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半個南山人

    佛教說的無是什麼?

    佛教實際上就“無”的法門,因此佛教說的"無“,就是佛法。這一說法來自“有無功德”的故事。

    何謂“有無功德”?

    佛教說的空是什麼?

    什麼是“五蘊皆空”?

    “蘊”,意思為積聚,五蘊就是指的五種聚合,也指五眾或五陰。

    五蘊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就是指物質、山地、水、火、風四大基本元素聚合而成。

    受,五根觸及五境,內心領納為意,主要包括苦受、樂受、舍受三類。

    想,就是指的知覺、表象,乃至形成了概念,產生了種種想法。

    行,就是指行為或造作以及引發的心理活動。

    識,就是人心對外界事物的直接認識,這包括感性和理性認識。

    在五蘊之中,前一種是屬於物質的,後四種則屬於精神的。五蘊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 2 # 至神無跡雖微必貫

    無,不是相對的沒有,故老子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空,也不是相對的沒有,而是照見五蘊、萬法、萬物一如真空,但你能知道這個空嗎?肯定知道,不知道又如何知曉一如真空呢?

    既然知道,就說明能知道的這個靈知不空;但你又根本見不到這個靈知妙體,所以說是空。

    這個絕對的、不可見的靈知妙體的空,才是佛教所說的空;雖然是空,但也不斷滅,因為能了了常知,常知空的存在。

    雖然常知,但也不用你去知,因為本來就了了常知、了了自知,容不得你去知,如果你去知,反而是妄知,所以說常知無知,這個知而無知的無知,也就是這個靈知妙體的絕對之空。

    因為知而無知,所以妙體難測、不見其體,所以說是絕對的真空;因為無知而知,所以了了自知、常知真空,所以說是絕對的不空。

    只因為這個能靈知的妙體,和所靈知的空的妙體,是同一個妙體、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就像眼不自見而所見非眼,自體不能知自體,所以能見是空、所見亦空。

    因為自知無知,猶如眼不自見;因為無知自知,猶如不見而見。雖然自體不能知自體,但卻能自知自性、自知體性,也就是無知於知、知於無知的本能、本性,這個無知也就是空性,這個知也就是靈性,但無知於知、知於無知,也並沒有什麼不同。

    事實上一切萬物皆為這個妙體,這個妙體貫穿於一切萬物之中而一如真空,一切萬物皆為真空、皆為這個妙體。

    就像鏡中萬像皆為鏡一樣,根本就沒有萬像,只有鏡的存在,所以說是絕對的。只因為絕對的,唯有這個妙體、或圓鏡的存在,所以也就無法對立這個妙體、或圓鏡的存在,因此就是空的。

    所以,空是絕對的空,不是沒有,絕對的空只是因為絕對,所以才是空的;不是因為沒有,所以才是空的。

    雖然這個絕對的空體不可自見,但卻能了了常知自體的空,所以說是靈知不斷、絕對的不空。

    有一點需要說明,就是萬法、或萬物的空,就是這個絕對自體的空,因為一切萬法、或萬物皆為這個絕對的自體,就像鏡中萬像皆為鏡一樣,鏡中萬像的空就是鏡的空。

    所以,有時候沒有念頭的時候,就能體驗覺受到這個妙體的空,這說明這個空離開萬法、或萬物照樣可以獨自存在,但不要認為只有沒有念頭時的空才是這個妙體的空,更不要認為在萬念紛飛的時候就不能體驗到這個妙體的空了。

    如果到了一定的層次,就是在萬念紛飛的同時、或當下,也照樣能體驗覺受到萬念、或萬法、或萬物的空、或知而無知的空,而這個萬念、或萬法、或萬物的空、或知而無知的空,正是妙體的空,和無念時體驗覺受到的空一樣,都是這個妙體的空,而不是其它的空。

    這種在萬念、或萬法、或萬物當中、或當下體驗覺受到的空,才是真正的空,才是妙用的空,才是更加圓滿的空,而不是隻能在無念時體驗覺受到的、不能妙用的空,所以六祖雲:“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3 # 車一進二

    《壇經》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不是無。“無數”與“心中無數”是二,,不是一)。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相去?‘有’把‘冇’蓋投?也只成個支解宗徒!”“……”來源於《金剛經》。在沒有標點符號的古代,要從《金剛經》與《壇經》中讀出“……”來。非有大智慧不可!“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如’‘是’我聞一!)!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4 # 傳承古帖筆法章法的人

    佛教是從印度傳播到中國的,自唐三藏西去取經開始,帶回梵文佛經,翻釋又花去了十多年。但是,很難弄懂佛經的意思,也就是如何把印度的佛化成中國的神。

    佛教有一個好點,就是接受平民百姓,不管文化程度,只要能念阿彌陀佛數遍,就成為信徒。慈悲為懷是用漢語解釋給信徒的,梵文則難懂。所以容易被平民百姓接受,也就在中國紮下根了,實際上佛教徒不知道為什麼信佛。

  • 5 # 隨筆園

    凡夫之人,執著於"我"的存在,然後就開始追求“我的",就開始執著於"有”。佛教的空無就是針對這點所開的藥方,讓人放下我執。不過也僅僅是藥方,如果病好了自然是不用再吃藥了,那是連空無都要捨棄和放下。

  • 6 # 李志勇LZY

    遠古月日北蓋地軸旋陰陽;身在點上陰陽求四面八方;地面傾斜升渾天照轉赤道;日與水星日變月地近三星;東夏小歷道法自然時天理;西人修出佛物性正反哲學;佛教四大皆空有無憑自想;道家內有太極三生萬物高;新宣夜還形上學翻覆相對;困求多古不歸真新更混亂;差異元素週期構成各恆系;真天規地律物性人情理正。

  • 7 # 澤仁德喜

    “無”是對“有”而說的,至於“空”的意義,簡單說就是不去關注,對您而言失去意義的事物,可稱為“空”,譬如因為受到打擊,您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對很多方面失去了希望,這些方面對您來講,就是“空”了,而對於佛法來講,“空”大約有二層意義,一是指無常,意思是我們這個世界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無法持久的,都在遵循“成住壞空”的自然規律,於是就把這個規律稱之為“空”,“空”還有另外一層意義,把我們對佛法能夠闡述的,能夠言傳的,能夠思維的,稱之為“非空”,把超出一切眼耳鼻舌身和意識所能觸及到的的體會,和產生一切無常事物的根本,稱之為“空”,就像道家說的玄而又玄的“道”!

  • 8 # 胡代泉

    佛教說的無,空,是什麼?沒有什麼。我們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無和有相對存在的,他們是一體沒有區別。空和色也是一樣的相對而存在的,沒有區別。在生活中,修行中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不要執著有和無,也不要執著空和色。空和色可以互相轉換,空轉成色,色也可轉成空。空色不二,不二的就是自已的本性,故佛教稱不二法門。

  • 9 # 還照

    無和空都是人為安立的概念,對於有和色。無是根本的本來的沒有生滅的樣子,有是四大(地水火風)因緣生滅的過程。如水大(溼潤性)因火大(溫度變化)的三態。一切有都是在因緣條件執行變化中互相作用產生的,一切固有的形態都是執行過程中相對穩定的平衡態,最終都會在因緣聚合力疲勞後,消失分解成空無的狀態。無論動植飛潛山河大地,地球太陽還是三千大千世界。空就是色(色指物像或可感可知的事物),例如車輪與車軸間沒有空,就無法旋轉,房子沒有空就沒法安住,沒有虛空一切現象一切存在就無法執行並維持。所以空和色是一體的兩個面,沒有空就沒有色就更沒有一切的色用。《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及無苦疾滅道無智亦無得,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需要深入經藏有大智慧了才能參透。

  • 10 # 尋道底呢

    是講物,相,聲,圖,設有自性!是生死的!夲性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所以空,無都是心動的產物!無自性!!!

  • 11 # 確定性老張

    佛教說的無,就是“無我”。放下自己的動念,動念即乖。

    沒有了個人的動念,就剩下最客觀的現實,也就是實事求是!

    空,就是放下動念後,順勢而為,和事物融為一體的去執行。不要被肉身的感覺所牽絆,所謂四大皆空。

  • 12 # 一老沈一

    先說佛教的“空”。

    佛教的“空”,是指超乎“色相”現實的境界。

    《般若波羅蜜多真經》雲:“照見五蘊皆空。”

    《大乘義章》曰:“空者,理之別目,絕眾相,故名為空。”

    “空”,是漢譯名,音譯為“舜若”。

    進一步說,佛教認為,“空”是世間一切存在的真相。就是說,一切存在均沒有自體、實體及自身規定性。這種“自體、實體及自身規定性”,佛教稱為“我”。就是說,這個“我”,不是“你我他”之“我”。

    這樣,佛教的“無”,就好理解了。

    所謂“無”,是說“無我”。

    《涅槃經》雲:“殺空得實,殺於無我而得真我。”

    “無”或曰“無我”,就是前面說到的“一切存在均沒有自體、實體及自身規定性”。

    “無我”,也是漢譯名,又譯“非我”、“非身”。

    佛教,由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

    他出生於如今的尼泊爾南部的蘭毗尼園。由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組成的考古小組確認,其出生時間為公元前623年,80歲“入滅”或稱“圓寂”。

    喬達摩.悉達多屬於剎帝利種姓的“釋迦族”,所以被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他還被稱為“佛”或“佛陀”,意為“覺者”。在中國還被稱為“釋尊”和“世尊”。

    “釋迦牟尼”於35歲在菩提伽耶一株菩提樹下頓悟而創立佛教。

    最初的佛教,完全靠“佛陀”的口頭指令向下向外傳播。

    因此,後來便很難分辨哪些是“佛陀”說過的原話,亦或是他的弟子“覺”之後的感悟。

    這個時期,被稱為佛教的“原始時期”。

    不過,“佛陀”的“思想”十分明確。

    他認為,阿怛摩(我體)不存在,認為一切事物沒有不變的“我體”。

    人處在生死輪迴之中,而生存必有痛苦。

    根據“無常”、“無我”、“苦”這三種基本狀態,“佛陀”總結出“四諦”——苦諦,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集諦,貪為苦因;滅諦,苦因可滅;道諦,即滅苦之道。

    根據“四諦”,“佛陀”提出“十二因緣”——“無明”(無智)緣“行”(善惡行業);“行”緣“識”(心識);“識”緣“名色”(名稱與物質);“名色”緣“六處”(五感官與意識);“六處”緣“觸”(感官與事物的接觸);“觸”緣“受”(由接觸而產生的感受);“受”緣“愛”(貪愛);“愛”緣“取”(求取);“取”緣“有”(有生存);“有”緣“生”;“生”緣“老死”。

    如何擺脫上述生死輪迴之苦,“佛陀”提出“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佛陀”說,人經過“八正道”,即可證得涅槃,即“無業力無生死輪迴”的境界。“佛陀”強調,佛教接納一切人,不分種姓,不承認人與人之間有任何本質差異。

    “佛陀”上述論述,被稱為“佛陀教說”,是原始佛教的核心,也是後來佛教各派理論的根源。

    “佛陀”關於“空”的思想,經由“大乘佛教”作了高度抽象化的思辨性描述。尤其是以《般若經》作基本思想材料的佛教“中觀派”哲學所特有。

    到這一時期,“空”,分為了“人空”與“法空”。

    原始佛教時,已對於“人空”毫無異議——即通過分析虛假和合的五種物理和心理成分(五蘊)構成的人我,以證明並無實體的自我或靈魂。

    五蘊的“色蘊”,屬物理現象;其餘的“受蘊”“想蘊”“行蘊”“時蘊”,皆為心理現象。

    所謂“法空”,是說世間一切事物無非色心二法,“色法”與“心法”都不可能有自性,它們必然是相待的、依賴性的、有條件存在的,也就是變易的、無常的。

    因此,“空”,才是存在的本相或真相。

    但是,“空”並非虛無,而是指不能不依緣而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是《心經》的基本命題,所強調的,就是色與空的同一性,這種同一性是以“緣起”為基礎的。這也恰恰是“涅槃”與世間等同如一的道理所在。

    所謂“緣起”,就是前面說到的,“佛陀” 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性,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靈魂)的存在。

    “緣起”,是“空”的基礎,也是“無我”的基礎。

    《相應部經典》,是原始佛教的重要經典。

    其著重論述了佛教的無我論,認為“無常是苦,是苦者皆無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緣而生,因緣滅則滅”。

    這是說,世上一切事物都不會自生,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不是固定不變、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剎那依緣而生滅的。

    “無我”,也分兩類——“人無我(即人空)”、“ 法無我(即法空)”。

    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不僅“人無我”,而且“法無我”。

    小乘佛教則一般僅主張“人無我”。

    大致就是這些了。

  • 13 # 雲無相水無形

    佛教中,關於無的說法有很多,比如,諸念無常,人生無常,世界無常,相續無常,剎那無常……,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實無功德等等。

    多數情況下,我們把沒有特定規律,普遍規律,前念未停,後念以到,剎那剎那間的變化,對那些看似偶然又是必然的生滅,叫做無常。

    也就是說:人的思想行為,是不可恆定的,只是瞬間的相續生滅。

    對於四相說無,主要是破執著,通過破來說無,放下才是菩提道,才會見到如來的實相――不生不滅。

    實無功德中的無,專指貪著福報,把福報當功德想,以為福報就是功德。而功德又是什麼,功指功夫功課或工作,德指不為利已,專門利人,不以吃虧為損的思想。因此,福報與功德是兩回事。也就是說:你所做的一切善事,如果貪圖果報,只是將來的福報,若不貪著福報,才能叫做功德,就如虛空一般廣大深遠。

    雖然說眾生一輩子都是為有而奮鬥,而這個有在某種實義上說,也是無。

    佛教中關於空的說法大致有五蘊皆空,萬法皆空,緣起性空,因果不空,色即是空等。這些空中,除了因果不空之外,餘者皆是虛幻不實的,沒有一種可以用真相能夠表達。因此上,空的對立面,基本上就是宇宙人生的一種現象,它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甚至於佛的教法中,也是以有的面目來說,因此上,佛對自己所說的法,也是否定的。因為法的屬性也是空,無法用實相來表述,只能叫說法。這大概就是空的意思吧。

  • 14 # 弗學漫話

    空門幾乎是佛家的代名詞,所以說到空,幾乎任何人都知道,但要說到具體的涵義,人們大多就一本糊塗帳了。至於無,如果空懂了,無也就無須多說了。

    空的演化,從何而來

    空,在大乘佛教經典才出現的,向上追溯到無自性,所以空與“無自性”是互通的。

    無自性最初起源於小乘的部派時期,再向前追溯,就是小乘的“無我”,所以這樣一來,要理解空,就要了解“無我”。

    在原始佛教裡,佛陀直接告訴人們,人無我,這主要是從五蘊說來講的。

    五蘊總體來說,分兩方面,一是物質的,也就是色蘊,二是精神的,就是受想行識四蘊,組成人的,或者再延伸到有情眾生的,就是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構成的,是一系列因緣才構成了我們人這個本體,但是從人的構成上看,從物質到精神,都是不斷的變化的,生老病死,最終消亡,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存在,所以就沒有我。這樣看來,我就定義成了一個常一不變永恆存在的特性,而人沒有這個特性,所以人無我。

    但是對於人之外的外部世界,比如山河大地,是不是有一個常一不變的主體呢?原始佛教懸置了起來,到了部派時期,說組成人的,沒有常一不變的特性,沒有我,但是在法的世界裡,也是人之外的外部世界,有一個常一不變的實體,這就稱為法體恆有,也就是法有我。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承認人無我,但是不同意部派的說法,認為法也沒有一個我,即人無我,法亦無我。即無我,就是說這個物質和精神世界裡,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恆常的實體。

    那超出物質和精神世界之外呢?是不是有一個我,也沒有。

    所以,人也好,外部世界的法也好,都沒有自性,這個自性到了大乘階段常稱為“空”。

    所以說到空,就是講到無自性,就是沒有那種特性,而不是什麼都不存在。

    所以說,人空,法空,不是人不存在,不是法不存在,只是沒有那種常一不變的實體,而人與法的現象還是存在的,所以,性空妙有,或性空幻有,或者性空假有。

    所以,空,不是不存在(或轉化為另一種假有的存在),而是性空假有。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這是從物質層面來說的,色表示物質,空表示不斷的運動發展變化狀態,物質和運動是不可以分開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從精神層面來說的,受想行識指心理現象和意識,這些業神也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而在此基礎上的運動變化,也是依託於這些精神層次作為基礎的,不一不異的。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五十九》,初分多問不二品第六十一之九:

    「善現!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不可說有合有散。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如是了知,則能了知略廣之相。」

    沒有自性就什麼都沒有因為無所有,就不可說有合有散。注意這個什麼都沒有就是表示什麼都不存在。

    《般若經》說沒有自性,就什麼都沒有,沒有永遠不變的存在,就是永遠地不存在。這樣就顛覆我們的認知。以致於我們無法給現象世界找一個支撐點,我們將失去一個認識事物的唯一的身份標定。

    這是一個非主流的觀點,但是其理論根據也是實實在在的,如何圓融,是一個更加深入的話題,在此就不多說了。

  • 15 # 頭腦覺醒者

    佛教的空指的是不可視光,即人類肉眼看不見的靜光、冷光,也就是上帝的神聖心智,俗稱聖光與聖愛。之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主要是因為,上帝的聖光與聖愛,即上帝的心智,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唯一的智慧,唯一的力量,其餘的一切都是上帝將其不可視光、冷光、靜光分裂為可視光、熱光、動光而創造的。換言之,都是上帝及其創造的神靈依據聖愛的原則用光波進行思考而創造的。如:銀河系(地區宇宙)就是地區宇宙造物主邁克爾與地區宇宙母靈內巴丹尼亞共同創造的。地球人就是生命載運團用內巴丹尼亞母靈的生命要素催化無生命材料創造的。地球人的心智就是七重輔靈用內巴丹尼亞母靈的心智創造的。地球人的思想調解者即高我就是宇宙聖父的神聖心智分裂而成的。既然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終將回歸空。這是因為,空是永恆的,色是短暫的,空是真實的,色是虛幻的,空是造物主,色是被造物。所以,不論是礦物、植物、動物還是人類,要想永生,都必須逐級從色即物質變成空即精神。地球和人類從三維度揚升至高階四維度和低階五維度是從色向空邁出的第一步。

  • 16 # 掠過叢林的風

    佛教說的"無、空",是悟透生命本質的大智慧。

    凡俗之人生存在一個"有"的世界,常常充滿了虛榮心、自尊心、好勝心。為了所謂的"面子、虛榮",活得異常的辛苦,艱難。這就是"我執"。

    怎麼樣面對自我,看待自我?

    東方的佛學是從人類的起源上分析這個問題,那就是"空"。同樣,東方的道學提出了"無"。

    生命來自何方?

    ,那就是"空"和"無"。

    只有徹底地認清了這點,我們才能更客觀地認知自己,接受自己,才能夠放棄無意義的"執著",才能夠接受真實的"自我",心靈才能得到大自在,大自由。

    整部五千年的文明史,都在向我們闡述一個道理一一"謙虛"。

    這幾乎成了人類精神修養的最高境界。

    凡此世間,一切的狂妄自大的人,最終都走向了失敗。

    而一切的謙虛的、謹慎的,最後都走向了成功。

    這中間都含著樸素的真理。

  • 17 # 劉151758015

    我們普通人印象中 無就是什麼都沒有

    空就是空無一物 但是在佛教體系中

    無和空主要破除你對有和常的執著

    當你遠離兩邊 分別執著時

    自性光明自然顯現 這個才是目的

  • 18 # 大海lzd

    佛家說的無,空,就是人造的佛,借佛說話,這個借佛說話的所謂佛經,感覺奧妙,可是沒看透本質,拐彎抹角,囉囉嗦嗦,也沒說清楚,這個無與空的客觀規律,就是哲學所說的,存在是相對的,就這麼簡單,真理也是相對的,

  • 19 # 仙佛神光

    佛意思是物質世界是空無的,因為都有更基本的物質組成,且不斷變化變動中。佛追求的實有是永恆♾不變的,無分別性的。人類就是在“分別性”的魔海中淹沒的生命。

  • 20 # toutiaouser007

    一切宗教都是糊弄人的,再無非弄套理論、弄幾個玄乎的詞好籠絡教眾。但是又有人沒這個不行,否則精神會出問題,高階生物都需要精神上有所寄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謊言重複1000遍會成為真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