,三鎮面對壓力曾短暫向中央表示歸順,並且朝廷還委派了大臣到幽州當節度使,但是根本沒有用,朝廷派的大臣根本在那裡吃不開,最後還是被武將奪位。憲宗死後,河北三鎮又獨立自主,繼位的穆宗沒有能力攻打,只能承認事實。
但是不管怎麼說,當時藩鎮和唐朝政府存在一種平衡,也就是說河北三鎮雖然割據,但是從河北三鎮到長安中間有一些小節度使,他們是臣服唐朝的,官員委派都由朝廷決定。
所以這些小節度使起到了抵抗河北三鎮的作用,並且江南的地區也是臣服唐朝的,唐朝可以透過江南收賦稅,用來支援自己平定藩鎮,藩鎮在這時候也沒有多囂張,就是這樣的平衡形勢,讓唐朝繼續存在了一百多年。
但是在黃巢起義後,由於長安再次的陷落,唐朝政府威信急劇降低。藩鎮割據徹底形成,很多地方的節度使都可以隨意挑戰中央的權威,甚至逼迫皇帝封他們為王,最後節度使朱溫藉著誅殺宦官的名義進入長安,皇帝都成了傀儡,唐朝滅亡進入了倒計時。
第三,唐朝後期有一些英明的君主,為唐朝續命。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其實後面又出現了一些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像唐憲宗李純開創了“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唐宣宗的“大中之治”。
尤其是唐宣宗李忱,頗有美名,是個好皇帝,所以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李忱為“小太宗”。
正是由於這些優秀的皇帝,讓唐朝得以繼續存活下去,但是隨著唐朝末年昏庸的皇帝繼位,農民起義不斷。
黃巢起義後,唐朝南方的經濟也被摧毀,中央禁軍也被打散,雖然唐昭宗又組建了禁軍,但是戰鬥力完全不如訓練有素的藩鎮兵,最後唐朝還是被藩鎮所滅。
第四,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組建了一支勁旅。唐朝安史之亂後,皇帝也清楚的認識到,誰都靠不住,要想掌控局面,就要組建一支自己控制的部隊,其實神策軍就是原來防禦吐蕃的西北部隊。
李隆基時期,吐蕃和大唐戰爭不斷,所以在西北地區有河西、隴右、朔方等藩鎮守衛,西北藩鎮部隊和吐蕃展開了數次拉鋸戰,唐朝與吐蕃的戰爭中是佔上風的。
西北地區已經形成了網路化的防禦體系,吐蕃根本打不到關內來,哥舒翰數次打敗吐蕃的入侵。
天寶十三載(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請立澆河、洮陽兩郡並建立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軍。所以最初的神策軍只是八軍之一,但是安史之亂後,李隆基把西北地區的所有部隊都調入內地平定叛亂。
神策軍也是平定叛亂的一支軍隊,後來經過擴編,人數多達一萬人。安史之亂後,由於神策軍原來的駐守地區被吐蕃佔領,於是只能駐守在陝州。
吐蕃進犯長安時,代宗從長安逃出,就是在陝州躲避,神策軍後來護衛代宗回到長安,從此神策軍就成了天子禁軍。
神策軍最高統帥為護軍中尉,神策將吏皆受其節制,神策軍主要駐紮在京師旁邊,起到保衛京師的作用。神策軍最初只有幾千人,代宗時對神策軍進行了擴編,吸收了很多藩鎮的部隊,這樣神策軍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等到唐穆宗初年,神策軍已經擴大到十幾萬人,所以這支部隊是唐朝後期主要的依靠,一般的藩鎮根本不敢過分囂張,並且神策軍還起到了抵抗吐蕃的作用。唐朝就是靠著這樣一支部隊,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
由於神策軍是唐朝唯一靠得住的依靠,所以這支部隊的待遇是很高的,這樣也讓神策軍慢慢的腐化。穆宗後期,由於沒有戰爭,神策軍戰鬥力大大降低,等到黃巢起義時,神策軍早就不能抵擋,潰敗的神策軍都被藩鎮收容。
雖然唐僖宗回到長安,宦官又把神策軍組織起來,但是早就沒有當年的雄風,從此唐朝失去了這樣一支主力部隊,唐朝末期,很多藩鎮都可以打進長安,耀武揚威,最終導致唐朝的滅亡。
日本來唐朝學習的圓義和尚就說過:“左右神策軍,天子護軍也,每年有十萬軍。自古君王,頻有臣叛之難,唯置此軍以來,無人敢奪國寶。”
所以唐朝得以存在一百多年,神策軍為唐朝提供了軍事支援,神策軍的腐化,也讓唐朝的統治走向了覆滅。
小結:唐朝在安史之亂中元氣大傷,但是平定了安史之亂後,唐朝擁有關中地區,還有南方為唐朝提供強大的財力支援,使唐朝可以組建神策軍這樣的野戰軍部隊,對周圍的藩鎮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
並且唐朝後期雖然有藩鎮割據,但是真正割據的只有河北三鎮等少數幾個藩鎮,其餘實力比較小的藩鎮還是很聽話的。這些小藩鎮對河北三鎮也起到了制約作用,再加上唐朝後期出現了一批英明的君主,勵精圖治,為唐朝續命。
邊疆藩鎮雖然割據,但是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抵抗外族入侵,這樣唐朝的邊疆相對穩定,也是唐朝可以存在一百多年的原因。
-
26 # 靜心匠道
安史之亂後,唐朝不但沒倒,還因唐宣宗的中興雄起了一把,估計隋煬帝楊廣知道了會深深得不忿。因為安史之亂和隋末是何其的相似,同樣也達到了鼎盛,同樣是烽煙四起,可為何唐朝李家卻能熬了一百多年,而隋朝卻不行呢?
曾與一位研究歷史的企業家談論過這個問題。他喜歡歷史,對唐朝安史起義後,依然過了100多年的滋養生活,有著獨特的見解。
他說:俗話,爛船還有三根釘,如果你唐朝看成一家大企業,安史之亂雖然讓唐朝虧得一塌糊塗,不過好在唐朝還留了些家底,又出現了幾位不錯的皇帝,差點因為唐宣帝的中興,讓唐朝鹹魚翻身,熬到百年後黃巢的出現,才真正讓唐朝傷筋動骨,最後破產朱溫改成了後梁。
然而,歷史記載表明,安史之亂比隋朝末年楊廣面臨的形勢更具威脅性。它的破壞力並不比隋朝末年的起義小多少。為什麼唐朝能在這樣的背景下生存下來?而歷史上許多富庶的王朝卻經不起折騰,一下子倒下了呢?
元朝和明朝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元朝末年雖然各地起義不斷,但是元朝總體上的實力尚存,而且元順帝走的時候,帶走了大量的金銀珠寶,還有十多萬的蒙古鐵騎,可是元朝最終還是對明朝無可奈何,甚至在捕魚兒海被藍玉一舉殲滅了最後的力量,而明末也是同樣如此。
唯獨唐朝在安歷之亂後,經過如此的折騰和打擊,整個長安城一度成為了廢墟,依然在短短的時間內重新崛起,雖然其影響力不如以往,但長安仍然是當時世界第一個城市,依然有許多人仰慕唐朝的名聲來這裡,唐朝的皇帝依然受到人民的尊重,
這點來說,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唐朝還能快速地恢復,箇中原因確實值得推敲的,懂得了這裡面的原因,或者對於做企業,或者對於個人都是有所得意,比較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怎麼過去一個坎,有時候就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鑑古人的經驗,或者你會發現這個坎,竟然古人找了一個別致的方法,輕鬆的就跨過去了。
見我聽得入神,他說: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唐朝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發生,民間很多歸咎於楊貴妃,都市傳說楊貴妃太過美豔,讓唐玄宗沉醉其中,因為“”六宮粉黛無顏色,從此君王不早朝“導致唐朝在開元盛世的時候,沒有感到危機的到來,甚至更有民間傳說是說因為安祿山和楊貴妃有私情,楊貴妃不但認了安祿山為乾兒子,設定還給安祿山洗澡,而安史之亂的源頭,也是因為祿山之爪有關。
因為害怕唐玄宗知道此事,楊玉環還想了一個辦法遮掩,而安祿山還給了高力士很多的好處,讓高力士說幾句好話,此事才遮掩了過去,但是安祿山知道紙是包不住火的,心中也是忐忑不已。
一天他被唐玄宗招入大明宮的後花園聊天,唐玄宗讓太子和他一起喝酒,可安祿山怎麼都感覺不對勁,後來打算喝唐玄宗的御酒時,恰好一片樹葉落入到酒杯裡,沒想到這樹葉滋滋的就冒出很多泡沫
安祿山一看明顯有毒,趕緊又是請罪又是求唐玄宗原諒的,後來不久想想再也不能待在長安,就藉故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這不但是為了防備唐玄宗,更重要的是安祿山和楊國忠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在李林甫去世後,楊國忠因為楊貴妃的原因,被唐玄宗冊封為衛國公。而且委以重任身兼四十餘職。最後還是當時了唐朝的宰相,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的成績比李林甫差距太遠了
在任期間,攻打南詔不成,反而讓唐朝吃了大虧損兵折將。而且楊國忠非常懂得討好李隆基,導致李隆基非常的信任。同時他因為自己的才能不行,也怕擔心有能力的邊將入朝會影響自己的地位,這樣就和邊將出身,同意是得到唐玄宗寵愛的安祿山有巨大的分歧,
當時安祿山回到了封地,因為遠離長安,所謂人走茶涼,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因此茶飯不思冥思苦想,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搏一搏。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忽然爆發。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的名義,在自己的老巢范陽起兵,而安祿山準備非常的充足,而且他的手下也是能征善戰之輩,很快便勢如破竹一路南下,僅僅60天的時間,攻陷了固若金湯的東都洛陽,以洛陽為根基自封為燕帝,國號燕。
唐朝對於安祿山毫無辦法,短短几個月時間,安祿山颳起的便卷席了整個唐朝,並且在亂軍還攻陷了長安,曾經高高在上的唐玄宗,更是倉皇地逃到了四川避其鋒芒。
不到一年的時間,安史之亂在唐朝各藩鎮時,還有忠於唐朝的各地將領奮起反擊節節敗退。但其造成的破壞力之大,讓後世的人感到深深的震撼,這可以從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悲痛欲絕的《祭侄稿》,還有詩聖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著名的文人白居易《長歌行》,詩仙李白中作品中可見一斑。
在長歌行中,提到了安史之亂的轉折點,就是在天寶十五六月,在馬嵬驛陳玄禮兵諫唐玄宗,要求對安史之亂負重要責任的人,楊國忠楊貴妃等人進行處置,
此時的唐玄宗雖然有點捨不得,但是面對六軍不發的窘況,他比較還是以江山社稷為重,無奈賜死了楊貴妃。唐玄宗才得以安全地進入到成都,而此時的太子李亨也在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唐肅宗請名將郭子儀出山,率軍平定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郭子儀和諸位唐朝名將一起,經過了數月的激戰,終於擊潰了敵人,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部下也全線崩潰,
唐朝得以收復殘破的長安城。其後不久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刺殺,唐軍又收復了東都洛陽。此後唐軍節節勝利,但是這時的唐肅宗卻畏懼起來,他害怕郭子儀、李光弼功勞太大,難以控制,便排除魚朝恩進行牽制,可是這樣一來差點讓平叛功虧一簣。
直到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後,調動了九姓回紇的力量,才最終將史朝義老巢洛陽攻陷,安史之亂才最終算是平定。
安史之亂從爆發到平定,歷時八年讓唐朝從鼎盛時期的五千三百餘萬人,損失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千七百餘萬人口,這樣的結果導致盛唐的局面,一去不返。而失去了威信的唐朝皇帝,也在後來陷入了藩鎮割據、宦官等一系列漩渦之中,唐朝當時處於一種動盪的危險狀態。
這種情況,和隋朝末年的起義何等相似,隋末起義從源頭,便是楊廣的窮奢極致,同樣也是擁兵自重的楊玄感進軍洛陽,這場風暴卷席天下11年,各路諸侯最後被唐朝相繼攻破,唐朝由此建立,可唐朝經過如此折騰,竟然在各地沒有烽煙四起,這不得不然楊廣羨慕不已了。
這裡原因何在呢?是什麼導致安史之亂後,唐朝還能滋潤地過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好日子,如果不是黃巢,估計唐朝活的時間還會更長,隋煬帝楊廣也想知道唐朝續命的秘訣是什麼?
其實我也對原因很好奇,按道理唐朝這時候是最可能易主的,可它不但沒有,李家的天下後來還坐得非常穩當,怎麼回事呢?
企業家給我說,這裡頭原因很複雜也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不過以下幾點而已。
第一:捨棄到手的一些利益,進行利益重新分配。
其實安史之亂的爆發,根源就是唐朝文武兩方面集團,一次利益的衝突無法解決,而唐玄宗因為老年精力不夠,腦子沒有年輕時靈光,在兩方面沒做到很好的平衡,導致了朝堂內的勢力失衡,有由於他過度寵愛楊貴妃,讓沒有能力的楊國忠管理天下,
楊國忠的出身讓他成為了豪門門閥代表,同時也算是代表了文官集團,他多方對唐朝的武將還有邊將進行打壓,甚至把武將提升的路徑都給掐滅了,而唐朝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度,其中許多的邊將和武將,都是來自於各民族和各地,
唐朝能夠在短時期,對外的連年征戰中獲勝,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合理地利用各民族和邊開將,讓這些驍勇善戰的草原民族為唐朝開疆拓土,換來的則是他們榮譽,社會地位,利益和權力。
同時唐朝也放權給這是將領,讓他們自行招募士兵,因此出現了唐朝獨有的城傍,城傍簡單地說,就是唐朝的地方僱傭軍,唐朝給將領多少物資,將領便拿著這些物資,招募和訓練高質量的戰士。這項做法讓初期讓唐朝吃到了甜頭,許多唐朝重大的戰役,都有城傍的身影,最後平定安史之亂,回紇的幫助功不可沒,回紇為了紀念這次功勞,還雕刻了著名的九姓回紇碑。
但是楊國忠的胡來,打亂了唐朝的節奏,這些武將和各地藩鎮失去了上升的空間,並且還被楊國忠的打壓,最終導致了十八萬在冊的河北唐兵,在安祿山振臂一呼之中,就紛紛的響應,安史之亂在唐軍主力的推動下,才比農民起來來的猛烈,因為這些都是訓練有素的唐朝邊軍。但是後來唐朝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在後來郭子儀別唐肅宗猜忌,依然能看到這種思維的身影。
安史之亂後,唐朝也看到了這點,所以才在馬嵬驛協妥,並且唐肅宗更是在初期放手,給予高官厚祿眾多的名將,才得以在各位將領的努力下,完成了逆襲。並且唐朝為了各節度使一起幫忙,還不惜答應各種條件,這樣一來,唐朝不得不捨棄藩鎮的利益,換來了轉危為安的喘息之機。在後來各地藩鎮雖然偶然有反水的,但是很快就會被唐朝制約,因此即便是有起義,在藩鎮的擁護下,唐朝後來依然活得比較滋潤。
這就等於一個大企業,在主力專案嚴重受損時,藉助了其他專案的收益,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但是必然是需要讓出一些利益給到眾人或者經銷商,因為沒有眾人的幫助,沒有員工和經銷商的努力,要熬過難關肯定是很困難的,而相反的一個例子就是崇禎,他在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竟然還捨不得明朝庫房的銀子,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失敗的例子。
第二:無論是門閥世家,還是平民百姓,唐朝百年的基業,創造的幾個盛世讓人們惦記,人們相信忠心於唐朝,同時也希望唐朝再續輝煌。
唐朝建立是在隋朝的基礎上,其實按經濟總量來算,唐朝的經濟總量不如隋朝的時候,但是唐朝卻連續出現了幾位有為的皇帝,李世民,李治,武則天,唐玄宗,這些人較為開明的寬鬆的管理方法,給唐朝帶來了經濟,物質,民生上的騰飛,
並且隨著唐朝的擴張,陸地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的結合,唐朝的經濟又帶來了一番新的氣象,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更是讓唐朝人人過上了小康的幸福日子,這些無論是支援唐朝的門閥世家,還有民間的老百姓,都銘記在心的,
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能夠熬到300年,都會出現一段讓百姓休養生息,創造和積累財富的日子,而這讓眾多的唐朝子民對唐朝忠心不已,所以即便是安史之亂後,並沒有太多的藩鎮反水和起義遍地,這也讓唐朝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而此時的門閥世家的表態也非常重要,他們並沒有向隋末一樣,找到李淵去建立唐朝,推翻隋朝,而是幫忙重新穩定了建立唐朝,這一點就極為重要了,
這些門閥世家,類似就是大企業的股東,只要這些股東的支援,企業才不會易主,而怎麼獲得股東的支援呢?除了好的業績,當然也是對這些人進行適當的讓步,只要得到他們的支援,很多計劃和政策才能實施,要不就是紙上談兵而已。
除了門閥世家,老百姓更為重要,因為李世民知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因此貞觀之治對百姓的各種徭役是放寬的,並且在法度上並不是非常嚴格,這樣漸漸地讓人們認可唐朝李家,更重要的唐朝的強大,讓身為唐朝人非常的驕傲,特別是一些遣唐使,回去自豪地說,我可不我是普通人,我在大唐呆了七年,
而這樣的唐朝,哪怕是經歷了安史之亂,人們依然會陪伴它挺過難關,這也是唐朝能夠在安史之亂依然不倒的原因之一,一代偉人曾經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點非常重要,就等於一個企業一個品牌,它深得民心和客戶的喜愛,當然客戶對它也會非常的支援。
最後一點,就是唐朝還擁有一個自己的經濟生態,讓其有了源源不斷的能量熬了一百五十年。
從實際出發,即便是放棄了利益,還有得到了人們的支援,但是如果缺少源源不斷的動力,沒有了資源,唐朝依然會很快就倒下。
只要富足的江南不斷地供給,唐朝即便是中原的藩鎮不交稅賦,依然有強大的實力四處征伐,而門閥世家依然能過上夜夜笙歌的日子,可是黃巢的出現,徹底打亂了唐朝經濟供給節奏,加上昏庸的唐朝皇帝和宦官的騷操作,才讓唐朝最終忙於朱溫之手。
小結: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能熬了一百五十年,其原因就是,捨棄到手的一些利益,進行利益重新分配。無論是門閥世家,還是平民百姓,唐朝百年的基業,創造的幾個盛世讓人們惦記,人們相信忠心於唐朝,同時也希望唐朝再續輝煌。就是唐朝還擁有一個自己的經濟生態,讓其有了源源不斷的能量熬了一百五十年。
回覆列表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採取了一系列的補救措施,解決了很多安史之亂前存在的問題,從而鞏固了唐朝的統治基礎,讓唐朝恢復了元氣。
首先唐朝對朝廷控制的節度使採取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
安史之亂以前唐朝有十大節度使,掌握了很多的兵馬和地方權力。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的節度使大幅度增加,而領地和兵馬卻減少了。而且節度使的任期也是有限制的,每幾年就輪換一次,而且唐朝恢復了前期的“邊將入相”政策,節度使只要政績突出,就可以入朝當宰相,節度使的流動性增強,無法長期盤踞某地,不易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而唐朝對於控制不了的河朔藩鎮,也沒有放任其威脅唐朝的統治地位,也進行過幾次征伐,在唐德宗年間就跟藩鎮打了好幾仗,但是唐德宗控制不力,發生了涇源兵變,對河朔三鎮的討伐告一段落。
唐憲宗時期平定了叛亂的西川節度使劉闢,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等藩鎮,河朔三鎮也上表歸順朝廷。這些軍事行動也讓藩鎮認識到朝廷的威力,不敢輕舉妄動。
而且唐朝中央政府也改變了盛唐時期強枝弱乾的軍事佈局,加強了中央政府的軍事實力,訓練了人數眾多強大的神策軍。靠著神策軍的威力,唐朝始終能夠控制大多數藩鎮,使其不能威脅甚至動搖朝廷的統治基礎。
唐朝在財政稅收上改變了稅收單一的情況,而是用稅收多元化的局面改善了前期的財政問題。
唐朝前期稅收單一,都是農業稅,而且均田制沒有破壞,庸租調製也能執行。但是到了盛唐時期,均田制被破壞,庸租調製也被破壞,王公貴族侵佔農田,隱瞞土地和人口,轉嫁稅負。導致唐朝不納稅人太多,而納稅人減少,財政稅收情況惡化。
安史之亂後,唐朝採取了兩稅法。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了庸租調製和一切苛捐雜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徵收。
兩稅法其實就是誰有地誰繳稅,誰有錢誰繳稅。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商人都要繳稅,改變了以前唐朝貴族官僚商人不交稅的問題。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變了唐朝稅收單一的情況,稅收沒有窪地,一視同仁。
而且唐朝後期對鹽鐵等暴利貨物進行專賣,朝廷的財政收入增加,使得唐朝的財政問題得到解決。
而且唐朝中後期的皇帝有很多都是能夠勵精圖治,或者是想改變唐朝的現狀,恢復以前的強盛局面。這些皇帝搞了很多改革,採取了新的政策,沒有讓唐朝的階級矛盾擴大,為唐朝贏得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