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21 # 依爸10

    大明王朝後期幾十年的積弊,不是他魏閹一人所為,也非他崇禎帝一人所能改變的,明末,內有流民,外有後金,糾其本因是明朝建立的管理制度出現了問題,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但凡一個王朝剛剛建立時期,統治者都會根據自己的長久統治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制度,但幾百年的發展,明朝中後期造成了黨爭和宦官專權,這兩個弊端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改革,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崇禎帝即為之初,大力打擊宦官專政,但卻沒有很好的處理黨爭矛盾,社會矛盾無法解決,再加上多種內外因素,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小編說崇禎帝在臨死時念到魏閹的好,不知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但這也只是個人情感,跟王朝的滅亡並無太多的關係,如果皇帝最好都沒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敗,那隻能說明皇帝自己能力不足,沒有認清矛盾的本質罷了

  • 22 # 嗨Frank

    如果明朝嚴格執行“想當官、先自宮”的政策,滿人哪可能入關。自宮之人無私慾,才是最好的臣子,他必須依靠皇帝來實現個人價值,所以永遠不會造反。去勢了就不會被人抓私生活的把柄,道德必然高尚。如此萬般之好,焉能棄之......

  • 23 # 搬磚老師傅

    說魏忠賢,就離不開對東林黨的判斷和明末的政治局面。

    實際上萬歷之後,大明已經千瘡百孔,危機四伏。外有東北亂局,內有東林黨爭,土地兼併,民不聊生,國庫空虛。而這裡面,最大的危害其實來自東林黨爭,正因為東林黨人的猖獗,造成了朝政基本癱瘓,國家機器基本停擺。

    歷史上對魏忠賢最大的詬病無非兩條,第一是擅權專政,另一條則是殘害忠良。至於貪汙等等,從相關史料記載看,簡直不值得一提,對於一個位居九千歲的人來說,那真不叫個事,也不至於影響國計民生。魏忠賢兩大罪狀實際上就是說明一個問題,他擊敗了東林黨人,而且殺了很多包括東林黨人在內的反對者,安排了很多他的人上位。所以,問題實際上可以歸結為黨爭,閹黨勝了東林黨。

    正常的黨爭在輿論上不會有那麼大的偏差。比如唐後期的牛李之爭,比如北宋的保守派和改革派之爭,但偏偏魏忠賢被黑到底。原因有三,第一,傳統儒家道德里,閹人干政不為禮法所容,即為亂政。第二,明代乃至清代文人士子掌握紙筆也就是話語權。第三,魏忠賢喜歡動手不喜歡動口,更喜歡用廠衛的刀進行人道毀滅。所以,先不說執政能力和出發點,魏忠賢一黨被黑到底是必然結果。

    那麼,回過頭用歷史的事實比較魏閹黨和東林黨人對大明誰更適合,誰更有貢獻呢?毫不誇張地說,魏忠賢至多是專權僭越,東林黨人則是徹頭徹尾的誤國亡國。魏閹黨至少保證了政令暢通,哪怕這個政令並非是最為英明和正確的,至少保證了邊關軍隊擁有能將擁有充足的軍餉,至少保證了國庫不至於空無一毛,至少保證制約了虛偽文人繼續空談擾亂民心汙染朝堂。

    至於東林黨人呢?這幫程朱理學教化出來的偽君子,滿嘴仁義道德,一心禍國殃民,專事爭權奪利打壓異己,為了私利全然不顧國計民生,全然沒有道德底線。國庫空虛,政令不通,邊關不穩,這就魏閹黨死後,東林黨人幹出來的政績。說實話,程朱理學教匯出來的東林黨人的存在幾乎是儒家的悲哀,一幫頂著儒家之名的社會蛀蟲而已。看看明末東林黨人的表演大家就知道了,他們的道德著實連青樓女子都不如。人家北宋的王安石和司馬光之爭,人家有底線,有原則,一切以國家和民生為基礎和出發點。

    所以,如果崇禎讓魏閹黨繼續執政而不是讓東林黨獨佔朝堂,明朝必然不會那麼早亡,至少不會出現無錢勞軍,更不至於有煤山自縊這樣的悲劇出現。這基本是可以確定的,崇禎讓大臣捐款沒錢,李自成卻能夠收刮幾千萬銀子。試想,如果魏閹在,誰敢哭窮不出錢。

    那麼,崇禎為什麼殺魏閹?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崇禎多疑個性決定的。當然了,這也很正常,大多數想有點作為的皇帝也都會這麼做。試想,哪個想幹事的皇帝會允許一個權傾朝野的九千歲存在呢?至於什麼魏閹圖謀篡位或者他弄權等等,都是理由而已。想想也知道,一個太監當哪門子皇帝?魏閹想篡位,天啟帝的時期就可以了,還用等到崇禎上臺?

    但是,崇禎最大的失敗是滅了魏閹後,沒能建立其自己的權威和執政團隊去代替魏閹的地位,朝堂重新被誤國東林黨人佔據,反而助長了東林黨人的勢力和囂張氣焰。

    史料雖然沒有明確崇禎厚葬魏忠賢。但我覺得這種可能是存在的。一來,他認識到東林黨人的誤國和無恥,不免後悔。第二,崇禎後期最信任而且能夠信任的其實也是幾個太監,他認識到太監並非一無是處,至少他們是真心為帝王的。

  • 24 # 王有疾

    大多數有能力的人品行一般都有缺陷,因為不自私的人幾乎沒有。而有品行的人,因為品行要求和限制,大多不能幹事,就是想幹有些手段也使不出。最終又有品行而又有辦事能力的人可謂天才,屬鳳毛麟角,少之又少。所以這就決定了要想辦大事就離不開所謂的奸臣,而駕馭奸臣又必須律法鮮明,執法嚴苛。至此可以判斷,魏忠賢是可以辦大事的人,只是品行有缺,比之東林那些道貌岸然之輩,根本就是一個天上,一群地底汙泥。魏忠賢冤,崇禎根本不能任人,施政過於理想化了,註定大明悲劇。

  • 25 # 雲在青天麻子說茶

    這問題本身一沒有任何史料支援,二也根本不符合正常的邏輯。找了半天,原故事出處,疑自《歷史上那些帝王們》一書,作者,劉繼興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這能編出崇楨自殺前厚葬魏忠賢的故事,不是凡人,其深厚的忽悠功底己超越抗日神劇導演的水平。

    在崇楨自殺前五天,北京地區戰火連天,土匪李自成十幾萬人,將城圍的鐵桶一般,皇帝大臣自家無法突圍,卻有能力用將魏墳移到效外香山還Tm能厚葬。。。。。。

    腦子是個好東西,可惜這作者真沒有。

  • 26 # BuildingMr王

    明朝很有意思的王朝 ,它除掉了丞相,結果引來一群丞相 ,那些所謂士大夫都幹了一些什麼事,動不動就黨爭 ,他們透過輿論與地位來把弄國家,甚至間接的控制皇帝,保衛國家的軍人地位極底,書生誤國在這裡是最直接的體現,他們加速了王朝的滅亡。當個人利益與生命收到威脅與壓制的時候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 ,所以皇帝的幫手與工具來了,那就是太監,太監權利得到極大增強,太監權利來源皇帝,太監可以保證整個朱氏永遠是皇族。那麼後葬他們不足為奇了,至於太監把國家整的烏煙瘴氣,也沒有辦法他們也不是高階知識分子,甚至是文盲。要是有文化有能力也不能去當太監啊。這也是後來皇帝想改變也難改變國命的原因吧。

  • 27 # 汽車正道

    小農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碰撞中,首先在統治階層產生分期。

    如果魏忠賢的貪汙該殺,但連帶合理的商業管理也同時被否定,無疑在這過程中,崇禎用力過猛,砍了敵人的頭順便把自己閹了!

    宋明時期對文人的過度寬容,也造成了空談盛行,大道理滿天飛,真到實幹的時候卻百無一能,東林黨無疑充當了大明掘墓人的角色!崇禎臨死前多少想明白了一點點!

    換一個角度,很多治世能臣都會有道德缺陷,好色貪財的不在少數!

  • 28 # 空遊無物1982

    魏忠賢存在的價值一是制衡了文官集團,尤其是東林黨;二是充盈了國庫。有說法李自成有裂土封侯的想法,是文官集團勸阻了崇禎;農民軍兵臨城下之時,是文官集團勸阻了崇禎不要南下;農民起義也好,明軍鎮壓也好,都是因為錢。而政府缺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天災,但是城破之時,農民軍從文官家裡卻抄出無數金銀。崇禎年間,武將出了不少,如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等,甚至出現了天雄軍,洪軍,秦軍等有名軍隊,但真沒什麼有名的文官。多數是尸位素餐,甚至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崇禎臨死前感慨文官皆可殺。

  • 29 # 瀚海滔滔

    說明了崇禎臨死前終於明白了導致大明滅亡的原因絕不是單單一個魏忠賢,或者說是某一個人。不可否認,崇禎是一個想重振大明的好皇帝,有理想有抱負,如果生活在大明初期,也許他的功績會很高。可惜他生不逢時,當他繼位為皇的時候,這時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了,整個國家機器都腐敗透了,官員貪汙腐敗結私營黨的現象充斥了各個角落,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滿清等少數民族政權也是蠢蠢欲動……面對這樣這個國家,即使崇禎有三頭六臂,單想靠一個人就想扭轉乾坤比登天還難。所以他上吊前也許參透了,魏忠賢只不過是眾多國家蛀蟲中的一條比較大的而已,導致蛀蟲出現的是那個時代的環境……

  • 30 # 幹快遞的

    崇禎是個不太壞的好人,魏忠賢是個不太好的壞人。不太壞的好人,易偏激和寡情。不太好的壞人,別人不敢得罪。煤山上的那顆歪脖子樹下,崇禎看著山下的場景,心有不甘,恨那些自命不凡的大臣們,反而會想起那時的魏忠賢,雖然很壞,但作為他的助手的話可以彌補他的缺陷!

    臨死前,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可能他一向討厭的太監群體,卻在最後陪伴了他一程。在臨死前,回想起,可能魏忠賢若在,也不至於落得這份場景,心有不甘和憤懣,厚葬這個曾經他覺得是個十惡不赦的魏忠賢。

  • 31 # 東哥說說說

    首先在明朝時期文人官僚不再像唐朝以前的時候,這時候的文人經過漢朝就開始的罷黜百家,宋朝時期的重文抑武,已經沒有可以危害文人根基的各種思想勢力了,而且千年時光使的文人和官僚、地主階級之間的關係息息相關,導致官員腐敗,官官相護,並在明朝排除異己,結黨營私,史稱“東林黨”;兩千年來,自夏啟開始,中國開始了家天下的封建社會,“家天下”顧名思義,自家的天下,正如漢高祖劉邦在一統天下之後,曾經問到其父親我的這片家業如何,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外戚列侯無人認為漢高祖說錯了。正是因為如此,在明朝時期,無論文官還是地方豪強,對於明朝滅亡,女真入主中原來說,只是換了統治者,對其根本利益沒有太大傷害。而宦官不同,宦官一直跟隨在皇帝以及後宮各級妃嬪身邊,不能不說其中不會有對皇族忠心耿耿之輩;魏忠賢雖然和東林黨人一直在鬥,但初始是東林黨人為把持朝政,排除異己,使得魏忠賢手下多了許多文官,史稱“閹黨”。魏忠賢把持朝政時期對當時的東林黨人,文人清貴大面積清洗,使得民眾評論不好,而且在各朝各代對於宦官的評價都是不好的,並且東林黨人和當時的地主階級來往密切,以至於東林黨人下臺之後,閹黨的名聲臭名遠揚;魏忠賢把持朝政的最有利的臂膀就是明朝時期人人為之色變的特務機構東廠和錦衣衛,魏忠賢為了自己大權在握,大量指使東廠和錦衣衛織造冤假錯案;以上種種說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魏忠賢的惡事,但不可否認,魏忠賢把持朝政時,知道什麼事情要做,什麼事情必須做。魏忠賢把持朝政時,一直在組織戍邊軍務,國庫空虛,可是也一直不敢缺了前方將士的糧餉,發不全就能發多少是多少。而魏忠賢一死,東林黨人再次把持朝政,不在管邊防之事,只為排除異己,為自己撈取利益,使得李自成等人開始起義造反。 故而,崇禎皇帝死前終於明白,結黨之後,沒有敵人的東林黨人是靠不住的 ,所以要厚葬魏忠賢,表示其承認魏忠賢的功勞和後悔聽信東林黨人的讒言。 薄知淺見,希望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 32 # 孫博士侃歷史

    崇禎與魏忠賢, 等到失去才懂珍惜!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已經無路可退的崇禎皇帝一面感慨著自己時運不濟,一面悵然著愧對列祖列宗。此時,天下兵馬勤王的幻想早已破滅,看著身邊四散奔逃的大臣、宮女、太監,他已經生無可戀。此時,只有太監王承恩還陪在自己的身邊。

      看著身邊的王承恩,崇禎百感交集,一時間許多往事又映入眼簾。

      他想起自己的哥哥朱由校曾在臨終前告誡自己,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然而哥哥剛死,自己就把託孤之臣魏忠賢給弄死了。

      

      (圖)魏忠賢

      他又想起東林黨人們每天和自己吹噓著漫無邊際的理想,唯一靠譜點的袁崇煥,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好使,非要殺了毛文龍。最後弄的皇太極三天兩頭的打到北京城下。好像自從送走了魏忠賢,遼東的軍費也就沒有夠花的時候!

      魏忠賢掌權時,並未加重農民的賦稅,因為魏忠賢本身就是農民出身,他知道農民的難處。但平定遼東所需的大量馬匹還是能有辦法弄到,他透過強售禁宮騎馬權,來籌集馬匹,雖然得罪了一大批官員,但沒有增加農民負擔,如今想想也還不錯啊!

      

      (圖)崇禎

      魏忠賢全國各地徵收各種商稅、海稅,雖然大有貪汙,但沒有加百姓賦稅,河南當時遭災,還能免除賦稅,內庫撥款賑災;而幾十年未修的黃河水道,也在魏忠賢指揮下的開始修建起來。

      可那些滿嘴理想、道德的東林黨呢?禁海,不徵收海稅;撤除全國各地徵收鹽稅、布匹稅等商稅的太監,不再徵收;加農民稅賦,各地無論是否有災,賦稅照舊,一分不少,以前的欠稅,還要補交。

      到底誰忠誰奸啊?

      崇禎越想越想不明白了!

      身邊的王承恩一再的催促,“萬歲爺,再不走李自成的賊兵就要打進來了啊!”

      

      (圖)王承恩

      崇禎皇帝恍然大悟,他突然想起,原來這個李自成也是東林黨們建議裁撤冗員,所以才丟了工作。沒了工作的李自成最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崇禎苦笑了一聲,他頓時覺得也沒有什麼可逃的了,反正逃到南京還不是受這些東林黨的氣?他緩緩的對王承恩說“承恩啊,再幫朕做最後一件事吧,有機會的話,把魏忠賢重新厚葬了吧!”

      

      (圖)崇禎自縊

      公元1644年,3月19日,崇禎在煤山自縊。或許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吧!

  • 33 # 覃仕勇說史

    問:崇禎上吊自殺前,為何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

    答:“崇禎上吊自殺前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是一則假得不能再假的謠言,讀史者必須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頭腦。

    首先,崇禎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即使明知是自己做了錯事,也絕不肯低頭認錯,而殺魏忠賢是他一生最為自豪和獲贊最多的事,他怎麼可能幹“重新厚葬魏忠賢”這類嚴重打臉的事兒呢?何況,當時京城已岌岌可危、已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

    簡單舉幾件崇禎打死不認的事兒吧。一、閣臣楊嗣昌為避免兩線作戰,提出了“攘外先安內”的戰略思想,建議與滿清議和。崇禎同意,派人秘密操作此事。不料此事洩漏,朝野譁然,崇禎不肯承擔責任,殺陳新甲推卸責任。二、洪承疇在松錦之戰後降清,外界誤傳他以身殉國。崇禎輟朝三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還御製“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但祭到第九壇時,收到洪承疇降清的確切訊息,崇禎雖然惱怒,卻只雖罷御祭而已。三、李自成大軍東征,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崇禎有意南遷,但又不願擔負“棄都南逃”之名,一味痛斥眾閣臣:“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即使到了京城陷落之際,他仍不肯正視自己治國的種種失措,只說:“諸臣誤朕也。”寫在袍服上的遺言也是:“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透過這些,您覺得崇禎像是會重新厚葬魏忠賢的人嗎?

    其次,就算崇禎勇於認錯,但他殺魏忠賢根本沒錯,何以要厚葬於他?!

    近年來,有好事者不斷替魏忠賢翻案,把魏忠賢翻成一個心憂蒼生、敢為天下先的大政治家。

    比如說,某大學教授寫有一部大作,書中寫:魏忠賢當權時,全國興起了給魏忠賢建生祠的熱潮,彷彿雨後春筍,一下子建了四十多個生祠,其中包括袁崇煥,但“魏忠賢對這些東西不是太看重,所以袁崇煥再怎麼拍馬屁、建生祠,北韓之戰、寧晉之戰打完,發現袁崇煥總是拒絕援助友軍,金兵以來就龜縮在城裡啥也不管,立刻既把他撤職了”,稱讚魏忠賢有原則性、鐵面無私,又寫:“毛文龍完全不理會魏忠賢,魏忠賢卻讓天啟皇帝把東江鎮的軍餉增加到了一百萬兩。毛文龍是大將風範,魏忠賢是政治家風範,兩人之間才是真正的國士之交。”

    讀到這些,噁心得我差點連隔夜飯都嘔出來了。

    該書中還大篇幅描述了許多大英雄、大政治家魏忠賢與和誤國殃民的東林黨人鬥智鬥勇的“光輝事蹟”,讓人難以卒讀。

    魏忠賢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讀宦官劉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最真、最具說明力。

    究其原因,魏忠賢擅權專政時,劉若愚在內直房經管文書,對魏忠賢其人其事瞭解最多,《酌中志》可謂第一手材料。

    《酌中志》中記,魏忠賢發達前,宮中“多以傻子稱之”。

    即魏忠賢本質上是一個智商低下的傻子。

    寫到這兒,有人可能要嗤之以鼻——您說人家是傻子,但傻子怎麼會攫取到這麼大的權力?又怎麼能與強大的東林黨人鬥殺得難分難解、旗鼓相當?

    魏忠賢的發跡,可以說是撞了超級狗屎運——在曠日持久的萬曆朝“爭國本”中,光宗朱常洛落到“無人辦膳”的境地,魏忠賢有幸成為了光宗身邊的“小火者”,而隨著光宗父子先後登上帝位,他想不發達都難。

    至於他領導的閹黨能與東林黨分庭抗禮,並不是他的功勞,而是依附於他的閹黨成員太能幹。

    不信?我們來看,崇禎繼位後,準備要辦魏忠賢了,把魏忠賢的親信一個個趕走,魏忠賢居然無知無覺,連掙扎都不掙扎一下,這不是傻是什麼?

    崇禎清算到他頭上了,叫他滾蛋,也似乎也沒有特別沮喪,高調地組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車隊,將自己搜刮來的財產全部打包,浩浩蕩蕩,拉了十幾里路,趾高氣揚地啟程。

    這智商,低得超乎我們的想象。

    崇禎沒有在京城開刀,是擔心他會有什麼厲害的後著。在等他上路後,上發現他那麼乖,遂無顧忌,追發了處死他的命令。

    一直到死,魏忠賢也沒有絲毫反抗,很聽話地搭起一條白練上吊了。

    整個除閹過程波瀾不驚,乏善可陳。

    這一過程表明:魏忠賢就是一個純粹得不能再純粹的傻子。

    不過,話說回來,魏忠賢雖然是個傻子,卻也是個兇殘暴烈、滅絕人性的傻子。

    他興六君子之獄,把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六人下獄,同時將趙星南、鄧渼、毛士龍、王之寀等十五人削籍並追贓。

    楊漣這些人,在獄中飽受摧殘,死後,喉骨被魏忠賢命人剔削出,密封在一個小盒內。

    魏忠賢視這些喉骨為戰利品,每每賞玩,必面露得色,口中獰笑著說:“諸公別來無恙,還能上書否?”

    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白色恐怖籠罩,人們路上相遇,只能以目傳意,不敢言語。

    崇禎殺白痴加惡魔的魏忠賢有什麼錯?有什麼必要“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

    明代史料極其豐富,但這些史料中,很多來自於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以至於良莠相混、優劣難分。“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謠言在明末就有了。

    其中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就有記:“起舊司禮太監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賢遺骸。”

    馮夢龍的《燕都日記》也記:“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

    但這幾條記載根本經不起推敲。

    您想想看,魏忠賢死在哪兒?死在今河北阜成縣,死後,崇禎又下令磔碎其屍骨於河間,用《國榷》上的記載來說,那是“魏忠賢犯殊死,不餘寸骨”,屍骨都不剩了,還有什麼遺骸可供收葬?

    退一萬步說,就算魏忠賢剩有遺骸,論理就應該被保存於磔屍地點河間府,距京城有200餘公里遠。而按《燕都日記》上的說法,崇禎帝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並“修墳立碑”,崇禎本人卻在三月十九日自殺殉國了,這前後只有五天時間,要把距京城200餘公里遠的“魏忠賢骸首”運到京師,並“修墳立碑”,時間上根本就做不到!

    再有,《明季北略》和《燕都日記》都記,經辦此事的人是曹化淳。

    但是,曹化淳早就在崇禎十二年上疏告假回鄉了。崇禎十七年甲申之變,曹化淳已經在武清故鄉退休五了年之久!

    還有,馮夢龍的《燕都日記》記:“化淳昔事忠賢”,很多不瞭解曹化淳的人也認為:曹化淳是閹人,魏忠賢是閹人,彼此都是閹人,惺惺相惜、兔死狐悲,所以曹化淳會建議崇禎“重新厚葬魏忠賢”。

    這裡,有必要說說曹化淳的簡單經歷。

    曹化淳本是太監王安的親信,早年被安排到信王府服侍信王(即後來的崇禎帝),後又回到宮中。天啟初年,魏忠賢手掌大權,害死了王安,同時把王安的親信曹化淳驅逐出京,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崇禎即位後,把曹化淳召還,並委以重任,讓他負責清理魏忠賢時代的冤假錯案,協助查處閹黨。

    瞧,曹化淳哪有“昔事忠賢”了?他又怎麼會對魏忠賢“惺惺相惜、兔死狐悲”?

    搞笑的是,曹化淳在崇禎十二年就上疏告假回鄉了,上面提到的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卻記:“(崇禎十二年三月十八日)賊攻西直門,不克,攻彰義門,申刻門忽啟,蓋太監曹化淳所開。得勝、平子二門亦隨破。”

    即:李自成攻北京,是曹化淳開門獻的城。

    所謂十人成虎,曹化淳不但被人說成是“重新厚葬魏忠賢”的經辦人,還被人誣衊成開門獻城的歷史罪人。

    隱居在家的曹化淳有口難辯,曾作《感懷詩》感慨其事:

    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

    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史不真。

    有關“曹化淳開門”的流言散佈很廣,經無數文人士大夫口傳筆錄,曹化淳實是跳進黃河洗不清。

    現在可查的《流寇傳》《國榷》《痛史本崇禎長編》《崇禎實錄》《明史紀事本末》等各種古籍都記錄有“曹化淳開門”事。

    崇禎朝錦衣衛指揮僉事王世德親身目睹經歷了明末崇禎帝在位期間朝中的諸多事件,全程見證是甲申之變,北京城破後,其帶家眷遁往江南,隱居鄉下,不問世事。到了康熙年間,看到前朝軼事在民間被傳得沸沸揚揚,有感於稗官野史記事荒謬虛妄,胡編亂造,肆意誹謗先朝皇帝,為了澄清史實,他提筆“錄其聞見,凡野史之偽者正之,遺者補之”,撰成《崇禎遺錄》。

    《崇禎遺錄》替曹化淳辯誣說:“(北京)外城西南隅,地名煙閣,皆回回所居。(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賊攻廣寧門(彰儀門)急,群回倡亂開門,外城遂陷。次日,賊自東直門角樓緣城而上,大城遂陷。野史雲,閹官獻城,非也。”斷然否定了宦官開門獻城的說法。

    對於“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謠言,王世德同樣在《崇禎遺錄》裡進行了駁斥:“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之說,不知何來,荒謬不足辯。”

    這裡還得補充說一下,當時的野史為何會出現“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記載呢?

    這其實是阮大鋮、楊維垣等閹黨餘孽搞的鬼。

    崇禎殉國後,江南士紳在南京擁戴起崇禎帝的堂兄朱由崧為帝,建立了南明弘光小朝廷。

    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存活的時間雖短,但黨爭仍然激烈。阮大鋮、楊維垣等人為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正義性,就炮製出了“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軼聞。

    同樣親歷甲申之變的翰林官楊士聰在《甲申核真略》就此事說:“坊刻於諸璫姓名尚未辨清,而迎合時局,謬為誇詡,殊堪噴飯!”

    楊士聰完成《甲申核真略》之前,阮大鋮興風作浪,重翻《三朝要典》“逆案”,將明亡罪責一古腦推給東林人士,重刻《要典》,“甚至構及國本建言諸臣,是明與先帝為敵亦不顧也”。 楊維垣、霍維華等人心神領會,就造謠說曹化淳曾面奏崇禎稱:“魏忠賢而在,事不至此。”稱崇禎聽後嘆息不已,傳旨要收葬其遺骨。

    楊維垣、霍維華等人還厚顏無恥地說,崇禎召對時,曾有人大力推薦楊維垣、霍維華兩人。

    楊士聰氣得在《甲申核真錄》裡連呼:“此皆絕無影響之事,傅會成書,公然刊佈。更假歲月,必將登諸奏牘矣。”對閹宦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撻伐。

    綜上所述,“崇禎上吊自殺前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是一則蘊藏了閹黨餘孽為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的歷史謊言。

  • 34 # 魚羊悠揚

    崇禎帝在臨死前寫下了:“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重修魏忠賢墓正式並沒有記載,(如果有一定記入正史,屬於給魏忠賢翻案)也不符合崇禎的刻薄寡恩死要面子的性格。 後世越來越多人對魏忠賢的價值有了重新認識,甚至有了忠賢不死,明朝不滅的論斷。現在很多人認為明朝亡於黨爭,魏忠賢牽制了東林黨。忠賢一死就亡於東林黨。 明朝滅亡是有多種原因的,東林黨確實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看看清軍入關的表現就知道了,投降的中流砥柱。東林江左三大家嘛。。。錢謙益,大清禮部侍郎。。吳偉業,大清國子監祭酒。。。龔鼎孽,大清禮部尚書。。。拿著道德的棒槌到處亂打,需要道德考驗的時候跪在雨中迎接清軍。

  • 35 # 非常史官

    我先表明我的觀點吧,以目前的史料看,崇禎並沒有命人厚葬魏忠賢,所以說這是一個謠言。

    馮夢龍在文學上的成就大一點,但是他們不是史學家,他們的書(野史)並不能作為一個史料的證據,況且他是道聽途說來的,可信度不高。

    先來看看《明史》-《宦官二》裡怎麼說的十一月,遂安置忠賢於鳳陽,尋命逮治。忠賢行至阜城,聞之,與李朝欽偕縊死。詔磔其屍。懸首河間。笞殺客氏於浣衣局。魏良卿、侯國興、客光先等並棄市,籍其家。客氏之籍也,於其家得宮女八人,蓋將效呂不韋所為,人尤疾之。崇禎二年命大學士韓爌等定逆案,始蓋逐忠賢黨,東林諸人復進用。諸麗逆案者日夜圖報復。其後溫體仁、薛國觀輩相繼柄政,潛傾正人,為翻逆案地。帝亦厭廷臣黨比,復委用中當。而逆案中阮大鋮等卒肆毒江左,至於滅亡。

    “魏忠賢傳”裡面沒有關於崇禎厚葬魏忠賢的史料,《明史》是由清朝人張廷玉所寫,要是有這條史料的話,他不可能不寫。

    邏輯上就根本講不通 根據明史,崇禎最後的遺言是:“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魏忠賢是崇禎扳倒並親自下令捉拿追捕的,魏忠賢聽到風聲後就自殺了,而且崇禎最後想到的可能是天下江山,也有可能是李自成,有可能是天下的黎民百姓,有可能是文官集團,有可能是他的金銀財寶,但是絕不可能是魏忠賢,從他的遺言中就能體現出來。

  • 36 # 喚龍耕煙

    說起魏忠賢就自然繞不開東林黨。先說東林,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重修東林書院在此講學,談論時政,後來名聲越來越大,東林書院漸漸成了江南士大夫的精神聖地。江南士大夫抱團在朝堂上逐漸壯大,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甚至某種程度上威脅到了皇權。其實明末面對的各種危機其背後的深層原因還是財政入不敷出,士紳階層享有免稅的特權,而國家的大多數土地卻集中在士紳階層手中。東南沿海一帶自隆慶開海以來,工商業發達,作為江南富豪在朝中的話事人,他們冠冕堂皇的提出“不可與民爭利”的口號拒絕朝廷徵收工商稅的提議。這樣,國家的兩大財政來源被切斷,所以明末的財政危機愈演愈烈。再後來,就是魏忠賢登場了,首先,魏忠賢心狠手辣、殘害忠良,這是事實無可洗地。但是拋開這些,單叢國家的發展的層面講,魏忠賢掌權的幾年是做了不少實事的,這段時間他一直在撈錢,給國家撈錢的同時也給自己撈錢,徵收江南士紳的土地稅、東南沿海的工商稅,使得天啟年間的財政問題基本得到緩解,孫承宗一手建立起來的關寧鐵騎在不裁員不後撤的情況下薪餉仍然能夠照常發放。朝堂上,攀附魏忠賢的人大有人在,東林黨與閹黨互相鬥法互相掣肘,不至於一家獨大。當然魏忠賢在這一過程中手段不可謂不毒辣,因為他不像東林黨那樣有龐大的根基和社會基礎,他只能透過這種殘酷鎮壓的手段把對手壓制下去從而讓他們感到害怕。再後來崇禎這個憤青上臺以後本著嫉惡如仇的態度,以一件事就是把魏忠賢收拾了,從此以後朝堂上便是東林君子的天下了,稅也收不上來了,驛站也撤了,全國流民四起。皇帝就差跪著這些君子們求他們給朝廷捐款了,可這些人表示自己兩袖清風,最多能出個幾十兩。最後,流民越剿越多,最終攻入北京城。崇禎到了這個時候才幡然醒悟,若是自己當初沒有殺掉魏忠賢而是把他留在朝堂之上不僅不會讓國家財政如此捉襟見肘還能制衡東林黨人,自己也不會落得如此田地,遂下令厚葬魏忠賢,並恨恨的說道“文臣個個當殺”!最終自己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37 # 一點點歷史

    這是一個在網上已經被傳爛的梗了,崇禎下令厚葬魏忠賢,被看作是崇禎悔悟的一種表現,而這個說法更是讓魏忠賢成為了國之棟樑,匡扶社稷的賢臣。

    魏忠賢的結局

    關於魏忠賢的結局,在《明史》中是這麼說的:“忠賢行至阜城,聞之,與李朝欽偕縊死。詔磔其屍。懸首河間。”

    說明魏忠賢是畏罪自縊而亡,死後還被分屍,斬首,懸掛頭顱示眾,而魏忠賢生前重修的碧雲寺準備作為百年之後的安葬之地,也沒有派上用場。

    這其中並沒有說到厚葬魏忠賢,只是收集骸骨進行安葬。

    如果馮夢龍所言為真,那麼這其中就有一個關鍵人物不得不說,那就是曹化淳。

    曹化淳其人

    曹化淳可以說是明代少有的好太監,曾在信王府服侍朱由檢而備受信任,魏忠賢倒臺後,曹化淳負責清理冤案,為很多人平反昭雪。

    關於曹化淳還有一段“千古奇冤”

    “甲申之變”李自成攻破北京,傳言就是曹化淳“開門迎賊,挺身侍從,”此事也使得曹化淳成為被口誅筆伐的物件。

    事實的真相是曹化淳早在崇禎十二年就告老還鄉,闖軍進城時曹化淳並未在京,曹化淳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還保留了《告歸底冊》,並留有《被誣遺囑》。

    事實證明這些都是東林黨人的誣陷。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曹化淳不在北京,就不存在《燕都日記》中所載“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一說。

    同“東林黨”一樣,魏忠賢的“閹黨”也是禍國殃民的存在,為魏忠賢翻案實在沒有意義。

  • 38 # 美麗青春您真痘

    現在提起罪孽深重的大宦官第一人選非9000歲的魏忠賢莫屬,崇禎上位後逼魏忠賢自盡而亡,舉國歡騰。崇禎在煤山自縊前,卻令人厚葬已死10多年的魏忠賢,這究竟唱的哪處呢?

    1627年8月,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因天啟帝生前無子嗣,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年僅16歲的朱由檢繼承了皇位,年號崇禎。

    朱由檢在位期間,大明已經千瘡百孔,危機四伏。外有東北亂局,內有東林黨爭,土地兼併,民不聊生,國庫空虛。李自成起義、東林黨人的猖獗,造成了朝政基本癱瘓,國家機器基本停擺。

    魏忠賢是明朝末期的最有名的宦官,成為宦官後他服侍的主子是東宮太子朱常洛的王才人,而王才人給朱常洛生下了長子朱由校(天啟皇帝)。朱常洛於1620年登基,登基僅一個月便暴斃而亡,其長子朱由校登基進入天啟年間。也下因此關係魏忠賢深受明熹宗朱由校的寵愛,地位日漸上升。後以假傳聖旨等方式,使得明熹宗朱由校缺乏子嗣,朝中事無鉅細,必須派人飛馳到魏忠賢面前請示,經他認可方可辦理,熹宗雖近在咫尺,卻無人請裁。

    真是朝廷上下,只知有魏閹,不知有皇帝。

    短短四五年間,魏忠賢已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依附於他的人為獻媚討好他,甚至為他修生祠,共計40座。朝中大臣見到他都要行叩拜禮,透過內操軍擴張、建立“東廠”,自此基本控制了朝政。

    魏忠賢因此徹底打垮了東林黨,一統江湖,魏忠賢雖專權僭越,但政令暢通、邊關軍隊及時足額髮放軍餉、國庫充盈、避免文人空談擾亂民心、汙染朝堂。朝廷裡的文官在魏忠賢面前一個個都是孝子賢孫,說一不二,誰敢不出錢。

    魏忠賢死後,全國三個月收到各省稅銀不過幾萬兩,國庫一無所有,崇禎幾次下令官員們捐款都收效甚微。李自成佔領北京之後,嚴刑拷打達官顯貴,最後得到真金白銀高達七千萬兩,明朝一年稅收僅五百萬兩左右,僅僅在北京的京官們的家產,就等於朝廷十幾年的收入。

    魏忠賢深知靠農業稅收不上什麼錢,杯水車薪。因此魏忠賢繼承了萬曆年間的礦稅,鹽稅,茶稅,關稅,以工商稅為主。並在災害時免除賦稅,內庫撥款賑災,讓農民無比感激;而幾十年未修的黃河水道,也在魏忠賢指揮下的開始修建起來,國家穩定。

    魏忠賢死後文官操縱朝政。不向士紳、富人納稅,轉而向老百姓徵稅! 各地無論是否有災,賦稅照舊,一分不少,以前的欠稅,還要補交。 據記載浙江的茶葉稅從魏忠賢時期的20萬兩削減到史書記載的12兩。此時明朝遼東戰役要錢、自然災害要錢、平叛農民起義要錢。但個文官集團及大地主等不但一毛不撥,反而變本加厲的貪汙賄賂。農民被逼無奈,各地農民起義不斷。

    崇禎在消滅魏閹後,沒能建立其自己的權威和執政團隊去代替魏閹的地位,朝堂重新被誤國東林黨人佔據,反而助長了東林黨人的勢力和囂張氣焰。

    至此他認識到東林黨人的誤國和無恥,悔恨交加,同進信任並陪伴在身邊的就是王承恩等幾個太監,也就他們真心為帝王, 崇禎一直到死的最後一刻,都重複著一句話:“諸臣誤我”,“文臣人人可殺”

    1644年也是上吊自盡前幾個月。崇禎命人收葬魏忠賢遺骸。厚葬與香山碧雲寺。但這時只可惜大廈將傾。悔之晚矣!

  • 39 # nightwish

    有一個論調:“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可以來解釋崇禎的心態。同時,這不得不提一個歷史“魔咒”:鋤奸反害國,這一矛盾現象。崇禎在無奈之中,可能突然覺得自己當年是做錯了,看看這些文官,還不如魏忠賢,但也顧不上矛盾心理了。

    1.自古至今就有的“魔咒” 這一魔咒多是在一個時代衰敗末期,救國之舉反成了害國之舉。不同歷史時期都可能誕生大奸大惡的亂臣賊子,但讓人驚悚的是,除掉這些人不僅沒有興盛國家,反而削弱、甚至滅了國。問題中的魏忠賢被除後,朝政反而不如從前有時效,泱泱大明竟被農民打翻,邊關少民取代;大貪官和珅別連根拔起,嘉慶、道光,一個比一個簡樸,朝政反而一天比一天死氣沉沉,盛世不在;前蘇聯勃列日涅夫去世留下腐敗糜爛的政局,從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到戈爾巴喬夫,一力反腐,除掉一大批貪官,但怎麼樣,蘇聯還是亡了。這好事怎麼就成了壞事呢?

    2.魔咒不存在,錯的是方式方法: 鋤奸不可能錯,但正義的伸張要合理合法,從崇禎到嘉慶到國外的戈爾巴喬夫,幾乎都是以一人的強大權利,大手一揮,多少人下獄、人頭落地,完全是以破壞體制的形式進行的。崇禎、嘉慶基本都一樣,先暗示支援他的官員發起彈劾,他們再響應列罪狀,然後就在幾天、幾月之內把所謂貪腐集團下獄懲處,且不說審查的合理步驟,光是突然間大批官員的撤換,給朝政造成多少破壞,他們也不具體修補,也沒有進行深層改革。如明朝,幾百年來,都以宦官壓制文官,與皇權形成三方架構,崇禎除去宦官集團,卻沒有再確立更合理的結構,文官做大,硬是逼得皇帝一人守國門,所以那時崇禎居然還念上魏忠賢的好了。再如嘉慶,抽掉貪官集團,光是論罪警示,卻絲毫不思考根治的辦法,也不革新,守著祖宗家法維持國家。

    所以,崇禎厚葬魏忠賢,只是在死前的迷惑中,錯誤反省了自己。這個反省也不明白,可能只是覺得當年殺錯了,但是事實上殺魏忠賢沒有錯,錯在沒有進行符合國家運作的後續工作。要不然,崇禎還是不考慮自己的錯誤只糾結於魏忠賢,即便不殺魏忠賢,他上吊前的命令恐怕就是,殺了魏忠賢。

  • 40 # hehao600

    首先魏忠賢不是庸愚之人,因為絕大部分人換做是他,不會比他做得更好!但不管誰站在當時崇禎的立場,魏忠賢該殺,因為丟擲一個替罪羊能徹底掌控朝堂,能收拾人心樹立巨大威望。最終勤勉的崇禎皇帝成為明朝最後一任,是因為他找不到張居正和于謙式的能臣,或者說以他喜歡掌控的風格,是絕不會用這樣的人才的。退而求其次,重用魏忠賢這樣的閹黨才是他最好的選擇,不過最多能多撐點時間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2歲剛離婚,淨身出戶,身無分文,我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