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3
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自成能打敗強大的明朝攻進北京城,卻無法對付不足十萬的清軍,這實在是一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因為清軍在和明軍的長期作戰過程中,雖然向前挺進了不少,但是一直無法攻克山海關,根本就滅不了明朝。而李自成能夠滅掉明朝,按照這樣的比對,李自成的實力,應該比清軍的實力強得多。哪怕清軍加入了吳三桂的幾萬部隊,最多也就十多萬。這十多萬軍隊和李自成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軍隊相比,顯然算得了什麼。可是為什麼,李自成卻無法打敗清軍,最後反而被清軍打敗了呢?

    就算李自成的大軍,在山海關一片石打了敗仗,但也不過僅僅是一次敗仗而已。李自成一生數次打敗仗,甚至打來只剩下18騎,李自成也能夠東山再起。

    既然如此,為什麼在一片時敗給清軍以後,卻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時候,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當然了,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是比較多的,但不管怎麼說,李自成在戰術層面上的失敗,是他失敗最主要的原因。那麼,李自成有哪些戰術層面的失敗呢?

    一、戰前沒有戰術分析。

    李自成所打的一片式戰鬥,應該說是一個輕率冒進的戰鬥。

    李自成從來沒有和清軍打過仗,根本不知道清軍打仗的特點是什麼,事前沒有詳細地進行過戰術分析,不知道該怎麼和清軍打仗。

    要做這個功課還是容易的,當時他的身邊有很多投降過來的明朝官員,他應該找這些人來,商討一下戰術。但是他並沒有找過這樣的人,就直接讓劉宗敏帶兵出征打仗。

    然而,劉宗敏卻並不願意出征。李自成讓他打仗的時候,他曾經對李自成說,大家都是做強盜的,憑什麼你在京城裡面享受,讓我去打仗呢?李自成沒辦法,只好親自率軍出征。

    李自成在打這一仗之前,沒有戰術安排和探討,主帥又不願意去打仗。可見,這次作戰是相當盲目,同時也是相當傲慢的。最終打成什麼樣子,已經很清楚了。

    二、戰中沒有戰術設計。

    李自成打一片石大戰,採用的是一窩蜂跟上的打仗方式,明顯就是群寇作戰方式。他把人馬全部帶到一片石,與吳三桂和清軍硬拼,看不到他進行過什麼戰術設計。

    事實上,當時李自成主要考慮的是吳三桂,都沒有去提防清軍。他認為清軍根本就不敢和他作戰。

    他沒有沒想到的是,清軍在李自成和吳三桂的戰爭,陷入膠著狀態的時候,突然插進來,給予了李自成的部隊強力的沖擊。

    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判斷,這種打法是吳三桂和清軍提前的一種戰術安排,還是碰巧而已。但不管是戰術安排,還是碰巧,這些東西李自成都是應該先考慮到的。為了讓清軍不參與進來,他就應該有針對清軍的預案,可是他並沒有這方面的預案。清軍一打進來,他顯得手足無措。

    三、戰後沒有戰術善後。

    李自成為什麼最終會失敗?歷史上有一個比較被大家所認可的說法,就是李自成是流寇,他進行的是流寇作戰。

    什麼是流寇?也就是說,李自成在作戰過程中,是走到哪兒打到哪兒?沒有建立自己獨立的穩固的根據地。當年他也打下了不少城市,但是,並不是他打下了這些地方,這些地方就歸他所有了。而是等他們打到別的地方以後,他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李自成在商洛一帶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並且一直打到北京,這個問題表現的還不算太明顯。因為那時候明軍沒有什麼鬥志,並且軍力又比較分散。因此,李自成想打那些地方就比較容易。明軍想的是,李自成打得差不多也就走了,不會留下來,所以也不會著力和李自成作戰。

    當李自成打到京城去以後,他曾經打過的地方的明軍,看到李自成已經當皇帝了,所以表面上也就依附李自成了。這種情況也是明末明朝官員和軍隊的一個特點,後來當清軍打過來的時候,他們也是很快就投降了清軍。但後來吳三桂等三藩舉起反清大旗的時候,各個地方的人,又開始反正,不聽從清朝的命令,表示自己的擁護明朝的。

    這就是明朝末年,在三角關係下的明軍的雙重人格。

    所以,李自成在當皇帝的時候,各地都表現得風平浪靜。但是等到李自成在一片石失敗,又從北京城退出來以後,各地就是一種牆倒眾人推的感覺。

    李自成沒有發現這種問題,所以打得非常匆忙,敗得非常匆忙,逃得非常匆忙,整個打仗匆匆忙忙,所以最後一潰千里,敗得很慘。

    (參考資料:《明史》等)

  • 2 # 江湖小曉生

    一片石大戰,吳三桂和多爾袞合伙欺負李自成。

    李自成在打寧武關的時候,損失了7萬多人,但是他還是一路挺進,最終拿下了北京城。由此可見李自成手下至少也有20萬大軍。

    在拿下京城以後,李自成便打算招降吳三桂。雙方的條件都談好以後,李自成便派遣明朝降將唐通前去接管山海關,而吳三桂則帶著5萬關寧鐵騎到京城來接受李自成的招安。

    結果在半路上,吳三桂得知父親吳襄被關入大牢,而小妾陳圓圓又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給霸占了,于是吳三桂一怒之下就帶著5萬關寧鐵騎殺回了山海關,趕走了唐通。

    此後吳三桂退無可退,便寫信給多爾袞,希望跟多爾袞合作,共同擊敗李自成,以後大家平分天下。其實當時多爾袞一直沒有給他回信,因為多爾袞要的不是合作,而是吳三桂投降。

    人家清朝八旗,經歷了兩代人數十年的努力,才有瞭如此規模,你吳三桂憑什麼跟人家結盟呢?所以說多爾袞晾了吳三桂很長時間。

    李自成知道招降不成,所以就帶著10萬精銳前往山海關。記住了,這裡帶的10萬精銳,基本上就是李自成這次攻打京城的全部家底了。剩下的散兵游勇沒什麼戰鬥力。

    吳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關外的一片石打了很長時間,吳三桂畢竟只有5萬大軍,即使戰鬥力強,時間長了也吃不消,畢竟李自成的部隊也是精銳。

    吳三桂吃不消以後,只好向多爾袞低頭,承認不是結盟,而是投降。而多爾袞依舊晾著他,等到吳三桂的精銳被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多爾袞這才漁翁得利,帶著八旗兵入關,一舉擊敗了李自成。

    可以說,李自成最精銳的人馬,在這一戰中,先後被關寧鐵騎和八旗兵給消耗得差不多了。這為後來李自成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放棄京城,直接導致明朝降將們一叛再叛。

    李自成帶著殘兵退回京城以後,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第一條就是死守京城,等待援兵,第二條則是退回西安老家。

    很多大將表示要死守京城,因為好不容易得到的天下,就這麼丟了實在是可惜。再說了李自成還有不少援兵在陝西、山西、荊襄等地,只要他們齊集京城,至少可以跟八旗兵一決高下。

    可是李自成本人卻沒有死守京城的想法,他最終拍板要退守陝西。于是他在京城匆忙登基以後,就帶著掠奪來的大量財物,一路往西邊逃竄。

    明朝這幫降將們知道李自成的心思,這家伙放棄了天下,那他們還有必要跟著李自成嗎?當然沒有必要了。

    李自成一邊逃竄,阿濟格和吳三桂就一邊在後面追趕,這期間山西地區的明朝降將,壓根就沒有給李自成賣命的想法,全都跑去投奔了清朝八旗兵。

    可以說,李自成放棄京城,是導致這幫明朝降將們,再次轉而投靠清朝八旗兵的重要原因。

    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為,失去了明朝投降派的心。

    李自成有點虎,他拿下京城以後,絕大多數明朝官員,都選擇投降了他。可是他是怎麼回報這幫明朝官員們的呢?

    在劉宗敏的建議下,李自成將這幫明朝投降派全都抓入了大牢,不僅抄了他們的家,而且還在牢中對他們嚴刑拷打,讓他們拿出私房錢來贖身。

    而且是按照官階大小來約定贖金,有錢的貪汙分子還好,交了錢撿回一條命。沒錢的清廉官員可就倒了血黴了,被活活打死的不計其數。

    這一票幹下來,李自成得到了8000多萬兩白銀,看似賺大發了。其實對一個想要奪取江山的人來說,是真的虧大發了。

    在那個年代,要想奪取江山,首先要爭取的,就是士族地主階級們的人心。很可惜,李自成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基本把這幫人的人心都給打沒了。

    不光北方的明朝投降者瑟瑟發抖,就連南方的明朝投降派們,也表示要堅決跟李自成鬥爭到底,由此可見,李自成算是徹底輸了。

    一敗再敗,李自成大軍失去了士氣。

    一支軍隊要想打勝仗,除了糧草充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士氣。如果士氣低沉的話,那這支軍隊打敗仗的幾率就很高了。影響李自成大軍士氣的事情,可就太多了。

    第一,在山海關之戰中,李自成大軍敗給了吳三桂、多爾袞聯軍,從而退回京城。第二,李自成放棄京城,導致山西大片土地拱手讓給了多爾袞。第三,李自成兵分兩路死守陝西,結果被多鐸和阿濟格攻破,只好選擇再次流浪。第四,李自成到了荊襄根據地以後,主動放棄了這塊經營了很長時間的根據地,繼續流浪。第五,李自成的部隊,毫無目的性可言,四處流浪,最後連老大李自成都在九宮山被人給滅了。

    由此可見,這麼多影響士氣的事情在李自成大軍中發生,你覺得李自成還有什麼機會跟八旗兵較量呢?

    總結:死守京城,才是唯一出路。

    很多人覺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對李自成來說,絕對不能往後退。因為退一步,就會想到退十步,最後便成了退無可退,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李自成要想成功,只有把自己當成崇禎皇帝,死守京城。同時將山西、陝西的援兵全都調往京城,與多爾袞決一死戰。

    人家都全員出動了,你還留著那點家底幹嘛呢?只有這樣,才能有勝出的機會。哪怕最後戰敗了,也是命運使然,算是儘力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

  • 3 # 漢家劉文叔

    這個主要有三點:

    1、李自成大順軍在起義之初就提出了“三年免徵”的口號,用以獲取民心士氣。但軍隊打仗是要吃飯的,前期的後勤保障和物資供給完全依賴打土豪及劫掠藩王、地方府庫為生。這一過程在前期完全沒有問題,也是起義能夠成功的基礎。但是在攻占北京之後,應該順應大勢及時調整內外政策,從流寇到統治階級的角色轉變。但遺憾的是農民軍高層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依然延續過去的一套流寇做法,在北京大肆逮捕前朝官吏,嚴刑烤掠,士兵們則搶劫普通市民,甚至姦淫擄掠,軍紀敗壞,整個北京一片混亂、怨聲載道。北京乃天下觀瞻之地,北京穩則天下穩,反之亦然。此種情形令希望改朝換代的一批人極度失望,傳言李自成沒有唐宗宋祖坐天下的氣象,還是一個流賊。天下臣民開始思念前朝,佔領區處處開始叛亂,大順軍開始到處滅火,在滿清和南明的多重打擊之下迅速崩潰。

    2、缺乏穩固的根據地,李自成攻占洛陽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了以宛洛為根基,居中原以爭天下的戰略構想,主要是建立一個根據地,設立基礎的地方行政機構,效仿劉邦據關中、劉秀據河北、朱洪武據江南的成功案例,但被李否決(擔心實力不足)。進軍北京之前,又有人建議先鞏固河南、山東、陝西等佔領區,待時機成熟再發兵北進,穩操勝券。但又被急於改朝換代的大順軍高層否定。如果當時內外政策調整得好,這個問題還不會顯現出來。但是一旦在北京受挫,這個問題就成了大順軍致命的缺陷,河北、山東在短時間迅速失陷,中原糜亂、就連老家陝西也沒堅持多久,連戰連敗,最終導致大順朝曇花一現。

    3、對滿清缺乏清醒的認識,沒有任何準備工作。占領北京之前就有官員上奏要防範滿洲人南下,建議提調精銳主力進京,並準備與滿清決戰。但整個大順朝文臣武將都陶醉在即將改朝換代的喜悅中,也根本沒把那些夷狄放在眼裡,認為那是以前明朝無能而已。李自成的大將袁宗第統帥的精銳主力一直都在湖廣與左良玉鏖戰,根本沒有隨駕北上。雖然李自成還是占領了北京,但是兵力已經嚴重不足,就連彈壓地方叛亂也捉襟見肘。如此形勢下又做出了征討吳三桂的錯誤舉動,又沒有準備面對清軍南下的戰略布局,導致大勢崩盤。其實當時李自成遠征山海關,清軍無需與李自成正面對戰,只要越過長城之後直插永平和通州,就可以截斷大順東征軍的歸路,那時前有關寧鐵騎,後有滿洲八旗這樣的勁旅,李自成幾萬人馬根本頂不住,大軍將會在山海關與通州之間進退失據,北京短時間也發不出援軍,如果這樣的話,李自成將敗得更快。

  • 4 # 千年歷史千面遊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曾經被譽為歷史上第一個“成功的”農民起義領袖,原因是他滅掉了上一個朝代。但其實,李自成的農民軍從來沒有真正的擊敗過明朝的軍隊。李自成的農民軍,大部分時間都是被明軍壓在地上摩擦。他最後的勝利,靠的不是戰鬥力,而是鑽了明朝朝廷自身分崩離析的空檔。要想說清李自成的軍隊,為何能在戰鬥力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滅掉明朝,我們還要說說明朝的毀滅之路。

    明朝滅亡的第一把火,是從嘉靖時期燒起來的。

    當時由於嚴嵩當政,朝廷裡行賄受賄成風,黨同伐異成為常態,這種風氣不僅給當時的朝廷行政帶來了阻礙,還毀掉了官場和社會的風氣。從此以後,從官到民,不以貪腐受賄為恥,反而以不會撈錢為恥。這種情況在明萬曆初年張居正執政時期有所改善,但是又被接下來的“萬曆怠政”所打亂。天啟一朝,黨爭更為酷烈,閹黨和東林黨互相傾軋,誰也沒有起到好作用,朝政一天比一天亂。但是好在,此時自然環境還行,大規模的天災較少,朝廷還能勉強維持。

    情況的突然惡化是從崇禎皇帝繼位開始的。崇禎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倒霉皇帝,接手了一個內憂外患的朝廷不說,更是從繼位伊始,就趕上了連續十六年的大型天災。從開始的旱災到後來的蝗災,從寒流到瘟疫,所有能說得上來的災害全部在這一時期爆發,朝廷的賦稅收支被徹底打亂!為了能夠繼續維持明朝在遼東的局勢,崇禎只能瘋狂地“開源節流”,對本已經貧苦的百姓敲骨吸髓。

    崇禎最著名的斂財臭棋是兩招:加派三餉(暨遼餉、剿餉、練餉),還有裁撤驛站。三餉榨乾了百姓最後的血汗,逼著他們成為盜賊流寇;裁撤驛站,讓西北大量的驛卒沒了飯碗,只能選擇造反!這些驛卒之中就有李自成。

    但是,搜刮來再多的錢,也填不滿明朝貪腐大臣的胃口。到了這個時候,社會風氣已經壞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沒有誰真的為朝廷和國家打算,只知道自己斂財。原本在明朝初年建立的自給循環的養兵體系已經被徹底打亂,國家沒錢養那麼龐大的部隊,只能優先保證遼東戰場的花銷。而同樣數量眾多的西北邊軍,就成了“被欠薪”的“農民工”。這幫手裡有武器的人可不是老實巴交的百姓,他們立刻就掀起了以張獻忠為首的大規模兵變。這股兵變與被壓榨到底的農民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最初的“農民軍”。

    應該說,農民軍的戰鬥力是真的很渣。明朝的一批猛將,包括曹文詔、洪承疇、左良玉、盧象升、孫傳庭,每個人都曾帶領軍隊,打得農民軍抱頭鼠竄。明朝的兵部尚書楊嗣昌還來了個“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大戰略,把農民軍險些全部殲滅。最慘的時候,李自成僅僅帶領著十七個人,躲在商洛山中。

    不過,明朝內部的黨爭和後金在遼東的活動,幫了農民軍的忙。楊嗣昌和主力將領有矛盾,雙方互相牽制,沒有給農民軍最後一擊;後金持續騷擾內地,讓很多將領兩線作戰,疲於應付。崇禎十一年,後金在的賈莊殺死了盧象升;崇禎十五年,後金又在松錦大戰中俘獲了洪承疇,而且殲滅了大量明朝的精銳士兵。崇禎皇帝也因為袁崇煥事件和陳新甲事件,將武將文臣得罪光了,已經沒人想給他賣命了

    總體來說,此時的農民軍仍在劣勢。但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他們的手腕兒卻比較靈活。這些人有一個百試不爽的“絕招”——詐降。一旦戰局對自己不利,他們就會高舉白旗投降;一旦出現轉機,那就再次反叛。明朝此時已經是千瘡百孔,只能一次次寄希望於他們“這次是真投降”,可是又一次次的失敗,錯失了剿滅農民軍的很多機會。

    轉變來自崇禎十五年,一個非常詭異的年份。

    這一年,堅持兩線用兵的崇禎在兩線同時吃到大敗仗:北方,前邊提到的松錦大戰爆發,明軍精銳的十三萬人被消滅,洪承疇被俘,吳三桂帶殘兵退守寧遠;西邊,官軍的互相不配合終於釀成了惡果,在項城、襄城兩場戰役中接連失敗。孫傳庭組織了柿園之戰,但是因為糧餉接濟不上而失敗;孫傳庭再次發動陝縣戰役,本來已經要擒獲李自成,卻又被大雨沖毀了糧道,被李自成反敗為勝。

    連場大敗,明軍已經沒有多少兵力可用了。崇禎十六年,崇禎皇帝又強令孫傳庭出兵,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動了潼關之戰,結果又是吃了明軍互不配合的虧,被李自成擊敗,追殺四百餘里,斬首四萬餘級。這一仗無疑是李自成的巔峰之作。但是,也應該看出,此時的明朝只有一個孫傳庭在使勁,其他的將領如左良玉,始終處在觀望和自保的狀態中。而且,明朝此時的糧餉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將士飢餓難耐,哪裡還能打什麼仗。

    孫傳庭死後,肯為皇帝效力的人一個都沒了。李自成于是長驅直入,直搗北京城!此時明朝的並非是無兵,左良玉手中還有幾十萬楚軍,吳三桂手裡還有關寧鐵騎,可是誰都不想幫崇禎打。左良玉說自己是得病了(好像是真有病),吳三桂則通過父親向崇禎要錢。而崇禎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錢。明朝的國庫,已經連城防士兵軍餉都發不出來了,哪裡還能給吳三桂!在崇禎皇帝的最後一次上朝時,空盪盪的大殿上一個人都沒有,這位窮途末路的皇帝坐在龍椅上嚎啕大哭,好不悲傷。最終在所有武將的觀望下,這位皇帝在煤山自縊。

    從以上的情況可以看出,李自成雖然成功地滅了明朝,但農民軍的戰鬥力,其實並沒有受到真正的考驗。這和歷史上其他朝代建立時的情況截然不同。唐朝的軍隊是在全國的紛亂狀態下,擊敗了王世充、劉武周、薛舉等軍閥而脫穎而出的;宋朝的軍隊脫胎於後周無敵的殿前軍,那支險些逆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雄師;明朝的軍隊也是在江南完成打磨,然後一舉北上擊敗強大的蒙元,並一直追殺進大漠的。這三個朝代的建國軍隊,靠的都是硬邦邦的實力。李自成的農民軍,其戰鬥力一直都沒有在強強對話中得到證明。所以,李自成頂多只能算一個歷史上的投機分子。這樣的人,確實沒有一統天下的氣象。說他擊敗了大明軍隊,是名不副實的。

    更要命的是,李自成進了北京之後,開始了殘酷的“拷掠”,不僅造成了農民軍軍紀的渙散,使戰鬥力進一步降低,還失去了中原讀書人和地主階級、官員階級的支持,把自己萬全的孤立起來了。等到他想去山海關教訓吳三桂的時候,實際上他的部隊已經不行了,人心不再思戰,哪裡還能打什麼勝仗!

    在決定生死的一片石之戰中,農民軍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至少兩倍於對手),而吳三桂則因為擔心被後金抄了後路,心有雜念,所以戰鬥陷入了膠著。後來多爾袞率領清軍增援,農民軍瞬間崩潰。可以看出,此時吳三桂,單位士兵的戰鬥力仍然強於農民軍的。

    李自成戰敗之後,缺乏知識、沒有大局觀的嘴臉立刻表現了出來。他居然在敵人的追擊下,回北京搞了一次“登基大典”,給自己弄了個“大順皇帝”的帽子帶上了。而他對全國局勢的掌控、對敗局的挽救則全然沒有任何措施,最後他身死九宮山,很有點兒“過把癮就死”的味道。他的這種行為,非常像唐末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

    而初來乍到的多爾袞,則表現出了和李自成截然不同的智慧。其實,這位清朝的攝政王,最初也不是個有多大野心的人,本意也是入了關之後,大肆搶劫之後就回遼東的。可是,他非常敏銳地觀察到了明朝將領對李自成的反感。所以他巧妙地利用各方的壓力,迫使明朝的那些大臣舊將們為自己所用,成為追擊李自成和南明勢力的排頭兵。所以,實際上李自成一片石戰敗之後,面對的主要還是明朝的舊軍隊。也就是說,他的農民軍,在戰鬥力方面,還是被明軍壓著打。

  • 5 # 妖火說歷史

    李自成能夠打贏明軍,卻打不過清軍,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自成麾下的軍隊,都是戰力一般的農民軍,戰鬥力不如清軍;其次當時李自成軍隊後勤補給不足,軍中又有鼠疫,戰鬥力折損嚴重;再加上李自成自身輕敵大意,還有其他很多原因,終於導致李自成敗給了清軍。

    要想解釋清楚這事,還得從當初李自成進攻北京之前說起。

    明朝末年,因為種種原因,明朝內部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反抗明朝的統治。這其中,便有後來攻破北京的李自成。

    不過,李自成剛起義的時候,其實只能算是一個小嘍囉。後來投奔了他舅父高迎祥,在高迎祥麾下擔任一名農民軍將領。從崇禎二年起事開始,一直到崇禎十一年。李自成一直在堅持和明朝軍隊戰鬥,但是卻敗多勝少。

    到了崇禎十一年,李自成更是迎來了自己人生中一個新的低谷:在遭遇明軍埋伏後,李自成最後身邊只剩下十七個人,靠逃進深山才活了下來。

    自起事開始,鏖戰九年,卻重新回到了原點。

    不過,還是有些不同。

    此時的明朝,相比九年之前,局勢又惡化了許多。當時明朝的吏治,已經腐朽到了極點。東北方向,已經崛起的後金,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牽扯了明朝大量的精力。再加上連續數年的天災,導致各地民不聊生。老百姓本就吃不飽飯,朝廷為了打仗,還得連年加稅。這就使得很多百姓為了逃避賦稅,不得不逃離原本生活的地方,形成了大量的流民。而當這些流民活不下去的時候,自然就只能選擇起義了。

    當時的明朝,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為了打仗,不得不徵稅;徵稅之後,老百姓就活不下去;老百姓活不下去,就只能造反;起義軍出現,朝廷就得接著打仗;為了打仗,就得再加稅……

    這個惡性循環,最後將整個明朝,徹底拖入萬劫不復之地。

    正是這樣的局面,給了李自成卷土重來的機會。

    在山裡經過兩年多的休整之後,李自成又聚集了數千人馬,死灰復燃。崇禎十二年,先前歸降明朝的張獻忠,再次反叛。李自成也趁機殺出山去,趁著明軍主力對付張獻忠的時候,一路殺向河南。當時的河南,正好是明朝軍隊的防守薄弱處,而且剛剛遭遇過天災,到處都是流民。到了河南之後,李自成首先襲擊當地糧倉,開倉放糧。手裡有糧食的李自成,麾下一下子就膨脹到了數萬之眾。

    與此同時,李自成又喊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開始深得人心。要知道,當時的明朝老百姓,其實就是被過重的賦稅逼得不得不起義。既然李自成提出不交賦稅,那當然是最好的選擇,誰都願意跟著李自成,一起反抗明朝的統治。

    自此,李自成終於重新壯大了起來。

    在接下來的三年多時間裡,李自成先是攻下了洛陽,然後又趁著黃河決堤攻下了開封,漸漸占領整個河南。崇禎十六年,李自成以河南為根基,進攻山西。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占領了陝西全境。

    此時的李自成,已經坐擁河南、陝西全境,再加上湖北的一部分,實力已經頗強。很難想象,僅僅三年多以前,李自成還被明朝軍隊堵在山溝裡,不敢出山。不過,此時的李自成,已經成了明末最具實力的一股割據力量。于是,崇禎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稱帝,國號大順。

    稱帝之後的李自成,將目光投向了明朝的都城,北京。

    二月初二,李自成過黃河,進攻山西;初五,攻克太原;十六日,攻克忻州;三月初五,破寧武關;三月十五,破居庸關。

    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李自成就一路拿下了整個山西,進逼北京。

    整個過程,順利的難以想象。

    說到這裡,我們得先思考一個問題:李自成為什麼之前打了九年,都沒能打下一塊地盤。但是如今卻可以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占據山西全境,一路推進到北京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此時的李自成,已經強到了這麼恐怖的地步嗎?

    當然不是!

    李自成此時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佔領山西,並不是他真的多強,而是明朝實在是太弱了。

    經過連年的戰亂後,明朝的精銳軍隊,幾乎已經死傷殆盡。後來招募的新兵,因為沒有錢訓練,沒有錢添置裝備,戰鬥力其實和農民軍並不太大區別。再加上當時山西也遭了災,不管飯不夠吃,還鬧瘟疫。等到李自成進攻山西之後,很多地方根本就處於不設防的狀態。只要李自成軍隊一到,直接投降。

    如果換成幾年以前,明朝北方精銳還在的話。就算李自成這會兒人比較多,還是必敗無疑。別說攻占整個山西,能不能守得住山西、河南這兩省都說不準。

    身為起義軍統帥的李自成,其實也深知這一點。

    所以,當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而是選擇派人進城,和崇禎秘密談判。

    李自成要求崇禎,割讓西北之地,送他百萬軍餉,以後不奉召不進京。只要崇禎滿足他這三個條件,李自成接下來不但打算不攻擊北京,反而率領農民軍北上,協助朝廷抗擊清軍。

    李自成這樣做,當然不是出於好心,真想要歸順明朝。而是因為在他看來,北京城池堅固,糧草充足。反觀李自成這邊,雖然人數眾多,但卻缺乏有效的大型工程武器,後勤補給也十分匱乏。想要打下北京,實在太難了。而且明朝此時可不是只剩下北京一地,南方目前還都是明朝的地盤,北方的軍事力量也不弱。

    如果強攻北京城,極有可能會久攻不下,反倒損失慘重。等到明朝各地的勤王軍隊來了以後,農民軍必死無疑。

    反倒是李自成提出的這些條件,如果真的能夠被滿足的話,可以大幅度提昇自身的實力。由崇禎皇帝親自封藩,以後割據西北之地就名正言順了。拿到百萬軍資,可以添置大量武器裝備,提昇軍隊戰鬥力。至於去北邊和清軍對抗,那就更妙了。崇禎只要答應,就意味著明朝必須將山海關那邊,全都交給李自成。如此一來,北京以後就是一座孤城。後面什麼時候想吃掉北京,那就看李自成的心情了。

    這樣的條件,當然很苛刻,但相比直接滅國,怎麼看都更划算一些。

    但李自成萬萬沒想到,崇禎拒絕了。

    崇禎拒絕,不是因為他不想答應,而是因為他答應不了。一方面,當時明朝的大臣,絕對不可能同意這個條件。就算崇禎同意了,那些大臣們為了自己所謂的聲譽,都絕對不可能答應。另一方面,當時崇禎的腰包,已經比臉都乾淨了。要真拿得出百萬軍資,李自成也不可能一路打到北京這邊來。

    崇禎不答應自己的條件,這可咋整?

    一時之間,李自成也犯了難,不知道該如何取捨?強行進攻,似乎一定會損失慘重,而且不一定能打得下來。但要是就這麼退走了,那也太沒面子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突發事件的發生,徹底改變了整個中國歷史的命運。

    北京城門被打開了。

    對於到底是誰打開城門,主動投降李自成,這件事在歷史上其實是有爭議的。有人說是當時明朝的兵部尚書張縉彥,也有人說是太監曹化淳。這事一直爭論到今天,好像都沒有什麼準確的結論。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的是,就在李自成進退為難至極,北京城的城門,確實是被城裡面的人給打開了。

    于是,李自成幾乎兵不血刃,就進了北京城。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崇禎皇帝自縊於景山,明朝自此滅亡。

    李自成進城之後,才發現一件事:原來此時的北京城,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難打。因為明朝精銳軍隊,幾乎已經全部被打光了。北京的守城軍隊,其實也不是特別強。另外,當時北京城內正在鬧鼠疫,守城軍隊的戰力,可以說只剩下十之二三。就算強攻的話,其實也能打得下來。

    輕易攻入北京城,讓李自成終於產生了一個錯覺:如今的自己,確實已經足夠強大。畢竟,連北京都被他拿了下來,天下似乎已經唾手可得了。

    但是,進入北京城之後,李自成很快就又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原來崇禎是真的窮啊!

    李自成翻遍了當時明朝的國庫,也沒翻出幾兩銀子。在感慨崇禎皇帝不容易的同時,李自成也不得不思考,如何解決自己的軍餉問題。

    要知道,李自成能夠順利攻下河南、陝西、山西等地,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李自成提出了不交稅的口號。不交稅當然是一個很美好的願望,但是,如果大家都不交稅,軍餉從哪來呢?以前農民軍弱小的時候,可以靠打劫那些大戶發軍餉。但攻入北京之後,發現天底下最大的大戶,崇禎皇帝,原來是個窮光蛋。這下子,李自成的軍餉問題,就瞬間出現了。

    不過這也沒關係,雖然京城內最大的大戶,上吊自殺了。但是那些文武百官還在嘛!打劫他們,不是一樣的嗎?

    于是,在進入北京幾天之後,李自成下令,開始對京城內所有達官顯貴,實施抄家行動。

    這個命令,當然是很不道德的。但不得不承認,李自成這一招真的很有效。明末的那些明朝官員,打仗治國都不太行,但撈銀子是真的在行。據說當時李自成將北京城搜了一遍之後,搜出超過7000萬兩白銀!

    如果這批白銀,能夠用來充實明朝國庫,哪怕只有十分之一,明朝都不會倒閉。

    此時剛剛上弔沒多久的崇禎,如果知道大臣們居然這麼有錢的話,估計能氣得活過來。

    不過,李自成的這番操作,雖然得到了軍餉,但也引發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

    當時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聽說李自成在北京這樣折騰以後,頓時火了,因為當時他家就在北京!再加上當時交通不便,有傳言說吳家在京城已經遭了難。吳三桂一氣之下,直接聯繫關外的清朝,投降了清軍。

    自努爾哈赤開始,清朝歷經兩代人,都沒能真正攻破山海關,最後竟然因為明朝的內訌而陷落,實在是讓人唏噓。

    李自成一聽說山海關失守的,這下也開始著急了。李自成很清楚,一旦山海關丟了,北京就再無險可守。于是李自成當即率領麾下軍隊,前往山海關。

    山海關大戰,就此爆發。

    這一次,李自成沒能再延續之前的好運。在山海關外一場大戰,李自成麾下軍隊雖然數倍於清軍,但卻被清軍打得土崩瓦解。戰鬥失敗後,李自成迅速返回北京,帶領餘部撤往陝西方向。清軍則步步緊逼,繼而橫掃中原。

    從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李自成之所以能攻下北京城,卻打不過清軍,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首先,李自成能夠攻下北京,不是因為他自身多強,而是因為明朝當時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整體戰力其實依然很弱。相比之下,清軍則是經歷了多年廝殺戰鬥的精銳,雙方的戰力不在一個層次上。

    第二,北京城當時正在鬧鼠疫。李自成入城之前,明朝守軍已經沒有多少戰力;而李自成入城之後,農民軍則沾染了鼠疫,戰鬥力持續下降。

    第三,李自成麾下的農民軍,之前願意戰鬥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想要推翻明朝,給自己爭一條活路。但是顯然,北京被破之後,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以當李自成和清朝軍隊戰鬥時,大家還沉浸在之前的勝利當中,沒有和清軍死戰的意識。李自成入城之後,一直忙著解決軍餉問題,卻沒來得及解決組織結構問題,這是李自成失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第四,李自成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就從山西一路殺到了北京,後方可謂是極其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又剛剛遭到他的洗劫,根本不可能成為他的牢固後方。所以,當李自成進行山海關大戰的時候,後方補給根本就是一塌糊塗,根本無法支撐李自成和清軍的戰鬥。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導致李自成雖然攻下了北京,卻敗給了清朝軍隊。

  • 6 # 天涯雲水間

    李自成的狗血人生:失業欠債坐牢殺妻,最終帶領2萬烏合之眾攻滅300年大明,卻擋不住滿清八旗兵

    李自成如今是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各類教科書將其封為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對其吹捧得上了天。可誰知道他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其實是一個非常偶然的原因。

    落魄投軍

    二十歲之前,他不過是個種地的農民,後來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他便找了機會應徵去了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工作只有一個——負責照看馬匹。

    古代驛站

    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1628年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勵精圖治,對朝廷機構進行改革,首當其衝的便要精簡驛站,16年後崇禎皇帝一定會後悔做了這個決定。只不過此時的李自成失魂落魄,人生搞得丟盔卸甲,想不了那麼遠。他因丟失公文被裁撤,不但丟了工作,還欠了一屁股債。禍不單行,不久他就因還不起同鄉艾舉人的債被告到米脂縣衙,縣令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這期間他的妻子韓金兒耐不住寂寞,和村里惡霸通奸。這一切都像刀子一樣捅向李自成的胸口,連他自己都覺得快要死了。

    崇禎皇帝

    哪知道天無絕人之路,縣令只想要錢,不想要他的命,于是親友上下打點將他救了出來。出獄後的李自成變得歇斯底里,似乎想好了自己的出路,他先殺債主艾舉人,又殺了背叛自己的妻子,帶著侄兒李過往甘肅投軍去了,這一年是1629年(崇禎二年)二月,一個寒冷的冬天。

    征戰四方

    投軍後的李自成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併為這條自己選的路戰鬥到死。

    因軍中欠餉,有過殺人經驗的李自成殺了參將,發起兵變,帶著一群人投靠了農民軍,此後輾轉五年,他終於和自己的舅舅相遇了。李自成的舅舅高迎祥比他造反早幾年,早年間吃官家飯的李自成打心眼裡瞧不起落草為寇的舅舅,可此時自己做了草寇才明白,此時的舅舅有多風光。

    闖王高迎祥

    高迎祥號稱“闖王”,李自成便號稱“闖將”,不管怎樣,也算是有了名頭。隨後幾年間,他們舅甥二人和張獻忠帶著農民軍四處遊戰,曾經被殺得只能靠詐降躲過一劫,也有打到鳳陽掘了皇帝祖墳的高光時刻。那段日子,應該是李自成最快樂的時光。

    闖將李自成

    可該來的早晚會來,刀口上舔血哪有不付出代價的。1636年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沒了舅舅的指引,李自成只能靠自己了,于是他接過舅舅的大旗,繼任“闖王”,開始大展身手。

    儘管第二年他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商洛山中,但信念不減,在大山之中搞串聯,逐漸又拉起一支隊伍。老天總是將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1638年,因宣大總督、勤王總指揮盧象升與清軍激戰而死,洪承疇和孫傳庭被朝廷調往遼東守禦,李自成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他甚至躲在山中重新娶了媳婦,生了兒子。

    明將孫傳庭

    天下都以為李自成害怕了,消失了,可誰知道他是亢龍,早晚要起飛,現在只不過打著盹呢。

    1639年,張獻忠在四川起事,明軍主力全力去圍剿。李自成瞅準機會,從商洛山中揮刀殺出,從此就像開了掛一般,勢如破竹,銳不可當。1641年,“闖軍”攻占洛陽;1642年,第一次擊敗宿敵孫傳庭;1643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十月,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陝西全省;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

    任誰也想不到,當年的“快遞小子”此時竟然做了皇帝,有了和立國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一較長短的實力。

    李自成登基

    破京滅明

    1644年一月,李自成誓師東征北京,僅僅兩個多月,便攻占了山西全境,三月十五日,大順軍已經到了居庸關,離北京城只有50公里,是名副其實的北京西北門戶。這裡位置重要,易守難攻,明軍在此布有重兵。可哪裡知道,李自成這一路上攻無不克,威名早已傳至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大順軍不費一兵一卒就順利挺近北京城。

    三月十九日,崇禎帝無力回天,又不願意投降,以發遮面在煤山自縊身亡。立國276年的大明倒下了。

    崇禎帝自縊圖

    估計李自成都想不到幸福來得這麼突然。他興高采烈地在士紳百姓的擁護下進了北京城,進了紫禁城,坐上金鑾寶殿。在這一刻,他好像感覺祖先李繼遷靈魂附體,曾經李家的榮耀又回來了。

    李自成也許想起了朱元璋,同樣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人家老朱家坐了300年龍庭,我們老李家自我開始也要做夠300,不,500年,1000年。于是李自成第一時間冊封了一個宮女為妃,並下旨大順兵不許擾民。一開始老百姓確實很高興,大順皇帝可比明朝那些貪官汙吏好多了,連明朝的舊臣都覺得李自成通人情世故,不是傳說中吃人的魔鬼。一時間,北京城倒也相安無事,一片祥和。

    可你李自成住進了皇宮,天天山珍海味,弟兄們還餓著肚子兩手空空,這麼多年跟著你出生入死不就是等這一刻嗎?你能同生死,為何不能共富貴?

    于是,僅僅過了七天,2萬大順軍人人化身稱審訊小能手,連番逼前明官員和士紳往外掏銀子,搞得北京城人心惶惶。可憐這幫人,崇禎帝求他們拿錢犒軍,他們一文沒有,李自成來了,他們在威逼利誘之下竟拿出來幾千萬兩白花花的銀子!

    大順軍這麼一鬧騰,強盜嘴臉登時顯露無遺,立時人心俱失。

    兵敗被殺

    有人說李自成攻下北京後有幾十萬明軍投降,其實純粹是謠言和誤傳。李自成出陝西,一路上明軍確實望風披靡,可李自成並不是什麼人都要。看著順眼的,也許就留下,看著不順眼的,也許就地處決,以免浪費糧食,真正跟著他的明軍降兵頂多三五萬,其中還有一些路上就逃走了。李自成核心的軍隊不過2萬人,加上後勤保障不超過十萬人。

    李自成之所以憑借2萬人就拿下了北京,滅了大明,最要感謝的是東北的清軍。清軍強悍,明軍不斷有精兵強將投降或戰死,皇帝和舉國之力都盯著東北,盯著山海關的吳三桂,唯獨忽略了李自成。誰也想不到,疥癬之敵要了自己的老命。

    李自成的命運和明朝一樣,他本來打算征討吳三桂,可他輕視了吳三桂的能量,打不過李自成,就找幫手。于是李自成失敗了。

    吳三桂降清

    結語:

    李自成之所以擋不住滿清,並不是農民軍的戰鬥力不行,實在是清兵強悍,而且吳三桂也不是尋常之人,後來康熙削藩,以全國之力和吳三桂打了八年,都差點沒贏,多虧吳三桂病死了才取得勝利。驕傲自滿、小富即安的李自成敗給這樣的吳三桂和驍勇善戰的八旗軍,理所應當,順其自然!

  • 7 # 且行且聽風

    先說答案,李自成是完全有能力擊敗滿清部隊的,只不過在山海關戰役中兵力有限,準備不足,過分輕敵等原因,造成了李自成的兵敗,而之後由於無法集中兵力,加上士氣不振,李自成就一敗再敗,最後難逃敗亡之路。

    大順軍

    毫無疑問,李自成的部隊是明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當時全天下號稱三股部隊戰鬥力最強,滿清的八旗、明朝的關寧鐵騎和李自成的大順軍,這三支部隊都是身經百戰,旗鼓相當,如果說戰鬥力的話,滿清的八旗可能稍占上風,而關寧鐵騎和大順軍也僅僅落後一點,不會太多。

    從兵力來看,八旗軍集中所有部隊,也就10萬左右,關寧鐵騎 5萬左右,而大順軍號稱百萬,其實際部隊大約在30萬左右,而其精銳部隊大約在15-20萬左右,可見,從軍事實力上講,李自成的部隊戰鬥力強,兵力充足。

    李自成

    從控制地區而言,大順軍控制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甘肅等地,通過拷掠,財力雄厚,而關寧鐵騎在明朝滅亡後,失去補給,只能投降滿清或大順,其勢力最弱;而滿清雖然有10萬部隊,但是其全民皆兵,其統治地區薄弱,整體勢力要差。

    因此,大順軍的勢力最強,滿清的勢力其次,吳三桂勢力最弱,而決定三方的生死之戰是山海關之戰,勢力最強的李自成要分兵駐守統治地區,而且並沒有意識到形勢嚴重性,其僅帶領的部隊6萬左右,而要抗衡的是滿清的10萬鐵騎和吳三桂的5萬關寧鐵騎,因此,其失敗不言而喻。如果李自成能集中兵力,準確判斷形勢,應當可以取勝,至少不至於失敗。

    山海關

    而山海關之戰,李自成精銳部隊損失數萬,士氣低落,難以形成有效抵抗,而滿清趁勝追擊,最終擊潰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 8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李自成,理論上是他推翻了大明王朝,但是要說大明軍隊,他真沒怎麼像樣的打過幾仗。還有,滿清入關後的大多數交戰,也都是和吳三桂等人的漢族軍隊打的。

    李自成與明軍交戰,應該從崇禎二年開始,以小頭目身份投奔張存孟,崇禎四年張存孟戰敗,他又帶著隊伍加入了他舅舅高迎祥,稱“闖將”。一直到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盧象升擊敗後,包圍在鄖陽山區。後在黑水峪中了埋伏,兵敗孫傳庭所殺。殘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由此壯大。在這期前,他幾乎是一直被明軍追著打,差點要了他命的就有兩次,最慘的時候就剩下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翻身的機會,是清兵和張獻忠給的。崇禎十一年八月,清兵毀牆入關,盧象升戰死,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在谷城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攻入河南,收納了大量的流民,軍隊發展到數萬。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陽,殺萬福王朱常洵。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十月,在河南郟縣敗明陝西巡撫孫傳庭。

    崇禎十六年八月,督師孫傳庭擁兵10萬出關。李自成聞訊,即率主力北上,九月,兩軍對壘於郟縣。孫傳庭回師之時,李自成追擊幾百裡,大敗明軍,斬首四萬餘級。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孫傳庭,占領陝西全省。這一次,是李自成起兵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從此以後他開始進入反攻階段。

    崇禎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然後渡過黃河,向東進攻,一路先後拿下汾陽、陽城、蒲州,焦作,太原,忻州。在代州寧武關他遇到了最堅決的抵抗,總兵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此戰前後死七萬餘人,傷亡慘重,李自成差點放棄東進,因為要再出現一個周遇吉,他的家底子就耗光了。但是他很幸運,從此一直到北京,都沒有再遇到抵抗。大同總兵姜瓖,宣府總兵王承胤,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真定太守邱茂華、游擊謝素福一路投降。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前往景山自縊,明朝滅亡。

    到這時候,李自成與明軍作戰,總的來說是敗多勝少,但是因為他一直能在正確的時間把握住機會,可以屢次東山再起。此時的明朝,就像一個破敗的房子,李自成恰好成為了那個最後踹門的人,並不是說他的戰鬥力真的很強悍。

    接下來,就是他命運的轉折點,一片石大戰。李自成進京之後,多次招降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未果,于是刀兵相見。順治元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山海關附近一片石進行決戰,雙方均投入了自己的主力部隊。打了一天,吳軍開始撐不住了。吳三桂于是剃髮降清,關鍵時刻八旗兵殺出,擊潰了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到京城,僅剩三萬餘人,隨後一路逃回西安。

    順治元年十月,清軍兵分兩路攻打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尚可喜等軍由大同向榆林進兵,然後,從陝北南下西安。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從河南懷慶攻擊潼關。李自成聞訊,勿忙率軍增援潼關。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經激戰,潼關失守。

    到這時候,戰場上的主角已經發生變化了,並不是大順軍與八旗兵直接對陣。因為在一片石戰役中,清軍得到了很好的經驗:讓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這些漢奸部隊先上,在戰役進行到關鍵時刻,總是八旗軍衝出去撿人頭。後面對大順,大西,南明政權的戰鬥,都是用這種模式。一方面,總兵力不多的八旗兵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傷亡;二方面功勞他們拿投一份,畢竟是因為他們的加入才打贏的;三方面消耗這些漢奸部隊,變相削弱了他們的實力。

    因為誰都不想被當傻子耍,滿清的這種無恥的行為,也為後來的三藩之亂埋下了伏筆。所以,滿清那十萬人的戰鬥力真不是想象中的強大,明朝的土地大部分都是漢奸們替它打下來的。

  • 9 # 圖謀不規

    首先,明朝是被李自成打敗的?難道不是李自成和後金兩面夾擊之下才崩潰的嗎?

    崇禎元年,明思宗朱由檢對全國的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編制,陝西米脂的郵遞員李鴻基,慘遭裁撤,失業不說,還被地主艾舉人逼債告到縣衙,可憐的李洪基被遊街於市,差點斃命,後來被親友救出。

    到了當年年底,憤憤不平的李鴻基,忍無可忍,怒殺艾舉人,接著他老婆村子裡一個叫蓋虎的通奸,慘遭戴綠帽,更是怒火中燒,于是他手起刀落,把妻子也給殺掉了,兩條人命在身的李鴻基只能跑路,在崇禎二年跑到了甘肅甘州當了兵。

    李鴻基在甘州很快就被提拔成把總,然而好景不長,後金入寇,逼近京師,明廷召集各地軍隊進京勤王,甘州的部隊還沒走出甘肅,就因為參將王國剋扣軍餉而兵變,李鴻基也參與其中,不僅殺掉了王國,還幹掉了榆中縣的縣令。

    如此,李鴻基沒得選,才走上了造反之路,並且改名李自成。然而李自成畢竟不是什麼天生將才,從崇禎二年造反,他被官軍追得到處跑,基本沒打贏過,跟喪家之犬一般。。到了崇禎六年,他逃到了山西,投靠了她的舅父闖王高迎祥,在營中被稱謂“闖將”。作為當時造反隊伍裡面最強的一支,李自成還來不及跟著舅舅大幹一場,就被曹文詔率千餘關寧軍給擊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紛紛逃到了河南,可最終還是被曹文詔、左良玉多路明軍給包圍了。

    如果這一年,皇太極沒有入塞,劫掠到了山西中部和河北北部,那麼,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可能就在明軍這一次的包圍之中game over了。皇太極可謂及時雨,第一次入寇間接讓李自成走上了造反之路,第二次入塞,曹文詔被調回大同抗金,于是農民軍得以從王樸處突圍而出。

    這一次入寇,對山西、河北大部地區造成了巨大損失,大量財物牲畜人口被後金八旗掠奪,同時生產造成了極大破壞,無數老百姓被迫成為了流民,而這些失去了生計的流民,最終也轉化成了造反的農民軍。

    崇禎八年,高迎祥部農民軍達到了極勝時期,在河南滎陽召開滎陽大會,會後大軍恭喜啊南直隸鳳陽,掘了明皇室的祖父,而因為爭奪鳳陽皇宮俘虜的小太監和鼓吹樂器,李自成跟張獻忠結怨,最終李自成分軍西走甘肅。

    也正是因為李自成分軍而走,才又撿了一條小命,崇禎九年,高迎祥被盧象升擊敗,最終被孫傳統所殺。到了崇禎十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農民軍被各個擊破,張獻忠兵敗投降,李自成在潼關被洪承疇、孫傳統埋伏擊潰,只剩下17人躲到了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這應該是李自成造反以來最慘的時候了,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這時候,皇太極又幫了李自成一把,清軍在崇禎十一年,從青口山毀牆入關。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與清廷一盒,遭到盧象升的強烈發怒地,崇禎戰和不定,最終盧象升在河北鉅鹿戰死,清兵撤走後,孫傳統、洪承疇被調往遼東防禦清軍。

    這一次入寇,不僅給李自成喘息的機會,同時也因為清軍的劫掠造成大量流離失所的百姓,從而使得李自成的兵員得到了極大補充。到了崇禎十二年,中原之地,已經沒有能夠鎮壓李自成的野戰軍隊,加上財政上的捉襟見肘,以及對清戰爭的不斷失利,朝廷再也無法維持兩面的戰局。

    崇禎十三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這一戰一直持續到了崇禎十五年,明廷最後能夠調動的主力軍隊在洪承疇的率領下救援錦州,李自成在無掣肘,一路滾雪球般壯大,到了十五年底,明軍慘敗松山,只剩下吳三桂部逃回山海關苟延殘喘,至此明廷再無可戰之軍剿滅李自成,只得以孫傳統新練之秦軍,倉促之間組織了10萬迎戰,本來就是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又被李自成截斷糧道,最終李自成攻破潼關,占領陝西全省。

    接來下的發展也就不用再說了,明軍已經再無可戰之兵阻擋李自成,而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終於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入了北京,滅亡了明朝。

    說實話,李自成並不是什麼厲害的戰將,一個人接連吃了快11年的敗仗,比之後來曾國藩的湘軍還要慘,再蠢起碼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付明軍衛所軍也能游刃有餘了,更何況還有皇太極這個大幫手,幾次入寇,劫掠了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地區大量的人口財物牲畜,從而使得本來就已經趨於崩潰的明廷財政雪上加霜,而最後的主力在松山之敗後,明軍再無從九邊之地招募新軍,畢竟西北自然災害已經是人間地獄般的存在,中原又被清軍搶了又搶,明廷對北方的控制力早已經無力回天,根本募不到什麼軍隊來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軍。

    李自成從始至終都沒有擊敗過真正的明軍邊軍,反而是被打倒到處逃,最後被他打敗的那些明軍不過是明朝糜爛的衛所軍而已。連明軍主力都打不過,更何況是對付打得明軍主力不敢的野戰的滿清八旗?

  • 10 # 歷史文知

    前言:自崇禎皇帝登基以來,大明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殘破不堪,各地災荒不斷,流民四散逃亡,正是趁大明王朝最動蕩的時機,李自成揭竿而起,發動了農民起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起義如同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蔓延,雖然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戰時初期與明軍的較量並沒有佔得上風,但是到了後期,農民軍越戰越勇最終占領北京城逼死崇禎皇帝,按理說,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軍擁兵數十萬,為什麼在占領北京城不到一年時間就被清軍消滅呢?

    一,李自成雖然占領北京城,但是他沒有趁熱打鐵趁勝追擊擴大地盤,而是在占領北京之後,腐化墮落,貪圖享樂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套用在李自成身上最切合實際,李自成雖然攻占了北京城,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沒做,關內各地仍舊處於割據狀態,還有多支農民起義軍在各地交戰,此時的李自成更應該做的是快速的收攏招納各地義軍,平定各地,至少要打下一塊堅實的後方根據地,才能有和大清軍對抗的資本,可惜的是,李自成並沒有選擇這樣做,反而,選擇的是貪圖享樂,在北京城中肆意搶掠,軍紀渙散,將領們只知道花天酒地,不思進取,腐化墮落。

    二,李自成的農民軍戰鬥力與大清鐵騎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如果說,李自成的失敗歸咎於沒有及時平定中原,而是貪圖享樂固守北京,那麼,李自成還有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流民災民組建的農民軍沒有戰鬥力,也就是長期和大明軍互相交戰,而且被明軍打敗過多次,要知道,大明朝末期的明軍戰鬥力也是很脆弱的,而清軍則不同,大清八旗騎兵,驍勇善戰,戰鬥力極強。試問一支農民軍又怎麼能和驍勇的八旗騎兵對抗呢,再加上,吳三桂的降清,這股軍事力量倒向了大清,兩股力量合并,李自成的大順軍更加不是對手。

    三,李自成軍隊策略選擇上的錯誤導致滿盤皆輸

    李自成的農民軍,機動作戰性強,和大明軍作戰時就是這一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打得了打,打不了跑,跑不了降,降完了再跑,周而復始。大明軍隊跟在後面疲於奔命。李自成的大順軍這一招對付大明軍還可以,對付大清鐵騎就不行了,大清騎兵也是以機動性強著稱。

    當八旗軍入關後,李自成部隊與清軍在山海關交過手,此役,李自成精銳的左營和中營基本損失殆盡。之後清軍兩路大軍,包括八旗軍,關寧軍和大同宣府山西降軍一共8萬人與李自成進行了9次大戰。李自成的50萬大軍也連續9次被擊敗,李自成大軍撤退陝西匯合當地大順軍與清軍決戰,最後雙方在潼關爆發了最後的大決戰,最終,李自成的軍隊還是戰敗。

    綜上所述,李自成軍隊一年內被大清軍消滅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裡面有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農民軍的戰鬥力薄弱,沒有穩固的後方支援,沒有及時的攻城掠地搶占資源,種種原因導致了李自成的大順軍隊的失敗。

  • 11 # 小酒鬼看電影

    李自成的大順軍可以說成是曇花一現。為什麼會拜的這麼快,多數因為他的驕傲與經濟問題,李自成的部下在拿下京城是都忙於享樂,輕視了清軍的實力,以為吳三桂會投降於他。過分的自大,他的政策以免徵三年的稅收,在追髒助餉,要求投降的官員於將領們拿錢出來供養大順軍,在追髒過程中甚至還會連累親屬。這就導致許多人對大順軍的心生怨恨,以致在大順軍決戰山海關中敗北的時候,許多歸順的明朝將領們都去投清了。

  • 12 # 小院之觀

    這是李自成的戰略眼光決定的,主要從軍事上來分析一下。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後,確實接收了不少明朝降兵降將,比如陳永福、唐通、姜瓖等,都是明朝總兵,手裡都有一定部隊。

    李自成也不拒絕,照單全收,這本來也不是大問題。

    問題是,他過於托大的性格,使得他在對這些降將的使用上,出現了重大錯誤。

    比如,李自成占領北京後,派出投降的總兵唐通前去勸降吳三桂。唐通與吳三桂是舊相識,都是松錦之戰八路總兵之一,派唐通去本來也沒有多大問題,可是他卻將唐通原本的八千人馬原封不動讓唐通帶去接收山海關。結果吳三桂在山海關到北京的半路上降而復叛,帶兵返回擊敗了唐通,唐通帶去的人馬,非死即降,反而成了吳三桂的部下。

    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失策,派唐通可以,但卻沒有同時派出強有力的大順將領一起前往,唐通帶去的兵也太少,還是戰鬥力不強的明軍。假使李自成能派出手下陝西嫡系,帶著精兵一起去接收山海關,那麼吳三桂是否反悔,也要掂量掂量。即使吳三桂半路反悔殺回山海關,大順軍至少也能堅守一段時間,給北京的李自成以反應時間,不至於像唐通一樣一觸即潰。

    李自成在西安誓師,一路向北京進軍,在其他地方,他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比如留下明朝的大同總兵姜瓖仍舊鎮守重鎮大同,將陳永福派到重鎮太原防守,又將唐通派去鎮守軍事要地保德州、偏關地區和和陝西府谷縣、葭州一帶。

    並且,他基本上是讓這些將領保留著原來的部隊,而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改編,這是最要命的。

    這些降將,都是見風使舵的角色,在大順朝順風順水之時,當然只敢老老實實,李自成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八旗軍擊敗後,兵力過於分散,無力抵擋入關的清軍,于是放棄北京直接向西安撤退。

    大順軍主力的撤離,使得山西、山東、北直隸地區出現了真空,僅憑李自成留在各省的兵力,又分散在各地,缺乏統一調度,于是明朝官員和降將紛紛復叛,擒殺大順委任的當地官員,舉旗反順復明。

    除了留守太原的原明朝總兵陳永福忠於李自成,堅守了太原二十多天,其他地區幾乎是處處反叛。

    降順的明朝大同總兵姜瓖發動叛亂,殺留守的大順制將軍張天琳和中軍張黑臉,扯起了復明的大旗,控制了山西北部。

    唐通同樣如此,不過他沒有姜瓖順利,李自成留下了勇將亳侯李過鎮守陝北,兩軍激戰了半個月之久,李過部損失嚴重,山西北部和陝西部分州縣落入唐通之手。不過唐通只是個中介,地盤只是在他手上轉了轉手,他雖然以復明名義起兵,打著崇禎旗號,在清朝派人來招降後迅速表示歸附,被清廷封官進爵,原本是定西伯的唐通被加封定西侯,爵位升了一級,清朝就這樣輕鬆地接收了山西大部分。

    也就是說,李自成沒有能力真正用好這些投降的兵力,他們非但沒有成為李自成一統天下的助力,反而在不久之後就在背後反叛,使得李自成損失慘重,而南明弘光朝也同樣沒有利用好這個機會,中原地區的機會,被敏銳的滿清捕獲,清軍派出使臣,幾乎是兵不血刃的接收了大半個中原,那些明朝總兵和官員,大多數又投降了清朝。

    回到題目,原本的降兵又成為了滿清的軍隊,此消彼長,李自成怎麼還可能擋住滿清的進攻呢。

  • 13 # 紫色的玉

    李自成進入北京,實際上只控制著華北、西北及中原西北部,明朝中都鳳陽、南都南京及整個江南仍在明朝手裡。

    進京後的李自成及其部下,充分暴露了農民起義軍的本質,並沒有認識到明朝的殘餘勢力與關外清軍的威脅性,曾經“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早己甩到九霄雲外,到處搶奪,民聲怨沸,軍心煥散,特別是大將劉宗敏搶走了陳圓圓,並殺死吳三桂父親,使準備歸順李自成的吳三桂怒髮衝冠,倒向了滿清。

    吳三桂投降清軍後,迅速引清軍進入山海關,李自成雖然率軍迎戰,無奈軍隊己經失去了戰鬥力,加上前期支持起義軍的農民,現在十分反對他的隊伍,因此,只有退出北京城的一條路了。

    且戰且退的李自成,仍然有著皇帝夢,把北京城的寶貝全部擄走,再加上家眷的拖累,1645年,在湖北的九宮山,被當地地主武裝殺死。

    李自成沒敗給明軍,而被清軍在一年消滅,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沒有一個明確的治國綱要,雖然起義時提出了一些與農民相關的主張,進入北京後完全放棄了曾經的主張,不把心思放在如何穩定局勢,如何恢復生產發展上,而是巧取豪奪,有些做法,甚至連明朝都不如,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

    2,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掠取的城市與農村,沒有進行有效管理,施行自己的政策,以至於在退出北京城後,並不知道退到哪裡,一切都隨時而定。

    3,吳三桂本身就是明朝的主力,與李自成有著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因此,他的部隊與李自成戰鬥,堪稱哀兵。

    4,清軍的騎兵,己經在關外與明軍戰鬥多年,機動快,實戰勇猛,與吳三桂聯合以後,迅速控制北京城,並遷都北京。

    5,明朝的殘餘勢力和地方武裝,與李自成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因而李自成的滅亡,也是當時人們預料之中的事了。

  • 14 # 木子的木子

    關於李自成可以打敗明軍,應該這樣說,明軍在李自成、張獻忠和後金等的聯合夾擊之下失敗了,並且還是在明朝內部充滿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的情況下,他們幾種勢力才勉強獲勝;比如,袁崇煥就因為反間計被自己人害死。所以,李自成對於滅亡明朝有大功,但並非靠自己一己之力。

    另外,就李自成和清軍的對比,不能進行簡單的勝敗分析。李自成確實敗於清軍,但卻是敗於清軍和吳三桂聯合之手,並且屬於被偷襲的。在被聯合偷襲的情況下得出來的勝敗結果,參考意義並不大。還有一點需要說明,打下北京前後的李自成是不一樣的。打下北京之前,李自成紀律嚴明、士氣正盛,並且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打下北京之後,李自成腐敗墮落,手下士兵違法亂紀者很多,並且不僅沒有安撫明朝官員,採取的措施反而把明朝官員推向清軍,力量對比一下就發生變化,吳三桂就由投降李自成轉為投降清軍,再加上李自成的士兵腐敗不堪,失去民心。如此,怎能打敗清軍和吳三桂的聯合進攻呢?

  • 15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李自成攻下北京後手中有幾十萬明朝降軍,為什麼擋不住滿清的進攻? 那麼,都有什麼明軍投降了李自成呢?

    首先是在1642年,明軍督師丁啟睿、總督楊文嶽及總兵左良玉等率師約20萬、炮車萬輛馳援開封。在朱仙鎮與李自成大軍決戰,最後明軍慘敗,數萬明軍向李自成投降。這是,李自成第一次受降了那麼多明軍的火車營部隊。

    李自成打敗了孫傳庭之後,陳永福、左光先、牛成虎、董學禮等人投降。隨後是,大總兵姜瓖,居庸關總兵唐通,潼關總兵白廣恩……….要知道,山西、宣府、大同這些地方都是重兵集結地,因此,李自成大軍光是山西就收了十幾萬明朝降兵。 再加上在河南,陝西,河北,還有在北京收降的明軍,李自成部隊卻有大量的前明軍隊。而且很多還是精銳的火器部隊,邊軍部隊。但是,為什麼擋不住滿清的進攻呢?

    首先,李自成如果想把,帶頭的明軍將領殺死,吞併他的部隊,進行整編,之後別指望有人投降了,所有人都會和你死磕。所以,這些投降的明軍,還是由他們自己的將領率領,李自成實際上管理不了這些人。

    另外,李自成也沒有白銀當軍餉發給這些明朝降軍,過去李自成靠沒收明朝藩王家產來解決數量日增的軍隊和政權經費的需要。但是現在,明朝藩王們已經沒錢了,就只能向官紳士民徵派部分賦役。

    李自成大範圍地以追贓助餉打擊官紳階層。在追贓過程中官紳們巧取豪奪所得的家貲難以保住,而且往往遭到刑拷,官紳體面掃地以盡,官紳們懾於大順政權的兵威,一般不敢公開反抗,但已經暗中“人人飲恨,未及發也”。再加上李自成的老部下對於這些投降的明軍官員將領,比較頤氣指使。

    其實投降李自成的明軍將領都恨透了李自成,因此,李自成大軍北上山海關的時候,居庸關士兵轉眼投降吳三桂,然後變成清軍又打回來了。隨後,所有投降李自成的明軍,除了太原的陳永福,其他投降的明軍基本上都是一夜之間,全部投降清軍,並且作為先鋒,殺向李自成。

    清軍一進城就宣布,“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為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 宣布凡被起義農民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甚至連“前朝勳戚賜田、己業,俱備照舊”。

    同時規定各地征收田賦一律按萬曆年間冊籍,停徵崇禎時期加徵的遼餉、剿餉和練餉。這一切都導致,已經投降李自成的明軍,又都瞬間投降了清軍,成為 打擊李自成的急先鋒。

  • 16 # 大鬍子說史

    李自成的農民軍絕對是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非常弱,經常被明軍打得抱頭鼠竄。但是為什麼後來李自成就牛逼了呢?是因為他抓住了一個好的時機,崇禎壓根也沒拿他當回事兒,把能打的將領全都派去了遼東。

    但是,這一次豪賭卻是明朝輸了個精光,名將和戰鬥力強大的明軍都賠在了遼東,剩下的精銳明軍崇禎不敢動,全部布置在了山海關一線。所以,才讓李自成鑽了空子。

    當然,李自成能一路打到北京,還因為,中國當時的明軍根本沒有多少兵力部署,由於多年的內耗,再加上朝廷腐敗,吃空額嚴重,所以明軍的實際數量和名義上的數量差別很大。

    在明朝嘉靖年間,當時北京周邊的軍隊名義上有30多萬,實際上不過幾萬人。當時倭寇來了,南京城下70多個日本倭寇就敢來挑戰,那是因為當時南京周圍的總兵力,還不到兩萬人,其實當時南京軍區的兵力編制有12萬之多。

    在張居正去世以後,萬曆皇帝在位時期,明朝軍隊的實際數字一直保持在120多萬,但是別忘了,萬曆時代有三大徵,還出去在北韓打了一趟豐臣秀吉,這些兵力損失已經非常大了,再加上中國這麼大,不能有效集中兵力,自然搞不過打游擊的李自成。

    所以孫傳庭部全軍覆滅以後,明朝也已經無力對付農民軍,當時北京守軍只有2萬多,根本擋不住李自成的農民,所以腐敗是影響明朝軍隊戰鬥力和數量的最大原因。

    而當時女真後金的戰力在洪承疇和祖大壽等明軍高級將領投降後,已經從最原始的騎兵猛攻的戰術,演變成了各種戰術類型,而且八旗的編制非常有效率,而且他們也有了大炮,火銃等重型武器,這些都是李自成不曾有的,所以李自成在吳三桂反水丟了山海關後,悲劇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 17 # 萬歲1148858845

    作為一群沒有打過仗,帶過兵,經歷過任何生死磨難,妻離子散的俗人,就不要妄論李自成這樣的梟雄甚至是英雄級別的人物的成敗得失了!我們能想到的人家早就想到了,我們沒有想到的人家早就做到了!

  • 18 # 軍都弩

    1.李自成的兵力並不精銳,與李自成對抗的明軍也並非精銳,精銳明軍折損在遼東,剩餘的明軍精銳防禦在山海關。

    2.李自成並沒有做好全局規劃,盲目自信,以至一簣千里,一蹶不振,對於滿洲兵,打輸了最多撤回遼東,基本立於不敗之地。

    3.李自成招降吳三桂失敗乃是最大的敗招,導致吳與滿洲合兵對付李自成,李自成的勝率急劇下降,要知道吳能單獨對抗滿洲。

    4.滿洲兵在關外與明朝精銳和蒙古女真各部反復拉鋸激戰,戰爭烈度遠超關內戰場李自成與明朝平叛軍的對抗。

    5.李自成軍隊以飢民和降兵為主,滿洲軍以百戰老兵為主,軍隊成分不同,戰鬥力高下分明,即是吳軍單兵戰鬥力也在李之上。

    6.李自成在關內與明軍主要以游擊運動戰為主,滿洲兵與明軍在關外以要塞攻堅陣地戰為主,而山海關之戰就是要塞攻堅陣地戰。

    7.李自成軍隊以冷兵器為主,滿洲兵收編了明軍的火器部隊,陣地對決自然滿洲兵佔優,而且優勢是決定性的。

  • 19 # 第一軍情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首先,李自成手中沒有幾十萬的明朝降軍,即使算上闖軍全部作戰人員也不會超過20萬,百戰老兵就更加得少了,有10萬就算頂破天了,而真正有戰鬥力的大概在三到四萬之間,這其中還包括騎兵。所謂的幾十萬上下,上百萬軍隊等各種記載都有吹噓的水分,就算把軍屬和後勤兵算上也不夠。

    其次,由於山海關一片石激戰,導致李自成精銳兵馬喪失大半,這也是滿清入關前為什麼不考慮正面攻打山海關的原因,因為這種損失對於漁獵民族來說傷亡太大了,無法承擔。也就是說,直到1644年,滿清軍隊都沒有實力和足夠的迫切性拿下山海關問鼎中原,他們都是以搶劫為主要目的。直到闖軍攻打吳三桂,這讓滿清軍隊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在中國內亂的情況下發了大財。

    第三,一片石的失敗,是由於闖軍輕敵自大,對滿清軍隊估計不足。雖然失敗了,仍然能在吳三桂和滿清雙方夾擊之下逃回北京,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可見當時的闖軍戰鬥力是可以的,至少要比明朝軍隊強很多。

  • 20 # 用戶666666

    四川血流麻將中最大能胡32倍。

    四川麻將算胡數具體如下:

    1、平胡:普通的四個搭子一對將。如:123 345 789萬 234 66筒(1番)

    2、大對子(對子胡):四個搭子均為三張一樣的牌。如:111 333 444萬222 66筒(2番)

    3、清一色:胡牌時只有一色牌。如:111 234 345 666 88萬(4番)

    4、清大對(清對):清一色大對子(8番)

    5、暗七對:特殊胡牌類型,不遵循四個搭子

    6、一對將,胡牌時為7個對子。如1133446677萬5588筒(4番)

    7、龍七對:暗七對的改進,七對中有兩對(或更多)相同,可視作帶根的暗七對。注意:四張相同的牌不能槓出。如1133446666萬5588筒(8番,每多一根翻倍)

    8、清七對:清一色暗七對(16番)

    9、清龍七對:清一色龍七對(32番,每多一根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