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韶華傾夢
-
2 # 減水書生
馬謖街亭之戰,怎麼打怎麼輸。
因為諸葛亮、馬謖,甚至包括魏延在內,都把曹魏當成了傻子。
嚴肅地說,就是蜀漢的全部戰爭目的的實現,都要建立在曹魏犯錯誤的前提之上。而曹魏不犯錯誤,蜀漢就沒有打贏的可能。
所以,魏延是孤注一擲地賭,諸葛亮是穩紮穩打地賭,馬謖則是投機取巧地賭。
01.諸葛亮首次北伐,就是一場戰略偷襲蜀漢北伐中原,總共有六條道路可以選擇:
一是從漢中到關中的五條道路,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但,這幾條道都得翻越秦嶺大山。秦嶺多是海拔三千米的大山,連鳥都飛不過去。所以,運兵運糧就能耗死諸葛亮。當然,也能耗死從關中進攻漢中的曹魏。
二是從子午道東側順漢江東下,經安康、南陽,然後繞過關中、直抵中原許昌。但是,荊州丟失後,這條道就不通了。孟達準備降蜀,卻被諸葛亮和司馬懿給玩死了,所以孟達的上庸之地被曹魏拿下。於是,從漢江到中原這條路,就徹底沒了希望。
於是,諸葛亮北伐,就五條路可以選擇,但都要穿越秦嶺大山,所以都可能把自己耗死。然後,這時候就問諸葛亮怎麼選了。
他選擇了以漢中為跳板、經祁山道入隴右,再以隴右為跳板、經隴山道入關中。走這條道,進可攻、退可守。幹過祁山道,就是曹魏的隴右之地。退,則從曹魏身上撕下隴右這塊肥肉;進則從隴右直下關中平原。
但,這是一次戰略偷襲。之所以是偷襲,是因為要建立在曹魏連續犯兩個錯誤的前提之上。一個錯誤是關中虛弱,這裡沒駐多少兵,曹魏也反應不過來;一個是隴右更虛弱,這裡不能打成持久戰,曹魏也來不及支援。
02.魏延所謂的子午奇謀,則是一場戰略豪賭蜀漢北伐,主要的戰略目標是關中。但,諸葛亮非要先到隴右再入關中,這也太折騰了。於是,魏延提出了子午奇謀,給我一支偏師奇兵,經由子午道直接入關中,這個效率豈不更高?而等魏延拿下關中重鎮長安,你諸葛亮再從其他四條道路率主力殺過來。然後,關中就可以遍插漢旗了。
有人說諸葛亮嫉賢妒能或不敢奇謀,所以放棄了魏延的子午奇謀。但魏延的子午奇謀,就更是扯淡了。因為子午奇謀的前提,更難以成立。
首先關中得虛弱到極致,五千蜀軍一個閃電戰就能把長安拿下;其次是長安守將夏侯楙得足夠慫,魏延一到、立即跑路,長安沒有城戰;第三是魏延偏師閃電戰,諸葛亮的主力也得閃電戰,主力得恰逢其時地打到長安、接應偏師;第四是曹魏得慫到極致,蜀漢拿下了關中,也不敢組織反擊戰。
這四個前提必須同時具備,但實際則是一個都不具備。關中不僅沒有虛弱到極致,而且連虛弱都算不上。因為大戰一起,魏明帝直接御駕長安,而且還帶來了五萬大軍。關中怎麼可能虛弱?第一前提都不成立,其他前提就不用說了。
所以,魏延子午奇謀,就是一場戰略豪賭。魏延此計的全部前提,就一句話:曹魏是大傻子。你把對手當成傻子,對手肯定就會讓你死無葬身之地。所以,諸葛亮死活不同意魏延這麼玩。那麼,諸葛亮的隴右攻略呢?
其實,也不咋地。他是把曹魏當成了二傻子。成功與否,不取決於蜀漢,而取決於曹魏。就是曹魏得犯錯誤。曹魏只要不犯錯誤,或及時彌補漏洞,蜀漢就沒希望。
03.蜀漢只能等待曹魏犯錯誤,諸葛亮只能賭為什麼曹魏必須要犯錯誤?
因為天下三分,曹魏最強、蜀漢最弱。以弱勝強,就不能長策取勝。只能等待對手犯錯誤,然後弱勢一方抓住機會、搞戰略偷襲。對手不犯錯誤,就是坐待長策了,而只要坐待長策,勝利者就是實力最強者。
曹魏確實犯了錯誤。因為自漢中之戰後,西部地區,主要是關中地區,就沒怎麼打過仗。特別是隴右這個地方,要多窮有多窮,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駐紮大軍。於是,曹魏的主要關注和兵力配置,集中在東線的東吳一方。因此,北伐的時機和目標,諸葛亮選擇的非常到位。
在諸葛亮北伐的同時,孫權也在為石亭之戰做準備。而石亭之戰的戰役規模,不次於蜀漢首次北伐。此戰,魏軍十萬、吳軍九萬,關鍵是東吳在戰場上斬殺和俘虜了魏軍一萬多人。但,吳蜀兩家在配合上出了時間差,蜀漢是228年春天北伐的,東吳是228年秋天才北伐的。這個時間差,給了曹魏實施戰略騰挪的可能。
但無論怎麼說,諸葛亮的隴右攻略,是在穩紮穩打地賭。因為戰爭的變數太多,所以凡是戰爭都是在賭概率。
而且,北伐首戰告捷。隴右五郡,諸葛亮一下就幹掉了三個:天水、南安和安定,只有廣魏和隴西還在負隅頑抗。所以,勝利就在眼前,諸葛亮馬上就要賭贏了。
04.街亭這個地方為什麼重要街亭,為什麼重要?
渭水從渭源經天水流向寶雞,於是通過渭水河谷也能進入隴右,這就是陳倉渭水道。但渭水兩岸高山林立,所以曹魏大軍沒法走這條路。於是,曹魏只能選擇翻越隴山、走隴山道。這時候,街亭就極為重要了。
天水郡是隴右的產糧區。天水郡一方,一旦佔據街亭就能控住隴山道,然後兵出隴山、直下關中;關中一方,一旦佔據街亭就能控住隴山,然後在街亭切斷天水進攻關中的路線。
街亭就是一個戰略樞紐。所以,非常重要。但街亭這個小地方,根本就無法支援大軍持久作戰。所以,街亭必須北依天水郡。而天水郡恰恰已經被諸葛亮控制了。於是,勝利的天平轉移到了蜀漢一方。
拿下隴右三郡後,諸葛亮就要斷了曹魏亡羊補牢的念想。所以,必須從主力大軍中分出一支足夠分量的軍隊,堵住從隴山道趕來支援的曹魏大軍。於是,街亭之戰,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但,街亭之戰,必須得輸。
沒別的原因,就是打不過。曹魏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都是碾壓蜀漢的存在。所以,只要曹魏拼死支援隴右,帶著兩萬大軍的馬謖不可能守住街亭。
而諸葛亮也沒指望馬謖能守住街亭,他需要的是時間。只要馬謖能夠在街亭堵住曹魏十天半個月,其主力大軍就能搞定隴右,然後全線壓到天水。這時候就能在街亭和天水一帶取得關鍵區域性的優勢。
05.街亭之戰,馬謖上山紮營就是在賭勝利諸葛亮沒想馬謖能打得過曹魏的援軍,他只想讓馬謖擋住一段時間。有了這個時間視窗,他就能搞定隴右,然後,帶著主力大軍趕赴天水和街亭,堵住張郃的關中援軍。
但是,馬謖想贏。
佔據街亭,張郃就不能繞道支援隴右了嗎?當然能。但,張郃必須擔心腹背受敵。前面是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後面是街亭的馬謖軍團,兩方合力就能把張郃圍起來打。所以,張郃必須拿下街亭。
馬謖上山紮營也是佔盡了優勢。張郃大軍上山仰攻,那麼這裡就是絞肉機,曹魏有多少人都得被絞死;張郃大軍山下就營,那麼這裡就是出擊堡壘,曹魏就只能在山下等著捱揍。
所以,馬謖也不是傻子,他想的是怎麼把曹魏打疼,然後怎麼把曹魏打敗。但是,馬謖唯一忽略的就是水源,山太小,根本就無法找到水源。而沒有水,別說十天半個月,就是兩天時間都堅持不住。所以,馬謖這種投機取巧的賭博,就只能輸得一塌糊塗。
張郃當然想全殲馬謖軍團,但山下紮營的王平卻保留了馬謖兵敗而退的機會。因為張郃也不知道諸葛亮在街亭佈置了多少軍隊,所以只能穩紮穩打地向隴右支援,而不敢輕易推進。
但無論如何,街亭之戰,蜀漢戰敗了。而一旦守不住街亭,那麼曹魏援軍就可以連同隴右的兩個郡一起狂揍蜀漢。
不是諸葛亮還捏著天水郡嗎?天水是街亭的基礎,而街亭只是天水的前出堡壘。但,諸葛亮沒想到的是隴右太窮了,天水的糧食也不夠吃,根本就沒法支援他的主力部隊。而一旦隴右打成持久戰,那麼曹魏則通過隴山道從關中輸送隴右,而諸葛亮只能通過祁山道從漢中輸送隴右。就是這個消耗,就能把諸葛亮耗死。
而關鍵是打不過,蜀漢的軍隊根本無力與曹魏硬碰硬。所以,諸葛亮只能趕緊撤軍,撤晚了、陷在隴右,那麼就會全軍覆沒。
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正合兵書致人之術,破亮必也。
這是魏明帝對諸葛亮首次北伐的評價。從中就能知道,曹魏從上到下就沒把諸葛亮和蜀漢當盤菜。
你守著秦嶺大山過太平日子就行了,竟然還敢翻山越嶺搞偷襲。這就是兵法所言的“致人之術”,即: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所以,在曹魏看來,這仗可以打,而且一定能打贏。
所以,曹魏沒一個是傻子,從魏明帝到夏侯楙再到張郃,個個都不是慫人。魏延把曹魏當成大傻子,諸葛亮把曹魏當成二傻子,戰略上就已經輸了。而馬謖則是把自己當成了兵仙韓信,但名將張郃卻不是陳餘,而關中援軍更百戰精兵。所以,街亭之戰必敗,隴右攻略必輸,子午奇謀也只是魏延的一己相思。
-
3 # 左將軍
在絕對力量面前,任何的花裡胡哨都是“然並卵”。
打仗分三個檔次:戰爭、戰役、戰鬥,同時對應三個層面:戰略、戰術、戰鬥!
諸葛亮北伐是為蜀魏戰爭,諸葛亮作為統帥,在這裡需要首先思考的是戰略。他的戰略思想就是奪取隴西!
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的隴西之戰、箕谷之戰、街亭之戰是為戰役。上兵伐謀,這裡就需要考驗主將的戰術能力。
最後才是短兵相接,硬碰硬的拼戰鬥力。
戰略是方向,路要選對;戰術是方法,方法要好。但是最終都是建立在戰鬥力之上的,沒有戰鬥力,一切都是徒勞。
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諸葛亮已經制定出了一個戰略方向。
那就是趙雲率偏師吸引魏軍主力!馬謖為先鋒阻擋魏國援軍!諸葛亮自率主力掃蕩隴西。
為迎合諸葛亮的戰略,馬謖的任務並不是消滅魏國援軍;也不是拼死阻擋,而是以襲擾為主,讓其急切不能通過!為諸葛亮大軍贏得時間!
碰巧昨天剛複習了一遍亮劍,這裡正好舉例。
李雲龍攻打平安城,日本援軍火速增援,但是紛紛遭到阻擊。
增援部隊得到的是死命令,所以急,遇阻時便顯得特別瘋狂。而大部分阻擊部隊都是選擇的硬剛,唯獨丁偉不是,丁偉選擇多佈雷區襲擾、炸燬橋樑拖延。這樣,即起到了阻敵增援,讓其急切不能通過,而自己的損失又降到了最小。
很明顯,攻打隴西的諸葛亮就好比攻打平安城的李雲龍!而馬謖就好比外圍的阻擊部隊。
馬謖本來是有優勢的,但是卻被張頜搶了先手。
《三國志.魏書.張頜傳》頜...拒亮將馬謖於街亭。
我注意:是張頜在街亭迎擊馬謖!
說明張頜已經先馬謖一步抵達了街亭。出現了預料之外的事,這就考驗馬謖的應變能力了!
馬謖的目標在於阻擊張頜,張頜的目的在於馳援隴西。都說了增援部隊來的急,遇阻攻勢必然猛。馬謖的兵力本就不佔優勢,還失了先手,更應該猥瑣以襲擾為主。
然而,馬謖選擇了在山上紮營。佔領制高點並不錯,但是馬謖卻只看書不看實際。
馬謖只看到它是一座山,卻沒深入瞭解這座山是否與其他山巒相連,是否有退路、是否易補給!他都沒考慮,只考慮到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馬謖完全搞不清誰是主動誰是被動!
勢如破竹是馬謖應該想的嗎?馬謖想的應該是堅如磐石!搞清楚自己的任務好吧!
當然,馬謖也做到了堅如磐石!如果真讓張頜攻打馬謖營寨,恐怕還真拿不下來!但是一座孤山又何須攻打呢?
當馬謖被圍的頭皮發麻的時候,便開始反撲!但是,人數、戰力本就低於張頜部的馬謖軍此時更廢!本來就被圍得缺水斷糧,部隊士氣低迷,什麼狀態都沒有的情況下,還企圖出去拼一波!這不是找死嗎?當然,他不衝出去也是死,活活被圍死!
所以馬謖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戰術制定失誤,從而導致部隊陷入絕境;斷水斷糧致使士兵體能下降、士氣低迷,從而導致戰鬥力嚴重下滑!縱使居高臨下也無法勢如破竹!
-
4 # 週六六
諸葛亮是華夏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化身,更是出凡入聖的完美人物。遺憾的是他所取得的成就並不大,僅僅止步於三分天下而已,而且只維持了短短几十年。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缺乏領導藝術,一輩子只是在展示自己出色的個人能力。
作為領導,不一定要有出眾的個人能力,但必須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還要擅於取捨,勇於放權。諸葛亮的戰略眼光無可挑剔,可惜個人能力太強,而且不擅取捨,尤其是不懂得放權,這兩個致命缺點限制了他一生的事業發展。
諸葛亮一生節儉,其崇高品德讓人折服。然而節儉品質用在軍事上,就成了短板。帶兵打戰必須要勇於“舍”,敢於冒險,有舍才有得。首次征討曹魏,魏延獻上奇謀,願親領奇兵,兩路夾擊,從子午谷徑取長安,只需五千人馬,必能一舉成功。偏偏諸葛亮過於謹慎,子午谷奇險之地,怕人家有所防範,誤了軍士性命。連五千人馬都不捨得給。
最後連老對手司馬懿都笑話“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
過於謹慎,不願捨棄,不敢冒險,就失去了很多機會。很多人認為魏延的方案太冒險,其實就算失敗了又如何?無非五千兵馬而已。到後來鄧艾就用這種冒險的方法偷渡陰平,一舉攻破蜀國。
不願捨棄五千兵馬只是錯過了一次成功的絕好機會,後來慢慢就暴露出了諸葛亮的致命缺點:不懂得放權。諸葛亮自己個人能力太強,超出別人太多,手下人做事相比他差得太遠,他就必然凡事都親力親為,不僅自己搞得很疲憊,又讓手下人無法得到有效的鍛鍊。
街亭一戰,徹底暴露了諸葛亮的缺點。已經想到了司馬懿會親自帶兵去偷襲街亭,馬謖立下了軍令狀,以性命擔保,要去防守街亭。諸葛亮給了他兵馬,卻又橫插一手,派個王平去協助。說是協助,其實是監視。
帶兵打戰,戰場上瞬息萬變,必須隨機應變。馬謖並非無才之輩,諸葛亮也曾經多次採用他的意見。這次他有自己的打算: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打敗對方才能守住陣地。
司馬懿大軍殺來的時候,如果大家居高臨下奮力衝殺,完全有可能以少勝多打個漂亮的大勝仗。可是將士們不願意衝下去拼命,大家都有怨言:一起來打仗,憑什麼我們拿命去衝而王平他們可以躲得遠遠的?再加上魏軍人馬太多,“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於是相互推搡,“竟無一人敢出”。
馬謖氣得斬了兩員大將,大家勉強衝殺下去。結局可想而知,根本就沒有打贏的機率
諸葛亮絲毫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太強勢,只要求別人聽他的話,一切按照他一個人的想法去做。他不懂得放權,更不懂得讓手下人發揮各自的優勢。他幾乎把一切工作都攬在了自己手裡,不僅沒讓手下得到有效鍛鍊,更是把自己搞得很勞累。過度勞累容易生病,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究其原因還是當初不懂得放權。不懂得放權又沒建立起培養後備人才或選拔後備人才的機制,當他病逝以後很快蜀國就沒落了
待到歷經創業苦,方知領導須放權。
-
5 # 樂見花
戰爭中最諱忌的,是前線部隊沒有統一指揮,以及後方統帥遙控前線將領。
守街亭無論是派王平或馬謖領兵,都無不可;無論是上山紮寨還是當路紮寨,也無不可,但只能有一個指揮官。有道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派馬謖,說明相信他堪當重任,那就應給他獨立指揮權。王平只能有建議權,但同一意見只能提出二次,不能質疑主將決策,不能動搖主將決心,不能損害主將威信。
派出監軍,不僅犯了所有這些兵家大忌,而且分散了兵力,本身就是致命敗筆。
如果馬謖有果斷殺伐的獨力指揮權,全軍上山紮寨,萬眾一心,拼死一戰,未嘗不能得勝。
就是打了敗仗,那也沒話可說。但事實是王平不聽命令,堅持分兵一半,折了銳氣又少了兵力,不敗才怪。敗仗由馬謖擔責,更沒道理。
-
6 # 張雨震
其實馬謖當時輸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來一個地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點馬謖,沒有帶過兵。也就是說,在衝鋒的時候,他不會組織好隊形。雖然說佔了地理的優勢,但是因為地形不好的情況下還是被別人給打回來了。
第2:00就是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他確實不太懂一些東西,汕頭去當一個參謀還是可以的,如果說要帶兵衝鋒打仗的話,那就很麻煩。
還有就是王平的離開,對他是一個打擊。因為本身他們的兵力就比較少,25,000對,50,000就是比例就是一個很大的一個差距。王平帶走了5000的一個兵力。
還有就是馬謖沒有抓住時機。他不應該在一直等一直等應該在最開始的時候,張合剛過來的時候就應該下山去衝擊。而是給了張合很大的一個機會。
最主要的是他沒有請諸葛亮的話,如果是聽懂的話就沒有問題。
-
7 # 不言妙法
那是要出來正面剛 那絕對能一當十 人家圍而不攻 斷你水源 挫其鬥志 當然得輸了 如果水源處有兵 就算劣勢 互成犄角 能守能強開 人家諸葛亮要他守住街亭 他卻想強開取勝 貪功也
-
8 # 大江東去11
馬謖的方法不差,合乎兵法,只是他的兵太少,力量太弱,不能形成破竹之勢,適合在險要路口,一夫當關的地方,所以堵住路口還可以。
-
9 # 擔蛋2號
佔據有利的地形,創造有利的態勢,從而把握住戰爭主動權。明明有好的選擇可以贏得戰爭,為什麼要背水一戰客觀上把自己至於不利的境地?畢竟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是怎麼玩誰來玩都能成功的,其中包涵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馬謖過於教條主義,不顧客觀條件,生搬硬套最終害死自己。
-
10 # cyler
因為張頜比較厲害,步兵之間的正面作戰,可以輕鬆戰勝馬謖。
就算是馬謖當道紮寨,也不過是早一天晚一天被攻破的問題。
倘若街亭這麼重要,卻只安排一道防線,只給馬謖那麼點兵,說明問題出在諸葛亮身上。
想想林彪打錦州,一半的部隊用於各種防禦和阻擊,炮兵對塔山也全力支援。
遼東狙擊戰,幾個縱隊擺開了,部署了多條防線。就這樣還打的非常艱難。
做軍事統帥的人,想問題就需要顧慮周全,不能把全軍的生死,壓在“失敗不奇怪,成功基本靠運氣”的事情上面。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看街亭之戰一定要配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總體戰略來看,因為街亭之戰只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一次區域性戰役,而且這個區域性戰役的成敗影響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總體戰略的成敗,街亭之戰的重要性在於他是決定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勝負的關鍵性戰役。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總體戰略是:聲東擊西、阻擊援軍、攻取隴右。
所謂的聲東擊西就是指趙雲和鄧芝率領一支作為疑兵的部隊在箕谷牽制曹魏關中主帥曹軍的主力,然後諸葛亮率領主力直取戰略目標隴右五郡。所謂的阻擊援軍就是指馬謖率領的街亭守軍在街亭這個關鍵戰略位置阻止魏軍援軍進入隴右,因為街亭是從關中進入隴右的唯一道路。所謂的攻取隴右,就是諸葛亮親率主力在隴右五郡攻城拔寨,如果沒有魏軍援軍,隴右的地方軍根本不是蜀漢主力的對手,這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總體戰略。
諸葛亮的戰略目標就是:奪取隴右五郡。
所以,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總體戰略部署來看,馬謖在街亭的任務就是阻止魏軍援軍進入隴右,只要馬謖在一定時間內阻止了魏軍援軍進入隴右,因此諸葛亮奪取隴右的戰略目標就能達成,至於馬謖在街亭要阻止魏軍多久,這就要看諸葛亮奪取隴右五郡需要多少時間,只要諸葛亮奪取了隴右五郡,佔領了城池,即使這個時候魏軍進入隴右,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擊敗諸葛亮,諸葛亮就能達到戰略目標,奪取隴右。
所以,諸葛亮需要馬謖做的就是阻止魏軍前進,一定要注意是阻止魏軍前進並通過街亭進入隴右,這個任務的關鍵是阻止,而不是打敗或者擊敗魏軍,更不是在街亭無所事事,放任魏軍通過街亭,那麼馬謖在街亭做了什麼?
以三國志的記載來看,馬謖在街亭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放棄城池與水源上山紮營,馬謖為什麼敢不聽諸葛亮的命令,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認為自己做的事是正確的,同時他認為在山上紮營可以擴大戰果,而完成諸葛亮給他的任務。
街亭的地形現在已經很難說得清楚了,根據史書的記載街亭有城池,然後有水源穿城而過,而在城池的南邊還有一座山,這座山暫時叫南山,這也是馬謖駐紮的山,這座山是易守難攻打,一是因為居高臨下,二是因為山路難行,山下的部隊想要進攻山上,只能靠徒步而行,魏軍多是騎兵部隊,馬謖想以地形來抵消魏軍騎兵的優勢,這樣蜀軍的山地作戰部隊就能發揮作用。
以三國曆史來看,蜀軍的山地兵有優勢,因為蜀漢地形本就多山,但是蜀軍騎兵很少,而魏軍恰恰相反,魏軍的優勢是騎兵和步兵,而沒有山地兵,蜀軍擅長在山上作戰,馬謖想把戰場預設到山上,所以從這些方面考慮,馬謖做的沒錯,馬謖的錯誤就在於戰略的錯誤。
馬謖不是不可以駐紮士兵在山上,但是不能把主力駐紮在山上,因為他的任務是阻止魏軍前進通過街亭的,如果蜀軍主力都在山上,那麼魏軍還是可以直接通過街亭的,只是通過後也會把背後及運輸線暴露給蜀軍,但由於魏軍人多勢力眾,再加上趙去與鄧芝的疑兵被識破後,魏軍只會派出大量的增援部隊攻打街亭,街亭是難以守住的。
但是,街亭並不是守不住,這個道理就在於馬謖的任務不是死守街亭,而是阻止魏軍進入隴右,馬謖只需要在合適的時間(諸葛亮拿下隴右五郡)內守住街亭,馬謖就算成功完成了任務,但馬謖犯了幾個小錯誤:
1、山上駐紮導致補給困難。
正常情況下,人只能堅持三天不喝水,如果超過三天,身體就會出現問題,如果七天不喝水,人就會死亡,南山上是否有人已經弄不清楚了,一般來說,水是從高處往低處流的,山上如果沒有水,馬謖怎麼會犯這個常識性錯誤。
駐紮在山上的蜀軍需要從後方及山上運輸糧食上山,山上的人越多,運糧任務越難,當時的山不像現在,那個時候是完全沒有路的,所有的路都是現場開闢出來的,困難可想而知,馬謖沒有考慮到這些困難,這就是犯了錯誤。
2、魏軍圍而不打。
馬謖沒有想過魏軍可以選擇圍而不打,事實上,王平手下的軍隊是駐紮在山下的城池,但由於王平手下的軍隊數量太少,只有千餘人,而張郃手下的魏軍先後有5萬人,王平根本擋不住,就算加上駐紮在山上的蜀軍,蜀軍總兵力也不及張郃的一半。
張郃身經百戰,看出來馬謖的失誤在於後勤補給,根本不需要攻打山上的蜀軍,只需要圍住南山,三五天馬謖就會沒吃沒喝,到時候就是大敗,這是馬謖的失誤。
3、不應該把主力駐紮在山上,如果弄一支數量不多的軍隊駐紮在山上,馬謖就能成功守住街亭。
如果馬謖只弄一支軍隊駐紮在山上,然後把主力部署在山下,那麼張郃是很難拿下街亭的,一是因為張郃是遠道而來,而且還是急行軍,手下士兵疲憊不堪,更不用說作戰,而蜀軍則是以逸待勞,戰鬥力肯定比魏軍強。
二是馬謖如果在山下紮營,可以提前做好防禦措施,比如建好鹿角、修建及加固城池,那樣的話,馬謖的軍隊在短時間內都不可能擊敗馬謖,而且蜀軍還有高翔和魏延各率一支軍隊在街亭左右兩邊的山中協助馬謖鎮守,張郃如果應付認真防守的馬謖是沒法短時間內擊敗的,可是馬謖偏偏就犯了錯誤。
最後,馬謖還有錯誤,就是以為在山上紮營能夠讓蜀軍置之死地而後生,比如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先置之死地激發士兵極大的戰鬥熱情而後生的,為什麼馬謖就不能成功,而項羽和韓信能成功呢?
其實,項羽和韓信能成功的關鍵在於對手,項羽的對手章邯和王離輕敵了,韓信的對手陳餘同樣大意了,所以他們能成功,而馬謖的對手是身經百戰的張郃,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名將,識破了馬謖的計謀,所以馬謖敗了,馬謖也同樣敗在了驕傲輕敵上,或者說馬謖完全是紙上談兵的才能,畢竟他是第一次獨自率軍作戰,沒有經驗,就是馬謖犯的錯誤。
-
12 # 虹貓大俠
先概括來說,這是“畫虎不成反類犬”,馬謖妄圖模仿黃忠,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最終丟了街亭丟了性命。
馬謖輔佐諸葛亮說得頭頭是道,為何臨戰就不行了呢?其實他犯了嚴重的教條主義,街亭之戰馬謖應該是參照了黃忠定軍山一戰,那一戰就是最成功的“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的例子,他借鑑黃忠成功戰例,妄想一戰成名,但是他忽略了兩個致命的因素。
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事實上,缺水讓蜀軍很快的喪失了鬥志。
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
那麼戰況相似的情況下,馬謖為什麼這麼矬,而黃忠卻成功了呢?兩相對比,人們往往忽略一個細節,那就是馬謖佔領的是一個空山頭,而黃忠佔領的是一個有人把守的山頭。
這樣一來區別就大了,別看黃忠佔領的是一個幾百人的小山頭,那可是一個正規的軍營,水資源是不缺的,即使是夏侯淵切斷水道,以山上存有的水資源堅持幾天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黃忠可不是要堅守,他是要引夏侯淵出來決戰的。而馬謖是匆忙佔領山頭,來不及存水就被魏軍圍住並切斷了水道,馬謖方面不但喝不上水,連飯都沒法做。不吃不喝這是作戰的大忌。
二、戰術執行力“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馬謖的士兵能很好的執行馬謖的作戰意圖,在魏軍圍上的時候,來個居高臨下的衝鋒,也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
馬謖只能像法正一般的搖搖旗子,手下卻沒有人想黃忠一般的帶頭衝鋒,唯一能帶頭衝鋒的王平還因為和他意見不合,被支配到離山十里下寨。這樣的話,衝鋒打不起來,士氣迅速就衰落下去了。
-
13 # 午夜奢華
這就是關看書不注重實戰的結果。
1.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背水一戰是拿自己主力當誘餌引對方主力出城,竇嬰騎兵奇襲偷家戰術,關鍵是竇嬰偷家成功,老婆孩子全被俘虜,否則死地仍然是死地,韓信gg。這招關鍵不是置之死地激發士兵潛能,而是竇嬰偷家成功讓對方士氣低落無心戀戰。
2.項羽破釜沉舟是因為項羽武力值驚人,親衛騎兵訓練有素以一打十,而且速度足夠快,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斷了秦軍的糧道,項羽後續還有援軍,秦國軍心大亂故而議和。注意,是議和,不是消滅。項羽武力強,騎兵不帶淄重足夠快仍要通過斷糧道,打措手不及,並且後面有援軍增援的情況下逼和對面。
3.兵書舉了兩個極端到不能再極端的案例,馬謖熟讀兵書但沒有實戰經驗故而信以為真。馬謖軍人數較少,街亭居高臨下利於衝鋒但山上水源不足要從山下取水,張頜圍山不攻派兵把守水源,馬謖軍無法從山下取水三天後大軍無水自亂,衝下山被張頜以逸待勞迎頭痛擊,守山不出又被活活拖死,張頜又偷偷派人上山放火,故而大敗。
馬謖兵力本來就弱勢,還幻想自己是韓信項羽能以少勝多,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無視王平和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本來是派他去守城,修防禦塔當烏龜拖時間,拖到諸葛亮主力增援,結果他想贏、想以少勝多、想兵行險招、想富貴險中求,問題是山上沒水啊,你怎麼求?你又不能斷糧道又不能1打10,還敢學韓信項羽,簡直笑死。
所以不管你讀了多少書3都要去進行實踐,工作了20-30年的老師傅不一定比大學裡教了20-30年理論的博士生導師差,原因是書本上的理論不一定能應用於實踐,實戰經驗和理論知識同等重要。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是他人員安排失當,負北伐失敗主要責任,做文官幕僚的人不等同於武將,主帥!
-
14 # 上將噯福斯
居高臨下,不一定能勢如破竹。置之死地,不一定能後生,往往全軍覆沒。
前有馬謖大敗街亭,後有張靈甫,命喪孟良崮。都是居高臨下,都是一敗塗地。打仗是個技術活。
戰場上瞬息萬變。軍隊統帥必須隨機應變,根據戰場的態勢採取正確的策略,才有可能取勝。哪有抱著兵書打仗的?如果死扣兵書,按照兵書上的條條框框去排兵佈陣,不知變通,不能靈活運用。最後只能是失敗。
古代的名將,有哪個是照著兵書去打仗的?霍去病就不喜歡看兵法。
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岳飛也不愛讀兵書,他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漠北的鐵木真當然更沒有讀過什麼兵法,那仗打得不也出神入化?
所以說,所謂兵書,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東西。打仗,還得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實踐出真知!
抱著兵書的書呆子,怎麼可能打勝仗?
很不幸,馬謖就是這樣一個自以為是的呆子。他光記住了兵書上講的“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就沒想到他麼的人是要喝水的!
一個人沒有水,一天都撐不下來,三天必死無疑。一支軍隊沒有水,半天就會人心渙散,三天就會徹底喪失戰鬥力。沒有水的軍隊,只有死路一條。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直接被張郃切斷水源。蜀軍在山上苦哈哈熬了半天,口渴難耐,軍心動搖。其實已經不戰而敗了。
愚蠢的馬謖,可憐的蜀軍。
-
15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從街亭之戰中曹魏和蜀漢的兵力對比來看,不管馬謖將街亭蜀軍部署在哪個位置,馬謖取勝的可能性都十分渺茫。況且馬謖的對手是曹魏大將張郃,張郃在官渡之戰時期,就是袁紹手下的大將。張郃統兵打仗的時間,比馬謖活的時間還要長,即使馬謖和張郃兵力相當,馬謖也不是沙場老將張郃的對手。
馬謖有多少兵力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蜀漢的總兵力大約有十萬人左右,除去在江州和南中防守的兵力,以及成都和漢中的留守兵力,諸葛亮北伐的總兵力大約有六七萬人左右。這六七萬人不僅需要在前線作戰,還需要承擔運送糧草的任務,因此在街亭之戰爆發的時候,諸葛亮能夠調動的機動部隊並不多。
街亭之戰爆發的時候,魏延和高翔都在其他地方分兵作戰,趙雲率領偏師在箕谷做疑兵之計,諸葛亮率領蜀軍主力統籌全域性。蜀漢北伐軍的機動部隊本來就不多,再除去魏延、高翔、趙雲統帥的偏師,諸葛亮統帥的蜀漢主力,馬謖在街亭之戰統帥的部隊,充其量只有一兩萬人。
張郃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張郃統帥了步騎兵五萬人爭奪街亭,後面還有曹睿親自統帥的曹魏主力壓陣,在士氣上絲毫不亞於蜀軍。同時張郃在曹魏本土作戰,對於街亭的地形十分熟悉,魏軍的糧草供應也比較充足。再加上張郃是曹魏老將,曹睿派遣張郃負責指揮街亭之戰,將領們也是心服口服。
反觀馬謖率領的蜀軍,在兵力上還不到魏軍的三分之一,士氣上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同時馬謖對於街亭的地形並不熟悉,不瞭解街亭山上缺水的問題。而且蜀軍將領也不服從馬謖的調遣,馬謖要求蜀軍到山上紮營,王平卻帶領本部一千人在山下紮營,公然跟馬謖對著幹。
馬謖為什麼沒能取勝歷史上項羽和韓信都曾經採用過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打法,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戰果。那麼為什麼馬謖使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打法,沒能取得街亭之戰的勝利呢?馬謖在街亭之戰失利,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蜀軍的實力本身就不如魏軍,張郃包圍馬謖率領的蜀軍後,立刻切斷了蜀軍的水源。這樣一來馬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打法,不僅沒能激發出來蜀軍超人的鬥志,反而被魏軍擊垮了鬥志。
其次馬謖缺乏對將領們的約束力,將領們都對馬謖口服心不服,沒有將馬謖的命令執行到位。蜀軍在紮營到山上後,不僅沒有產生絕地逢生的想法,反而都開始埋怨馬謖不聽從諸葛亮的調遣。
如果馬謖聽從諸葛亮的命令如果馬謖聽從諸葛亮的命令,將蜀軍的營寨安置在平地上,那麼蜀軍戰勝魏軍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魏軍的人數是蜀軍的數倍,張郃又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悍將,即使諸葛亮親自鎮守街亭,擊敗張郃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
16 # 風動藤動銅鈴動
馬謖長期在諸葛亮身邊作參謀,深得諸葛亮賞識,因而派他領兵去據守街亭。然而馬謖的確缺乏戰場指揮作戰經驗,最終導致街亭失守被按軍法處死。
真正的山地戰是不容易打好的,何況是冷兵器時代的山地戰。在冷兵器時代,居高臨下,給佔據高處的一方帶來的山地優勢,主要在於拋射及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兵器,如射箭、拋石、滾木擂石、決堤之水等,以及仰攻帶給敵軍的劣勢。
但是由於冷兵器的原因,接敵距離很短,最多不過百十米。除非敵人主動向山頂進攻,用於固守待援,否則山並不能作為戰役支點。屯于山頂就是無用之師,反而不如當路中攔道,並於山腳下提供側翼支援。
居高臨下,並不能勢如破竹。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這句話是針對人來說的。
馬謖逼著山上的蜀軍兵將衝下山,他們為什麼不敢向下衝?因為蜀軍都不是傻瓜。
凡是登過山的人都知道,下山不能衝不能急,如果路不平,一不小心就會失去重心摔倒甚至滾下去。
一個人尚可能如此,更何況是一群人。現代,都要防止一群人擁擠下樓梯,以免發生嚴重踩踏事件。
而大部隊衝下坎坷不平的山路,地形極為複雜,只能以非常鬆散而且無隊形的方式,而且不能停下。
蜀兵要一直跑到山下,才能以孤零零的散兵與山下嚴陣以待的敵軍密集刀槍陣形進行短兵相接的戰鬥,基本上馬上變刺蝟就是個自尋死路。
因此,蜀兵將起初是不敢衝下山,後來被逼無奈向山下衝,事實證明也沒有任何效果,更加談不上什麼“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這就是紙上談兵者所不能理解的:現實和書本及其成語之間的巨大差距。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前提是能夠迅速脫離死地人三天不喝水就會虛脫無力,七天不吃飯就會體能喪失,因此要在死地固守待援,必須要有充足的貯備。否則時間一到,便會不戰自潰。
因此,陷入死地的軍隊必須要有有效的迅速脫離死地重獲主動的後招和辦法。韓信和項羽率軍在死地都不過呆了半天功夫,就擊破了敵人,賭贏了。如果是耗十天半個月,同樣會崩潰。
總而言之,馬謖的失敗,首先是他沒有把士兵當作人,是要喝水吃飯走路睡覺有個人想法的肉身凡胎。這通常是在地圖上指揮作戰“紙上談兵”者往往避免不了的錯誤,不能正確認識天時地形裝備對軍隊戰鬥力的作用和影響。 -
17 # Excel技術控
因為街亭之戰,主要是守,而不是打。首先,馬謖把戰略意圖搞錯了。其次,直至死而後生的前提是大家旗鼓相當,司馬懿大軍十幾萬,馬謖才有多少人?
按照諸葛亮的意思,大致就是說街亭在兩山之間,馬謖只要把人民紮在兩山之間的路上,司馬懿的大軍就無法通過,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在路中安營,幾乎把路堵死了,以前的交通不像現在這麼便利,卡住咽喉要到過不去,蜀軍的勝算就很大。所以諸葛亮給馬謖的兵馬並不多,主要意圖就是讓這些士兵當路樁,不用打,堵住路。
而馬謖呢,覺得可以用阻擊戰延緩魏軍的通過,這無異於以卵擊石,雖然他們居高臨下,但是司馬懿斷了蜀軍的水源,加上一直圍而不打,蜀軍已經軍心打亂。不要忘記了,馬謖的對手是司馬懿。兵法該活用活用,而不能形而上學,任性為之。
馬謖的失敗在於,這是一場堅守戰,他打成了狙擊戰。錯誤在於,他只想了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而沒想到後勤和人員。敗筆在於,放棄了地理上的優勢和敵人比人數上的優勢。充分證明,馬謖不是一個大局觀很強的將領,只是會看到眼前。
歷史就是這樣,很多人也想學韓信的背水一戰,必須徐晃,不也被諸葛亮打的滿地找牙,任何戰役的成功,都是有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決定的,而不是簡單的照搬兵法就可以成功。這就是為什麼馬謖按照兵書,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什麼還輸了的原因。
-
18 # 喬治85744078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缺少一個先決條件,馬謖正是因為不能真正瞭解這一戰略部署的真正含義所以才會失敗。下面我們來看歷史上的兩次“知置死地而後生”是怎麼做到的。
秦末,天下大亂,烽煙四起。起義軍到處都是,秦軍出動大兵圍剿。當時秦軍圍攻趙國,趙國向楚懷王求救,於是,楚懷王派宋義和項羽去救援,途中,宋義磨磨蹭蹭,項羽看不慣他,一氣之下把他殺了,代替他引領大軍渡過漳河來到鉅鹿,當時也有許多過來救援的義軍,但是,因為害怕秦軍的威猛不敢向前應戰,項羽告訴他的部隊,只帶三天的乾糧,鑿沉自己的渡船,讓他們知道,只能進不能退,於是,他們在手舉千斤鼎的項羽的帶領下衝入秦軍大陣,把秦軍殺的人仰馬翻,鬼哭狼嚎,潰敗而逃。這一戰項羽是背水一戰,而且還是大獲全勝。但是,這一戰裡,他們的主帥身先士卒,而且力舉千斤,威風凜凜。馬謖有嗎?在看下一個。
楚漢相爭,韓信攻打魏王豹,由於力量懸殊,對手擁有二十萬大軍,於是,韓信把自己的軍隊帶到一個絕地,背水與趙軍對陣,但同時,他悄悄的派人帶兩千人帶上小紅旗繞道魏王豹後面的大營,拔掉魏王豹的軍旗,全部插上韓信的小紅旗,這時趙軍必然以為自己的後路被抄,軍心必亂,然後,韓信再發起攻擊,一戰必勝。韓信在背水一戰之前使用了一個小技巧,馬謖有嗎?
馬謖既沒有勇武的體力,又沒有超級智慧,何敢使用“背水一戰”?沒使用好能賴誰?
-
19 # 南極冰火
真理成為真理,也只有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才能稱之為真理。離開了適宜的環境和條件,真理就變成了謬誤。
兵書上講: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的確沒有錯,劈竹力要鋒利的砍刀。如果戰場上形成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之勢的戰鬥場面,居高臨下的必須是精兵強將,從高處衝下來猶如狼如羊群,將敵軍衝散。街亭之戰,馬謖有兩萬兵,不是精兵,只是守衛將帥營的警衛部隊,後勤保障兵和老弱病殘,司馬懿有十萬兵馬,是馬謖的五倍,且為精兵強將,戰鬥力強。不論是怎麼打,馬謖都是失敗,馬謖被斬不是因為失敗,而是失敗的太快了。
街亭處在兩山之間的交通要道,如果馬謖按諸葛亮的安排,扼守住交通要道,迎面擋住司馬懿的部隊,後方有街亭充足的糧草供應,司馬懿雖然有十萬大軍,十萬大軍絕對擺不開陣勢發揮不出做用,只有輪番攻打,短時間內攻不下來,這樣諸葛亮就會有充足的時間來調兵遣將,擊退司馬懿。
馬謖將部隊駐紮到山上,司馬懿十萬大軍將山頂團團圍住,一旦沒有了水源和糧草,軍隊的戰鬥力很快下降,甚至會被困死在山上。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這需要一定數量的精兵強將,衝入敵陣後如狼入羊群般把敵人打得四散奔脫才能取勝。而馬謖是文官,帶領的二萬兵馬屬於諸葛亮將帥營的各個部門的後勤士兵,戰鬥力肯定很弱,形不成破竹之勢而司馬懿十萬大軍則如銅牆鐵壁,很快就打敗了馬謖。
-
20 # 藺輩系福建狼
每個人在做每件事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對,一個是錯!所以,厲害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當中,每每要做出決定之前,一定要考慮做錯了應該怎麼辦!這就是諸葛一生為謹慎!當然我們講的是三國演義!而這位馬幼常先生根本就不這麼幹,一意孤行,不聽勸阻!置之死地本身就是一項很被動的工程,他偏偏要走這個獨木橋!根本就是一個盲目的賭徒,很正常,他最後賭輸了!
回覆列表
馬謖,荊州白眉馬良的弟弟,素有名望,才器過人,為諸葛亮所看重,才帶在身邊任用。街亭,和旁鄰的柳城同為漢中的咽喉。若街亭失守,則陽平關危矣。而陽平關若是受到威脅,那漢中的防禦則會更加的困難。
在街亭的防禦佈置中,馬謖撇棄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軍事謀略,違反軍令,私自以兵書上的“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為謀略,把蜀軍的營寨駐紮在山上。並且,馬謖還一意孤行,沒有遵守“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的交代,不聽王平的建議,導致主副將領不和。
其一,街亭的成功防禦,很大程度上寄託在諸葛亮的大軍身上。街亭雖然是漢中的咽喉,但是街亭有很致命的缺點。那就是,街亭附近無城郭,又無險阻,要先成功的防禦,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況且,當時無論是鎮守街亭,還是趙雲出箕谷做疑兵,都是為諸葛亮的大軍能夠從斜谷攻取郿城做準備的。只有蜀軍攻破郿城,破了長安,街亭和柳城才能夠存活。所以,若是諸葛亮的大軍沒有能夠及時的攻取郿城,那街亭本身就是守不住的孤軍任務。
再者,樹木極廣,雖然可以讓蜀軍佈置疑兵。但不利的一面,卻也是加大了守備的力量。馬謖的軍隊本來就少,而且又分了一部分給王平,其麾下可調撥的本就不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魏軍把孤山給四面圍困,馬謖的這2萬精兵根本不夠塞牙縫。另外,馬謖雖然懂得“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當魏軍真正圍山的時候,馬謖作為主帥卻不能夠身先士卒,反而是站在山上搖旗,讓麾下的軍將出擊。
所以說,馬謖在鎮守街亭,在其撇棄諸葛亮的命令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蜀軍帶入了死衚衕。街亭失守也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