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21 # 吃虧群眾

    你說的這篇文章我沒讀過,我念書少,我只學過《我的叔叔于勒》。

  • 22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指明一點,題主的題目有錯誤,叔叔叫于勒,不是於勤。

    現在我們來聊聊《我的叔叔于勒》。

    這篇文章的原文我就不在這裡引用了,相信看這個問題的人一定也看過這篇文章。

    《我的叔叔于勒》發表於1883年,法國的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正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國內發生了將近20年的經濟危機。法國國內的財政寡頭們為了轉嫁危機,一方面向國外加大投資,加緊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加緊盤剝國內的小資產階級,致使大量小資產階級因貧困而破產。

    其中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紛紛漂洋過海,企望在美洲、亞洲以及非洲能夠創造財富,能夠有朝一日帶著財富回到家鄉。

    當時的法國,文化思想上,資產階級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非常盛行,腐蝕著人民大眾的思想。

    題主所問的《我的叔叔于勒》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作品。

    初讀《我的叔叔于勒》

    按照主流思想(課本中心思想)來談,《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透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資產階級愛虛榮、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的關係,是“赤裸裸的拜金主義”,是“冷酷的現金交易”,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這也是小說中的“我”的認為,在短文的末尾,“我”特意給了叔叔于勒10個銅子的小費,而“我”的母親則反對“我”這麼做。

    上學時,跟隨者課本的中心思想,大家都是這麼理解這篇文章。

    但是其實以成人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其實飛利浦夫婦並沒有那麼“拜金”。

    再讀《我的叔叔于勒》

    其實菲利普夫婦也是那個時代的可憐家庭。本來還有部分遺產可以繼承,卻被自己的弟弟于勒揮霍掉了一大部分。家裡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養家,但是工錢並不高,每天要很晚才能下班回到家,家裡還有一個妻子和幾個孩子。生活的重擔全在菲利普先生一個人身上。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裡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以上是一段描寫菲利普夫婦家生活條件的原文。

    讀到這段時,我深有感觸。我記得,我的母親曾經給我描繪過他們小時候過年時的情景。那時候的中國也很窮,家家戶戶都沒有太多的財富。我們華人也是很講究體面的一個民族,春節期間是要走親戚的,那時候,出門前我的外公外婆會和我母親及她的兄弟姐妹們說好,到了親戚家裡,米飯不可以要第二碗,餐桌上的魚不要去動,因為那時候物資匱乏,很多家庭過年時只有一條魚,就這一條魚反覆加熱上桌,每家每戶都是這樣,因此大人們心照不宣,不去動那條魚。往往母親他們就是吃點米飯和蔬菜。那些好的菜餚都是擺上桌充門面的,小孩子們在大人的反覆告誡下,都不會去碰那些肉啊魚啊。

    因此,看到菲利普夫婦為了不花錢回請,便不敢答應別人的請客。日用品都是挑最便宜的方式採買,我就深有感觸。這是經濟拮据下的日常家庭生活,這不是吝嗇,這是為了維持生計。

    後面還提到,每個星期天,一家人都會穿著體面的去海邊散步。當然,他們到海邊,是潛意識裡這樣就能遇到帶著財富歸來的叔叔于勒,透過這一散步活動,給他們的拮据生活帶來一絲曙光,讓他們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而穿著體面的去散步,也反映出了這個家庭的一種自尊,想必大家也能理解這種心情。

    有句話說的好:關起門來,家家有家家的難。但在外面,家家都是一樣的幸福模樣。

    人物分析

    菲利普夫婦,他們的生活困難,本來在一定程度上,于勒就負有責任。後來于勒來信向他們描繪了自己在異鄉的富貴生活,並表示會回來給他們帶來美好生活。於是,菲利普夫婦從此有了希望,並把這個希望帶給了家中的孩子們。于勒成了他們全家的希望,只要叔叔于勒回來,這個家庭便能就此翻身,風光無限。

    所以當菲利普夫婦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再次見到于勒,並看到此時的于勒蒼老又潦倒,他們的希望破滅了,就好像在海水中沉浮許久的落水者,看到最後一艘救生船離他們遠去。希望就此徹底破滅,夫婦兩人崩潰了,過去的頑劣形象的于勒重新替代了他們腦海中那個光鮮亮麗的于勒形象。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于勒,其實細細品讀,于勒也有改變。他年輕時揮霍無度,不但花光了自己的錢,還花掉了本屬於哥哥的大部分遺產,整個一個紈絝子弟。後來他到了海外,也賺下了一份家產,但是又讓他敗光了,真是個不長記性的人吶。可是,當他回到國內後,他沒有再去找自己的哥哥,這是他在文中的一處閃光點,說明他明白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不再給哥哥的家庭帶來新的災難,而是默默無聞的憑自己的勞動(賣牡蠣)生存著。

    “我”,還是個涉世未深的小孩子,此時的我,心中只有于勒是我的叔叔這個概念,在我的心中,親情大於世俗,那是因為我沒有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所以,“我”很大方的給了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想必當時“我”的內心非常驕傲。

    以上就是無月對《我的叔叔于勒》的淺析。

    上學時,大家是透過孩提時代的“我”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理解這篇文章。而進入社會後,大家再看這篇文章,便是從菲利普夫婦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23 # 豆子人民藝術家

    首先,莫泊桑寫的不是《我的叔叔於勤》,而是《我的叔叔于勒》。小時候讀這篇文章,根本不會有什麼深刻體會,但長大後,經歷了社會上的辛酸,才會明白這篇文章之所以流傳為經典,是很有道理的。

    1.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于勒是小說中“我”的叔叔,“我”家非常貧困,生活拮据,捨不得買任何稍微貴一點的東西,即便是賤價的,也要講上半天價。有時候買底貨,拿起來半天,很喜歡,到最後一看價格,也會放回去。這是很多家庭、很多人的常態,讀來有切身感受。就是這樣一個家庭,還有一個叔叔吃自己家的,喝自己家的,伸手跟爸爸要錢。

    家裡人都有著一股子戾氣,把所有的爭吵和“不會辦事”,都歸結為“窮”。

    2.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那時候,于勒揮霍光了“我”祖父分給他的遺產,賴在“我”家裡不走。“我”父母很生氣,就送他跟著商船,到美洲去討生活。這就是典型的“窮在鬧市無人問”,如果是瞧起來沒本事還是個累贅的傢伙,更是要驅逐出去。

    結果於勒叔叔居然發達了,做了很大的生意,還開了一所豪華店鋪。他寫信給“爸爸”,說自己過得很好,等回家就還上以前欠的錢,接下來還要去別處做生意,可能好多年都沒法寫信,不用擔心,發大財以後就會回家,大家一起快樂地過日子。一家人為此非常高興,對未來的生活陷入了憧憬。

    每回爹媽看見海上的商船遊輪,都會忍不住感嘆:“我的媽呀,你看看,多豪華,你敢想象于勒也在這樣的船上做買賣嗎?”

    這就是“富在深山有遠親”了。人家于勒發了大財,一直沒帶錢回家,在海上幾萬裡遠地漂著,父母卻把他視作“最可親的人”。

    3.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

    家裡窮,等了十年,還沒等到于勒叔叔回來。

    為了鼓勵自己,爸媽就把于勒叔叔的信拿出來閱讀,並說:“不要擔心!等於勒回來,苦日子就到頭啦!他可是一個很有辦法的人!”

    “我”大姐和二姐年齡很大了,快三十了,都嫁不出去。因為家裡人口多,誰家都不富裕,人家怕娶了她倆,給自己家添累贅。結果有一回,忽然有個一直很喜歡二姐卻又猥猥瑣瑣不敢來提親的窮公務員,來向二姐提親了。

    不必多加分析,那人就是聽“我”爸媽閱讀了于勒叔叔十年前的來信,相信“我”家有個富豪叔叔,才下定決心迎娶二姐的。

    正所謂,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

    4.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

    為了慶祝二姐的婚姻,一家人去哲爾賽旅行。

    沙灘上,爸爸看到倆高階人士相互喂牡蠣,動作很優雅,覺得那就是品質生活了,發出了由衷的讚歎,露出很尊敬他們的表情。孩子們不懂這些,就覺得牡蠣好吃,鬧著想吃牡蠣。媽媽捨不得花錢,說自己就不吃了,又說弟弟是男孩子,男孩子不必吃,只給倆姐姐買吧,買也別買多,吃多了拉肚子(實際上就是怕花錢)。

    結果爸爸嚇壞了,因為那個窮酸的,落魄的賣牡蠣的人,看起來就是于勒叔!爸爸讓媽媽去確認一下,媽媽也覺得那髒兮兮的傢伙就是于勒。爸爸去船長那裡打聽,確認了此人就是自己弟弟以後,一家人讓小孩給了錢,落荒而逃,生怕再沾染上這個窮鬼。

    這就是,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

    小時候讀《我的叔叔于勒》,一直誤認為于勒叔叔是個騙子,根本沒發達,卻謊稱自己發達了,騙了家裡人。後來再讀,才發現于勒根本就沒有騙他們。

    于勒真的闊綽過一段時期,爸爸從船長那邊得的訊息:“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經落到什麼田地!”可知于勒沒有騙人,自己的確發過一筆財,但是後來做買賣賠了,因為怕再連累哥哥一家,就沒有回家。而“我”的爸媽,卻因為于勒叔叔變窮,不再誇他是“很有辦法的人”,轉而罵他“就是個臭流氓”。一家人趕緊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碰見他。

  • 24 # 洛兒小桃夭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理。

  • 25 # 易海星辰650

    記得有人把“張海迪”寫成“張海軸”,把“董卓”寫成“董掉”——所以,你的這位“於勤叔叔”也是小巫見大巫了,不足為怪!

  • 26 # 時間煮雨46628

    說的其實是人性,而不是哪個社會的事情。

  • 27 # 閒聊正史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學課本中一篇深受師生喜愛的作品,也淺顯易懂,幾乎是在不事雕琢中給我們展示了社會和人性的可憐一面,現在仍有著無窮的魅力,細細讀來,深受教益。

    用現在的眼光審視小說中菲利普太太,會幫助我們發現、理解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我們沒必要給菲利普太太貼上小資產階級的標籤,因為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有她的影子。

    菲利普太太是一位節儉的家庭婦女。

    中國有句俗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處於困境中的菲利普太太的儉省的舉止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去同情,不必也不能嗤之以鼻。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大部分人腰包是鼓了些,購物的方式也現代便捷,可是,討價還價、關注打折,參與低價促銷,甚至有人喜歡購買所謂的外銷尾貨,還有水貨、冒牌貨,能比菲利普太太好到哪裡去?“雙十一”的狂歡,群情畢現。

    菲利普太太為拮据的生活痛苦。

    我們有多少人曾經有過她那樣的經歷。我們有句俗話“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雨果在《悲慘世界》扉頁上題寫著“男人因窮困而潦倒,女人因飢餓而墮落,兒童 因黑暗而羸弱”。面對生活的窘迫,人很少能保有尊嚴的。她拒絕別人的宴請,不讓孩子吃零食,為一點多餘的開銷大發雷霆。我們現在正努力精準扶貧,那些精準的物件,也許還有菲利普太太的心理。即便是我們中的大多數,曾幾何時,也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時候啊。

    菲利普太太為兩個大齡女兒操心。

    可憐天下父母心,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導致女兒錯過了最佳結婚年齡,作為母親,誰不心急?!拿出有誘惑力的信件招攬女婿,並不能簡單地說是愛慕虛榮,善良的欺騙是情有可原的。如今,城市未婚大齡女青年,哪個不讓當母親的牽腸掛肚,每當有人提親,苦口婆心說落家境,也是讓人心痛啊。

    菲利普太太最讓人不齒行為是對於勒的態度,可我們不經意間都有此傾向。

    透過她的前後的變化,把她定位為機敏、尖刻、虛榮、卑俗、冷酷,透過她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赤裸裸的利害關係”,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而在生活中,不分貧富,無論貴賤,多少人事有菲利普太太的影子,多少話語讓我們汗顏。

    作為名著,《我的叔叔于勒》產生於那個時代,現代讀來,仍是大有教益,對弱者的同情,對真情的呼喚和期待,一直是人類社會不變的主題。作為參與者,修正自己,體諒他人,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和諧,更美好。

  • 28 # 金玉年輕

    我們的現實社會不同樣是這樣嗎?

  • 29 # 天日335

    你大爺的,我記得是于勒,啥時候變於勤了。能不能嚴謹一點。

  • 30 # 文字的二三事

    小說題材的文學作品往往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想要理解一篇小說,就應該將其與相應的時代背景聯絡在一起。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作於普法戰爭不久後的19世紀後期,經過普法戰爭,普魯士取代法國,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當時的法國正處在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度的時期,國內的底層群眾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殖民地和掠奪是這一階段的特徵,拜金主義和虛榮是此時的主流思潮。《我的叔叔于勒》揭示和反映的也即是法國底層人民由於貧窮而不得不滋生出的拜金主義和向上爬的虛榮心。

    《我的叔叔于勒》內容概括:

    小說中的“我”若瑟夫是菲利普家中的小兒子,也是事件的觀察者和敘述者。菲利普有著一份低薪的工作,每天很晚下班。因為貧窮,菲利普太太在日常生活裡極其節儉,兩個女兒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買一顆紐扣都要思量再三。即便如此,每逢週末,菲利普一家都要身著盛裝前往港口附近,目的是想知道叔叔于勒是否乘船歸來。

    于勒,既是菲利普的痛恨者,也是菲利普的希望。前期的于勒敗光了家財,菲利普把他送去了美洲。之後在給菲利普的來信中,于勒稱自己在美洲大賺了一筆,會將敗光的錢一分不少地還給菲利普。這封信隨即成為了菲利普一家的希望。也正是這封信,菲利普的二女兒找到了如意郎君。為慶祝這一天大的喜事,菲利普一家決定和二女婿一起前往不遠處的英國哲爾賽島旅行。就在搭乘的輪船上,菲利普認出了于勒,他現在已經由富翁淪為了在輪船上賣牡蠣的人。為了保住二女兒的終生大事,菲利普和他的太太對賣牡蠣的于勒避而遠之,在旅行完畢返回時,故意換乘了另一艘船。

  • 31 # 希望789456123

    中學時,我學的《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後來,期中考試時,作文題目就是:透過學習《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寫一篇議論文,題目是《認識資本主義的一面鏡子》。

    作文的內容就不寫了,反正中心思想就是資本主義不好,人際關係冷漠,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30年過去了,再回想起這件事,就覺得有點好笑:嫌貧愛富是人性,跟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沒有關係。這篇文章並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嫌貧愛富現象,也不能說明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嫌貧愛富。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是人性,這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所以,要想讓人看得起,就要想辦法多掙錢,努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才能在社會立住腳。當然是合法的掙錢,一邊給社會創造財富,一邊自己致富。另外,不要幻想一夜暴富,因為一夜暴富能立刻改善你的物質環境,但並不能讓你的身價迅速提高,也不能讓你的談吐和氣質立刻高雅。刻意露富還有可能招賊惦記。

  • 32 # 美彤就是小花狸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33 # 一覽眾河小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著名作品,因為它入選在語文教材裡面,小時候學這篇文章,對於別的興趣不大,唯獨對牡蠣印象深刻,想著一定要去吃吃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在老家吃的海蠣子其實就是牡蠣,現在的生蠔也是牡蠣,只不過小時候吃海蠣子一般都是煮著吃的,現在吃生蠔一般是烤著吃或者生吃。。在那篇文章裡,法華人吃法還是挺新潮的,撬開以後吸口汁,然後生吃。

    上學的時候學這篇文章,最感興趣的就是牡蠣,至於什麼文章主旨,反應了資產階級親情的冷漠啥的,也就是照著老師說的總結罷了,實際上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現在再看這篇文章,的確是一篇現實主義的佳作。裡面的人和故事即便到了今天,一點也不過時。

    首先說說達爾芒司一家,也就是文中第一人稱“我”的家庭,這一家很不富裕,只有父親在辦公室上班,十分辛苦,每天都要很晚才回來,工資還不多。家裡面有三個孩子,其中兩個女兒已經很大了,一個二十八,一個二十六,依舊沒有出嫁。在莫泊桑活著的那個年代,法國這麼大年紀沒出嫁的絕對是老姑娘了。而為什麼出不了嫁呢,主要原因就是家裡太窮了。

    然而,達爾芒司一家又不是那種純粹的底層勞動人民,由於父親在辦公室工作,表面上看是個體面人,所以他們還必須要維持這種虛假的體面和儀式感,即便不敢請客吃飯,即便每次都是買大減價商品,即便姐姐的衣服都是買最便宜的布自己做的,他們到了週末,還是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海邊散步。

    另外一方面,他們還有一個很大的希望,就是父親有個弟弟,這個弟弟早年去美洲闖蕩,據說發達了,還寫信回來,說等發了大財以後就回來跟他們一起好好生活。

    這個弟弟年輕時候好吃懶做,不僅揮霍家中的錢財,還把本來屬於父親的大部分遺產都給霍霍了。現在聽說這個弟弟發達了,而且良心發現了,他們自然很高興,就等著發達的弟弟回來報恩。而弟弟給他們的信也成了他們家唯一的希望和炫耀的資本,逢人就會拿出來宣傳一下,即便已經等了十多年了,他們也沒有放棄希望。

    從這看得出來,達爾芒司夫婦其實也算不上什麼壞人,早年對這個弟弟也算是仁至義盡了,畢竟本來屬於他們的遺產也被弟弟霍霍了大半。如果沒有弟弟的霍霍,也許他們現在過得也不會那麼窘迫,所以他們對弟弟有怨言也是正常的。後來弟弟去美洲發達了,而且知道感恩了,他們聽說以後自然很高興,原本的怨恨也就變成了期盼與歡喜。就算收到信後十年沒有訊息,他們也依然堅信有一天弟弟可以衣錦還鄉,然後自家就可以跟著雞犬升天了。

    這樣的想法可以說是人之常情,無論哪個地區哪個國家都會有這樣的人。就像好多家庭都會有親戚出國,人家在外面到底啥樣其實根本不清楚,但是有時候會傳回來一些某某親戚在國外發大財了等訊息,然後就會琢磨著等親戚回來是不是可以去沾點光啥的,哪怕大光沾不上,能得點國外帶回來的禮物也是好的,這些其實都挺正常的。

    也正因為有了這麼一個希望,後來才有人看中了他家的二姐。父母都是急於讓女兒嫁出去的,他們極力維護好與這個準女婿的關係,所以週末散步也拉上對方一起。也正是因為這個準女婿的存在,父親才會提出要去吃吃牡蠣。

    吃牡蠣這事也看出來達爾芒司一家有多麼貧困了,就算是唯一一次吃牡蠣,家中的母親都萬般捨不得,只不過因為有個準女婿在,她沒法堅決反對,但還是提出了兩點,一是牡蠣吃多了不衛生,不能多吃,二是自己胃不好不能吃,裡面的“我”是小男孩,不能被慣壞了,也不能吃。實際上所有的這些理由都是藉口,關鍵一點就是母親怕花錢。

    這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此貧窮的達爾芒司一家為何這麼怕自己的弟弟于勒連累自己。父親買牡蠣過程中突然發現賣牡蠣的老頭很像自己弟弟,為了確認,他還專門找船長確認,這個人名字、姓氏和經歷絕對就是父親的弟弟于勒。

    于勒發達過一陣子,後來又落魄了,再也沒有翻身,只能靠賣牡蠣為生。但是這時候的于勒跟年輕時候的于勒完全不同了。應該說,在美洲打拼過以後,于勒就變得不一樣了,他開始體會到賺錢的艱辛,也為自己以前的揮霍無度後悔,所以他才會寫信給哥哥說等著自己發大財以後就一起生活。正因為他覺悟了,所以他落魄的時候也不願去投奔自己哥哥,本來就欠著哥哥錢,現在覺悟了但是還不起,所以不好意思再去麻煩哥哥。

    顯然,文中的達爾芒司夫婦是被當年的于勒霍霍怕了,再加上巨大希望的落空,所以採取了極端的措施,直接避開自己弟弟,假裝不認識。這段描寫太真實了,這樣的事件實際上在今天也不稀奇。很多家裡面有兄弟姊妹的,可能互相之間經濟條件生活水平相差懸殊,也不見得有錢的就會去接濟沒錢的,而是各過各的日子。

    當然了,達爾芒司夫婦做得也確實有點過分,畢竟是十幾年沒見的兄弟了,現在落魄至此,他們雖然自己也很窮,但起碼還是能夠假裝一下體面人的生活的,跟這個衣衫襤褸的于勒兄弟比起來還是好多了。如果他們人情味比較重的話,起碼應該請于勒回家坐坐,給他一個住的地方。可是他們實在是怕了,他們怕于勒還是以前那個敗家子于勒,現在他們家裡本就沒什麼錢,兩個女人在家裡做老姑娘,他們實在不敢招惹于勒了。

    而於勒呢,他現在已經覺悟了,寧願做個貧窮的賣牡蠣的,也不願再回去麻煩兄嫂。如果說達爾芒司夫婦真的把他接回去,恐怕他也不會自在。

    文中的每個人都不容易,“我”的叔叔于勒不容易,父母也不容易,兩個姐姐也不容易,甚至“我”想吃個牡蠣都吃不到,也是相當不容易了。“我”最後給錢的時候故意多給了于勒一些小費,代表著真善美和足夠的人情味,但可能這也是因為“我”太小,不大明白生活的艱辛,誰又知道“我”長大之後會不會成為父母那樣冷漠的人呢。

    看得出來,從古至今,從外到內,科技進步了許多,生活方式也改變了許多,但是基本的人情世故,似乎幾千年來都是一脈相承的,不管是古代的還是外國的許多老話許多事例,拿到今天來仍然十分適用,“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不會結束,而是會永遠的上演下去。

  • 34 # 爛泥上得牆

    我的叔叔于勒,第一回聽說叫於勤,做事嚴謹,不管中國也好,國外也好,趨炎附勢,古今一樣,還有契訶夫的變色龍!

  • 35 # 一光年以前

    我只學過《我的叔叔于勒》。

  • 36 # 邊城分子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37 # 健康是我的追求

    你這經理有學問,我是沒學過:我的叔叔於勤

  • 38 # 冰城小好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39 # 生於七十年代1978

    你的叔叔於勤和莫泊桑有什麼關係

  • 40 # 天南水閣

    我倒是有另一番理解:“我”的一家不算完全的窮人,可以算能裝一下體面的中產底層。父親在辦公室工作,屬於白領職員,比累死累活的工人好很多。

    這樣的一家人,雖然窘迫,但是他們家有房子,有三個孩子,可以偶爾假裝自己並不那麼窮,這一切只需要父親一個人工作就能支撐了。

    然後家裡兩個姑娘沒嫁出去,因為家庭條件不好(他們顯然不願意把姑娘嫁給藍領工人)。他們那沒有收彩禮然後把女兒嫁給家庭條件更好的女婿這樣的做法....

    對比一下現在,我感覺我們在物質生活上比他們多了許多可以享受的東西,但也有不少他們理所當然輕易擁有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很難。

    然後對於勒的態度,我覺得很深刻很現實,這是人之常情,和什麼階級什麼國家無關。這事放在現在我們這個社會里,也是司空見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康碼手機號繫結錯了身份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