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一
-
2 # 哦發發發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這事從古至今都是不可避免的事。
武將命運大抵如此。。。
從廉頗就開始了。。
這事吧!
一般武將都是世襲制。。。
所謂水滸傳英雄那話封妻廕子。。
因為軍事知識需要家傳。。你看的兵書都是廣告版。。。。
然樹大招風李廣難封。。。
國家政體主要打擊物件。。。
因為武將和平時期一毛錢不值。戰爭狀態價值不好說,死外面省撫卹金。
所以將相難和。。。宰相是管賬管錢。。。
其實從國君到大臣乃至貴族都是打擊武將。。。這個孔子父親生孔子就是因為國君不欲其商裔繼承爵位。。藉口孟皮陂足。。並且姜太公呂尚戰後也是封在鹽鹼地,只能賣鹽度日。
知道什麼是與虎謀皮了吧???
至今全世界都是收遺產稅。。。所以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柔石的描寫手法極端春秋。。。睜大的眼睛之類。。。大概先生被牽連丟了教育暑長。嗯
一個月幾十塊大洋和北洋總統的禮遇。你以為他閒著沒事找你吃槍子呢???
你說蔣匪和X匪那個不槍斃他。
-
3 # 文青聊史
很巧的是隻有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平民出身的皇帝喜歡殺功臣,反而像李世民、趙匡胤這種高貴出身的善待功臣。
在古代歷史上,要說皇帝殺開國功臣最狠的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像劉邦時期的韓信、彭越、盧綰等人,朱元璋時期的藍玉、李善長、馮友德等人都難逃毒手。
再反觀唐太宗、宋高祖這些出身好的皇帝,唐太宗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宋朝有杯酒釋兵權。
為何僅僅出身不同,其對待曾經的功臣也是大不相同呢?主要是因為三怕:
怕被奪權貴族出身跟平民出身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貴族的功臣在之前就是手下,平民的功臣在之前都是平民。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公司給人打工,後來公司做大做強上市了,你就能成為公司董事了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手裡面有點權力,但你始終明白,你是打工的。
再比如你跟另一個人合夥做生意,最後公司做大做強了,這時候你會不想奪取股權嗎?
簡單來說就是這麼一個意思,大家都是平民出身,憑什麼最終你能成為皇帝,我卻只能甘居你之下?
就算功臣真的沒有這麼想,但皇帝會不這麼想嗎?打天下是打天下,做皇帝是做皇帝,是不同的。
李世民、趙匡胤這種出道即巔峰的自然不怕,但劉、朱這種窮苦人家出身的,自然是害怕。
所以與其每天焦慮煩惱,不如直接斬草除根,這樣方可從根源解決問題。
怕管控不住這都要從皇帝說起了,像李世民這樣的皇帝,沒當皇帝之前就是大將軍,且富有謀略。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鬧任你鬧,反正我肯定能玩的過你,這也是為何像李靖、秦瓊這種非同一般的人物也都服服帖帖的原因,沒辦法,就兩字:服氣。
再看看平民出身的皇帝,劉邦就曾說自己帶兵不如韓信、後勤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
朱元璋還好一些,但是也缺少不了李善長、劉伯溫、常遇春等人的幫助。
這些人無一不是人中龍鳳,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旦管控不住那後果就不堪想象,以快刀斬亂麻方為上策。
怕後代鎮不住開國皇帝在建國之後肯定是要封王的,這些人可能當時沒有什麼威脅,但誰能保證將來在皇帝死後,他們還沒異心呢?
這些功臣哪一個不是跟皇帝出生入死走過來的,死都不怕,還怕啥?除了開國皇帝誰還能鎮住這些人?
這就不得不點名朱元璋時期的“藍玉案”了,藍玉本是數一數二的功臣,對大明將來的儲君朱標也忠誠。
但在朱標死後,朱元璋就擔心朱允炆鎮不住這些老功臣,為了防止大明亡於二世,朱元璋就開始伺機下手了。
不得不說朱元璋這一手還是不錯的,朱允炆上位還是比較順利的,但就是削藩太操之過急了。
不過這也不能怪朱元璋不對藩王下手,畢竟虎毒還不食子,哪個父親會捨得殺自己兒子呢?
其實要說平民皇帝喜歡殺功臣,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從底層爬上來的,害怕,害怕一夜回到解放前,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從天下跌倒地上,這誰能受得了?我是受不了。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就給文青點點關注和贊吧,感謝~
-
4 # 麻花的故事
怎麼說呢,這個社會上本來也就沒有絕對的錯和對,只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在古代歷史上,對於最高權力掌控者的皇帝來說,做什麼決定都取決於是否有利於自己鞏固皇權或者說怎樣做決定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在當今社會也是一樣的,試想自己每次做決定是不是都是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去選擇?
當然,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在做決定時可不像我們有時的那麼的草率,他們做任何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到朝野上下甚至是全國,誅殺開國功臣就是開國皇帝作出的決定之一。在中國古代,誅殺開國功臣最常見的情況有兩種,開國皇帝認為開國功臣威脅到了皇權以及階級矛盾,但基本上都可以歸為第一種情況,而其中又有許多不同的型別,下面細說。
威脅論這個相對要簡單一點,就是開國功臣曾經或正在做出一些讓開國皇帝認為會威脅到自己統治地位的事,這裡主要指一些擁有兵權的武將,例如西漢的韓信就是這一類,韓信曾多次讓劉邦封他為齊王,使得劉邦對韓信其實已經有了防備之心,但當時韓信還有大用,劉邦不得不滿足韓信的要求,這種行為在劉邦看來就是你韓信在威脅我?當戰爭結束後,韓信作用沒那麼大了,但卻依舊居功自傲,屢屢流露出這漢朝的江山是我韓信打下來的,憑什麼他劉邦當皇帝的思想,這就真正觸碰到了皇權的逆鱗,所以韓信被呂后誅殺了。
像韓信這樣是明面上要反但是還沒反的,第二種情況就是開國功臣沒有任何要反的意思,但還是被處理了,代表事件就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種情況在古代是很少見的,那為什麼當時趙匡胤會這麼選擇呢?其實也不難揣測,趙匡胤是怎麼上臺的他自己很清楚,所以他對自己手下那些有兵權的大將防的很嚴,殺掉他們是最好的選擇,但當時北宋建立之初,四面環敵,還需要這些人不管是保衛疆土也好還是開疆擴土也罷,都還有用,因此趙匡胤只是解除了他們的兵權但人還是得留著,有人可能會說趙匡胤沒殺他們不算誅殺功臣,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換個思路,你辛辛苦苦跟著趙匡胤,好不容易把後周江山奪了下來,付出了很多的你本來滿心歡喜的等著趙匡胤給你加官進爵,結果他把你兵權解除了,你會怎麼想?再說,要是你能力太過於出眾,一個不小心幫趙匡胤統一了天下,你還覺得他只是解除你的兵權嗎?所以趙匡胤當時第一想法肯定是殺,礙於形式只能退一步。
最後一種情況最簡單,就是開國功臣已經造反了,最後失敗被殺,代表人物淮南王英布,英布是屬於被逼反的,韓信和彭越先後被處理後英布怕啊,他能想到下一個就是他,所以反了,然後就死了。這個沒什麼好說的,說說另一個,侯君集,他雖然是李世明的人,但也確實算是開國功臣,畢竟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不知道他怎麼想的,是年紀大昏頭了還是覺得自己還能活的比李世明更久,竟然著急站隊,慫恿太子李承乾造反。別說不是他慫恿的,就李承乾而言,就算他當時是太子,但並沒有什麼實權,就算知道自己要被廢也沒那膽子敢反,而遇到了剛好也有怨言的侯君集就不一樣了,侯君集是一個實權人物,只有這樣的人物和李承乾站在一起李承乾才有勇氣去造反,而且還必須有侯君集的慫恿。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以上三種情況基本上就是威脅到皇權而被殺的幾種的型別。他們基本上死得都不怨,有功高蓋主而被殺的,有皇帝不自信的,也有自己作死的。總之所有因為威脅到皇權而被殺的開國功臣都屬於以上型別。有朋友可能要說了,怎麼沒有朱元璋,他殺的功臣那叫一個多。別急,朱元璋誅殺功臣雖然也屬於這個型別,但比較特殊,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朱元璋可以說是所有開國皇帝中最不容易的一個,他誅殺功臣有他的苦衷。
矛盾論這種情況基本上就是為朱元璋量身定製的,他所誅殺的功臣不論是文還是武都是因為階級矛盾。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朱元璋的出身與地位不匹配。一個社會底層中的底層人物竟然一步登天了,換誰不會想這人為啥不是我?要知道,這些功臣個個都是自視甚高的主,要讓他們服氣,除了禮賢下士以外,高壓也是必要的,這就是為什麼洪武年間朱元璋實行高壓政策的原因,如果放鬆管理,這些功臣很容易蹬鼻子上臉,皇帝出身高貴還好說,臣子可能會因為自卑而不太好意思,但朱元璋不一樣,大家都是一樣的人,甚至朱元璋的出身比之很多功臣都有所不及。
正是因為如此,才造就了一個控制慾極強又殺伐果斷的朱元璋。說白了就是,你好好聽話,即使能力差點也沒什麼,但如果你不聽話,總是跳來跳去,那不好意思,即使你能力再強,能強得過朱元璋?不聽話就死,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一大部分屬於這種型別。典型代表就是藍玉、李善長。此二人都是驕橫之人,沒事就懟朱元璋,讓朱元璋覺得皇權受到了侮辱,而且這些人連自己的話都經常聽不進去,以後自己接班人的話能聽進去?所以殺了最好,這也是為什麼胡惟庸得寵的原因,因為他聽話。
既然說到了胡惟庸,那就說說他的死法,胡惟庸是一個很聽朱元璋話的人,所以朱元璋也很喜歡用他。因此,胡惟庸就自認為自己很瞭解朱元璋,經常揹著朱元璋幹出一些自以為朱元璋不會責備他的事情。朱元璋寵他是不假,但朱元璋也最接受不了別人揣摩他的心思,猜對了還好,但哪有每次都能猜對的,所以胡惟庸也死了,死於自己的恃寵而驕,像胡惟庸這樣的人,朱元璋也只會在自己還在世時用,早晚都是要殺的,因為這樣的人同樣只有朱元璋自己能治得了,一旦朱元璋死了,也就跳起來了。
還有一種型別就是急於站隊的人,上面說到過,朱元璋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也因此建立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程度最高的國家,但他深知這些人表面上因為自己的高壓政策對自己服服帖帖,但一旦自己死了,對自己的兒子還會這樣嗎?到時候天下會不會再次大亂?越想朱元璋越怕,因為他確實是一心為了百姓,一旦天下再次大亂又要民不聊生了,要不把這些人都殺了?但轉念又想到了自己的接班人,也是自己最滿意的一個兒子朱,標想到這裡,朱元璋頗有些安慰,因為朱標不管是在朝中還是在軍中都還是很有影響力的,這些個官員、功臣都圍著朱標轉,就算朱元璋死了,這些人也跳不起來。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不爭氣的朱標居然沒活過他老爹朱元璋,早早就死了。由於這些功臣天天圍著朱標轉,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為儲君,想必他們應該也會支援的吧。但朱允炆沒什麼威望啊,這些人真的會聽話?北邊還有一個虎視眈眈不怎麼省油的朱棣,這些人留著怎麼看都是禍害,朱元璋死後極有可能不服朱允炆,要麼跑去投靠朱棣,這樣也不算太糟,因為在朱元璋看來,朱允炆和朱棣誰接班都差不多,朱標一死,朱元璋生無可戀。但還有第二種可能啊,這些個功臣直接把朱允炆廢了,那大明的社稷豈不是就沒了?想到這,朱元璋沒啥好顧忌的了,開始了大開殺戒。
朱允炆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標的兒子,傳位給他沒毛病,這小傢伙雖然沒什麼太大的能耐,但宅心仁厚,適合接替朱元璋治理已經太平了的天下。朱棣也不錯,是一個又雄心的主,江山在他手上應該也差不到哪去。朱元璋把功臣都殺了,二人就這樣去公平競爭吧,但朱棣是叔叔,總是要讓著侄子一點的,開局難度大一點也想得通。
朱元璋這樣做,起碼天下還是姓朱的,如若不然,年少的朱允炆一個不小心被這些爺爺和老爹的老部下控制住,那天下姓什麼還真就不好說了。
綜上,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基本上都屬於朱元璋出身與地位之間的矛盾,因為朱元璋出身的問題,導致他給了部下一個訊號,這個天下誰做主都是有可能的,而自己已經到了如此之高的地步為什麼不能更進一步?出於這樣的考慮,朱元璋殺了他們,這就是古代出身與地位反差最大的階級矛盾所致。
結語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為什麼這麼多開國皇帝喜歡誅殺功臣?不是他們喜歡,而是無奈,誰不想自己在史書上被寫得漂亮一點,但這樣的決定才能使皇權更加穩固。有點你不殺我,就要小心被我殺掉的意思,這就不難選了吧。
-
5 # 寅哥解惑
歷史上的事本身就不能用單純的對錯來評價,誅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歷史上比比皆是:明太祖,漢高祖……只能說他們認為功臣該殺,功臣可殺,這就是他們眼中的理由!君讓臣死,臣必須死!這就是皇帝的威嚴!當然誅殺開國功臣,無外乎以下幾點:
1開國皇帝基本上都是腥風血雨中奪取的江山,深知打江山不容易的他們格外的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猜忌心理往往會不經意的爆發,開國功臣作為曾經的幫手肯定會上黑名單,甭管你有沒有造反之心,皇帝認為你有就夠了…
2開國功臣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沒有危機感。時不時的做出一些讓皇帝感到不安的舉動,自己確察覺不到,作奸犯科對於他們就是家常便飯。殊不知這些都是積累的,就差一個爆發點而已,一但東窗事發就是滅頂之災!
3利益的碰撞!功臣基本上就是一個集團,皇權則是最大的股東。當這個集團漸漸不受控制的時候,剔除不安定分子就成了常規操作。不是每個開國皇帝都是有耐心和魄力的!
不過中國歷史上還真沒有因為殺開國功臣而亡國的王朝!如果非要下一個定義的話!對於穩定一個新興王朝的角度看,殺開國功臣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
6 # 顏小二述哲文
歷史上君主誅殺開國功臣,這種做法是對是錯?面對這個問題,顏小二覺得,世上的許多事兒,本來並不複雜,但因人心複雜,簡單的事情,便有些像濃霧迷了眼,看不清。
面對這種複雜,許多事情,孰對孰錯不能以非黑即白的眼光來看待,君主誅殺開國功臣這類事情也是。
一國之君,可以是天下萬民之主、可以是一個人的朋友、一位女子的丈夫、老者的孩子、小孩的父親。
但是,他首先是君主,這是他身份的特殊性。
如果一個君主做事,不能以天下利益為先,那麼國將覆滅,便是註定的結局。
天下共主的位置,除了責任,還有與之相適應的權利。奈何,不在其位而不知其苦的人,更多隻看到高位權利下的風光,而不知責任背後的“忍耐”。
《清平樂》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劇中少年時期的宋仁宗,他想接回自己的母親,最後還是放棄了,為什麼?因為他先是君王,後是兒子。他的一舉一動關係著朝廷的穩定、百姓生活的穩定。
也就是說,對於劇中宋仁宗而言,母子相認,叫上一聲“母親”都是奢侈。若是叫出了聲,讓人“聽”了去,代價可能就是“無辜百姓的生命”,甚至“大宋基業”。
所以,親情也好、友情也罷,愛情又如何?在天下蒼生面前,對於一個合格的君主來說,都要讓步。明白這個點,我們繼續往下看。
為什麼?首先,君主手裡的利益,讓他會聽到各種聲音,如果只聽一種聲音,偏信則闇,這是大忌。
再比如,君主若表現得與誰親近,那麼朝中大臣聞風而動,便會前去巴結。於此,君主親近的人將在呼朋喚友下,權力越來越大。這種時候,君主能不忌憚嗎?
所以,對於君主來說,要保護自己“心愛的人”,就必須疏遠他。比如在《如懿傳》中,君主一開始也是用這種法子保護“如懿”的,只可惜,誤會加上誤會,這樣的“保護”也傷了二人感情根基,以至於如懿死前祈求,下輩子不願生在帝王家,也是讓人嗟嘆。
君主要保護心愛的人,就得遠離。
遠離之下,又是誤會疊加誤會,而後二人感情會淡,若有不合,便會生出嫌隙。
如果君主不遠離,那麼他心愛的人,可能會更快“出事”。
要麼權勢過大,不得不讓君主忌憚,比如衛子夫;那麼就是嫉妒他的人太多,明槍暗箭之下,君主想保都保不了,比如《鶴唳華亭》中太子的師傅。
有些人,他越是要保護,便越是要冷漠以對。但即便是這樣,他們想保護的人,也難善終。這一幕,在歷史上重演過不止一次。而這種現象背後的道理,顏小二覺得也是君主誅殺開國功臣的原因之一吧。
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何嘗不是自己想要保護的那位朋友呢?太遠之下生嫌隙,太近又權勢過大,得忌憚。所以,許多開國功臣都死在了君主手上,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3、“狡兔死,走狗烹”是君主心狠手辣?還是高處不勝寒在中國歷史上,“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並不少見,比如漢朝開國君主劉邦,再比如明朝的朱元璋。
這兩位君主,在數代君主之中,算是了不得的人物了,但是他們都有誅殺開國功臣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心狠?還是高處不勝寒?
自古以來,我們潛意識裡面大抵還是有“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這樣的認知,當手下太“優秀”,讓當“老闆”都自慚形穢,這怎麼得了?一國之君無威信,架空是遲早的事情。所以,大臣如果一身功勳而不知收斂,那麼滅亡也就不遠了。
說兩個典型,張良和韓信。
說實在的,顏小二當年看《楚漢驕雄》的時候,可喜歡這兩個人了。
言歸正傳,韓信沒出現以前,張良簡直就是劉邦的智囊團,決勝千里絕不是“吹噓”,那個時候,無名小輩劉邦得以與項羽稱兄道弟。
劉邦建立漢王朝,張良和韓信自然是功不可沒。沒了這兩位,劉邦即便有樊噲、蕭何等等陪伴左右,也難以成為開國之君。
二人顯然功高蓋主。但一個低調,一個高調。
張良得以善終,是因為他不以開國功臣自居,不要錢不要權,明確告訴劉邦,當年是期待劉邦幫助他替韓王報仇。他讓劉邦明白,自己不是為了錢和權。於是,即便有君臣關係,即便是開國功臣,張良用這份低調與謙遜,獲得善終。
而韓信這邊,確實就比較高調了,戰功顯赫,功高蓋主是十分明顯了,關鍵還有點擁兵自重的味道。劉邦這邊即便許諾沒有殺韓信的劍,最後韓信還是死在了竹劍之下。
說了這麼多,顏小二想說的是,從朋友角度看,開國君主誅殺功臣,有點不符“朋友義氣”的意味。但是,君主位置特殊,他必須先天下,後個人。這種時候,有多種原因會造成君主誅殺開國功臣。
-
7 # 煮茶道史
在中國歷史上,一向有著開國皇帝喜歡誅殺開國功臣的傳統,尤以西漢劉邦和大明朱元璋最為著名。
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功臣大權在握且不知進退,以致功高震主威脅到了皇權的統治;二是開國皇帝無一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梟雄人物,深知這些追隨自己多年的功臣的能力與本事未必就在自己之下,他們擔心一旦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繼承人能否駕馭訓服這些功臣?如果不能,形成了臣強主弱的政治局面,就將會成為皇權統治最大的一個隱患,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
因為誰都不願意為人作嫁衣裳。特別是對劉邦和朱元璋來說,尤其如此。
這隻因為他們的人生起點太低,走到今天這一步遠比別人更為艱辛百倍。
得之不易,故而珍惜。
因為珍惜,所以不惜誓死捍衛。
想想劉邦是何許人也?只是沛縣一個小有名氣的老流氓,四十幾歲還在東蕩西晃,到處蹭吃踫喝的,好不容易登上皇帝寶座了,他能允許別人打他的主意?
肯定是不能,別說是別人,就是他的親爹劉老太公也不行。否則別怪我劉老三手黑。
既然親爹都不行,那就更別說那些功臣了。"狡兔盡,良弓藏“,你們這些功臣得有功成身退的覺悟,非要貪棧手中的那點權力,也行,你們就得做好隨時為權力獻身的準備。
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哪天會覺得你突然對我有威脅了,又或是我就是單純地看你不順眼,總而言之,你不讓我睡上一個安穩覺,我就送你一路向西長夢不醒。
這麼一個窮瘋了的人,突然間搖身一變,整個天下都成他老朱家了,他當然不想屁股還沒坐熱就被人趕了下去。
於是,他帶著“被害妄想症“巡視周邊一圈,還是覺得那些追隨著他打天下的功臣們最有威脅。
畢竟這天下不是他一人打下來的。大明王朝能夠得於建立,和這些功臣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現在天下姓朱,難免有人會抱著"你老朱坐得,偏我就坐不得?”的妄想而心生覬覦,老朱看在眼裡,只能殺心驟起。
他不能不大開殺戒。道理很簡單,不管這些功臣是否威脅到了自己,但起碼這些人都有給自己構成威脅的本事和能力。
除非這些人在奪得天下之後就交出兵權,急流勇退,否則,他們就很難逃脫被開國皇帝誅殺的命運。一如范蠡、張良之類的智者,那一轉身間的瀟灑,寫就了江湖上不朽的傳奇。
答案很簡單!
無關對錯,關鍵看你站在誰的角度來看問題。
-
8 # 左右間老狼
開國皇帝誅殺功臣到底對不對?
你只要看看自古以來那些所謂的功臣和功臣後代的所作所為,你就明白了皇帝為什麼要誅殺功臣——沒有幾個功臣和功臣的後代在國家安定之後還能像創業之時那樣謹小慎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不忘初心。
即便是皇帝大開殺戒,往往也剎不住功臣和功臣子弟的峙功自傲,專橫跋扈, 驕縱狂妄,禍國殃民。
完全可以說,絕大多數功臣和功臣後代的存在就是一種既得利益的固化和擴大,這些人直接的形成了貪得無厭的利益共同體,輕鬆掌控了國家最優質的資源,直接威脅到了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公平。
把千千萬萬黎民百姓的犧牲付出自動忽略,把改天換地的功勞全部歸功於所謂的功臣,說到底——功臣思維其實就是一種奴性思維!
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徹底的打破奴性思維、破除功臣迷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有益於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
9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開國皇帝建政之後,出於穩定權力結構的需要,展開政治清洗確實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
所以,完全可以說誅殺一些“開國功臣”的做法是“對”的。
但是,常常殺錯人罷了。也是沒辦法,這中間總是有些人不明白政治執行的大道理,自己跳出來胡說八道,攪局胡鬧,搞些兒女情長,扮演道德君子,不殺他就打不開局面。
還有些人根本不是開國皇帝要殺他,而是他的政敵弄了陷阱讓他跳進去了,導致他犯了政治大錯誤,開國皇帝不得不殺他,以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
拿劉邦那夥人舉例子吧!英布,韓王信,張敖,彭越,臧荼這些異姓王雖然號稱有功而封王。
其實,對於劉邦集團來說,他們有什麼功勞了?
沒有!
投降可不算功勞。
這些人只是因為力有不逮,為了保住現有的利益,不得不俯首稱臣的地方實力派,對劉邦的中央政權只有威脅,沒有丁點維護之心的。
不搞死他們,劉邦就不是劉邦而是項羽了。
殺這些人是對的。
殺韓信是錯殺了的。韓信這個人是個政治盲,領兵打仗多多益善,政治平衡他就是個門外漢了。
趙王張敖派人去見他,他竟然真的就直接接見,還引入密室詳談,居功自傲劉邦都已經原諒了他的。
明明手下無兵無將了,還在那裡談兵論事。
誰是劉邦誰也害怕那一天他跑出去幫助彭越英布等人造反。
就這,劉邦也沒打算殺他,只是把他圈養了起來。
奈何,蕭何這個人聰明啊。天下人都知道,“蕭何月下追韓信”,滿朝文武都認為韓信是蕭何的人。
你說蕭何擔心不擔心某一天韓信真跑出去造反了,劉邦會抱怨他?
一定擔心的。
於是就“成也蕭何敗蕭何”了,呂雉是被蕭何忽悠的。
-
10 # 炫邁凱
皇帝誅殺開國功臣,這件事情站在皇帝角度一定是正確的,因為人是有私心的,人性也是最不能檢測的東西。開國皇帝考慮的是如何自己的正確更加穩定,更加長久。所以一切具有威脅性的因素都將被清除。
比如開國皇帝劉邦早年是被項羽分封的諸侯,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擊敗項羽成為帝王。試想一下劉邦知不知道這些諸侯的威脅?答案是有威脅。劉邦雖然坐上了皇位,但他覺得皇位不牢固,因為關東還有很多諸侯。諸侯擁兵自重,實力強大。劉邦深知,相遇就是被自己聯合諸侯消滅的。有朝一日,這些諸侯完全有可能聯絡在一起,像消滅項羽一樣消滅自己,所以劉邦一心想出掉這些諸侯。在這些諸侯中,無疑韓信是最難駕馭的。韓信在楚漢之爭的末期就有這樣的趨勢,要求把自己封作齊王。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趁機將其貶為列侯。以此為契機,劉邦將韓信的封地一分為二,並且在周邊封同姓諸侯王,加強監視。之後韓信心生不滿,真的想謀反。最終被抓,被蕭何設計處死。因為當年是蕭何舉薦了韓信,所以就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再到後來的彭越、英布都是被劉邦以各種理由殺死,同時大規模分封同姓諸侯。
再比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就考慮這些大將握有兵權,對自己是威脅。畢竟趙匡胤也是通過自己手裡的兵權當上皇帝的。因此才有了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是為數不多將開國功臣善待的帝王。反之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心狠手辣,基本上所有的功臣清除乾淨,都是通過非常血腥的手段。因為朱元璋認為自己尚在,還能壓制這些功勞在身,手握兵權的功臣。可是萬一自己去世後,自己的後代被他們欺負咋辦,咋辦?於是朱元璋就大開殺戒。最為著名的就是胡惟庸案件和藍玉案件,受到牽連的高達數萬人,基本上掃除了障礙。
開國功臣對於封建社會國家的管理有一定的阻礙。這些開國功臣功成名就,該享受生活了。在封建社會有那麼多特權,於是乎就出現了功臣大規模圈地佔地,欺壓百姓,強搶民女的事情。這些事情是不能夠為皇帝忍受的。當年再打天下的時候,這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這是一個團隊,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能活下來就好,所以起義軍軍紀也不行。後來當皇帝了,這個當皇帝的人就會想這是朕的天下啊!你們這些人還在這搞事情,這是禍害我自己家啊!這可不行。因為皇帝讓這個人身份變了,過去是對抗皇帝,奪取天下,現如今是自己是皇帝,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了。當年那些共甘共苦的大臣你們要是再不老實,那就不行了。過去可以忍受,現在不行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開國功臣對於國家的管理有一定障礙。
所以說,開國皇帝殺功臣在自己角度一定是對的。如果放在情感大義上,那可能就是錯的。 -
11 # 凝沙學史
在古代歷史上,許多開國皇帝曾誅殺過開國功臣,尤其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其實,開國皇帝誅殺開國功臣主要原因有開國功臣可能造反,慫恿造反,或難以駕馭。
1.可能造反開國功臣曾經或正在做出一些讓開國皇帝認為自己可能會造反,並威脅到自己統治地位的事,主要是一些擁有兵權的武將。
建立西漢後,沒仗打的韓信,其作用已經沒那麼大了,但韓信依舊居功自傲,屢屢流露出這漢朝的江山是我韓信打下來的,憑什麼他劉邦當皇帝的思想,有點想造反的想法,結果韓信被呂后誘殺了。
2.慫恿造反唐初的侯君集,是李世明的人,也算是開國功臣,後來不知道他怎麼想的,或許是年紀大昏頭了,覺得自己能活的比李世明更久,於是著急站隊,慫恿太子李承乾造反。
3.難以駕馭難以駕馭的開國功臣中,最典型代表就是明朝的藍玉、李善長。
所以,為了國家安全,以及下一代皇帝順利接班,開國皇帝不得不誅殺了那些不安分的開國功臣,從這個角度來看,開國皇帝誅殺開國功臣是對的。
-
12 # 小殷說歷史
第一:惜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裡面的宋太祖,曾經殺過救命恩人張瓊
1:宋太祖能夠和秦皇漢武相提並論,有他的過人之處
2:張瓊這個人對宋太祖趙匡胤有功,多次援救他
3:張瓊這個人為人過於耿直,得罪了小人,被冤殺
第二:漢高祖劉邦開創四百年大漢,手下的人無法逃脫兔死狗烹1:劉邦能打下天下在於他知人善任,重用韓信,彭越等人
2:農民思想,覺得家天下比郡縣制好
3:功勞強大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沒有好下場
第三:明太祖朱元璋比劉邦更偉大,手段更加凶殘1:小時候由於家境的原因,被迫地主家放牛,認識了周德興,徐達等人
2:有西晉,西漢的前車之鑑,但對老朱不管用
3:胡惟庸欺君擅權被殺,太子一死瘋狂誅殺武將
沒多久道同的人馬也趕到京城,得知朱亮祖有意欺瞞不報。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恩仇必報的人,道同被朱亮祖殺死。老朱讓人把朱亮祖父子兩個押往京城,統統被殺死。洪武十三年爆發了一個著名的案子“胡惟庸案”,這個案件牽連了上萬人被殺。胡惟庸欺君擅權,很多史書上記載沒有謀反之事,可做人霸道,讓老朱很是不放心,最終被殺。
洪武25年太子朱標去世,八個月後決定讓皇太孫朱允炆繼位。這個孫子比起兒子來更加仁柔,於是他下定決心對開國武將大清洗,第二年打著藍玉謀反的旗號對開國武將進行大屠殺。最終藍玉等一萬多人被殺,其中包括了親戚家屬。雖然老朱對這個行動早有預謀,可徐達湯和能夠善終,不難看出這些武將身上還是有謀反的證據。老朱本來就不爽,正好給了朱元璋藉口。
-
13 # 薛白袍
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無非是兩個原因:
其一,誅滅異己。
一般和開國皇帝一起打天下的都是皇帝的發小哥們,比如劉邦的豐沛集團,朱元璋的淮西子弟,就是項羽創業的班底也是他的江東子弟。
創業用自己的老鄉,朋友發小,有一個好處就是他們不太會背叛自己。
畢竟是從小一起撒尿和泥的交情,彼此什麼脾氣秉性都摸得很清,如今大家在一個戰壕裡,如果打下天下,大哥怎麼會虧待哥們呢,所以打仗時每個人都很賣力,把老大的事業當成自己的。
比如鴻門宴時,樊噲豁出命去保護劉邦,那時候他是一心一意的,因為劉邦如果死了,大漢這攤生意也就黃了,一幫兄弟在劉邦手下可以喝酒罵娘,但是劉邦一旦死了,豐沛的老兄弟必然會風流雲散,這幫哥們不管跟了誰,都低人一等。
比如如果樊噲跟了項羽,也許項羽看他勇武會重用他,但是在項羽心目中,和江東子弟那些人比起來,樊噲的分量肯定不如。
有一個現成的例子是項伯。劉邦需要項伯這個擋箭牌時,又是送金銀巴結又是許諾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
但是項羽一死,項伯降了劉邦,雖然對劉邦曾經有過救命之恩,但是當年的兒女親事他還敢提一句嗎?沒了項羽這個後盾,項伯屁都不是。
所以創業時大家都是勁往一處使的。
但是一旦事業成功,大家的心氣就不一樣了。
事業成功後,就要到了分桃子了,這時候人性中自私的一面都出來。
每個人都想多要點,但是皇帝認為天下是自己家的,不想多給,於是矛盾來了。
劉邦處理這種矛盾的方法是恩威並施,殺了一些人,然後和大臣有來了個白馬之盟,規定非劉不王。
朱元璋處理的手段相對簡單,一個字:殺。
大多開國皇帝都是用劉邦的方法,朱元璋是猛人,一般人學不來。
第二,為了繼承人。
開國功臣一般都是老資格。
一些人雖然和皇帝一起打下天下,但是年紀比皇帝小,或者養生有術,看著就能活到一百二十歲。
所以老皇帝要把很多功臣當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留給後代。
但是怎麼留,是個問題。
這些跟著皇帝打天下的人都是皇太子的叔叔伯伯,很多人看著太子長大的。
我們知道叔叔伯伯,有個愛好,愛拍老腔。
動不動就喜歡拍著小皇帝肩膀說:
我當年可是揹著你老爹從戰場上下來的,沒有俺,這皇帝位子可論不到你小子坐……
這種功臣,老皇帝是不能當遺產留給後代的。
如果留下,問題重重。
另外一種就是手握重兵的功臣,這種功臣在軍中經營多年,樹大根深,如果沒有制衡的留給後代,無疑是留下來了一顆定時炸彈。
朱元璋曾經讓太子朱標使者拿起一根滿是刺的樹枝,朱標拿了一下就丟下了。
朱元璋用刀把樹枝上的刺都削平了,再讓朱標拿起來,告訴他,自己屠殺功臣,其實就是幫他在剔除那些刺。
事實也是如此,朱元璋大殺四方的時候正是在朱標早死,他打算立朱允炆為皇位接班人的時候。
朱標活著或許還能震懾住那些功勞高企的功臣。
但是朱允炆段位顯然不夠,他還是個孩子,如果不能幫他把刺剃乾淨些,朱元璋恐怕自己百年之後大明江山都不再姓朱。
朱元璋像個地主老財般,把各種影響自己傳承家族產業不安定因素一一剪除。
所以朱元璋殺功臣在歷史上應該是最多最狠的一個。
其他開國皇帝在屠戮功臣方面還是很剋制的。
所以劉邦對於豐沛集團沒咋下狠手手,只是殺了外來的職業經理人韓信。
劉秀少年即位,對功臣很寬大。
李世民只是殺了幾個不聽話的,他還是和自己的大部分功臣共享了勝利果實,
趙大直接來了個杯酒釋兵權,讓老哥幾個回家嬌妻美妾溫柔鄉去享受人生了。
那些功臣們都是和自己一起扛過槍同感共苦過的兄弟,真要對他們下手,很多皇帝大約真有點於心不忍。
-
14 # 奇史趣談
皇帝誅殺開國功臣,這件事情站在皇帝角度一定是正確的,因為人是有私心的,人性也是最不能檢測的東西。
比如開國皇帝劉邦早年是被項羽分封的諸侯,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擊敗項羽成為帝王。試想一下劉邦知不知道這些諸侯的威脅?答案是有威脅。劉邦雖然坐上了皇位,但他覺得皇位不牢固,因為關東還有很多諸侯。諸侯擁兵自重,實力強大。劉邦深知,相遇就是被自己聯合諸侯消滅的。
開國皇帝考慮的是如何自己的正確更加穩定,更加長久。所以一切具有威脅性的因素都將被清除。
再比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就考慮這些大將握有兵權,對自己是威脅。畢竟趙匡胤也是通過自己手裡的兵權當上皇帝的。因此才有了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是為數不多將開國功臣善待的帝王。反之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心狠手辣,基本上所有的功臣清除乾淨,都是通過非常血腥的手段。因為朱元璋認為自己尚在,還能壓制這些功勞在身,手握兵權的功臣。可是萬一自己去世後,自己的後代被他們欺負咋辦,咋辦?於是朱元璋就大開殺戒。最為著名的就是胡惟庸案件和藍玉案件,受到牽連的高達數萬人,基本上掃除了障礙。
開國功臣對於封建社會國家的管理有一定的阻礙。
因為皇帝讓這個人身份變了,過去是對抗皇帝,奪取天下,現如今是自己是皇帝,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了。當年那些共甘共苦的大臣你們要是再不老實,那就不行了。過去可以忍受,現在不行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開國功臣對於國家的管理有一定障礙。
所以說,開國皇帝殺功臣在自己角度一定是對的。如果放在情感大義上,那可能就是錯的。
-
15 # 言錯意乖
在建立一個新政權之前,領導者與追隨他的部下,基本上關係緊密,目標一致,出生入死,最高誓言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可以說是上下一家親,階級地位也置之不顧,可以說也沒有時間考慮哪些等級地位關係,以征戰沙場,統一天下為最高理想。
其實武將大多性格剛烈,說話粗糙,不能被領導接受,也情有可原,但是這種性格持久威脅統治者的內心不安,所以給自己未來留下禍根!
歷史上也有些文官,為統治者出謀劃策,得到賞識,而過於顯示自己的能力,也有被統治者嫉妒的想法,甚至組織能力和威信逐步大於領導者,這樣一來給統治者帶來極大威脅,給自己未來留下殺身之禍!
-
16 # 古人事今來用
其實是無所謂對錯的,屬於灰色地帶。
從大局上看是對的,因為功高震主的大臣多的數不勝數,為了國家的安定,掌權者必須保證不會因為個人的實力過於強橫,而導致無法管理,更甚導致戰爭發生,如果是這樣,會死更多的百姓。當然掌權者未必是為百姓考慮,很可能是為了自己的權利,但是這也就避免了戰爭的發生,保證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從功臣方面看當然是不公平的,換位思考,辛辛苦苦打了一輩子仗,沒被敵人殺死,最後卻死在了自己上司手裡,何止一個“冤”字了得。必須得及時收手,解甲歸田才可解除危險,如若不然,必將受到懷疑,最後性命堪憂。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17 # 史雲生
在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是上天的兒子,派下來管理人間的。所以,皇帝這個職位就是天大的權力,天底下就沒有比皇帝更大的。
古代有句話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誅殺大臣那是每個朝代都不能避免的事情,但是大肆誅殺開國功臣就不太常見了。像唐太宗李世民、漢光武帝劉秀算是很英明的君主,開國功臣基本都得到善終。
而誅殺功臣最多的怕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雖然大臣們沒能享受榮華富貴,但至少保全了性命。
誅殺開國功臣,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如果作為皇帝,不能把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裡,那還做什麼皇帝,那就是一個傀儡皇帝。中國曆朝歷代,不管是由漢人統治還是由少數民族統治,無不把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思想,儒家“君權神授”的思想一直統治著中中國人的思想。所以每個皇帝都會想方設法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而像劉邦和朱元璋這樣窮苦農民出身,大字不識多少的君主,要是沒有手下這幫兄弟,那自己什麼都不是。這些開國功臣,隨自己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取得天下後自然由他們一起掌握天下大權。但這就稀釋了作為皇帝的權力,皇帝做什麼都要受到他們的制約,那自然是不可能。為了把所有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就只能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誅盡開國功臣,為江山穩固劉邦和朱元璋都是草根出身,手下一幫能人,靠這些能人把一個個強大的對手打敗,最後自己坐擁天下。如果這些人對自己有點不滿,想要造反自己當皇上,那自己不就很危險。尤其是那些武將,剛得天下,軍隊還牢牢掌握在武將手裡,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平時自己指揮軍隊習慣了,現在要朝堂上天天聽皇帝嘮叨,心理不好受。
在軍隊裡,基本只認將軍元帥,不一定認皇帝。所以,皇上必須把將軍弄死,自己做軍隊首領。萬一哪天開國皇帝駕崩了,那些將軍不聽新即位的皇上,要造反且不是輕而易舉。
總的來說,誅殺開國功臣,沒有對錯之分,對於像劉邦和朱元璋這樣的君主,誅殺功臣是必要的。不過對於後面的影響就不一樣,劉邦誅殺功臣最壞的結果的就是七王之亂時沒有老臣能壓住。而朱元璋誅殺功臣對明朝的影響可就大了,胡惟庸案誅殺人數達2萬,順便將宰相一職廢掉,從此君權兼相權都掌握在皇帝手裡,導致君權沒能約束,所以明朝十六帝,個個個性鮮明奇葩;而藍玉一案又誅殺1.5萬人,僅此兩案基本將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導致朱棣謀反時,沒人能擋住他。 -
18 # 你好龍灣
對於封建時代的帝王君主的做法,不能用我們現代社會的是非標準來簡單的判斷“對”與“錯”,對於中國古代許多開國皇帝誅殺開國功臣的做法也很難說是“對”與“錯”,這是由於中國封建王朝帝王集權制度和皇位繼承世襲制度所決定的,歷朝歷代開國皇帝若想坐穩江山,牢牢掌握皇權,確保江山傳給子孫,他就不得不誅殺對他坐穩江山、掌握皇權、世襲傳承危害最大的開國功臣們。
分析古代開國皇帝為什麼要誅殺開國功臣們這一做法,主要還是從開國皇帝提防著開國功臣哪些方面入手:(1)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之所以能夠打下江山、改朝換代,除了他們自身的文韜武略、英武神明之外,都是有一大批緊緊追隨他、誓死效忠他的文臣武將替他出謀劃策、出生入死、征戰疆場。這些文臣武將在長年追隨開國皇帝浴血拼殺的過程中既與主子結下了生死情誼,也對主子有著全面深入的瞭解。但是作為開國皇帝、一國之君,在打江山、奪天下時需要有一大批為其效命疆場的文臣武將和生死情誼,一旦打下江山、登基即位以後就不需要這樣的生死情誼,甚至不希望有過深的瞭解自己過往和弱點的人的存在,正所謂“共同打江山易,而共同坐江山難”。
(2)既然稱作開國功臣,他們通常都是運籌帷幄的謀臣和決勝千里的武將,他們都為打下江山,建立新的朝代立下了不世功勳。但是功勳越顯赫,戰功越卓著,大多數的功臣都會飄飄然,都會恃功而傲物,權傾天下而不能自持。他們往往就會忘忽所以,向開國皇帝索要封賞、權力,更有甚者在他們的目的沒有滿足時萌生謀逆的念頭。而開國功臣中卻鮮有急流勇退、見好就收的開明之人。就以西漢開國功臣舉例,象韓信這樣的人佔大多數,而像張良之流的是極少數。因此開國皇帝們都非常忌憚象韓信這樣的開國功臣們。
(3)中國古代的開國皇帝大都是有勇有謀、能征善戰之輩,他們能夠打下江山、改朝換代,絕非等閒之人。但是中國封建社會帝王之位是世襲繼承製,天下是帝王的家天下,開國皇帝文韜武略、英明神武,不能保證他的子孫後代也跟他一個樣子。開國皇帝最為憂慮的就是開國功臣們都功高震主,開國皇帝在位尚能掌控的住,而開國皇帝的身後,他的繼承人還能否震的住這些開國功臣們就危險了。因此開國皇帝為了他的家天下、他的江山永世傳承下去,不被他人篡位,他也要千方百計地誅殺開國功臣,剷除隱患。
從以上的意義上講,開國皇帝誅殺開國功臣是有他的道理的,有他自身考慮的,也不能說是錯的。
-
19 # 陽梅品讀歷史
皇帝誅殺開國功臣,這件事情站在皇帝角度一定是正確的,因為人是有私心的,人性也是最不能檢測的東西。
比如開國皇帝劉邦早年是被項羽分封的諸侯,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擊敗項羽成為帝王。試想一下劉邦知不知道這些諸侯的威脅?答案是有威脅。劉邦雖然坐上了皇位,但他覺得皇位不牢固,因為關東還有很多諸侯。諸侯擁兵自重,實力強大。劉邦深知,相遇就是被自己聯合諸侯消滅的。
開國皇帝考慮的是如何自己的正確更加穩定,更加長久。所以一切具有威脅性的因素都將被清除。
有朝一日,這些諸侯完全有可能聯絡在一起,像消滅項羽一樣消滅自己,所以劉邦一心想除掉這些諸侯。在這些諸侯中,無疑韓信是最難駕馭的。韓信在楚漢之爭的末期就有這樣的趨勢,要求把自己封作齊王。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趁機將其貶為列侯。以此為契機,劉邦將韓信的封地一分為二,並且在周邊封同姓諸侯王,加強監視。之後韓信心生不滿,真的想謀反。最終被抓,被蕭何設計處死。因為當年是蕭何舉薦了韓信,所以就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再到後來的彭越、英布都是被劉邦以各種理由殺死,同時大規模分封同姓諸侯。
再比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就考慮這些大將握有兵權,對自己是威脅。畢竟趙匡胤也是通過自己手裡的兵權當上皇帝的。因此才有了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是為數不多將開國功臣善待的帝王。反之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心狠手辣,基本上所有的功臣清除乾淨,都是通過非常血腥的手段。因為朱元璋認為自己尚在,還能壓制這些功勞在身,手握兵權的功臣。可是萬一自己去世後,自己的後代被他們欺負咋辦,咋辦?於是朱元璋就大開殺戒。最為著名的就是胡惟庸案件和藍玉案件,受到牽連的高達數萬人,基本上掃除了障礙。
開國功臣對於封建社會國家的管理有一定的阻礙。
這些開國功臣功成名就,該享受生活了。在封建社會有那麼多特權,於是乎就出現了功臣大規模圈地佔地,欺壓百姓,強搶民女的事情。這些事情是不能夠為皇帝忍受的。當年再打天下的時候,這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這是一個團隊,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能活下來就好,所以起義軍軍紀也不行,後來當皇帝了,這個當皇帝的人就會想這是朕的天下啊!你們這些人還在這搞事情,這是禍害我自己家啊!這可不行。
因為皇帝讓這個人身份變了,過去是對抗皇帝,奪取天下,現如今是自己是皇帝,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了。當年那些共甘共苦的大臣你們要是再不老實,那就不行了。過去可以忍受,現在不行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開國功臣對於國家的管理有一定障礙。
所以說,開國皇帝殺功臣在自己角度一定是對的。如果放在情感大義上,那可能就是錯的。
-
20 # 龔也一
對於封建時代的君主的做法,不能用我們現代社會的是非標準來簡單的判斷對與錯,對錯很難評判和裁定。這是出於中國帝王集權制度和統治需要決定的。為了確保統治地位鞏固不受威脅或者是為了延續統治集團傳承,他就不得不誅殺對他的統治有潛在威脅的開國功臣們。這在中國古代是最平常不過、最屢見不鮮的事。杯酒釋兵權只是比較溫柔的做法,敵國破謀臣亡才是最真實的寫照。我覺得一般情況下有以下三種結果:一是有些謀臣很聰明,眼見天下大勢己定就選擇激流勇退,這就要看皇帝是不是放心讓你歸隱,如果他覺得你的存在對他的統治不會產生威脅,那麼這個謀臣或良將或許可以躲過誅殺。二是皇帝如果不放心你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因為皇帝掌握著國家資源,謀臣良將難逃一死,殘忍的皇帝甚至會對謀臣良將誅殺九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謀臣良將再次起兵造反,從而反殺皇帝,統治權再次易手。所以開國皇帝誅殺開國功臣是有他的道理的,沒有是非對錯之分。所謂的對與錯都是來自後世的評價,作為當事者,可能也別無選擇。
回覆列表
關於誅殺開國功臣一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應該,但是這個誅殺這種事情是對還是錯,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尤其是自己這個鍵盤俠的角度,要站在當時的當權者的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這個選擇是對的。
歷史上殺功臣最狠的劉邦還有朱元璋這兩位,我之前有做過類似的回答,我就不去複製了,大家可以關注我,看我之間的問答和文章,總的來說,劉邦殺的那些功臣如韓信、英布等人,那是自找的,自己作死怨不得別人,而朱元璋卻是不得不殺。
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們,尤其是那些貧民的開國功臣們,作為皇帝誰不想和老哥兒幾個一起同富貴啊,臨老了能一起喝喝茶談談心?只要這些老哥兒們不作妖,怎麼就不能善終了,比如劉邦的沛縣兄弟哪個不是善終了?但是這些開國功臣們,有的還沒有得天下就開始作妖,不聽命令,目無君上,比如韓信英布,得天下之前,大家是兄弟,得了天下,大家就是君臣了,自己的位置要放對,不能拿今時今日的價值觀去硬套封建時代的價值觀,那是耍流氓,如諸位不小心穿越回古代,千萬不要去當官,否則活不過第二集。
還有一個,某個開國功臣兄弟有造反的跡象甚至已經開始了造反,或者其他不得不殺的罪,但是這個皇帝要照顧這個兄弟的面子,那麼就不好以造反等大罪的名義把他殺了,那就授權特務機構找個其他的名義逮捕,且不經三法司公開審理,比如找個違制等不大的名義殺掉,那麼留在史書上的記錄就是,這個皇帝因為一件小事把這個功臣殺了,最後這個皇帝就成了誅殺功臣的暴君了
歷史已經過去,當時的真相如何,我們作為後人已經不可能100%還原了,我只能說,當時的當權者做了他們認為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