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了《八佰》的點映,深有感觸,民族大義前面,沒有敵我!

20
回覆列表
  • 1 # 大觀歷史風雲

    窮則戰術穿插,富則火力覆蓋!

    電影《八佰》的原型,就是在中日淞滬會戰中,謝晉元及八百壯士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抵擋日軍進攻的故事。

    窮則戰術穿插,富則火力覆蓋。這是現代軍事網友最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了,雖是一句戲謔的玩笑話,可體現了我解放軍在炮火、後勤、空軍、給養補充不足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點,以步兵訓練的優良,小型武器和輕便裝備的充分,靈巧穿插進敵人縱深進行作戰。當年的南北韓軍隊,看到突然出現的志願軍,認為是天兵天將下凡,嚇得掉頭就跑。如果有了強大的火力配置,志願軍的作戰能力絕對更上一層樓。

    如果把八佰裡的軍人,換成解放軍,我認為,這絕不可能。因為中國共產黨人再戰爭發生前,絕對不會放縱日軍的輕鬆登陸;絕不會對國際資本主義的國家的調停抱有任何幻想,戰爭失敗後,絕對不會大面積、無組織的撤退,而留下800散兵孤守四平倉庫。

    一、主動出擊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這就是著名的淞滬抗戰。一直打到,1932年5月5日,雙方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停戰協定》。協定規定上海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至安亭、崑山、蘇州一帶地區駐軍,而日本可進駐“若干”軍隊。

    我認為這是近代中國的又一條奇恥大辱,上海是自己的土地,卻不讓中國自己的軍隊駐紮,反而日軍可以。此時日本已經佔領東北,侵華之心路人皆知,著名還能讓日本的軍隊進駐上海,這不是等著日軍攻打上海嗎?也給了日後的淞滬會戰的日軍,留下了充分的準備時間。如果是我解放軍,即使是二戰勝利國的英國軍艦來了,也是照樣炮擊!面對北韓戰場上的強大的聯合國軍,咱小米加步槍照樣迎頭痛擊,打敗他們。所以上海的守軍如果換成解放軍,咱絕對會第一時間進行反抗,不會坐等事態這樣發展下去。

    二、放棄對國際社會調停的幻想

    日軍大兵壓境、欲圖決戰之,而蔣介石卻一直希望國際社會能出面調停。而外國的列強意識到,一旦日本勝利,在華利益是得不到保障,於是準備召開九國公約會議。1937年10月,英國促成九國公約簽字國之布魯塞爾會議,由美國牽頭,邀請蘇聯參加,在日本和德國沒有出席會議,義大利反對下的之中條件下,會議只通過一項敦促“和平解決”之決議便休會。

    蔣介石的幻想破滅,直接影響到了淞滬會戰的戰略部署。原計劃撤退的守軍,因為等待蔣介石的九國會議的結果,而耽誤了最佳撤退時機。直到幻想破滅,正式宣佈撤退時,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面大潰退,各部隊沒有充足的準備時間,損失慘重。

    一直到今天,不能對資本主義列強國家,抱有任何的幻想。任何幻想都是不切實際的;任何幻想都是拿國家人民的鮮血為代價的。蔣介石的民國、中東這些國家,哪個能有好的結局?

    結語:

    毛主席說:丟掉幻想,準備戰鬥!無論國際形勢怎樣演變,外部力量也不會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根本影響。

  • 2 # 不忘初心1998

    抗戰時期還沒有解放軍這個叫法,玩穿越就沒有必要了。要對比也只能用八路軍和國軍進行對比。無論八路軍還是當時的國軍,只要參加抗戰的部隊,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如果守衛四行倉庫的軍人換成八路軍,一定就會改變戰局嗎?答案肯定是:不能!

    八路軍與國軍抗戰的不同之處

    雖說都是抗戰的隊伍,但是老蔣從來都沒有放棄對八路軍、新四軍等我黨武裝力量的戒備之心,在戰爭中不僅不提供物資、彈藥,而且時不時還要製造一些摩擦事件,試圖通過戰爭不斷消耗我軍的實力。

    以抗戰初期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實力,還不具備同日軍進行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因此八路軍和新四軍主要是以進行敵後襲擾作戰或者配合國軍進行作戰為主。而此時的國軍,需要在正面戰場面對勢頭正盛的日軍精銳部隊,進行城市保衛戰或者陣地戰,這都是需要進行硬碰硬的戰鬥。

    而在抗戰前忙於發動內戰的老蔣,將國家的重心都放在消滅紅軍上。在軍事裝備的革新上,並沒有取得多少進步。除了陸軍部分部隊在德國軍事訓練團的訓練指導下,換裝了部分德式裝備。其他大部分地方軍隊的發展並沒有獲得國家的支援,有錢的省份自己花錢外購武器,沒錢的省份只能使用自己的土造武器,而且數量還非常有限,像參加淞滬會戰的川軍,一個連八九十號人,有配槍的大概只有五六十人,而且這些槍支中還有一部分是根本無法使用的。

    因此,雖然淞滬戰場上中國軍隊在人數上佔有絕對優勢,但由於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和軍隊統一指揮上存在的問題,使得在裝備上本身就落後的國軍部隊,在面對擁有飛機坦克支援的日軍精銳部隊是,出現了嚴重的傷亡。而一旦軍隊的士氣被瓦解,那才是真正的兵敗如山倒。

    八路軍守四行倉庫一定能守住嗎?

    八路軍作戰的優勢是機動靈活,能夠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對戰術進行及時的調整。但是如果真正跟日軍進行陣地戰或攻堅戰,也沒有佔到過大的便宜。

    國軍88師524團1營守衛四行倉庫,本身目的就是為了使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爭取一點時間,證明上海中心的戰鬥並沒有結束。在孤立無援的上海中心,1營實際就是一支敢死隊。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單純的把守軍換成八路軍,即便繼續使用那些德式裝備,可能也就是據守時間長短的問題,想要改變戰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就淞滬會戰時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實際情況,在國軍全線潰敗後,四行倉庫孤懸敵後,在沒有後援補給的情況下,無論換成哪隻部隊據守,結局都是一樣。1營據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以陣亡19人的代價斃敵200餘人,這在當時國共軍隊中,都是驕人的戰績。

  • 3 # 非凡講故事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謝晉元提前畢業,從一個排長開始,一直到1936年,謝晉元成為國民革命軍第88師旅部中校。那一年,中日之間的火藥味無處不在。

    當時,日本人高喊口號:"三天佔領上海,三個月滅亡中國。"為此,日本在上海總共投資了十四個半的精英師,部署了一半以上的海軍。

    蔣介石還親自投入,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爆發的殘酷戰役中,從8月到11月,80萬最精銳的中國軍隊與30萬最精銳的日本軍隊作戰,但到了10月底,中國軍隊已經受不了了。這時,88師師長孫元良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全師留守,留在上海!88師是蔣介石的直屬御牌師,全德武裝裝備,從淞滬會戰開始到最前線—蔣介石也希望讓全國軍閥看到中央軍誓死抗日的決心。十月二十五日,中國軍隊在上海的防線被突破,全軍撤退。但這一命令被孫元良斷然拒絕:這純粹是白死!死也沒有意義!於是蔣介石討價還價:留一個團?孫元良仍然不同意。

    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蔣介石的做法:所有的軍隊都撤退了,為什麼要留下一支落單軍隊呢?”蔣介石的目標是保持這股堅韌不拔的力量,使世界看到,在上海,中國軍隊仍然在抵抗日本,他一直希望國際社會的關注和隨後的干預。這支註定要死的軍隊,是五二、四團的一個營。謝晉元其實是當時的副團長,團長死了,他擔任指揮。10月27日凌晨,謝晉元率領五二團第一營進入四線倉庫。當時,整個營地只有大約400人。為了迷惑日軍,據說是”八百人”,所以後來才有八佰壯士守四行。

  • 4 # 有心事的小魚兒

    結局應該是一樣的,因為這800壯士留下來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掩護大部隊撤離,其實這時候他們留下來,他們只能根據戰場形式來決定如何打法了,而作為指揮官的謝晉元整個打法與當時的八路軍指揮的軍隊應該並無兩樣,如果整個國民黨軍隊都能有謝晉元如此有血性、指揮能力的話,估計日本進攻的步伐也沒有如此迅速了。

    其實從整部電影裡,我們已經從謝晉元的整個指揮戰鬥看到了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戰鬥影子了。

    一、裝備給瞭解放軍(當時應該是游擊隊、八路軍等叫法吧?),所有的參戰的人員也是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會出現一些想逃跑或者回家的情況出現,整個隊伍一定會誓死保衛四行倉庫,哪怕戰至最後一個人,但是他們也會完成即定任務,給撤退的部隊足夠的時間完成撤離,至於其它政治作秀因此肯定不會考慮的,因為當時的只有蔣介石相信國聯、相信帝國主義會幫助調停的,帝國主義都是靠不住的。

    就其中一個細節來看,也符合我們自己隊伍的做法,當謝晉元要升起軍旗的時候,是有人阻止,這樣只能加速日軍攻破四行倉庫的速度的,而謝晉元的做法,正是我們的軍隊指揮官會採用的做法,就是要讓世人看到,我們中國軍隊的戰鬥意志,中國有希望,中國也不會滅亡。

    如果是這種情形,對日軍造成的傷害應該比國民黨來指揮這場戰爭造成的傷害更大。

    二、裝備和所有的參戰人員不變,而指揮官換成解放軍(八路軍的指揮官),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如果沒有最後的撤離,這場戰爭留下的人員幾乎最後肯定都會陣亡,而這些複雜的或者說是各路人集合起來的隊伍中有出現畏懼的,想逃跑的,想回家的,我們的指揮官一定會允許他們作出自己的選擇的,絕不會阻止他們的,但這肯定是少部分人,大部分人會留下來,其實我們已經從謝晉元身上見到了共產黨的作戰指揮作風,因此整個打法可能都差不多,只是要統一他們的思想這一方面還得花些功夫,關鍵時刻也就只能組織敢死隊,儘量給敵人造成儘可能大的傷亡,同時也會有無數的人犧牲來喚醒那些雖然留下來但仍然猶豫不決的戰士。

    其它的確實想不出會有什麼大的不同,不過都必須完成為大部隊撤離爭取更多的時間的任務,同時也要避免刺激日本侵略者使用重型武器轟炸四行倉庫,雖然有租界限制了日本的軍事行動,但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日軍指揮官已經不受約束了,隨時準備炮轟四行倉庫,這一結果就是200多萬人的死亡。

    歷史沒有如果,如今美帝國主義通過各種方式打擊我們的倔起,以國家力量打壓我們的高科技企業,手段無所不用其及,因此我們不能對敵視我們的帝國主義抱有任何幻想,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是硬道理,拳頭硬了,任何來犯之敵都將死無葬身之地,雖然這樣的假設沒有,但我相信不管是謝晉元指揮的部隊,還是共產黨來指揮這場戰鬥,那面旗子絕不能倒下,必須告訴全中國,中國不會滅亡,中中國人民一定會以堅強的毅力不怕犧牲的精神將日本侵略者消滅或者趕出中國,這一點是肯定的。

  • 5 # 影視劇來了

    難道四行倉庫一戰我們不是勝利方嗎?此次戰鬥的目的不是殲滅日軍,而是達到某種戰略目的。首先,給主力部隊撤退和市內重要機關轉移贏得了時間;其次,讓世界各國尤其是英美國家看到了我們抗戰的決心,和中國士兵的大無畏精神。從這兩點來看,四行倉庫一戰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後來的撤退是必然的,沒有支援沒有補給,無論哪隻部隊去打,四行倉庫那一戰的結果都一樣,只是過程有所改變。

    當然,戰爭打的是消耗,從長遠看,日本必敗無疑。但是單說四行倉庫一戰,即使把800壯士的裝備交給當時中國的任何一支部隊,其結果還是一樣。

    所以,當時800壯士的武器裝備同日軍比起來仍有差距,從電影裡可以看到,士兵抱著炸藥包跳下去炸坦克,運氣好了可以炸掉坦克,運氣不好會被對方的步兵先打掉,由於沒有反坦克武器,對方的步坦協同作戰會讓我們很吃虧。

    單兵素質方面,日本人長期正規軍事化訓練,而我們當時還處在解決溫飽狀態,士兵的體能和協同作戰也處於劣勢,直到抗戰中後期,我們才摸索總結出對敵經驗。

    在硬體沒有優勢的情況下,無論哪支部隊去守四行倉庫,其結果都會和800壯士一樣,只是戰鬥過程和堅守的時間有所改變。

    我們假設一下,八路軍換上當時的德械裝備去守四行倉庫,由於敵我懸殊,最終的戰鬥結果仍然是日軍長驅直入,但是八路軍內部團結指揮得當,堅守的時間會更長,而且我相信他們不會撤到租界接受外中國人的繳械,他們會戰鬥到最後一刻,直到全部為國捐軀。

  • 6 # 路漫漫吾求兮

    四行倉庫保衛戰之所以震驚中外載入史冊,除了戰鬥本身的英勇和壯烈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是一場被全世界圍觀的戰鬥,而且是明知必輸也要堅持的戰鬥。

    實際上,號稱八百的加強營只有414人。這其中,大多都是新兵,沒有任何戰場經驗。

    該加強營每人裝備一支中國仿造Gewehr 88或Gewehr 98式步槍300發7.92毫米毛瑟子彈,兩箱手榴彈,一頂德制M1935式頭盔,一副防毒面具及食物袋。守軍共裝備有27挺輕機槍,大部分為ZB26式輕機槍(捷克式輕機槍),接近每班一挺。4挺24式水冷馬克沁機槍以及兩架高射機槍。在上海的四行倉庫紀念館內,至今還陳列這當時國軍和日軍的一些裝備。

    因為按照蔣的計劃,四行倉庫保衛戰本身就是”秀“,目的是為了讓西方列強出面調停。

    但事實證明,西方列強不靠譜。

  • 7 # 鋥文

    國軍將士堅守四行倉庫,與日冦浴血奮戰的壯舉令後人無比敬佩,近一百年的屈辱壓得中中國人直不起腰桿,對於每一個熱血男兒來說,國難當頭,大敵當前,都會捨身忘死,視死如歸。然而,戰爭打的是資源,是策略,是時機,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決定戰爭勝利的不僅僅是激情和武器,還有戰爭動員。

    說起日本侵華歷史,最疼心疾首的記憶無非是甲午戰爭,那場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戰爭之所以慘敗,不能說清廷的裝備不好,在海上,中國水師整體不比日本差,在裝備上也各有長短,軍心士氣上,北洋水師更是同仇敵愾,不畏強敵,原因恰恰是戰爭動員上不足,有人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對日本的戰爭,北洋水師在前線作戰,南洋水師卻按兵不動,軍人在戰場上慷慨就義,後方老百姓卻昏昏沉沉,李鴻章為備戰日本殫精竭慮,大清朝廷上下幾乎沒有人全力支援,卻有人挈肘阻礙。甲午戰爭豈有不敗之理。

    看歷史可以發現,中中國人每一次戰爭失敗,都向覺醒邁了一步,正是甲午戰爭激發了中國的危機意識,全國上下群情激憤,戊戌變法被推向日程,這後知後覺雖不能挽救一場戰爭的敗局,卻為將來中國的崛起做了精神思想準備。

    抗日戰爭是考驗中華民族鬥志的一場挑戰,國共兩黨都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犧牲,日本人為發動侵華戰爭準備了很久,可謂傾全國之力,而當時的中國還在打內戰,從軍閥混戰到北伐戰爭,再到國內革命戰爭,從各方面來說,軍事準備上與日本形成了明顯的劣勢。

    在這樣的局面下,就算中國國民黨軍隊裝備再多的優良武器,而國家沒有從根本上進入現代戰爭的動員狀態,哪怕是投入了中華民族的一腔熱血激情,一樣不能打敗強大的日軍,這就是一個常被忽略的軍事上的事實。因此在抗日戰爭初期,日軍攻勢凌厲,戰況一邊倒,打得國軍一路西撤,蔣介石提出用空間換時間的策略也是無奈之舉。

    中國抗戰初期不敵日軍,不僅僅是武器裝備不好,也不僅僅是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也不僅僅是軍隊素質低下,政府無能,而是從戰爭戰略的預判和準備上出了大問題,國民政府一味遷就日本,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抱著國際勢力調解,避免戰爭的幻想過日子,忽略了日本人的野心,是問題的關鍵。

    然而,並不是說,弱國不能打贏反侵略戰爭,在抗戰初期的不利局面下, 為了扭轉敗勢,從戰略戰術上,作戰動員上採取補救措施,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打一場中國特色的抗日戰爭,是當時的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的熱情高漲,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在裝備上遠遠差於敵人,和國軍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在軍隊數量質量上不如敵人的情況下,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動群眾,調動大量人力物力武裝強大自己。在延安大後方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都是中國特色的戰爭動員,這是戰勝日本的關鍵因素,沒有這一步戰略動員,很難想像會是什麼結果。中中國人已經明白,打仗不光要有熱情,還要有力量,再裝備上好武器,勝利已見分曉。

    回到四行倉庫保衛戰,單一從軍事角度說,讓人民解放軍擁有同樣裝備,肯定能打退日本軍隊的進攻,為什麼?因為標題用瞭解放軍這個名詞,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八一建軍,到井岡山斗爭,到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一路走來,越來越強大,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打敗了美帝國主義。事實一再證明,一隻軍隊的戰鬥力不單是武器裝備,還要有一個國家的整體力量,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戰略戰術的有效使用,解放軍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強大的代表。

    時光如梭,斗轉星移,國軍在抗戰初期英勇抵抗,確實是值得後人敬佩的一段光榮歷史,在民族不團結,國家不統一,內憂外患的局面下,積貧積弱的大中國怎麼樣奮起抵抗強敵,怎麼樣擺脫了被亡國的厄運,是我們今天永遠不應忘記的記憶!

  • 8 # 藍藍的天1253440

    八佰將士是抱著必死念去抵禦外敵的,無一逃亡,打出了中國軍人英勇無畏的軍人之魂、民族之魂,可謂:驚天動、泣鬼神。永遠值得華夏子孫們敬仰和懷念!

    如果換成當年的紅軍將士們去阻擊,攻守的策略可能有改變,拖延的時間可能會更久遠,但是都難逃全軍覆沒,必竟懸殊巨大,誰也無法逆轉。

    假如當年的淞滬戰役,讓毛澤東來組織指揮,由國共兩軍將士們共同去參戰,中國近代史將會被徹底改寫。當年,共產黨將帥們運籌戰役的雄才大略,國軍將領們無一能及,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凇滬戰役就是絞肉機,蔣介石硬生生地拿將士們的生命,往小鬼子海陸空的炮火裡填,難道不可以遠離日本海軍艦隊的炮火射程麼?難道不可以組織更大縱深的防禦陣地麼?總想必其功於一役,早幹嘛去了?臨陣磨槍,被動防禦,一味死守,造成不必要的傷亡。換成毛澤東的將領們指揮,絕對不會出現如此低階錯誤;絕對不會出現後來的混亂撤退、一潰千里;也不會讓日寇長驅直入、劍指首都;更不會下令燒掉渡江船隻,背水一戰,無退路可逃的南京大屠殺……

    蔣介石喜歡下棋,總想贏盤棋,卻下的是一手錯、滿盤皆輸的爛棋!

  • 9 # 挖石油的窮秀才

    當時的八路軍也沒有閒著,山西正在打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和淞滬會戰是平行的,也就是國軍正在淞滬拼殺時,八路在山西襲擊了日軍,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場戰鬥一共打了三天,湊了10小時,這樣的,日軍重傷3人,輕傷24人,輕微傷14人,一名重傷員不治身亡(日軍戰報)。這邊400個人,死傷59。

    回到問題裡面,當時八路軍全軍只有4萬多人,這點人根本組織不起來一場大的會戰。

    而且事實上當時的戰鬥也不算激烈,日軍的陸軍主力都在追逃跑的國民黨部隊去了,留下來的是海軍陸戰隊的馬鹿,戰鬥力和大阪師團有一拼。解放軍沒有去的必要。

    後面美蘇的物資如果全部給了我黨,反而更好了。一點也不誇張地講,有哪些物資,1941年左右就可以在長江以北對日軍展開大兵團決戰,正如1945年我黨十萬幹部赴東北,1948年百萬大軍重入關,1951年四野主力就已經過鴨綠江準備迎戰地球上最恐怖的一支軍隊了。

    四行倉庫的意義是中中國人在最糟糕的時候仍然不屈服的精神。但這個精神不是那個青天白日旗所能代表的。

  • 10 # 湖南人朱佳

    我覺得其實也一樣,因為戰爭的勝負基本上都是靠國力來進行的。你知道當時的組織運輸能力嗎?你知道當時的武器對比度嗎?你知道當時的全國工業能力嗎?你知道當時為什麼要打淞滬會戰嗎?你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可以這麼輕易的做出這種結論呢?

    現在告訴你,①當時我們的桂軍從淞滬會戰之前就出發了,結果到達戰場時戰都快打完了,在路上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而日軍從華北運十個師團下來用了不到半個月。②我們最先上去的都是中央軍的德械師,在輕武器的確不比小日本差多少,但是重武器就差太多了,什麼山炮,步兵炮,榴彈炮,迫擊炮什麼都差小日本太多,人家迫擊炮配到排級,我們當時營都沒有。但是這個德械師也並不多,好像全國也就幾十個,但是在淞滬會戰就拼掉了一半左右。③我們當時除了個漢陽兵工廠能生產中正式步槍,幾乎沒有什麼其他正規的武器工廠,武器全是萬國式,全靠買。(就像現在的印度一樣,但是那時我們沒有現在的印度有錢)當時的我們一年的鋼材產量只有可憐的一萬多噸,而小日本卻有三十多萬噸。唉,現在想來真的想打死張學良那個敗家子,東三省當時的鋼材產量就有七八萬噸,而瀋陽兵工廠不但能生產步槍,機槍還能生產榴彈炮和炮彈。這混蛋帶著三十多萬武裝到牙齒的兵一槍不發就跑進關來了,真是窩囊廢。最後來說說為什麼要打淞滬會戰,當時一方面有想過上海是眾國的租界之地,一旦打起來有想過讓英美調停拖延時間的,可惜小日本不吃這一套。還有一方面就是想把小日本從華北那邊吸引到長三角這邊來,以吳湖國防線來阻擊日軍,並且已經做好背靠大西南打持久戰的準備。為什麼要把小日本從華北吸引到長三角地區來呢?因為這裡水道縱橫,不利於日軍的機動化師團進攻,而更適合打防守。而華北一趟平原根本不利於我軍有效的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而且還有一點,從小日本後來解密的檔案得知當年他們沒有打淞滬會戰之前已經定好了奪取中國的戰爭計劃,就是當年元朝滅宋的那個計劃,一路從華北一路向下,一路從張家口過山西然後進川,最後兩路在長江以南匯合然後再掃平無險可守的江南就可以了。而當時我們居然猜到了日軍的這個計劃,(可能,歷史上從北向南統一中華的朝代都是如此進攻的)如是,我們就不得已用重兵在淞滬打一戰,這一戰還必須把小日本打疼,逼的他不得不從華北調兵過上海來增援。最後,我們用了七十多萬軍隊的傷亡而達成了這個戰略的成功。為將來入川抗戰打好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也是最心痛的基礎。畢竟那可都是百戰老兵啊,一戰就消弭殆盡,真是大傷元氣啊,所以,導致後來十來歲的孩子都上了戰場,真是悲哀啊!幸好現在的中國已經有實力禦敵於國門之外了,真是我輩之幸啊!

  • 11 # 蘋果樹下的沉思

    電影是藝術創作,並不是真實的歷史。在現代戰爭中,幾百孤軍面對幾十萬軍隊根本沒有勝算的可能。

    真實的四行倉庫戰鬥,其實並沒有死多少人,戰場傷亡加起來只有三個人(中方一人,日軍兩人),說明其實戰鬥並不激烈。倒是國軍撤退時被偷襲死亡10人。

    為什麼死傷不激烈,因為四行據點根本沒有防守意義。八百壯士之所以壯烈,是因為孤軍守城;那為什麼會孤軍呢?是因為幾十萬國軍被擊潰撤退,連阻擊防線都沒有設立。而這隻孤軍只是一枚棄子,並不是軍事目的,是為了向租界各國展現“國軍”形象而留下的。

    估計日本也考慮到自己形象,不想留下在租界旁邊狂轟濫炸的印象,所以也沒有全力攻打。畢竟整個城市都拿下了,沒必要對一個棄子大費周章,慢慢打也不著急。

    八百壯士之所以名揚天下,還是因為當時新聞媒體的推動,把他們包裝成慘烈的孤軍形象(當然戰士本身確實悲壯),以鼓舞抗日民心。但實際上戰爭較量的是長期的國力和戰術比拼,光靠一個趙子龍,改變不了大敗的事實。我們可以假設國軍無能,換成其他人會不會表現得更好,可以避免失敗。但事實上戰爭就是客觀的,不僅僅是裝備決定,也不僅僅是士兵的素養和士氣決定的,更不是一城一地得失決定的。普通人當一當事後諸葛亮還可以,但別覺得自己會比軍事將領更聰明,戰爭是恐怖的血肉廝殺,容不得鍵盤俠戲說!

    戰爭不是電影那樣充滿戲劇性,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背後是複雜的博弈和決策,這些是普通人都不會感興趣的,大家更喜歡熱血和反轉,但事實上歷史不會允許假設的翻轉。抗日勝利也不是幾場戰鬥就換來的,而是長期的犧牲和堅持。必然有人要犧牲,甚至像棄子那樣犧牲的無價值,但這就是戰爭,所以我們要譴責戰爭。

    當然戰士不等於戰爭,這些被包圍的孤軍註定要犧牲掉,但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他們為了民族而直面死亡,他們比絕大多數圍觀者,更懂得什麼叫愛國。

  • 12 # 歷史軍魂

    國民革命軍第88師被稱為“德械師”,但是除了頭上戴的M35鋼盔是真正的德國貨外,其餘的武器裝備全部是中國產。當時“德械師”的一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每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每排配3挺捷克式輕機槍和30支步槍),每個步兵排下轄3個步兵班,營直屬部隊為1個機炮連(配6挺重機槍和2門82毫米迫擊炮)。由於中央軍,更是嫡系中的嫡系,88師的步槍為仿製德國毛瑟M1924的“中正式”步槍。這種步槍並不比日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差。

    真實的歷史中,進攻四行倉庫的日軍也就一箇中隊的兵力,大約180-200人左右。1937年日軍的一個乙種中隊就有181人,步槍139支,輕機槍9挺和9具擲彈筒。單獨執行任務時還會得到1到2門重迫擊炮或92式步兵炮的火力加強。另外,這些日軍都是常備軍,訓練有素。

    因此,即使把《八佰》裡面國軍的武器裝備給解放軍,在當時的情況下,不管是火力還是戰鬥力都不是日軍的對手。

  • 13 # 餅叔看電影

    其實,遼瀋戰役前的林彪部隊,裝備已經超過《八佰》時的德械師了。

    我們不要過分渲染解放戰爭時,人民軍隊不怕死的精神,當時義和團也不怕死。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是不可能打敗反動派軍隊的。

    為什麼三大戰役要從東北率先發動?蘇聯的支援是分不開的。

    蘇聯1945年後,逐漸退出中國東北地區,留下來大量的武器裝備,幾乎全部被我們解放軍接受,一下子軍力大增。

    相比於蘇聯的槍炮,日本武器跟紙糊的差不多。當年諾門坎一戰,蘇聯坦克可以直接軋過日本坦克,日本人可憐的拿軍刀砍蘇軍坦克,被打的丟盔棄甲。從此,關東軍再也不敢惹蘇聯,即便希特勒進攻蘇聯,那麼好的機會,關東軍被打怕了,楞是不敢出兵。

    再強調一次,千萬不要小瞧人民解放軍的裝備。看看《大決戰-遼瀋戰役》這部電影,尤其是攻打錦州時的炮兵方陣。一陣炮打過去,錦州城即便再固若金湯,也立刻被轟平了,三下五除二就被攻陷。

  • 14 # 蘭臺

    我覺得這個問題實在是太低估抗戰時期日軍戰鬥力了。

    這裡我可以說說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白崇禧雖然本人親臨淞滬抗戰第一線,但是他一直對自己桂系軍隊有一種蜜汁自信,他認為淞滬抗戰打的太辛苦並不是日軍裝備有多好,而是因為他桂系精銳沒有投入戰場。

    當時桂系精銳第七軍、第48軍組成的21集團軍抵達淞滬前線,21集團軍作為白崇禧和李宗仁最核心的武力,裝備了大量法式、英式裝備,可以說從輕武器上說只有“德械師”可以和21集團軍媲美,武器裝備是大大好於其他地方軍閥武裝的。

    結果白崇禧主動提出由21集團軍為主力,主動對日本第三、第九師團發起反衝擊。

    可惜的是白崇禧對日軍近代化的作戰方式不瞭解,還是採用北伐時期的集團衝鋒戰術,而且事先對陣地偵查等工作也沒有做的特別好,還是按照之前國內軍閥混戰的方式進行粗糙的準備。

    結果這次以21集團軍為主的反衝擊,被日軍依託空軍與重炮優勢給予了桂系前線六個旅沉重的打擊,六個旅長陣亡了三個,傷亡了2萬人。才抵達淞滬前線的桂系軍隊就這樣,一天之內完全失去戰鬥力。

    對此,日方軍史的評價是:

    勇氣可佳,反擊很有氣勢……但武器裝備太差,戰術打法老舊。

    而根據桂系將領回憶,因為2萬多官兵的傷亡,白崇禧因此幾天時間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我舉白崇禧的例子想說明什麼問題呢?就是想說明之前不管是桂系還是其他軍隊,不管是白崇禧還是誰,他們的戰爭經驗全是在國內內戰這個水平很低的戰場環境取得的。

    比如軍閥混戰時期,軍閥都捨不得花錢買重炮和重機槍,所以集團衝鋒是很好用的戰術,可是到了抗日戰場,侵華日軍不是軍閥武裝,重武器相對中國軍隊多太多了,集團衝鋒戰術對於侵華日軍就是“送菜”。

    事實上這一點抗戰時期115師師長也不止一次表達過對日軍戰鬥力的驚訝,表示之前從沒有遇到過這麼厲害的對手:

    可以這樣說,我們過去從北伐到蘇維埃戰爭,從不曾碰到過這麼強的敵人……

    而115師和新四軍普通士兵對日軍評價同樣非常高:

    不誇張地說,新四軍與日軍作戰,比起與國民黨軍隊作戰,真是要難上一百倍。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本身,假設換人來守衛四行倉庫,那麼初次與日軍交鋒,可能還是免不了白崇禧和桂系那樣的悲劇。

  • 15 # 崑山簡單王

    首先,向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全體中中國人民英雄致敬,歷史永遠銘記!

    德械師的524團是正規軍,守四行倉庫這一仗打得是民族士氣、打得是軍人榮譽、打得是抗戰的信心,要讓侵略者明白中國軍隊不是摧枯拉朽的軟弱可欺!

    但是如果,真把《八佰》裡的裝備給了人民解放軍的話,結果會有三大不同

    第一大不同:如果是裝備的德械師的人民解放軍,在武器上接近日當時的日軍,守四行倉庫的話,解放軍會死戰,堅守到最後一兵一卒,不會退到租界,然後被繳械! 國民黨倖存下來的將士,大部分的結局都很慘,後來日本佔領的租界後,很多人被抓住送去當勞工,隊員的甚至被送到了太平洋深處新幾內亞。

    第二大不同:人民解放軍在戰術上會靈活多變的多,會在有限的區域與時間點上採用靈活戰術 ,一定會給日軍更多的殺傷,從而堅守更長的時間。

  • 16 # 雨夜構想

    裝備不是問題,問題是領導軍隊的人。

    解放軍小米加步槍在戰場上無往而不利,國軍機械化德軍裝備依舊是節節敗退,這是一場正義戰勝邪惡的鬥爭,跟裝備沒有直接關係。

    保衛國土不分你我,但是有人包藏禍心那就另說了。指望著別人來撐腰或者調節,都是機會主義者。這樣的僥倖心理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失敗,國民政府的政要們把希望寄託於國際社會,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想法。要知道弱國無外交,弱國的外交只能是強國的附屬品。所以當把希望寄託於列強,無異於引狼入室,與虎謀皮。

    四行倉庫裡的戰士都是鐵骨錚錚的中華兒女,區區幾百人血戰到最後一刻,沒有人退縮。這是中中國人的骨氣,中中國人的精神。撤退到租借裡以後,國民政府理當把這些英雄接回來,讓他們受到英雄般的禮讚。可是領導人的無能導致英雄含冤離散。沒有電影的記錄,當今社會又有幾個人知道還有四行倉庫裡的八百英雄。中中國人的氣魄,中中國人的靈魂,中中國人的精神。激勵我們現在這些遠離戰爭硝煙的普羅大眾。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什麼樣的裝備也敵不過一顆顆赤子之心,報效國家的時候,我們的英雄從來就沒有想過,我應該拿著什麼樣的裝備。對與歷史的從新認知,使得我們可以重回戰場,感受一下當年英雄們可歌可泣的英勇無畏。做為那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我們永遠銘記於心,歷代先烈的豐功偉績才是最值得我們討論和追思的往事。

  • 17 # 炎鳳黃龍

    如果是解放軍,這種戰鬥大概不會發生。

    謝晉元將軍之所以名標青史;不是他本人帶領400勇士創造了什麼戰爭奇蹟。他所代表的,是一種軍人的壯烈,是一種民族的精神,是明知被放棄依然鐵肩擔道義的崇高人格。

    因為他說過“我不相信,中國會滅亡…”。

    “四行倉庫”的戰鬥並不激烈,因為當時日本還忌憚歐美,在進攻時不敢使用飛機,重炮…僅僅派小股部隊進行試探性攻擊。

    戰鬥直到謝將軍被迫進入英租界,被繳械軟禁;日寇傷數十人,被打死一人。

    換成解放軍,企圖引起“國際關注和同情”的戰爭,貌似沒打過。如果要強行比較,我倒想起了同為戰局不利,大部隊後撤,留下部隊進行阻擊的北韓戰爭的“鐵原阻擊戰”。

    這場堪稱“鐵在燒”的激烈碰撞,中國軍隊登上了“陸軍最強輕步兵巔峰”的王座。

    再說回“400孤軍守衛的四行倉庫”;倭寇大部隊並未太多關注。因為閘北區已經被中國軍隊放棄。

    同時期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市郊西面的蘇州河一線。

  • 18 # wang_H

    這個就是十足的偽命題!共產黨人民軍隊所釆取的戰略與戰術完全不同於國民黨軍,在與裝備和軍事素質佔優勢之敵作戰時,決不會去與敵進行城市與要地攻防戰,不會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不會動用大量裝備低廉的軍隊為打給國聯看而用人海去與強敵炮火硬剛,更不會失敗不可免只能撤退的情況下為搏同情而丟擲一隻小部隊去作秀去煽情,打什麼四行倉庫保衛戰,這豪無實際意義!我軍強調的是以人為本採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用運動戰配合游擊戰遲滯敵人,調動敵人,拖死敵人直至最終消滅敵人。

    若在當年那個時期,中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也許情況會大不一樣,軍閥互相制掣,中央打壓各軍閥導致內戰不斷情況就不會如當時般惡劣,也許不會有九一八丟東三省,七七事變也未必會有,因為一個戰亂不斷上下不齊心民不聊生的國度也正給了日本人可乘之機!

    說到具體作戰,首先淞滬會戰不會去打,只會調集必要兵力去守備,就象抗美援朝留必要兵力防西海岸,主力與敵在正面周旋。事實上日軍主要進攻方向是自北向南打,尋殲國軍主力,並未打算開闢淞滬戰場,至少未有準備好,這從淞滬會戰開打,日軍倉促間從本土和臺灣緊急調兵來援便知一二。而日軍從北向南打雖平原地帶眾多,但路線長,日軍每佔一地便要留兵駐守,戰線長可分散其力量,我軍也利於節節抵抗,也可運用擅長的運動戰配合游擊戰調動敵人,分散敵人,遲滯敵人並尋機殲滅小股敵人集少成多的損耗直至將敵擊退並消滅!這些戰術是蔣的政府軍不屑的,他們太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總是以大會戰的形式用重兵集團去與敵進行城市,要地,塹壕攻防戰,在裝備與技戰術優勢之敵面前焉能不敗?攻,攻不動,守,守不住,白白犧牲大量士兵而終歸免不了丟城失地一潰千里也!

  • 19 # 胡安雷

    這個假設感覺有點“唯武器論”的調調。沒有軍事素養、缺乏戰鬥精神、作戰謀劃不得當,這都是武器先進彌補不了的。舉個例子,沙特聯軍武器夠先進吧,重金購買清一色美歐裝備,還不是被葉門胡塞武裝接連重創。還有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裝備那夠寒酸,為何能將美軍拖在三八線上?

    回到題主的題目上,回答問題要考慮當時的歷史背景。蔣介石發起淞滬會戰的目的,是想以優勢兵力,包含德械幾個師,打一場漂亮仗,給全世界看。但是作戰部隊相互配合不好,老蔣看到戰事進展不力,一會兒打一會兒退,也影響了部隊士氣。在這當口,日軍大量增援部隊趕到,戰事由有利打成了不利,戰線出現潰退。但蔣介石心有不甘,就命令孫元良的88師留守上海閘北,孫本身貪財怕死,撈了一大筆工時費,也怕身家被打沒,就和上級討價還價,留守一個團。但實際是謝晉元帶領一個營,上級命令層層縮水。而這場留守戰鬥並不求打贏,也不是為配合主力撤退,只是老蔣表演給國際社會,乞求列強看在在華利益的份上,干預日本侵華,至於留守那些將士是生是死不算什麼。

    從上所述,此次戰事,無論謀劃、士氣、戰略目的都很差勁,一手好牌硬生生給打費!換作解放軍,或者當時即將改編為八路的紅軍,首先就不會稀裡糊塗組織這麼一場為了討列強歡心的戰役。就算打,八路和新四軍肯定不會這樣組織,這從其前身,紅軍在歷次反圍剿勝利中,也能看出其對手,國民黨軍的水平差距。

    如果再精確到四行倉庫保衛戰,我想八路軍奉命留守,一個師就是一個師,一個團就是一個團,這種軍事命令肯定會被貫徹下來,不會容得孫元良那種人去討價還價。我想,真如果能假設,八路軍肯定能給出不一樣的結果。

    另外補充一點,四行倉庫保衛戰最有價值的是女童子軍送旗,雙方拼殺並不如電影反映得那麼激烈。最後,蔣委員長迫於租界自身安全,要求守軍退出,並沒能硬拼。

    唉,總之,好武器要在合適的人手裡,才能發揮作用!

  • 20 # 木子知兵史

    如果把《八佰》裡的裝備給當時的八路軍,結果會是提前結束抗戰。

    清一色的德械裝備。88師是當年國民黨部隊中最精銳的三個德械師之一,524團是88師第262旅下轄的2個步兵團的一個,團轄3個步兵營,一個步兵營直屬部隊,1個裝備6挺二四式仿馬克沁水冷機槍的重機槍機炮連,連屬重武器為2門82毫米迫擊炮,每個營轄3個步兵連,每連轄3個步兵排,每排轄3個步兵班,每班滿編10人,每個班配一挺捷克式ZB26輕機槍,10支德制毛瑟式步槍。所以524團一營是清一色的德械裝備,在國軍序列中武器配備已屬頂配。

    同時期的八路軍裝備。1937年8月25日紅軍主力改名為八路軍了,編制兵力約45000人,下轄115師、120師、129師三個作戰師,作戰師採用丙種團編制,每師轄2旅4團。主要武器為漢陽造步槍,少量重機槍和捷克輕機槍,重火力方面只有少量迫擊炮,大口徑火炮可以說沒有。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周士第在他的日記中這樣記載,120師共有迫擊炮4門,重機槍35挺,輕機槍143挺,花機關槍1挺,步馬槍4091枝,駁殼槍788枝,手槍91枝,手提式槍67枝,馬刀2把,刺刀117把,各種子彈276955發,馬222匹,騾298匹,驢76頭。

    120師是八路軍三個主力作戰師之一,總兵力達到15000人左右,全師這些武器平均分到每個戰鬥團差不多是每個團平均有步馬槍約1000支、駁殼槍/手槍約150支、重機槍約10挺、輕機槍約40挺,子彈約7萬發。而當時120師平均每個團約有2500人,也就是說一個團裡只有少數人手裡有槍,很大一部分戰士是徒手作戰,等待隨時繳獲來的槍上戰場。

    國軍88師524團一個營轄3個步兵連,有6門炮擊炮,6挺二四式仿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10挺捷克式ZB26輕機槍,400多支毛瑟式步槍,子彈管夠。這樣的裝備趕得上當時八路軍一個團的裝備,如果八路軍部隊全部按照這個標準配備武器裝備的話,日寇不會猖狂太久,不用等到1945年,八路軍會提前把日寇趕出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留學生在國外大學畢業,費用需要幾百萬上千萬,錢從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