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知識可以傳承,而且能大面積地傳播特別在我們的網路時代,智慧不同於知識,智慧是需要個人的經歷和感悟而積累。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智慧高深,因為現世的知識很多對應專業和技術。知識隨時代的變化也在變化更新中,而智慧千萬年來似乎有許多未變的基礎。在科技和經濟都相對於我們現代社會而落後的古代,為什麼古代賢人的智慧能如此高超精妙?

23
回覆列表
  • 1 # 淡淡一掬水

    《易經》、《道德經》和《論語》的出現,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更準確的說,是中國農業文明發展到那個階段的產物。如果沒有孔子、老子出現也會有“趙子”、“張子”出現。那是那個階段知識和智慧的總結。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必然會有萊布尼茨數學和牛頓力學出現;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必然會有黑格爾和馬克思出現。分析化學和原子物理學在子給自足小農經濟、煉丹求仙的社會裡絕對產生不了。中國有些人如此迷戀《易經》和《道德經》,除了這兩部著作含有古人自然觀和社會觀知識和哲理,我們到今天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以外,還與我們有些人有強烈的戀祖情懷有關,他們完全看不出這些著作中含有太多的人為規定(比如到處套用陰陽五行)和不符合客觀事實的(比如對天際星空的28星宿人為規定)內容。看不出這些著作只有“君王治國”和“個人發展”的內容而缺乏對生產和物理自然本質的探索內容。“一而二,二生三,萬物歸一、一生萬物、陰陽互生”等大而化之概念,沒有實質性分析觀察方法。崇拜《易經》、《道德經》的人缺乏用“時代的特徵”去看待“人文思想和社會知識技術發展之間的關係”。缺乏對歷史文獻的時代背景考察和因果關係分析。跟隨著祖宗的思想 亦步亦趨,思維模式和方法不肯改進。

  • 2 # 混沌大世界

    易經,道德經,論語,你看這個順序,能看出什麼?

    任何人類社會都是從天道社會到人道社會,有的地區和民族至今都沒進入人道社會,所以,易經,道德經,論語,就是我們從天道社會發展到人道社會思想變化,升級的一個過程,它只是一種結果,代表了我們在每一個階段的思想。

    遠古的時候,人類很弱小,連農耕都不會,純粹的靠天,靠自然生存,所以這個階段的人類必然要研究自然,從自然中得到可以生存的密碼,神就是在這個階段產生的。神來自自然,是自然神,是對自然崇拜,信仰的結果。這個階段就是天道社會階段,人口也少,人口密度小,人與人的關係簡單,人與自然的關係更重要,這個階段主要是天道思想,就是研究自然的道以利於生存。易經產生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還沒有人的概念,全是自然的思維。

    當人類學會了農耕,但是農耕還不是主要生活方式。這時候食物相對充足穩定,人類也可以定居了,人口越來越多,密度越來越大,人與人的關係就複雜化了。而且農耕代表著人類訓化了自然,就不像以前那樣信仰和崇拜自然了,於是就有了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這樣的人類跟自然對抗的傳說。這個階段是人類從天道社會向人道社會過渡的階段,人的思想開始從天道轉向人道。因為人多了以後,人與人的關係處理不好,社會不穩定,會帶來人禍,比天災還可怕,人與人的關係重要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道德經就產生在這個階段,所以道德經還是從物的角度去看人,把人當自然的一部分,不把人當人。

    再後來,人類終於實現了全面的農耕化,以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人口繼續增加,人口密度繼續變大,人與人的關係更加複雜化,競爭越來越激烈,連禮制都動搖了,終於沒精力去研究自然了,全面的研究人道,要建立起更加先進的人道思想,來穩定社會秩序。這個階段就全面進入人道社會了。論語就產生在這個階段,而且人類終於把人看作獨立於自然之外的一種存在,終於能把人當人看了,不再把人只當作自然的一部分,認識到了人性,人性是跟物性完全不同的存在,從人的角度去看人,看自然,用人的邏輯去思考人,去思考自然。同時也看到了人的本質:心。

    明白了人的雙重身份:物質的人,意識的人,而且合為一體的看待,這就是天人合一。

    再到後來,出現了專門的心學,出現了王陽明這樣的心哲學家,讓東方人類在心理上走的越來越遠,同時也離物理越來越遠,才不得已向外去求物理,這就是近現代的事了。

  • 3 # 自由的塵泥

    因為他們是古人,東西寫的比我們早,僅此而已。我們每個人都能從生活的是是非非中體悟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從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其中,文筆好的人能用樸實、優美且擲地有聲的話語,記錄這些心得體悟。如《小窗幽記》、《曾國藩家書》等這類作品,雖比不上《道德經》恢弘大氣,但其中的道理和韻味也能讓人久久縈懷且常讀常新。所謂文無第一,你能說《小窗幽記》這等作品就一定不如當年諸子百家的經典嗎?很多人從《曾國藩家書》中的受益,說不定遠勝從古代經典中的受益,敢問孰強孰弱?馬雲曾說過一句話,大意是說,他在讀《道德經》的時候,發現不是他在讀《老子》,是《老子》在讀他。其實我們並不是寫不出這些文章,而是他們佔了先機,先下筆為強。我們再寫類似的,也會被稱之為是拾人牙慧。從另一個角度看,人類歷史上,白手起家富豪的湧現(注意是湧現,不是出現),哪一次不是時代處在風口浪尖上所推動的?當年的石油,現在的網際網路,這些可遇而不可求。誰能決定他所處的時代?古人的經典確實精妙無窮,寫出這些經典的人物,想必也是他們那個時代響噹噹的人物。但我們也無需妄自菲薄,每個時代都會有這樣的人物,只是時代在脈動,若未能把住時代的脈搏,即使老子、莊子、孔子重生,也只能泯然於眾人。前人智慧精妙高深,為我等後人指引迷途。我們感慨古人智慧之時,也無需將這等瑣事(所問問題)縈懷,且行且珍惜,心安樂處,便是身安樂處。最後,試想一下,老子、莊子穿越到現代,用到了現在的智慧手機,他們會如何感慨?會不會也覺得精妙高深?

  • 4 # 門童

    越是無知越可以接近根源,因為一切過去人的經驗,越容易給人造成束縛,如開水,人們告訴我開水,我們就跟著這個標籤去認定,而失去對開水現象背後道理的認知,因為當一個事物被貼上標籤,人們就少了去探索的好奇,這樣就止步於此了,要得大智慧,一定得放下所有過去道理的認知,去感受宇宙,並從感受中見到事物背後的性,即明心見性。

  • 5 # 三山易學

    古人巨集觀取法天地、日月,微觀取法萬物、人體各部位。千錘百煉凝結為易經。道德經、論語也遵循此原理,萬法歸宗,大千世界風雲變幻無常,但執行規律是穩定不變的,規律可概括為太極陰陽五行,是對太陽執行的模擬,升降是具有周期性的,當然週期有長有短,智慧就包含其中。

  • 6 # 半份天空

    那時人的智慧高,能聽的懂,所以聖人們在那個時代出世宣講大道。

    現在是五濁惡世,賢人都少,聖人更是見不到。

  • 7 # 一鶴223

    但凡大智慧,都不是自已學來的,是天神降下智慧於某人,通過他的口,傳給人類。諸如先知: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以此告誡世人棄惡從善,維繫道德!

  • 8 # 漢字在人間

    因為古代人單純,本真的本性更接近人性的根本,所以容易開啟人天智慧。

    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以善良來應世,是可以留給後世子孫的精神財富。

    伏羲心裡裝了大家,有顆為他人服務的心,天地才會賦予他智慧精神,以陰陽之道,如此簡單的陰爻陽爻來通透深刻地揭示了萬事萬物的規律法則。

    人人如此,便可人人成聖賢。

    老子說:見素抱樸。沒有經過染色的絲為素,沒有經過修理的原木為樸,智者心思單純,不經過雕琢,就會開啟人本性中的“根本智”。

  • 9 # 麥克老牛

    因為當時不需要統一思想,是百家爭鳴時代。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再沒有思想了,中國的人文科學永遠停止在秦漢時代,之後只有詩詞歌賦沒有什麼大的思想著作。

  • 10 # 張民中醫

    一、古時候沒有現代科技,人觀察天地萬物,思考古今,多從巨集觀角度去看世界,即把世界看成一個規律,而萬物永珍都是這個規律的區域性縮影。這樣的思維方式使人看問題更完整更開闊。現代人多依靠機器裝置等外物去看世界,缺少整體和深入的思考,往往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真實的事,看不到就是假的,容易被一葉障目。

    二、古時候資訊不發達,人心淳樸敦厚,人多容易專注於一本書、一門學問,常常可以把這本書、這門學問研究到極致。現代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資訊氾濫,人心浮躁,生活節奏太快,缺少了讓人專注和深入研究的環境基礎。

  • 11 # 弓長天師

    歷史古名書分先者後者。比如易經。易,日月合易。也就是陰陽。顧易經是結合陰陽而慢慢化出的文字理法書。易經理多了不說了,就有天人地三個八卦。而易經在最早是把太極五千年的元年個八卦盤都化出來了。只不過後來只有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了。而失傳的九宮。八卦九宮十勝理嘛。八卦是最簡單的。作用有占卜,風水等等。天人地八卦盤就是一個三才天地人的訊息化文盤圖。三才天地人。三教仙佛儒。易經陰陽之理。就比如晚上休息呀,陽退陰入可以休息了。早上起來陰退陽進起床了。陰陽失調可能休息有問題了。陽不退陰不進難以入睡。陰不退陽不進起床晚休息不好等等。修行妙理水火升降。水火升降若不知,何德成為修道者。易經是太極五千年文化的表達文字。當然文字很多失傳了。不要緊。有圖為證,能化文。道德經實屬德道經。如果你看的是道德經是改寫的文章,不是正文。三千靠譜點。五千字都是加字的不是老子所文。道德經儒文也,內容誇大其詞,大言不慚。儒文建議不要學。論語也是儒文孔子手筆是吧?本人不喜歡儒文。什麼是儒文就是以人為本的人道思想。儒家思想意外出盡的事。大家也許不知。人心不還自取禍。人道最自私自利。現在都什麼極樂時代了,儒文,人道思想最下端思想論。你仔細思考那些所謂的人道思想都說些雞腸一樣的文字敘說。大多不聯絡以自我思想人道思想論為本,真出事了。從自私自利到相互猜忌,不正是思想所提現?而儒時代,儒教正明人屬顧。少男少女先天河圖。先天八卦中。都是少男少女輪迴。什麼意思。都是小孩子的思想文化。先天河圖去之,後天洛書到來。中男中女後天八卦中。佛教正明地屬顧。人道儒,地道佛變化。什麼意思。從周文王開始就是斥儒尚佛極樂了。那不出家的人有很多。佛家弟子也是不染世俗,相互猜忌。不染世俗怎了道?佛家思想也不高階。只不過是個極樂入國的時代。儒家是名垂千秋死後論。人地二才雨露均沾。只有明白天地人文化才是三奇者。有信天的時代。也有超越天道的時代。這裡用時代被現代文化影響了。是極樂。三才者三奇者。還有勝三奇。瞭解周天易經文化知識。我們在當前極樂已經超越天地人三才得極樂修為。如果你沒有太高階的思想級別,說明你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現在是天地人合時代。必須脫離儒化。儒學知識平生人道。四街路上皆是神佛。你是儒教人道的少男少女?佛教是中男中女。仙教是長男長女。文化年齡級別不一樣的。個分派系。什麼意思。先天河圖後天洛書早已經結束了。後天八卦坎一數河洛文明結束。只是所謂的大師不知道所謂的時勢。都是舊道之學。而寰宇之中無極有極知識,只有聖人知。易經不是一般的書。有文字序。向有智者傳。不人懂法世以厭。本人寫過很多這樣的易經知識。九千多點選率吧。別的本人不寫。就會易經。易經還包括六爻,占卜。六爻佔盡文明顯吧。中國的易經超越任何古外文化。它永遠都不會顯示。而且最低有一萬八百年曆史延誤。一萬八還不是最極致的數字。寰宇學說論太大了。有極,無極,太極。五六七開花萬八百年。人們只知道先後八卦,是不小巫見大巫了。易經是最具有化字文學的。不是加字。五車詩書易經中,八萬經書彌勒腹。太極就八萬字了。無極十萬字。有極十二萬。真能化出來。八卦能演化六十四卦。三百八四爻。就多少文字了。這不是一般的文化學識。從神祕的陰陽兩儀,但四像,到八卦。你就世道他的神祕知識能力。這就是天書。而印符有兩個時代,八卦有四種。一共六道。都有變化。所以說人活在當下。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一路走皆走不得。天地反覆,極樂輪迴。一平生可走不到。四時輪迴皆是極樂。只是你生在極樂而不知極樂。富貴貧賤反覆日,三生輪迴天地人。三分秒意火雨露,知三豐乃永不飢。玄妙精通誰可知,誤求兩白負薪入火,求弓三豐不飢長生,求地三豐食者不生,求鄭地者平生不得,求鄭於天三七滿足,一心祈禱天有應答,無誠無智不得勝地,地不逢鄭王,求世海人不見之影,求天海印皆入極樂,求地田田平生難得,求道田田無難易得,求地十勝異端之說,求地弓弓一人不得,求靈弓弓人如反掌,十勝覺理一字縱橫,求十弓乙延年益壽,十勝居人入於永樂,萬無一失,心覺心覺。

  • 12 # 原來易經簡單說

    古人也是人,先不要過於捧高古人的智慧,每一個世代都有能人寫出巨著,近代、現代也很多,再過一千年,我們也變成古人了,後世也會讚頌我們的。

    易經是商朝巫覡經過大約六百年的占卜筆記彙整定案,道德經是老子個人的體悟,算是很厲害了,論語變成了漢朝的唯一教科書,所以大家都要讀。

    還有很多好書,在歷經改朝換代,攻城燒掠中被毀了,留存下來的,只有兩種,一種是大家都覺得很棒應該要讀,一種是絕世巨著只有少數人獨享而當做祕傳。

    例如:符樹勳老師從海南島的山洞裡面挖到古書,完全推翻了納音,以新解釋的河音詮釋整個人事環境,經過二十多年的領悟寫下河洛玄機,會使用的人可以精準預測發生的事情。

    現在的環境比以前好多了,著作可以有圖書館,也可以數碼典藏,後人完全可以全覽。

    所以,不需要把目光全放在這三本書,代代有賢人出,好書有一大堆的,每一本好書就會觸動一下您的心絃,新觀點啟動領悟,感覺很不錯的。

  • 13 # 天心畫影

    這需要用萬物守恆定律給你作答了。宇宙整體是由緊密態趨向於鬆弛態的。從上古時期到現今,人們其實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逐漸脫離自然的緊密關聯性。簡單點,就是在讓自己越來越不受表象的自然規律所制約,比如,古時候人們靠天吃飯,現在呢?大棚,灌溉,人工降雨等等一些操作都是在模擬表象自然規律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但一定要清楚的認識到,這是表象的,對於自然規律真正深層的大道的認知,卻是在我們鋪開表象的同時離我們越來越遠。人類和地球的總量是幾乎恆定的,如果將資源逐漸向平面鋪開,那就意味著越來越少的資源引向縱深。因此,資源越來越碎片化凌亂化,相比於古人的純粹以及和自然界的交往之密切,想參透自然大道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這就決定了人類目前發展的表面的先進發達,其實已經脫離了自然規律大道越來越遠了。尤其是近代幾百年,偶然間的讓歐洲這種剛剛弄明白自然基本規律的人們獲得了世界資源的過多比例,從而把現代世界人們引入這樣的過分平面鋪開的局面中,這是會引發極度不穩定的方向,地球會順應天道進行反向轉化的,疫情,僅僅是開始,以後的不久,世界多個強國會引發動亂,分裂,解體,之後,中國會逐漸重視其本源發展方向和大道,繼承和開拓先人們的大智慧讓全世界人民共同走向和平發展的大道!

  • 14 # 化簡質

    三點淺見:唯一性,時代性,個體性

    1.規律的唯一性

    易經,道德經,論語,三者比較,無疑,易經是最智慧的,也是後兩者的源泉

    易經被稱之為萬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

    老子、孔子、孫子是同一時期,雖然,三者的方式方法不同

    但他們都在體悟天地人的道理,宇宙中不變的法則,因為希望通過“變易,簡易,不易”三者的思想,讓人類生活的更好,與自然相處的更好

    老子用無為而治,認為事態終歸平衡,孔子主動干預,推行禮,實際是仕途不得志,如喪家之犬,孫子希望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減少生靈塗炭

    孔子五十歲開始註釋易經,寫十翼,十翼價值遠勝於論語,只是多數人不知道

    規律是客觀的,發現了就發現了,後人想發現也沒有機會了,所以只能發明或發現別的,就像紀曉嵐說,不寫書,因為別人都寫完了~

    2.時代性

    社會在發展,沒有倒退,這是事實。因此,每個時代都有智慧的作品,只是形態或載體不同

    我們無法拿不同時代的智慧做比較,因為退不回去,也不知真情

    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的進步,與智慧一定緊密相連

    3.個體性

    至於說,為何孔子寫十翼,春秋,論語,老子是道德經,伏羲、周文王、孔子共築易經,孫子是兵法

    這就是個體差異了

    從時代長河中,這是必然性,但到個體上,具體就無法知曉了

    但有一點是相似的,即他們的基因或背景很好

    孔子祖上是官員,老子父親是將軍,孫子是兵法世家

    想想,如今各領域的出類拔萃者,在基因或文化上,必有傳承,比如鍾南山,醫藥世家~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包正確

  • 15 # 滄桑短笛

    看不慣儒教的齷齪,不請自來。《易經》,是古代中中國人探索發現未知事物和神祕現象中,未完成部分的筆記。《道德經》是古代帝王術的集大成者,也就是治國理論或者叫政治理論的輝煌鉅著。《論語》則是被後世儒教舔著臉瞎吹的產品,跟擺龍門陣、跟心靈雞湯一類,與智慧毫不沾邊。題主把三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混淆在一起,鼓吹儒教而已。後附的一段有關智慧和知識的“排列組合”更是不著調。

    一、民族思維

    堯舜禹抗擊洪水是歷史還是神話故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神話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比如,堵水,水會越長越高,跟水比著長的“息壤”大概率不是歷史,而是神話、是人們的想象。今年的雨水就很大,“綜合排程”是利用各水庫的儲水量和江河的自然入海,科學的排程之下,洪水始終沒有漫過水庫大提。用不同的水庫堤壩來共同抵禦洪水,把這些科學排程聯手抗洪的水庫堤壩稱之為息壤不行嘛?

    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令人驚歎的。比如:出土文物被驚歎為穿越的,公元前的標準化製造,現代化制度的中央集權郡縣制,都江堰把一個窮山惡水的四川變成天府之國。比如陰曆紀年。今天2020是甲子年,新冠洪水;前一個甲子年是1960,三年自然災害;再前一個甲子年是1900,八國聯軍侵華火燒原明月;再前一個甲子年是1840年,大家都很熟悉,鴉片戰爭。比如二十四節氣,驚蟄是喊動物們起床嘛,要不然為啥動物們都同時醒來?

    這就是中國智慧。至於為啥現代人沒有,你問問漢武帝劉徹和儒家大師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徹底屠殺了中華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甚至連“中華文明5000年”都是英國漢學家湯因比發現的,然後儒家們跟著鼓吹。絲毫沒有自己專業的事,被業餘選手搶先的羞恥感。

    二、智慧和知識

    題主把智慧和知識分裂開來,我就想問:義務教育入學為啥要有年齡限制,你看不懂嘛?一週歲的孩子能上小學嘛?到達這個法定義務教育年齡,普遍擁有足夠的智慧(或者叫智力),才入學接受知識的學習了。這個是科學,是具備普遍意義的。大概率的說,題主也是經過義務教育的,但居然連這個常識都不知道,這正好說明,同位義務教育,智商不同,掌握的知識也不同。

    《道德經》擁有絕對的知識和絕對的智慧,這一點毋庸置疑。老子是周王室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博覽群書是大概率的事,老子擁有絕對的知識,沒有疑問吧?“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老子一句話概括人生,有誰能跳出老子概括的範圍?老子擁有絕對的智慧,同樣沒有疑問吧?

    三、儒教的知識

    首先說明,我說的不是反話,也不是調侃儒教。儒生有知識,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甚至,當初的儒家就是以讀書勤奮、學識淵博而著稱的。比如,在今年非常火熱的《大秦帝國》小說中,孟子游說齊國的橋段中,就有辨識寶劍、弓箭遠射的環節,顯示儒家的博學。以題主的題目論,算作知識淵博,應該大體不差。但是,儒家儒生淵博的知識有用嘛?

    1、作為政治學派的儒家,從事的是“帝王術”,但是,春秋戰國,乃至秦朝之後,沒有一個朝代是以儒家思想建立的,知識淵博意義何在?

    2、作為類宗教的儒教,專職從事“以孝馴化天下”的行業,官爵俸祿一直沒少拿,2000多年執掌中華文化牛耳,中國社會是更加孝順了、還是更加有素質了?2000多年前,孔子驚呼“道德崩潰”;2000後儒生吐槽“道德淪喪”(因彭宇案、扶不扶),從崩潰到淪喪,儒家培養的道德在哪?

    3、儒家的特徵之一是從事教師職業,儒家也自吹“有教無類”。然而,什麼叫有教無類、具體內容是啥,從沒聽崇尚儒家的說過。邏輯上說,有教無類可以理解為教育物件不分類別的都教育,但是,“十條幹肉”證明儒家的教育是看錢財的。有教無類還可以理解為教育內容不分類別,把不同的人培養成不同行業的優異者。可惜,以這個標準,鬼谷子才是第一,荀子培養的韓非、李斯截然不同又成就非凡,自然也是頂尖教師。相反的是,儒家大師,沒有一位曾教育出比肩自己的學生。教育兩個字,儒教真的是不配談的。

    四、貢獻與成就

    以成就論,儒家對中華的貢獻幾乎找不到。儒家自吹的,往往都是一些不靠譜的。

    比如傳承中華文化,好像離開儒家中華文化就無法傳承一樣。中華文化5000年,而儒家只有2000多年,前三千年沒有儒家,文化怎麼傳承的?

    儒家獨掌中華文化牛耳2000多年,不僅沒有擺得上桌面的成就,反而自甘下流的不少。比如朱熹,玩弄女人連尼姑都不放過;比如辜鴻銘,嫖娼宿妓玩小腳,還發明“只有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沒有一個茶杯陪幾個茶壺”的無恥言論。儒家的墮落,怪得了別人嘛?

    總之,淪落為解釋的儒家,早已自甘下流了。表玷汙知識、智慧的神聖。

  • 16 # 蛀蟲吃木偶然成字

    關鍵在“智慧”。下雨帶傘不叫智慧,叫聰明。知道下雨還不帶傘叫“傻”。下雨沒帶傘不找自己原因“罵老天爺”叫“傻”。下雨沒帶傘也沒罵老天爺,淋一身溼的時候順手找了塊香皂和一塊毛巾,笑著在雨裡洗起了澡叫“智慧”。這就是一個人到底生活在“聰明”裡還是生活在“愚蠢”裡還是生活在“智慧”裡的區別。諸葛亮也告訴大家怎麼生活在“智慧”裡的具體方法“寧靜”、“淡泊”。可見古人是嚴格把智慧與其他明確區分的。知識完全不是“智慧”,甚至大部分知識是智慧的障礙。那些能寫出道德經、易經的人將自己置於“智慧”之中,久而久之甚至自身都成了“智慧的源泉”。人本身是具備一切的,佛陀悟道後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人本身是具備一切智慧的,只是不能開發出來罷了。我們以學騎自行車為例:學會騎車之前誰也騎不上去,學會了以後立刻可以騎車滿街跑。人發生了什麼變化?那個能騎車的人是同一個,誰又能把騎車這個方法放進你的頭腦?誰也不能,那就是你本就具備,只是不知而已。那我們頭腦中還有多少“本有”而不自知呢?其實是一切!想想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歷程,是不是都跟學騎自行車一樣?又有誰能往我們頭腦中放進些什麼?老師、學校其實不過是引匯出我們的“本有”的媒介罷了……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個“聖人”都知道“易經”、“道德”…“但以妄想執著障礙,不能證得”……

  • 17 # 待鹿車

    《易經》是一部占卜用的工具書,其中《易》的部分是用二進位制符號陰與陽表達事件的因果變化。我懷疑結繩記事的方法就是用打結或不打結表示陰陽。陰陽作為二進位制的原型分別代表“零”和“一”,本身就有計數的功能。因為數字是無窮多的,所以陰陽組合可以代表世間萬事萬物。因此易經的功能第一步就是把萬物數字化。萬物數字化就產生了序列關係,也就在萬物之間建立了聯絡,也就是樸素的宇宙全息概念。任何一個事物所對應的數字可以通過數字相對關係和另外一組數字代表的事物對應。這樣就可以把複雜的不熟悉的事物化簡為簡單的熟悉的事物,並通過熟悉的事物的規律對不熟悉的事物產生了解和因果關係的預設。這種二分法的模式用三分法展開就是“太玄經”,用四分法展開就是“皇極經世”,同樣還可以有五分法、六分法等等。但因為不同分法只是對易學的重複並無突破,所以只有易學得到了普及。“易”有自己獨特的符號系統,是單獨的語言,所以後世把“易”翻譯為漢字並加以解讀的文字就叫做“經”。傳說翻譯的部分是周文王的著作,解讀的部分是孔子的著作。

    《易經》中陰陽是一對矛盾,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對這種關係的理論話解讀就是《道德經》。老子的道包涵有無、美醜、善惡、前後、大小、多少、黑白、榮辱、剛柔等等二分法的應用。而矛盾的對立有都是同一概念的兩個方面,即一個維度的兩個方向。這個對立統一的維度就是道,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的道就是解讀解讀萬事萬物的矛盾的化解、轉化的事實和應對方法。

    《易經》中的思想理論化是《道德經》,而《易經》思想的具象化就是周禮。老子是易經理論的繼承和發揚者,孔子是易經物像周禮的繼承和發揚者。《論語》是孔子以教育為手段恢復周禮的教育的語錄。或者說是孔子學生的課堂筆記,只是孔子教育方法靈活不限於課堂而已。

    如上所分析儒道思想皆源於易經,而易經是數字化的虛擬的全息現實理論,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研究宇宙的平臺,所以後世在此平臺上是無法創新的。除非在根本上以完全不同的思想建立新的平臺。實際上科學就是在完全不同的平臺上發展的理論。易經是從巨集觀到微觀,科學是從微觀到巨集觀。易經是從理論指導實踐,科學是以實踐指導理論。所以科學可以不斷創新不斷進步,這是因為兩種思想體系根本都不同。

  • 18 # 我看我亦非我

    古人的求學理念,以智慧、開悟為終極目標!理由?智慧,沒有侷限性,沒有後遺症,而且,能突破時間,突破空間,智慧所悟出來的東西,無論過去、現在、未來,永遠不會被歷史淘汰,因為是真理,更突破今天西方知識教育的博士後文憑!為什麼?文憑是知識,沒有智慧,所以,知識才有侷限性,有致命的後遺症!舉個例子:人類科學發展到今天四百年,每一代的科學家所發明出來的“成果”,都不敢稱為真理,為什麼?二三十年後,就被下一代的科學家推翻了,為什麼?有侷限性,有致命的後遺症!這就是知識跟智慧所不同的地方;斗膽說一句!叫中國所有博士後、專家、學者,寫一本《弟子規》,看看能不能寫得出來?絕對不能!為什麼?程度不夠!寫易經、道德經、左傳、詩經、黃帝內經、論語……就不必說了!所以,近一百多年來的中中國人,拋棄古人求智慧的教育理念,全盤西方知識教育,太無知了!今天所謂高文憑的專家、學者,說古人文化是糟粕,危害中國二千年,太傲慢了!太自不量力了!南無阿彌陀佛!

  • 19 # 創業小白領

    易經、道德經、論語這些書在我們今天看來,仍然是充滿了大智慧的書。讀書之餘,我們也感嘆古人之聰慧。感覺這些書都不應該是這個世界的人寫的,或許是外來文明的產物,尤其像黃帝內經之類的書。

    實際上,我們如果仔細去揣摩這些書的內容的時候,你會發現它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它與你發生了共鳴,很多內容你覺得確實應該如此。古代的社會不像今天資訊如此發達,一個百度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哪怕這個回答不靠譜,你也能找下答案。但在古代人的世界裡沒有百度,所有的資訊都需要聖人去琢磨,聖人把自己內心的總結講給想聽的人。這些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溝通天地,把自己和自然進行聯絡,無論是觀山閱海,也或者夜觀星辰,還是市井之中游歷人生,其實都是在理解自己、理解社會、理解自然。這些經驗的總結就形成了易經、道德經、論語這些智慧之書。

    時至今日為何很少再有這類智慧經典呢?一則是沒有必要,幾千年來,經典在不斷變化演進,很多內容已經被後人加了進去,只是都被當成了聖人之說,如果繼續標新立異,也只是拾人牙慧。另外就是人心不靜,浮躁早已成為社會通病,那些躲進大山裡的修士也只是想逃離現實,而不是去修悟,心不靜,則理不清,理不清,則無智慧。

  • 20 # 春榮2091

    為什麼古人能寫出智慧之書,類似易經道德經?這其實不是問題,而是必然!人類在自然環境下生活,無時無刻都和大自然保持著親密的接觸,而大自然也有性格,在它發性的時候經常會給人類造成災難,初民從驚恐中摸索,從祭拜祁禱中開始不斷探索其習性從而找到了規律,經過持久且漫長的驗證,終於破解了其"密碼",於是利用圖文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易經就是這樣一夲書。記錄的目的是為了給後人對天體變化對地球產生影響增進了解。易經的出現人類對自然開始有了清新的認識,明白了自然的力量人類是無法抵禦的,唯一隻能順從,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安然無恙,於是出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將氣象變化稱之謂天道(道者,規律也),將氣像變化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反應)謂之地道,人在天地之間生活必須順天應地的行為稱之謂人道。道德經是一部人類應天順地的鉅著,著墨點是剖析了人類的弱點,同時點明瞭應天順地的方式方法。古人的智慧全方位的完成了對自然認知的框架或者說是"公式″,由於歷經驗證它是正確的,所以動搖不了它。這可以從房屋建造史中印證,儘管現代建築千奇百怪,但始終擺脫不了古人始設的原理,同樣,現代理論再多的創新亦不可能擺脫古人的智慧,因為這個框架的基礎源於自然,而人們生活在自然的緣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嫁妝也自古就有,現在社會怎麼只說彩禮沒人提嫁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