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 閣樓上的Sunny
-
42 # 花果兒娃娃
父母在,不遠行。子欲養,而親不待!用什麼樣的語言都無法描述我此時此刻的心情。今天突然聽聞父親患了轉移性肝癌,為什麼北京今天這麼好的天氣,我卻感覺寒氣逼人?有點恍惚,像是在做夢,我使勁掐自己,企圖喚醒自己,但卻感覺不到疼痛,手臂上一道一道紅印,被帶有溫熱潮溼的水滴了上去,我知道了,是事實!
還記得第一次獨自離家,就是到另外的一個城市去讀書,是您送我到了學校,並幫我收拾了床鋪。那時的您身體健碩,媽媽恐怕我冷給我準備了最厚的被褥,您一手就全部扔到了我的上鋪,這也得益於您愛好打籃球,擁有一個好的身體。
畢業了,我回到了家鄉,您東奔西跑為我聯絡工作單位,在您的努力下,我去了人人羨慕的銀行工作,而且還是很好的部門。可是我卻不願安於平淡,在機構改革之機辭職來到了北京。您沒有罵我,沒有教訓我,時時問我缺啥少啥,不停地給我寄錢花,還說如果覺得北京不好,一定還是回家!
親愛的爸爸,此時此刻我多麼想飛快的跑回家裡,守在您的身旁,聽著您的教誨和您講的笑話,再也不離開……。
看到這句“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想起我那滿頭白髮的父親每一次是怎樣的心情目送我們從家裡回北京。擔心,不捨,欣慰,渴望……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的話,我選擇不遠行。
-
43 # 豆芽長成樹的肉媽
趙婕說:“我欽佩一種母親,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親子關係不是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母親,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在不斷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這段話很好的詮釋了在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怎樣去看待孩子獨立飛翔的那一時刻!確實,孩子不是父母一輩子的擁有,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是孩子獨立成長的過程,每一次的遠行是讓他下一次飛行的更遠!遠行後的期盼、等待和守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約定!約定下一次的相聚!這一輩子,是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目送,下一輩子,是孩子與他們後代的遠行!就是這樣輪迴!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就是這樣得體的退出!
-
44 # 不靠譜婷媽
唯願你歸來時,少年心常伴
世間所有以聚為歡,分父女女子情意以分為歡。孩子是獨立的,是屬於社會,屬於世間的,我們只是她生命中的某一時間段的同路人,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互相陪伴,共同修行。
從呱呱墜地到步履蹣跚向前到轉身的回眸一笑都是上天的恩賜,也在提醒我們孩子屬於世界,是社會的共同體,而不是我們的私產,她屬於ta自己,我們只是路人甲中的一個,差的是我們有血脈相連。我們更在意這份親情,對這個小生命有更多的祝福和期待。
這個小生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他們需要獨立的感受和體驗,並且在一次次的體驗中與生命建立更深厚的連結,我們能做的只是陪伴和支援,給她強有力的支撐,做ta遠行的加油站,目送ta漸行漸遠,在未來的生活中ta自己可以創造能量補給站,無需我們。
在生命之中,身體之內蘊藏的能量可以給ta提供所需,骨子裡藏著意氣風發,世界在眼前。一切皆有可能的積蓄,慢慢的走,慢慢的體會,慢慢的累積,都是ta的,ta自己的生命經歷,ta自己的身體體驗會伴隨ta一輩子,我們終將化作塵土,歸於無有。
在我們有生之年,可以陪ta走一段,目送ta離開,看著ta與經歷,看著ta成長,看著ta這樣的離開,從生理到心理慢慢的與母體分開,成為獨立的人,擁有獨立完整的人格,轉身回眸我在身後祝福!
-
45 # 快樂媽媽育兒記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孩子漸漸長大,從一開始的寸步不離,至現在可以自己上學、跟同學一起參加夏令營,我做母親的也在一點點的放手讓她自己去飛。
當她可以自己走路不用我扶時,孩子又長大了一點,我心裡是欣慰的;
當她能跑能跳自己上學時,
哦,
這個小鳥的翅膀漸漸羽翼豐滿,
而我,開始不捨。
但現在我需要做的就是慢慢放手,教會她去愛這個世界、教會她正確的人生觀、教會她待人以誠、教會她自律、自強、上進,就足夠,剩下有,自已去努力吧、
鳥兒總是屬於天空的,愛她就讓她去飛。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 紀伯倫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
46 # 甜欣兒818
孩子讓我們體會了另一種生命,又讓我們體驗了另一種生活,孩子不斷的長大,又讓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使我們又一次長大,雖然我們陪孩子長大,其實不如說孩子陪我們,目送孩子遠行,這種說法,其實是無法融入孩子的成長,父母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融入大社會,知道社會的發展,給孩子一些正確的引導,還是會和孩子一起陪伴的,這種陪伴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質上的,也並不是當孩子的累贅,如果做父母的老了,融入不到孩子的生活,反倒給孩子施加壓力,那當然是目送孩子遠行了!所以做父母的還是多學習吧
-
47 # 博士媽媽談育兒
作為父母,不能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覺得自己養育子女多麼多麼偉大,帶著付出感養出來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是越來越像逃離的。
每個人都生來孤獨,跟別的人都是在不斷遠行的過程。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個體,沒有誰看著誰遠行。若非要這麼說,孩子一天天看著父母變老又何嘗不是一種煎熬。可實際上,這是每個人自己的課題,自己的權利與責任,跟旁人無關。
孩子的成長應當自由,沒有壓力,若有應當是ta自己選擇來的,而不是父母用言語或者道德倫常強加的。
-
48 # TTAlice媽育兒心得
我作為孩子時,第一次感覺離開父母越來越遠是大學畢業到深圳工作時,當時爸媽送我到火車上,我對著站在窗邊的爸媽說,“你們回去吧,車馬上就要開了”,但是,他們站在窗邊一直不肯走,直到列車緩緩開動,我從窗戶一直看不到他們為止。坐在車裡,我的眼淚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內心感覺以後就是要離開父母越來越遠了,但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又明白是一定要離開的。
當我自己生了我女兒之後,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女兒出生之時,她就是和我的第一次分離(身體的分離,不再和媽媽是一體了);去年,送我女兒上幼兒園時,在幼兒園門口看著小小的她揹著書包走進幼兒園的背影,感覺她真的長大了,慢慢的也要離開我們了。我在內心還是有點酸酸的,但是我在心裡告訴自己,分離和愛同等的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就是讓一個人成為她自己,拒絕分離就是拒絕成長,所以,我們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成長為他們自己,把她推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所以,現在有時候就感覺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捨不得孩子和自己的親密感。我想說,如果你愛他就一定要學會放手,讓他走自己的路,把他推向更加廣闊的天地,今後有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在家庭中和自己最親密的人一定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另一半。
-
49 # 陪寶貝聊聊天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想起我讀過的一本書裡寫的一段話。母愛的第一任務是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孩子,源於父母,由父母孕育,到後來經過分娩,成為獨立的個體。由最初的融為一體,到後來的逐漸分離。這是一種漸行漸遠的狀態。
不僅人類需要這種過渡,我們知道動物界更是,遵循這一自然規律,這是物種綿延的準則。
現在不是有很多報道,幼年的孩子,父母沒有注重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成家立業的孩子,在精神上,仍然是一個孩子狀態。我記得曾經有一部電視劇,名字就叫做《斷奶》,就是描述的這種狀態。所以我們的孩子,最終是要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於這個社會的。如果,我們不能與孩子有這種逐漸分離的過程,我沒怎麼,能夠讓孩子以後,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社會上生存。
前一段時間看過一個報道,說是現在入園季,幼兒園門外出現了很多“偷窺者” ,大家可能想到,這是一些父母不放心孩子,在幼兒園生活,產生了分離焦慮症。更有甚者,圖片上顯示的,一個祖輩的,拿著望遠鏡,在看孩子。還有我身邊的一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兒子今年讀高中,住校,一週回家一次,她就忍受不了,一直很焦慮,說只有在忙起來的時候才不會想到兒子。
孩子能不能夠獨立,能不能經歷自然脫離父母的這種過程,更多的時候取決於父母。
我是一個母親,兒子兩歲半的時候,就入園啦。現在八歲,我給他報名參加了為期一週的暑假夏令營。分離的時候,也有很多不捨,也有很多失落。
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總會要孩子自己去獨立面對生活,面對人生。所以,只能讓孩子去獨立。狀態方面與孩子漸行漸遠。
當然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具有了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事實上在狀態方面我們呈現出一種自然的運動規律的過程。但實際上,父母和子女的愛都會經歷歲月愈久彌香。
-
50 # 心肝寶貝南希
我讀書的時候從小學5年級開始住校,就是那個時候開始想家想到徹夜未眠,淚溼衣襟,逐日消瘦。每週一天半的假,到了週五放學那一刻起便是歡天喜地的一陣狂奔。後來慢慢習慣了,家裡多了表兄弟姊妹,我帶著他們走木橋,淌河過水,颳風下雨深一腳淺一腳的踩回家,教她們習慣一個人上學,教她們說懂事不讓大人當心的話,這樣的日子過了好幾年。當我完全適應了新的環境後,離家的惆悵完全被拋之腦後了,小時貪吃,唯一盼著回家就是開開葷,吃上一頓“媽媽的味道”便很滿足。
成人後,第一次踏上長途汽車,在蜿蜒的路上跨省跑了一天一夜奔前程,才開始慢慢回憶長輩送我出門時叮囑的話,她們的表情以及動作,對未來的不可知充滿了敬畏。後來,結婚生子,離家越來越遠,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每次見面,氣色感覺大不如上一次,白髮徒增,心裡充滿歉意和慚愧。如今,自己的孩子也日漸長大,時光輪迴,站在路的兩端掉轉了空間,看著求學路上的孩子快活的奔跑,也終於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那種殷勤的期盼,是喜悅是感動是滿滿的愛。
他們成長,為自己,為光陰,走上自己選擇的人生路,留給我們喜悅明媚的背影。祝一切順利!
-
51 # 小寶貝大學問
這句話體現了父母即希望子女展翅高飛,成龍成鳳,又對子女非常不捨的糾結心情。
“目送”這個詞尤其用的好,表達了一種期望,同時也是一種無奈。
凡是為人父母,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頭地,出類拔萃,但是無論子女獲得多麼了不起的成就,他們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個孩子。
從小到大,父母都是子女的保護傘。無論他們貧窮還是富有,他們都會盡最大的能力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歲月不饒人,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父母也在慢慢變老,終有一天,父母會發現孩子的翅膀變硬了,完全能夠自己飛翔了,父母再也幫不上什麼忙,所有隻能“目送”。
以中國普遍的教育形勢來看,父母開始“目送”孩子,往往是從大學開始。從小學到高中,無論孩子學業多麼繁忙,大多數父母總是在孩子身邊的,孩子也對父母有著深深的依賴。一旦踏入大學的校門,孩子就離開了父母身邊,開始了自己獨立的生活。
大學畢業,很多孩子選擇了遠離家鄉,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發展,有的甚至出國深造,父母終於發現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不過這不正是他們當初所期望的嗎?
孩子終於學會了獨立生存,終於可以不依靠任何人獨立前行,這是父母的驕傲。不過父母也會偶爾懷念從前孩子在自己身邊的快樂時光,這一切都只能存在於回憶中了。
作為父母,永遠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飛得更高,過得更好,即使自己要承受無盡的孤獨。那麼作為子女,是不是也應該在百忙之中關心一下父母呢?父母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而孩子無論走得再遠,心都要與父母在一起。
-
52 # 全職媽媽看過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當孩子呱呱落地時,這是他離開我們的第一步。六個月你會發現孩子不需要我們整天抱著,會坐著自己玩耍了。九個月滿地爬,一歲左右就會走了,一歲半就會跑了。此時的他們慢慢的學著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他們的獨立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直到上幼兒園,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學,直到找工作成家。孩子能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短。確實像父母們在目送孩子遠行一樣。其實這也是一種成長,每個孩子都是這樣,慢慢的脫離父母的懷抱那適應這個社會。所以父女母子一場就是送孩子不斷遠行的過程。
-
53 # 辣媽修煉之路
每次讀到這句話,都會覺得有些傷感。想象那樣的場景:自己站在路的這頭,看著孩子漸漸遠去的背影,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眼睛就禁不住會溼潤起來。
自己做子女時,與父母告別,背對著父母,眼睛看著前途與遠方,心裡充滿期待和雀躍,就不太能感受到離別的傷感,也不太會注意到父母孤獨佇立的身影與眼裡的不捨。
自己做了父母,與孩子告別,面向著孩子,眼睛看著孩子的背影,心裡感受著身體某處被越拉越長越拉越遠的痛與牽掛,只能安慰自己說,孩子終有自己的生活,他過得好就行。
不是不明白,孩子都會長大。能離開父母,好好的過自己的生活,那是他長大的標誌,是值得慶祝的事情。
不是不明白,每個人都應該獨立。即便是父母與子女,也要保留界限,剋制對孩子的干涉,讓他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生活。
不是不明白,有相遇就有分離。父母滿心歡喜的迎接了子女的到來,也終將依依不捨的送別他們的離去。
道理我都懂,可心裡的不捨和難過也是真實存在的。
當然,更多的是欣慰和祝福。
紀伯倫的這首詩寫得更為透徹: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
54 # 芳菲繪本育兒
自己出門求學時,自己結婚時,自已一個人出門求職時,那種很留戀,很傷感,但是意志艱決的離開父母,奔赴遠方,父母就在身後,目送,就知道自己就是還是不能回頭,尚有微光的前路,自己要奔赴的是自己人生,後路斷絕,無所畏懼。
如今家有兒女,明明知道將來的她們,要離開我和愛人,奔赴自己的前程,惟願在她們呆在我身邊的這18年,我們做父母的能夠給他們足夠的理性的愛,教會她們學習的方法,與人相處的修為,能夠愛人與愛己的的能力,不管身處何種境況都能夠感知幸福的能力,能夠感恩別人自覺回饋對方,遇到挫折不會放棄的堅韌,只願意她們羽翼在身,身披鎧甲,才能不懼出行,不委屈不求全,做真實的自己,能做獨立的個體。
-
55 # 北堂木木
回答這個問題時,腦海裡時浮現龍應臺的這段話,非常喜歡的一段,曾經讓自己熱淚盈眶的一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對於父母,我就是那個站在路的這一端的人,不捨的看著父母在小路轉彎處慢慢行走的背影;作為父母,我就是那個在轉彎處目送孩子不斷遠行的人,儘管不捨、儘管放不下,卻仍會深沉地愛中放手。全心地呵護,靜靜陪伴,然後目送她遠行,流著歡快的淚祝福她遠行,這就是名為“父母”,最珍貴的傳承。
-
56 # 幸福餐飲人阿蘇
我們是從我們的父母的愛延續而來,這是人類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特別是母親的愛。母親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我們從母親那裡得到的愛如何延續。我們把這份愛延續到我們的子女身上,一代接一代。這是一個神聖的事情。也是這份愛,讓我們有了家的概念,家族的概念。可能孩子長大了,要離開父母,父母目送的是愛的延續。但是父母永遠在他們心中,家就是他們心裡的一個港灣。一切都在週而復始,不斷迴圈,生生不息。
回覆列表
父母將兒女帶到這個世界,一路陪伴,但學會得體的退出,也是必不可少的修行。
因為我們的孩子終究要獨立,並展翅高飛。
一、父母要學會得體的退出
心理學家克萊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在子女的生命中,是一個逐漸退出的過程。
子女年幼時,給予他們甜蜜的愛,無限包容和理解。
在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獨立品格,讓他們有能力承受人生的重擔,迎接各種挑戰。
當子女能夠自立,需要自己的空間時,父母要學會退出,讓孩子無拘無束,在廣闊的天地中翱翔。
不肯從孩子的生活中退出的父母,看似寵愛,其實是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不肯退出的父母,沒有界限感,阻礙了孩子生命的自由延伸。
就像北大才女趙婕所說:
“我欽佩一種父母,
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
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
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
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
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做父母,
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不僅僅是做父母,
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二、捨得放手、讓孩子獨立
父母學會放手、捨得放手,才是給孩子真正的愛。
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孩子,會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主見、有分寸、有責任感、有勇氣、有擔當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
年輕時要走的彎路,在挫折中成長,必不可少,誰也不能代替。
張愛玲在《非走不可的彎路》的中寫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沒有這一成長過程,就沒有真正的成長。”
不摔倒,不碰壁,如何能承受挫折?不經歷風雨洗禮,怎麼經受住生活的磨練?
父母放手,不包辦、少干涉,孩子就會有機會探索這個世界,走出自己的路。
孩子,並不屬於父母,而是屬於他們自己。
就如紀伯倫的詩中所說: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讓孩子成為自己,才是父母最好的饋贈。
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回望來時路,會感謝一路的困難和磨練,經歷讓人成長,閱歷使人豐滿,這些寶貴的財富,成就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