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任微言卿

    誅殺功臣,源於“家天下”制度的必然性

    歷史上有名的開國之君,如漢高祖誅殺了功臣、明太祖也誅殺了功臣,即使宋太祖沒有舉起鍘刀但也唱了一出“杯酒釋兵權”,可見在開國之君眼裡,身邊是容不得功臣。

    如果一個人兩個人這麼做,還可以認為是個人品行的問題,但是諸多開國之君都要這麼做,那這就是制度問題了。

    開國功臣久經考驗,很多人的本事、見解、人脈都不在皇帝之下,皇帝難免有防範之心,要想坐穩江山就要保持絕對的權威性,所謂“鳥獸盡,良弓藏”。

    對於不懂得“急流勇退”的功臣,想一起“打江山”又想一起“坐江山”那夥昔日老哥們,賞無可賞、功高蓋主,皇帝只能大開殺戒。

    拿到了天下的統治權,任誰也不會拱手相送,也不會同任何人分享。皇帝自己在位時,即使是老婆兒子還要防著,何況是外臣。

    想到自己身後,後世之君的接班能力大多難以令老皇帝放心,怕難以震懾和降服功臣良將,擔心制衡下一代的統治,為了確保高枕無憂,也只能舉起屠刀。

    就算功臣本人並不想造反,但難免他的家人、親信不這麼想,扯虎皮做大旗的事在歷史上並不少見,為了以防萬一,功臣也需要被除掉。所謂的功臣,其實不過是皇帝開基創業的一件工具罷了,隨時可以拋棄,沒有多少友情可講。

    誅殺功臣,換個角度看對國家有害無益

    站在國家或者是王朝的角度來看,誅殺功臣對於國家絕對是一個損害,使各個領域的社會精英均受到摧殘。

    一方面,損害了國力。開國功臣大多本領高強,是國家的柱石,他們被害,使國家失去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骨幹。

    一方面,增加了國家的內耗。被殺掉的功臣往往都是有政敵的,這些政敵就是為皇帝殺掉這些功臣添油加醋、推波助瀾的人。

    在專制時代,君主帝王咱惹不起,功臣最好的結局就是功成身退。可以離開中央去地方(如姜太公),可以去經經商賺賺錢(如范蠡),可以回家修身療養,歸隱於江湖(如王翦、如張良),貢獻了智慧,建立了功業,實現了價值,保全了自己,才堪稱是完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把政府的辦事機構叫“機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