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管是平臺還是媒體,不管是什麼觀點,不管是古人還現社會,只要觀點一出,都會遭到批判和貶低。批判成了時髦和常態,這是為什麼?

10
回覆列表
  • 1 # 專剝水軍二鬼子皮

    某人問:【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死文化”還是“活文化”?】

    灑家曰:

    保留著華夏文化傳統的、儒家文化圈中的東亞四小龍和日本,已經用最快的速度追入了世界發達陣容;而砸爛並拋棄華夏文化傳統已長達幾代人的中國大陸,反而在磚職落後著。

    你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死文化還是活文化?

    知道啥叫“軸心時代”和“軸心文明”不?灑家就給逆向民族主義洋奴們科普一下:

    【德國哲人雅斯貝爾斯有一個很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

    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

    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型別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那些沒有實現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雖規模巨集大,但都難以擺脫滅絕的命運,成為文化的化石。

    而這些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

    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過頭去,看看軸心時代的先哲們是怎麼說的。】

    ——摘自《百科 軸心時代》

    也就是說,凡能傳承至今的軸心文明,都是已經“超越和突破的不同型別”的傳統文明。

    尤其是西方和華夏的傳統文明,都絕非腐朽沒落淪為糟粕垃圾了,而是都能夠與時俱進為現代文明的。

    不信?

    你去歐洲根本否定古希臘文化,基督教文化試試?

    你去東南亞根本否定佛教文化試試?

    你去中亞西亞根本否定伊斯蘭文化試試?

    你讓他們放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全盤外族化試試?

    某人再問:

    【四小龍和日本能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世界發達陣容,是靠西方影響還是靠傳統文化?】

    灑家再曰:

    這絕不是非此即彼、二必選一的問題。

    而是不可或缺、相輔相成、與時俱進的問題。

    比如:跟東亞五龍條件類似的國家民族,多了去了,

    印度被西方殖民了二三百年;

    非洲、東南亞一些國家,受西方制度文化的影響,都不在東亞五龍之下;

    尤其是拉丁美洲,不僅制度文化,連人種都西化數百年了。

    他們的成績,咋就遠不如儒家文化圈中的東亞五龍捏?

    還不是因為,包括儒學在內的中華文化底蘊的一流優秀?

    為什麼,在整個儒家文化圈中,除了幾個共產地區,統統進入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陣容?

    為什麼,當今世界五大文化圈,除了先已發達的西方文化圈,在後發的國家、地區中,只有儒家文化圈中的亞洲五龍,能以最快的速度衝進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

    其它文化圈的國家咋就不如捏?

    還不是因為,包括儒學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一流優秀?

    人們不是總談“軟實力”麼?傳統文化底蘊,正是一個國家民族最基本的軟實力。

    現在,鐵的事實已經證明:

    在西方文化圈之外,最適合嫁接縣政民主、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恰恰是以中華文化底蘊為軟實力的、中華文化圈之國。

  • 2 # 亞洲人

    首先,好多東西是不容批判的。我個人喜歡批判成為常態化。也有人批判我,正好讓我反思。社會也需要互相批判,我理解這就是文化多元。

  • 3 # 問路石a

    傳承是否得以持續,並不在於有沒有批判的存在。這個世界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始終都是共存的,矛與盾共同組成了世界。

    傳承的生命力在於傳承的本身,符合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了事物的進步,其傳承就會繼續。

    批判的存在不僅不會阻斷這個過程,反而會促使其生命質量變得更好,生命力更強。

  • 4 # 申子辰100

    哲學裡有個詞兒,叫揚棄,學點哲學都知道。當懂得揚棄,學會批判糟粕,繼承精華,批判成常態時,必然會有傳承,發展,發揚光大。

  • 5 # 枉然人生春如舊

    批判的批判,是事物不斷髮展過程的常態,也是延深、修正、精準繼承的表現,沒有批判哪有互為批判的發展,"百家爭鳴"就是批判與繼承、修正與發展的過程體現。

  • 6 # 老孫頭電話

    對普通百姓來說,這是好事,到底有地方讓人一吐為快了。當然,這其中也不乏為批判而批判的槓精。不過,這種批判當左右不了決策機構的決策,老話就說過:聽喇喇蛄叫就不種地了?

  • 7 # 智慧主體

    實際上是無一不被抬槓,批判不是批評,它是對我們所聽到的或看到的觀點進行系統性評價。潛臺詞是我對你的想法感到好奇,有興趣進一步瞭解,這反而是尊重對方的一種表現。不值一駁,不予批判才是對對方的蔑視。

  • 8 # 載酒江湖笑瞰河山錦繡

    如果滿足於現在,就不會有將來。如果現今社會就是最合理的結構,如果現在就是最圓滿的,那我們就一起偉光正,高大全。可,現在所有的現象都是"最圓滿,最美好嗎?你確定已經不需要批評,監督,建議,促使現今社會形勢向更好改進?你能確定嗎?那我們現在做的精準扶貧在幹嘛?那每年召開的人代會,政協會在幹嘛?

    現今無一不批判,說明我們現今問題多多,我們正通過批判來提出問題,從而改進,加以解決。

    至於傳承,絕不是對歷史的全盤吸收,而是有針對性的改進。孔子的儒家學說,不改進,不解讀,何來的孟子,何來的朱熹?

    否定批判就是否定前進。提出問題的人不知是思想淺薄還是要開歷史倒車。這些都不關鍵,關鍵是,寫的這些,提問者能否看懂。

  • 9 # 大道至簡明心見性虛無

    因為任何一種觀點都帶著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並不能真正的客觀公正的評論其事務。古代的觀點經過N多年N多朝代的政權更替早已經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了,而現代的觀點又帶著太多的急功近利和精製的利己主義思想。別忘了,世上的一切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如果某一個觀點或行為沒有反對聲音,只有一片贊同讚美聲,那可以肯定的說,這個觀點或行為絕對是扭曲的異態∽病得更重!

  • 10 # 溫和的長者

    一種言論代表一種思潮,一種現象代表一種狀態。利益之爭在達不到暴力傾向時,口舌之快會像收割機一樣,讓輿論發生有利於逞口舌之快的人。網路上批評一切,打倒一切,否定一切,貶低一切的常態,並非時髦,而是各種群體、各種階層、各種思想之間,為把持話語權,為出人頭地,為不同利益,而發生的殘酷且不可調和的利益鬥爭。這種內鬥內行窩裡斗的傳承從古代就不新鮮了。

  • 11 # 橫戈瀟瀟

    批評成為常態,是社會的寬容與進步。一個噤若寒蟬的社會,如清朝時期的文字獄,容不得半點雜音,難道不是老百姓的災難嗎?人的認識有差異,觀點自然不可能一致,站的立場、代表群體利益的不同,必然引來爭論、乃至批評,是很正常的事情,除了惡意、鑽牛角尖者,批評成“常態”可以理解,但與“時髦”並無如何因果關係。

    “真理越辯越明,道理越講越清”,只要觀點正確,批判了,又怎樣,清者自清,正者自正。一些利益既得者總髮表一些驚世駭俗、違反常理的言論,一些公知仗著話語權不斷髮表的無恥讕言,一些作家昧著良心把道聽途說的、臆想的事情寫成日記在國外發表,一些電影工作者以重大題材獻禮為名、夾帶私貨、以錯誤的站位、扭曲的劇情表現真實的歷史,這些,難道不能批評、批判嗎?

    批判,也是一種工具,看掌握在誰的手中。魯迅對舊社會醜惡現象的批判,激發了世人的覺醒。大眾對一些冤假錯案、弱勢群體受苦喊冤事件的批判,往往引發更大關注,為這類群體幫了大忙,正義得到伸張,這不是很好的積極、充滿正能量的效果嗎?

    當然,我們反對無謂的批判,不講任何原則的、逮誰咬誰那種無理取鬧的批判,那樣的批判,只能增加社會成本、行政成本,說其圖“時髦”,也不為過分。不否認,有這麼極少類的人,可以口吐蓮花,把黑的說成白的,能蠱惑一部分人心,以批判之名,顛倒黑白,搬弄是非,這當然是大家排斥的。

  • 12 # 綠緣56623161

    謝謝題主邀請。談一下自己的觀點,供眾家批判指正。 誰說如今無一不被批判?!誰說有了批判就沒有了繼承?!我們國家一直在批判中繼承,人類社會一直在批判中繼承,不是嗎?在繼承中批判,和在批判中繼承都是主流。對某一事物的批判是觀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同角度就存在不同的觀點,本來就正常。只有在批判中的認識才是更高一層的認識,所以批判是正面的和正能量的。批判更不影響繼承,只有對所繼承的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做到真正的批判,批判是來自繼承的,不想繼承的批判,批判是無目的,也是無思想的,所以也不是真正的批判。因此,無一不批判只是一個偽命題。只有相信,才能有繼承,若想繼承,必須通過批判找到事物的本質。脫離了批判,也就失去了尋找真理的武器,不以繼承為目的的批判,是空虛的吶喊。真正的批判與有原則的繼承是對立統一的,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否則,人就還在爬行中。不能為繼承否定批判,也不能用批判去否定歷史積累的價值。創新是本能,批判是永恆的,敢於批判才有創新,批判必須成為常態,而批判就一定是為了更好更有效的繼承!

  • 13 # 無為0517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如今社會雖不是無一不被批判,但批判的事物也確實不少。

    無論什麼問題都是雙方在網上互噴,比如對於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認識,大多呈否定態度。還有對於普通話的不斷質疑與不屑,聲稱粵語才是漢語的正宗。再有對於中國傳統醫學的鄙視與否定,以及對於京劇藝術因不理解而產生的偏見與謬誤,還有對於老北京城真正價值的不理解以及兒化音的意義就重要性。等等等等。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不想多說,日後世人自有公論。

    對於普通話,我以為是任何人也動搖不了其地位的。其在清朝即為雅言,民國為國語,今臺灣仍為國語,當代為普通話,其傳承是一脈相承的。

    京劇稱為國劇亦是實至名歸的,不瞭解者的妄自菲薄亦是毫無意義的。中央臺播放的依然是傳統京劇,票友們唱的也依然是傳統京劇,而且京劇不會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會消亡,他們只要瞭解些京劇的歷史,就會理解此點。

    老北京城的價值,包括它完整的城摟和城牆,中國傳統的城市,名列世界奇蹟之一是當之無愧的。

    對於漢語的兒化音,並不是北京獨有的,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如此。沒有兒化音,有些事物便表達不準,是精緻準確而非多餘而己。即便在文學作品中,兒化音也是大量存在的。對此有異意者,只能說是少見多怪吧。

    其它還有許多,不一一例舉了。

    以上現象的出現,與如今社會生活的氛圍、風氣、道德取向、價值判斷等等有很大關係乃至一致的。至於說到所謂傳承,也只能是無語而已了。

  • 14 # 王的日子

    這個問題發現得很仔細。也覺得是當下一個人最該重視的社會現象之一。舉一個例子。我女兒二年級的時候,老師說讓他們帶課外讀物到學校,做一個圖書角。接下來部分家長身上開始分泌雞血了:阿衰的書裡有給人起外號的,不該讀;米小圈的書太消極不能讀;安徒生人品不好不能讀;還有的說外國書不能讀……最後這個圖書角就堆了一堆三字經百家姓……就是沒人建議哪本書可以讀值得讀。胡亂批判是一種新興產物。批判之力本身是一種破壞力。破壞從來都比建設容易。現在是一個自媒體時代,所有進入平臺的人都能發表意見。自媒體讓發表意見的門檻變得特別低。批判的低門檻讓每個人都可以來上一個意見。好比鄉村晚飯後的勞動人民討論國家大事——不懂裝懂,死倔地堅持毫無價值的個人意見——以獲取自己內心的精神勝利的需求。去精英化,是胡亂批判的重要起因之一。批判和意見有本質區別。知識豐富和經驗豐富,以及前瞻性等儲備和能力構成的精英組織或個人,如今也是被批判的物件。“知識分子”成了貶義詞。對“知識分子”的批判曾經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也立刻證明了這種荒唐。如今又有這種苗頭——以愚忠為基礎無知至上,批判也變得毫無價值。只要圍繞著那個原則,就可以一派胡言,睜眼說瞎話。精英的沉默,是文化倒退現象,也是胡亂批判的惡果之一。有些批判,根本就不算是一種批判,而是帶有某種意圖的貶損、詆譭。這比胡說八道更過分,他們對某種事物、事態的健康良性發展起到相反的作用。而這種情況最多——故意丟掉理性,帶著偏見,被某些見不得人的利益驅使著做出的破壞性行為。還有一種批判,是隻要你沒跟他站在一起,張嘴就罵。更甚者是以“愛”什麼什麼為名。令人瞠目:這到底是哪一種愛!凡沒跟他站在一起的,全是敵人。這已經超出批判範圍,而是設法打倒。他們通常是極權的爪牙。迴歸理性是早晚的事。因為這種混亂的局面一定會帶來一個荒唐的結果。(不再繼續展開)

  • 15 # 楓香坪

    如今無一不被批判!當批判成常態時還有傳承嗎?

    如今無一不被批判是不存在的,今年的疫情防控,中國取得了世界上最成功的重大突破,這是鍾南山老人,帶著他的團隊,敢醫敢言,黨中央的高精排程,為人民立下了歷史性的豐功偉績!連這些全世界歷史性的豐碑都要去質疑,那還是一個正常的人嗎?;鍾南山院士沒來武漢之前,確實有些不如人意,差一點釀成大禍,在短時期說了一下,難道又有什麼不應該嗎?

    當批判成常態時,那是又有一個偉大的時代即將到來,它不僅僅是傳承一個偉大的歷史使命,它還預示著開創一個偉大的世界未來。只要中華民族精誠團結,中國和世界人民就有美好的未來!

  • 16 # 王高華9999999998

    批判成為常態是社會的進步,封建社會的帝國皇家,閉塞言路,獨裁專制阻滯社會發展。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言論自由是社會的進步。

    啄木鳥嘴硬,嘟、嘟、嘟,死磕的是害蟲;烏鴉嘴鼓譟的不好聽,吃的也是蟲;喜鵲鬧梅雖喜慶,但春天也不是她喚回的。籠中巧嘴八哥,討巧賣乖是為美食。批判要來點乾貨,因此批判不是侃大山的賣弄,不是油腔滑舌要大嘴,不是無原則的王婆罵雞,更不是東風東倒,西風西倒的和稀泥。批評要有原則,有底線思維。

    原則是有的放矢,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實事求是的批評。批評的目的是向善,向進步發展。批判不能夾帶自已的私貨,進行人身攻擊。還是那句話:治病救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批判作為一面鏡子,既照別人,也照自已。公則明,忠言諍語弄的臉紅,心驚魂醒,免得身受桎梏。所以要想堂堂正正的幸福久遠,須謙卑的接受評判。

    批評的目的純正,共同進步!

  • 17 # 春臺96245986

    說的有點“過頭”了吧!不要說“無一”不被批判而否定一切。社會事物發展都是“精神與實踐”相互“交錯交替、提高延續”辯證發展的。辯證就是“事前辨析原因,事後考證結果;因果對照除弊興利提升又生新原因等”辯證迴圈發展的,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有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40章》,是說:因果都有向反向運動的確定性即“物極必反”;因果都有經過”用新弱勝舊強”的轉變過程,沒有過程就沒有質變,故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果轉變都是“有生於有延續”和”新有生於無提高”的結果,即”因生果”優質延續與”果生新因”提高發展。如新冠疫情世界每天新增數到最高時,才是“拐點”(現在像是還沒到),新增數拐降,而抗疫力重生拐升(如中國抗疫之力已經重生);而新升降接近相交時是”交點”,降者中斷即疫情消失,而抗疫力壯大提高成為新應對疫情的大跨越式發展。又因“拐交”點都在兩對應起伏曲線的中點,故古來稱為“中庸”之道。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會有都錯無對”無一不被批判”,也沒有全對無錯的“全都肯定”。這種“辯證思維方式”即不需要“不及”拔苗助長,更忌諱已“過度”還不知停止,而都能認知拐交點”限度”的規定,能適度而轉,限度而變,才是認知掌握辯證思維的核心技能。大家說是吧?

  • 18 # 使用者今山雲水

    言論自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國家盛世的氣象。傳承離不開批判與反批判。

    有看法,無論正確還是錯誤都敢暢所欲言,是政治清明的表現。即使是胡說八道。即使是毒草,放出來,長出來。總會有人能識別,我們應該對正義對真理有自信。

    那種認為普通人,文化低,只能閉嘴聽專家學者說教。是反動權威的惡霸作風。在他眼裡,引領社會風向的人長他們,不是大眾。他們才是真理的化身。這種狀況極易出現歷史不能在制衡中,出現偏差。

    為什麼近年常有被人們不恥的“磚家丶叫獸”出現低階錯誤。就是這些人被捧上聖壇後,已經不食人問煙火。被老百姓看不起。而且他們還把眾人的意見當胡說八道。

  • 19 # 外星人8848

    當批判成為了常態,說明這個社會很民主、很開明,說明人們普遍有獨立的思考。善莫大焉。

    批判是烈火,可以煉出真金;批判是大浪,可以淘沙。經得住批判的東西才是好東西,必定被傳承。反之,終將被淘汰。

  • 20 # 八月中天

    不是批判,是嘟囊、是抱怨、是展示傷口、是旁敲側擊、是指槡罵槐、是嘻笑怒罵, 見臉色一沉“倏地尿了褲子”。[大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培養十七年花幾十萬元創造出一個打工者,這甘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