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藍風破曉
-
22 # 大局大曆
因為英國調再多的兵也登陸不到美洲大陸,陸軍登陸需要海軍,而美洲大陸在戰爭後期英國已經喪失了近海優勢。
在獨立戰爭初期,新成立的美國巧妙地利用一些歐洲國家和英國的矛盾,大膽地展開外交活動,為大陸軍爭取到了大量的物質和軍事援助。
如果沒有像法國這樣一個大國的援助,希望是十分渺茫的。獨立宣言釋出以後,大陸會議馬上就派富蘭克林赴法,目的在於爭取法國正式承認美國並與之訂立條約。
1778年,法國與美國簽定了兩個條約: 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法同盟條約,1778年6月,法國正式對英宣戰。
路易以物質與財政援助美國殖民地的獨立戰爭總額達2億4000萬美元,這不僅對美國,就是對正處於財政危機中的法國政府也不啻一個天文數字。
這對北美人來說是十分及時的。據說,在薩拉託加戰役中,北美人90%的武器彈藥來自法國商人。
而且,援美法軍的一切費用,美國政府始終不用出一分錢,一直都是法國政府自掏腰包。
軍事上,早在1777年就有一批法國志願者加入到北美人民的戰爭中去。1778年法國正式參戰後,羅尚伯爵率領的6000法軍,德斯坦伯爵率領的法國艦隊17艘戰艦,以及格拉斯率領的另一個法國艦隊28艘戰艦先後來到北美參與作戰。
最大的在於法國聯合西、荷諸國海軍在東印度、西印度及歐洲聯合進攻英國海軍,使其自顧不暇,無法在北美投入全力進行戰爭。從而使英軍在北美海域附近喪失了海上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
23 # 長心眼168794174
美國宣佈獨立後,英國就派兵到北美進行鎮壓,不僅打敗北美聯軍,還燒了北美聯合政府大樓。北美聯軍正面打不過英軍,只能給英軍打游擊,還佔領了加拿大英國殖民地,這時候,英國的老對手法國與美國聯盟對抗英國,這時的美國是沒有海軍的,法國海軍從海上幹憂英國的後勤補給線,給英軍造成極大威脅,英中國人實在沒把握能打贏也耗不起才撤軍的。英中國人走後,北美修繕了聯合政府大樓,因牆面被火薰黑,才塗上白色塗料,聯合政府大樓開始被稱為白宮。
-
24 # 洪荒世界裡的太清聖人
美國這北美13州只是一個殖民地,而不是本土,這塊土地是用來掙錢的,而不是用來賠錢的。英國不會因為這個殖民地冒本土被打沒的危險,當時的法國可不是一個讓人可以小覷的國家。再說美國在當時也比不上印度,印度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而且刁民不像美國這麼多,而且當時英國不缺殖民地。總而言之,美國只是一塊殖民地,而且是一塊不算太重要的殖民地,美國就算是獨立了,照樣可以進行經濟掠奪,緊迫度不大,歷史也證明了沒有美國的英國還是那個世界霸主。
-
25 # 燕趙節度使
美國獨立戰爭——Continental列強的狂歡美國現在是歐美的盟主,麾下盟(小)友(弟)很多,對美國馬首是瞻。
跟我走,有肉吃!
別看現在美國實力超群,傲視群雄,但翻閱美國的歷史會發現,當年美國獨立戰爭時,十三塊貧窮落後的殖民地vs大英帝國,這些盟(小)友(弟)出錢出力出人,為美國獨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沒有這些盟(小)友(弟)美國還真不一定能獨立。
下面我們就回顧這段有趣的歷史。
凡事有因又有果。
自從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歐洲列強蜂擁而來瘋狂搶佔殖民地,把當地的印第安人殺了一大半,然後跑馬圈地,把美洲大陸瓜分乾淨。
隨後,歐洲殖民者開始狗咬狗。
在北美,主要有英法西三國佔領。
三國開始了明爭暗鬥和利益交換。
英國從西班牙手裡奪取了佛羅里達和直布羅陀,在“七年戰爭”又中擊敗法國,奪取了大部分加拿大和印度,勢力擴充套件到極盛,成為北美的主人。
然而,英中國人當主人還沒當多久,就開始發現自己被寶座搖搖欲墜,因為北美殖民地人民在拼命晃椅子腿……
原來,英國發動“七年戰爭”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因為“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莫得辦法,只好徵稅,首當其衝的就是北美殖民地。
1764年,英國在北美實行《糖稅法》;
1765年,英國在北美頒佈實行《印花稅法》;
1767年,英國又頒佈《湯森法案》,又開始對殖民地急需商品(玻璃製品、紙張、鉛、顏料、茶、糖、朗姆酒、鐵、棉花等)開徵高額關稅。
……
交稅就算了,有權利有義務也沒啥說的,但問題是,英國議會不把北美殖民地人民當人看,繳了那麼多的稅,在議會連個代表都沒有。
北美殖民地人民憤怒了,高呼:“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
於是,1775年,萊剋星頓的一聲槍響,Duang,北美獨立戰爭大戲開鑼!
萊剋星頓民兵雕像
從美國獨立戰爭開始,Continental列強就一邊吃瓜,一邊強烈關注,一邊隨時準備插一腳噁心噁心英國。
因為英國在成為大英帝國的過程中,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對手,這些對手雖然失敗,但仍具有相當的實力,都在暗中潛伏等待時機。
這下可好,英國的北美殖民地鬧獨立,這不是削弱英國的天賜良機嗎?
Continental列強吃完了瓜,隨手一扔瓜皮,抹了抹嘴,擼起袖子,從待機模式調成狂歡模式,開始跟英國對著幹……
北美殖民地的精英們當然對Continental列強的小心思心知肚明,立即派去使者前往歐洲大陸各國進行勾結……
法國
要說英國的頭號敵人,那非法國莫屬。
最著名的就是英法百年戰爭,兩國可謂仇深似海。諾曼征服算是報了一箭之仇,名義上的法中國人征服了英國。
在七年戰爭中,法國輸的當褲子——加拿大被割讓給英國,印度也幾乎差不多割讓給英國,幾百年殖民地開疆拓土,輸的一乾二淨。
這次北美殖民地鬧獨立,死對頭家裡有喪事,法國還不嗨翻天?
法國外交大臣德·韋爾熱納伯爵就大呼“天助我們,給了羞辱英格蘭的時機!”。
北美殖民地對英法關係也是心知肚明,立即派代表前往法國祕密談判爭取支援,雙方自然一拍即合。
不過陰險的法中國人並沒有立即投入北美獨立戰爭,而是表面上對英國承諾“中立”,其實不過是等著北美殖民地和英國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自己在趁機出兵,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薩拉託加大捷後,Continental列強發現北美殖民地的拖鞋軍說不定還真能成事。
1778年,北美代表富蘭克林和法國簽訂了同盟條約,法國對英國不宣而戰,在北美、印度、大洋航線上開始進攻英國。
同時,法國向北美提供的軍需物資:“二萬套軍服、三萬支火槍、一百噸火藥和三百多門大炮”,“在獨立戰爭頭兩年半時間裡, 90%的美軍火藥來自歐洲,其中絕大部分來源於法國,甚至連大炮上都寫著法王路易十六的名字。
沒有這些軍需品,光憑華盛頓領導的拖鞋軍早被龍蝦兵按在地上反覆摩擦了。
1777年,法國拉法耶侯爵特自備戰艦,募集人員,組成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大西洋,參加美國獨立戰爭。
1780年,拉法葉說服法國國王,帶領六千名法軍前往美國參戰,隨後任華盛頓前衛部隊司令。
1781年,法美聯軍共1.7萬人包圍了約克鎮8000英軍,法國艦隊在約克鎮外的海面巡遊,擊退了增援的英國艦隊。
孤立無援的英軍司令康瓦利斯投降, 英國議會被迫贊成議和,
1782年 11月30日,英美兩國簽署《美英 巴黎和約》的草案。
1783年 9月3日,美國成為美洲首個獨立國家。
聽說你不服
西班牙
我們現在一說起“日不落帝國”就指的是英國,須知在英國之前,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是西班牙,第二殖民大國是葡萄牙,世界各地都有他們的殖民地,他們也是“日不落帝國”。
但自從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海盜頭子打到海底餵魚之後,日不落帝國就正式讓位給英國,而且自己家門口的直布羅陀還被英中國人給佔了。這……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啊。
無敵餵魚艦隊
無敵餵魚艦隊
直布羅陀
盎格魯撒克遜人擴張的腳步不會停止,又開始瞄上了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殖民地,比如佛羅里達。
經過一番強取豪奪,佛羅里達成了英中國人的宅基地……
看看,不管是新仇還是舊恨,西班牙人對英國都是恨的牙癢癢。
看到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出事,西班牙人做夢都笑醒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啊,約翰牛,你也有今天啊!!
1779年,西班牙與法國簽訂了《阿蘭惠斯密約》,兩國成為盟國,開始了抗英大業。
荷蘭
荷蘭也不爽英國很久了。
當年荷蘭號稱海上馬車伕,生意遍及全世界,是海上的霸主,殖民地遍及全世界,甚至也可以稱之為日不落帝國也不為過。
英國佬眼紅的不得了。
經過四次英荷戰爭,國小力弱的荷蘭雖然在軍事上沒有輸給英國,但經過一番消耗,國力暴跌,海上霸主的地位從此易人……
四處尋找盟友的北美殖民地政府自然不會放過荷蘭。1780年,大陸會議全權代表勞倫斯在前往荷蘭途中被英軍擄獲。憤怒的英國以荷蘭人同北美殖民地叛亂分子簽訂“條約”為藉口向荷蘭宣戰。
荷蘭殖民地,位於加勒比海安的列斯群島的聖·尤思特歇斯群島(位於加勒比海)是歐美之間的加勒比海地區最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來自歐洲大陸的源源不斷軍需品先到這個島,然後在轉運到北美。
美中國人稱該島為“革命的兵工廠”。
聖·尤思特歇斯群島位置
聖·尤思特歇斯群島位置
“這個僅有六英里長三英里寬的島嶼,對英中國人的危害超過她最強大的敵人所有武裝力量所給予的危害,而這個島嶼唯一支援的是美國革命。”
.
1781年2月3日英國艦隊炮轟了荷蘭的加勒比海走私中心聖·尤思特歇斯群島。荷蘭也就鐵了心的參加了反英大同盟,與美、法、西三國並肩作戰。
至此,英國皇家海軍與除它以外的當時世界上最強的三個海軍大國(法西荷)同時為敵,在北美、加勒比海、大西洋航線同時開戰。
想一想就刺激……
俄國
在北美獨立戰爭時期,英國為了打擊法國和西班牙,經常攔截搜尋歐洲其他國家的船隻,嚴重影響了Continental國家的利益。
本來在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前,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曾向英國許諾給與支援。但戰爭爆發後,俄國既不援助英國,也不參加抗英大業。英國佬鼻子都氣歪了,大罵這些白皮韃子不守信用。
這真是:毛子靠得住,母豬能上樹。
葉卡捷琳娜二世
不僅如此,俄國還發表了《武裝中立原則》,得到了丹麥、瑞典、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葡萄牙和兩西西里王國等Continental國家的支援和加入。
所謂《武裝中立原則》,就是Continental各國艦隊以武力對抗英國艦隊,打破英國海洋霸主地位,維護自己和北美殖民地的貿易利益。
*
*
Continental國家這種一方落井,八方下石,一方有難,八方拆臺的行為,讓英國氣炸了。
而北美殖民地則源源不斷的得到了Continental各國的人力物力援助,最終戰勝了 英國,贏得了獨立。
Continental國家盛大的狂歡節勝利落幕……
-
26 # 自由是什麼2
其實是華盛頓先找法中國人的,在法國見到資本家說資本家那套,見到貴族說貴族那套,一陣忽悠,再加上法國本身就跟英國矛盾很深,最後法國決定幫助美國!再說英國,開始沒把美洲造反這幫人當回事,不夠重視!結果最後隨著法國,西班牙這些老對手摻和進來,發現越來越難搞了,花錢無數還看不到頭,最後英國資本家們一算,這麼打不合適!美洲那塊地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塊資源地,與其打來打去還不如直接和美中國人做生意來的合適!於是英國偷偷摸摸和美中國人議和,並簽署了貿易協定!當法中國人知道時已經晚了,這給氣的,索性不跟美中國人做生意!最後就是美中國人得到了想要的獨立,英中國人繼續賺錢,法中國人打了半天還失去了美國市場!不過英中國人要是知道,它今天會淪為美國的小弟,就是當了褲子也得把美國滅了,在一戰以前英國都有這個實力!
-
27 # 史之魏晉
美國獨立戰爭是英國統治內外交困造成的結果,在本質上美洲地區的民眾就是英國的遺老遺少;當時英國為了維繫自己的殖民統治,把大量的底層民眾派遣到了美洲。當然最初美洲殖民地是用來流放那些囚犯的,後來越來越多的英國民眾來到了美洲地區。
其實整個北美當時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核心問題是,這些殖民地上的人都是英國以及歐洲自己的民眾,也就是說當時美國的獨立戰爭本質上是英國內部出現的問題。
北美地區原來是印第安人的地盤,不過印第安人根本就沒有能力進行獨立戰爭,所以這不是一場典型意義上的民族獨立戰爭,而是英國本土民眾和殖民地民眾聯合起來,反對英國王權統治。
當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但是上層社會對底層的壓迫太深,導致英國國內也產生了極大的不滿,而英國的殖民地的民眾更是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地的民眾自然會揭竿而起。
關鍵問題是法國為了報仇,介入了北美地區的獨立戰爭,所以說美國的獨立戰爭在本質上是受壓迫民眾聯合法國等國,共同反抗英國暴力統治的一場戰爭,並不是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民族獨立運動。
英國建立世界霸權之後,上層階級過於腐朽導致下層民眾揭竿而起在這場戰爭中,根本就沒有人積極的參戰,特別是當英中國人發動殖民戰爭的時候,當時英國就沒有多少人蔘戰,還是英國政府出錢僱人去參戰的,這些受僱者戰鬥積極性也不是很高。
關鍵這時候法國又站出來和英國開戰,在海上法國切斷了英國的補給線,這導致英國大軍孤立無援;法國還派遣了很多人到北美殖民地去和英中國人作戰,當時法國軍隊對戰爭的熱情比英國軍隊還高,因為只要打敗了英中國人,法國在歐洲的戰略優勢就會進一步顯現,所以當時是美國和法國的聯軍共同對抗英國。
由此可以看出,到了戰爭後期英國根本就孤立無援了。另外西班牙以及荷蘭的軍隊也在攻打英國,英國就相當於一個掌控世界霸權、卻對世界人民壓榨太過分的國家,從而遭到了各個國家的反抗,甚至遭到了自己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各個國家的艦隊切斷了英國在海上的補給線,英國自然就失敗了。在北美大陸,英國軍隊的作戰意志力非常低,被打敗也是正常的事。
這一次的戰爭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重新構建了世界秩序,英國的世界霸權遭到了挑戰,是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爭,從此之後,英國開始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
28 # 90後的苦
戰爭打到後期,已經由北美的區域性戰爭擴大到世界戰爭,由美英戰爭擴大到列強爭霸。英國已經被歐洲孤立,變成了英對美,法國,荷蘭、西班牙一對四的局面,英國當時是世界第一強國,但是人口少,主要是海軍強大,在印度,歐洲,北美都有戰爭。
在印度戰場,主要是法國對英國。法國輸得很慘,可以說是全面壓制,
歐洲戰場,雙方互有勝負,西班牙在一些海戰中取得區域性勝利,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優勢,陸軍規模很小,長期戰爭的消耗不符合英國的國家戰略,再打下去英國就虧本了,
在北美,法國大量的支援武裝美國,還派了部隊支援,1777年夏,英軍為切斷新英格蘭同其他州的聯絡,決心兵分三路南北對進,打通尚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路從安大略湖南岸登陸,沿莫霍克河東進,途中被美軍擊潰;另一路7000餘人由J.伯戈因率領,沿尚普蘭湖南下,企圖與豪指揮的第三路即駐紐約的英軍會師於奧爾巴尼。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人南下,
1777年9月26日攻佔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冒進,被1.2萬美軍和游擊隊圍困在薩拉託加(今斯凱勒維爾)。
1777年10月17日,伯戈率5000餘人投降。薩拉託加之戰成為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於1778年3月對英宣戰。美國獨立戰爭由此發展為國際戰爭。華盛頓率軍退至瓦利福奇後,在志願人員、普魯士軍官B.斯托伊本主持下對部隊進行冬季整訓,提高了戰鬥力。
1978年,法國正式和美國簽訂軍事同盟。隨後,荷蘭西班牙也加入對抗英軍。英國雖然在整體實力上還佔著優勢,但在北美,他們已經力不從心,美國發展了游擊戰術,這場戰爭註定曠日持久,打到後期,只能躲在沿海城市。直到1983年簽訂巴黎合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
29 # 史海泛舟擺渡人
美國獨立戰爭表面上是英國和美國打仗,實際上是英國和法國在爭奪世界霸權。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美國十三個州的實力還非常弱小,根本不可能擊敗世界霸主英國。美國能夠從英國手中獨立,主要是靠著法國為首的歐洲大陸列強的支援。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實力對比美國獨立戰爭前期,美國十三個州的實力還比較弱小,根本不足以跟大英帝國相抗衡。英國殖民軍擁有精良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有素的士兵,而美國十三個州的民兵不僅裝備落後,就連最基礎的衣服和被子都供給不足。很多美國民兵都穿著破爛的衣服,三個美國民兵才能夠共用一條被子。
由於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美國十三個州的民兵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彈藥補給。在戰爭最緊張的時候,兩到三名美國民兵才能夠使用一把火槍,炮彈的火藥只能夠支撐一天的交戰。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美國獨立戰爭前期美國民兵打的十分艱難,幾乎要被英國殖民者撲滅。
法國和英國的矛盾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英國和法國爆發了七年戰爭,英國通過七年戰爭的勝利,鞏固了自己在世界的霸主地位。然而在七年戰爭中失敗的法國,並沒有甘心將世界霸主的地位讓給英國。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法國立刻開始動員人力物力,為美國十三州的民兵提供援助。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後期,法國直接赤膊上陣,派遣軍隊支援美國民兵的作戰。在法中國人的支援下,美國十三州的民兵很快便扭轉了戰爭局面,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損失慘重,逐漸陷入了戰爭泥潭。
英國為什麼放棄美國十三州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在美國和法國的聯合夾擊下,已經顯得捉襟見肘。不過此時的英國仍然是日不落帝國,即使英國放棄了美國十三州的殖民地,英國的綜合實力仍然要強於法國。
假如英國繼續在美國作戰,那麼英國勢必會被美國耗空國力,最後得利的一方肯定是法國。在這種背景下,英國只能選擇放棄美國十三州的殖民地,以保住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在英國和美國簽訂停戰協定的時候,美國一方的三個代表除了華盛頓之外,其餘兩人都是法國將領。
總結從表面上來看,美國獨立戰爭是美國十三個州爭取獨立的戰爭。如果考慮到法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作用,美國獨立戰爭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國家獨立戰爭,而是十八世紀後期英法爭奪世界霸權的一個縮影。法國通過美國獨立戰爭,削弱了英國在美洲的勢力。不過由於英國的根基雄厚,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國仍然做了一百多年的世界霸主。
-
30 # 月光先生看世界
英國放棄在美洲的領土,主要還是發現這是個賠本買賣,算清這筆賬後換,你也不會要美國的領土。
主要原因:經濟賬不划算美洲殖民地對於英國的意義來說,一方面是輸入原材料,另一方面是作為商品傾銷地存在。
至於賦稅,簡直少得可憐。美國之所以要獨立,最初的誘因就是英國想多收些稅。當時英國剛和法國打完7年戰爭,說實在的,7年戰爭就是為了爭奪包括美國在內的美洲殖民地,英國雖然打了勝仗,但是也出現了大量的財政赤字。
英中國人一想不對呀,我為了你美洲才和法國打仗的,雖然贏了,但是經濟賬一算我反而虧了。當時的英國政府認為這是美國繳納的賦稅太少了,於是要加徵印花稅。
結果英國這邊一要加稅(且有辦法嚴格執行),美國那邊就開始不安定了,雙方的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這裡也許有人會問,雙方不是一家人嗎?怎麼說分就分?要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殖民地的條件非常艱苦,會跑去殖民地的人除了異教徒、囚犯,就只有在英國待不下去的窮人了。這些人對英國政府本來就不滿,所以一言不合要分家並不奇怪。
而當美國獨立戰爭打到後來,英國政府發現,由於美洲殖民地遠離英國本土(往返要大概半年時間),想要維持其對美洲殖民地的控制,需要在當地駐紮大量軍隊。這些人的薪水糧餉開銷巨大,而且還不能對戰後的殖民地徵收高額賦稅(那樣會導致殖民地再次反叛,會多出一筆更大的開銷)。這樣算下來,每年不僅沒掙到錢,反而還要虧錢。
英中國人算清了這筆賬,放棄美洲殖民地是早晚的事情。
看完《國富論》,英中國人發現佔領海外領土這種思路已經過時了。不僅成本高,而且很容易遭到當地人的反彈,然而以當時的交通水平,調撥部隊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而最好的殖民手段是金融殖民,或者說叫貿易擴張。英國是最先完成工業國革命的國家,他的鋼鐵等商品的生產量位於世界第一。英國只需要通過貿易從其他地方進口大量原材料,加工後再賣到各地去,就有幾十倍上百倍的利潤,而且不需要在各地駐軍和處理當地繁瑣的政務了。
事實上在美國獨立後,英國在美洲的利益雖然有所損害,但是獲得利潤反而比以前更多了。可見這一思路是可行的。
外因:法中國人的介入此前我提到過英國和法國剛剛打了7年戰爭,那時候美國是站在英國這邊的。
結果沒過多久,美國又和英國鬧崩了。結果剛一開戰,美中國人就發現這仗根本沒法打,當時的美軍嚴重缺少武器和物資(沒辦法,殖民地窮)。無奈之下,美中國人只得向英國的宿敵法國求援。
一開始法中國人是不願意摻合的,畢竟剛剛打完7年戰爭,法國戰敗。此時的法國正在舔著傷口恢復元氣,至於美國和英國打仗,關法國何事?法中國人只要在一邊安心吃瓜就好了。
接著和法中國人一邊打感情牌,一邊算經濟賬,讓法中國人相信幫助美國對他們是有好處的,至於什麼大道理,他一句也沒講。
結果他成功了,法國不僅出錢出物資還出人。正是有了法中國人的介入,美軍才在戰場上站穩了陣腳。然後瞅準了幾次機會,慢慢的逆轉了形勢,最終沒法聯軍才得以擊敗英軍。
所以,法中國人的介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中國人追加援軍的想法。
《戰爭論》中有一句說的很好: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一切戰爭的背後都有政治利益的考量,英中國人正是算清了這背後的政治賬,發現增兵一點也不划算,應該及時止損,這才有了現在的美國。如果讓當時的英國政客知道,昔日的小弟在百年之後成了自己的大哥,他們會不會繼續增兵呢?
-
31 # 夢圓的金窩
美國獨立戰爭從表面上看是北美十三州對抗英國壓迫性統治的一場抗爭,但深入分析以後,我們會發現美國獨立戰爭是摻雜著很多外在影響因素的。雖然那時候的大英帝國,在全球擁有眾多的殖民地,大英帝國海軍也可以在大洋之上橫行霸道,無所顧忌,大英帝國是那個時期全球的霸主,但為什麼坐視美國獨立戰爭失利而沒有進一步增兵繼續打下去呢?
血海深仇的法中國人必須要大英帝國在海外流點血在1756年-1763年這段時間內,英國和普魯士聯合在一起出兵,對戰法國、奧地利、俄國爭奪北美殖民地和歐洲地區霸權。在這次所謂的七年戰爭中,法國和另外兩個盟國被擊敗,法國損失慘重,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不計其數。為此,法國好幾年都沒有緩過氣來。
在美國獨立戰爭開始之後,美中國人需要什麼,法中國人民就提供什麼。軍火、糧食、服裝以及衛生用品,只要法屬美洲殖民地有的東西,就等於美中國人民也有。英國政府根據情報分析,法國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和自己作對,曾對法國發出了戰爭威脅。但法國根本不為所動,一如既往地支援美中國人民的獨立戰爭。
更別提荷蘭、西班牙這些英國宿敵也在背後偷偷摸摸給英國捅刀子了。
七年戰爭的勝利者同樣損失慘重,財力人力物力被消耗太多雖然美洲殖民地對於英國而言非常重要,英國在內心而言,也絕對不想放棄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掌控。但是12年前的七年戰爭,雖然在多個戰線上擊敗了歐羅巴大陸的法國,但毫無疑問,此次曠日持久的戰爭,對於英國的損耗也極為巨大。
這在某種程度上激化了英國政府和殖民地的矛盾,美國獨立實際上就是七年戰爭結束以後未能及時調整財政政策而造成的後遺症。尤其是在美國北部地區獨立以後,英國蒙受了財力和人力上的巨大損失而無法彌補,當時還掌握在手中的美國南方地區,已經和加拿大被隔絕開來,在協調作戰方面已經落於下風。
心存獨立信仰的美國軍隊,人人皆願戰!雖然流放到美洲這片大陸的美中國人原來都是英中國人,只是因為政見、信仰不同,被英國政府扔在當時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到美國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英國又眼熱這片殖民地的收入,而且出於對這片生活在殖民地人們的厭惡,英國政府對當時的美中國人徵稅相對更重。
為此,大量的美中國人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積極參軍。雖然武器裝備,後勤補給完全無法與現代的美軍相比,簡直是不忍直視。但是來自歐洲的大佬-法國為了打擊英國,給予的美中國人民無私的幫助。
結語:自由女神像作為法國為美國獨立100週年贈送給美國的禮物,仍然立在美國紐約海港內有一座稱被為自由島的小島上。這尊高大而挺拔的女神像,從藝術的角度,訴說了法國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給予美國的巨大幫助。
回覆列表
美國獨立戰爭,造就了其後輝煌200多年的美國。
當初為了獨立,北美的人民和英中國人展開了激烈的戰爭。一個是為了獨立而奮鬥的北美民眾,一個是世界強國,“偉大的大不列顛帝國”。
但,最後的結果是,英中國人退出了,美中國人站起來了。
那麼,為什麼英國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呢?
雖說英國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但英軍本身存在這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導致英中國人就算派人來了,也不一定能打勝仗。
一是英國強於海戰,但陸戰能力平平。
縱觀英國曆史,都可以發現,英國的海軍實力相當強大,被譽為“無敵艦隊”,這和英國是個島國有關係,因為是島國,英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非常側重海軍的發展。後來,就從防禦轉為掠奪殖民地了。
二是美國的群眾基礎較好。
在當時的北美大地,廣大民眾熊熊的獨立火焰完全被點燃,誰願意一直被人殖民,誰願意總是低人一等?
北美聯軍有著非常好的群眾基礎,而英軍的群眾基礎一般,這也就導致了北美聯軍會有源源不斷的民兵加入,這讓英國很頭疼,頭疼的是群眾的想獨立的意願太強了。
如果說英國沒有逐漸增兵,那也是不恰當的,實際上,英國還是陸續派兵前來了。但是,就算陸續有人來,前後好幾年也只來了9萬兵,那也完全無法決定局勢。
總體來說,英國從總部的支援還是有點少了,這是有兩個原因造就的。
一是距離實在太遠。
美國到英國距離有多少呢?6000公里左右。這個距離實在遙遠,運送物資也好,運送兵源也罷,實在費勁。
物資補給線太長,往往容易出問題,況且那個年代沒有電報電話,無法根據戰況對物資補給的多少靈活調整。
二是船很落後,影響增兵。
十八世紀的船還是很落後,當時普遍採用的還是大帆船,這些船速度慢,順風情況下才可達到25公里時速,不順風可想而知了。
在那種情況下,從英國到美國最少需要二三十天時間,關鍵是風險還非常大,英國兵派少了,解決不了問題,派多了,萬一遇到大風暴怎麼辦?因此,工業的落後,導致增兵並不容易。如果是在十九世紀中期,輪船很成熟了,那麼,英中國人不見得就會放棄美國。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十八世紀的法國軍隊)
其實,美國的獨立戰爭,北美人並不孤獨,因為他們有幫忙的盟友。
首先就是法國。
北美獨立戰爭時期,法國非常強,其影響力在歐洲絕對數一數二。在法國面前,英國當不了大哥。
眼看著英國要收拾北美民眾,要擴大勢力範圍,怎麼辦?
法國站起來了,這哪行?北美也有法國的殖民地,絕對不能讓英國崛起在北美。所以,法國是支援美國獨立的。這讓英國忌憚不已。
其次是西班牙和荷蘭。
這兩個國家,也是傳統的老牌歐洲強國,一看法國支援美國獨立,反對英中國人,這兩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打算,也和法國站到了一起。
也就是說,英中國人在北美這一塊,面對美國的獨立,對手不是隻有一幫北美民眾,還有法國、西班牙、荷蘭三個強國。而且,法國、西班牙和荷蘭都表示了要幫助美國獨立,不惜參戰的意思。於是,英中國人的顧慮更多了。
本來,面對北美民眾要獨立,英國山高水遠地過來就挺費勁,如今再加上法國、西班牙、荷蘭三個大佬,英中國人痛定思痛,最終認可了美國的獨立。
綜合來說,英中國人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沒有調集更多人過來,有三個原因,一是英國沒有把握大量增兵還能打勝。二是英國總部離美國太遠,有點鞭長莫及。三是美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有法國、西班牙、荷蘭在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