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半壺老酒不醉
-
22 # 字本論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一電視劇裡對《離騷》開篇的趣味翻譯,大致是說:屈原在《離騷》開篇就說自己出身如何牛叉,祖上如何厲害,父親叫伯庸,感覺有點“我爹是李剛”的口吻,然後我爹還給起了一個牛哄哄的名字……估計屈原聽了能氣得背過氣去。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如果把屈原的作品比作他的歌曲專輯的話,《離騷》絕對是主打歌,名氣大,影響深遠。《離騷》也是中國古時的第一首,也是最長的一首抒情詩。
該抒情詩的創作時期正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放逐江南汨羅,此種遭遇可以說讓屈原甚是鬱悶憂憤,理想的追求與破滅,忍受冤屈,痛恨暗君和讒臣誤國,自己憧憬的“美政”將化為無法實現的泡影。屈原內心種種複雜情感,藉助《離騷》不吐不快,時而孤傲自信,時而嗚咽悲愴,時而坦蕩從容。
正是屈原在《離騷》中向後人傾吐了複雜的內心感情,使得後人對“離騷”二字理解多有偏差。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王逸在《離騷經序》中認為“離,別也;騷,愁也。”楚辭研究專家、文學史家遊國恩先生認為“離騷”是楚歌“勞商”之轉音。
目前主流的說法也主要有這兩種:一個是遭遇憂愁,“離”通“罹”;另一個是離別的憂愁。
對比各家之說,其實“離”還作“離別”解釋更為恰當。《離騷》通篇隱含之屈原離別楚王、朝廷和楚國的憂愁幽思,是他內心“離”與“留”的思想鬥爭的體現。其文中詩句也能佐證此說法,比如詩中有:“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寧溘死以流亡,餘不忍為此態也。”“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23 # 耕夫角度
離開朝堂發發牢騷簡稱《離騷》!
-
24 # 一老沈一
“‘離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屈原寫的詩篇稱為《離騷》?”
這是個古往今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事情。
有影響的解讀,大約有十種。
第一種,“猶離憂說”。
西漢淮南王劉安,在受漢武帝之命所作的《離騷傳》序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
司馬遷贊成此說。
他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援引了劉安《離騷傳序》之觀點,且稱:“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又“屆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他還在《報任安書》中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後來,人們反而認為這種解讀出自司馬遷了。
第二種,“明己遭憂作辭說”。
此說,接近於前說,不同在於解“離”為“遭”,且認為屈原是藉此申明自己所遭受不公待遇。
持此說者,主要是漢代班固。他在《離騷贊序》中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
後來的顏師古、朱熹、錢澄之、段玉裁、王念孫、朱駿聲等皆贊成此說。
第三種,“離別憂愁說”。
參編《東觀漢記》的東漢王逸持此說。
他在《離騷經序》中雲:“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
明代汪瑗的《楚辭集解》;姜亮夫的《重訂屈原賦校注》贊同此說。
第四種,“散去憂愁說”。
南宋項安世持此說。
他在《項世家說》中說:“《楚語》伍舉曰:‘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韋昭注曰:‘騷,愁也;離,畔也。’蓋楚人之語,自古如此。屈原《離騷》,必是以離畔為愁而賦之。其後詞人仿之,作《畔牢愁》,蓋為此矣。畔謂散去,非必叛亂也。”
南宋王應麟同此說。
第五種,“牢騷說”。
清代戴震持此說。
他在《屈原賦注初稿》中稱:“離騷,即牢愁也,蓋古語,揚雄有《畔牢愁》。離、牢,一聲之轉,今人猶言牢騷。”
此說接近上一種。
當代學者遊國恩曾贊成此說。
第六種,“楚古曲名說”。
後,遊國恩先生又在《離騷纂義》中提出此說。
他認為,《離騷》為楚古曲名,即《勞商》曲。
他說:“《大招》雲:‘楚《勞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勞商’與 ‘離騷’為雙聲字,古音勞在‘宵’部,商在‘陽’部,離在‘歌’部,騷在‘幽’部,‘宵’、‘歌’、‘陽’、‘幽’並以旁紐通轉,故‘勞’即‘離’,‘商’即‘騷’,然則《勞商》與《離騷》原來是一物而異其名罷了。”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何劍燻的《楚辭拾瀋》贊同此說。
第七種,“卦名說”。
明代周聖楷持此說。
他於《楚寶》中雲:“離,明也;騷,擾也。何取乎明而擾也?離為火,火在天則明,風則擾矣。”
他認為,“離”採自《易》之“離卦”。
第八種,“遠離憂愁說”。
錢鍾書持此說。
他在《管錐編》第二冊《楚辭洪興祖補註》中,分析了王逸、司馬遷、班固、顏師古、項安世、王應麟等人的解釋,然後說:“‘離騷’一詞,有類人名之‘棄疾’、‘去病’或詩題之‘遣愁’、‘送窮’;蓋‘離’者,分闊之謂,欲擺脫憂愁而遁避之,與‘愁告’別,非因‘別’生‘愁’。”
第九種,“騷為楚地名說”。
當代學者李嘉言持此說。
他在《<離騷>叢說》中稱:“‘騷’應解作地名。‘離騷’就是離開‘騷’那個地方。”他引《左傳.桓公十ー年》、《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為證,說“騷”這個地方,即漢水之北應城縣境的“蒲騷”,他推斷說,屈原很有可能原住漢北蒲騷,《離騷》則為離開蒲騷時所作。
第十種,“離騷即離疏說”。
當代學者徐仁甫持此說。
他於《楚辭別解》中雲:“疏騷雙聲,有方言讀此二字同音者可證。知騷離即疏離,則離騷即離疏,而此作品之時期可考。《離騷》作於屈原初被疏遠之時,《史記》本傳說甚明確。”
關於以上對“離騷”的十種解讀,現在的學者,大多持“觀望態度”。
姜亮夫先生的學生林家驪教授認為,若能確定以上解說哪種正確或者再有新的說法,有待於“新材料的發現”。
不過,儘管十種說法各有依據,司馬遷、班固和王逸的解讀,被學界所接受的相對更多。
《離騷》全詩三百七十三句,共二千四百九十個字,大多認為可分為十二章。
最後的定論,大概也需要“新材料的發現”了。
-
25 # 過嶺虎
“離騷”顧名思義就是:遠離騷擾、離開騷亂之地。
-
26 # 袁聰
“離騷”:作者屈原的原意、含意、原義和含義是指———心潮澎湃、波闌壯闊、雄偉壯觀、大展宏圖、感慨萬千、思緒萬千的意思和意義。
離:是指區域、區劃,區別、劃分、區分,差別、差異,分離、隔離,離開、離去、行走等意思、政治上的行為、行政的意思。
騷:是指個人行為、所作所為、言談舉止平凡躁動、超凡脫俗、心裡激動、感動,靈魂滌盪、震撼、羶抖、羶動、思想洗禮、心躁不安、心態不衡、心情起伏跌宕等意思和意義。
-
27 # 官廳船客
“離騷”的意思是“我碰上了心煩的事”,或者說“煩死了”。甲骨文的“離”字象形是“一隻鳥被網捉住”,由此引申出“離”字的三個意思,其一是“離開”,即鳥兒脫離了群落;其二是“遭遇”,即鳥兒撞到了網上;其三是“黃鸝鳥”。後遭遇的意思主要由“罹”字代替,黃鸝鳥的意思由“鸝”字代替,“離”就剩了“離開”的意思。“騷”字的象形是“牛氓叮咬馬”,故有“煩”的意思,如說“文人騷客”,就是多愁善感的人。
-
28 # 白雲雁水
屈原一生寫的詩歌都收集在《楚辭》裡,其中最宏偉的就是《離騷》。他是中國古代最長的一首兼帶敘事的抒情詩。在這首詩裡,屈原敘述了他的身世、經歷和理想,揭露、鞭撻了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朽,表達了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偉大情懷。
《離騷》是什麼意思呢?司馬遷說:“離騷者,猶離憂也。”班固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說的是屈原為了抒發自己遇到的憂愁而寫了此詩。王逸說:“離,別也;騷,愁也。”整首詩洋溢著一種“忠怨”之情,即忠於祖國而又不被理解的怨憤之情。從詩中,我們可看出屈原為了改變現實、為楚國統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同時揭露了楚國君昏臣佞、妒賢誤國的種種罪行,表現了屈原的潔身自好、寧死不屈的戰鬥精神。司馬遷說:“餘讀《離騷》……悲其志。”劉勰說:“沒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魯迅說:“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忠怨之情”是《離騷》的一條主線。”並把它與《詩經》相比:“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瞭解了《離騷》二字的解釋,就明白了屈原為什麼寫的這首詩稱為《離騷》了。具體說,《離騷》是屈原“詩言志”的心聲吶喊,是悲憤的情感嘶鳴,是對“美政”理想的奢望追求。
屈原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但深重的苦難、綿綿的愛國情思卻使屈原的精神得以昇華,化成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詩篇。他生時為狹隘的楚國朝廷排擠,死後卻作為中國詩壇的旗幟被插在世界文學史的高峰。《離騷》是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篇。前半部是詩人現實生活的經歷,是寫實,後半部是詩人苦悶的靈魂上天下地的求索,是虛寫。不僅寫出了詩人個人的悲劇,也寫出了時代的悲劇;不僅寫出了偉大人格的崇高,也寫出了為真理而勇於獻身的悲壯。全詩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怨憤。
詩人以奇特的開端,首先以十分莊重而自矜的口吻,自敘了高貴的出身,奇異的生日,以及父親賜予自己的“美名”。開篇八句,感情肅穆含蘊深邃,表明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為他至死無法挽救楚國埋下了伏線。他自道奇異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表達他的尊貴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正則,正道直行,嚴於律己;靈均,稟賦良善,公平均一,像天一樣公正無私。“原”字是說像大地一樣滋長萬物。這名字鼓勵他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從而表明了自己美好的品質和遠大的抱負。
他從小熱愛生活、奮發學習,並且用香花美草來比喻美好的品質和卓越的才能:“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即早上我攀摘小山上芬芳潔白的小蘭花,晚上採摘小島上凍不死的青草。孜孜不倦地培養著自己的品德和才能,這就為他一生的自尊自愛定下了基調。
詩人生怕趕不上像流水一樣的光陰,擔心年華已過,不能為國家作出貢獻。“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又憂慮楚王不奮進,耽誤國家前途,便無法追悔:“汨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遠大的理想,明確的目標,那就是:“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希望楚王乘上千裡馬,馳騁千里,自己則在前面帶路。然而,他的卓越的政治見解和文學才華雖然得到了楚王的賞識,因此也招來了不少的嫉妒。“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把持楚國朝政的一批小人,拼命往上爬,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殘害忠良,嫉妒賢能。詩人身處逆境而堅定不移,並且借象徵各種美德的香草來表示決心:飲用木蘭上晶瑩的露珠,吃秋菊的絢麗的花朵,戴上薜荔的花蕊,高舉起穿著蕙草的菌桂,用胡繩搓成美麗的繩索。這一切象徵美德的香草香木同充滿貪婪的黑暗現狀形成了鮮明、尖銳的對比。而楚王不能體察詩人一片忠心愛國的心情,反而聽信讒言,使詩人屢次碰壁,招來了重重的打擊和迫害。他決定退避而回故里,整理自己那套裝束:用碧綠的荷葉做上衫,用潔白的荷花做裙子,戴著高高的帽子,掛著長長的佩飾。這一切都象徵著詩人正直清高的品格,詩人藉助於荷花創造出了這樣聖潔芬芳的藝術境界,使我們不僅看到了絢麗的色彩,還聞到了濃郁的芳香。從而喚起人們對美的嚮往,增強了對詩人情操的瞭解。
詩人堅信自己光明的品質仍舊保持著,他說他將要到荒遠之處放眼眺望,那眾多的佩飾更散發著芳香。詩人的姐姐哽咽著責備他:大禹的父親鯀太耿直,終於在羽山下送了性命,你幹嗎這樣忠貞自愛,要講求這許多美好的德行。詩人便幻想渡過湘水向葬在九嶷山下的大舜去傾吐衷情。他想象駕馭著四匹五角的白龍,乘坐著五彩的鳳凰,叫月神望舒在前面引路,令風神飛廉在後面跟隨,到四處去漫遊。這些描述給詩篇塗上了奇幻的色彩,構成了豐富的形象。詩人以大膽的想象,昂揚開闊的精神境界,與那種頹廢詩人在大自然面前徒然哀嘆人類的渺小、生命的短促,被大自然所壓倒的蒼白萎靡的精神狀態截然相反。詩人的想象有強烈的感情作為基礎,有複雜的現實鬥爭作為背景,就如同飛馳在群山萬壑之上的轟雷閃電,如同高懸在萬頃波濤上面的皓月明星,不斷引起人們的驚奇和激動。
詩人長嘆道:“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彭咸是傳說中的殷代大夫,他向國君提出意見,但是國君不聽,他最後投水而死。詩人把他作為自己的榜樣,表達為了自己的理想,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顯示了他那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詩人“九死不悔”的執著信念,深厚的愛國主義激情,莊嚴的歷史使命感,以及悲壯的獻身精神,構成了他那無比崇高的美好人格。他崇高的追求,潔白的人格,堅貞的操守,使圍繞在他周圍的那些貪婪、偏私、庸俗,以至邪惡的人群,顯得是那麼渺小而又卑瑣。在長詩中,詩人雖然是孤獨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聖潔的、高貴的,是傲岸的《離騷》,為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
屈原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並且體現了悲壯之美。詩人雖然苦悶、孤獨、憤懣、失望,堅決不屈服,並反覆傾訴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以及至死而不悔的決心:“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詩人是要誓死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以痛苦的心情、幻想的形式開始了“上下而求索”的艱苦歷程。詩人向世人發出了內心深處的吶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強烈地表達出新的、不斷的“求索”之願,然而這是怎樣的一次次上下求索啊!
詩人不顧天高路遠,駕飛龍,歷崑崙,渡白水,登閬山,遊春宮,上叩天門,下求佚女,“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他折來瓊枝做菜餚,把美玉磨成細屑當作乾糧,旌旗蔽空鸞鈴叮噹,奏九歌,舞九韶,浩浩蕩蕩,光彩奪目,異常熱鬧,駕龍備車將要出發了。這是何等的浪漫,又是在怎樣的追求。他在求索什麼?他要喚醒楚王,他要挽救國家,他要尋求再次能有獻身祖國事業的機會。但是現實又是那樣的黑暗,那樣的殘酷,他遭到了冷遇,“叩天門”而天門不開,“求佚女”而佚女不理,“哲王又不寤,美人難求”,理想幻滅,結果以困頓、失望而告終。詩人徘徊著,只能感嘆道:“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即人世間嫉妒賢才渾濁一團專喜歡隱人之善而揚人之惡。宮門九重把人遠遠地隔開,而君王又毫不覺悟。於是他完全陷入絕望的悲哀之中:“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與此終古!”其痛苦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明知楚國現實那麼黑暗,卻不能離開他災難深重的祖國,哪怕是在神遊幻想之中也決不能離開祖國一步。當詩人升到光亮的空中時,驀然向下一瞥,看到了和自己血肉相連的祖國,這時隱藏在心裡的痛苦又一次迸發出來了:“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隨從的人都悲痛不已,連自己的馬都很傷心,扭頭踏足不肯前進。他熱愛楚國,但楚王誤解了他,不重用他,小人得勢卻又兇狠地迫害他。他想離開楚國,但深厚的愛國感情卻使他不能走,最後只能用死來殉他的理想。“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體現著“歷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輝理想被扼殺了,詩人忍受了極大的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極大悲劇。
屈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理想的忠貞愛國之士,他出於對祖國命運的擔憂,滿懷報國之志,企圖重新整理政治,弘揚“美政”,振興祖國,但一片赤忠之心,卻得不到理解。作為一個“忠而被謗、愛國獲罪、救國無門”的人,該是有怎樣的一種激怨之情啊!於是詩人的感情猶如火山爆發,迸射而出,用生命鑄就出這篇激憤幽深,催人肝膽的長篇詩作 《離騷》,像汨羅江水一樣,永遠留在人間。
-
29 # 滇海無涯
離開分別告別從前,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滋味,屈原姑且將此情稱之為騷,騷者亦情也,離別前離別後的滋味幾乎貫穿精神身體,難言難受,故稱離騷
-
30 # 王庶
”離騷”的本意是人生遭遇憂患,人與人之間的離別愁思之意。這是屈原被放逐離別,心中愁思,猶陳直徑,以風諫君也。《離騷》是文體的一種。
屈原是一首“政治生涯傳記的詩歌”。是一種無奈的思緒的發洩,還是一種清明思考現實的對待地敘述,因而叫《離騷》。
-
31 # 飲酒思鄉
屈原出生在楚國,是小人得逞的年代,屈原常常被小人打壓,於是乎!他寫出了離騷,意思就是離他們遠點。
-
32 # 萍水相逢1622710
都知離騷與屈原,都不知其詩文……
-
33 # 情動天下三十年
遠離“風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青少年,一定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端正生活態度方式,抵制資本主義腐朽影響,做一位堂堂正正華人,凡是風“騷”都得摒棄,提倡正能量,不開歷史倒車!至於《離騷》是傳統文化,當然得弘揚,屈原老先生都提倡要遠離“騷”,應該是最早提倡正能量的人!
-
34 # 虎子哥00
《離騷》就是離躁動不安的一切遠點。
-
35 # 溪流清歡
離騷是屈原借花鳥蟲獸神仙等,抒發了自己的情懷,並對楚國命運的擔憂,心繫楚華人民的疾苦。
-
36 # CDGDC
離騷是對尊賢敬才的信仰與盼望!對浮誇騷躁氾濫的批判。是克己復禮、精簡奉公的界升,著文立章而點睛為《離騷》。
-
37 # 言者青青
“離騷”從字義上解釋,“離”是離開、別離。“騷”是動亂、憂愁。根據對“離”和“騷”的字義,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應該是離開動亂、離別憂愁的意思。
“離騷”這個詞是屈原寫了一首詩叫《離騷》之後,“離騷”這個詞才開始叫響的。才有了一系列新的詞義,如騷客、騷人、風騷等等。可見,“離騷”這個詞的產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我們知道了“離騷”含義是離別憂愁,來自於屈原的一首詩《離騷》。那麼,我們再瞭解一下屈原曲折的從政經歷,就知道了為什麼屈原要寫一首名叫《離騷》的詩篇了。
屈原為什麼寫的一篇詩稱之為《離騷》呢?這與他精忠報國,卻遭遇誹謗,不被重用,流放他鄉,報國無門的思想情緒的從政經歷有著極大的關係。
屈原生活在中國古代戰國末期的戰亂年代(約公元前340-前278)。他出身楚國貴族,得到楚懷王信任,任職左徒、三閭大夫,併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屈原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他性格直率,正義感強。他經常向楚懷王進諫,主張內舉賢能,提倡“美政”,外聯齊國共同抗秦。
屈原內主修明法度的治國主張,遭到了貴族階級的打壓排擠。楚懷王聽信了妒賢誤國的讒言,先後流放屈原到漢北和沅湘流域,遠離朝政。
屈原為國忠誠,得不到重用,心中鬱悶。他目睹著秦國的咄咄逼人的態勢,心急如焚,內心不安。他有種預感,楚國即將被秦國戰敗而消亡。此刻,屈原仰天長嘆,無可奈何,憤然拿起手中之筆,激動地寫下了憂國憂民的詩篇,起名《離騷》,同時還寫了《天問》、《九歌》等許許多多的詩篇。
屈原寫的《離騷》是在講自己離別時的躁動不安的心態。屈原早有預感,楚國即將面臨滅國之災。那種離心的悲傷油然而生,但是,他的力量是微弱的,渺小的,自己是無能為力的。他坐臥不安,心急如焚,躁動不安,因此,屈原選擇了“離騷”兩字,做了這首詩的題目。用“離騷”二字做題目,寫出了《離騷》這首詩篇再恰當不過了。
《離騷》詩篇,把作者為崇高的理想境界而奮鬥終生的思想,描述得淋漓盡致。整篇詩章強烈地抒發了作者自己遭讒言誹謗被害的苦惱鬱悶的矛盾情緒,以表現自己為國獻身,家國情懷共存亡的情感,同時表現了作者追求真理、正義的鬥爭精神,揭露了當時楚王為首的貴族集團的腐朽,抨擊了他們妒賢嫉能、邪惡誤國的滔天罪行。
《離騷》詩篇是中國古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代表作之一。《離騷》表述了作者一種離心離德的憂憤,其中包括憂愁、傷感、報國無門、惋惜、悲憤等等的切身感受。這是作者根據當時自己所處的糟糕處境所表達的憂患意識,讀後令人十分感動,受益匪淺!
屈原寫了《離騷》之後,各國爭霸達到了白熱化。公元前278年,正如屈原所料,秦軍佔領楚國京都。屈原目擊著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心如刀割,他怎麼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祖國就這樣被秦國侵略而佔有。
屈原心灰意冷了,萌生了離開這個世界的想法。但他難捨難離祖國的懷抱,他左思右想,最終還是決意離開了這片土地。臨終前,他寫下了《懷沙》絕筆詩,然後,抱著一塊石頭投入汨羅江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情詩。這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日,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屈原赤膽忠心的愛國情操,深深地打動了當地百姓。百姓獲悉屈原投江,立刻劃船營救打撈,很遺憾,沒得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百姓划船盪舟在汨羅江遊行,後來逐漸地發展成龍舟大賽。百姓擔心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紛紛往汨羅江投放粽子餵魚蝦,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這就是後來為什麼端午節吃粽子的原因。
屈原,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之上,創立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這一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一起在詩壇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思想、內容與寫作技巧,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意義。
總而言之,“離騷”就是別離憂愁。屈原寫詩篇稱之為《離騷》就是為了表達和抒發自己,被流放別離憂愁之後,憂國憂民,壯志未酬的家國情懷。 -
38 # 杜象應
何為“離騷”?什麼意思?
“離騷”是一個詞語,它是歌賦、詩文中的一種文體型別。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上》是這樣解釋的:
“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沉宋.律詩。”
這說明“離騷”是“風雅頌”消亡後,產生的一種新變種文體,並不是詞語本義的內含。
除了上文的解釋外,“離騷”還有多重含義:(1)遇憂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離騷者,猶離憂也……。”);(2)別愁念(《楚辭.離騷》漢.王逸注:“離,別也;騷,愁也……。”)。
(3)牢騷話(《北史.孺林外傳》“孝籍徒離騷其文,尚可救也。”);(4)曲牌名(楚國當時的一種曲名。按《大招》“楚《勞商》只”,王逸日:“曲名也。”)。
意思雖豐富多彩,但“離騷”泛指詩詞歌賦曲也,也正如元朝耶律楚材《夜做彈離騷》之所說:“一曲《離騷》一杯茶,箇中真味更何加。”
為什麼屈原寫的詩篇稱為《離騷》?
《離騷》,是一首中國古代時最長的抒情詩,全詩計句377,計字2476,由戰國時期詩人屈原獨立創作的。
全詩,詩人自我陳述,分身世、遭遇和心志三大部分。透過運用香草美人之比喻,集結了大量的神話傳說,以及其豐富的想象力,從而完美成章。
前半部分主要複述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有要求革新圖治的願望。從中折射出的是他堅定理想,不願與邪惡勢力相妥協的意志。
後半部分借神遊的天界,去追求理想的實現。然而,事與願為導致失敗了,詩人也情願以身殉國,這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之所以稱為《離騷》,也源於他的這首長詩開創了新的文體之“離騷”,從而為後來者指明瞭一個創作的方向,更使文學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擴充套件資料(節選名人評價):
“《離騷》之文,依詩而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王逸《楚辭章句》)
宋代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
-
39 # 讀書悟道
自漢代開始,屈原以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身份進入後人的視野,但實際上,他原本是一個政治家。
從政治家走向文學家,屈原在後人的研究中,實現了身份上的轉變。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抒發了諸多的政治情懷,《離騷》也是如此。
《離騷》是遠離騷擾的意思嗎?“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等,這都是《離騷》的經典名句。
屈原的《離騷》是楚辭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楚辭是戰國時期南方楚國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大量吸收了民間歌謠,並富有想象力地使用了許多神話傳說,也可以說富有浪漫主義特色。
《離騷》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比如詩中提到了三次“求女”,以民間求女代表尋找明君。還提到神遊,從東方到西方,三日即達。鑑於《離騷》的顯著特點和在文學作品中的重要性,又將楚辭稱為“騷體”。
每個作品的命名一定有著特殊的用意,那麼屈原命名的《離騷》,有何用意呢?據統計,後人聯想出的說法多達66種以上,但有代表性的有五種。
第一種出自東漢的班固,他認為,離字型現了屈原的遭遇,騷字型現了他的憂慮,其意可以理解為屈原的憂患和憂傷。
第二種出自清代的錢澄之,他認為,離也是遭遇,騷即為擾動。屈原的忠誠被讒言所害,但志不忘君,因此心煩意亂。
第三種出自楚辭研究專家遊國恩,他認為,《離騷》是楚國古曲《勞商》的別名。
第四種出自林庚,他認為,“離騷”就是牢騷,離的意思與牢相同,也就是說,屈原藉助作品在發洩內心的牢騷。
第五種出自西漢的司馬遷,太史公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原是“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也就是說,屈原對國君忠心耿耿,卻遭遇憂患,對此,他作了深度的思考,於是“離騷”誕生。
以上說法,哪種說法更貼近作者的真實意圖,恐怕還要看看屈原在創作《離騷》時,他的創作源泉取自何處?
《離騷》的創作源泉眾所周知,屈原是楚華人,在戰國時代的數次爭霸戰中,一度被認為一統中原的“頭號種子選手”。這個願望不僅只是楚懷王的願望,也是屈原的願望。屈原在20歲左右成為楚國的政壇新秀,官居左徒。
作為楚國年青一代的政治家,他的才華備受楚懷王的欣賞,尤其喜歡他創作他的詩,因為這些詩句激發出他作為一國之君的雄心狀志。
楚國地處南方,被諸侯國看成蠻夷之地,被認為是一個還沒開化的野蠻民族。但實際上,楚國的歷史到楚懷王已經走過了六七百年,歷經36位國君。
提起楚國的歷史,那是一部妥妥的奮鬥史。楚國先福熊繹,在周天子時代,他被賜姓“羋”,獲封子爵。但是據說,這個“羋”字的發音與羊叫的聲音“咩”相近,帶有鄙視之意。
在周成王時代,熊繹的地位較低,被不少諸侯國的人看輕。為了改變楚國和自己所面臨的不利形勢,他帶領群臣去開墾荒地,不僅讓楚國脫貧致富,而且也獲得了國民的擁戴。
所以,楚華人並不是很買周天子的賬,中原之國視它為蠻夷,它與中原之國也沒有多少感情。到了周夷王時代,楚君熊渠乾脆將自己的幾個兒子自封為王。因此,這個被看不起的楚國,反而最早在諸侯國中自立為“王”。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它的性格並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有跡有尋。楚國的這種自食其力,與中原不合作的態度,也造就了楚國獨特的文化個性和魅力。比如,楚國的服飾相對比較誇張,五顏六色,怎麼漂亮怎麼來,到了戰國時代,楚國自稱炎帝后裔,與黃帝同德,因此推出以土黃色為服色基調。
楚國傳至楚懷王手時,早已成為與秦國、齊國三足鼎立的強國。楚國被齊秦兩國夾在中間,究竟該與哪國結盟來牽制另一國,才符合齊國的利益?楚國內部為此也分成了兩派:一派為親秦派,特別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另一派為聯齊抗秦的親秦派,代表人物便是左徒屈原。
楚懷王當政時,在親秦派和親齊派之間左右搖擺,因此導致了楚國在外交策略上呈現出忽冷忽熱的局面。屈原也在其中遭受了個人在政治上的得失與冷暖。
屈原年紀尚輕便能官至左徒,與他的家族傳統是分不開的。楚王與屈原同是羋姓,同屬王室後代,是同姓的宗親關係。屈、昭、景三大家族在楚國被視為“王族三姓”。
屈氏一脈人才輩出,先祖屈暇屢立戰功,號“屈侯”,官居“莫敖”(相當於丞相)。公元前701年,屈暇率楚軍打敗鄖師,破壞了諸侯國聯合伐楚的圖謀。公元前656年,大夫屈完奉命對抗盟軍,並以楚國使臣的身份去會見齊桓公,創造了外交歷史上有名的“盟昭陵”的故事。
可以說,屈氏家族在楚國世代都擔任要職,有著強烈的榮辱感和使命感。所以,屈原年紀輕輕便被委以重任,這在屈氏家族並不奇怪。
楚國的文化傳統,屈氏家族文化的影響,這些都在屈原的成長過程中深刻地影響著他。所以,在屈原的作品中,洋溢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是有跡可尋的。
《離騷》創作的具體時間無從可考,有人認為作於屈原被楚懷王放逐之後,有人認為作於被楚懷王疏遠以後,還有人認為它是屈原被懷王之子頃襄王放逐以後的作品。
可以肯定的是,屈原在創作《離騷》時,一定遭遇了人生中極大的挫折,楚國也處於重重危機之中。在作品中,他抒發出憂國的愛國情懷,也表達了個人的痛苦與願望。
因此,所謂“離”,也可以理解為罹患,不公正的遭遇。所謂“騷”,也可以理解為憂慮、苦悶,或痛苦。簡言之,離騷,是在屈原遭遇痛苦後而作的詩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上下求索”的精神,展示了一個偉大詩人的靈魂所在,在瀕臨人生絕境的苦難中,仍不放棄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執著精神。這種硬核精神一直以來不斷地激勵著中華民族兒女向前、向前、再向前,永不停歇。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臨之際,祝願屈原精神長存~
-
40 # 周昶豪
公孫叔伯曰:離者,離婁也。騷,憂也。離騷之意為:雖離婁能明辨秋毫,亦為楚國所憂。
回覆列表
要想理解“離騷”是什麼意思,一定要先理清這個詞的發展脈絡。首先要明確,屈原在創作了《離騷》後,後世才有了“離騷”的說法。
《離騷》的最偉大之處,就在於“原創”。雖然它是屈原在楚國民間歌謠基礎上進行的“二次開發”,但不妨礙它自帶的“文學新體裁”屬性。
與當時的主流文學體裁《詩經》相比,這類作品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形式較自由。
《詩經》是現實主義文學的起源;
《離騷》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
《詩經》是根植於鄉土的情蘊,是廟堂的,民俗的;
《離騷》是讓靈魂放飛的激越,是自我的,藝術的。
後世對“離騷”含義的延伸後世對《離騷》的評價非常高,並且對後世的文學作品產生了極大影響,進而也給“離騷”賦予了新的含義。
1.離別的愁思
語本《楚辭·離騷》 漢 王逸 注:“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陳直徑,以風諫君也。”
2.一種文體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上》:“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沉宋律詩。”
3.牢騷
宋蘇轍《次韻子瞻見寄》:“ 賈生作傳無封事,屈平憂世多離騷。”
4.泛指詞賦、詩文
清杭世駿《序》:“斯誠離騷之博徒,藝苑之別子矣。”
“離騷”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文學史上,常用“風騷”來泛指“文學”。
“風”即《詩經》中的《國風》,“騷”即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
《離騷》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
全詩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充套件,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徵,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
後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
宋代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
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闢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