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月秋泉
-
2 # 使用者67207497126289
清聖祖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皇帝,平三番,收臺灣,可謂是完成了祖國的大一統。被康熙皇帝稱為金石清官第一的人是張伯行。張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清朝理學家,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為官二十餘年,清廉剛直。他自幼好學,康熙二十年中了舉人,二十四年中了進士,康熙三十一年,授內閣中書。
另外一位就是兵部尚書于成龍,于成龍任兩江總督3年之後病逝於南京署中,僅有的遺物是一個破箱子和一個瓦缸,康熙皇帝稱讚其為“天下廉吏第一”。
-
3 # 靈峰XP
被康熙稱為金石清官第一的人叫于成龍,以前看過一部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情節挺感人,于成龍其實是清朝順治時期的進士,因為為官清正廉潔,長期不得升遷,到康熙年間,清朝政治體制基本穩定,開始注重吏治民生,也因為于成龍清正廉潔、能力特出,這時不斷得到升遷,後官至兩江總督。
-
4 # 平淡的真心英雄
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
清廉是他的標籤,但是清廉並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龍生於明朝末年,在崇禎時期就參加了科舉考試。
由於在鄉試前,他親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賄賂,年輕氣盛的于成龍在試卷上直抒胸臆、痛陳時弊,結果自然是名落孫山。
到了清朝之後,他又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都未能透過鄉試這一關,更不用說進京趕考了。
後來由於長兄過世、父親染病、生兒育女等實際問題,他暫時放棄了科舉之路,安心養家餬口,為了生計而奔波。
等到父親過世之後,他踏入國子監之門,成為一名高齡學生。最後,清廷分配他去廣西羅城擔任為縣令。
當時他已經44歲了,再加上並非科舉正途入仕的,前途非常渺茫。
可是,事實證明,僵化的科舉制度並不能選出最為優秀的人才,于成龍也並非為了前途為發財而背井離鄉,他決定要為當地老百姓做一番事業。
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勸阻,離妻別子,來到了遙遠的廣西羅城。
別看此時已經是順治十八年,但廣西由於長期在南明的手中,清政府統治還不到兩年。于成龍剛去的時候,也被惡劣的條件嚇一跳。
羅城飽經戰火,時時還有匪盜,城裡的居民只有六家,前兩任縣令跑了一個,死了一個。
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裡的縣衙都是三間茅屋,最開始的時候,于成龍只能帶著僕人住在關帝廟中。
在這裡,于成龍一干就是三年,他帶來的六位僕人要麼去世,要麼逃離,只剩下他一個人。
但他採取重典治亂世的方法,先寫下《欠債誣陷之妙判》、《土豪纏訟之妙批》、《胥吏作奸之妙批》等規程,他連小案都不放過,關心百姓疾苦。
他在羅城時實行保甲制度,誓死抵禦盜匪,甚至連枕頭底下都放著刀槍。
他又招募流民定居以恢復生產,經常就是呆在田間地頭,對於新入駐的農家,他親自上門歡迎。
離開羅城時,百姓惜別十里,呼號送行:“清官于成龍,青天第一人!”
兩廣總督金光祖慧眼識珠,將他的考評定為“卓異”,這是廣西唯一的一個,並將其升任為任四川合州知州。
由於工作出色,合州人口迅速增加,他又先後湖北黃州府的同知、知府。在這期間,他再次被考評為“卓異”,這就是湖北的獨一份。
從此,他開始進入康熙的視線之中,仕途也進入了快車道。誰也不曾想到,這個連功名都沒有的書生,大器晚成,最後官居兩江總督。
那麼于成龍到底何德何能,可以讓頂頭上司都這麼欣賞他,還讓康熙能夠重用他呢?
首先要承認,當時清王朝新立不久,官場的風氣相對純樸,康熙也是難得的明君,這也成就了于成龍。
但于成龍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最為重要的。前面所說在羅城的政績,到了別的地方後,尤其是從湖北開始,生活條件和自然環境大大改善,完全沒有以前那麼悽慘,但于成龍仍然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
作為地方大員,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如果不是有人親見,簡直難以想象。
作為兩江總督,他一身清廉,連肉食都吃不上,終日只能吃青菜,江南百姓就送他“於青菜”的外號。
由於他本身以身作則,家僕們也沒有辦法營私,沒有地方找菜吃,將衙門後面的槐樹葉子都吃光了(無從得蔬茗,則日採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
他針對吏治,專門頒佈了《興利除弊約》,其中開列了災耗、私派、賄賂、衙蠹,旗人放債等15款積弊,並且一一想法設法革除。
他根據自己的體會,寫出了《新民官自省六戒》作為地方官的行為準則。
在對待案件上,他一方面鐵面無私,另一方面主張慎刑,採取“寬嚴並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在他手上許多冤案得以昭雪,被老百姓親切稱呼為“於青天”。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專門有一節《於中丞》的兩個故事。
他自從別離家之後,宦海二十年,孑然一身,不帶家眷,最後幾年才與髮妻團圓。
他死於兩江總督任上,當時南京城的百姓,不管是男女老幼,商販僧侶皆痛哭流涕。
他歸葬,百姓幾萬人相送二十里,伏地痛哭聲讓長江流水聲都聽不見了。
-
5 # 正義凜然海風5J
被康熙帝稱為今時清官第一的是兩江總督于成龍。
于成龍生於萬曆44年(1617年),卒於康熙23年(1684年),得年68歲。順治13年(1656年),45歲的于成龍開始做官,出任廣西羅城縣知縣,出發前給友人寫信,表示出仕不是為了自家的穿衣吃飯,而是要憑天理良心辦事。他做官20多年,始終清廉,生活異常艱苦,實現了出仕之初的諾言。
-
6 # 待雲月歸來
在中國的清代,曾經出現過著名的廉吏,被康熙帝稱為第一清官的是張伯行,他是康熙二十四年的進士,任職期間以清廉著稱,不僅自己不拿民眾一針一線,還整頓吏治,大行清廉之風。康熙十五年,張伯行任職江蘇,被汙衊革職,民眾言其清廉,康熙帝信任其品行,最終留任。
-
7 # 使用者8026031469092
于成龍生於明末,為崇禎年間的副榜貢生,山西來堡村人,與後來的名臣陳廷敬是同鄉及同門。于成龍出仕前便極有主見,處事公平深受鄉里人信任和推崇。
康熙十九年,于成龍被擢升為直隸巡撫,並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見,康熙稱讚于成龍為“清官第一”,並御賜金銀,御製詩歌稱讚他,再次將他升任兩江總督(江南江西總督)。
-
8 # 開心小蘋果8350
一,第一位首推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半鴨知縣”于成龍
相信大家在前不久播放的《于成龍》的電視劇中已知其風采,為官清廉如水一般。然而,于成龍也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主,四十五歲才坐上柳州羅城縣的知縣。更悲催的是當時羅城縣剛被清朝收復2年,荒蕪一片,人煙稀少。縣衙更是門可羅雀,大門都沒有,破敗不堪。然而於成龍並沒有氣餒,而是大力鼓勵百姓生產,耕種,安撫百姓,一心想讓百姓過上穩定的生活。
後來,跟隨他的隨從有的還餓死了,百姓紛紛自發送來錢糧,他也一概不收,而是勸百姓,留著過日子。這時,即使兒子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看望于成龍,他也沒有能力讓兒子吃上一頓飽飯。最後,當兒子離開的時候,于成龍把自己醃製而捨不得吃的鴨子,砍下一半送給兒子,在路上吃。從此,在百姓當中就有了“半鴨知縣”的稱號。
後來于成龍當上了封疆大吏,兩江總督,也沒有放棄艱苦樸素的作風,每天還是吃青菜,粗飯。饑荒之年,更是把糧食節省下來,施捨給災民。所以,在當時流傳著“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來讚美他。又由於他基本上舍不得吃肉,於是大家都稱他為“於青菜”。
于成龍的清廉作風,讓康熙皇帝盛讚不已,其在二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居然三次被舉卓異,並被康熙讚譽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由於于成龍的清廉,同時也深受百姓的愛戴。
-
9 # 柳葉彎眉207
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
清廉是他的標籤,但是清廉並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龍生於明朝末年,在崇禎時期就參加了科舉考試。
由於在鄉試前,他親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賄賂,年輕氣盛的于成龍在試卷上直抒胸臆、痛陳時弊,結果自然是名落孫山。
到了清朝之後,他又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都未能透過鄉試這一關,更不用說進京趕考了。
-
10 # 親切露珠3g
于成龍。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為“清官第一”。
擴充套件資料:
人物評價:
于成龍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于成龍在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曾經參加過鄉試並中副榜貢生,但因為父親年邁需要照顧而沒有出去做官。直到四十五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柳州羅城縣知縣。此後,他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
-
11 # 贛贛421
清康熙年間,就有這樣一位“不取民一錢”的清官廉吏,不僅百姓歌頌之,皇帝也稱之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張伯行(1651-1725)。廉潔自律:不取屬地民眾一錢一物清官之難,難在身正。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張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卻照貪不誤,就無法約束部下,遏制貪腐。張伯行一生歷任督撫要職,任所多在富庶繁華之地。但他生活簡樸,衣服飲食,始終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屬地民眾一錢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康熙四十六年,張伯行初任福建巡撫,當地官員按照老規矩,給他的官邸佈置一新,錦繡帷幕,金銀器皿,奢侈豪華,不僅沒有獲得讚許,反而受到嚴厲批評。張伯行認為如此奢靡的陳設,“吾生平未嘗用此”。尤其是當他得知,這些華麗用品都是百姓分擔承辦,立即斷然拒絕,下令歸還百姓,只取前任官員舊物使用。
從福建調任江蘇巡撫,從偏遠之地來到繁華的大都會,人皆喜之。張伯行卻深懷戒懼,如履薄冰。有了在福建的教訓,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鋪設官署。等他來到官邸,四壁徒然,僅小桌一張、床榻一副,儘管陳設簡陋,他卻恬然自得。
有屬官寫詩讚嘆道:“一架繩床供眾同,坐虛使院仰清風。”他個人在江蘇官署的日常用度,大多從河南老家帶來,儘量不用公家錢物。無錫縣令每日送來的惠山泉水,是他享受的最大饋贈。但當他得知,這些泉水全是科派百姓運送,就堅辭不受。
守正不阿:不逢迎媚上,不濫權欺下
清代的官場,上下級之間饋送成風,行賄受賄、貪汙腐敗現象十分嚴重。張伯行對這類“潛規則”深惡痛絕。他初任江蘇按察使時,依陋規要給總督、巡撫等上司饋送“見面禮”,大約需白銀4000兩。這幾乎是他二十年的俸祿。不貪汙從何而來?張伯行說,我做官不取民一錢,怎能置辦這種陋規!他贈送上司和同僚的見面禮,只是家鄉的土特產,不值幾個錢。督撫大員心懷怨恨,皆謝絕不受,張伯行卻我行我素,心懷坦蕩張伯行出任過很多要職,尤其是做封疆大吏時,位高權重,其僚屬門生等攜禮拜謁,他都一律謝絕。在福建巡撫任上,張伯行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榜於官署、巡撫衙門外:“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本都院既冰櫱盟心,各司道亦激揚同志。務期苞苴永杜,庶幾風化日隆。”這篇包含六個“一”的拒禮檄文,傳頌甚廣。
-
12 # 真愛一生唄
唐太宗曾經指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難得,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循吏更難得!清康熙年間,就有這樣一位“不取民一錢”的清官廉吏,不僅百姓歌頌之,皇帝也稱之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張伯行(1651-1725)。

廉潔自律:不取屬地民眾一錢一物
康熙四十六年,張伯行初任福建巡撫,當地官員按照老規矩,給他的官邸佈置一新,錦繡帷幕,金銀器皿,奢侈豪華,不僅沒有獲得讚許,反而受到嚴厲批評。張伯行認為如此奢靡的陳設,“吾生平未嘗用此”。尤其是當他得知,這些華麗用品都是百姓分擔承辦,立即斷然拒絕,下令歸還百姓,只取前任官員舊物使用。

守正不阿:不逢迎媚上,不濫權欺下
張伯行出任過很多要職,尤其是做封疆大吏時,位高權重,其僚屬門生等攜禮拜謁,他都一律謝絕。在福建巡撫任上,張伯行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榜於官署、巡撫衙門外:“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本都院既冰櫱盟心,各司道亦激揚同志。務期苞苴永杜,庶幾風化日隆。”

關心民瘼:“居官若父母,訓士如良師”
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內,賑濟災荒,平抑米價,設定社倉,儲備荒年;廣設學校,修建義塾,培養人才,刊刻書籍。同時,他整治屬吏,獎廉懲貪,鎮壓豪強,打擊惡吏,一時間官吏士民競相奉法,社會秩序井然。又毀淫祠數百所,裁減僧尼,不到三年,福建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這些政績充分顯示出張伯行的行政能力,受到了士民讚譽,稱他“居官若父母,訓士如良師”。

砥礪道德:“居官極為清廉,最不易得”
張伯行回答康熙皇帝的褒獎時說過:父親當年常常訓誡我,當以廉潔報效朝廷。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是不孝。這種清廉耿介,得罪了不少上司,但康熙皇帝十分讚賞他“居官極為清廉,最不易得”。
-
13 # 賓哥52123
于成龍算得上是官場上的一個奇蹟。他從明朝考到清朝,又去讀了清朝的國子監,但是一直沒有進士及第。直到44歲的時候,由於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一直沒有人願意去那裡當縣令,因此,于成龍自願申請去那裡。雖說他沒有進士及第,不過畢竟是沒人去的地方,因此,朝廷也就安排他去那裡當縣令了。
哪知道于成龍考試不行,當官卻是一把好手。他從廣西羅城縣令,幹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下來,他獲得了三次“卓異”的舉薦,康熙皇帝也多次表揚他,評價他為“清官第一”。最後,當康熙二十三年,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去世的時候,康熙給他諡號“清端”,贈太子少保,雍正時更是讓他進入了賢良祠。這樣,于成龍的級別最終定格為從一品官員。
-
14 # 使用者2681186093246
被康熙皇帝評為“今時清官第一”的清代官員于成龍,他的人生縮影就極能體現這一點。他本出生於明朝末年,為人正直,在科舉考試時,針對明朝官員的行賄受賄痛書胸臆,結果名落孫山。後明朝終於自取滅亡,清朝順治年間,他已經成家,上有父母需要贍養,下有二子需要撫養,期間改朝換代,朝局不穩定,有的人不喜歡新朝,有的人在觀望,于成龍也慢慢地人們覺得只要是為民謀福的朝廷,就是可以接納的朝廷。
-
15 # 光的繼任者
張伯行;康熙帝評價其為操守天下第一。其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累官至禮部zhi尚書。歷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稱。其政績在福建及江蘇最為著名。學宗程、朱,及門受學者數千人。去世後,朝廷追贈其為太子太保,諡清恪。光緒初年,從祀文廟。有一子張師載。
擴充套件資料:
康熙時期提倡清官政治,社會風氣對清官推崇有加,官吏也以清廉為榮。這是張拳成為清官的歷史背景。工資很低,許多人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來做到這一點。
與這位勤儉節約的官員不同,張拳師成長在一個大地主家庭,他沒有什麼可擔心的。當官期間,他所有的開銷,包括大米、小麥、蔬菜、衣服,甚至磨碎的牛和石頭,都是從河南老家運來的。
康熙四十八(1709)將張拳從福建遷往江蘇,全程僅需一兩個銀元,是典型的“廉潔正義”行為。因為當時社會已經形成了“全清必善”的風尚,所以大家都標榜清廉,甚至互相提倡。
-
16 # 善良風鈴36
張伯行。張伯行;康熙帝評價其為操守天下第一。
康熙kāng xī
1.清聖祖年號,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
2.(1654—1722)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在其統治期內採取了一些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的措施,平定了三藩之亂。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擊敗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軍。
-
17 # 財運亨通0416
清朝康熙年間,被康熙帝推崇的第一清官不是于成龍嗎
-
18 # 超級會員v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名聞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張伯行。張伯行做官雖晚,但他任官始終忠於職守,克勤克儉,因而聲名聞於天下,不但康熙皇帝對他多次表彰、擢升,百姓也稱讚他是"天下第一清官"。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二年),江蘇鄉試發生了作弊案,副主考趙晉內外勾結串通,大肆舞弊,發榜後,讀書人議論喧譁。康熙皇帝命令張伯行、噶禮同戶部尚書張鵬翮、安徽巡撫梁世勳會審此案。由於牽涉到噶禮受賄銀五十萬兩,案子錯綜複雜,審理一個多月竟然沒有任何結果
-
19 # 使用者6229452615206
康熙年間,大清第一漢臣陳庭敬號稱第一清官,做至宰相,深得康熙器重
-
20 # 亻得
被康熙稱為金石清官第一的人是于成龍。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 --- 1684面5月31日),字:北冥,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人,是清朝初期的名臣、盾吏。在位時政績卓越,清貧廉潔,深受老百姓愛戴,由此被康熙弟稱為金石清官第一人
回覆列表
康熙皇帝讚許為金石清官第一的清代官員是:張伯行。張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清朝大臣,理學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歷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稱。
擴充套件資料:
張伯行自幼即聰敏好學,受父親、祖父的影響,品德也很高。十三歲時就通讀了四書五經。
康熙二十年(1681年),張伯行考中了舉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殿試三甲八十名,賜進士出身。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補授內閣中書,從此步入仕途。後來,張伯行遇父喪歸鄉,建立請見書院,並講解宣傳儒學。
儀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因遭大雨而被沖垮,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裝土來堵塞。河道總督張鵬翮巡視黃河後,上疏推薦張伯行能夠治理河務。
皇上命他以原來的官銜到河工任職,督修黃河南岸堤二百餘里,以及馬家港、東壩、高家堰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