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成金海2

    很簡單,說為自己就是為國家這句話到底對不對,那就要看看是什麼人說的。

    如果是毛主席說的,就對,因為我們相信!假如出自於漢奸們的嘴裡,那就是天大的笑話,只有鬼才會相信!

  • 22 # 顫動的丹田

    因為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

    你好了中國就不會壞,

    你成功了中國就沒有失敗。

    你能分辨正義以及邪惡,

    中國就能應付好與壞;

    中國之所以復興,

    原因在於你這樣的中中國人選擇了對,

    而拋棄了錯。

  • 23 # 今思遲

    有人說為自己就是為國家,你有什麼看法?基本上大家不會明說有什麼想法,問題出在題幹上,“國家”是一個偉光正的詞彙,你不能冒犯,一旦冒犯,就有許多站在道德制高點出來譴責你,還沒有什麼人敢出來為你辯護幾句。所以這個問題是偽問題,或者說在現在,並不能在公開場合得到充分的論辯。那麼,我們可以試著用一箇中性的詞來代替,使問題成為:

    對於這樣的問題,則倒有現成的答案了,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說:“每一個人,不需要自己關心社會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去推動社會的福利。他只需要關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過程中,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讓他的努力轉變為對公共事業的推動。這隻看不見的手,會讓他的自私自利推動社會福利的改進。”——就是說,人確實是通過為自己從而使社會得益的。

    亞當·斯密還寫過一本溫家寶總理放在床頭讀的書,叫做《道德情操論》。 看書名,你會覺得這與上述的論斷有衝突。《道德情操論》講的是人應該有道德,而不是自私。

    我們常常就會在選擇道德還是堅持自私上糾結不已,他不知道有一個詞叫“灰度”。所謂灰度,是真實生活裡,截然相反的兩個事物之間有著無限多的漸變過程,比如道德與自私,100%道德與100%自私之間,有許多的配比存在:90%道德+10%自私、80道德+20%自私、70%道德+30%自私……10%道德+90%自私。 而我們只簡單說你是100%道德的,或你是100%自私的,這合理嗎?

    而且一個人在不同的情緒下,對同一件事還會表現出不同的道德水平,你只抓住他的最低水平點來說他是自私的,這公平嗎?

    許多人義正詞嚴地抨擊“為自己就是為社會(國家)”的論斷,他們的原因出發點就頗有問題,他們是把為自己和為社會(國家)對立起來了,以為“為自己”和“為社會(國家)”之間是一個零和博弈的遊戲,一分為自己,就會損害社會(國家)一分。

    其實,“為自己”和“為社會(國家)”是零和博弈的時候也是存在的,但那是極端的情況,就是在敵人面前要不要出賣國家的抉擇時刻。你說,一般人,哪裡會就要面臨這種挑戰呢?那是這個國家該多不幸的時候才會出現的局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情況是,我在為自己的同時,也連帶讓社會(國家)得益了。我們上班就是一個好例子。我們上班不是為自己嗎?你上班了就要給國家交稅,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了,這不就是為社會(國家)了嗎?從這個角度來說,你更多地為自己,才是更好地為社會(國家)。所以,企業家為什麼回報高?因為他們為社會(國家)創造的財富比普通打工人也高得多呀。

    你不上班才是不為社會(國家)做貢獻呢。那些反對為自己就是為社會(國家)的人,倒是道德感十足,可是你問他可以合法避稅要不要時,他都會感謝你呢。

    亞當·斯密甚至說,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自暴自棄的人,這種人在社會上是不受尊重的。連自己都不愛了,他就不會去尋找機會創造價值。這裡,亞當·斯密更把“為自己”當成是一個人為什麼存在的必選項了。

    你想想看,一個人都不為自己了,他不僅不會去創造價值,甚至也不會去傷害社會,因為傷害社會對他也沒有好處呀,他已經不需要什麼好處了呀。一個人只有至少稍微“為自己”了,他才會活著。所以,“為自己”簡直是天經地義了。

    至於“為自己”會受到詬病,只是因為我們自己太極端了,他稍微一“為自己”,我們就想象力豐富地認為他要去損害國家養肥自己了,這中間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魯迅就舉了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例子: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 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中國人的想象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亞當·斯密也怕大家這種非黑即白的簡單思維,他馬上又說,人不僅僅是自私的,他們同時也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設身處地的一種能力。他把他認為的別人幸不幸福,當作自己幸不幸福的一部分: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這是一種天生的能力,這叫“同情心”,人人都有的。所以,一個人的“為自己”,你怎麼可以一下子就認為他會非損害國家損害別人不可呢?他的同情心使得他即使為自己,也會有所為有所不為。

    但是人的同情心(愛心)也是有限的,隨著距離拉遠而下降。你手機裡面的通訊錄,裡面有至少幾十人吧。那我問你,這幾十幾百的朋友裡面,有多少人是真正愛你的?有多少個是你拿起電話來,對方就放下手上所有的東西,聽你傾訴的?有多少人是說我要借錢,我需要幫助,對方就不顧一切不顧成本的去幫你的?很少吧。這是說,我們只能愛很少的人。愛心是不能擴充套件到很大的範圍裡面去的。

    我們終我們的一生,花一輩子的時間,都很難贏得和維持幾個人對我們的友情和愛情,但我們無時不刻需要成千上萬人的幫助。我們看看自己吃的穿的住的,有多少人涉及其中,有多少人在幫助我們,但他們都不愛我們,他們都不認識我們。那這些陌生人為什麼就在幫助我們了呢?

    有趣的是,你問這樣的陌生人你為什麼要幫我,他一定會覺得很奇怪,他會想:我不認識你,我什麼時候幫過你了?

    這個陌生人不明白的地方是,其實他在“為自己”的過程中,他把自己的產品(比如麵包、肉、酒)投放到市場中去了,這樣,我們每天之所以能夠吃上晚飯,不是因為麵包師、屠夫、釀酒商愛我們,而是因為他們要自私自利,他們要追求他們的利益。

    這不就是為自己就是為社會(國家)嗎?當然為了避免太多無謂的爭論,我們有必要將“為自己”加以必要的限制,至於怎樣限制,又是另一門學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過最有正能量的一句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