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兩個寶兒的沁媽咪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感覺就想哭,因為聯想到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我是跟奶奶一起生活的,在老家奶奶獨自把九個月就斷奶的我養到五歲半。之後我就跟父母到鎮上住,因為要讀小學了。

    從五歲半到十八歲,跟著父母一起省吃儉用、努力拼搏,生活教會了我許多東西,“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笨鳥先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些寫在書本上的道理讓我刻在了心裡。兒時,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我理解生活的最好解釋。

    我的小學、中學都是走讀的。因為家裡窮,媽媽每天凌晨都要出去賣麵包。我必須得早早起床煮早餐和簡單的午飯然後帶著走去上學。每次出門前爸爸或媽媽都會叮囑“吃飽點才有力氣上課”,然後他們總是站在家門口看著我帶妹妹一起上學去。我不喜歡回頭,因為怕看到爸爸或媽媽心疼的樣子。

    上大學了,每年我就只有過年的時候回家,沒辦法,暑假和其他公共假期我要麼去做家教要麼去參加學校的活動了。每次回家,最怕聽到的是爸爸或媽媽的“錢不夠了就告訴家裡”,因為這句話我很抗拒,會讓我哭得稀里嘩啦;最怕看到的是我要回校了他們駐足向我揮手道別直到我在車上回頭也看不見他們了,這個場景跟電視劇裡一樣的梗,會讓我哭得稀里嘩啦。

    現在,我做了媽媽,沒那麼容易哭了,但是曾經的那些體會深深烙印於我心中。我和老公時常帶著孩子回去看我爸爸媽媽,常回家看看,讓父母感受親情的溫暖綻放!

    其實,“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孩子不斷遠行”的過程,這是個感人至深但又能提醒我們時刻要關愛父母、回饋親情的好題目!

  • 2 # 秋天的童話樹

    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就是不斷離開父母遠行的過程:從媽媽溫暖的子宮離開來到這人世、從父母全心的呵護離開進入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孩子一點點長大,離開父母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父母來說是心酸而欣慰、對孩子來說是新奇而忐忑,每一次更遠的分離都代表著孩子更大的成長,父母可以一路相伴,也可以目送TA慢慢遠行,對我來說,我會盡量延長和他同路的時間,直到我必須放手讓他一個人走的時候。不必刻意強調分開還是相聚,不必提前也不必滯後,時間會帶給我們一切答案,到了孩子該離開的時候,就微笑著給他鼓勵和祝福,會傷感但不會傷心,會留戀但不會糾纏,人生的旅途終究要一個人走,父母是山,會做他堅實的後盾;父母是岸,是他疲倦時的港灣。我要做這樣的父母,為他每一次遠行準備好行囊,為他每一次歸來準備好懷抱,他說:‘媽媽,我要從香山頂上做自己的太空飛船去探險’,我回答說“”媽媽會一直在山頂等你安全回來“。這就是我目送他遠行的方式。而我會有照片、有微信、有部落格、用筆記一切我可能記錄的方式留下他每一次離開的背影、言語和我的心情,等我老到無法陪伴他同行的時候,等孩子遠行很久我很想念他的時候,我可以看看這些曾經的過往,用記憶來溫暖自己的思念的心。相聚是為了分離,分離是為了下一次相聚,父母子女的緣分只有今生今世,父母存在的意義就是做火箭助推器,送我的孩子去更遠的天地。

  • 3 # 故事媽媽萱小神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記得我參加工作那年一個人踏上去南方的列車,去路過那條每個人成長中必經的道路。在車站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我漸行漸遠的背影,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自己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

    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今天當我在看到這句話時,我又忍不住再去翻看了該文章。回想起當年自己和父母的每一次離別場景。我不再傷感。更多的是感恩!感恩父母的手放開,感恩自己不再是那個象牙塔裡的單純少女,感恩自己在一條充滿鮮花和掌聲的泥濘道路努力前行!

    因為,我知道

    每一次的離別都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逢!

  • 4 # 女人知心事

    當躺在產床上肚子裡的小傢伙讓我痛不欲生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將是我一生的牽掛。

    她的來臨是一個美麗的意外,感覺自己都是懵懵懂懂的到時候,她來到我們的世界,兩個的世界因為有了她,我、他、她之間重新形成了一個新的連結。

    她在肚子裡滾來滾去的時候,我只感覺到她是一個調皮的球球,對於生命、對於母愛還沒有那麼真真切切的感受。

    直到她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躺在產床上的我早就沒有了力氣,但是我的目光一刻都沒有離開過她。大抵上每一個母親生完孩子看到寶寶手腳齊全,哭聲洪亮,那顆對於健康寶寶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她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親吻的人,是我,想想都覺得很幸福。

    “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期有多長呢,大概4、5歲的時候就不會動不動的要抱抱了吧,十多歲的孩子,你想要抱抱她,說不定她還會覺得彆扭,你揚起的手輕輕的放下,帶著點點失落,帶著一聲嘆息。其實,於父母來講孩子越長大,就離你越來越遠。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你總想給她所有的一切,你卻忘記了她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自由翱翔。

    你總是牽掛他睡不好,吃不飽,你卻忘記了他已經不是在你臂彎那個嗷嗷待哺的嬰兒。

    父女母子的遠行,從他們落地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開始了,而時間只會告訴你,他們會走多遠。

    “”總是向你索取

    直到長大以後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離開總是

    裝做輕鬆的樣子

    微笑著說回去吧

    轉身淚溼眼底”

    我依稀記得每一次離開家鄉的時候,我的父親總是送我到火車站,一定要看著我進站他才會選擇離開。不管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他從來不會提前走。

    在外面的日子越來越多,大學畢業之後,基本上就一年回1-2次家。成家之後,就以自己的小家為中心,和父母的距離更加的遙遠。

    在婚禮上,我的父親哭得滿眼通紅,他沒有在人前流淚,他轉過身過輕輕擦掉眼淚,但是那雙紅紅的雙眼,帶著他對我深深的愛。

    他知道我的離開,我的選擇,他很愛我,但是他知道結婚之後,他再也不能事事護我周全,曾經他用所有的力量給我撐起了一片他以為最高的天空。如今,我告訴他, 我想要自己去尋找自己的天空的時候,這個五十多歲的男人好像一下子老了將近十歲。

    父母和子女的遠離,一種是當孩子落地的那一刻,另外一種就是當你披上婚紗的那一刻。

    願我們所有的人,努力生活,為你所愛的人撐起一片天空。

  • 5 # 每天5分鐘學育兒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此文,已淚奔!

    父親年初確診為癌症晚期,父親是個極度自律、勤勞、節儉的人。子欲孝,而親不待,生命無常,願珍重!

    我是85後的獨生子女一代,被全家寵愛卻從未嬌慣。

    小時候,父親強迫我每天早起鍛鍊,我哭著憎恨父親,工作後才知,良好的體魄是一切的基礎;

    讀小學,父親設立嚴格的規則,早餐/上學/放學/作業/睡覺,我恨父親不給我自由,如今才知,自律才能讓人更自由。

    讀中學,父親很少管我,考不考得上大學,考什麼大學,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理解,難道父母不該為自己的孩子鋪路嗎?為人父母后才知道,孩子要獨立遠行。

    讀大學,父親開始聽我的建議和觀點,因為我是家裡的大學生,我的視野更加寬闊;

    工作後,父親開始變得嘮叨,注意身體,好好工作,該談戀愛了,該結婚了,該生孩子了·······

    離老家2000裡,安家深圳,父母再多的不捨,依然支援著。無數個我離開的背影,背後都有父母的不捨與牽掛。

    而今生的緣分,我希望再長點,再長點,再長點·······

  • 6 # Avivi遨翔雲端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一句話“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與子女的愛,指向別離。”

    箇中的心酸滋味只有做了父母才體會的真切。

    去年秋天,我家兩個女兒上幼兒園了,望著她們一蹦一跳走向學校的情景,我的心裡百感交集。既希望她們可以很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又希望她們對我表現依戀,做父母的大概都是這種心態吧!渴望孩子離開又想孩子留在身邊。

    面對孩子我們總是“盼他飛,又怕他飛”。

    10月懷胎很辛苦,我們希望趕快卸貨。孩子出生以後整日圍著屎尿屁打轉,我們期盼他快快長大。

    會走了,我們期盼他說話;

    會說了,我們期盼他上學

    。。。

    而當孩子上學時我們又懷念起曾經那合二為一的280天,懷念他依偎在我胸前吃奶的樣子,懷念我抱在懷裡那個香香軟軟的小人兒。

    我們希望孩子可以長大、成人、成才,渴望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又害怕羽翼豐滿的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到最後只剩想念而整日見不得。

    做父母的都是這種心態吧,而我們只有看著孩子的背影希望這世界對他溫柔相待,希望他常回家看看。

  • 7 # 威巖媽咪家

    讀龍應臺的《目送》真的感慨良多,那一句“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使我心中無味雜陳。是呀,我們都盼望著孩子快快長大,小的時候太黏人,甩也甩不掉。可轉眼之間他就過了抱抱的年紀,你想抱抱他,親親他他就開始排斥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開始有了對立,你自認為為他好的說教換來的是不耐煩和無響應

    我們說孩子像一個雛鷹,等一天天羽翼豐滿就要翱翔藍天,做父母的何嘗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展翅高飛,我們懷著期盼和祝福,還有自己內心無法言明的落寞就這樣在背後默默的注視和遙望孩子的一片天。

    我們盼望孩子長大,成龍成鳳。他們一次次遠行,心中雖有萬千擔心和不捨但每次還是殷殷送出門。孩子終會有自己的世界,才有了流傳千古的《遊子吟》,以及人人樂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人的心聲。

  • 8 # 原力NLP教練

    這句話在前幾年還算是個新鮮事物,因為中國的傳統習俗來說就是講究大家庭,四代同堂就是福氣,養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和養兒防老。

    孩子長大了,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給我養老的工具。

    因此,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會大力傳揚孝道,以弘揚孝道來實現父母親對兒女的絕對權威。

    在大家庭中人際界限模糊的現狀下,你是不可能去體會什麼叫做自由、成為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

    更多的,是勉強自己,塞進去一個固定的模式,去迎合他人。也因此,發展出我們的國民性,圓滑、忍耐、言語含蓄,不隨意表達。

    而西方的《聖經》第一章,上帝造人,先造亞當再造夏娃,明確了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直接寫出來“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合為一體”。

    第二位才是親子關係,《聖經》在十誡中,也會談到“孝順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但不會強調兒女是父母親私有財產,而是強調人人平等,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和使命。

    所以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人與人之間更注重界限,父母親不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相反會非常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與喜好。

    所以最偉大的是父母親之愛,別的愛都是指向聚合,而唯有親子之間的愛是指向分離的。

    就是我愛你,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你,為了你能成為你自己,發現你的內在天賦使命,發現你的激情願景與夢想。

    或者,哪怕你僅僅只是一生平淡,我也愛你和尊重你!

  • 9 # 小米媽咪說育兒

    第一次讀龍應臺的《目送》,就被這段話弄哭了“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太小的時候沒記多少記憶,只記得去姥姥家,是媽媽抱著,然後走長長的山路才到。那時候是被媽媽緊緊抱著的,時刻在媽媽身邊。

    後來,上小學了,媽媽牽著我的手,送我去上學。那時候是媽媽牽著手,每天回家吃飯看見爸爸媽媽。

    再後來,上中學了,是爸爸騎腳踏車

  • 10 # 海綿媽媽育兒

    看到這句話,突然心裡有點憂傷,想想自己遠在他鄉,而父母在另一個城市生活,他們會想我嗎?答案是肯定的,要不然為什麼每當過節,媽媽都會打電話過來問一句:"回來嗎?"。從初中開始住校,到高中,到去外地漂洋過海上大學,爸爸媽媽都沒說什麼感性的話,中國人的特性就是感情不外露,而我也沒心沒肺的樂得自在。到現在自己也為人母了,從大寶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到現在上了幼兒園,一步一步脫離我的手掌,一步一步不需要我的陪伴,才突然意識到,我的父母也已經老了......想當初,我的父母也像我一樣,牽著自己孩子的小手,從不會走路,到牽著學走路,從不會說話,到說話不再結巴,從小到大,也怕我磕著碰著,到現在,偶爾還煩父母管得太多,想要不顧一切衝破父母的管束,過自己的生活。我的孩子現在是不是也是我當初的那種想法呢?!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溜走,小孩也會在不經意間脫離父母的保護獨自遠行,獨立承擔生活帶來的喜怒哀樂,而當我們長大了,能給到父母的最大安慰就是:常回家看看!陪伴的時間有限,且行且珍惜。

  • 11 # 爸爸很棒

    我極為贊成龍應臺的這段話。

    其實,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這個觀點,我認為它都是一個事實存在。

    隨著孩子的長大,你與他漸行漸遠,不管是空間距離還是思想觀念,都越來越遠。即便你的思想還跟得上他,你們的交流也只能是遠端的了,你可能再也不能每天看著他吃飯、睡覺,你不能再抱抱他親親他,他在千里之外,甚至在地球的另一邊。你,只能隔著螢幕愛他。

    想想這些,是不是有點傷感?我就是,想到這裡我會有點傷感。我每天抱著的孩子,親愛的寶貝,他好像一下子長大了,離開了家,離開了我身邊。我一下子感覺到空落落的。

    其實,從他上幼兒園的那一天就開始這種分離。懷抱3年的娃,當他走進了學校,你回到家,你會覺得失落,好像丟了東西一樣。你盯著群裡的訊息,等著老師發照片、發影片,看看娃在幼兒園裡過得怎麼樣。你想他,他也想你,甚至你們都想得掉了眼淚,但,他就是離開你的懷抱了。

    我曾看到一位媽媽寫的親子筆記,她說孩子上幼兒園了,爸爸卻慫了,爸爸跟媽媽說:咱能不能不去幼兒園,能不能再讓他在家裡玩一年。

    爸爸也和媽媽一樣,他也捨不得孩子離開,只是大部分的爸爸不願意表達。他也在偷偷念著寶寶心裡苦。

    我跟孩子一起看了一本繪本,名字叫《爸爸的開學日》,裡面講了一個讓孩子大笑讓大人抹淚的溫暖故事:爸爸和孩子一起瘋玩了一個暑假,馬上要開學了,但爸爸還沒做好準備,他不想跟孩子分開,他對開學這件事很緊張,他逃避,躲起來,他肚子疼……表現得像個小孩子,把孩子送進學校,他甚至哭了起來。

    完全就是爸爸的開學焦慮啊!

    讀完我鼻子就開始發酸了,多麼形象描繪啊!

    難道只有媽媽捨不得、會焦慮嗎?爸爸也一樣!我就是這樣一位爸爸。

    鄰居小夥伴的媽媽跟我講:我只要想到校車把孩子拉走了,我就很心塞。

    的確如此,哪怕我們只是想一想,都好捨不得。

    可是,可是,我們不還是要堅強起來,送孩子去上學嗎?他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們不可能把他關到家裡,沒有哪個父母糊塗到犧牲孩子的成長來換自己的安心。

    他上小學了,他上中學了,上大學了,出國了,結婚了……離我們原來越遠了。

    我們看著他的背影,悲喜交加。

    但我們更多的還是欣喜、欣慰,孩子一天天長大了,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長大和離開,都是一個生命的從弱到強,從空白到精彩,我們要站在邊上支援和鼓掌。

    父母之女一場,深愛綿綿。一代接一代,傳遞著為人的能量。

    是生命的溫暖,也是生命的讚歌。我們和孩子,可以一起唱。

    然而。

    然而。我還是想說說中國的很多父母,特別是老一輩的父母。他們很多人無法認清這個事實。

    他們認為孩子多大都是孩子,多大都要聽父母的,父母的就是權威,父母的是經驗,是良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所以,我們會看到這些現象:替孩子選學校、替孩子選專業、替孩子選物件、逼婚、啃老、媽寶男等等。

    他們大包大攬,把孩子架空,毫無意識地阻止孩子長大。他們以為給孩子帶來了幸福,豈不知是給孩子帶來了失敗和痛苦。

    另外,中國的傳統父母還不知道跟孩子劃清界限,無論孩子年齡大小,無論大小事,都橫加干涉,甚至孩子結了婚,有了新家庭,還有很多父母去摻和。以至於給孩子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這都是不明白龍應臺說的這個道理。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做一個好父母,就是要一次一次目送孩子走遠啊!

  • 12 # 六十分媽媽

    人類在宇宙發展中不過一瞬,而人作為個體可能連一粒微塵都算不上。從純粹生物學角度來看,養育兒女是為了將我們的基因傳遞下去,讓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代替我們去看這個世界,把我們的一部分永遠傳承,畢竟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如果從教育層面來看,其目的是什麼?英國偉大的教育理論家、數學家懷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將教育目標定位為“人的自我發展”。我國著名學者林崇德說:“教育就是促進人的發展。能夠促進人的發展就是好的教育;不能促進人的發展,就不是好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培養的應該是獨立、自由、有創造精神、能與他人合作,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人。

    和其他哺乳動物相比,人類有相對長的嬰兒期,需要依賴他人提供物質支援和安全保護,才能得以生存。在孩子成長期,瞭解他的生理發展的限制,尊重他作為一個人的獨立自由意志,在關鍵時候給予理性的支援,幫助他建立起自己的社會角色,最終使他成為一個有更多發展可能性的人。作為父母,我們以理性的方式表達我們感性的愛的最好方式正是:見證孩子在童年發展出的自由和獨立,享受孩子未來即將展現出的自信和勇氣。

  • 13 # 萱草依依

    記得那也是一個秋天,細雨紛飛,有點涼,也有點溼。爸爸把我送到學校後,怕我不知道路線便帶我又熟悉了一遍,而後轉身消失在那紛紛揚揚的細雨中。

    細雨敲打的泥巴不再張狂,我望著爸爸彎著腰踏上車,隨著車漸行漸遠,憂憂回到教室一頭爬在桌上,不知不覺淚便似那細灑的秋水,紛然滑落,和著秋日的涼與陌生蹦然。那是第一次爸親自送我到那麼遠,我不知道人生有多少個第一次,又是怎樣才算是最後一次。如果說父母的遠送是別離的愁和著長大的喜,那作為子女的我們,在背轉身的剎那是否有著不捨與愁思?面對漸行漸遠的背影,你會告訴自己說:不必追嗎?

    工作才一年多我就被爸媽安排了相親,記得婚期酒那天,爸爸一邊往外潑水、丟米,一邊淚水止不住嘩嘩嘩地流著向我揮手,嘴哽咽著說不出話來。都說“男人有淚不輕彈”,可那時的爸爸就似一個找不到媽媽的嬰兒,那淚水嘩嘩嘩的仿似比秋水還多還濃。本以為爸爸是巴不得我快嫁出去的我,此時全被他的淚水打翻。雖說爸爸對我們要求比較嚴厲,可不管是吃的用的穿的,我們好像都比一般人要好點,特別於我,如果不是爸媽從小營養品的養著,小心細緻的照管著,我想這世界早已沒了一個我,你說:當時(叫我回家相親),我怎麼會想著爸媽好似趕著我們早點離家似的呢?現在想來真是不孝。

    於今的我也早成為她人的父母,眼見著小孩一天一天的長大,有著欣喜,亦有著憂愁。特別是看著大的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畢業再到現在踏入了高中,我不得不感慨時間的飛逝,感嘆這歲月的流逝。她好像變得越來越有主見,越來越自己了,也越來越不想要我們管,離我們越來越遠。高考後,我想我也得如爸爸般,把她送往遠方,而後目送她遠處,越飛越高,直至我撲捉不到她的身影?她用背影告訴我,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 14 # 媽媽要成長

    只記得那時上學,我說要走,媽媽就會往我的包裡塞東西吃,記得奶奶那時能把十五的月餅放到春節留給我吃。 現在真的有了賺錢的能力,回去的卻很少很少。 每個父母心理都清楚,孩子的長大會脫離自己的手心,走上他們自己的軌跡。他們只是靜靜的陪伴。遠遠的張望? 如今年過三十,每次回家看老媽,要走的時候都會看到她在門口一直目送我走遠。在父母的心裡,你無論走多遠,都是她的心頭肉,拖在手心的寶。父母年事已高,在外忙碌的我們。應該多抽時間。陪陪年事已高的父母。

  • 15 # 團團圓圓愛媽媽

    我的家鄉在一個五六線的小縣城裡,在我小時候,父母忙於生計,鮮有時間照顧兒女,而父母又屬於很傳統的農民,木吶、偏執,家庭之間很少溝通,偶爾生活的不如意,父母之間的爭吵打罵,也會遷怒於我和弟弟身上。沒有溫情,甚至從未有過生日宴,原生家庭的簡陋,使高中畢業考大學時,我就暗自下決心,學校遠一些,離父母遠一些。

    天遂人願,順利入學。到了畢業找工作談戀愛,我又暗自下決心,離父母遠些,再遠些。雖然母親幾次提出要我回到離家近些的城市工作,但我都拒絕了,父母也沒再說什麼。生活有條不紊,最終留在了省城,戀愛結婚,父母遠在500多公里的老家。見到父母的日子越來越少,忙於工作,忙於應酬,忙於吹噓,忙於升職,唯獨不會想起父母。

    幾年前春節回老家,一下車便看到父親蹲在路邊等著接我們,暮然發現父母已白髮蒼蒼,些許老態龍鍾,鼻子突然有絲酸酸。假期很短,熱鬧之後,便即返程。剛回到住處,媽媽突然打電話說,“你們走後,你爸哭了,說又得大半年見不到你們……”,至此,話語哽咽。原來,父母的愛,一直藏在心靈深處!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倆個兒子的出生,讓我意識到父母的不易。遙想當年,自己年少無知,自認為與父母無愛,其實,那份親情,已經深深化作尊重和守候,從我執拗的留在遙遠的城市,從我打電話說回家那一刻,愛,從未離開。

    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會長大,也許,目送兒女遠行,就是父母輩深深的愛,揮揮衣袖,擦掉眼角的淚水,默默守望!

  • 16 # 慢慢聊情感

    孩子漸漸長大,也在漸漸地從父母那裡獨立出來去經營自己的生活。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是上幼兒園,他們開始了自己的求學之路,父母目送孩子走進教室,開始孩子的最初的社交。之後孩子要上初中高中,要上大學,要離開父母所在的城市,父母只能目送孩子走進他們的學校。在之後,孩子要參加工作,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他們漸漸成熟,再不是父母懷裡的小孩子。在之後,孩子要結婚生子,要從原生家庭中獨立出來,組織自己的家庭,與父母的距離進一步拉大,離父母又遠了一步,父母只能祝福孩子的成長,祝福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儘管有很多不捨,也會尊重孩子的成長和獨立。

  • 17 # 諾寶莉莉L

    成長的過程中,就註定了會有不斷遠行的旅行,這是必經之路。我的小學就在我家七八百米的路程,距離太近,現在馬路中央就可以看到學校,那時感觸不深。上了初中,寄宿生活,每次去學校前,耳邊時常有爸爸說:小莉,讀書要認真,不懂就問同學 問老師,加油啦!另外一邊,媽媽就會給我準備好吃的 有營養的,天氣冷,自己要記得添衣,女孩子要乖點,不要太貪玩,每週騎腳踏車去學校,三年初中生活,從偷偷流眼淚的小女孩

  • 18 # 高三媽媽日記

    這個感觸最深了,我兒子上幼兒園第一天,當我把孩子交給老師,轉身走時,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現在回憶起來依舊揪心。等過一陣再送幼兒園,他忙著跟小夥伴玩耍,頭都不抬的說,媽媽再見。這時候莫名的失落和傷感瀰漫心裡每個角落。等他上小學第一天,我趁著午休時間偷偷跑到校門口看兒子,看見兒子跟一個小女孩手拉手在校園玩耍,我放心的失落的回單位上班。孩子的成長是跟父母不斷分離的過程,出生、分床、分房間、自己洗澡、關起的房間門、鎖起來的日記、加密的手機......,這是自然規律,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作為父母孩

    子小時候給最溫暖的愛,讓他有甜蜜的童年。在他需要自由時知道適當的優雅的退出,做一個合格的體面的父母。

  • 19 # 熙媽育女養成記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當我第一次有一種這樣的感覺的時候,是在我出嫁之時,媽媽後來跟我說,她一直在望著我出門,走向婚車,而我沒有卻回頭看她一眼。那個時候也許是太興奮,終於奔向人生的婚姻,也許是我怕我回頭會哭,也會不忍心離開家,離開父母。這時候又生起了為何不是男孩,不能長久的陪在父母身邊?而父母養育大自己,自己卻不是在跟前承孝。

    第二次這樣的感覺是,我的寶貝女兒出世了,不是因為生的是女兒不是男孩,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而是看著那麼可愛的人兒,我的心肝我的寶貝,等她長大了會奔向另一個男人的懷抱,奔向另一個家庭生活,也許是我自己剛經歷這種生活,感觸由深,時常的嘆息,我真不想我的女兒長大,她以後會上學會有自己的朋友,到大學遠離我,甚至遠離家鄉的城市,只要想到這些,我就不願意我的女兒長大,想要一輩子守護在身邊。

    其實說到這裡,還是那句話,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的遠行。總有一天孩子們會離開父母的羽翼下,獨自翱翔,然後組建家庭有他們幸福的一家三口(四口)之家,然後他們又目送著他們的孩子不斷遠行。養子方知娘辛苦,做了爹媽已經能更好的理解這句話,也要回饋自己的父母,學會報恩孝敬父母。未成家立業的也許是更應該陪伴父母,孝順父母,你養我長大,我給你養老。

  • 20 # 妞媽育兒記

    龍應臺的《目送》,也曾經深深地感動了我。離家在外多年,我早已習慣了每一次的分離,可是我離開的時候,母親每一次還是會淚眼婆娑。有時候我就在想,作為孩子,我到底內心是希望母親乾脆利落接受這種分離,至少做出一種瀟灑的姿態,還是始終依依不捨,讓我用放不下那份牽掛?

    其實不管我是怎樣的願望,媽媽的不捨總是在那裡,一直都不會變。就如同我們越來越長大,是不是真的就可以放下自己對家的牽掛。但是這個牽掛是怎樣的程度就不會影響一個孩子前進的步伐呢?

    妞妞七歲,有時候我就會跟妞妞聊起這個話題,我說,有一天,你總會離開我們,結婚,過自己的生活。開始,妞妞緊緊抱住我,說,媽媽我不要結婚,不要離開你,甚至說,我不要長大。後來,她慢慢的懂得了人的生老病死,有時候,她就會反覆的問關於死亡的問題。我會覺得彆扭,但是細細想來,無論你有怎樣的不捨,無論你怎麼樣的挽留,有一種分離,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換一種說法就是,接受了生死,對於分離,也就能夠處之泰然了。說到底,不管你在情感上多麼不捨,總要有分離的一天,那你何不讓自己更加瀟灑一些,讓彼此多一點輕鬆呢?

    對於父母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也是這樣的體會吧。我們看到自己的不捨,也看到自己的欣慰,在每一個階段用心的陪伴,看著孩子腳步越來越堅定,用心陪伴著她,越走越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購一款適合自己的價格也不算高的藍芽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