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棲星文化
-
2 # 材料科學分析
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多次北伐,力圖恢復中原,為劉禪完成統一中國的霸業。然而,他六出祁山始終沒能取得多大的進展,最後在五丈原殉職。終年才五十多歲。
首先他的理論沒有與時俱進。他自始至終的口號是恢復漢室。這個口號在漢朝末年還是有號召力的,因為人民對漢朝有感情,希望過從前安定的生活。然而,三足鼎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漢室的印象已經越來越淡化了,以至於幾十年過去後,恢復漢室對於人們,特別是官二代沒有吸引力。他們就喜歡活在當下,快快樂樂。
再者,人口得不到補充。連年戰爭,人口銳減,打仗也要人,可是這麼頻繁的征戰,人口難以補充。最後,連種地的人就快沒有了。後來的姜維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不休養生息。
所以當阿斗獻成都投降時,老百姓都很坦然,他們也覺得不能再打下去了,早點結束戰爭,恢復生產吧。
-
3 # 國粹戲曲愛好者
1.蜀中國人口不足百萬,多次出擊,經濟實力弱,曹魏人口三百萬左右,大興屯田,修養生息,經濟發展好。
2.後主劉嬋聽信讒言,召回諸葛亮一次,使軍心不穩,
3.蜀中國人才凋零,國庫空虛
-
4 # 大國神器
一,地理位置所決定,蜀道艱險,作為防守方有利但作為進攻方則不利,糧草跟不上後勤無保障,攻長安只有陳倉一途。魏只要守住陳倉蜀也只能乖乖回去,因為糧草耗不起啊。
二,和魏國比蜀國此時黃忠,關羽,張飛等猛將都己不在,而魏國兵多將廣。綜合國力也比不上魏國。
三,兩大領軍主帥,諸葛亮和司馬懿之智謀不相上下但蜀後主昏欲無能,常常前方吃緊留守的後方失火。
所以諸葛亮縱有通天之才對興復漢室也只能望而興嘆了。
-
5 # 三匹山
先看政治背景,再說經濟軍事實力,然後再看雙方將領軍隊素質。
三條中缺了一條,就算18出祁山都會輸。
-
6 # 謀略祕籍
歷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諸葛亮以一州之地強攻雄踞中原的曹魏,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其戰略目的。而曹魏則在曹真、司馬懿等人的人正確指揮下,以優勢兵力採取防禦戰略迫退蜀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沒有打敗司馬懿,答應不明而喻:蜀漢和曹魏實力的不對等以及蜀漢地理位置不利於出兵。
劉備死前剛跟孫吳打了一場夷陵之戰,最終大敗而歸,孫劉聯盟破裂。
而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於公元221年“強行”稱帝,為什麼說強行呢,因為當時漢獻帝還沒死,劉備稱帝是不符合“正統”的。畢竟劉備征戰多年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所以,強行稱帝使得劉備集團淪為一個地方性政權。
尤其劉備死後,蜀國與漢朝“正統”更不沾邊了,諸葛亮面對如此複雜的國際情況,不得不硬著頭皮發動北伐戰爭。藉助討伐“漢賊”曹魏,來樹立蜀漢的正統性。
-
7 # 瓊玖xihahi555
內憂外患。在內蜀漢有劉禪昏庸無能,老一輩的能臣武將老的老死的死,軍中除諸葛亮外無可用之人,朝中又有奸臣當道,蠱惑劉禪。
外患:司馬懿狡猾奸詐,軍事才能與諸葛亮不想上下,與諸葛亮多次交手,對諸葛亮行軍打仗的方法十分熟悉,而曹魏近些年來一直在變法革新,朝中又有一批忠於司馬懿的大臣,讓他無後顧之憂,是以從內到外,蜀漢沒有一點能贏的過曹魏
-
8 # 唐辰溪
失了荊州,之後就已經是無謂的掙扎了……但是掙扎總比等死好,至少能告訴下邊的人:咱們還沒完蛋,別急著散夥。諸葛是名士能臣,但是說能逆天改勢……那樣的情節三流玄幻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漢末群雄並起,前提是漢室頹敗+災疫頻頻+黃巾之亂為前提的,中原十室九空,四方才有逐鹿之能。到三足鼎立之時,中原人口已經開始恢復,不出意外的話孫劉和曹魏的差距已經在不斷拉大,只能據江而守,寄希望於中原再生變故。等到失了荊州,蜀漢就已經出局了,雖然傾全“國”之力多次北伐給曹魏造成不小的麻煩,但是一個是在放血發大招,一個是一邊回血一邊應付,表面上打得有聲有色,但是……只是末路的英雄在上演最後一出悲壯的輓歌罷了。
-
9 # 應覆天雜評
蜀國連年征戰,國力空虛,後主劉禪不思進取,安逸享樂。本不同意諸葛亮伐魏,但是迫於相父勢大,不敢反對。從劉禪做的事不難看出,君臣之間已然離隙。反觀曹魏,兵強馬壯,人才濟濟,處於鼎盛時期。所以,聰明的諸葛亮陷入持久戰的泥潭,主公離心離德,敵人強大,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失敗在所難免。
-
10 # 一曲相思情難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實際上成不了大事,諸葛亮實際上是謀士軍師,並不是帥才。
諸葛亮打仗以穩妥為主,缺乏奇兵,不允許手下有私自的主張和行事。
識人不明,馬謖是類似趙括的人物只讀兵法而沒有經過實戰
沒有穩定的後方,劉禪沒有君主的魄力,後期沒有能用之臣,也沒有勇猛的大將。
以上觀點僅是個人觀點,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見諒!
-
11 # 觀象齋主人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能打敗曹魏?
第一,這個問題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後勤給養,糧草補充不上造成的。
諸葛亮的蜀漢軍隊北伐曹魏,每一次都要長期準備,待糧草豐足以後才能出兵。俗話說,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蜀國即是今天的四川,自古入川一條路,到唐朝時,大詩人李白還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何況三國時期,尚在唐朝之前,蜀道難行更是可想而知。蜀軍千里運糧,走的是崇山峻嶺間的羊腸小道,用人力小推車運輸,運糧之人沿途又不能不吃飯,每每糧食還沒運到前線就被運糧之人吃完。司馬懿又堅壁清野,拒不出戰,每次都把諸葛亮耗到糧草斷絕,不得不撒。
其次,還有個原因是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當時名將魏延向諸葛亮獻計,由他率兵五千出子午谷,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奇謀,兩軍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以為此計太險棄而不用,於是錯過了絕好的時機。
第三,則是用人失誤,馬謖失守街亭,李嚴運糧不力,失去了大好戰機,再也難以開啟局面。
綜上所述,諸葛亮六出歧山,最終無功,正如杜甫詩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12 # 羅氏125
劉備在伐吳失敗之後,不久於白帝城中駕崩了。臨別之際,劉備選定了劉禪為繼承者,諸葛亮和李嚴等為輔助大臣。其中,諸葛亮更是劉禪的“相父”,蜀漢的丞相。之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以及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諸葛亮舉兵北伐,但每次都無功而返。其實,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而不能戰勝曹魏,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的北伐初衷不是要消滅曹魏。因為在魏蜀吳三個國家中,曹魏的實力第一,緊接著是東吳,最後才是蜀漢。更關鍵的是,蜀漢在關羽失荊州,以及劉備敗於夷陵之戰後,蜀漢面臨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那就是蜀漢實際掌控的地盤就只有益州一州。
所以,為了不被其餘二國消滅,諸葛亮一邊重新和東吳簽訂聯盟關係,一邊去收服南方的孟獲,穩定蜀漢的發展。隨後,才是展開北伐,而北伐無非兩個因素,一是把蜀漢的內部矛盾轉移出去,一是對曹魏邊境不斷的侵擾,讓曹魏不能穩定地的發展,以此來為蜀漢求得發展的時間。因此,在以侵擾為目標的前提下,諸葛亮進行的一切謀劃都不是消滅曹魏。況且,後方雖與東吳聯盟,但以東吳的所作所為,只要蜀漢打敗曹魏,那東吳就有可能反咬蜀漢一口。這樣一來,蜀漢是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的。另一方面,蜀漢的地形很嚴重的對諸葛亮的北伐打了折扣。因為益州一帶,多為山地。
雖然這樣的地形會讓蜀漢易守難攻,但也讓益州阻斷了和其他地方的聯絡。這樣零零星星的城池之間,相互的聯絡也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更為關鍵的是,從益州出中原的路口有限,交通閉塞導致糧草的運輸非常困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正是因為糧草的供應不上,使得諸葛亮的北伐很受限制。所以,當初李嚴因為後勤的供應不足,使得諸葛亮那一次北伐直接宣告失敗。除此之外,蜀漢無將可用也是一個問題。因為蜀漢沒有一個完善的選拔人才系統,而且劉備用人很大程度上都是用人唯親。這樣一來,就難以為蜀漢持續地提供各式各樣的人才。另外,因為荊州的變故和夷陵之戰的失敗,蜀漢的中基層將領損失慘重,造成了青黃不接的局面。
而這個局面,一直是諸葛亮北伐期間最大的困擾,特別是在趙雲、張苞等人的相繼去世之後。到了蜀漢後期,蜀漢竟然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曹魏則不同,因為地大物博,曹魏的人才不是蜀漢能夠比擬的。最後,曹魏和蜀漢的第二代繼承者是天差地別。曹魏在曹丕的統治下,整體上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水平。與之相反,蜀漢的劉禪卻是一個相對平庸的人,國家的大部分權力和整體政策實施都系在諸葛亮一人身上。更為關鍵的是,劉禪在一定程度上會拖諸葛亮的後腿。當一個統治者都對國家的事務漠不關心,也對為國征戰的士卒無所表現時,會傷害了很多人的心,讓他們產生消極的心態。
這樣的君主,是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的。總而言之,諸葛亮六出祁山都不能打敗曹魏,一方面是因為蜀漢的地形難以為深入魏境的蜀軍及時的提供糧草;一方面是因為蜀漢北伐的初衷不是消滅曹魏,且武將存在斷層;另一方面則是蜀漢的統治者劉禪拖了諸葛亮的後腿。
-
13 # WLG社會王
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 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並非戰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1、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役於伐魏前線五丈原草營,這不僅對蜀漢伐魏不利,且對蜀漢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損失。雖有姜維接替前線指揮,但總顯人才匱乏,後繼無人。 2、在三國鼎立中蜀漢政權相對而言,形成氣候晚於曹魏、孫權。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人才將相與才多將廣,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較,差之遠矣。 3、“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4、蜀漢朝廷臣官黃皓等專權,後主昏暗,後防空虛,縱使姜維在前線拼命作戰,終難挽回危運,後主早以降魏作俘虜,進入安樂宮。 5、北伐戰事中,關鍵深刻用人失誤,馬稷失街亭,李平誤軍糧,失去大好戰機,機不可失,失不在來,失之難以挽回。 6、攻佔隴右後,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地,往往糧盡兵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戊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與此,曹魏採取得力改革措施,經濟發展,國力相之強盛。 得上述,總結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北定中原”關係中的成敗教訓明示,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民族要興旺,事業要發達,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的擁護和支援,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有強有力才幹的人才隊伍;興利除弊、反腐反貪、懲治腐敗;加強民族大團結;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合理用人;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否則,將終難如願以嘗。
-
14 # 文化課代表布丁
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打敗曹魏,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老對手司馬懿了。
2、司馬懿能夠忍辱負重,具體表現在諸葛亮與其對陣時,派人前去嘲諷、辱罵他,司馬懿也堅決不出兵,在蜀國和魏國的拉鋸戰中將諸葛亮生生的“耗死”在五丈原。
-
15 # 新宇印象影視
1、戰爭拼的是經濟實力。根據《三國志》記載,蜀漢的人口一直不足百萬(投降時九十六萬),兵員在十萬左右(投降時十萬零四百),官吏四萬餘。
也就是說,每十個人就有一兵,每一百個人就有四個官員,可見民眾負擔之重。同時期魏中國人口在三百萬左右。並且屯田的政策使經濟得到了發展。
2、指揮的問題。諸葛亮雖然是政治家,但是軍事苦手。所謂六出祁山,主動出擊五次,防禦一次。除了斬殺王雙和伏擊張郃之外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而在曹魏方面,自魏明帝曹睿一下,司馬懿張郃郭淮都是“武力既巨集,計略周備”的名將。並且魏軍以靜制動的政策很準確。
3、人心向背的問題。蜀漢北伐是打著光復的旗號,但是漢朝衰微已久,號召力並不強。曹魏大興屯田,與民休息,發展生產,讓流民安定下來。蜀國挑起戰爭是要重新打亂他們的生活,所以沒有得到響應。
4、失去荊州。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劉備一方的戰略規劃是跨有荊益,然後兩路出兵,一路是從荊州北伐,直指宛洛,一路是從以漢中為基地,進取關中。
同時還要聯絡東吳,在東線出兵策應,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顧。這三路中,作為主力的,實際上是荊州方向的這一路,東線和西線都只是策應和牽制。
事實上,割據四川如果要在戰略上保持進取能力,荊州和漢中兩個區域也是必須始終牢牢掌握著的。失去其中任何一個,這個計劃都要失敗。
荊州在當時的重要性不僅是戰略位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荊州的開發程度是比較高的。
不要說已經跨有荊益的蜀漢,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僅僅只佔據荊州的劉表對東吳的優勢都非常之大,讓東吳君臣坐臥難安。所以,吳蜀雙方誰能佔據荊州,誰就在長江以南地區的爭奪中佔據優勢。
擴充套件資料: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實際上只有兩次是真正有進取關中的決心的,也就是走陳倉道那次和最後一次。其它三次都是以主動進攻來進行戰略防禦,包括最接近勝利的第一次。
因為只有在關中和魏軍進行戰略決戰,只要成功,雍涼二州就被切斷了聯絡,傳檄而定是完全有可能的。不去關中進行戰略決戰,而是在天水,隴西一帶敵軍側翼用力,顯然不是真心實意的北伐。
兵法雲,虛虛實實,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發動五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要說每次都是以和曹魏關中重兵集團決戰,那不現實,也不可能。
但是,同樣的,要說每次都只是以戰術性的進攻來進行積極防禦,毫無進取關中的決心,那也不可能。
最後一次北伐所走的路線,很顯然就是要準備穩紮穩打,在關中和曹魏進行戰略決戰的架勢,只不過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戰略意圖未能實現而已,並不是沒有決心。
姜維呢,《三國演義》說是九伐中原,其實是八次。第一次是在蜀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即魏正始九年,此時曹睿已死,曹芳繼位。此時姜維已是“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基本平起平坐。
費禕多次勸阻姜維不要興師出征,姜維都不聽。這次,姜維出隴西,南安,金城,在洮西與魏大將軍郭淮和夏侯霸大戰,胡王治無戴舉部而降,姜維將其安頓。
-
16 # 董江波
這麼講吧,別說六出祁山,就算十出祁山,諸葛亮也不能佔領曹魏半個城市,這是綜合實力對比決定的:
第一,曹魏戰三分天下的五分之三。這個三國時代,可真不是三分天下,曹魏戰了五分之三,而且是中原重地,東南被吳國佔了,吳國佔有五分之一強;而蜀漢戰了五分之一弱。
從地盤、地勢、人口、軍事實力、糧草、後勤等所有綜合方面,蜀漢都大大不如曹魏,如果沒有奇策,或者對方出現重大失誤,根本不可能贏,也佔不了人家的城池。
而縱觀諸葛亮六出祁山,曹魏方面雖然表現不好,但重大失誤,是沒有的。
這也是諸葛亮伐魏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二,當是曹魏對蜀漢威脅很大,連年對強於蜀國的吳國用兵,準備先滅吳再滅蜀。如果蜀國不主攻出兵,那麼,等魏國滅了吳,蜀國連一絲機會,也不會再有了。
於是,諸葛亮以進為退而自保,連年對魏國用兵,這樣,才延續了蜀國又好幾十年的國運,否則,蜀國可能根本堅持不下來,劉備一死,大將凋零,根本存在不了幾年。
而且,最重要的是,人才和將才,蜀國遠遠不如魏國,甚至比不上吳國。因此,諸葛亮必須在打仗中磨礪將士,提高蜀國的生存能力。
這個目的,雖然不能說完全達到,但至少達到七七八八了。
只可惜,人力終不能勝天,諸葛亮再努力,奈何國力有限,蜀國,最終還是被魏國滅掉了。
-
17 # 吾乃聖鬥士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均告失敗。而司馬昭指令鄧艾鍾會,一戰即滅掉蜀國。不是諸葛亮無能,而是大勢使然。三國之中,蜀國偏安一隅,即以漢中,荊州等佔領時為最昌盛時,而此實力尚不足與曹魏抗衡,即使與吳國比也強不到哪去。荊州失守,劉備討伐孫吳慘敗後,國力大大受損,更不要想與曹魏爭霸了,僅僅聯吳抗曹,自保而已。當時文化經濟政治中心在中原北方,人口,田地,賦稅,軍事等方面,吳蜀遠不如曹魏。因此王朗說諸葛亮逆天而行。連劉禪也明白,曹魏不來打我們就行了。連年征戰,蜀國國力更支撐不起。當年劉邦據守漢中,掙得天下,因為項羽並未統一北方,尚屬割據狀態。而曹魏北征烏桓,西平狄羌,北方非常牢固統一。蜀國實力遠遠不如。故此不可能小魚吃大魚,只能被吞併
-
18 # 傫傫若遺
1、戰爭拼的是經濟實力。根據《三國志》記載,蜀漢的人口一直不足百萬(投降時九十六萬),兵員在十萬左右(投降時十萬零四百),官吏四萬餘。
也就是說,每十個人就有一兵,每一百個人就有四個官員,可見民眾負擔之重。同時期魏中國人口在三百萬左右。並且屯田的政策使經濟得到了發展。
2、指揮的問題。諸葛亮雖然是政治家,但是軍事苦手。所謂六出祁山,主動出擊五次,防禦一次。除了斬殺王雙和伏擊張郃之外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而在曹魏方面,自魏明帝曹睿一下,司馬懿張郃郭淮都是“武力既巨集,計略周備”的名將。並且魏軍以靜制動的政策很準確。
3、人心向背的問題。蜀漢北伐是打著光復的旗號,但是漢朝衰微已久,號召力並不強。曹魏大興屯田,與民休息,發展生產,讓流民安定下來。蜀國挑起戰爭是要重新打亂他們的生活,所以沒有得到響應。
4、失去荊州。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劉備一方的戰略規劃是跨有荊益,然後兩路出兵,一路是從荊州北伐,直指宛洛,一路是從以漢中為基地,進取關中。
同時還要聯絡東吳,在東線出兵策應,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顧。這三路中,作為主力的,實際上是荊州方向的這一路,東線和西線都只是策應和牽制。
事實上,割據四川如果要在戰略上保持進取能力,荊州和漢中兩個區域也是必須始終牢牢掌握著的。失去其中任何一個,這個計劃都要失敗。
荊州在當時的重要性不僅是戰略位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荊州的開發程度是比較高的。
不要說已經跨有荊益的蜀漢,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僅僅只佔據荊州的劉表對東吳的優勢都非常之大,讓東吳君臣坐臥難安。所以,吳蜀雙方誰能佔據荊州,誰就在長江以南地區的爭奪中佔據優勢。
擴充套件資料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實際上只有兩次是真正有進取關中的決心的,也就是走陳倉道那次和最後一次。其它三次都是以主動進攻來進行戰略防禦,包括最接近勝利的第一次。
因為只有在關中和魏軍進行戰略決戰,只要成功,雍涼二州就被切斷了聯絡,傳檄而定是完全有可能的。不去關中進行戰略決戰,而是在天水,隴西一帶敵軍側翼用力,顯然不是真心實意的北伐。
兵法雲,虛虛實實,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發動五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要說每次都是以和曹魏關中重兵集團決戰,那不現實,也不可能。
但是,同樣的,要說每次都只是以戰術性的進攻來進行積極防禦,毫無進取關中的決心,那也不可能。
最後一次北伐所走的路線,很顯然就是要準備穩紮穩打,在關中和曹魏進行戰略決戰的架勢,只不過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戰略意圖未能實現而已,並不是沒有決心。
姜維呢,《三國演義》說是九伐中原,其實是八次。第一次是在蜀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即魏正始九年,此時曹睿已死,曹芳繼位。此時姜維已是“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基本平起平坐。
費禕多次勸阻姜維不要興師出征,姜維都不聽。這次,姜維出隴西,南安,金城,在洮西與魏大將軍郭淮和夏侯霸大戰,胡王治無戴舉部而降,姜維將其安頓。
-
19 # 音視文化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均以失敗告終,終得“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劇,至於為什麼失敗,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古人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點當然諸葛亮考慮的更清楚,但是迫於當時的形式,諸葛亮並沒有等到最佳的天時,地利,人和相結合的一個最佳時間點。
首先,天時。這個主要是諸葛亮北伐的理由是否符合天意,這個時期魏國的國力,兵力遠遠超過蜀國。這個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再則,地利。祁山地勢對於打仗雖然有利,但是北伐路途遙遠,道路崎嶇坎坷,蜀軍糧草得不到及時供給。
最後,人和。蜀軍兵力不足,蜀國朝野小人得志,屢進讒言,還有一點,蜀軍將領人才不濟,諸葛亮身邊能夠相助的人寥寥無幾,最後心力憔悴,病死五丈原。
-
20 # 文明實踐在醴陵
1、戰爭拼的是經濟實力。根據《三國志》記載,蜀漢的人口一直不足百萬(投降時九十六萬),兵員在十萬左右(投降時十萬零四百),官吏四萬餘。
也就是說,每十個人就有一兵,每一百個人就有四個官員,可見民眾負擔之重。同時期魏中國人口在三百萬左右。並且屯田的政策使經濟得到了發展。
2、指揮的問題。諸葛亮雖然是政治家,但是軍事苦手。所謂六出祁山,主動出擊五次,防禦一次。除了斬殺王雙和伏擊張郃之外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而在曹魏方面,自魏明帝曹睿一下,司馬懿張郃郭淮都是“武力既巨集,計略周備”的名將。並且魏軍以靜制動的政策很準確。
3、人心向背的問題。蜀漢北伐是打著光復的旗號,但是漢朝衰微已久,號召力並不強。曹魏大興屯田,與民休息,發展生產,讓流民安定下來。蜀國挑起戰爭是要重新打亂他們的生活,所以沒有得到響應。
4、失去荊州。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劉備一方的戰略規劃是跨有荊益,然後兩路出兵,一路是從荊州北伐,直指宛洛,一路是從以漢中為基地,進取關中。
同時還要聯絡東吳,在東線出兵策應,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顧。這三路中,作為主力的,實際上是荊州方向的這一路,東線和西線都只是策應和牽制。
事實上,割據四川如果要在戰略上保持進取能力,荊州和漢中兩個區域也是必須始終牢牢掌握著的。失去其中任何一個,這個計劃都要失敗。
荊州在當時的重要性不僅是戰略位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荊州的開發程度是比較高的。
不要說已經跨有荊益的蜀漢,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僅僅只佔據荊州的劉表對東吳的優勢都非常之大,讓東吳君臣坐臥難安。所以,吳蜀雙方誰能佔據荊州,誰就在長江以南地區的爭奪中佔據優勢。
回覆列表
六出祁山不是真的打曹魏,這只是諸葛亮的一種手段,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一進止戰,還有一方面就是蜀國內部矛盾重重,劉備諸葛亮代表的是外來勢力,李嚴代表的是本土勢力,不發生戰爭內部矛盾就會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