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喜歡旅遊的洋

    這個我感觸特別深,老媽第一次到我們家(搬新家後),看著她小心翼翼的樣子,我心裡真不是滋味。

    三年前,老媽過生日,我把老媽接到成都,順便陪她逛動物園,別看老媽老了,但是她特別喜歡看動物。

    剛到家,她遲遲不敢跨進門,她說地上太乾淨了,怕把地上踩髒。

    我說:沒關係,我給你準備了拖鞋。

    老媽:可是我一直有腳癢的毛病,怕穿了你的拖鞋把你傳染了,要不我光腳吧!反正天氣又不冷。

    我當然不會讓老媽光腳了。

    中午吃飯時,平常在家大口大口吃飯的老媽,突然很斯文的小口小口吃,夾菜也是一點點夾,不時還偷偷看一眼我老公。

    當夾的菜不小心掉地上時,老媽趕緊從衣兜裡掏出紙巾,蹲在地上擦了又擦,生怕把地上弄髒了。

    吃完飯,我正在收拾飯桌,老媽趕緊挽起袖子說她洗碗,我不讓她洗她非得洗。

    洗碗的過程中,放多少洗潔精都要徵求我的意見,清洗幾次也要問我,生怕我嫌她沒做好。

    一天,老公熬了夜在家休息,老公一覺睡到中午,老媽做好午飯,肚子餓得咕咕叫也不敢先吃,一定得等老公起床她才吃。

    老媽在老家特別喜歡看電視,到我們家後,晚上看電視只看一會兒,只要我們打算睡覺,她立馬關電視,生怕吵著我們。

    還有那天,我們陪老媽逛動物園,在路上走著,她總是喜歡走在我們身後,感覺她不好意思和我們並排走。

    和老媽相處幾天,明顯感覺到,即使老媽在我家呆得再久,她也總是放不開,總覺得這不是她的家。

    不管做什麼,她都特別小心謹慎,那時的老媽,再也回不到小時候我心中那個嚴厲老媽的樣子。

    看著這一系列的變化,我挺心酸的,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媽在我們面前變得這麼謹小慎微。

    她始終不能把我家當著自己的家,幹什麼都客客氣氣的。

    所以,我覺得父母在孩子家不管呆多久,他們都沒有歸屬感。

    主要原因是怕給孩子增添麻煩、擔心孩子看不慣自己,因此,只能處處討好孩子。

    朋友們,你們家父母是不是也這樣呢?

  • 22 # 風的心思雲知曉

    每次把媽媽接回家,說好的多住一段時間,可是過不了幾天媽媽就要走,強行挽留媽媽就快發脾氣了。

    一年四季上班忙,沒時間陪媽媽聊天,只能打電話問候一下,在電話裡說好把媽媽接回家來,就想著叫媽媽享幾天清福,盡點自己的孝心。

    把媽媽接回家,買下她愛吃的水果,軟饅頭,三頓飯儘量做流質類的媽媽喜歡吃的。

    剛來家裡媽媽也高高興興的,我們大人白天都上班了,孩子也上學去了,家裡就媽媽一個人,我就給她說的,想吃啥就吃啥,想睡就睡,在就唸她的佛經,我下班回來就做飯吃。

    我覺得這樣子很好,白天媽媽一個人安靜在家休息唸佛,晚上我們都回家家裡就熱鬧了。

    可是媽媽住幾天非要回自己家,我一再開導說服她,她就不高興快發脾氣了,她說:“在我們家啥活都幹不了,想給我們做飯,電器爐灶她不會用,想到門外曬太陽不會開電梯,人梯有走不上來”媽媽常年腿疼著。

    老人在自己家裡住習慣了,有其家在農村的,出入很方便,白天隨時出來曬太陽,和一個村裡的老人聊聊天,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只是有時候我們不理解老人。自以為叫老人啥都不幹就盡心了。

    可老人並不這樣想,她們覺得在自己家裡有屬於自己的天地,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情。在兒女家啥都幹不了總覺得彆扭 ,坐立不安。

    人老了總覺在自己家最好,心裡踏實,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

  • 23 # 吃窩邊草的懶兔子

    老人在孩子家生活,沒有歸屬感,好像確實如此。

    多年前,我姐姐一家在深圳買了房定居,就把父母接去過冬,想著如果住的習慣,以後父母就跟著她們,畢竟深圳的氣候還是很不錯的。

    可住了一段時間,姐姐發現,老媽過得很拘束。

    比如,每天晚上,她都低聲呵斥老爸趕快洗澡,只為了把他們兩人的衣服當晚手洗出來。其實,姐姐的意思是,完全可以和大家的衣服一起機洗。跟老媽說過很多次,但她仍是不改。

    再如,有一次下午,姐姐到房間找老媽。一進屋,就看見老媽正坐在桌子旁,手捧著半個幹饅頭吃,嘴角還殘留著饅頭渣。看見姐姐進來,老媽趕快扭頭摸了一下嘴角,把饅頭藏在身後。

    姐姐說,那一刻,她鼻頭一酸,眼淚快掉下來。

    老媽是個強勢的人,在自己家裡,她是說一不二的。她和老爸兩人都有工資,原本在老家生活根本沒問題,姐姐把他們接來,是想讓他們享福,卻沒想到會這樣。家裡牛奶、水果什麼都有,可老媽從來不主動拿來吃;有掃地拖地的活,老媽倒是搶著幹;飯桌上好吃的菜,老媽是吃的最少的那一個;週末問她想去哪裡玩,她總是說哪兒都不去,待家裡就挺好……老媽在姐姐家住得小心翼翼,姐姐不像是她女兒,倒像是外人。

    最後,父母在姐姐家勉強住了一年,還是回老家了,姐姐想留他們,最終還是放棄,他們住在這裡沒有歸屬感,倒不如回自己家生活自在愜意。

    老人在孩子家這樣沒有歸屬感,究其原因,我想,一是習慣問題,畢竟哪裡都不如自己生活很多年的家;再者,兒女再親,只要結婚成家,就是獨立的小家了,父母可能潛意識裡保留了分寸感吧。

    哎,父母家永遠是兒女們的家,而兒女的家卻未必是父母的家啊!

  • 24 # 頭條老馬

    22000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趙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鐘點工》,說的就是老年人進城以後不適應新環境的故事。

    該小品講述了一位新進入城市的“大哥”不適應新生活,於是兒子請了一位鐘點工來陪他嘮嗑的故事。很多老年人其實都有這樣的困惑,老了老了換了新環境生活好了,但是還不適應了,其實也是傳統與現代生活的轉換問題。

    我爸爸來我們家也是這樣,不管怎麼待都不舒服。我們這裡冬暖夏涼,老家裡冬天沒有暖氣夏天還特別熱,冬天還得自己生煤球爐子,一層灰一身土的。給安了空調了,就是不捨得開,寧肯誰在地上,即使是這樣人家就喜歡自己的家,真是沒有辦法。

    用我爸的話說,在外面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確實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想適應確實需要一點時間。包括交一些朋友,適應當地的氣候語言生活習慣等等。

    以前的老人出門少,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一個地方待著,逐漸養成了對家的過度依賴和適應。我媽媽認為天下就是自己的縣城,看到天氣預報忽然發現全國的天氣居然不一樣,這其實是以前的社會和經濟因素造成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人的關係。我們都有這個感覺,在別人家裡很拘束,處處小心謹慎,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哪怕是在孩子家裡,畢竟另一半不是自己親生的,有的婆媳關係還不好,所以說還是有一些隔閡的。

    而且很多老人以前在家裡是當家人,在別人家了,成了客人甚至是幹活的人,心理落差肯定是有的,所以從內心來說就是不舒服。

    人越老越容易懷舊,離不開以前跟隨自己的老物件,在老人心裡老房子都是自己的親人,甚至比遠方的孩子們還要親。

    老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現在還沒有太老,沒有體會過在兒女家裡是什麼感受。估計我們那會兒也是會有這樣的感覺吧。

    我們老了肯定也會懶得動,但是不會像現在的老人那樣戀家了,畢竟我們經常四處漂泊,家的概念更是模糊,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

  • 25 # W神清氣爽

    父母最初有自己的住房,因為樓上噪音擾民苦不堪言,不得已把房子賣了!我和哥姐商量後讓父母跟我們每家三個月共同居住,三年後父母不願意再這樣顛沛流離的過日子了,最後在我所在小區買了一套小戶型自己過日子了!

    之所以老人不願意跟子女共同生活,是有很多原因的,跟子女沒有共同語言吃也吃不到一起,消費觀念過於陳舊見不得子女大手大腳等等…

    畢竟不是自己的房子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奉勸那些老人們如果有經濟能力還是儘量不跟子女住在一起!

  • 26 # 聰明天空

    時代的車輪太快了,老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滿足感之中。傳統觀念在老人們的思維裡、早就形成了一個模形,能夠撼動這個模形的是,生產力的解放和科學的發展。

    從8O年代末,冬天有了嫩綠的新鮮疏菜,夏天有了冰冷的飲料,老人們的思維開始發生了變化。他們思維裡的陳舊觀念,越來越少了,他們死守陳規陋習、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很大的變化。

    養老,這個新鮮名詞,還沒有在老人們的頭腦裡生根,他們甚至是沒有想過自己的老年生活如何度過。想的是在能動彈的時候,就不會坐吃閒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消閒日子。

    即使自己動彈不得了,那也是躺在自己家裡,也不願意上兒子的家裡。有兒子更不能上女兒的門,免得讓人笑話兒子。

    能為兒女們想到的事情,他們都會想的。兒女們身負雙貸,他們就閒不下來,拼盡最後一口氣,也無怨無悔了。

    尤其是農村裡的老人,到了6O多歲的,坐吃閒飯,那是令人不恥的,除非兒女出息了,有錢了。

    50後,60後,從苦日子裡熬出來的人,他們在兒子,女兒家裡,暫時的呆幾天,心裡是高興的。長時間養老,他們覺得不妥當。也正是因為根本就沒想過、要在兒女家裡養老,自身的歸屬也是在自己家裡,在孩子家裡,那種不安的心情,會與日俱增。

  • 27 # 庸人L

    老年朋友們,五十歲的老年朋友們,我在兒子家,女兒家都沒有束手束腳。我覺得還理直氣壯。

    只要我在沙發上坐著,兒子兒媳都不去坐。她們只能在對面坐小凳子。我在女兒家,女婿也一樣。

    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都很孝順。

    我雖然也在幫她們,但是,我是因為看到她們很累,而不是怕她們不養我老。

    兒女買房,我一分錢沒有,都是她們自己拼搏奮鬥的成績。

    我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能耐,但我細心的把她們養大。我不是為了防老,把她們養大是我應盡的責任。

    我為什麼會理直氣壯,因為我贍養了兩代老人。外公外婆,母親。因為我幼年喪父。我小時候是外公外婆把我養大。我們的理直氣壯,我們沒有束手束腳就要憑這些,就憑我們的孝心。而不是放棄自己父母或者公婆,去給兒女們拍馬屁。

    如果家裡有父母老人或者公婆,就一定要先在家裡照顧,贍養。不管兒女怎樣累怎樣苦也不要管。她們再苦再累也沒有照顧老人重要。

    大家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的心理吧?說好聽的沒用。

    最後我希望年輕人,不要管父母老人怎樣,一定要儘自己的孝。真正的感天感地才能感應兒女,這就是孝感天地。在客觀上,實際行動上也做個榜樣。

  • 28 # 上達電子

    因為在華人心中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年紀越大,越想回到生我養我的地方。孩子成家立業以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老人在孩子家裡,自然會有點覺得自己是外人。

  • 29 # 瀟瀟露裡

    我只知道我媽不管是去我家,還是去我姐家,都是當天去的,當天就想回去!

    除非有必要,決不過夜!

    老媽說,她誰家都不想去,就想呆在家裡。

    在別人家不自在,也坐不住,家裡一大堆事兒等著做呢!

    再有就是年齡大了,忘性也大,在自己家怎樣都好!想做就做,不想做就躺會兒!無拘無束!

    在孩子家,出去了,怕走著走著,就忘了回去的路了,再給丟了,這不是給孩子添亂嗎!

    在孩子家,他們都有自己的小家庭要照顧,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顧忌老人!

    年輕人生活節奏快,老人跟不上!

    相處起來,也不太容易!

    飲食上面,老年人很多東西吃的和年輕人也不一樣,偶爾在一起湊合吃一下還可以!

    長期這樣吃,兩方人馬都受不了,吃都吃不好,再忍也會有矛盾的!

    生活方式上,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老年人很多觀念都不一樣!

    大家處在一起,能不說話嗎,說幾句話,愛聽不聽的,你煩,他也煩!

    所以不在一起,想念的時候就去看看,雙方都高興!

  • 30 # 自由幸福夕陽

    因為這不是你的家,是孩子的家!

    這話乍一聽有點彆扭,但這就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

    沒有歸屬感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孩子成家後,不是他(她)一個人的家。而是家庭組合中有與你無血緣關係的另一個人,他(她)不一定會完全包容你,所以找不到歸屬感和安全感,只怕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再就是生活習慣不同,作息時間不同。如:你十點要睡覺休息,你吃飯愛吃清淡一點的,早上起得早一點等等,這與年輕人的習慣都不相同。

    育兒觀念不一樣,你養兒女的育兒經驗已經落伍了,年輕人不認可。但是他們的科學育兒理論,也有一些不切合實際。

    年齡段不同,認知也不同,接受的事物也不同。所以內心就沒有那麼強大,遇事攝手攝腳,缺乏隨意感。

    總之,這印證了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不是父母的家。

    這話聽起來有點扎心,但是,這還真是事實。

    最後祝願天下的父母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祝願孩子們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孝敬父母,闔家歡樂!

  • 31 # 三瓣嘴

    老了和孩子們有代溝,再就是孩子們成家後家庭成員變多了,生活習慣也會發生變化,自己的孩子能適應父母的一些習慣,但後加入的家庭成員不一定能適應老人的生活習慣。

    居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時間久了會出現一些分歧,無論雙方多包容,分歧會隨著時間變成分裂,最終是老人想念自己曾經習慣的那個家,在孩子家感受不到家的感覺,只是“居住”而已,沒有存在感和幸福感。

    我自己也深有體會,父母老了接過來住,無論多麼用心伺候二老,但爸媽脫離原來生活的環境,換個地方總表現得非常不安和焦慮,吃飯也不香了,整天不是腰疼就是腿疼,強裝笑臉的樣子始終覺得爸媽是懷念老家的那個家。

  • 32 # 低調獨行Q

    1、 因為在孩子家,房產證不是自己名字,住著沒有底氣。

    2、 因為在孩子家,生活習慣不同,住著不自在。

    3、 因為在孩子家,孩子家的大小事情都要操心,很心累。

    4、 因為在孩子家,要幫著幹家務、照顧孫子,忙碌又辛苦。

    5、 因為在孩子家,要遷就他們,不能像自己家一樣,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

    6、 因為在孩子家,孩子們都很忙,沒有陪伴,少有交流,感覺很寂寞。

    7、 因為在孩子家,孩子們常常不在家,感覺很孤獨。

    8、 因為在孩子家,為了不讓他們厭煩,總是小心翼翼,很拘束。

    9、 因為在孩子家,生活理念不同,常常和孩子們發生爭執,讓人心裡不痛快。

    10、 因為在孩子家,2代人有代溝,日久矛盾多,讓人生氣。

    11、 因為在孩子家,總被他們照顧,感覺自己很沒用。

    12、 因為在孩子家,會擾亂他們生活,打亂他們計劃,會給孩子們添麻煩,感覺很內疚。

    13、 因為在孩子家,由於代溝導致的思維方式不同,常常被孩子們否定,不被認可,感覺很沒自信。

    14、 因為在孩子家,遠離家鄉,遠離親戚,遠離生活已久的環境,感覺心裡不踏實,沒有安全感。

    15、 因為住在孩子家,凡事都要孩子們操心決定,感覺自己不被需要,沒有存在感。

    16、 因為和孩子家沒有感情,即使再好,也是別人家,當然不如自己家好,所以才會沒有歸屬感。

  • 33 # 瑞雪紛飛201

    父母的家,是兒女的家,兒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誰都願意在自己家生活,不願住別人家。

    兒子家,有兒媳,女兒家,有女婿,那都不是他原生家庭成員,是別人家,他當然住不慣,更沒有歸屬感了。

    最好有父母獨立住房,一碗湯的距離,各自安好,時常過去照看他們就好了。

  • 34 # 華貴禪心

    為什麼老人在孩子家沒有歸屬感?

    老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茅草屋。

    子女的家再好,再舒適,在老人的眼裡,心中,都是自己的老窩好。

    也不是子女不孝順,也不是老人挑剔,而是正常的心理。每個人到別人家都會或多或少有拘束感,不如在自己家裡自在舒坦。

    再就是老人的心裡更多的是有界限,有分寸。在自己的家裡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擺出來,把不需要的清理出去,但在子女家,你只能是順隨子女的意願,即使你再看著不順眼的擺設,也只能隱忍著,既不能跟子女說這個不好,也不能隨意做決定清理了。

    人老了,落葉歸根,就是指的是回自己的家裡,躺在自家的床上,吃著自家的飯菜,過著舒服自在的晚年日子。

    子女的家再好,老人也不願意住,沒有歸屬感,原因有三:

    1、進出不自由,穿衣不隨意

    在子女家裡,父母早期時需要小心翼翼,即使他們都覺得小心了不能再小心了,可還是會出動靜,因為人老了,耳朵就背了,自己覺得很輕,其實在年輕人的耳朵裡已經是很大聲了。

    再就是,老頭的咳嗽聲一般都很大,若再抽菸,會經常有痰,他們既不好意思在子女們面前做這樣的事,又覺得自己被約束得厲害,不如在家自由自在。

    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開空調就是一個問題。我年輕時不怕熱,但最害怕空調的涼,就因為這個,我跟女兒之間不知道吵了多少次架,直到現在女兒才明白,也懂得體諒我,因為年輕人體會不到老年人身體的承受能力。

    還有就是夏天的時候,穿衣是最麻煩的,老人在自己家裡怎麼穿都可以,可是在子女家裡,就要穿得正統些,尤其是老頭不好意思光著脊背,再熱也要穿件上衣和大短褲。

    2、吃飯還要根據子女的口味,生活要習慣子女的時間

    老人在子女家吃飯的口味,都是緊跟著子女,不能隨意按照自己意願做飯,那樣子女會說飯菜都是煮出來的味道,不好吃,甚至覺得老人是故意跟他們過不去,忙碌了一天,回家都沒有一口好吃的飯菜。

    可是順隨了子女,老人的牙口又吃不了,只能一點點慢慢咀嚼,甚至算了,喝點湯泡飯算了。老人時間長了,自己也會感覺不舒服。

    再就是每天的生活習慣,年輕人睡覺晚,老年人睡覺早,起夜上衛生間總是覺得彆扭,不起吧又難受,總覺得那裡不得勁,還是自家舒服。時間長了,老人的內心就覺得自己在子女家不好,成了多餘的人,也是不自在的人。

    3、父母的家永遠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卻不會是父母的家

    子女回父母家永遠都覺得那是自己的家,想怎麼待著都覺得舒服,而老人在子女家怎麼待著都覺得不舒服,所以大家才會說:父母的家永遠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永遠都不是父母的家。

    所以,但凡條件允許,很多老人都不願意跟子女居住,哪怕是去給子女帶孩子,都願意再租套房子,一碗湯的距離,彼此都舒服。

    希望子女們能夠理解老人的心理,不要覺得你把老人接到身邊就是讓老人享福,若老人自己不願意,就要遵從老人自己的心意,讓他們單獨居住,你們常回家看看就好。

  • 35 # 輝輝

    我媽白天來到我家,半夜就想回去,她說在你這裡坐立不安,睡不著覺,度日如年,太難受了!

    媽媽和我說:你這裡怎麼也住不慣,經常半夜睡不著覺,還是老家睡得安穩。我一驚,哪裡得罪媽媽了?

    孩子準備出生時,我讓媽媽提前一個月過來幫忙帶孩子。

    媽媽來到我家住下一直到孩子出生差不多有一個月,這段時間媽媽沒有什麼事做,除了看看電視,就是和我聊聊天,其他時間她就覺得坐立不安,晚上睡覺困難,第二天起來又很累。

    媽媽說,你這裡什麼都好,可就是住得不踏實,晚上好不容易睡著了,有時又被汽車吵醒,再想睡回去就算很困,翻來覆去的也很難睡著,還是在老家住得舒服。

    我一驚,還以為哪裡照顧不周,哪裡得罪媽媽了。媽媽說她也不明白怎麼回事,老家條件沒有這裡好,可就是感覺很自在很舒服,到了你這裡條件好了就是不習慣。

    媽媽還說,在你這裡有事做的時候還好,沒事做的時候感覺渾身難受,簡直就是度日如年啊!

    我想來想去,突然明白了媽媽為什麼會在條件好的地方住得反而不習慣了。

    因為媽媽的思想觀念裡,我這小家是屬於我們一家三口的,與她無關,有關的只是兒女關係,通俗地說就是媽媽在我家裡沒有歸屬感。

    媽媽在我家沒有歸屬感,把自己當成客人的身份了。

    試想一下,你是以客人身份去到別人家,就算對方與你很熟悉,如果對方單身還好,如果是一家子,你是絕對如何也會感到處處不方便吧,不自覺就有渾身不自在的感覺,當然臉皮特厚的除外。

    一次出遊到好友所在城市,儘管人家經常讓我到了地方一定要去住上幾天,最後我還是不願意去打擾,畢竟已經成家了。自己去住酒店不舒坦一點嗎。

    把本來旅遊就是放鬆心情的方式,如果因為住得壓抑、不舒坦了,心情難免受影響,與旅遊的初衷剛好相反,那還不如不遊。

    而且好友成家了,前去打擾人家,我總覺得很是過意不去,不管如何都會給人家帶來麻煩。

    為什麼會沒有歸屬感呢?

    為什麼我也不願意去好友家住呢,無非也有歸屬感的成分在裡面,不是自己的家,沒有安全感,更沒有歸屬感,心理會不自覺給自己施加壓力,導致緊張不敢放鬆。

    就算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到了兒女的家,因為是相對陌生的地方,還有相對陌生的兒媳婦或女婿。

    這些外在條件都容易使父母產生距離感與緊張感,雖然他們已經經歷過無數的大風大浪,只是產生的程度沒有那麼大而已。

    父母潛意識裡就先入為主地認為兒女的家是他們的家,他們來兒女家是做客的,是客人,兒女的家是兒女的,不是他們本身擁有的,也就不會有歸屬感。

    一旦沒有歸屬感,便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拉開距離,心理上產生不安,對環境的不安,又怎麼能住得舒坦呢?

    就算兒女說,爸,媽,來到兒女的家,其實也是你們的家,可是父母先入為主的觀念已經認定這裡不是他們的家了。

    他們表面上會說,好的,我兒子(女兒)的家,也是我的家,實際上心裡還是會自覺地拉開距離,這裡是兒女的家,他們的家在另一個地方。

    因為沒有歸屬感,或者歸屬感不夠強烈,最終導致父母融入這個家不夠深。

    如何解決父母到了兒女家沒有歸屬感的問題?

    兒女接父母來一起住,除了條件舒適外,特別需要從心理上拉近距離感,增強父母對“新家”的歸屬感,讓父母從內心深處認為這個家他們也有份。

    父母到了兒女家,女兒,兒子,媳婦,女婿等要真心對待父母,像在老家一樣的感覺,而不是刻意營造而已。

    除了不能以城裡人自居外,對父母也不能過於“客氣”,太過客氣會讓父母有客人的感覺。

    這裡說的不對父母過於“客氣”的意思是就是大家都是一家人那樣的相處方式,不營造刻意對待客人的方式,讓父母融入這個“新家庭”裡。

    孩子是最好的溝通紐帶,可以透過孩子增進父母的歸屬感。

    不能讓父母幹太多的家務活,這樣父母會有保姆感,也不能不讓父母幹家務活,你要知道,這也是他們的家哦,家人適當乾點家務活有利於增進家庭團結,不至於有客人的感覺。

    寫在最後:你養大了我,我陪你到老,父母的恩情,子女怎麼也還不完,父母在身邊,你會無比心安,珍惜之!

  • 36 # 我心裡住著一個灰姑娘

    因為孩子結婚了!

    女兒有女婿!

    兒子有媳婦!

    這是他們完完全全自己的家!

    常說把我們養大

    你養大的是自己的兒子女兒

    不是媳婦女婿

    如果這些孩子們從跟你認識的第一天起

    你就開始無條件的接納他們

    就跟自己的孩子出生時候一樣

    不問初心

    不問門第

    不問各種條件

    然後為母則剛的開始無私的愛他們

    沒有理由

    沒有藉口

    或許你老了

    在他們家裡不會有

    諸如沒有有歸屬感的論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十歲的男人還有提升學歷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