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自己愛誰誰

    文化的傳承是我們能決定的嗎?我們認為哪個好就可以用哪個?出處找不到了嗎?該是啥就是啥!

    一直學的用的都是“斯人”,怎麼突然就變成“是人”了?

    毒教材事件剛剛塵埃落定,又冒出來這個“是人”,賊心不死!

    好比李寧的倭服設計,居心叵測呀!

  • 2 # 不惑而惑009

    我們七零八零後作為華人中接受義務教育的一員,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幾首或者幾句形成肌肉記憶的詩句或詞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就是其中非常經典常用的詞句。

    參考亞聖孟子之前的聖人孔夫子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以及後世范仲淹的名句“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微斯人,吾孰與歸!”斯可以代指這樣的人、這種人,其有點兒專指意味,感覺無論氣勢還是合轍押韻上“斯”要比“其”更好些!

  • 3 # 神秘水滴hM

    對於斯人與是人之爭,本人認為還是斯人更好。古文多以斯人云,是人好象是近代白文。

  • 4 # 我在天空看你們

    可悲的點是用現代人的思維去探討古人用語的習慣!就是閒的!

  • 5 # 木木才是林

    我不知道哪個更好,只知道在讀書時課本上就是“斯人”。到今天也就認“斯人”。

  • 6 # 愉悅的清泉NK

    斯人,堅決不妥協,現在的課本裡很多多音字被變成單音字就是向錯誤妥協,不能縱容這種風氣

  • 7 # 指尖繞泉

    全國除了人教社出版的教材一直用的是"是人",其它的出版社出的教材大多是"斯人".就這麼回事!當年很多省份用的語文教材並不是人教版的!本來就是各個出版社兩個版本并行,除了斯人和是人外,還有好多這種情況的,人教社非說大家都學錯了,還非要扯上曼德拉效應那就是扯蛋了。要怪就怪出版社和專家學者治學不嚴謹,首先從源頭自己沒有統一意見,因為不管是斯人還是是人,在歷史長河的古籍中都是見得到的!人教版強勢你學錯了,他自己一直都是"是人",只不過是個強調自己的權威性罷了,都散了散了......

  • 8 # 北國菊

    同義詞,沒有哪個合適哪個不合適之說,沒有爭辯之必要。

  • 9 # 宇宙獨苗

    “斯人”是“這個人”的意思,

    “是人”是“像這樣的人”的意思。

    語義不同不可混淆,前者特指,後者泛指。

    作者原意應該是“是人”。

  • 10 # 此心永駐清光裡

    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說不可能是“是人”,因為講不通,我覺得你就算課本找不到了,也麻煩先去查查字典。此外,自己的記憶就那麼準確嗎?那請快速回答,當初學的杜牧的《山行》,其中一句是“白雲生處有人家”還是“白雲深處有人家”?

    我在想大家之所以記憶出現了偏差,也許是因為“斯人”看到的太多了,印象中影視作品好像都是“斯人”,反而“是人”出現的頻率較少。以我為例,如果“念”出聲音來,肯定是“是人”順口,因為當初學的時候就這樣背的,但如果讓我“看”,那“斯人”會覺得更熟悉,因為滿眼都是“斯人”的版本。

    也或許當初某個前輩平翹舌(sī和shī)不分,所以搞混了,于是“斯人”流傳至今。

    其實沒什麼好爭的,現行課本上規定哪個就是哪個,你非要擰著那就扣分唄。

  • 11 # 博學小貓Ai

    我認為:斯人是更好的。有句話叫“這人很斯文",就是說這人文質彬彬,做事說話穩重。也反應一個人的修養和見識深!是人也覺得行,不過象有點平俗,又隨流!是人不是其他!要知道被降大任的人終究是一位高智慧的人,是要被世人尊敬的,這樣就更應該用“斯人”。

  • 12 # 河北加菲貓

    學習的年代比較久遠了,距今已快40年,曾經的課本早已賣了廢品。我的孩子們也已成人。但是記憶裡是“斯人”,當時是河北出版的人教社教材。我認為這只是當時課本版本的不同,編纂人員的更改所為,由於時間跨度較大並非什麼曼德拉效應。

    斯人,那個人;斯,此也。這是當時的記憶,也是當年所學。

    是,其本義為正,直也,從日正。形容對、正確,引申為應答之詞,表同意、贊成、服從等。作代詞時,通假同“時”。這時候,可以假借才表示這,這個,這時。

    事實上用那個字都相差不多,對於古代語言環境也不甚知曉,但對於現代人來說用那個字都成,畢竟現在的語言環境要比古時豐富的多。要問那個字才是正解只能回過頭去問一問先秦時期的孟子老先生了。早先上學時的課本在扉頁上面都印有編輯老師們的編纂說明,會根據一些條件對原文作相應改變,來適應教學環境,也就是說他們會對原文做出編輯取捨。

    近年來,語言工作者們都開始熱衷於更改中國漢字的讀音工作。比如早年學習過的成語,懸崖勒(le)馬、證據確鑿(zuo)等等,現都被改作懸崖勒(lei)馬、證據確鑿(zao)等等。還有,比如古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讀音,原課文下面注釋會告訴為了押韻“斜”古詩讀“xia”現在讀“xie”,不勝枚舉,這些還可以想通,畢竟現在推廣標準讀音,普通話。但有的確有待商榷,比如“蕁麻疹”一詞,原指一種疾病,指徵為如被蕁(qian)麻蜇了一樣,患處痛癢難忍。現《現代漢語大詞典》裡讀做“蕁(xun)麻疹;還有“霰彈槍”一詞,原指一種兵器,可發射如同“霰粒”彈丸的槍械。霰(xian)指天氣現象,天空降下的一種直徑約2-5毫米白色不透明的圓錐形或球形的顆粒固態降水。現《現代漢語大詞典》裡讀作霰(san)。這些,就本末倒置了,可以瞎讀還需要上學幹什麼呢。

  • 13 # 詩意柳葉1O

    斯人更準確,台灣人應該更能給出準確答案。而且中國以前有稱呼人為“這斯”的,還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個詞用處廣泛,是代指詞。

  • 14 # 冷泉26

    一說古文,大家就會想到什麼“之乎者也”啊,什麼“斯”啊,什麼“曰”啊的,說“是”,很不古文,頂多就是一個白話文。

    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就感覺順口,如果是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怎麼聽怎麼別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像我這種感覺。

  • 15 # 李廷明5

    “斯”較活泛,較雅;“是”較實,較通俗。

    兩字義雖可通假。

    若不同作者用孟子的話,許將“斯”寫成了“是”,或“是”寫成了“斯”。不可太責。

    因我知其意,講得通,罷了。

    而孟子之原話到底“斯”或“是”,歷代久遠,不可稽。

    然似乎不太要緊。

    而中國有古藏書家,有著名古籍出版社古版本,查閱印證,似可行。

    中國有考文字之古之專門家,易解此字孟子原句之疑難也。

    我曾讀課本“斯”,今聞“是”。前我讀錯,今讀對?前我對,今讀錯?前、今皆無錯?

    二必居其一?

    不怪人我,只書版本不同?

    倘非課本,“斯”、“是”似可調和。

    課本,天下學子,須統一。

    字異,當應注釋,何以“斯”?何以“是”?

    不至誤會乎?

    或前人刻字誤,宜訂正孟子原字,盡符古籍字。不可錯?

    倘別一作者引孟子“斯”、“是”別於孟子字,當別論。

    尊重古籍亦尊重古人、亦尊重先人文化為新時代推陳出新用。

    準確恢復古籍原貌方能借鑑。學子、古籍研究者知之。

    倘歷來古籍存兩種,仍之。從古。

    兩者辨,今一,擇優者。

    聞人言,清人編前人古籍,有改動。欲準,清人前古籍較真。

  • 16 # 乙己

    孟子原文是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只能“為往聖繼絕學”,不能代聖人立言。

  • 17 # 生升泉

    我認為“是人”比“斯人”更好,原因有三。

    “斯”和“是”都可作為代詞,“故天降大任于是(或斯)人也”句中到底用哪個字更好,我看用“是”更好,原因如下:

    一、兩字作代詞時都有“這”“這個”之意。“斯”多於“物”相連,如“登斯樓也”“斯是陋室”等等;“是”多於“人”相連,如“是人”,“是人之觀非也”。

    二、“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這句話是孟子關於一個人成才的“過程”的精闢論述,一段話全是關於“人”的,因此也應該是“是人”。

    三、“是”具有“肯定”之意,而“斯”沒有,“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就話是肯定句,因此“是人”更好。

  • 18 # 2022年7月

    找到古籍,看看古籍是怎麼記載的,再說是哪個字更合理,比如說當年的“後母戊鼎”和“司母戊鼎”,到底是“後”還是“司”

  • 19 # 丁甲爾丁

    一直就背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斯人特指要接受大任的那個人!于是人是個什麼梗?如何翻譯得通?怎麼譯都不對!中國古漢語是一直傳承下來了的,沒有斷代,就是現在哪個說幾句文言文或成語,相信許多人都是能聽懂的!所以這個于是人應該不對,該糾正回來!

  • 20 # 安逸微風j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邏輯上不通,斯人肯定是對的。例如:魯迅和瞿秋白那兩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當同懷視之,”能用是當同懷視之?斯人已去,更不能用是人已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窮沒底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