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5
回覆列表
  • 1 # 小小大大瘋瘋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

    創建於隋朝,自隋唐科舉制度確立以來,平民通過讀書考試獲取入仕機會,基本就是靠科舉。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記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考試順序為:童生試(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殿試(皇帝主試的考試)。

  • 2 # 丙泊酚

    答:科舉考試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 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

    科舉考試大致分為四級: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 院試(縣級別的考試)未考中前叫“童生”。考中後稱"生員”"“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

    (2) 鄉試(地方 上省級別的考試)每三年考一次,考期在秋季八且,故又稱秋闈。參考者秀才,及格者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3) 會試(全國級別的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故稱春闈;地點京城禮部官衙,由禮部主持,故又稱“禮闈”。考中後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只考時務策一道。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 3 # 用戶8915249701986

    古代科舉考試其實主要是三場。

    第一場是鄉試,就是以省為單位考試,考取功名的人成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第二三名沒有固定稱號。

    第二場為會試,考試地點為京師,後來一般在貢院,只有通過鄉試的人,也就是獲得舉人稱號的人才有資格參加,頭名為會員,第二第三名沒有固定稱號。

    最後一場為殿試,考試地點一般在皇宮內,第二場榜上有名的人才有資格參加。嚴格來說第三次,也就是殿試沒有落榜生,只不過將第二輪通過的人重新排名。所有參加殿試的人都是進士。考試成績出來後,他們會被寫在三張榜單上,第一張榜單上只有三人,頭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這三人合稱一甲;第二張榜單百來人左右,稱為二甲,其中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所有考生中第四名成為傳臚;最後一張榜單就是剩下的三甲了。

    到了後期,尤其是明朝有了內閣以後,所有內閣成員基本都是二甲十多名之前的。二甲二十來名以後的沒有希望了。因此二甲十多名之前的人又被稱為“儲相”。

  • 4 # Liukr

    古代科舉考試先是縣試,學子考中後,成為秀才。而後進一步是省試,考中後成為舉人,有做官的資格。

    而後是院試,又稱春闈,考中者稱為貢生。最高層次的是皇帝主持的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其餘參加考試的學子稱進士,或同進士。

  • 5 # 朵小果麻麻

    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北韓、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

    宋朝科舉考試有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明清科舉改為考八股文。

  • 6 # k3399

    1、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中者稱為秀才;

    2、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中者稱舉人;

    3、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中者稱貢士;

    4、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稱"探花",第三名稱"榜眼",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古代科舉考試一年有兩次,稱為“春闈”和“秋闈”。 鄉試由取得“生員”資格的人參加,是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舉行,

  • 7 # 亞基布亞柳布柳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童生試包括縣試和府試兩個部分。獲得童生功名後,才算是真正的讀書人,過了院試,才算是真正進入了科舉考試。

    鄉試的錄取名額是國家規定的,每年不超過兩千名,幾乎是幾百取一,是科舉中最難過的。

  • 8 # 乖巧鋼琴Mx

    中國幾千年來封建時代科舉考試的一般順序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一旦考試中的,可以分別獲得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直至狀元(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榮譽),從而獲得當官的資格。科舉考試制度為中國古代的統治階層提供了大量的官員人才。

  • 9 # 阿岡本

    1、童生之考試:讀書人的入門考試,沒有考上的均不能正式算作讀書人(所以叫童生)。

    考上的成為生員(不是所有的都是秀才,優秀的才能稱為秀才),要舉行縣試、府試、院試三個環節。童生考試三年兩考。

    2、舉人(鄉試)之考試:針對優秀的生員(不是每個人都去)參加省裡的考試,考上舉人的可以授官(只有舉人及以上才能具有當官資格,所以叫舉人),有初試、複試兩個環節;

    3、進士之考試:考上的舉人都要到北京舉行會試(本來已經有資格當官了,所以叫會考)。

    考上的叫進士(分三個等級),有會試、複試、殿試、朝考(翰林入學考試)、散館(三年後翰林院畢業考試)五個環節,

    4、考差:考鄉試考官之考試

    5、大考:對現行官員的定期學習檢查(不得偷懶、要繼續學習);

    6、制科:針對特殊項目的考試

  • 10 # 立志2006

    先是書生,然後參加鄉試,前幾名再參加舉人考試,考取相應功名後,參加全國科舉考試,成績前幾名的,才有資格參加殿試。

    殿試由皇帝欽點,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探花,第三名為榜眼。十年寒窗,一朝得名。他們就進入國家高級職稱,由皇帝委任職位。

  • 11 # 快樂的泥瓦匠666

    1、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是鄉試、會試和殿試。

    2、鄉試相當於省級考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一般在京都進行考試,上榜之後即可後缺當官。殿試被稱為恩科,有皇帝親自監考。殿試第一名被稱為狀元。考取的功名一般成為秀才、進士等。

    3、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北韓、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來選拔優秀的人才。

  • 12 # 用戶829424247909

    古代科考考試的順序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受中國影響的日本北韓越南等國通過考試選拔吏的制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科制度是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完善於唐朝。

  • 13 # 美好的若愚

    古代科舉考試順序是院試、鄉試(秋闈)、會試(春闈)、殿試。

    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二百餘年。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在科舉制度發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時期,其積極性還佔主導地位。

  • 14 # 悠閒海燕1e

    古代科學考試的順序先要進行鄉試,然後進行縣試,然後再進行專門的京試,主要講的是通過鄉試選出第1名之後,然後再通過縣試選區第1名,就可以通過京試得到一個狀元,從而就可以選入朝廷入關,在古代的科學考試中主要是為了第1名的清史考試,為了選舉第1名,從而是比較多的。

  • 15 # 自在優雅溪流Mh

    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中國最早的“高考”。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狀元,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併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古代讀書人考試之路的漫長與艱難。

    第一場考試:縣試

    由考生所在縣的縣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陰曆二月。通過縣試的考生獲得參加府試的資格,統稱為童生。

    第二場考試:府試

    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陰曆四月。通過府試的考生獲得參加院試的資格,統稱為生員或秀才。

    第三場考試:鄉試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季陰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舉行,故又稱秋闈。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第四場考試:會試

    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陰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Quattroporte,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第五場考試:殿試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寒窗書劍十年苦,指望蟾宮折桂枝。讀書人終於順利的把所有的試考完了,也獲得了“進士”頭銜。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那麼下一步怎麼才能當官呢?

    進翰林院

    狀元,進翰林院,官職從六品授修撰,比知縣高一級。榜眼、探花進翰林院,官職授正七品編修。雖然品級不高,但狀元、榜眼、探花有選任為某些職官及進入中央高層的資格,所以出路比較優越。

    庶吉士

    其他進士們再進行一次朝考,主要為了選拔庶吉士。朝考中選撥出優秀的進士為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三年期滿時考試,分配工作,叫散館,若有恩科,不滿三年也散館。

    授官

    沒有錄取為庶吉士的進士授官,其品級主要是六、七品,所授的官以兩種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級官裡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縣,正七品。主事和知縣的缺額最多,而且都屬於學習階段,進士授知縣也是授一些簡缺的知縣,三年以後調同省缺分較重要的縣任知縣。這是進士大多數人的任官情況,也有授其他官職的。

  • 16 # 有病真的有病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院試是縣級別的考試,考中後稱“秀才”。鄉試是地方和上省級別的考試,及格者稱“舉人”。會試是全國級別的考試,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考中後稱“貢士”。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

    科舉考試從隋朝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其畝地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考試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主要以成績定取捨三個顯著的特點。

  • 17 # 歲月無聲懷舊經典

    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建,完善於唐朝。作為中國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也頗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科舉制度大約走過了一千三百年的歷程,而歷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子,也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足輕重的官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舉歷程。

    縣試是古代最低一層的考試,它是士子們入職做官的門檻,一般來說,縣試皆由考生所在縣的縣官主持,其每年一考,且考試的時間也都在每年的陰曆二月。通過縣試考試的士子才有資格進入府試的考試,而考中縣試的人,則被統稱為童生。

    縣試考中的童生有資格進入第二級府試考試。府試是由考生所在地的知府主持,它也算是市級一層的考試。府試考試每年在陰曆四月份舉行,和縣試一樣,府試也是每年一次。考中府試的人,則被統稱為秀才或生員。只有通過府試考試的生員,才有資格進入省級一級的鄉試考試。府試考試也算是基層考試,不過,通過府試考試的秀才,也算在社會上擁有了一定的名氣。

    第三級考試就是鄉試了。府試、縣試、鄉試三級考試中,尤以鄉試最為重要。鄉試考中的士子被稱為舉人,其也算是朝廷的貢員了。不過,和貢士不同,雖然貢員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其畢竟還不能做官,中舉者,還需要連中會試和殿試,才有資格成為國家之大臣。鄉試每年在陰曆八月舉行,因為考試已在深秋,所以這次考試也被稱為是秋闈,每年,朝廷都會派一批主考官負責地方的鄉試考試,而考中舉人的士子,也算成為了朝廷的貢員,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地位。鄉試的第一名,被稱之為解元,這也算是所謂連腫三員之中的第一元。

    鄉試之上為會試,會試是由國家主持的一次考試。會試由朝廷的禮部官員所主持,其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會試的時間和縣試如出一轍,也是在陰曆二月舉行,不同的是,會試是每三年一次,而縣試則為一年一次。會試中第者被統稱為貢士,而第一名則又被稱為是會元,故而,會元也成為了所謂連中三元的第二元。

    會試之上,為殿試,殿試是科舉制度下的最後一級考試,也是直接入仕的門檻。和會試相同,殿試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而該次考試,主要由皇帝指定的考官來主持。筆試通過者,由皇帝欽定面試,並策定殿試名額。殿試的第一名,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狀元,而第二、三名,則為榜眼和探花。考中殿試的士子,具有進士的身份,這也算是可以直接做官了。

    只有通過了殿試,士子們才算是真正走上了仕宦大道。不過,進士及第者畢竟還不能直接做官,一般來說,殿試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會先到翰林院而供職,直到掌握了具體的做官程序,才會被皇帝指明任用。

    進入翰林院,一直也是士子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十年寒窗,士子們就為了這一次光耀門庭。狀元、榜眼、探花除外,考中進士的另外貢士也會被朝廷委以重任,這些人會再有一次朝考,而優秀的士子,會被指定為庶吉士,併入庶常館學習。期滿後,這些進士便被分到各地,他們有的擔任知縣,有的則擔任監察等地方官。到了這裡,這些士子們才真正算是進入了官場。

  • 18 # 用戶67207497126289

    古代科舉考試是當時人們想要改變命運,改變身份地位,改變現狀的重要途徑,相當於現在的高考和公務員考試。科舉是隋朝開始的,是無數學子辛苦學習的一次檢驗。古代科舉考試一般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縣試通過者叫做童生,府試通過者叫做秀才和生員,鄉試通過者叫做舉人,會試通過者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殿試通過者具有進士,可以直接做官。

  • 19 # 誰的誰是他麼誰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始於隋朝隋煬帝時期 終於清朝末年,是封建社會最為重要的選賢任能的制度,科舉考試有著嚴格的等級 ,一般情況下 我們給它分成三等 ,第一等是鄉試,考中稱為舉人 ,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等是會試,考中的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員 ,最高一等是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

  • 20 # 用戶774056550451

    1,縣試,取得童生資格,即社會承認你為讀書人。

    2,府試,取得秀才資格,這是成為讀書人的標誌,取得秀才後可以不納糧,見官不拜。

    3,院試,取得國子監等讀書資格,秀才可以參考,也可不考。

    4,鄉試,一省考試,考中極為舉人,可以稱為老爺,具有做官資格。

    5,會試,進士初選,考中極為貢士。

    6,殿試,皇帝監考,合格者為進士(一甲),另外二甲為同進士,三甲為賜同進士,真正的進士為一甲。頭名狀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