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13372097905
-
2 # 狄飛驚
瞑目的不僅是諸葛亮,還有姜維本人。因為這封密信揭開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密謀——姜維是忍辱負重的忠臣良將,諸葛亮是識人任人的大師,只是他們兩人都沒有迴天之術。
諸葛亮對姜維的培養姜維原本是魏國將領,但他在魏國不受重用,身懷絕技的姜維,一心建功立業,卻沒有用武之地,甚至被懷疑有異心,於是他乾脆選擇跳槽,投靠了當世奇才諸葛亮麾下。
諸葛亮是識人用人的大師,他一直在為缺乏接班人而煩惱——蜀漢雖不乏優秀人才,但能替代自己,充當中流砥柱的人才,經過短暫接觸,諸葛亮認定姜維就是理想人選。
諸葛亮是把姜維當作接班人培養的,所以他對姜維毫不保留,放手大膽地鍛鍊培養,不吝提拔重用。在諸葛亮看來,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遠勝蜀漢其他文臣武將,一定可以繼承自己衣缽,成為蜀漢未來的中流砥柱。
姜維遭遇的困境諸葛亮死後,以姜維之才,本應成為蜀國樑柱,但費禕、諸葛瞻等人對姜維並不完全信任,反而處處制約,讓姜維不得盡情施展才華,儘管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數次率軍北伐,但由於蜀漢內部的爭權奪利,姜維作為外來戶和魏國降將,北伐未能取得更大成功。
魏國的鐘會、鄧艾率軍對蜀漢採取攻勢,姜維是唯一能堪輿匹敵的對手,但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對帶兵在外的姜維不予信任,黃皓甚至謀劃廢掉姜維,奪取兵權,憤怒的姜維向劉禪上書,請求砍了黃皓這個奸臣的腦袋,糊塗的劉禪非但不聽,反而聽信黃皓讒言,對魏軍的全面進攻不以為然,依然醉生夢死。
關鍵時刻,還是姜維統兵抵禦魏軍,他率軍退守劍閣,試圖憑藉天險禦敵,但無奈鄧艾兵出親謀,偷渡陰平小道,出劍閣之後,率軍擊破綿竹,大軍直抵成都城下。
關鍵時刻,劉禪置姜維固守成都或東面投吳的意見於不顧,露出逃生怕死的本姓,親自開城投降,還親自下令並讓姜維投降。
姜維原本要率軍拼命抵抗,全體將士聞訊憤憤不平,拔刀砍石,發洩不滿,但皇帝的話不得不聽,無奈之下,姜維只好向鍾會投降。
姜維的忍辱負重蜀漢滅國後,劉禪得到魏國禮遇,過得樂不思蜀,姜維卻沒有老老實實,他投降魏國後得到鍾會的禮遇,卻唆使鍾會起兵造反,但因謀劃不周,事情敗露,姜維、鍾會、鄧艾等都被殺害,換來了一個三方皆輸的結局。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姜維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他本是魏將,卻叛魏歸蜀,後來又叛蜀降魏,投降之後卻又唆使他人叛魏,如此反覆無常,最後身敗名裂而死,不僅引起蜀國方面對他的鄙視,也招致百姓的痛恨。
但到姜維之死80年後,一本密信的發現改變了姜維的命運,為他徹底正了名。
這封信的名字《密書通後主》,是姜維投降魏國後,偷偷寫給劉禪的密信,信的內容是:“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華陽國志》)
由此可見,姜維奉劉禪之命不得已投降魏國後,發現魏國高層爭權奪利,矛盾重重,便想要來一“反間計”,自己忍辱負重,跟鍾會混到一起,然後利用鍾會的野心和與鄧艾的矛盾,挑撥鍾會謀反,再渾水摸魚。
東晉的孫盛一直不喜歡姜維,但他後來也見到了這封密信,不得不承認姜維“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
-
3 # 鐵馬冰河wu
蜀漢自諸葛亮去世後,以蔣琬輔政。蔣琬是隨劉備從荊州入蜀的舊部,也算蜀漢勳臣,是諸葛亮臨終時指定的接班人。蔣琬任費褘為尚書令,以為副手。蔣琬和費褘執政後,力撐危局,一改諸葛亮在時窮兵黷武、傾國伐魏的做法,採取對內輕徭薄賦,與民生息,保國安民,對外結好東吳、防備曹魏的政策,基本上維持了諸葛亮身後蜀漢的穩定局面,在軍事上再也沒有進行過聲勢浩大的北伐戰爭。
蔣琬並未忘記恢復漢室的使命 。他曾計劃訓練水軍,再順漢水東進共伐曹魏,這本是值得一試的新思路,但因為朝議時遭眾臣反對,沒有得以出軍。蔣琬本是頗有才幹之人,可惜身體羸弱,執政僅幾年便身患重病,遂由費褘擔任大將軍,執掌軍政,而當時蜀漢直接統軍的大將是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原是曹魏天水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時歸降蜀漢。姜維能文能武,足智多謀,深得諸葛亮的青睞與器重,讚譽其為“隴西奇才”。他歸附蜀漢後,諸葛亮先封其為將軍,後來又升遷為中監軍、徵西將軍,諸葛死後又晉封為衛將軍。
公元246年,蔣琬病歿,由費褘接替其職,執掌朝政。費褘繼續執行蔣琬罷兵息戰、保國安民的政策。姜維自以為文武兼具、才略過人,又熟諳隴西地理民情,總想繼承恩師諸葛亮的衣缽,繼續大舉出兵北伐,但每每受到費褘的掣肘,並嚴格限制他的兵力,使其麾下所統之兵從未超過萬人。姜維飽受裁抑,總有壯志難酬的憋屈感。
253年,在一次歡宴中,費褘被曹魏降人郭循刺殺,軍權遂全部落到姜維手中。郭循因何刺死費褘?因史料記載含混閃爍,且語焉不詳,遂成三國蜀史上的一大謎團。
姜維獨掌軍權後,便開始出兵向曹魏發動頻繁的進攻。諸葛亮六伐中原的故事膾炙人口,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也令人感佩;姜維獨攬蜀漢軍政大權後比恩師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九伐中原,雖取得過區域性勝利,但總體是勝少負多,絲毫改變不了魏強蜀弱的被動局面。為了謀求軍事上的勝利,改變久戰無功的尷尬態勢,姜維絞盡腦汁,加緊了對戰略、戰術的創新研究,隨後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軍事變革”——撤掉前漢中守將魏延在(漢中)外圍精心部署的軍事據點,全面收縮防線,企圖透過誘敵深入,快速反擊,實現一次性大量殲滅魏軍有生力量的戰略目標。
實際證明,姜維的軍事變革不但沒有達到大量殲敵的目的,反而因為輕易放棄外圍防禦,給長於騎戰的魏軍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可乘之機,不但很快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還為之後的曹魏滅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後來,魏國司馬昭命鍾會、鄧艾率軍滅蜀。蜀軍按姜維的戰前部署,全面收縮防線,退守漢、樂二城。而鍾會則對二城視而不見,只命偏將分別率軍圍困,自己率大軍繞過二城繼續前進,直接西出陽安關。魏軍對漢、樂二城不理不睬,而是分兵圍困並繞城而前,一旦越過這兩座據點,姜維精心設下的防線也就名存實亡、不攻自破了。
隨著漢、樂二城這兩道互為犄角的防線被魏軍撕破,鍾會屯兵劍閣與姜維對峙,鄧艾就可以從容地率奇兵尋找入川的捷徑了。如果不是姜維擅改魏延將兵力集中在漢中外圍、且早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守禦法,漢中就不會失守,鄧艾也絕不可能那麼順利地偷渡陰平,假如沒有鄧艾偷渡陰平直搗成都平原,蜀漢憑藉山川之險,也就不會迅速房倒屋塌了。
見鄧艾率軍突然兵臨成都城下,蜀二世劉禪方寸大亂,意志崩潰,在投降派譙周的勸說下,劉禪獻城投降。這年是公元263年,建國43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姜維先是繼承恩師諸葛亮的遺志,九次出兵攻伐曹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國家滅亡、山河破碎之際,後主劉禪已經獻土降魏的情況下,仍然不忘初心,還一門心思圖謀恢復蜀漢。他企圖透過詐降曹魏,再結好鍾會,攛掇他起兵謀反,再尋機除掉鍾會,實現自己滅掉曹魏、匡復漢室的最終理想。
姜維騙取了鍾會的信任,又勸說鍾會起兵謀反。他試圖利用鍾會的力量反戈一擊,推翻曹魏,然後再殺掉鍾會,幫助後主劉禪復國。
最後姜維功虧一簣,兵敗身亡,常使後世英雄為之扼腕垂淚。但最近也有人說,姜維降魏是真降而非詐降。
依據是:蜀後主劉禪都已經放棄抵抗,舉國投降了,姜維早知大勢已去,且失去了效忠的物件,他還會死腦筋般心懷前朝、並忍辱負重、煞費苦心地策反鍾會、迎回後主嗎?這等曲折離奇且令人感動的情節,只會出現在演義小說中,在真實歷史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他是真心歸降曹魏的。後來鍾會之所以鋌而走險,意欲謀反,實屬手握重兵被司馬昭猜忌而百口莫辯,只得舉兵造反,但最終被司馬昭的政治攻勢和內外夾擊之策給徹底擊滅了。司馬昭為了徹底消滅蜀漢殘餘力量,就把降將姜維也給羅織進去了,於是誣陷他夥同鍾會造反,再將其一網打盡。
事實果真如此嗎?在姜維被殺83年(一說82年)後 ,真相終於浮出水面。
公元346年,東晉名將桓溫再次率大軍伐蜀,目標是消滅盤踞西蜀的成漢政權。晉軍入蜀後,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不到一年時間就攻陷了成都,滅掉了成漢。桓溫的部將孫盛進成都後,在宮殿記憶體放檔案的密室中發現一封塵封已久的密信,開啟一開,發現竟是前蜀漢大將姜維寫給後主劉禪親筆信,只有寥寥23個字。孫盛將信交給桓溫。桓溫看罷很是感慨 ,喟嘆道:“諸葛亮可以瞑目矣”!
信的內容很簡單,只有短短23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很明顯,姜維投降鍾會是詐降,目的仍是走“曲線救國”之路,以圖恢復蜀漢,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迎回後主劉禪。到此人們才知道姜維之用心良苦。他勸劉禪忍幾天屈辱,他一定說服鍾會倒戈,舉兵擊魏,使社稷轉危為安,讓黑暗歸於光明。很顯然,若鍾會起事後不願逢迎劉禪為主,姜維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誅殺他。姜維對蜀漢的忠心可鑑日月,不禁讓天地動容。難怪桓溫看信後為之唏噓感嘆“武侯可瞑目矣”!
姜維的軍事能力如何暫且不論, 他對蜀漢的忠誠卻毋庸置疑,他一直沒有忘卻諸葛亮的遺願,以恢復蜀漢為己任,雖然最終功敗垂成,和鍾會雙雙殞命,他的道德操守似乎並不比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動古今的諸葛亮差許多。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看的很準,他確實可以瞑目了。
【插圖源自網路】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
4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姜維是蜀漢後期蜀國的大將,也是當時人才凋敝的蜀國唯一能夠與魏國相抗衡的大將。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其繼續北伐的遺志,在他一生中“九伐中原”,但結果也基本如諸葛亮一樣,都是無功而返。
從客觀來說,蜀國是當時國力最弱的一國,在滅亡之時人口也就94萬多人,同時期的魏國有500多萬人,吳國也有200多萬人,以這樣少的人口還維持著大約10萬左右規模的軍隊,基本上已經是窮兵黷武的境地了。
蜀漢的滅亡還要從公元262年說起,當年姜維進行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北伐,在遭遇鄧艾之後大敗而歸。實際上到了後期,鄧艾就成了姜維的剋星,基本每次遇到鄧艾,姜維都會失敗。
262年的那次失敗之後,很快成都就流言四起,認為姜維無能,這個時候的姜維也知道不能回到成都了,一旦他回去,很可能會被朝中的反對勢力給弄死。所以他上書劉禪,在沓中吞併,劉禪也接受了。
我們從地圖中可以看到,沓中臨近魏國,遠離蜀國政治中心成都,一來可以避禍,二來也是一個屯兵的好地方,可以很好地防禦來自魏國的進攻。
當姜維在沓中屯兵的時候,他也不忘國事,上書劉禪要注意幾處險要的地段,要劉禪在那些地段分兵把守,但沉迷於聲色之中的劉禪根本沒當回事。
公元263年,魏國出動三路大軍16萬人進攻蜀國。一路是鄧艾部,從臨洮出發進攻沓中方向的姜維部;一路是諸葛緒,從臨渭出發策應鄧艾,從背後進攻姜維;一路由鍾會領軍,是進攻蜀國大軍的統帥,從長安出發,進攻漢中。
很快魏軍就拿下了漢中,而姜維此時正在沓中方向和鄧艾對峙。發現情況不妙的姜維很快就調轉部隊,與漢中撤下來的部隊集結在了劍閣,與鍾會對峙。
而鄧艾則帶領一支奇兵,繞過了劍閣險道,翻山越嶺直接出現在了成都平原。此時的劉禪才如夢初醒,連忙打來姜維的上書,發現只要按照姜維所說在險道上分兵把守,鄧艾也是不可能會出現在成都平原上的。但為時已晚,不得已由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領軍在綿竹大戰鄧艾大軍,結果綿竹大戰蜀軍戰敗,諸葛瞻和諸葛尚父子雙雙戰死。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劉禪選擇了投降,至此蜀漢滅亡。
在劍閣收到投降訊息的姜維仰天長嘆,但他並沒有放棄。當時的姜維已經59歲,看人看的非常地準,他根據自己的瞭解,認為魏軍統帥鍾會實際上是個野心極大的人,不會甘於人下。於是他選擇向鍾會投降。
姜維的計劃就是詐降鍾會,慫恿鍾會反叛,然後乘亂恢復蜀國。那麼這個計劃可行麼?可行。在姜維投降鍾會之機,他寫了封秘信給劉禪,內容如下: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也證明了他的真實想法,詐降鍾會,擾亂魏國,乘亂復國。這封密信是在姜維死後82年,公元347年恆溫平定巴蜀在成都偶然發現的。
姜維剛投降鍾會,就向鍾會獻策:除掉鄧艾,控制住蜀國境內的全部魏軍,然後和他率領的蜀軍一同進攻長安,如果成功可以奪得天下,即便失敗也可以退回成都封疆裂土,做個土皇帝。
姜維果然沒有看錯,鍾會確實是個野心極大的人,他不會甘心居於人下,他是個一心只想當老大的人物。這個計劃鍾會會接受麼?肯定會!為何?因為鍾會這一生如果想當老大,也只有這次機會了,統帥了16萬大軍的兵團,但是還差一個因素,就是蜀中勢力的支援,現在有姜維的大力支援,所以這個因素也成立了。
鍾會當然會掂量這個計劃的可行性了,蜀中的16萬魏軍再加上姜維帶領的至少5萬蜀軍,一起有21萬人之多,是當時三國最大的兵團,而且沒有之一!
魏國500萬左右的人口,軍隊人數最多50萬人,除去他帶的16萬人,還剩下34萬人左右,而這些部隊中,有20萬人要防守東吳,10萬人左右要在全國各地駐防,還要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在長安地區的魏軍也就5萬人左右,頂多能湊上10萬人。而他一旦實行了這個計劃,能夠進攻長安的部隊可以達到20萬人,當然是勝算極大的事情!
鍾會和姜維可以說一拍即合,姜維很快又獻出了一策,除掉鄧艾這個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截下了鄧艾迴復朝廷的信件,把給朝廷的上書改的極為傲慢,尤其是對司馬昭,充滿了鄙視之情。同時他們又上報魏國朝廷,說鄧艾有反叛之心。魏國朝廷很快就下旨捉拿鄧艾,於是他們拿著聖旨來到成都,拿下了鄧艾,當然還沒等鄧艾被送到長安,在路上就除掉了鄧艾。
此時鐘會和姜維要做的就是準備謀反了,但是這需要時間,尤其是在蜀中的魏國將領,要逐步地換上鍾會自己的親信,把不服從鍾會的一個一個地除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司馬昭察覺出了鍾會的想法,就表示要到成都慰問鍾會。鍾會和姜維收到信函之後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於是就組織了成都的軍官召開宴席,打算在宴席上宣佈反叛的事情。由於計劃倉促,當時成都的很多軍官都對鍾會的這個想法表示了反感,從而引發了兵變,在兵變中,鍾會和姜維雙雙遇難。
雖然說姜維的復國計劃沒能成功,但是他在臨死之前除掉了鍾會和鄧艾,也算是為蜀國報了仇了吧。
-
5 # 獨秀文苑
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雖然因馬謖失街亭,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諸葛亮卻在戰爭當中得到了一個姜維。在得到姜維後諸葛亮大喜,他在寫給蔣琬的書信中說道姜維是“有膽略的涼州上士”,很值得培養。
姜維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一個人,而且他非常的有才略,所以他也是諸葛亮非常看重的一個人,在他歸附蜀漢之後,諸葛亮就封他成為了將軍,又因為姜維的確是一個有才幹的人,所以到諸葛亮死之後,姜維又被封為衛將軍。最後又從新走上了北伐曹魏的老路。對外則掌握著軍權。但是這並不能改變蜀囯滅亡的事實。
公元263年秋,曹魏兵分三路共計18萬人馬大舉進攻蜀漢,姜維死守劍閣關,拖住了鍾會主力一個月之久,使鍾會有退兵之意。而此時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劉禪投降,蜀漢滅亡。而此時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尚存,但他未作抵抗,卻率部向鍾會投降。
而後世的人們因為姜維的投降,便否認了其前半生一眾的功績,認為姜維對於蜀漢不忠,愧對諸葛亮的厚愛,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在姜維死後82年之際,隨著一封姜維寫給劉禪密信的出世,當時一眾人才明白姜維的大義決絕,深深的感嘆道諸葛亮並沒有看錯人,如今可以瞑目了。我不得不感慨諸葛亮算無遺策,知人善任!
據記載,姜維死後八十二年後之際,有人發現了姜維給劉禪寫下的密信“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姜維的這封密信的意思也是顯而易見,讓如今投降寄居在曹魏的劉禪先忍辱負重,姜維自己有辦法重新振興蜀漢政權,透過這一點也是能夠明顯的看出,雖然此時姜維也是跟隨在劉禪之後投降於曹魏。
然而姜維的投降不過是暫時的權宜之計,透過假意投降保全自身的實力,等待相應的時機進而重新的光復蜀漢基業,這也是說明即便是投降了,姜維對於蜀漢、對於劉禪依舊是忠心耿耿,這也是能夠洗刷後人對於姜維的誤解,
但是當時的蜀國已經大勢已去,所以不管姜維怎麼努力,都是很難挽回這個局面的,所以最終的結局就是蜀國投降。因為當時蜀國交到劉嬋手裡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所以蜀國滅國也不能夠怪劉嬋,雖然劉嬋是一個比較無能的君主,但是他為了百姓的安慰,他選擇了投降,所以從這點看,他也是一個好君主的。
姜維戎馬一生,都是為了蜀國,但是僅憑姜維一人之力,怎麼能讓蜀國再重新站起來呢,但是姜維的那封密信,就是證明了姜維的為人。因此諸葛亮在九泉之下可以暝目了。
-
6 # 諸君談歷史
諸葛亮在受到劉備託孤之後,盡心盡力的為了光復漢室努力,後續更是把姜維當做自己的接班人培養,在六出祁山未果病逝五丈原之後,蜀漢的軍事大權移交到了“弟子”姜維的手中,姜維也是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數次領兵北伐,對於蜀漢政權也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劉禪投降曹魏成為了蜀後主,前線姜維隨後也是歸降於鍾會,然而後世的人們因為姜維的投降,便否認了其前半生一眾的功績,認為姜維對於蜀漢不忠,愧對諸葛亮的厚愛。
據記載,姜維死後八十二年之際,有人發現了姜維給劉禪寫下的密信“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姜維的這封密信的意思也是顯而易見,讓如今投降寄居在曹魏的劉禪先忍辱負重,姜維自己有辦法重新振興蜀漢政權,透過這一點也是能夠明顯的看出,雖然此時姜維也是跟隨在劉禪之後投降於曹魏。然而姜維的投降不過是暫時的權宜之計,透過假意投降保全自身的實力,等待相應的時機進而重新的光復蜀漢基業,這也是說明即便是投降了,姜維對於蜀漢、對於劉禪依舊是忠心耿耿,這也是能夠洗刷後人對於姜維的誤解,既然姜維留下了這樣的一封密信,證明姜維有著極大的信心光復漢室政權。姜維深知鄧艾與鍾會之間不合,都想要打擊對方,爭奪功勞,為此姜維想要從中挑撥,進而獲利光復漢室基業,可是後續的發展卻是說明,時不予蜀,再多的努力付出都是徒勞無功的,即便是先後有著諸葛亮、姜維這樣的人物,依舊是扭轉不了時局。諸葛未亡猶是漢,姜維不死尚歸劉。可以說,姜維已經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了,諸葛亮沒有選錯人!
-
7 # 路之意
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時蜀漢大將姜維,廖化率軍駐守劍閣抵禦鍾會大軍,然不想魏將鄧艾竟兵行險招,偷渡陰平,兵鋒直指成都。蜀主劉禪聞鄧艾兵之,最終放棄抵抗,開城投降。
遠在劍閣的姜維聽聞劉禪降魏後痛心不已,然木已成舟,姜維無奈只得投降鍾會,然而也正是這一降,讓一代名將姜維揹負了頗具爭議的降將之名。
姜維未能盡諸葛之志,不能以死報國,實有負諸葛所望!
直到姜維死後82年,隨著一封密信的現世,時人方知姜維乃真英雄,諸葛武侯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姜維當時是真的投降嗎?只是後主劉禪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賢臣漸退,小人猖狂。宦官黃皓又於君主前搬弄是非,不料沒腦子的劉禪竟聽信於他,召令正在攻打祁山的姜維收兵回朝,使得錯失了大敗鄧艾的良機。
此事不久後,魏蜀又大戰了幾次,蜀國局勢不容樂觀。
有人勸劉禪投降,也有人勸其不可輕廢先帝基業。但劉禪畢竟昏庸無能,竟率領太子諸王以及群臣六十餘人,雙手雙腳捆在身後,出北門十里投降。後主無能,黃皓奸險,可憐了姜維滿腹經綸。
姜維得知後主已降,蜀軍已經毫無戰鬥力,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假投鍾會並與他結拜為兄弟。
因這個計策幾乎無人知曉,世人便辱罵姜維貪生怕死,辜負孔明厚愛。
其實姜維這個計劃的目的:只是想借鍾會之手殺掉鄧艾,再將鍾會殺死,光復蜀地。
但天妒英才,鍾會才下定決心反魏不久,準備派姜維去斬殺魏將之時,姜伯約竟突然心疼,昏倒在地。醒來時魏兵已經殺入殿內,鍾會已經被亂箭射亡。
姜維拔劍欲突出重圍,不料心疼加劇,只好仰天大叫:“吾計不成,乃天命也!”便自刎而死。
我們再看看姜維82年後的密信是如何出現?公元347年初,東晉權臣桓溫平定巴蜀,在成都發現了一封密信,而這封密信正是當年姜維投降鍾會後寫給後主劉禪的,密信內容不過區區二十三字,卻彰顯了姜維的一片赤誠之心。
《華陽國志》記載了這封密信的內容: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在密信中,姜維道出了他降魏只是權宜之計,希望劉禪能暫忍屈辱,來日姜維必圖復國之策。
總結:據《世語》所記,姜維死時,被魏軍刨開肚腑,只見“膽如斗大”。姜維之忠勇,自此昭昭於天下,為天地日月所鑑。書信被孫盛找到了,姜維的冤屈得以昭雪,而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他沒有看錯這個關門弟子姜維。 -
8 # 餐霞樓
長江後浪推前浪。孔明足智多謀,但迷信思想較重。姜維思想活躍,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超越孔明一等。
-
9 # 扁桃仁吖
我覺得前面的回答都挺好的~
-
10 # 問津文史
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時蜀漢大將姜維,廖化率軍駐守劍閣抵禦鍾會大軍,然不想魏將鄧艾竟兵行險招,偷渡陰平,兵鋒直指成都。蜀主劉禪聞鄧艾兵至,最終放棄抵抗,開城投降,遠在劍閣的姜維聽聞劉禪降魏後痛心不已,然木已成舟,姜維無奈只得投降鍾會,然而也正是這一降,讓一代名將姜維揹負了頗具爭議的降將之名。姜維未能盡諸葛之志,不能以死報國,實有負諸葛所望!
姜維死後82年,隨著一封密信的現世,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以瞑目了?直到姜維死後82年,隨著一封密信的現世,時人方知姜維乃真英雄,諸葛武侯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封密信中到底又寫了什麼呢?
知遇之恩
姜維本是曹魏邊地的一員小將,所幸諸葛亮慧眼識才,在姜維隨著邊城投降蜀漢後將他帶在身邊予以重用。不僅多次提拔他的官職,後來更是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將姜維視為自己的接班人。所謂“千里馬常有,然伯樂不常有”,可以毫無保留的說:是諸葛亮成就了姜維,若無諸葛,則無姜維。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一代賢相終究還是在興復漢室的道路上倒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給後人無盡嘆惜!時諸葛亮臨終前告知姜維,要他終身效忠漢室,莫忘恢復漢室之志。然成都破城後,堅守劍閣的姜維並未戰至力竭,而是選擇了投降,難免受後人非議。
那時候蜀國的人都認為姜維背叛了蜀國,而姜du維作為諸葛亮的第一位zhi大弟子,如果他背叛了蜀國,對於諸葛亮來說也是難以接受的。雖然當時諸葛亮已經去世,但是對於諸葛亮日後的名聲來說,也是一種不好的影響。直到姜維留下的手書傳到蜀國之後,蜀國的人才知道姜維沒有背叛祖國,只是想做一種臥底的形式用來報答蜀國,沒想到沒有成功,還丟了自己的性命。
姜維是一位大將軍,但他的心思縝密,擁有著很高的治國才能,也擁有著很高的情商。他當時明白著自己蜀國的戰鬥力,所以自己也想去使用一些計謀來打敗他國,對於姜維來說,他一心只想著為蜀國好,但由於自己的計劃沒有讓其他人知道,自己去完成這個計劃的時候,蜀國的人都以為他已經背叛了他們。直到姜維的書信傳到蜀國的時候,所有的人才知道姜維原來一直都是為了蜀國好。
總結:如果姜維真的成為了蜀國的叛軍,那麼諸葛亮肯定是不會瞑目的。姜維是諸葛亮一手帶起來的將軍,如果諸葛亮帶起來的將軍最後謀反了,對於諸葛亮來說也是一種不好的影響,諸葛亮作為著流傳的千年的中國神機妙算的一位軍師。他如果看錯了姜維,可以說成是諸葛亮真的很難瞑目。
-
11 # 海穎果
姜維
姜維最大的特點便是忠心,當然其能力也尤為出眾,曾經在和諸葛亮對陣的時候居然可以識破諸葛亮的計策,而當時的諸葛亮也是一驚,比起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作為繼承了諸葛亮遺志的姜維可以說是為諸葛亮爭氣了的,在諸葛亮死後,姜維還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戰績更是贏多輸少,但是無奈後主劉禪太過昏庸,根本沒有進取之心,而武將怎麼用心也不能違背主子的心願。
多次無功而返就不多說了,而且劉禪還聽信小人之言,姜維很多次明明可以再進一步,但是卻無緣無故被劉禪的聖旨召回,無奈聖旨不可違逆只能聽從。很多人都說姜維生錯了時代,的確,遇到這樣的後主神來幫他也沒有用,扶不起的阿斗,從姜維的才智上就很明顯的反應出來。
誤會
姜維這個人開始就說了最大的特點便是忠心,就算是面對扶不起的阿斗他也從來都沒有萌生一絲一毫的造反的想法,當時鍾會大軍進軍蜀國,姜維帶兵和鍾會在劍閣相持不下,此時的鄧艾萌生奇計,帶人翻山越嶺直搗蜀國的老巢,原本的鄧艾走的就是一步險棋,在路上就死傷無數,如果劉禪死不投降說不定蜀國真的很難滅亡,但是嚇尿的劉禪見鄧艾兵臨城下,直接投降了。
而當時的姜維得知自己的主子都已經投降了,蜀國計程車兵更是毫無戰鬥力,於是姜維便選擇了投降鍾會,並且和鍾會結拜為兄弟,所以當時的世人就以為姜維和劉禪一樣貪生怕死,為了自保選擇了投降,甚至還有人說是姜維見鍾會有謀反魏國之心,想要一起謀反平分天下。
伯樂和千里馬
諸葛亮就像是姜維的伯樂,姜維的一身才華被諸葛亮所識並且收為自己的弟子,但是因為當年的姜維投降鍾會的事情,被世人所罵,直到姜維死後的82年,一封姜維寫給劉禪的信一覽無遺的表達了姜維的忠心。原文簡短但是精闢,如此說道:
願陛下人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意思很多人都可以直接看懂,當初的姜維並沒有責怪劉禪投降,並且表達希望陛下可以忍受屈辱,我的投降並不是為了自保,而是為了江山社稷。在發現這封信之後作為姜維恩師的諸葛亮世人也覺得可以瞑目了。
投降真正的原因
在開始已經說了世人對於姜維的誤會,認為姜維的死因是和鍾會謀反未遂,但是事實正是姜維給劉禪的信中所言,姜維為了最後一搏,不惜和鍾會結拜,其實姜維心中別提有多麼難受了,而這樣的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策反鍾會,但是並不是和鍾會平分天下,而是在利用鍾會打敗魏國,之後再殺死鍾會,然後興復漢室,這才是姜維的真正目的,但是結果並沒有隨人願,姜維見策反無望之後便自殺而死,還被人取膽,可以說很慘了。
-
12 # 老無知闖新天地
因為諸葛亮找對了繼承遺志“死而後已"的接班人。
-
13 # 李是觀
觀之來由,明是非曲直。
姜維死後82年,一封密信寫了什麼?姜維死後82年,“孫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孫盛在《華陽國志》中記載姜維寫給劉禪的密信為:“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簡單來說就是:孫盛在平定西蜀後,在藏書之處,發現一封姜維寫給劉禪的書信。信中說到:希望大王忍受幾天的屈辱,小弟會使天下恢復太平,讓大王還是大王。書信說明姜維是個忠臣之士。
那劉禪發生了什麼導致姜維要寫這封信呢?且聽我慢慢道來。景耀五年,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就向劉禪告發黃皓,要殺了劉禪,但劉禪更加寵信小人黃皓,不殺並要求黃皓向姜維認錯。這下,姜維得罪了黃皓,又見黃皓在朝堂之中勢大,害怕黃皓害他,而且右將軍閻宇又聯合一些人打算廢掉姜維。姜維非常害怕,於是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遠離朝堂。
景耀六年,姜維聽說鍾會在關中整兵,就上書要劉禪準備打仗,但劉禪聽信黃皓讒言,未做準備,後魏國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隨著戰事不利,姜維退守劍閣與鍾會對峙,鄧艾繞後攻打了蜀國老巢,劉禪投降後要求姜維也投降,隨後有了這封密信。
有史記載,姜維在劉禪投降後,投效鍾會,和鍾會同謀陷害鄧艾,並殺之,後欲造反,司馬昭識破他們計謀,施壓後姜維和鍾會想直接起兵造反,但其兵譁變,姜維、鍾會死於兵亂。因此在密信未公開之前,姜維揹負了反覆小人、不忠之臣的罵名。
那這封密信和諸葛亮有什麼關係呢?諸葛亮是這樣評價姜維的:“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須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可以看書諸葛亮是多麼看中姜維了。在姜維投靠蜀國後的日子裡,也多受諸葛亮照顧,諸葛亮可視為姜維的老師。
因此在密信未發現之前,世人皆認為諸葛亮“識人不明”,為之嘆息。但有這份密信後,洗刷了姜維的罵名,使諸葛亮免於“受辱”,可以死的瞑目了。
-
14 # 重生darker
畢竟他的計謀得逞了,晉朝也因此半個世紀而滅亡
-
15 # 張宇鋒
只能證明“忠”,可這又有什麼用呢?
安國全功,這樣才能為大“忠”。
看錯了劉備,真能有權可用的時候,條件不在。就應該審時度勢,先打基礎。而不是輕易出兵。
劉漢早就沒了,連劉氏子孫眼裡都沒了劉漢。政治環境已經不再。
蜀漢就那麼大,人口就那麼多,物產就那樣一些。四面環抱,進出困難。北伐路途遙遠,極其困難。雖然看起來更加安全,卻也沒了用武之地。
既如此,還要做無果之爭,不過也就是強做強爭,徒耗民力軍力。積累財富,等待時機,等天下有變,再做努力。積蓄力量,隱忍待機也是“忠”。
-
16 # 董濤0818
姜維確實對諸葛亮的胃口,性格、人品、能力、風格等,都是諸葛亮喜歡的型別,這是一份難得的緣分。就像和睦的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一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前者在離世之前是一定要為後者掃清障礙(如果有障礙的話)。而魏延便是姜維的這個最大障礙,他們彼此都心知肚明。所以以其說是魏延要反蜀國,不如說是魏延要反的是姜維,如果沒有姜維,魏延順利做了諸葛亮的接班人,便定不會反了。所以說白了,諸葛亮是為了更適合的接班人姜維,而在死前設計清除障礙魏延,只是魏延沒料到諸葛亮會在死前設計好清除自己,還準備等著諸葛亮死後奪權呢。
-
17 # 文人提筆安天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正是諸葛亮壯志未酬的寫照。諸葛亮至死都未能瞑目,而隨著姜維死後密信的出現,為什麼說諸葛亮可以瞑目了?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一下,為何諸葛亮至死都不能瞑目,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為了實現先主的遺志,諸葛亮一生以收復中原,興復漢室為己任,不斷地進行北伐曹魏,六出祁山,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壯志未酬。劉備“家底太薄、本錢不足”,諸葛亮跟隨劉備轉戰多年,拼盡了全力,也只僅僅換來了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未能像《隆中對》裡計劃的那樣完成國家統一。劉備死後,白帝託孤,諸葛亮又遇到一個無能的君主——扶不起的阿斗,這讓諸葛亮情何以堪啊,導致諸葛亮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最終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當我們瞭解了諸葛亮有多麼不瞑目時,我們才能明白這封密信可以讓諸葛亮瞑目了,可以寬慰諸葛亮的在天之靈了。
姜維密信的原文是:“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意思就是,姜維是假投降,他是想借鍾會之力,除掉鄧艾,然後再殺鍾會,光復蜀國。
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收復了姜維,並且非常欣賞姜維,認為姜維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後收姜維為徒,把所有技能都悉數傳給了姜維,希望姜維將來能繼承自己的志願,收復中原、興復漢室。
而姜維作為諸葛亮的關門弟子、諸葛亮的唯一傳人,他也沒有辜負諸葛亮。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也進行了幾次北伐,但由於魏蜀國力相差懸殊,互有勝負。
最後,姜維遭到後主阿斗猜忌,去漢中屯田,此時,魏國派鍾會、鄧艾全面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包圍成都,後主下令姜維投降,姜維來不及帶兵回防,無奈之下只好投降鍾會。
當姜維投降鍾會後,大家都認為姜維是真投降,辜負了諸葛亮,但是,隨著姜維死後,姜維密信的出現,世人才明白姜維是假投降,姜維從始至終都沒有背叛諸葛亮。
從此可以看出,當其他人與時勢都負了諸葛亮的時候,唯有姜維不負諸葛亮啊,所以我們說諸葛亮可以瞑目了,在天之靈得到安息了。
-
18 # 心原一馬
要想諸葛亮死後是把姜維看作自己北伐的繼承人哦
-
19 # 羅成Jd
單以一封所謂的密信就可以感慨諸葛亮可以瞑目了,本就是諸葛智商的一種褻瀆。你以為《華陽國志-密書通後主》中“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的十多個字就真的是姜維所書的?那麼就就你先告之一下費煒到底是誰指使暗殺的。
諸葛亮雖然很中意姜維,但在交待身後事時並沒有讓姜維擔任蜀漢大將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怕再出個馬謖,事實證明他的後怕成了現實。如蔣/費還活著,蜀漢是否會被滅或是這麼快就被滅將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老諸葛的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這裡我們不評判姜維是否對蜀漢的忠誠,最起碼他是對諸葛殼的忠誠是真實的,但作為一國的最軍長官死在破國之後,個人以為他的確不比馬謖強多少。所以單評這點,諸葛亮是不會瞑目的!
-
20 # 過來人看漢水
關於蜀漢劉備政權興亡,華人議論很多了。蜀滅的第一責任人就是劉備。關羽違背國策,死於非命,而劉備身為一國之君,私而忘公,舉全國之力,為報私仇。二是諸葛亮違背客觀規律,為一個空想的“匡扶漢室”六伐北魏。三是姜維不顧實際,把戰爭引入國內腹地,撤消魏延置防禦漢中之外的戰略,是一個滅國的錯誤。九伐中原不能算成績。
回覆列表
氣得(火冒三丈) 急得(抓耳撓腮) 哭得 ( 淚流滿面) 樂得 (手舞足蹈) 喜得(眉開眼笑) 笑得(前仰後合) 忙得(手忙腳亂) 愁得(唉聲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