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手機支架愛好者
-
22 # 尼古拉斯奇異果
喜歡三國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曹魏和蜀漢一個大一個小,一個強一個弱,按常理應該是強國征討弱國,在這裡卻反過來了,諸葛亮帶著弱小的蜀漢一次次討伐強大的曹魏,魏國卻大部分時候都在防守。
史上有載的大規模主動進攻只有三次。
一次是曹真伐蜀,路遇大雨,撤軍;一次是曹爽伐蜀,被費禕等人打敗;第三次是司馬昭派出鄧艾和鍾會,蜀漢滅國。
為何曹魏伐蜀的數次這麼少呢?原因主要有三個。
其一,曹魏內部鬥爭劇烈。
曹魏一直有個大問題,繼承人壽命不長,更替過於快速,政局不穩。曹操和劉備是同時代的人,但到滅蜀之戰時,劉禪才是蜀漢的第二代君主,曹家都傳到第六代曹奐了。
曹丕活到40歲,曹叡活到 36歲,他們兩人是病死的。這兩位在世時還能壓制一眾曹操時代的臣子,例如司馬懿,等他們去世,繼位者在勞苦功高的元老們面前就有點氣短心虛了,根本幹不過這些老奸巨猾的老臣。
曹叡的繼任者是曹芳,去世之前曹叡給曹芳留了兩個顧命大臣,曹爽和司馬懿。但他們顯然都不是什麼忠臣,先是曹爽專擅朝政,後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取代曹爽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這中間曹芳沒發揮什麼作用,司馬師給他製造了一系列罪名,聯合其他大臣上書太后廢了他的帝位,改立曹髦為帝。
到了此時,司馬家篡位之心已經很明顯了。曹髦不甘心當傀儡,率領宮中心腹親自討伐司馬昭,路上被太子舍人成濟殺了。之後司馬昭立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曹奐為帝。司馬家至此成為曹魏政權實際上的統治者,成功摘了曹家的桃子。
所以,曹魏的內部一直不穩定,鬥爭很劇烈,除非是政治上的需要,否則沒空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其二,由於東吳和蜀漢時常結盟,蜀漢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最強,實力遠超東吳和蜀漢。但是,從赤壁之戰那時候起,孫劉兩家就結成了同盟,共抗曹操,正因為有了這個聯盟,三國才呈鼎立之勢。
雖然東吳和蜀漢也是面合心不合,時常翻臉,尤其關羽死後,雙方更有一段時間勢同水火。
但總體來說大方向是不變的,曹魏是東吳和蜀漢共同的敵人。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本就是為了響應東吳,其它幾次北伐中東吳也從側面進攻曹魏。
而曹魏雖強,對於東吳和蜀漢卻還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被動防守也就罷了,如果曹魏主動大舉進攻蜀漢或東吳,必然引起另一方的警惕,提兵相助。
所以如果沒有萬全的把握,曹魏不會貿然出兵。
其三,諸葛亮急於北伐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穩固蜀漢政權。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準備非常充分,最有可能成功,當然後來還是失敗了,馬謖失街亭,蜀軍進退失據,諸葛亮只能含恨退兵。之後的幾次北伐,與其說是為了進攻曹魏,不如說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
蜀漢雖然沒有個司馬懿虎視眈眈的要奪權,但也存在很大問題。由於歷史的原因,蜀漢的人事環境很複雜,派系林立。
益州原來的官員是一個體系,即益州集團;荊州過來的官員是一個體系,即荊州集團;後來收服的巴州官員又是另一個集團,此外還有投降過來的馬超等人,地位超然。
劉備活著的時候,可以憑他的個人威望把各個山頭的人馬整合在一起。劉備去世後,各方矛盾立刻顯現,此時諸葛亮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放下對外的事務,內部消化、處置各種矛盾,重新將蜀漢凝聚起來,以他的聰明才智,並非不能做到,但那需要時間;
另一個是發動對外戰爭,讓內部矛盾在對外戰爭中自然消散,這是古今政治家慣用的招式。
如果選擇第一種,蜀漢很可能像曹魏那樣陷於內部鬥爭,白白內耗。諸葛亮不願意出現那樣的狀況,選擇了第二種。
效果顯著,北伐雖然沒有成功,蜀漢政權卻因此得以穩固。劉禪能在諸葛亮去世後坐穩皇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內部矛盾在北伐中消散了。
也就是說,出於政治層面的需要,蜀漢急於發動外戰,魏國則選擇內部消化矛盾,不欲外戰。所以,魏國不主動進攻蜀國的原因是很多的,總結起來主要是三個:魏國內部鬥爭劇烈、孫劉聯盟、政治方面的考量。
-
23 # 感動動漫回憶錄
三國時期,魏國為什麼不主動進攻蜀國?《三國志戰略版》首席戰略家高曉鬆在廣告已經給我們說明一個道理,有真實地形的三國才是真三國。蜀國山多難行,易守難攻,魏國是不會主動進攻蜀國的。
無論是曹操,還是曹丕,再到曹奐都不是莽夫,主動攻打蜀國都是下策。蜀國的特殊地形讓魏國很難攻下來,即使攻下來也是殺敵1000自損800,因此三國時期,魏國是不會主動進攻蜀國的。
-
24 # 獨家沒有記憶啊
蜀道難學過嗎?地理裡面的四川盆地在哪知道?如此易守難攻的地方,魏國何必大費周章去攻打,直接等著蜀軍過來以逸待勞不是更好
-
25 # 國之利刃—志恆
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國力乃三國之中最盛,不論是在人口、錢糧、發展上,都是老大的存在。可是自漢中之戰後,曹魏不過三次主動伐蜀,可蜀漢作為實力最弱的一方,卻是多次伐魏,前有孔明六出祁山,後有姜維九伐中原!
蜀漢作為實力最弱的一方,卻是數次敢伐魏,究其原因還是出在了蜀漢重要的地形,以及魏、蜀、吳三方內政的方面。
1、曹魏內政問題自漢中之戰結束之後,曹魏的內政根本就沒有消停過,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雖然僅僅只有6個月的時間,可也是讓曹操操碎了心,他根本沒有時間去管其他的事情,單單是安撫百姓,休養生息就要花費很大一部分的時間。
再者說,漢中遷到魏地的居民也是數不勝數,這兩件事情便讓曹操忙的頭疼。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大位,緊接著便是篡漢。在此期間,曹丕的確是有機會去進攻蜀漢的,蜀吳爆發夷陵之戰,可是他並沒有選擇進攻蜀漢,反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東吳。
曹真在作為大都督的時候,發動了曹魏對蜀漢的第一次討伐,結果是十分悲劇的。曹真在蜀道上走了三個月,加上天降大雨,第一次對蜀作戰只能以失敗告終。
曹丕是個短命鬼,他僅僅活了40歲的時候,便死了。他死後,兒子曹睿繼位,這個兒子可以說是曹丕眾多兒子中,最有才幹與帝王氣魄的。可是這也是一個短命鬼,僅僅活了36歲。
2、蜀漢北伐過於頻繁自孔明北伐開始到姜維伐衛結束,中途幾乎兩三年就會爆發一場北伐之戰,曹魏實力雖然強悍,可是曹魏也經不起連年的被討伐,這無疑是曹魏的恥辱。蜀漢的北伐說實話對於曹魏的整體實力影響不大,可是這無疑是令曹魏很煩的,內政還沒有處理好,外亂一直不斷。
曹睿在位時,孔明病死五丈原。曹魏本以為這樣就能夠好好發展,休養生息了。誰成想,姜維接了孔明的班,有事沒事的就去北伐。好不容易等到曹睿病死,曹爽把持朝政,下定決心要進攻蜀漢,卻被費禕擊退。
原因是境內的司馬氏蠢蠢欲動,果不其然在曹爽掌權十年後,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直接將曹魏的大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總結: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曹魏有實力的皇帝是沒有時間去討伐,其次相信很多人對於這件事情是有著一定了解的。在蜀漢頻繁的北伐中,曹魏根本沒有時間,去發動伐蜀之戰,可是曹魏伐蜀,三次就能夠滅蜀漢,足以看出雙方的實力差距是比較大的。這件事情,大家瞭解了嗎?
-
26 # 煙雨de江南
我先給你列舉一下曹魏立國後歷年戰事:220年,河西張進、黃華反叛,護羌校尉蘇則調兵討平。
222年,曹丕三路伐吳:令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張露營地出洞口(今安徽和縣江邊),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今安徽巢縣南),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今湖北公安)。
223年,吳安東將軍賀齊督糜芳等襲魏蘄春(今湖北蘄春西北),生擒蘄春太守晉宗
224年,曹丕第二次攻吳,吳將徐盛一夜築起連城百餘里堅守,更遇暴風,龍舟幾乎被巨浪掀翻,沒有渡江就撤軍。同年,田豫率輕騎乘虛擊軻比能軍之後。軻比能使別小帥瑣奴拒豫,豫破之。
225年,魏幷州刺史樑習擊敗鮮卑軻比能。大破之。曹丕第三次伐吳:是時天寒結冰,船不得入江,吳人又嚴兵固守。曹丕見大江波濤洶湧,嘆道:“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還師。吳楊威將軍、廣陵太守孫韶見曹丕還,遣將高壽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徑路夜間襲擊之,丕大驚。壽等獲副車羽蓋而還。六月,魏利成郡(今江西贛榆西)兵蔡方等起事,殺太寧徐質,推郡人唐諮為主。曹丕詔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等出兵鎮壓。唐諮兵敗,從海道投奔東吳。
226年,孫權攻魏江夏不克退兵。諸葛瑾攻魏襄陽,被司馬懿、曹真擊破
227年,司馬懿剋日斬孟達。
228年,街亭之戰,石亭之戰,陳倉之戰,田豫牽招馬城之戰,曹睿表示這年很忙。
229年,武都、陰平之戰。
230年,魏國出征漢中,大雨取消。————————看到沒?不是魏國不想發起戰爭,而是人家很忙好不!?你以為堂堂曹魏只需對付蜀漢啊?東吳要對付,反賊要對付,羌人要對付,胡人要對付,更別提那幾年的水災旱災了。年年忙得團團轉,哪有功夫什麼【主動發起戰爭】,你以為戰爭就是衝過去殺殺殺啊?後方都不穩還戰爭啥
-
27 # 初心如舊
三國時期,魏國為啥不主動進攻蜀國?
這事需要先搞清,蜀國立國時候的形勢,以及隨後魏國的演變過程。在建安十三(208)年,赤壁之戰時,劉備根本不算一國,即就是一年之後,利用曹操撤退,抓住機會,奪佔江南四郡,也只是擺脫逃亡,略有起色,暫時穩住了腳跟。劉備的蜀國,從平定益州、佔據漢中、到劉備稱帝,應分三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是曹操主持時期,那時曹操還是很重視劉備,建安十九(214)年,劉備剛攻克成都,因為兩年前,被打垮的馬超,逃入漢中,曹操跟屁股也攆到漢中,並在次年打垮、逼迫張魯投降,虎視益州,司馬懿認為,劉備立足未穩,應迅速擴大戰果,大舉攻入益州。這個建議,得到劉燁的支援。但曹操卻說:“人苦不足,既得隴,復望蜀”?隨即,曹操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部鎮守漢中,自己就撤軍回去了。對此,司馬懿在心裡說:“魏王老矣”!這一年,曹操六十一歲。
稍前,劉備正從益州帶兵往荊州,與孫權對峙,聽到訊息,劉備不得不預設,半個荊州被孫權奪佔的事實,從荊州撤回。但劉備一回來,就與曹操留守的夏侯淵、張郃等爭奪漢中,時間長達好幾年,這時的曹操,年齡大了,反應遲鈍、行動緩慢、反覆矛盾、猶豫彷徨,從建安二十三(218)年,夏侯淵報告求援,到二十四(219)年初,才帶援兵進入漢中,用時八九個月,剛到漢中,夏侯淵就被殺於定軍山,幾個月後,曹操就自動放棄,在五月份徹底退出漢中。
這就到了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時間很短,只兩年多。拼盡全力,把曹操趕跑後,劉備認為大功告成,完成稱王儀式,分封諸位功臣,包括任命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上將,以魏延為漢中太守,駐防漢中,劉備諸葛亮就回成都去了。而曹操撤退回去的路,也非常漫長、耗時較多,從五月自漢中撤出,兩個月後,才到長安,在這裡,曹操發出指令,派于禁帶七軍協助曹仁,攻擊荊州的關羽。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夏五月,引軍還長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 】
十月份,曹操費時六個月才回到洛陽。接下來又帶部隊聲援樊城,得知徐晃擊退了關羽,曹操就駐紮摩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冬十月,軍還洛陽。】這一年,基本就結束了。到次年正月,孫權殺掉關羽,把關羽首級送來,曹操看了,受到極大刺激,到庚子日,就去世了。【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曹操去世是一件大事,涉及王位繼承,曹丕忙著穩定內部,先繼承魏王,幾個月後,又逼迫劉協禪讓皇位,建立大魏國。這自然顧不上再去打蜀國。
第三階段,就是劉備稱帝,建立季漢後,這已經是黃初二(221)年,劉備稱帝后,首先就是伐吳,但當時,包括司馬懿等一干大臣,都勸曹丕乘機也伐吳,一舉滅掉吳國。當時,孫權送來了降表,還把于禁等被俘人員送回魏國。曹丕認為,人家投降了去打不合適,只回復讓孫權送兒子為人質,蜀國、吳國誰也不打,只在一旁看熱鬧就行。到劉備夷陵大敗,吳軍士氣大振,根本不再提稱臣投降,更不說送人質的事。曹丕氣壞了,下令伐吳,結果,被東吳的安東將軍徐盛,隔江佈置偽裝,一夜之間,城垣錦旗,漫山遍野,曹丕親臨觀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不辨真偽,心裡沒底,不敢冒險,就無功而返,灰溜溜回去了。
-
28 # 006145611
魏國不進攻蜀國最簡單的原因是入蜀道路難走。不論行軍還是補給都很困難。
第二個原因是蜀國在諸葛亮時期內部穩定。古代戰爭,攻城永遠是個困難,耗時,耗力,耗人命的事。即使是野戰,兩軍絞肉機般對殺,損耗也是極大。
所以發動一個侵略戰爭,古代軍事家會考慮敵國的內部是不是穩定,行政效率是否有效。如果敵國內部穩定,施政有效,一般城防完備,府庫糧草充實,軍民一心。
在這種情況下,進攻方往往需要一座一座城池硬啃,牽連日久,自己糧草補給線長於防守方,士兵,糧食,以致綜合國力的損耗,進攻方都遠高於防守方。往往進攻方只能無功而返。甚至因為國力損耗過大,影響政權穩定。
而當姜維數次伐魏無功,且蜀漢內部沒有了能夠平衡北方,荊州,益州等各派勢力的能臣之後。魏國就開始伐蜀了。蜀道再難,沒有軍民一心的固守,沒有足夠的軍備糧食儲存在各個關口城池的府庫中,沒有君臣一心死守每一座城池的守將和官員,魏軍一樣可以以較小的代價滅了蜀國。
古代後勤補給落後,發動戰爭離本國越遠,損耗越大。進攻如果陷入持久戰,失敗是必然的。諸葛亮不斷北伐其實是穩定蜀國內部派系和平的手法之一。換姜維領兵,一他沒有內政方面的天賦,二蜀國失去了最後幾任穩定內部的丞相,蜀國的內政開始癱瘓。魏國才能快速成功滅蜀。
回覆列表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地易守難攻!時機未到!魏國經赤壁一役元氣大傷,魏國還需安內御外,當時除去三國外,還有少數民族為患,魏國只能休養生息積蓄力量,魏國地處中原,地大物博並且人口眾多,恢復元氣會很快,等到時機成熟在攻打蜀國就易如反掌了,蜀國不計前嫌和吳國修好,這也是蜀國的無奈,諸葛亮才放心北伐,不至於腹背受敵,諸葛亮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關鍵是,他深知蜀中國人才凋零,將星隕落,後輩無將帥之人,等待就是自取滅亡,於是諸葛亮力排眾議六出祁連,由於地形原因,糧草始終是心病,這個時候蜀國還在進攻,蜀國進攻還有可能光復漢室,以了先帝之遺願,這邊魏國當然防守更能儲存實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