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樓觀問道
-
22 # 粽粽哥哥
個人利益和世界利益!它們都是過眼煙雲!偉大的人是怎麼解釋?
-
23 # 你的婚紗淋了雨
因為盡力了啊,至死都在為國謀路,他諸葛亮雖為老師,又能怎樣?這等徒弟擱誰都瞑目了啊!
-
24 # 逆行齋主
姜維之死,瞬間淚崩
第84集的姜維之死,借鑑了《說岳全傳》的情節,對《三國演義》原著進行了某些改動,把姜維的死處理得驚心動魄而又悲壯唯美。尤其是姜維抬起灑落血跡的臉仰天怒吼:“我計不成,乃天命也!”自殺身亡的時候,電閃雷鳴,一個閃電照亮了他的臉,兩眼悲憤的望著天,死不瞑目……
一陣驚雷後,殿外嘩啦啦下起了大雨,同時淒厲的音樂響起,先是嗩吶,後是人聲的哀鳴,悲涼到了極點,將悲劇氣氛渲染到了頂點。最後監軍衛瓘上前向其屍首行禮,說:“蜀國之滅,決非將軍之罪,實是後主無道而致啊……”的時候,姜維的執念消解了,體內那根緊繃的弦釋然了,沒有生命的軀體才終於軟軟的滑了下去。
每觀到此,皆潸然淚下,不可自己。
很多人對姜維評價不高,認為其九伐中原,有窮兵黷武,民不聊生之嫌疑,蜀國滅亡與此有很大關係。
確實,在世俗眼裡,姜維和他的恩師諸葛亮一樣,一生最求的事業最終失敗了。但,這何嘗不是一種“明知不可行而為之”的頑強性格與執著精神,義之所在蹈死不顧,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華人的根骨所在。
當你要做的事是你給自己所選定的使命之時,只有怎麼做的問題,沒有要不要做的問題。當仁不讓、堅韌不拔,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死而後已,明知道要失敗、明知道不可能成功,但總有些事,我們不得不做,我們必須要做,我們不能逃避自己的責任。直面責任,不逃避,平靜的接受,勇敢的承擔。
為了表達對國家的忠勇,為了盡到一份軍人的責任,為了繼承武侯的遺志,亦或為了報答諸葛亮的師恩,伯約,這幾點,你都做到了。而這一切,又有多少是我們現代人缺乏的?
《三國演義》贊姜維曰:“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
25 # 咱厝人的歷史故事
說到姜維,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蜀國的大將軍,同時也是諸葛亮意志的繼承者這些關鍵語。
姜維
同時姜維又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很多人會覺得姜維運氣好,得到了諸葛亮的親身傳授畢生所學,再加上自身的天賦,沒有引領阿斗的蜀漢逆襲曹魏真是太可惜了;也有人覺得姜維其實並沒什麼真本事,也沒做出什麼業績,跳槽到劉漢,還對老東家曹魏死咬著不放,最後卻又降魏,立場搖擺不定。
姜維品質高潔因為種種原因忠孝難兩全,滿腹經綸才華文韜武略卻沒有機運充分施展,對蜀漢忠心耿耿卻遇到一個昏君,至死也在為後主謀劃,欲說服鍾會謀反,企圖曲線救蜀。失敗後卻落得個後人“計害三賢”的嘲諷。
那麼事實真相是怎樣的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從人物性格,經歷來分析姜維,字伯約,是關右隴西人。一開始,姜維不過是個曹魏邊境的小吏。公元227年,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強勢的漢軍讓魏國邊防軍大吃一驚,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同時向諸葛亮的投降。由於姜維是天水人,因此他不得不投降了諸葛亮。
到了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多次選拔人才,但是唯獨器重姜維,他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得不到重用,又遭到上司的猜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就投靠門下,諸葛亮也非常看重他的才能,迅速提升他為倉曹掾、奉義將軍、當陽亭侯。
之後寫信給蔣琬,稱讚姜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做事勤懇,思慮周全,很多人都不如他,隨後讓姜維統領數千人的虎步軍,升其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可以說在短短的一年內,姜維加官進爵,遇到諸葛亮這個貴人,又有了展現才華的平臺,對於諸葛亮,姜維是感恩戴德。
據蜀漢史學家郤正說:“姜維身居上將,卻居陋室,資財無餘,也從不納妾,後庭更沒有聲色之娛。吃穿只用朝廷賞賜的,飲食節制,從不追求奢侈生活。”
姜維不僅在事業上繼承諸葛亮,連生活也如諸葛亮一般清廉如水。
姜維北伐
諸葛亮去世後,軍權先是落到了費禕和蔣琬手中,直到費禕去世之後,姜維才算是奪得軍權,秉承著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先後進行了11次北伐,大勝2次、小勝3次,持平4次,大敗1次,小敗1次,這個戰績可謂是相當厲害了。
然而劉禪的無能害了姜維。劉禪下敕令,所有蜀軍“投戈放甲”,向魏軍投降。姜維得到敕令後,“將士鹹怒,拔刀砍石”。但是,劉禪有令,姜維也只能投降了。
《三國志》中僅僅說姜維投降後,被鍾會厚待,並沒有說姜維暗中唆使鍾會殺鄧艾,叛曹魏的事情。蜀人也都認為姜維是真心投降了。而投降之後,不思維護蜀地安穩,卻又跟鍾會共謀判魏,才被殺害。
從此,姜維成了反覆小人,背上了“叛蜀降魏,降而謀叛”的罵名。
以姜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性格來看,以及深受蜀漢及諸葛亮的識人之恩來看,姜維並非反覆小人,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密信揭曉,姜維沉冤得雪公元347年,東晉權臣桓溫西征巴蜀,殲滅了割據當地的成漢政權。隨後,桓溫屬下孫盛進入成都,在當地的檔案室中發現了一封密信,他開啟一看,竟是蜀漢大將姜維寫給劉禪的親筆信。
桓溫看完後,不禁感嘆道:“諸葛亮可以瞑目了。”
姜維書信的原文是:“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原文出自《晉陽秋》之後著成的《華陽國志》)
由此可見,姜維投降,是想借鍾會之力,除掉鄧艾,然後再殺鍾會,光復蜀地。姜維最終還是為了蜀漢以身殉國了。
姜維以身殉國
據《世語》所記,姜維死時,被魏軍刨開肚腑,只見“膽如斗大”。姜維之忠勇,自此昭昭於天下,為天地日月所鑑。
書信被孫盛找到了,姜維的冤屈得以昭雪,而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他沒有看錯這個關門弟子姜維。
-
26 # 華247214281
姜維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在諸葛亮的一生中選了幾人繼承,作為今後的接班人,但都不理想,後來在第一次北伐時遇著了姜維,想盡辦法收復歸已,遂將終生所學,全部授以姜維,姜維也不負諸葛亮的重託,一直忠心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九伐中原,嚴重的挫傷了魏國的國力,由於劉禪的昏庸,導致黃皓專權,數次魏國施反間計,調回姜誰,以致前功盡棄,姜維文武雙全,赤膽忠心,如果鄧艾偷渡陰天,劉禪令諸葛膽父子抵抗鄧艾,如果諸葛瞻父子在綿竹採取堅守城池,等待姜維揮師回援,內外夾攻,必定全殲鄧艾殘軍,可惜由於劉禪聽信奸臣之言,開門投降,亡了國,而姜維還想用反間計,使蜀國復國,可見姜維不愧是諸葛亮的忠實接斑人,至今人們還懷念他們的事蹟!
-
27 # 汪柏炻
諸葛丞相唯一的傳人——姜維。他只是一個降將,第一次北伐撤退時,甚至連母親都沒帶走。如果說放棄蜀漢,他應該是第一個,但就是這麼一個人,意志卻超越了所有人。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姜維在蔣琬去世的第二年和費禕一起錄尚書事,而“錄尚書事”的權力要比“平尚書事”大一點。所謂“錄”是參與決事的意思,而“平”是參與謀議,所以諸葛瞻和董厥的地位有點類似於今天委員,姜維就是常委。
據史書記載統計,姜維對曹魏發動了大小共十一次戰役,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無功而返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由此可見,姜維功勞還不小,更何況曹魏與姜維對陣的統帥有:司馬昭、郭淮、陳泰、司馬望、鄧艾、王經等等,即使姜維有三頭六臂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當然這些不重要,並不是成為名將的條件。從姜維的生平事蹟來看,他並沒有挑起蜀漢的大梁,更沒有發動一次對蜀漢王朝起決定性的戰役。其實姜維很無奈,他繼承諸葛亮“恢復中原”的志向,苦苦維持北伐大計,也相當辛苦。
其實姜維的失敗也正是多次用兵曹魏,對於蜀漢王朝來說,經濟和政治壓力都非常大,但是他卻屢次興兵。用一句話評判姜維,就是“志大而無良策,興兵而無大功”,造成老百姓的怨言,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在國家政策上出現失誤。
加之蜀漢朝中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來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就連後主劉禪都投降了,他還在策反鍾會,寫給劉禪的信沒有一字提及後主的投降,只是在說自己太差勁。之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然而單靠姜維一個人還是無力迴天,最終他死在了亂軍之中。姜維死,漢遂亡,或許在死之前他想起了些什麼,遠隔異地無法贍養的老母,樂不思蜀的阿斗,為北伐犧牲的將士,他最敬重的武侯。只能和他的師傅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永遠帶著一份悔恨離去。
-
28 # 四喜齊來sixiqilai
心裡安慰罷了,謀話劃還留把柄?姜維是被動被殺的。曹魏將領把在戰鬥中讓他們吃口頭苦頭的都殺光了,關羽後人,蔣琬後人,諸葛亮後人,趙雲後人,,
-
29 # 榆向晚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短短一句話既表明了姜維忠君的心意,也說明了姜維離間的計策,遺憾的是姜維的算計沒有成功。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沒有忘記復興蜀漢的重任,即使面對的是劉禪這樣的昏君,也是極力謀劃,詐降曲線救蜀,為蜀漢燃盡生命。姜維從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這封信的面世,瞑目的不光是諸葛武侯,還有被世人嘲諷計害三賢的姜伯約。
-
30 # 繪畫show
因為諸葛亮終於被人理解了他的內心世界,所以就放下了所謂的遺憾長眠
-
31 # 全新視角觀歷史
蜀漢自諸葛亮死後,姜維當上了大將軍,成為蜀漢的支柱和守護者。然而,一封密信,卻讓原本已經滅亡的蜀漢帶來了一線生機。
一、棄暗投明
姜維幼年喪父,與母親一起生活。從小姜維就熟讀兵法,通曉軍事奧妙。之後,受恩萌、承襲父功得到中郎一職。姜維的父親原先是天水郡功曹,因戎羌叛亂、保衛州郡,不幸玉碎沙場。
後來,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魏軍接連潰敗。當時蜀軍逼近天水郡,周圍郡縣都望風響應,以求歸附。當時,天水郡兵力明顯弱於蜀軍,且蜀軍乘新勝之威,攻必克,戰必取。面對如此危機的形勢,天水郡守馬遵不是堅決抵抗,而是懷疑姜維等人別有用心,背後暗通蜀軍。於是馬遵連夜隨郭淮逃走,將姜維丟在此處。於是,姜維投降了蜀漢。封姜維為倉曹掾、奉義將軍、當陽亭侯,後升任中監軍徵西將軍。
二、軍事北伐
魏延隨諸葛亮出征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斷後,率軍擊敗了緊緊追趕的司馬懿,安然回到成都,加封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姜維回到蜀中後,整頓軍隊、愛護士卒,使得軍隊戰鬥力得到了提高。他有意結連羌胡,希望以此在側翼牽制魏軍,分散魏軍的兵力,來保證蜀軍對陣魏軍的勝利。
姜維是意欲收復中原的主戰派,與主和派費禕等人的分歧明顯。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由於諸葛亮威望高,並沒有形成主戰派和主和派。然而,在諸葛亮死後,主戰派和主和派的矛盾日益加深。費禕在軍事、糧草、兵力方面掣肘姜維,姜維也無可奈何。每次北伐,所帶兵力不過萬人。對於魏國來講,這不過是小打小鬧,算不上大的威脅。
費禕死後,姜維這才不受掣肘和牽制,開始主持北伐大業。
延熙十七年,姜維率軍出隴西,狄道長李簡舉城降。姜維進圍襄武,斬殺魏將徐質,魏軍大敗。姜維乘勝追擊,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但是,姜維並沒有佔領州郡,而是將平民遷往蜀中。
後來,姜維與胡濟約好在上邽會合。姜維率兵直出蜀中,直奔魏國腹地,想要損耗魏軍的有生力量。然而,胡濟並沒有按照約定,前往上邽,使得姜維軍隊沒有接應,於是大敗。姜維之前北伐多次,興師動眾,這番慘敗,引起了朝廷主和派以及百姓的不滿。姜維急忙回軍,上書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當時宦官黃皓弄權,想廢掉姜維,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不敢回成都,在沓中屯田,以求自安之策。自此,姜維可算是失勢了,在朝中反對大臣極多,很難再實現北伐大業。
三、欲復蜀漢
景耀六年,鍾會率領大軍,想要進犯蜀國。姜維連忙上表請求派兵增援。劉禪與黃皓迷信占卜之術,認為魏軍不回來,於是不做戒備,對姜維的奏摺置之不理。
直到鍾會大軍進兵洛谷,鄧艾入沓中的時候,劉禪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與董厥支援陽安關口。此時,姜維被鍾會大軍包圍,大有圍殲之勢,於是退守陰平、劍閣,與鍾會大軍對峙。如此一來,鄧艾軍所遭遇的蜀軍壓力就大為減輕,由景谷道偷渡,進兵綿竹,諸葛瞻身死。鄧艾大軍直抵成都城下,劉禪開門投降。
姜維得知後主投降後,心裡異常悲痛,先主劉備創下的基業就如此付諸東流了。姜維心裡不甘心,於是有了密信,“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飽含著姜維的忠誠之心和光復蜀漢的決心。
然而,天不遂人願。姜維投降鍾會後,挑動鍾會,使他謀反之心更加堅決。不料事情敗露,鍾會、姜維和張翼不幸身死。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中原,是一位好將軍。天不祚蜀漢,致使北伐失敗,蜀漢滅亡。“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或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了吧。
-
32 # 黃勝榮
姜維本是魏華人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被迫降蜀,諸葛亮看重姜維的才能收姜維徒弟之後的五次北伐都盡心盡力的輔助諸葛亮諸葛亮去世後更把畢生的兵法傳授於姜維姜維更是把諸葛亮的遺願北伐大業作為終生奮鬥的目標。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和費禕接接任了蜀國大權,執政後,力撐危局,一改諸葛亮在時窮兵黷武、傾國伐魏的做法,採取對內輕徭薄賦,與民生息,保國安民,對外結好東吳、防備曹魏的政策。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繼承者,無時不刻想著揮師北伐,可是處處受到蔣琬和費禕的掣肘,每次出兵不過萬,所以作用不大直到公元前253年在一次歡慶宴上費褘被曹魏降將郭循所刺殺,隨後,蜀國軍權全落到姜維手上,降將郭循為何刺殺費褘歷史上有各種說法,模糊不清,無從考證。
姜維執掌兵權後開始頻繁北伐每一次都是區域性勝利,蜀國的地理原因限制了姜維出兵北伐的範圍,所以姜維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打算改變原有的防線主動放棄漢中,收縮防線企圖透過誘敵深入,快速反擊,實現一次性大量殲滅魏軍有生力量的戰略目標。
事實證明,姜維這一舉措犯了嚴重的錯誤,鍾會在正面戰場牽制姜維主力,而鄧艾則偷渡陰平直搗成都而劉禪在大臣們的勸說下,開城投降。這年是公元263年,建國43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姜維在知劉禪投降後,仍然其都透過詐降恢復蜀漢政權,寫信給劉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設計陷害鄧艾,勸說鄧會起兵造反,一旦成功後在殺掉鄧會,在迎回後主劉禪。可惜計劃敗露,鄧會,姜維先後被殺
姜維作為一個降將在諸葛亮死後處處受到打壓,後主劉禪投降後,仍然不忘幫助後主劉禪恢復蜀國,此等忠君愛國無愧於諸葛亮的繼任者。
-
33 # 怡然追夢
1.當時姜維二十歲,被封為當陽挺侯。諸葛亮對姜維非常的器重,並準備把他培養成棟樑大材。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卒,姜維統諸軍,被封為平娘襄。後來姜維升任鎮西大將軍 ,兼任涼州刺史。多次平定周邊各族的反叛。
2.姜維繼承諸葛亮的軍事政策,一直主張對外用兵。鄧艾進圍城,切斷了交通水源,使蜀軍困窘不堪。姜維領兵救援,到了牛頭,被際泰大軍阻攔。郭淮率軍逼洮水,切斷姜維的退路。姜維不得迅速撤回。鄧艾己經搶佔洮城。在這場戰爭中,魏軍科敵準確,處處佔先機,使蜀軍一無所獲。蔣琬死後,姜維屢求對外發兵,持重的費褘常加以節制每次給他兵不過萬人。費褘死後,姜維行動有較大的自由。姜維乘魏大將軍馬師病亡,出兵數萬人攻魏,取狄道,魏徵西將軍陳泰命雍州剌史王經率所都進駐狄道,王經不等陳泰軍到達就擅自進攻蜀軍,結果傷亡慘重殘部萬人保狄道,姜維乘勝圍狄道誠。姜維督軍沿山進攻,被魏軍擊退。
姜維先出兵祁山,聞鄧艾有備,鄧艾軍搶佔武城山據險拒守。姜維見地利已失強攻難克,沿山進取上邦,兩軍戰於段谷。結果蜀軍交戰不利死傷過於嚴重,姜雛敗歸,自請貶為後將軍。諸葛亮臨終前將社稷大任交給了姜維,姜維也不幸負諸葛亮重託,為蜀國鞠躬盡瘁。但他連年發動對處戰爭,勞民傷財這對蜀國經濟是很大的損害,也是蜀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3.蜀國政權敗壞,是由於後主愚蠢昏庸,黃皓和大將軍閻宇勾結,陰謀加害姜維,以使閻於掌握軍權。姜維得知後,對後主說了這個事情,後主劉禪則袒護黃皓,一介小臣何必掛在心上,還讓黃皓去向姜維致歉。姜維意識到自己失言害怕被害,要求出守沓中種麥,遠離成都以避禍。
4.張紹等奉璽降於鄧艾。後主兒孑北地王劉堪拒降自殺。張紹投降,鄧艾大喜,後主派人命令姜維投降鍾會,尚書郎李虎將民簿送於鄧艾,一共有“戶二十八萬,甲士十萬二千,史四萬人”。后王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姜維並不知道後主投降,引軍東入巴郡。鍾會進軍等追擊姜維。姜維得後五令降之命令命兵土放下武器投降鍾會。鍾會厚待姜維。姜維知道鍾會手握重兵,於是想借機謀叛,恢復蜀漢。於是故意與鍾會交好。鍾會嫉妒鄧艾於是與監軍合謀密告鄧艾要謀反,欲使姜維率領五萬人出斜谷為前驅,結果事洩,魏將士忿怒,殺死了鍾會,姜維也一起被殺。姜維書信的原文是: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原又出自晉陽秋之後,姜維投降想借鍾會之力,除掉鄧艾,再殺鍾會恢復蜀地。姜維為蜀漢以身殉國,而諸葛亮也可以瞑日了。
-
34 # 咔咔帶你看歷史
為何說諸葛亮終於可以瞑目了?並非是姜維這封密函能夠興復蜀國,而是因為,這封密函證明了,姜維並非一個叛徒!
對於諸葛亮而言,蜀國就是諸葛亮的一生心血,自從劉備三顧茅廬以來,朱元璋出山的時間也不短了,一眨眼幾十年過去,姜維除了最初的小三十年是研究學問,身居茅廬,親身躬耕,後面幾十年全部奉獻給了蜀國,蜀國就是諸葛亮的一切。
劉備死後,蜀國也曾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也沒辦法,劉備為給關羽報仇,率領蜀軍主力進軍東吳,這一舉,若是成了,那麼漢氏王朝的復興也是指日可待,只是可惜,劉備輸了,連褲子都快輸沒了,一仗,打的蜀國兵力枯竭。
諸葛亮深知蜀漢之傾覆,就在眨眼之間,於是便上書劉禪,請求率兵北伐,儘管諸葛亮六出祁山,但卻最終無法建功立業,蜀國畢竟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個,一個魏國,勝過一個吳國加上一個蜀國。
諸葛亮匡扶漢室的目標失敗了,這般重擔,便落到了後輩身上,蔣琬、費禕、董允,這都是諸葛亮選定的人,或許有人會疑惑,姜維呢?姜維雖然不錯,但卻不像小說裡那般,真的就是諸葛亮的唯一繼承人。
等到後來朝中重權終於落到了姜維手上,姜維才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只是,這時候北伐,效果不顯。
要知道,魏國的國力是一直在爆發性增長的,幾年時間,蜀漢或許還能夠北伐,但過去個幾十年,蜀國能自保就不錯了,蜀地畢竟人丁凋零,不似中原大地,當時的蜀地,實在是資源有限。
蜀國是何時滅亡的?鍾會鄧艾南下之時,姜維在前線負責率領蜀國主力堅守,拖垮鍾會,而鄧艾卻是乘著這個空擋,穿行千里,直逼成都,姜維聽說成都被包圍了,便立馬率領主力守護成都。
奈何,劉禪太過無能,只不過是堅守而已,待的數日,姜維回來以後,蜀漢是否滅亡都還未成定局,這邊劉禪卻已經放棄了,儘管姜維痛不欲生,但也只能思量復國良策。
蜀國投降以後,姜維沒有誓死力爭,而是率領蜀國主力投降了鍾會,鍾會看起來成為了這邊戰場權勢最盛的人。
為了興復蜀漢,姜維曾給劉禪密函一封,說是他自有計謀可以興復蜀漢,這個計謀,便是挑撥離間。
姜維投靠鍾會以後,用自己的巧舌如簧挑撥鍾會與他司馬家的關係,鍾會也是對權力有所希冀,若是事成,能夠奪得天下,事若不舉,大不了像蜀國這般,堅守西南即可。於是乎,鍾會抓了軍中忠於司馬家的將領,準備起事。
姜維這一手挑撥離間不可謂不高,奈何,鍾會卻是沒有控制好自己的部下,城中曹軍開始混戰,無論是姜維,鍾會,抑或是鄧艾盡皆死在了這場暴亂之中。而這以後,姜維也落得一個背叛蜀漢的罵名。
直到姜維的密函出世,才有人知道了姜維的良苦用心,只是可惜,姜維的計謀最終還是失敗了。
-
35 # 萬事之始
關於姜維寫給後主劉禪密信之事,在史學界還是存在爭議的。筆者認為,關於姜維密信一事,筆者認為這是子虛烏的事情。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應該是蜀漢遺民們給予姜維和鍾會聯合反撲一事功敗垂成的深深同情。
姜維密信的真假辨析記載這件事的孫盛是在公元346年隨桓溫討伐成漢之時知道這件事情的,這已經和蜀漢滅亡相隔有83年(也有說82年)了。而且,孫盛並沒有見到過這封信, 只是聽民間的傳說。
那有人會說了,既然沒有這封信,那麼,《三國志 姜維》的傳記中怎麼會有記載呢?
持有這種觀點的是應該是看書不太仔細。因為《三國志 姜維傳》中根本沒有這個記載,只是在裴松之的注中提到過這件事。而裴松之的生卒年是372年-451年,晚於孫盛。如果筆者沒有判斷錯誤的話,裴松之也是受到孫盛記載的影響才把這條傳聞當做了歷史記載在了《三國志 注》中。
還有人會說,在《華陽國志 劉後主志》中可是明明白白寫著:
(姜維)密書通後主曰“陛下忍辱數日,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華陽國志》的作者常璩是蜀郡人,其生卒年約291年 — 約361年,和蜀漢滅亡的時間相隔不遠,如果說常璩從老郎們的口中得知曾經有過姜維密信這回事還是有可能的,但要說常璩見過這封信則是不太可能。當然了,前提是真的有這封密信。
因此說,姜維密信這件事的流傳經過是這樣的:蜀漢老郎—常璩—孫盛—裴松之。至於桓溫在密室中發現這封信,並且在看後感慨:諸葛亮可以瞑目矣!的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試想,蜀漢自滅亡後,皇宮經過了鍾會之亂和成漢的歷次洗劫,早就寸草不生了,竟然還能有密室保留下來,留給孫盛發現,這確實是異數!
而且,在《晉書 桓溫傳》中根本沒有此事的記載,只是在一些野史中有記載,因此,值得采信的價值不高。即使《華陽國志》有記載,那也屬於孤證不立。
因此說,關於姜維密信一事,筆者認為這是子虛烏的事情。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應該是蜀漢遺民們給予姜維和鍾會聯合反撲一事功敗垂成的深深同情。如果真有其事的話,口信還差不多,不然,以亡國之君身邊的層層把守,姜維即使真的有能力把信傳遞進去,劉禪看後也得馬上燒掉,哪裡敢留在身邊?
姜維和鍾會反撲成功的兩種結局確實,姜維和鍾會的這次行動如果成功,確實會有可能重新恢復蜀漢政權。
我們假設,如果姜維和鍾會成功的話,會有兩種可能:
其一、姜維和鍾會重新立劉禪為帝,恢復蜀漢統治。
其二、姜維在成功後反戈一擊,殺死鍾會。
以鍾會的野心,重新立劉禪為帝,恢復蜀漢政權的可能性較小,姜維和鍾會二人勢必還要有一次大戰。
姜維有地利和民心的支援,擊敗鍾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想重新恢復蜀漢政權,難度也是相當大,這完全取決於在長安的司馬昭對局勢的把控。
如果姜維擊敗鍾會,司馬昭絕對不會給姜維恢復元氣的機會,勢必要率軍再次進攻。而此時的蜀漢,經過了連番大戰,恐怕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強力有的反抗了。最好的結局就是姜維帶著劉禪要麼逃往南中,要麼逃往東吳,益州仍然逃脫不了被曹魏佔據的命運。
-
36 # 紅辰夢劫
我是紅辰,為您解答。
姜維可說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蜀漢被滅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世人是鄙視姜維的,作為諸葛丞相的繼承者,投降曹魏就不對,哪怕皇帝本人都投降了,你也不能投降,只有以死來詮忠義才會被世人稱頌。
在姜維被殺的82年後,真相終於浮出水面。公元346年,東晉名將桓溫再次率大軍伐蜀,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不到一年時間就攻陷了成都,滅掉了成漢。桓溫的部將孫盛進成都後,在宮殿記憶體放檔案的密室中發現一封塵封已久的密信,開啟一開,發現竟是前蜀漢大將姜維寫給後主劉禪親筆信,只有寥寥23個字。孫盛將信交給桓溫。桓溫看罷感慨道:“諸葛亮可以瞑目矣”!
哪怕在世人眼中以貞潔烈女的標準來評價姜維,他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案,姜維原來只是詐降而非真降。其實想想就可以理解,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得意門生,畢生都在完成恩師未競之事業,九次北伐,戰功赫赫。像姜維這樣的人,內心是有信仰的,哪怕在小節上有讓人質疑的地方,在大義上絕挑不出一絲毛病的。
從諸葛亮到姜維,都為了漢室江山嘔心瀝血,鞠躬精粹,死而後已。263年,鍾會和鄧艾分兵進取,在姜維和鍾會對持的同時,鄧艾走陰平,圍成都,蜀二世劉禪投降,姜維在山窮水盡,獨木難支的情況下,委身於曹魏,鼓動鍾會據蜀自立,再伺機營救劉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造反的第二年,鍾會被部將胡烈所害,姜維亦死於亂軍之中,常使後世英雄為之扼腕垂淚。
紅辰說:像姜維這樣心存信仰的人,即便以死相脅也不會變節。
-
37 # 娜些不一樣的味道
諸葛亮是姜維的恩師,在諸葛亮去世以後,他也繼承了自己恩師的遺志,曾經9次出攻伐曹魏。最為可貴的便是他所在的國家早已不復存在,而他仍然在繼續努力,想要光復漢室。企圖透過假意投降的方式謀反,然後再找機會除掉自己身邊的人。當時他為了騙取信任,勸說起兵謀反,他很想借助力量將曹魏政權推翻,然後再把他給殺掉,幫助後主復國。
但是最後他並沒有成功兵敗身亡,而他的行為也被人們稱之為英雄,但是也有人認為他的投降並非是假的。蜀國後主劉禪已經完全放棄抵抗,全國都已經投降了,他早已經知道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他效忠的物件都已經投降了,他怎有可能忍辱負重,煞費苦心的去挽回一切。所以有很多人認為,這種英雄情結只可能是存在小說當中的歷史中不可能是存在的。所以他是真心的投降於曹魏政權,他之所以會鋌而走險,這件事情司馬昭已經石錘了,他沒有辦法辯解,所以無奈之下只能夠起兵謀反。但是並沒有成功,直接被司馬昭的內外夾擊給殲滅了。與此同時也徹底消滅了蜀漢的殘餘力量,將已經投降的姜維給套進去了,同時也將他的同夥以造反的罪名一網打盡。那麼事實真的像人們所猜測的這樣嗎?
在公元346年,東晉的名將率領大軍攻向蜀地,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拿下了成都,消滅了成漢政權。當時主將進入成都以後,在宮殿之中發現了一封塵封了很久的密信,當開啟以後發現是大將軍姜維寫給後主的信,其中只有23個字。當時桓溫看到這封信時,就感慨諸葛亮可以瞑目矣。
信當中的內容是非常簡單的:“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從這23個字當中就能夠看出來,他想走曲線救國的路線,幫助後主復國,想力挽狂瀾。沒想到是事隔多年以後人們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在信中他想讓劉禪忍受幾天的屈辱,然後幫助他打敗曹魏政權,讓國家再一次回到後主劉禪的手中,可能那時他忍辱負重,在他的心目當中最大的事情就是光復漢室。
先不說他在軍事能力這方面如何,他對蜀漢政權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一直都沒有忘了自己,恩師諸葛亮的遺願一直都以恢復漢室為己任,雖然說最終沒有成功,而且還丟失了自己的性命,但是他這種對後主劉禪的忠心卻是日月可鑑的,可與諸葛亮比肩。單單的從這一點上就能夠說明諸葛亮看人真的很準,他是一個非常忠心之人,從這方面來講,諸葛亮確實是可以瞑目了。
蜀漢政權雖說沒能成為最後的贏家,但是在建立打天下的過程當中,卻有很多的英雄人物幫助,即使在最後滅亡的時候,仍然有忠心耿耿的將士為其保駕護航。大概這就是在那一時期英雄人物的忠義之心,也是亂世之中的一大亮點。
-
38 # 海哥歷史雜談
在一百多年的三國混戰時期,出現了太多了不起的人物,可以說是謀士多如狗,名將滿地跑,將星璀璨,謀士風流。特別是三國前期,諸葛亮、魯肅、荀彧、龐統、郭嘉、賈詡、田豐、周瑜、陸遜、司馬懿等人都是一時之選,智計百出。武將之呂布,關羽,張飛,典韋,趙雲,馬超,許諸,黃忠,孫策,張遼等,每個都武藝高強,有著萬夫莫敵之勇。
而姜維,作為三國後期的蜀漢政權的領軍人物,雖然被譽為三國後期最傑出的軍事天才之一。由於終其一生都沒有非常輝煌的勝績,蜀國又是在他領軍時期被滅國的,加上他還頂著一個“謀反”的名頭。所以相對來說,他並不是很受後世人的喜歡,名聲也不大。但是大家仔細分析下姜維當時所處的環境,就會發現他是多麼了不起。
姜維出生於202年,這時候曹操已經打贏了官渡之戰,確定了他曹魏政權在北方的統治地位,他的父親姜冏當時就在曹操手下為官。在姜維15歲時,他的父親為了鎮壓羌、戎族的叛亂,不幸戰死沙場,曹操念其功勞,給姜維封了箇中郎的官位,使他從此步入官場。
228年,諸葛亮出祁山開始第一次北伐,姜維作為天水關的將領,被平庸的太守馬遵派去領兵與諸葛亮對戰。但是他的上司卻帶著心腹手下偷偷地跑了,使得軍心渙散,被諸葛亮大敗。等他帶著殘兵敗將找到馬遵的時候,卻又被懷疑已經投降了蜀軍,拒之城外,還遭到了辱罵。一起之下,姜維就真的帶兵去投降了諸葛亮,踏上了崛起之路。
姜維投降後,很受諸葛亮器重,把他收為了關門弟子,常帶在身邊,言傳身教,悉心教導,把一身經天緯地的本領,盡數教與之。諸葛亮曾在信裡這樣形容姜維:“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來得諸葛亮推薦,姜維在30歲這年,被封為了徵西大將軍,開始獨領一軍,開始了他名將的征程。
此後幾年,姜維隨諸葛亮四出祁山,攻略曹魏之地,建功頗多。234年,諸葛亮再次北伐,與司馬懿對戰,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姜維臨危受命,接掌了軍權,下令秘不發喪,又使“虛實之計”騙過了司馬懿,把蜀國的主力部隊安全地帶了回去。他也為此得封平襄侯。
失去了諸葛亮的蜀國,原本就處於三國中的弱勢地位就更加突出。諸葛亮在死後,蜀國內政由蔣琬接手,戰略方向由原來的主動出擊,變為了全面收縮防禦,加上蜀國連年出現叛亂,邊境的少數民族也叛亂不斷,姜維一直受命在蜀地四處奔波平叛,讓蜀國不至於陷入內亂中,姜維也因功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244年,蔣琬病重,將大權交給了費禕。到246年,蔣琬病逝後,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雖是如此,姜維在朝堂上仍不得信任,處處受到受到費禕的制衡,每當姜維想興兵出戰,費禕就出面反對,讓其前功盡棄。就連姜維想招降羌、胡等少數民族為蜀漢所用,也遭到了反對,常常使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
直至253年春,費禕莫名被魏國間諜刺殺身亡,姜維才開始獨掌蜀國軍權。
姜維作為諸葛亮唯一的關門弟子,繼承了其師的意志,以光復漢室為己任,並且深得諸葛亮兵法精髓。在接掌大權後,儘管蜀國內部仍然是黨派林立,黨爭不斷,但他仍然執行了諸葛亮制定的韜略,以攻代守,西出祁山,北伐曹魏,要以不斷的進攻,蠶食魏國的版圖,每次北伐都將一定的城池納入蜀國版圖。這是諸葛亮生前經過深思熟慮制定的“攻魏韜略”,如果諸葛亮不是那麼早逝,“光復漢室”這個目標還是有希望達成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自238年第一次帶兵出祁山,直到262年最後一次出兵,在這20多年間,姜維共組織了十一次北伐,勝五次,平手四次,敗兩次。要知道,當時的蜀國大將凋零,能戰之兵僅十餘萬,在劉備失荊州後,僅統領著一州之地。魏國則是坐擁天下九州之地,戰將無數,善戰之兵六十多萬,力量對比上是碾壓蜀國的。但是姜維仍然憑著自己的能力,取得了大部分戰爭的勝利,兩次失敗也都是因為用人不當導致的。沒有大將,他就自己上,沒有兵就自己去招,去抓,沒有糧草就帶隊去種植,硬生生地以一己之力,憑藉自身的文武雙全,獨立支撐著整個北伐戰局。
就這,姜維為蜀國付出瞭如此之多,在蜀後主處還是沒落得好處,經常受到詰問。加上宦官黃皓弄權,想廢掉姜維,重新培養自己的心腹閻宇。在姜維上奏劉禪,讓其殺掉黃皓,未得到同意後,姜維害怕再來一次“馬遵之事”,所以不敢再回成都,只好帶兵在沓中種麥避禍。
263年,魏國大將鍾會,鄧艾共同率領大軍進攻蜀國,聽聞訊息後的姜維,立馬放下成見,親自帶兵到劍閣駐守,阻擋鍾會的正面大軍,使其不得寸進。但是蜀國只有一個姜維,他擋住了鍾會,卻沒人再擋住發起奇襲的鄧艾。在鄧艾穿過幾百公里的無人區,騎兵天降殺死綿竹關守將諸葛瞻後,成都再無險可守。劉禪在官員的勸說下,開城投降,並且敕令姜維投降。
駐守劍閣的姜維,本想回軍救援成都的,奈何劉禪已經投降,他無可奈何下,只能向鍾會投降。自此,蜀漢政權滅亡,很多忠於蜀漢的官員或自殺,或帶領家人退隱山林,或做殊死反抗。如果姜維也像他們一樣真心投降或者退隱,那他的故事也就結束了。可他從未放棄心中的堅持,從未忘記諸葛亮的囑託,即使現在蜀國已經投降,他還要以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
在投降鍾會後,姜維獲得了賞識,加上姜維的刻意奉承,鍾會對其極其喜歡,經常把酒言歡,出則同乘,甚至把他原來的蜀國軍隊交給了他統領,絲毫不把他當做一個降將對待。而姜維在與其相處間,看出了鍾會對鄧艾的不滿,畢竟一起出徵,現在自己可以說一點功勞沒有,蜀國是向鄧艾投降的,功勞全歸了他。再說,鍾會其實是一個野心非常大之人,現在領著大軍在外,又收服了姜維這等文武雙全的人,野心開始膨脹。
姜維正是利用這些因素,開始策反鍾會,離間他與鄧艾、魏國的關係,他為此跟鍾會說會招降更多蜀國士兵,一起參與反抗。到時憑藉著手中的二十萬魏軍和近十萬蜀國降兵,對付鄧艾是易如反掌,反攻魏國也未嘗不可。鍾會果然心動了,決定殺了鄧艾,重新扶起蜀國劉嬋這杆旗,打定主意對抗魏國。
於是,鍾會與姜維帶領大軍擒殺了鄧艾,把大部分的魏國將領都關押了起來,然後偽造太后遺詔,上書要廢了魏主司馬昭。可惜,鍾會沒有聽信姜維的勸說,當機立斷把所有魏將在第一時間殺死,只是關押了起來。後來這些 將領被各營官兵和殘餘魏軍所救,趁著鍾會與姜維在議事時帶兵殺入,雙方在蜀國王宮內大戰,鍾會寡不敵眾,被殺害,姜維見此,自感復國無望,心灰意冷之下,揮劍自刎。
直到公元346年,東晉名將桓溫再次率大軍伐蜀,目標是消滅盤踞西蜀的成漢政權。在攻破成都後,其部下在王宮的一個已經蒙塵了的密盒,開啟後發現了一封秘密奏摺,是姜維寫給劉禪的,只見上面寫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姜維的這段秘辛才被世人所知,桓溫看後,不禁感嘆:“諸葛亮終於可以瞑目了。”
縱觀姜維一生,他應該算是一個比較悲情的英雄。少年喪父,初戰就被上司出賣,投降諸葛亮後雖得其器重,傾囊相授,但是在諸葛亮去世後,他在蜀漢處處受制於人,自身報復都未得施展。等得獨掌大權後,又有宦官弄權,欲除之而後快,導致他連成都都不敢回,只得躲在外面種麥子。十一次北伐,也因蜀漢國內的派系林立,相互制約,而未能竟全功,甚至還輸了兩場。到後來,魏國大舉來攻,他不計前嫌,率軍出戰,頂住了鍾會,但是劉禪卻先一步投降了鄧艾,都不等他救援,甚至還下旨他投降。
這還不算,在他投降後,以一個降將的身份,獲得了鍾會的信任,並將其策反,讓其囚禁魏國將領,重新扶起蜀漢政權以對抗魏國。這是何等的魄力,身在魏營,以一己之力,要策反鍾會,讓其擒殺鄧艾,對抗魏國,而他則會尋機殺了鍾會,光復蜀漢政權,“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封密摺就是這時候姜維寫給劉禪的,如果他的計劃成功,蜀漢光復有望。奈何,鍾會沒有第一時間把魏將殺了,導致反被其人所殺,姜維心灰意冷之下自刎,結束了一生。
雖然他計劃沒有成功,但也弄死了鄧艾和鍾會,使得伐蜀的魏軍自相殘殺,損失慘重。我們很難想象:姜維是如此的執著,才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在如此狹窄難以施展的夾縫中,在受到如此不公對待下,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仍然做到了初心不變,不斷衝擊命運,要以一己之力光復蜀漢政權?僅論執著,我認為他是三國第一人,當是無雙國士,諸葛亮當真沒有看錯人。
-
39 # 滄塵
(一)含恨隕落 無力迴天
曹魏景元元年(公元264年)正月十八日,上元節剛剛過去三天,成都城內卻是一片大火沖天,哀嚎遍地,一片狼藉,血流成河!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上演著滅絕人性的魏軍的燒殺搶掠,在此之時,成都關氏一族的府邸男女老幼,通通被魏將龐會率軍斬盡殺絕。
在皇宮周圍,蜀漢後主劉禪的太子劉璿,也死於魏軍的刀斧之下,更有蜀漢右車騎將軍張翼、原大司馬蔣琬的長子綏武將軍、漢城護軍蔣斌,次子太僕蔣顯全部死於亂軍之中。
看到這一幕的蜀漢大將軍姜維,也只得無奈嘆息,仰天長嘆,他想起了月餘之前,自己寫給劉禪的一封密信: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華陽國志 卷七》
“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
——《三國志 蜀書 姜維傳》注引《晉陽秋》,密與劉禪表疏云云。
可是最終,蒼天助曹不助漢,一代大將軍無力迴天,含恨隕落於魏軍刀兵之下,與其一同被害的,還有他的妻兒老小,也許在姜維殉國之前,他的思緒會飄到三十六年前,那一年,他少年英姿,遇到了一生恩相。
三十年前,那秋風蕭瑟的五丈原,看著恩相的離世,姜維更加的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也許時至成都兵變的那一刻,姜維的心裡會想到:
“丞相,伯約,真的真的盡力了。”
(二)曹魏伐蜀 拼死相抗時間倒回到半年之前,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夏秋之際,蜀漢大將軍姜維得知魏庭司馬昭以鍾會為鎮西將軍,大舉治兵於關中,聚集大軍十餘萬人!
得到了這個訊息的姜維心有不安,自從去年十月自己侯和慘敗以來,由於朝中黃皓干政,想要以右大將軍閻宇代替自己,使得姜維率領四五萬的蜀軍主力,來到了沓中地區,名為屯田,實則避禍。
可是此時,面對著曹魏可能的進犯,姜維還是上書朝廷,請求朝廷調派左右車騎將軍廖化、張翼立刻率軍一路加強陰平郡一帶的防禦,接應自己,一路前往陽安關,加強漢中的防禦。
但是,由於黃皓擅權亂政,加之劉禪的昏庸以及諸葛瞻群臣的大意,他們密信鬼神,誤以為蜀地的艱險,魏軍根本不可能到來。
可是,事情的發展,真的按照姜維的預想發生了,同年八月,魏軍分三路伐蜀,大軍共計十八萬餘人,僅僅月餘,漢中陽安關失守,而姜維也被曹魏的徵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餘人牽制在沓中,被曹魏雍州刺史諸葛緒率軍三萬餘人截斷後路。
情急之下,幸虧得到趙雲之子牙門將趙廣的拼死斷後,拼的全軍覆沒、戰歿沙場的代價,使得姜維終於擺脫了鄧艾與諸葛緒的夾擊,而後,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率領蜀漢主力五六萬人,退保劍閣,對峙鍾會率領的至少七八萬的魏軍。
雙方相持到十月末,鍾會在劍閣寸步難進,而漢中地區的漢樂二城一萬蜀軍等仍舊在堅守,牽制著魏軍兩萬餘人,局面對於蜀漢來說,還不是很糟糕。
可是就在十一月,魏徵西將軍鄧艾打破僵局,率軍三萬餘人偷渡陰平,直接擊破蜀漢江油太守馬邈,大軍直奔涪城與綿竹,情急之下,蜀漢衛將軍諸葛瞻等人率軍前往攔住,但最終戰敗綿竹,諸葛瞻等人全部戰死殉國,士卒零散,蜀漢成都再無善戰之人。
(三)危而復安 幽而復明同月末,在譙周等投降派的勸說下,劉禪選擇出降,當投降的命令送到劍閣之時,姜維的心,恐怕都要碎了,我等死戰,奈何投降?將士們憤怒到拔劍砍石!
這就證明,蜀軍仍舊人心可用,恰巧此時,鄧艾佔據成都,居功自傲,鍾會受阻劍閣,寸步難行,姜維敏銳的察覺到了鍾會與諸葛緒、鄧艾之間的矛盾之爭,因此,姜維哪怕接受了劉禪的詔令投降鍾會,卻也定下了計策。
那就是遊說鍾會造反,先殺鄧艾,在殺鍾會,使得蜀漢危而復安,由於姜維很具有個人魅力,使得哪怕投降鍾會,也被奉為上賓,受到了鍾會的仰慕,事情一步步按照姜維的計劃進行著。
可是此時,變故發生了,那就是司馬昭也非等閒之輩,他動員了十一萬大軍前往長安一帶,鍾會問訊大驚,亂了分寸。
情急之下,他打算全部坑殺曹魏的中下層軍將,不想走漏了風聲,曹魏軍將各自率部擊殺鍾會,最終鍾會被殺,成都大亂,姜維自知計策不成,最終,含恨隕落了。
但不管怎麼說,這位大漢的最後一位大將軍,以死明志,踐行表明了興復漢室的理念,在他的心裡,始終未曾喪失,這恐怕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姜維受到人們敬仰的原因了。
成都內,皇宮旁,亂軍之中,伯約舉劍相望,漢室不可興,伯約,盡力了!
回覆列表
姜維遺書只有短短23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很明顯,姜維投降鍾會是詐降,目的仍是走“曲線救國”之路,以圖恢復蜀漢,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迎回後主劉禪。到此人們才知道姜維之用心良苦。他勸劉禪忍幾天屈辱,他一定說服鍾會倒戈,舉兵擊魏,使社稷轉危為安,讓黑暗歸於光明。很顯然,若鍾會起事後不願逢迎劉禪為主,姜維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誅殺他。姜維對蜀漢的忠心可鑑日月,不禁讓天地動容。難怪桓溫看信後為之唏噓感嘆“武侯可瞑目矣”!
姜維的軍事能力如何暫且不論, 他對蜀漢的忠誠卻毋庸置疑,他一直沒有忘卻諸葛亮的遺願,以恢復蜀漢為己任,雖然最終功敗垂成,和鍾會雙雙殞命,他的道德操守似乎並不比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動古今的諸葛亮差許多。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看的很準,他確實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