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文一叨和丸子

    為什麼魯迅的一篇課文中的主角孔乙己先生會在100年後,再次成為年輕人甚至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呢?

    其實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釋吧,孔乙己是封建科舉時代的人物,他也是封建科舉時代結束以後悲劇性的命運的集中點典型。按照100年前的觀點來看,就是因為他抱殘守缺,時代變了,但是自己的思想沒有變,所以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以至於有一個悲慘的人生。

    但是100年後,我們現在的生活跟當時的場景有很大的變化,年輕人該不該奮鬥?年輕人如何奮鬥?奮鬥會有什麼結果?其實1000個人有1001個答案,可能沒有整齊劃一的對錯之分,不過我們是不是可以更包容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呢?

  • 22 # 英明果斷卑微的活著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個觀念不是一直都是存在並被鼓舞的嗎?需要大學生的時候拼命擴招,大力宣揚“知識改變命運”,現在多到沒地方了,就埋怨不肯脫長衫了?真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還就是一有問題全往普通民眾頭上甩鍋。

    以前讚揚“知識改變命運”,現在卻說年輕人不肯脫下長衫,如果普通民眾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麼普通民眾為什麼還要去穿那件長衫?

    穿長衫可不是老爺們想象的那麼輕鬆,特別是對於貧困的家庭來說培養一個大學生可能要一家人的辛苦勞作和省吃儉用,還要加上孩子自己的艱苦努力和拼搏,這邊還在高高讚揚“600多分的成績何等亮眼”這邊就開始剝長衫了?

    然後就被老爺們的一句輕飄飄的脫下“孔乙己的長衫”打發了?這是何等的高高在上的嘴臉?老百姓的錢和孩子的努力就這樣被否定了?

    富裕的家庭或許還能接受,大不了回來家裡幹什麼的孩子繼續幹什麼,而且現在也大多數是這樣。

    那麼貧困家庭,打工種田的家庭能甘心讓一個好不容易培養的大學生回去幹父母輩一樣的活計?那還要孩子讀書幹什麼?特別是女孩子。

    有人在批評“讀書無用論”,現在老爺們讓學生脫掉長衫進廠打螺絲,在百姓看來就是“讀書無用論"的最真實證據。

    能平等的對百姓說話嗎?能不用高高在上的對百姓指指點點,自認為高人一等,看的比百姓長遠,就感覺良好的指點大學生了嗎?

    普通百姓也好,年輕大學畢業生也罷,讓其自己選擇,專家教授老爺們還是別指導建議了。

  • 23 # 麥甜計劃

    最近關於孔乙己的話題上了熱搜,其實不管站在官媒的角度還是站在大眾的角度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覺得在大環境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官媒利用孔乙己號召大家放下面子和身段去工作,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當然大眾對社官媒對會的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我們作為個人來說,大環境是無法一下子改變的,我們作為社會個體,需要適應大環境,因為你改變不了他,只能適應他。

    跟大家說一說我的例子,20年前畢業的時候自己出來還沒有工作,於是成為了一名臨時工作人員,每個月工資只有200多。

    後來在那段時間裡,我自己努力學習,每天都看書考試,透過自己的努力考過了本科學歷考試,最後工作歷經更換也越來越穩定。

    在這個過程當中艱辛簡而易見,但是我並沒有去責怪社會,我還是透過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抓住更多的機會努力提高自己,最終在社會上立足了腳跟。

    印度有一個故事說的非常好,你不想被老虎吃掉,那麼你就得提高自己。其實你不用說要自己跑得過老虎,但是你要跑過你身邊最後的兩個人即可,你不想被社會淘汰,一定要超過你的同齡人,超過跟你的競爭對手,這是你最現實的機會。

    所以最後請大家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抱怨社會,不管在哪裡,唯有透過自己努力才能夠改變自己,改變生活的現狀。

    努力的提高自己,踏實認真的工作,他不一定能給你帶來大富大貴,但是一定可以讓你過好日子,生活無憂。

  • 24 # Xzxxxxxx

    這是由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讀書一直被視為獲取知識、智慧的重要途徑,從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因為社會發展和價值觀轉變,現代社會更看重綜合素質,不只是讀書高就能取得成功,文化素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都是重要的素質。 要打破這一枷鎖,首先要明白讀書不是唯一的途徑,社會也應該正面宣傳非讀書發展的可行性,不再以學歷、學位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而是認可不同發展方式帶來的價值,讓更多的人能夠自由發展自己的特長,更好地發揮自身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一說古往今來你們最喜歡歷史英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