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川中平強談

    長江東起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西流匯入東海,全長6300餘公里,橫穿了中國東西,是中國南北方之間的主要通道,自古以來的南北交流都離不開長江。自古以來,長江一直被兵家視為天險,許多王朝政權也是圍繞著長江而建立。

    長江雖然全長6300餘公里,但是兵家爭奪的是川江以東部分,因為通過青藏高原而到南方,無異於讓部隊自尋死路。四川自古以來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

    長江的險就險在它難以渡過,直到解放後,中國才在長江上修建了第一座現代化橋樑——武漢長江大橋,目前,在長江兩岸共有五十九座大橋,大小渡江口221個,但在古時候,發現渡江口充滿困難,所以儘管長江全線很長,但是能渡江的地方非常少,那當時整個長江符合渡江作戰條件的區域十分有限。

    所有,在古代,長江上幾乎沒有橋。

    因此,渡江成功需要你的船隊最起碼熟悉一段水路,這樣不論進退最起碼心中有數。

    為了消滅劉寄奴只能硬著頭皮上,拓跋燾只能放棄渡江轉為陸攻,第一戰就是沿岸江城———堅城,可這小小的堅城就足足讓拓跋燾打了一個月,結果最後把糧食打沒了,人死了數萬,還爆發了瘟疫,魏軍元氣大傷,只能作罷。若是當時拓跋燾有船,說不定當時第一個少數民族王朝就是北朝魏了。

    第四點,克服士兵水土不服!為啥驍勇善戰的北方大漢到了長江上就一個個衰弱的不如一個女子?

    因為暈船,這是北方的將軍們都頭疼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所有北方人都是一視同仁,不管你在岸上再厲害,到了水上先吐一口再說,這吐不要緊吧還水土不服,拉肚子吃不下飯拿啥打仗?水土不服帶走了一條條北方生命,運氣不好了還有瘟疫爆發。所以啊要想渡江成功你還得不水土不服,綜上所述,渡江太難了!

    古代戰爭,為何總是攻打長江的幾處特定關隘,而不從其它地方渡江?

    大規模的渡江作戰,必須選擇地勢開闊處,否則即使是攻方的零星部隊過河,也不可能迅速在南岸構建橋頭堡,大部隊仍然無法渡河。這樣,在長江上適合渡江作戰的地方,就只有屈指可數的幾處地方了。南岸的守方只需要緊盯這幾個地方,則長江真的就是天塹了。

    當然,縱觀中國歷史,如果守方僅僅依靠長江天險,是不可能保住自己的政權無虞的。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決定雙方成敗的最終只能是人的因素。

    偏安一隅的政權,最終只能走向覆亡。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從來不可能因為一點點困難而止步。

  • 22 # 琴瑟之好

    長江雖長,但能靠岸的地方並不多,特別是在古代,沒有幾處能靠岸,岸邊是淤泥。或是高山。或是蘆葦蕩。走進去沒有活路,能靠岸的地方是弓箭投石器在等著你。這才是長江天險。不同現在都修了河堤,可以多處靠岸,但河堤邊靠岸也是死路一條,在古代,一塊石頭就讓你送命在河堤下。

    我因為工作的原因去了幾次皖蘇浙滬真正明白了什麼叫做江南水鄉。到處是河溝,少則幾十米多不過百米肯定有河溝不是河溝的地方就是水田插腳就陷進去那種。坐火車走發現有的河溝比幾十米外的路都高出去幾米。這是現代有高速路有鐵路古時候真不敢想象日行幾百裡幾十裡都成問題。

    地形也有關係,古代和現代不一樣,可以發現古代守衛長江的時候一般就守那幾個軍事重鎮,其他地方根本不會派遣太多人,原因就是能跨過長江的地方並不多,其他地方我們地圖上看起來只是條大河,其實兩邊是險峻的山路,山下是湍急的河流,所以只能在幾個位置定點突破

    自古以來,守江必守淮,淮河才是長江的儀仗,歷朝歷代,突破淮河防線,長江必然守不住,因為長江太長了,破其一點,其防線就全部破了,你所謂的水軍,其對岸也可以在巢湖建立水軍,不需要多大,能夠保護過江即可

    守江必守淮,真的想單靠長江抵禦敵人是很難的。長江的優勢在於短時間很難攻破,所以當南方軍在江北作戰時幾乎不用擔心後路和補給問題。但如果江北土地盡失,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北方軍可以在江北慢慢造船,而且你不知道他哪天從哪個地方打過來。漫長的長江大部分地方都得防守。

  • 23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不能。金沙江到宜賓段被稱為長江,水面寬且深(金沙江水深流急,虎跳峽以下在古代很難行船,而且兩岸都是極其險峻的崇山峻嶺,交通非常不便)。出三峽到了長江中下游,由於眾多支流的匯入,水面寬度更大。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只有用人力劃的木船,在長江的任何地段渡江都不容易。在歷史上,從三國起,長江以南的政權都有比較強的水軍,長江也就成為事實上的天險。

    三國時,吳國踞長江對抗魏國和蜀國。南北朝時,長江也起了天險的作用,南朝因為有它才能對抗北朝。在宋代,圍繞長江也發生了很多重要戰役。元朝末年,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長江中下游的水戰持續了多年,最後朱元璋勝出。清末太平天國時期,長江也是重要的防線。到了解放戰爭,百萬雄師渡大江波瀾壯闊。在任何一個時候,強渡長江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北方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才有可能成功。所以說長江在古代從來都是事實上的天險。如果你想在其他容易的地方渡江,那至少也得到金沙江石鼓以上,也就是在雲南麗江的範圍。在歷史上的多數時期,實在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但是也有特例,蒙古人就是從石鼓進入雲南,打下了當時的大理國,讓南宋從戰略上處於被動。近代,紅二方面軍長征也是從石鼓渡江。

  • 24 # 劇透歷史

    在中國古代,由於南北方經濟、人口上的巨大差距,一個勢力一旦能夠統一北方,那麼基本上它就取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在這種局面下,人煙稀少、土地尚未開發完全的南方,大多不是北方政權的對手。

    有人可能會覺得納悶,長江只是一條河,又不是難以逾越的天塹,如果水軍打不過對方,難道不能利用小船偷運,換一個地方登陸麼?

    答案是,還真不能!

    還是以三國那段歷史為例,在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的繼任者曹丕繼續在合肥的巢湖流域訓練水軍,而魏國的鎮南將軍曹休也是在此時開始遣兵渡江。

    史書記載,曹休派出了“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而當這一訊息傳至曹丕耳中後,他竟然大驚失色,並準備將曹休召回。然而此時的曹休其實已經出發,不過就像曹丕預想中的一樣,這次突襲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相反,在濡須中州一地,曹軍的不少輕船屢屢被吳軍的戰船擊破。之所以曹丕會嚴令曹休出戰,正是因為暗中渡江的打法很多時候沒有辦法起到預想中的效果。

    比如糧草的調運、軍備的配給,乃至資訊渠道的溝通。尤其是在一些大型戰爭中,更是如此。一些影視劇中動輒幾十萬人的部隊,在同一片狹小區域進行反覆對衝的情節,在真實歷史中往往是不存在的。

    實際上,雙方會更為謹慎地投入兵力,一般先是兩軍先鋒間彼此交戰,在這一過程中既可以探明對手的虛實,也能對己方大部隊的到來做好接應。因此,這種戰爭往往會在前期持續許久。

    也就是說,在戰鬥真的爆發之前,南方軍隊不會坐以待斃,反而會主動派遣蒙衝鬥艦之類的小船四處偵查敵情,北方軍隊既不熟悉當地環境,同樣也不熟悉水戰,大部隊的行蹤暴露幾乎是肯定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徵南軍隊的將領,在虛實不明的情況下,即使有機會,你會選擇將所有的軍隊壓上,在有可能被人半渡而擊的危險下渡江麼?對於統帥而言,這樣的決策既對自己不負責,同樣也是對自己手下萬千將士生命的忽視。

    而即使真的邀天之幸,你能在被敵人發現之前渡過長江,緊接著你就會發現,後續的一系列問題可能比渡江本身還要麻煩。比如,糧草的補給。

    能夠以趁其不備的方式渡江南下,已經是走了狗屎運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期待敵人沒有發現你軍的行蹤,那不如直接將對手設定為腦殘來的簡單。於是,在登陸長江南岸後,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餵飽自己手下軍隊的一張張嘴。

    補給線是不要再想了,即使是再飯桶的敵人,也不會選擇在敵人打到眼前的情況下繼續坐視不理。他們即使不襲擾你們這支剛剛強行涉江而過的疲憊之師,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切斷你們的後勤補給。

    這時,留給你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不僅如此,如果渡河船隻真的只是小船,除了補給缺乏外,北朝面對南朝軍隊時最強力的武器——騎兵用的戰馬,也不可能隨軍過江。

    這樣一來,即使是在陸軍實力上,南北方的差距也在進一步拉近。如果南軍能繼續謹慎一些,利用國家機器動員當地百姓遷移,以此來堅壁清野,那麼原本就人老師疲的北軍將會內外交困。

    說白了,限於運輸能力的限制,古代軍隊的行軍路線看似天馬行空,但無論走到何處,背後都需要依靠數倍的民壯民夫來支援起一條粗壯的運輸線。

    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渡江作戰要防備背後出現敵人水軍的襲擾,就連單純的陸地作戰,也不能放任自己背後有超過允許數量的敵人存在。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有多少戰役是因為補給線被切斷,最終導致失敗的,比如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傾盡國力的高句麗之戰。

    單從軍事實力上來論,這兩次戰役的最終勝利者,在當時都遠不及失敗者實力雄厚,但是由於後勤補給無法跟上,人數越多這些軍隊崩潰的就越快。

  • 25 # 藤樹先生

    在中國古代亂世,南北雙方分立的時候,長江時常成為南北勢力的分界線——比如南陳和北齊的分界是長江,甚至到了南明時期,南明朝廷還寄希望於長江天險,認為有長江屏障,清軍頂多就是佔領江北。那麼問題來了:長江數千里長,即便是長江下游能擋住敵軍,那麼敵人為什麼不在長江的中游或者上游渡河?

    話說曹操當年統一北方以後,最為忌憚的莫過於江東的孫權——當然此時的中國,除了孫權這個軍閥以外(劉備當時實力太弱,可以忽略不計),其實還存在其他軍閥:比如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等人。不過,最讓曹操忌憚的,莫過於孫權。而想要覆滅孫權,曹操就需要解決長江問題。

    理論上說,曹操可以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奪取江東之地。但是此時的巴蜀還在劉璋手裡。因此這個方案沒有任何可操作空間。因此曹操只能從長江的中下游打主意、下功夫。為此,曹操在荊州地界訓練水師,並且準備水師訓練好以後,就越過長江,覆滅孫權集團。

    曹操的行為讓孫權恐懼不已,甚至孫權手下的文武百官也勸說孫權投降,理由很現實也很真誠:如今荊州在曹操手裡,這就意味著長江的天險已經名存實亡。只要曹操的水師訓練成功,到時候八十多萬大軍大舉南下,只怕孫權想歸順人家人家也未必接受投降了。

    赤壁之戰,其實正是孫權消滅曹操水師的一個過程。而赤壁這個地方在今天的湖北境內,屬於長江中游的概念。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水師遭到毀滅性打擊,而重新武裝一支水師很難:因為一來需要大量打造專門的戰船,二來,則需要訓練專門的戰士。這些都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因此,曹操在戰後很久,都沒有打東吳的主意——不是不想,而是沒條件。

    話說在古代,戰船和尋常的打魚小船有著本質不同。戰船講究一次性可以運輸大量士兵渡江,而漁船每次運輸戰士,充其量能運送十個八個。而依靠漁船運輸將士,只怕將士剛登陸,就悉數被對方的守軍消滅個一乾二淨。

    東吳的國防很大程度依靠長江。但是,只要這個優勢喪失,東吳的國防就陷入岌岌可危的局面。比如劉備稱帝后,曾東征孫權,孫權為此驚恐很久。並且,東吳的滅亡,本身也是因為曹魏吞併蜀漢以後,掌握長江上游。而後西晉軍隊順著長江上游一路高歌猛進,迫使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歸順西晉。

    吳國的興衰,其實充分闡述了江東政權對長江的依賴性。

    那麼,假設南方政權並不像吳國那樣,只是擁有江東的土地,而是擁有整個南方,局勢又會如何?

    西線:難於上青天

    對於北方王朝來說,想要南征南方王朝,西線是可以忽略長江天險的。但是,西線的翻越難度,要比面對長江更加困難。

    一般來說,南方王朝的西線多是在今天的四川地區。四川地區地形複雜,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想奪取巴蜀的難度很大。甚至南宋末年,南宋朝廷宣佈將政權移交給元朝以後,四川地區的南宋軍隊還在抵抗元朝軍隊,而元軍對於南宋的抵禦,也是一籌莫展。如果不是因為南宋朝廷宣佈投降,很難想象四川軍民對於元朝的抵抗,還會繼續持續多久。

    從這不難看出來,面對南方王朝的方向,想通過長江上游下手來越過長江防線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

    中游:鏖戰襄陽

    在不願意接受經巴蜀繞道南方征服南方王朝的基礎上,第二個選項就是經過長江中游來渡江。不過,這條路線也是非常困難的。首先,北方王朝需要在漢水流域打造船隻,而後訓練軍隊。而後派遣水師從漢水流域進入長江,開始對南方王朝進行征服。不過,這一方案,能否奪取襄陽是十分關鍵的事情。

    因為襄陽,西邊連著巴蜀,東邊連著江淮地區。北方軍隊想讓水師進入長江,首先需要拔掉襄陽據點。而北方軍隊兵臨襄陽城外,襄陽方面可以獲得巴蜀以及江淮方面的援軍來抵禦北方軍隊的進攻。這一番鏖戰,一般來說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金庸先生在《神鵰俠侶》裡面,虛構郭靖黃蓉夫婦守衛襄陽的故事,其實,其背景便是因為對於南宋來說,襄陽的地位至關重要,一旦襄陽失守,南宋的防禦體系將全面崩潰。

    不過,元朝滅亡南宋,主要在於元朝具備絕對優勢,而南宋文恬武嬉的同時,朝廷也十分腐朽。因此,這讓襄陽保衛戰也變得十分吃力,如果換做厲兵秣馬的王朝積極和北方的力量周旋,那麼,勝負還真是未知數。

    因此,中游過江比起奪取巴山蜀水要容易一些,但主體來說難度係數還是很大。

    下游:守江必守淮

    理論上說,北方王朝可以採取最為笨拙但看起來又最為省力氣的征服方案來征服南方王朝。

    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南方王朝的都城大多是南京——南宋一度將臨時首都安置在杭州。這就意味著,只要在長江下游過江,就可以兵臨城下,覆滅南方王朝。歷史上,隋朝吞併南陳,就是這樣的套路:南陳都城被隋軍一夜間攻陷,南陳遭到了“斬首”,最終臣服於隋朝。

    不過,這個征服方案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北方的王朝和南方的王朝,需要僅僅隔著長江為界才可以。否則,這一方案也無法實行。

    因此,不論是長江的上游還是中下游,想要實現突破,或者具備絕對實力,或者是南方王朝出現大規模內亂或者嚴重腐朽,總之,要攻破是很難的。

  • 26 # 神懟友

    所謂天險,形勢大致如下圖;

    單單渡江戰役時,國民黨海軍還沒起義,解放軍又哪來的戰艦?槍林彈雨不照樣渡過去了。

    長江雖大,先渡過去,後續部隊在兩岸平緩或水流狹隘處架浮橋、懸橋很難嗎?

    有人說了,南方水師截斷水師後路?天真!不說渡江的北方,可以在江面兩岸狹隘處佈置投石機、弩箭封鎖江面,就是沉船於江,南方水師短時間內還能飛過去?

    而古代,也有鐵索連江的典故:

    西晉益州刺史王濬奉命建造戰船,打算征伐東吳,造船時產生的木屑隨著長江水流到建平郡,建平太守吾彥發現後,將撈起的木屑上呈孫皓,認為西晉正建造戰船,打算伐吳,要求孫皓增派守軍到建平防守,稱只要建平不失陷,西晉都無法渡江進攻。但孫皓不聽。吾彥無奈,唯有製造鐵鎖鏈,在險要之處放下橫斷長江;又製作大鐵錐,暗置在江水之中,試圖以此阻止西晉戰船東進。天紀四年,王濬率軍壓境,沿江城池守將多數都望風而降,或者很快被攻破,但吾彥卻領軍堅守建平,無法攻下,唯有繞過。此時因建平守軍不足,無力防守建平對出江面,王濬又以大木筏移走江中的鐵錐,又用火燒斷鐵鎖鏈,令水軍成功通過建平郡。

    ㈠真正的長江之險,大致分為三段:

    上游段,守江必守蜀:長江源頭——湖北宜昌。

    主要範圍如下圖黃框區域:

    如劉秀入取巴蜀,朱元璋取巴蜀,都是兵分兩路,以一國攻一地。

    而蒙元蒙哥時期攻南宋,走的則是單純漢中陸路,單戰馬消耗了四十多萬匹,也只有巔峰時期的蒙古能做到。

    中游段,守江必守襄。中游段自宜昌至湖口,也就是九江。

    主要範圍如下:

    所以,防守中游地區的重點,在於防守襄陽地區。上圖↑襄陽位於南陽盆地端南,東面與淮河互為依託、西面則是巫山等山脈,北面扼住南陽盆地,而且挾持漢水。

    隋滅陳,元滅宋,都是失去了漢江平原而徹底失去防守能力。

    實際上,赤壁並非曹操唯一選擇,當時他有難易兩個選擇,1.容易,但是慢,勝在穩妥的選擇——南下荊州,沿陸路東進滅吳,而後西進平蜀;2.難,但快,有風險的選擇——主力決戰,一戰滅吳,而後西進平蜀。

    然而長久的勝利讓曹操自大,加上急功近利,決心選擇最難版本,主力決戰,一戰滅吳。

    原本這也沒什麼,但北方人的他也沒想到這個時節會颳風東南風,所以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在地形上,淮河實際上談不上地利可言,雖然有發達的水系,可以限制北方騎兵,但就地勢而言,雙方也不過勢均力敵罷了。

    同理,南部水系能為南方提供後勤便利,而北部水系同樣也能夠為北方提供便利。

    所以,守淮的難度很大,實際上的戰略緩衝作用,遠遠大於他的地利作用,當北方入侵時,能為南方留出調兵遣將的時間,除非學習南宋,除了在南宋初,被金軍打過來,之後花費大量精力構築防線,蒙元死磕幾十年都沒打下來,發狠的蒙軍決了黃河想要淹了南岸宋軍,結果直接淹過頭了,宋軍是沒了,可整個淮河也成了黃泛區,更過不去了。

    而真正淮河天險,是指黃河氾濫、被決,而行成的黃泛區。但隨著時代變遷,這是很難行成牢靠地利的。

    同時,守住淮海,只是意味著南方擁有戰略進攻能力,古代,北方腹地在關中、河南、山東,據淮河,則可以進攻河南地區,也可以進攻山東。失去淮河,相當於南北共有長江之險,只能被動防守,難以威脅北方腹地,相當於被鎖死。

    如圖所示:

    首先,南方重鎮依託長江,守長江相當於將重鎮至於前線,北方隨時可以穿插渡江,直接圍攻南方重鎮。而有淮河,也能夠保護沿江重鎮。

    其次,淮河與漢中、襄陽可以構成完整戰略防線,至不濟和巴蜀、襄陽連成一線,也能固守半壁。

    淮河與襄陽,實際互為犄角;襄陽失守,則淮河側翼暴露,不守淮河,則襄陽淪為孤軍。

    所以,與其說長江天險,不如說襄陽、淮河天險。

    失去巴蜀,最多偏安,失去襄陽淮河,則坐以待斃。

  • 2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長江是世界第三長的河流,全長6387公里,最淺的地方深度是1.5~5米左右,最深的地方深度是103米,最窄的地方寬度是幾百米,最寬的地方寬度是幾公里,長江的這種自然條件,決定了長江在古代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險。

    在古代,還沒有能力在長江上修建橋樑,所以想要渡過長江,唯一的辦法就是坐船。對於北方政權來說,想要渡過長江面臨三個困難:

    一、製造船隻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和懂得船隻製作的工匠。

    北方政權想要渡過長江攻打南方,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建造船隻,這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和工匠,而這種熟練工人和工匠,只能到生活在水邊以水為生的地方尋找,一般是漁民和以水為生的擺渡人,可是這樣的人一般都是生活在南方的。

    所以,想要建造大量的船隻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三國曆史上的西晉為了滅吳,光是準備時間就花了11年時間,不僅需要大量船隻,還需要訓練大量的水軍。

    二、需要有一支懂得在水上作戰的水軍。

    既然是渡江作戰,如果北方政權渡江時,一定會面臨來自南方政權的襲擊,一般來說,這種戰爭都是發生在長江江面上的,在長江上作戰,人再多也是沒有用的,長江就那麼寬,兩軍對壘時,只有前面的船隻才能交戰,後面的船隻都只能看著,這不像陸地上那麼方便,也不像陸地上可以不斷地變換陣法,在水上作戰就得靠精兵。

    比如赤壁之戰,儘管曹操的軍隊數量與孫劉聯軍相比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曹操在長江赤壁段與孫劉聯軍首次相遇時打了一仗卻輸了,這就是人多也不能取勝的原因,在長江上作戰得按長江的規律來辦,陸地上那一套完全不行了,所以赤壁之戰曹操佔盡優勢還是輸了。

    另外水上作戰還要懂水性,如果是北方人不懂水性,一是會暈船,二是會不習慣顛簸,三是不懂水性掉河裡就會被淹死,那絕對是大量的人員損失,西晉之所以能滅亡東吳,那是因為西晉先滅亡了蜀漢,蜀漢所有的益州在長江的上游,所以能夠大量招募懂得水上作戰的人員來訓練,同時也能在益州長江段製造船隻,所以才能打敗東吳。

    三、需要控制制水權。

    長江是一道天險,還有一點就是說北方如果想攻打南方,一定要掌握制水權,所謂的制水權就是指控制水道的能力,如果沒有制水權,就算是北方軍隊成功攻入南方腹地,也是會失敗的,為什麼呢?

    北方進攻南方,需要大量的船隻運輸軍隊、裝備、糧食和輜重過江,北方首先要保證渡江運輸時的安全,怎麼保證呢?就是派出大量的戰艦在附近警戒,防止敵人的襲擊,就算敵人來襲擊,也能擊敗敵人,保證正常的運輸,這就叫制水權,想想就會明白,如果自己一方正在渡江運輸軍隊或者人員,被敵人攻擊,一下子切斷了補給線,那麼整個作戰如何能順利進行呢?

    而且就算成功到達南方的北方軍隊,如果不能保證自己的補給線暢通,被對方奪取了制水權,那麼這些北方軍隊就會成為孤軍,到頭來還是死路一條,因為軍隊是需要吃的,喝的,用的,沒有這些只能投降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在南方補給啊,那等於是在敵佔區補給,你覺得自己有成功的機會嗎?一旦露出行蹤,立即會有大量的敵人過來攻擊,到頭來還是失敗,那麼能不能在長江找個地方渡江,同時在長江對岸建立前進基地,再從陸路大舉攻打南方呢?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涉及制水權,就算你在長江任何地方建立基地,除非你能消滅對方的水軍,否則總有一天對方的水軍會切斷你的補給線,長江防禦其是全境防禦,比如三國時期的東吳,沿著長江從三峽一直到入海口都建立了防禦陣地,就算你在不起眼的地方渡了江,也會被大量的東吳情報員發現並迅速上報,馬上就會有東吳戰艦來消滅你。

    赤壁之戰前其實曹操有這樣的機會,因為當時整個荊州都投降了曹操,如果曹操聽賈詡的話,不要急於發動戰爭,而是安撫百姓,再等待時機,三國就指定統一了,當時的荊州有一大半的領土是在長江南岸的,從長江南岸也是可以攻擊東吳的,但是曹操還是決定先消滅東吳的水軍,因為東吳一旦水軍被消滅,等於老虎被拔掉了牙齒,到時候曹操就能掌控制水權,消滅東吳那就是指日可待了。

    但很可惜曹操沒有打掉東吳的水軍,反而被對方水軍打敗了,當時曹操能不能從荊州渡過長江去攻打東吳呢?

    答案是理論上可以,實際上你無法操作。因為就算渡江後從陸路進攻,但是你還得防備東吳的水軍,如果讓東吳的水軍切斷了曹操的補給線,即使曹操在長江南岸有再多的軍隊,那都是送死,這麼做的風險極大,曹操也沒有冒這個險。

    所以一切的重中之重,就要打掉南方政權的水軍,控制制水權,如果北方政權能夠做到這一點,基本上就能攻破長江,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萬里長江就是你不可逾越的天險,這等於是逼著北方政權拿自己最不擅長乾的事,與南方人來比,北方就算實力再強大,一時半會也是不可能取勝的,看看西晉滅吳這一戰就很經典。

    西晉滅亡東吳前後準備了11年,招募了大量的工人工匠建造船隻,然後又訓練了大量的精銳水軍,還制定了非常合理的戰略,前後為伐吳準備20萬大軍,在萬里長江上,兵分六路,依靠強大的國力,和正確的領導,才滅亡孫皓治下政治黑暗的東吳,如果陸抗還在的話,西晉滅吳就有可能不會成功,可見攻破長江天險有多難,根本就不可能隨便找個地方,派支軍隊偷襲一下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全盤考慮來尋找機遇才能成功。

  • 28 # 漢史趣聞

    長江是擁有天險,但是並非過不去,就如同題目說的,長江這麼長總有地方可以通過的吧,即便有人把守,也不可能把整個長江給看住吧。

    但是,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人是可以過去的不過沒有什麼用。

    人過去之後等於到了人家的地盤上,你人能有人家多嗎?你的輜重糧草怎麼辦,若是大批量人馬渡河就會被人家發現,沒等到你的大軍渡過去,人家就把附近的人馬給調集過來了。

    這樣偷渡長江失敗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基本上是過去多少人被殺多少人這麼一個結果。

    似乎,要想成功度過長江,只有把敵人給徹底打敗了。他像你屈服了,長江上沒有任何人把手了。

    因為只有把敵人給打屈服了,這樣整個長江就是自己這一方的了,這個時候想要怎麼渡河,就可以怎麼渡河了。

    但是,打敗對方談何容易呀,畢竟長江天險不是浪得虛名的。

    我們選兩條說一下:

    1、偷渡長江的一般都是北方軍隊,他們對長江的情況環境是不熟悉的。甚至有些人上了船,都會暈船的。

    這樣在長江上打仗,基本上是不可能勝利的,船行起來晃晃悠悠,打起仗來很多人站不穩,大部分人掉進去就淹死了。

    2、長江的守軍,從小都是從長江附近長大的,人家對長江沿岸的特點都是很清楚的,而且常年在長江上練兵。

    這個情況下初來乍到的進攻一方,想要打敗長江上的守軍, 也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3、要對長江的氣象有一定的瞭解,比如:風向、水流這個都是可以決定著戰役的勝利的。水上坐戰不比陸地。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號稱百萬大軍攻打東吳,在曹操看來打敗東吳也就是彈指之間的事情。當時,孫權只給了周瑜精兵五萬,再加上劉備的一些軍隊,這些人不足十萬人。

    但是,周瑜自認為自己是可以打勝仗的,原因如下:

    1、曹軍勞師遠征

    2、曹軍不識水性

    3、水邊瘟疫常發,不熟知的人短時間內解決不了

    4、曹軍是進攻方不得民心

    5、曹軍對長江的環境不熟悉,對氣象的變化不熟悉

    ......

    所有曹操的弱點,都是東吳的優點,所以,周瑜覺得自己是可以打勝仗的,這就是東吳水軍的自家地盤。

    曹操大敗而歸,再也不渡長江了。

    所以說守方在熟知水性的基礎上,在對長江環境瞭解上,他們是完全可以做到以一敵十的,進攻的一方即便是在強大,也是很難戰勝守軍的。

    黃天蕩戰役

    但是,當他們到了船上才知道打仗不是這麼回事,這個時候想要打勝仗,就要靠對水流、天氣、風向等等自然條件的瞭解了。

    韓世忠選擇在大霧的時候,在順水的情況下,用小船進攻金兀朮的大船。小船的機動性比較好,掉頭、進攻、撤退都是很靈活的。

    當然了他們也有大川,直接用大船撞擊金兀朮大小船,因為他們對駕船技術不熟悉,只能被動挨打。

    不管是用大船還是小船,金兀朮只能是東躲西藏,連連吃敗仗!

    最終金兀朮選擇帶領殘餘部隊,藏到黃天蕩這個小地方不敢出來了,在和韓世忠交手的時候,金兀朮瞭解到韓世忠是他戰勝不了的對手。甚至在金兀朮看來,他的命肯定要丟在這裡了。

    但是,最後金兀朮還是逃跑了,他花高價錢收買了熟知當地地理情況的居民,讓這些居民帶著他從小路逃跑了。

    自此之後,金兀朮再也不敢到長江這裡來了。金兀朮這樣的名將都不敢輕易進入長江,其它的金兵將領就更不敢了。

    所以說在長江打仗是有很多想不到的意外情況會發生的。一般軍隊想要打過長江是不容易的,長江天險也並非是浪得虛名。

  • 29 # 我愛圓圓公主

    長江天險只是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說法,從來就在軍事上不成立。

    長江是第一大河,江寬水深,中下游都在千米左右寬,數十米深,對於農業文明的中中國人來說堪稱震撼,在中國文化上具有天限南北的地位。

    但從軍事上,守江必守淮。有淮河防線,長江可以串聯各大城市為襄陽合肥一線防線提供便利支援。無淮河防線,南方就要在千里防線分兵駐守,一點被突破就會全線崩潰。長江中下游並非平直均勻,有許多沙洲淺灘和石磯都很方便渡河。

    就歷史而言,正例三國魏吳長期鏖戰合肥,勢均力敵,北魏宋齊征戰淮河,南北對峙,宋金秦嶺大散關並立百餘年。反例則有樑國與隋隔江對峙被滅,南明隔江被清朝所取,蔣介石長江防線千里佈防被解放軍所破。

    所以長江天險絕非南北之限,秦嶺淮河才是南北並立最多的朝代邊界。

  • 30 # 十啞君侃談古今

    為何古代戰爭都強調長江天險?長江那麼長,別的地方不能渡河嗎?

    長江東起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西流匯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橫穿了整個中國。在古代時,長江歷來被兵家強調為天險,也因此許多國家王朝也是圍繞著長江而建立。

    1•渡江最好選擇———江淮

    兵家常言:“守江必守淮,攻江必攻淮。”江淮可以看成是整條長江的一個分界點,要想渡過長江最好的選擇就是江淮,這裡是南下的必經之地,也是統治者面對入侵的必守之地。中國古代只有常年氾濫的黃河被稱為災河,同樣水流量大的長江卻哺育了無數的魚米之鄉,這是因為黃河相對於長江來說河面更窄並且岸勢低、泥沙多、流速慢,因此才會時常氾濫,而長江河面寬闊,水流湍急,但在江淮的河面比較狹窄,淮河和長江在此地匯合水速相抵較為平緩,所以渡江最好的選擇就是江淮。

    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北伐要從徐州開拔,一是可以西進河南逐鹿中原,二是可以東進山東包夾京津,這樣做就是靠的江淮渡江得天獨厚的條件。

    2•長江———保護傘和眼中釘

    我們發現中國曆來的朝代,大多數只分南北,這其中包括更迭極快的南北朝,有唐朝的餘暉南唐,還有靖康恥後的南宋還包括後來苟延殘喘的南明政權。

    還能勉強地維持著和金、遼、夏這樣的少數民族王朝對峙的局面。原因就是這長江對於這些馬背上的民族太難過了,難過到完顏宗帶領的數十萬巔峰女真鐵騎都無法渡過,最後被韓世忠數千戰士困在黃天蕩,如果完顏宗不回去就只能被淹死在哪裡,最後還是挖了一條地道灰溜溜的回了老家。

    和親賠錢的懦弱王朝都能依靠長江之險退敵強大的女真鐵騎,長江對於宋朝來說是一道天然保護傘,對於那些北伐的人卻是眼中釘,肉中刺,飲馬長江對他們來說根本不是什麼豐功偉業其背後是望著滾滾長江的無奈和嘆息……

    3•渡江的條件

    既然不能因為長江長而隨便渡江,也知道了渡江很難,那如果一隻軍隊想要橫渡長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和準備呢?

    第一點,得有船,得有大船!沒錯打仗可不是平常一樣的小打小鬧,要渡江首先你要帶夠士兵吧,其次就是糧草錙重,普通的小帆船肯定不能解決需求,所以造一艘大的戰艦就是能否渡江的一個關鍵因素,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北魏拓跋燾就做的很差———拓跋燾帶著自己的鮮卑鐵騎一路從南殺到北,殺的劉宋政權屁滾尿流,但是當拓跋燾殺到長江邊上時傻眼了———沒帶船,但是能怎麼辦呢?

    第二點,有一段自己控制的水路!在船的問題上,曹操做的比拓跋燾好多了,為了一舉殲滅孫劉聯軍,曹操準備了很多的戰艦,曹操也把戰艦開到了決戰地赤壁,但為什麼最後失敗了呢?是因為“借”了諸葛亮幾十萬只箭嗎?還是因為諸葛亮七星臺借來了東風?這些都不是關鍵因素,最關鍵的因素是因為曹操沒有掌握一段水路,對環境不熟悉,如果曹操能知道東吳水域平緩不是特別湍急,他能輕信黃蓋將船用鐵鏈拴在一起?他能不知道自己的天敵是一隻只火箭?

    因為我們有暈船這個“基因”啊,暈船可能是將軍們都頭疼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所有北方人都是一視同仁,不管你在岸上啥樣,到了水上先吐一口再說,這吐不要緊吧還水土不服,拉肚子吃不下飯拿啥打仗?水土不服帶走了一條條北方生命,運氣不好了還有瘟疫爆發。所以啊要想渡江成功你還得不水土不服,綜上所述,渡江太難了!

  • 31 # 納蘭談史

    長江天險只是相對而言,冷兵器時期往往都是北方政權的實力遠勝南方政權,所以長江天塹凸現出了獨有的戰略價值,而北軍想要渡過長江天塹,有很多的渡江路線,但是大多數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軍事價值。

    如何渡過長江也是有講究的,長江沿線幾千公里,但最受兵家青睞的只有東、中、西三路。

    東部的合肥、淮南乃至蚌埠都是渡江的重要支點,但是東部渡江對北軍難度也最大。

    中線的荊襄地區也是渡江的重要支點,從戰略上來看,只要中線突破,不光切斷了東線和西線的聯絡,還使得江南丘陵門戶洞開。

    江南政權顧此失彼,東線和西線任意丟失一處,都會陷入極大的軍事被動,昔日的蒙古滅南宋,首先突破的就是中路襄陽,致使南宋政權門戶洞開,不出幾年就滅亡了。

    一是得先克服“蜀道難”拿下易守難攻的蜀地。二是西線地勢雖高易於順江而下,但水流不穩定,要麼過於湍急,要麼枯水,要待天時。

    東、中、西三路的歷史選擇不是因為只有此三條渡江路線,而是這三條路線最適合大兵團渡江,像合肥、襄陽等地能成為兩方兵家對峙之地。

    當然,這只是在南北兩方力量勢均力敵,或是實力差距不大的前提下才適用的沿江對峙,如果實力差距太大,長江防線基本意義不大。

    南方政權只能孤注一擲寄託於“守江必守淮”的路線,將所有的主力軍隊押在淮河之北的華北平原中心開闊地帶和北軍對峙、決戰,往往在徐州、淮北一帶就能夠確定淮河和長江的控制權,進而決定皇朝天下的最終歸屬。

  • 32 # 會意而忘食

    什麼時候說過長江天險了?只守長江是守不住的。守江必守淮。淮河才是天險。當年南宋能立國也不是守長江,而是守四川。否則從上游下來,長江天險有什麼用。所以長江從來就不是天險。三國時,如果真有赤壁之戰,靠長江保住東吳。也只是因為國小。否則那麼大的半個中國,靠長江怎麼可能守得住。

  • 33 # 旮旯山上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打仗都是打的後勤,,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工具落後,正常情況下,一百斤糧食運到前線可能不到三分之一,如果道路難走,可能糧草在路上就消耗完了,長江那麼長,能渡河的地方很多,但是守方為什麼只重兵把守要道的原因。比如以前攻打巴蜀從陸路必須攻打劍門關,入蜀的道路很多,除了鄧艾暗渡成倉(鄧艾本身因為補給差點全軍覆沒)成功外沒有其他將領再學他,原因就是蜀道難,補給跟不上。

  • 34 # 獨自成山

    長江之所被稱之為天險,主要是因為:

    一則,長江屬南方水系,常年水資源非常豐富,沒有之一;

    二則,長江上有地勢險要,水流湍急,下游水面較寬,但是水流量依然很大,若非渡口,搭橋不易;

    而黃河之所以不是天險,黃河屬於北方水系,水流量受季節影響特別大,有枯水期和汛期,且最重要一點,黃河冬天會結冰,一旦結冰,鐵騎如履平地,歷史上很多戰爭都利用了這一點。

    而長江,絕對沒有這種漏洞,如此一比,就明白,長江之所以稱之為天險,是實至名歸,歷史多次證明了這一點,只要守好渡口關隘,很難跨越。

    長江中下游地勢平擔,多是南朝的京畿重地,一旦敵人大兵集結,長途跋涉而來,大量守軍一定會守株待兔,以逸待勞,利用對方不善水戰,採用火攻,或者,半渡而擊之,敵軍想要衝破長江這道天然防線,很難。

    最好的突破口,就是從襄陽入手,佔領荊州,拿下巴蜀,屯兵,造船,訓練水軍,然後順流而下,由西向東,席捲而來,勝算也只是會大一些,但也不盡然。

    歷史上很著名的赤壁之戰,利用長江天險,典型的以少勝多,曹操差點魂斷雲夢澤,這就是歷史教訓。

  • 35 # 非非空

    好的,我來回答!

    看到這個提問,我首先想到的是一首宋代羅必元的詩:

    一登偉觀眇山河,

    下有將軍駐馬坡,

    不是胸中兵十萬,

    長江天險誤人多。

    長江險嗎?

    當然險,晉室受”五胡亂華”之擾,衣冠南渡,憑險扼守百餘年,令彪悍的胡人無可奈何。

    靖康之變,劫後餘生的趙構渡江南下,長江之險,令金兵鞭長莫及,延綿宋祚一百五十餘年。

    長江險嗎?

    當然不險!

    君不見,吳主孫皓據長江天塹,置鐵錐於江中,以千尋(一尋為八尺)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高枕無憂。可他沒有想到,王濬火燒鐵鏈,大軍勢如破竹,孫皓自縛而降,只落得“一片降幡出石頭”。

    陳後主叔寶,聞隋師進犯,笑對侍從說:”齊國來了三回,周兵也來了一回,不都灰溜溜地跑了嗎?我有長江天險,隋兵入能如何!”言畢歌伎縱酒,玩樂依舊——也是被縛就降。

    所以險與不險,只是相對而說的。下面我就互相矛盾的這兩種觀點,簡單分析一下。

    一,長江天險,在帆船木槳的冷兵器時代,確實是一種天然的屏障。

    長江全長六千餘公里,按現在的行政劃分,流經八省、二市、一區,是中國最大的河流。

    題主所提到的“天險”與“渡河”,按照我個人的猜測,應該指的是自北往南攻取,而非”朱元璋式”的以江南取中原之戰略。所以我就江南設防進行解析。

    六千多公里的長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巴蜀漢中之上游,荊楚之中游,吳越之下游。而巴蜀之上,自古乃人跡罕至之地,不僅通行不便,大兵團至此生存都是問題,可以不加考慮。

    長江流經巴蜀漢中,可以說是步步險步步驚,兩岸溝壑縱橫,河道峽谷密佈。從此過江入川,首先要翻過大巴山,而大巴山僅有的兩個通道劍門關和米倉道,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所以李白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蒙古取四川時,懼山路之險,繞道雲南迀回而得。

    就上游而言,縱不設防,大軍車馬輜重,遠途跋涉,渡江也是不易。

    再說中游。荊楚之地,與中原一江之隔,向來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讀史方輿紀要》中強調:“湖廣之形勢,以東南言之,重在武昌。以湖廣而言之,重在荊州。以天下言之,重在襄陽。”南宋末年,蒙軍在阿術的帶領下攻取襄陽,歷時六年,最後以慘重的代價方才取得。襄陽失守後,對南宋而言,也是敲響了亡國的喪鐘。

    正因為如此,兵家歷來在荊州、襄陽、武昌之地重兵設防,想自此渡江,又談何容易!

    下游即素有“魚米之鄉”的吳越之地了,江北有淮河做為屏障,所以有“守江必須守淮”一說。如果淮河失守,則只剩下依賴長江構築防線了。

    這段長江又名揚子江,江流雖相對於上游較緩,但江面寬度大為增加,寬處十幾公里,最窄處江陰河面也超過一公里。所以,在下游渡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有足夠的水兵和船隻。要知道,古代戰爭是靠木船風帆的,有了船和水兵,還要等待風訊,而風訊到來時,同樣也是江南設防的加固之時。

    退一步講,小部隊可以偷渡過江,但孤身深入敵境,在沒有接應、沒有後援的狀況下,只能成為敵方的活耙子,絕無拓展的餘地。成建制的軍隊,縱使突破防線,過江後又會面臨後勤給養、水土不服等問題,曹操當年欲取東吳時駐足不前,金將完顏亮兵敗採石磯,都是很好的戰例。

    但守住下游須有一個前提:蜀漢、荊楚之地——至少是荊楚之地不失,否則偏安東南一隅,遲早不保!

    二,人類製造盾之前,即有了矛。長江天險,也只是相對而言。

    楊廣等率師伐陳時,後主卻倚仗長江之險,依舊深居高閣,花天酒地。及隋軍深入,四處告急時,後主猶笑對左右說:“我有長江天險,隋軍又奈我何!”

    這時,大臣孔範說道:“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斷南北,今日隋軍,豈能飛渡?

    正是這種以長江為“天塹”的思維,使南陳君臣自以為高枕無憂,終日耽於享樂,致使迅速亡國。

    下面再以渡江戰役為例,介紹國民黨”長江天險”的不堪一擊。

    淮海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打算固守江南,與共產黨劃江而治,於是在宜昌至上海1800多公里的長江沿線上,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企圖憑藉長江天塹,阻止人民軍隊的南下。

    除了這一百多個陸軍師之外,他們還在長江沿線的安慶、蕪湖、鎮江、上海、宜昌、漢口、九江等地,佈置了大量的軍艦、炮艇,在南京、上海、武漢等分置300餘架飛機,支援陸軍作戰。

    此外,美、英等國也有軍艦停泊於上海附近,伺機阻礙人民解放軍渡江。

    海、陸、空協同佈防,加上長江天塹,被國民黨內的一些人認為固若金湯。

    可就這樣一個防線,隨著1949年4月20日朱總司令的一聲令下,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百萬雄師強行渡江,突破了國軍的江防,在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的進攻下迅速瓦解。兩天後,南京解放,一個多月後,解放軍進駐上海,並於6月2日解放崇明島——宣告歷時四十多天的渡江戰役勝利結束。

    在得悉自己精心佈防的長江防線被解放軍突破、十多萬軍隊一夜之間被全殲時,時任京滬杭警備司令、負責湖口至上海防線的最高長官湯恩伯頓足長嘆:“我就是放十萬頭豬讓共軍去捉,他們一夜也捉不完哪!”

    事實正是如此!但他所不能明白的是,豬沒有人的思維,它不知道順勢而為,它也就不知道在解放軍的強烈攻勢下舉手投降。

    所以,長江天險也好,天塹也罷,只是因人而設的。在正義的戰爭面前,長江也會站到人民的一邊。

    結語

    自古以來,憑藉長江之險,採取守勢者居多,比如孫吳、東晉、南陳、南唐、南宋等,但這些政權無不因在客觀上缺少戰略腹地、主觀上不能實施有效地進攻——或者以攻為守而迅速滅亡。這也或許就是古代大一統政權多是以北取南的規律,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唯一的例外,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能使明軍自南取北,也是因為客觀上元朝的政權已經腐爛透了,才一路勢如破竹。

    所以我對羅必元的“長江天險誤人多”頗為欣賞,更加崇拜毛主席所說的“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這句話。在優秀的軍事家和正義的戰爭面前,是沒有困難不能克服的,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天險一說了。

  • 36 # 董江波

    對古代國家的戰爭來講,長江確實是天險,而且是非常有利的天險。

    第一,關鍵不是渡河,是渡河後的補給。

    古代戰爭是,往往需要渡河作戰的,恰恰是不習水戰,水軍差的一方,而且,擁有了北方廣大的地區。

    比如,三國是魏國對吳國,就是如此。

    渡河沒問題,可過河後,這補給怎麼辦。你過了河,就是敵方的地盤了啊。孤軍作戰,那會死得很慘。

    第二,渡河的過程中,容易被對方偷襲。

    你大軍行動,還有大量後勤人員,對方如果不瞎,不可能毫無察覺。一旦察覺,渡河當中,以水軍對你迎頭痛擊,那絕對是傷亡慘重。

    這也是為何,曹操願意接受黃蓋來降的重要原因,最好對方內訌,這樣減少傷亡。

    第三,要想打贏水軍強大的一方,也只有自己發展水軍。

    這樣,以水軍對水軍,將對方水軍打散打敗了。於是,長驅直入,也不怕後勤補給斷了。之後,就輕鬆把偏居長江以南的國家,給拿下了。

    因此,古代中原王朝強大起來後,一定是先發展水軍,然後,再揮軍直入,收服長江以南的地方割據。否則,只有等待。

  • 37 # 煤花醉洛陽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何為母親河,就是孕育了中華古代文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源地,是自古就存在的一條流經數千年的文化長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將長江強調為天險,自然有其天然的險要之處。長江源頭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一路向東,流經八省二市一區共11個省級行政區,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貫穿了中國東西向,全長6397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從長江的流域分斷來看,自然之險自古存在。

    長江全流域可分為通天河段、金沙江段、川江段、荊江段、揚子江段等劃分,各段的水流域形勢各不相同,有水流湍急,有河谷寬闊,有落差較大等自然險要地勢,構成了長江之險。

    通天河段,是從當曲口以下至青海玉樹縣境內的巴壙河口,全長815公里,該段河谷較為寬闊,水勢趨緩,但多有沼澤之地存在,是隱形危險較為嚴重的區域。

    金沙江河段,是從巴壙河口至四川宜賓的岷江口段,全長2308公里,該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是長江最為險峻的地段,水面比降大,總落約三千米。險峻的虎跳峽,河段只有16公里長,而水面落差達200米,被喻為長江險中之最。

    川江和荊江段,宜賓的岷江至長江的吳淞口全長2803公里,其中宜賓至湖北的宜昌,稱為川江,全長1030公里,湖北的枝江至湖南的城陵磯,稱為荊江,全長340公里。該段為古道遊船執行的區間,適宜船隻的執行。

    揚子江段,江蘇以下江段又稱揚子江,江陰以下河段江面逐步變得開闊,向入海口呈喇形狀,江陰附近水面較窄寬僅一公里,而到入海口附近時江面卻寬達80公里。

    這些不同區段險要的地勢,成為長江的自然天險,為阻止長江的戰爭蔓延,起到關鍵性作用。

    古代戰爭受區域限制居多。

    諸候時期,各自劃地為政,諸候國土面積小,行政區劃散亂。一旦發生諸候國之間戰爭,多為區域性戰爭,遠距離跨越作戰能力較弱,多以步兵、騎兵、戰車為主,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已是行走極限,所以戰爭的區域大多限定在一定範圍,很少有跨越長江的區域戰爭,而長江就成為一道自然界線劃分了大江南北,將兩地分割開來。

    古代的軍隊渡河能力受到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

    最好的辦法河面窄就是遇水架橋,河面寬就要用船渡,水淺可以強行渡河,但這種運輸能力有限,而水上運輸方式也極易遭到破壞。

    水上作戰能力一般要弱於陸地作戰能力,所以再強的軍隊都怯於水上作戰。遇到江河最好的辦法就是躲避,不去涉及。

    古代的科技水平,對於長江束手無策,無異於小巫見大巫。因此在長江面前,唯一穩妥可靠的辦法就是不去逾越。這久而久之就被人們當作自然屏障而存在,在相當長時期戰略防禦上具有極高的安全性。

    長江的險峻,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戰爭已不再視為困難,能夠輕易突破,但在久遠的古代,一個長江能抵擋三個師的力量。

  • 38 # 大將軍威武K

    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長江雖然號稱天險,全長6300公里,是中國南北方之間的主要通道,自古以來的南北交流都離不開長江。不過是不是離開長江,南北之間的溝通就無法進行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歷史上至少發生過個別離開長江南北之間仍然進行交流的歷史事件。雖然這只是小概率事件。

    第一、蒙古滅大理之戰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十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大理國的戰爭。

    大理國的疆域大概是今天雲南省全部,四川省、貴州省以及越南的一部。蒙古軍從甘肅臨洮出發,

    取道四川西部山谷地帶直下雲南,用了半年時間行軍2000多裡,抵達金沙江畔,正式開啟了滅大理國的戰爭。

    偏安西南一隅數百年的大理國如何抵擋的住縱橫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僅僅一個多月,蒙古軍先強渡金沙江繼而橫掃大理國全境,徹底將其征服。征服大理國後,蒙古軍就在西南方建立了進攻南宋的重要軍事基地,此後的蒙宋戰爭中蒙古軍一度以此為依託攻入南宋腹地,成功避開了宋軍賴以依託的長江天險。

    第二,紅軍巧渡金沙江

    1935年1月中旬,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離開貴州西北部的遵義地區,準備北渡長江與川西北的紅四方面軍會師。四川軍閥劉湘擔心兩支紅軍會師影響自己的統治,於是調集重兵在四川、貴州之間的長江北岸嚴密防堵,東面的國民黨中央軍、黔軍、滇軍也迅速合圍而來,妄圖一舉將紅軍消滅在遵義地區。對此,毛主席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巧妙的在幾十萬敵軍的縫隙之間來回穿插。經過兩個多月的轉戰行動,紅軍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圈。可是北渡長江的計劃已經無法實現,為了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中央紅軍在三渡赤水後便做出了從雲南、貴州之間的金沙江北上的決策。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主力用7只小船全部渡過了金沙江進入四川,然後順著川西地區一路北上。11個月後的1936年4月,另一支主力紅軍——紅二、六軍團在賀龍、蕭克、任弼時、王震率領下也是渡金沙江北上的。

    巧合的是,紅軍渡金沙江後直到進軍陝北,所走的路線基本上和900年前忽必烈大軍南下的路線大致相同,波濤洶湧的大渡河、充滿死亡氣息的千里水草地都是兩軍走過的地方。

    然而南北之間避開長江進行交流的事情在歷史上終歸是鳳毛麟角,並且只是規模較小的行動,而且付出了巨大代價。蒙古軍征服大理國後,十萬大軍只剩下二三萬人。後來從西南出發進行大迂迴戰略攻擊南宋,到了湖南便因為後勁不足而停下,最終還是採取正面突破的辦法從長江上做工作。紅軍因為沒有渡過長江北上,一路經過的川西地區大部分不毛之地,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歷史上所有的北方征服南方、統一全國的戰爭還是從以長江為主要突破口進行。如晉滅吳之戰、隋滅陳之戰、唐朝統一嶺南和江淮之戰、清滅南明之戰以及解放軍南下,都是把工作重點放在了長江之上。

  • 39 # 庫洛洛3657

    按照宋史的記載,長江和黃河不同,不是處處可以渡。大軍渡河只能在十來個渡口渡過長江。但這些要地都修建了要塞城池。要一個個攻下要塞花費很多時間,只攻一個的話,南方軍隊也不傻,漫漫後勤道路都有可能被攻擊。即便佔據了一個渡口,也要多修戰船才行,不然打不過江南的戰船,這種耗費一般是北人花不起的。北方几次滅南方,都是需要在長江或直流上練兵造船二十年左右。

  • 40 # 南柯396

    什麼地方都可以渡河,但是需要知道的是,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長河,也是中國水流量最大的河流,如果想要向南方發展,就必須跨過長江。因為長江的江面很寬,部分河段水流湍急,地勢險峻,士兵渡河過程中很容易傾覆,所以有天險之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500防空導彈系統與薩德導彈防禦系統,究竟誰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