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降謝歌
-
2 # 筆下點影
其實有很多電視劇都有穿幫鏡頭,就連最近很火的電視劇《秋蟬》也被吐槽。
更有網友吐槽《秋蟬》裡的祕密接頭暗號:“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蟬鳴”,這不是首詩嗎?對得上的都是自己人?這暗號也太不走心了。
(1)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導演和我們一樣是現代人,事無鉅細,有很多小細節可能會疏漏,但是作為導演,拍攝的每一個作品都有可能會把觀眾帶偏,給觀眾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像以上這種明顯的錯誤應該儘量避免,儘量在拍攝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儘可能給人們帶來優質的作品。
(2)作為觀眾,我們要懂得分辨各類作品精華和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觀看各種作品的同時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不要被不正確的思想誤導。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見解。
-
3 # 博士軒轅
導演不是歷史學家,就連中國歷史學家自己也搞不清楚,中國朝代斷代是否合理。很多中國歷史斷代,是需要西方歷史斷代為基礎。
也就是中國有的,在西方也能找到,這才能證明中國歷史。甚至有的科學家認為找到植物的基因祖,就能證明植物是從那傳過來的。
第一,歷史書的記載。比如三國演義。雖然和歷史有很大不同,但相似度達到八成。
第二,故事傳說。比如口口相傳的東西,這是民間傳說,很多正史不承認的東西,但是傳說了很多年。比如中華的神仙傳。
第三,文物遺蹟,再加狂想。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
-
4 # 五行命理情感檔案
可能只是因為找不到完全符合古代的場景,後期技術的話又費錢……
演員的片酬已經佔掉大部分預算,也不能指望導演真的去建造一個古代城市拍戲,不要吹毛求疵啊老哥,將就看吧
-
5 # 小李過來
現在的電影電視劇都不要去較真的,真的會氣死人的,就跟那些抗日神劇差不多!
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以後直到整個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帶回西班牙後,逐漸傳至世界各地,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16世紀時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誌》,稱其為“玉麥”,其後嘉靖三十九年《平涼府志》稱作“番麥”和“西天麥”。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玉米”之名最早見於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在原產地美洲以外,中國是玉米種植最為普及的地區之一。玉米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
-
6 # 山哥帶你飛
這個一分為二:
1.確實導演馬虎了!
2.作為觀眾,看你的重點在哪裡!看影視劇,享受劇情的發展過程就好,非要把一些小細節來顯示自己,影響自己對影視劇情的的享受,就沒有必要了!
3.你是專業挑刺的,就另當別論了!
-
7 # 糊塗說影視
我覺得之所以造成這樣類似的問題出現也不能光導演背下黑鍋。
說白了,導演負責的是如何讓一部戲完整的拍下來。這個工作已經夠重了,導演也不可能頭腳都顧著,必定會出現紕漏的對方。導演只是拍戲的,他不是歷史學家,同樣的,讓歷史學家去拍戲那也是不可能的。現在的電影或電視劇裡會出現很多不符合歷史的鏡頭出現,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完全否定這個導演的好壞。一部好的作品是靠每一個人一起努力的,不能就靠著導演,導演就一個,要是什麼事都要導演去做,那麼世界影視都會出現沒有導演可用。針對於不符合歷史的鏡頭,完全可以聘請一位具有話語權的歷史學家,讓他稽核劇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
所以說,導演的工作量太多,出現類似問題不能怪他,這也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
-
8 # 啊我不傻愛剪輯
我個人覺得其實有些電影的話,他是故意弄出這些穿幫的鏡頭來的,大家眾所周知,影片呢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拍攝出來的。
拍攝古裝電影(電視劇)時間呢都是現代,你要在現代的時間裡,然後還原古代的一舉一動,包括所有的東西,那幾乎是不大可能的,哪怕是還原了,那肯定也有瑕疵。所以我覺得,其實有的時候啊,導演可以不背這個鍋,並不是說導演他沒有知識,沒有相應的一個歷史的一個概念。
在許多影片中,如果全部都按照歷史的劇本來走的話,那麼您覺得還有看頭嗎?所有的劇情你全部以不了啦,那麼你還會對這部電影對這個影視對這部電視劇感興趣嗎?如果是這種情況下的話,我相信您和我一樣是不會對這個影視在感興趣的。所以我覺得啊,在影視中出現穿幫鏡頭,它對應的是現代影視觀眾的一個互動。
-
9 # 西部影視風雲
這個沒有為什麼,這是歷史的必然。以前叫影視文化藝術,現在叫商業大片。文化藝術講究真實,所以需要史實顧問。商業大片講究利益,真不真不重要,別虧本才是根本。歌詞曰: 不知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
-
10 # 馬賽克電影MK
電視劇是屬於娛樂和商業的範疇的,加入虛構的情節更容易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觀看心理。從而才能賺錢。否則大量的投資就可能付諸東流。
真實的歷史不要從電視劇去找,可以看史書或者是紀錄片。
想了解歷史最好讀史記,千萬不要看電視劇。電視劇拍的跟史記一樣那估計沒幾個人看了,改編也是為了可看性吧,但太滑稽偏離歷史的也同樣好看不到哪裡去,還是值得導演反思的,想拍好嚴肅的歷史劇(網路小說除外),在改編的好看的同時還是要尊重歷史還原歷史
-
11 # 飛越剪輯
數碼裝置的誕生,拍攝成本的降低,使得個人拍電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多,機器也越來越方便。現在為何網路電影這麼火爆,也歸根於裝置成本低降低這一重要因素。同時網路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渠道播放比以前容易的很多,並且,只有你能組成一個製作team(團隊),拍電影就不成問題了。
當然這種導演氾濫的情況出現後,對中國電影製作無疑也是一種衝擊,這種衝擊有好有壞,網路電影製作週期短則10天,長則半個月,這種速度出來的片子美工上肯定會比較隨意,燈光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去做,一些費時費力的工序能免則免,攝影鏡頭能過則過,前期的一切工作都會被壓縮,加之工錢也不會給太多,所以所有的工作人員,只要不是說都是哥們一起做個好片子這樣的出發點的話,整體制作檔次都不會太高,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
網路電影想要拍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也不是不能完成,這需要導演深厚的功力,前期編劇的時候作為導演就能馬上考慮到分鏡,拍出來的是什麼樣子的,需要哪些機位,美工需要哪些場景,道具,燈光的運用等等,通過畫分鏡標註的相識全部碼好在紙上,所有的工作人員拿到這份分鏡後,接下來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地往裡面填,各自做好各自的工作,這樣省時省力,也是能出好作品的。
網路電影不能像王家衛,峰哥那樣拍,現場才去想劇本,現場才去想鏡頭排程問題,演員走位,美工等問題,這樣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的 。
網路電影從某種方面來說,讓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從原來的大家壟斷到個人小團隊製作的轉變,競爭力增加了,大家也會審視自己的片子質量,網路電影製作,院線電影都會存在魚龍混雜,但最終日久見人心,好的製作團隊終歸會留下的。誰不想拍出好片子呢?
-
12 # 追劇桑
1,佈景錯誤主要是道具的鍋。
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是需要很多人分工完成的,導演負責把劇本畫面呈現出來,玉米地之類的佈景應該是由道具完成的。如果導演的知識足夠全面豐富的話是可以對佈景提出意見的,但是我們也要接受沒有人的知識面如此豐富全面的侷限。
2,錯誤點是很細節的東西。
出現有違歷史知識的錯誤佈景確實是劇組工作不嚴謹的鍋,但是我們也要承認不是每個人都能對所有歷史細節都瞭然於胸。今年來被吐槽的有為歷史常識的很多,都是在水果蔬菜這些細節上說真的,這些是我們學習過程中日常生活中都不太會注意到的細節,因此有疏漏,道具也應該吸取教訓,但是作為觀眾也是可以適當寬容的。
3,道具組條件有限。
可能有人說,想要端這晚飯就要出好該出的力,作為道具,在佈景的時候就應該要查閱資料,看看是否有細節疏漏,但是我們可能也要考慮一下劇組能不能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時間給道具。一部影視作品裡的佈景細節說是成千上萬也不為過,說的現實一點,道具也是拿錢工作,劇組能給多少錢道具才能做多少工作,不然他們的生活怎麼辦呢?說的藝術一點,劇組能否留出足夠的時間給道具組,如果道具組有心對自己的佈景一一查證的話,他們是否有那個時間?
-
13 # 愛回家LC
因為玉米,水稻種植範圍廣,水稻等農作物找拍攝地麻煩
中國地域遼闊,玉米分佈廣泛,主要集中在東華北春玉米區、黃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區、西北灌溉玉米區、西南山地玉米區、南方丘陵玉米區、青藏高原玉米區六大區域。
東北是中國玉米的主產區,其中吉林省是中國玉米的第一大玉米主產省。
1、東華北春玉米區 該種植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玉米種植區的全部,陝西和山西省中部、河北北部玉米種植區。該區是中國玉米高產區,玉米種植面積佔全國玉米麵積的40%,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玉米種植區域。
2、黃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區
該種植區是黃河、淮河、海河共同沖積而成的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簡稱。該區地勢平坦,海拔低於50米。
行政區劃範圍大致包括北京、天津和山東三省市全部,河北及河南兩省的大部,江蘇、安徽兩省的淮北地區,共轄53個地市,376個縣(市、區),全區土地總面積46.95平方千米。
黃淮海夏播玉米區位於中國玉米帶的中段,包括河南、山東全境,河北省中南部,陝西省關中和陝南地區,山西省南部,安徽、江蘇省北部,每年玉米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的35%,是中國兩大優勢產區之一。
3、西北灌溉玉米區
該種植區包括新疆的全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的河套灌區。屬大陸性乾燥氣候帶,降水稀少,種植業完全依靠融化雪水或河流灌溉系統,因此該區域每年玉米種植面積佔全國的3%左右。
4、西南山地玉米區
該種植區也是中國的玉米主要產區之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的全部,陝西南部,廣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山區和甘肅的一小部分。該區域每年玉米種植面積佔全國的18%左右。
5、南方丘陵玉米區
該種植區分佈範圍很廣,包括廣東、海南、福建、浙江、江西、臺灣等省的全部,江蘇、安徽的南部,廣西、湖南、湖北的東部。該區域玉米種植面積很少,每年種植面積佔全國的3%左右。
6、青藏高原玉米區
該種植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海拔較高,種植面積及總產,都不足全國的百分之一。
-
14 # 三五分鐘看大片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不只是你有這樣的想法,很多網友也有這樣的想法,那我們說一下,唐朝背景下拍攝的電視劇中出現了玉米地,認為這是嚴重的穿幫鏡頭,吐槽導演沒有歷史常識。為了這問題自己還特意去查了一下歷史,順便豐富一下自己。
玉米是明代中後期引入中國的。唐在明前,所以中國唐朝時期是沒玉米產物的。為什麼一些導演沒有一點歷史常識,這就得深層考慮這個問題了。以下為我個人見解,不偏不倚。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導演的定義及任務吧,導演是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成片的總負責人,任務是把影視創作的各個環節及出演人員柔和在一起,最後形成熒幕上我們所看到的影視劇。
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是以畫面及聲音為主來講故事的,沒有畫面和聲音,那是小說,所以這裡說的畫面和聲音的完美融合就是導演應有專業技能,其實我個人覺得導演不一定要多有文化,或是滿腹詩倫。如果說導演的滿腦子都是這些東西,哪還有空間去想象創造。就網友吐槽的這個點,唐朝有沒有玉米,我相信在100個人裡,能有50個或者更多的人不知道這個答案,也許這50個人當時都在劇組也說不定。
當下影視行業處於2.0時代,有很多的影視作品滋生。所以導致了很多導演水平不一,只要不影響重大歷史事件,一些不影響整片劇情的穿幫鏡頭就得過且過算了,這也可以成為我們茶餘飯後吐槽的亮點。咱們也不可能要求每個導演都是歷史專業出身的。眾網友覺得呢?
-
15 # 重案組之虎曹達華先生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對歷史是比較有認知的。這是一個有探討的話題,我只能說說我的看法,不一定都是對的,希望有共鳴。
首先,導演的門檻低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導演就那麼幾個,可是中國的電影卻是層出不窮。現在是資訊大資料時代,5G時代已經來臨,人人都可以當導演,人人都想當導演,可是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當導演。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我們改變不了,我們自己能改變的只剩自己了。
其次,導演的方向變了。當今社會是物需社會,不是講精神文化大於一切的時候了。有甲方,有投資人,或者你自己有錢就可以拍一部戲。金錢至上,在利益的驅使下,導演的意識在甲方跟投資人的誘惑下,發生了轉移,方向發生了改變。
最後,導演的自我要求降低了。一部好的作品,看的是什麼?看的是收視率,看的是票房。比較說,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剛上映反應平平,甚至還有人說這是個什麼鬼,畫風完全不一樣,但是有多少人看懂了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內涵,大多數人只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表達情緒,這是一個自由的年代,大家不是在學校裡面看閱讀理解,也不會那麼認真的看電影,很多時候就是圖個樂。社會的風氣就是這樣,導演幹嘛要讓自己難受,讓觀眾難受呢?
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噴
-
16 # wshycjw
如果說歷史上的農作物,導演不是農業專家,還可原諒的話,那麼,在紅色革命的電視劇中,出現違背歷史的笑話,則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請看浙江風凰影業有限公司2012年出品、由張曉魯執導的電視劇《絕地刀鋒》的一個情節:
我方的李群副主任是打入我方內部的國民黨特務,代號蜥蜴。但他的經歷卻是,1927年追隨蔣經國參加贛東北青年服務總隊,1929~1930年受蔣經國指令打入我黨內部。
這樣的臺詞令人笑掉大牙,要知1927年蔣經國還在蘇聯譴責蔣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37年全靣抗戰開始後才從蘇聯回到中國的。
我們不禁要問問此劇的編導們:
一、你們有沒有認真讀過一些這段時間的歷史資料?你們就是這樣不讀書不學習憑空編造些打打殺殺的故事情節來吸引觀眾的眼球的?
二、從劇情現場看,涉及演員大小也有七八人,你們帶沒帶腦子,難道一個個都是隻會背臺詞的機器,發現不了問題?
三、其他工作人員如錄音師、字幕編輯等人,你們在此方面也這樣無知?
四、最後稽核把關的人員,你們幹麼呢,有沒有一點歷史常識?就拿出這麼一個不負責任的作品來愚弄觀眾,至今還在網上以訛傳訛,不覺得臉紅嗎?
五、按照上述臺詞,劇中的蜥蜴完全可以自辯清白,為自己解脫,這樣沒有邏輯的電視劇,還有什麼意思呢?
五、涉及紅色革命史的題材,對歷史事實應當大事不虛,小事不拘。而此劇卻將此做反了,這真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
17 # 米凡視聽
我覺得唐朝出現玉米地並非導演沒有歷史常識,主要原因跟現在的環境有關。
二、社會大環境(金錢第一):只要有收視率,只要有大把大把的鈔票進入口袋,導演才不會在乎那點瑕疵,就算是犯常識性錯誤,觀眾還不是一樣觀看嗎?那些更離譜的抗日神劇觀眾還是一樣看得津津有味,只要自己的作品有錢賺,犯點小錯誤又算得了什麼,美其名曰:做大事不拘小節。導演早就把觀眾的心理揣摩透了,你會因為影視劇裡出現一點小穿幫等等的小問題而不觀看一部精彩的影視劇嗎?答案是不會。如果你覺得好看,還會重複看,在乎什麼玉米地不玉米地,再說了清楚歷史常識的觀眾又佔多少比例。
當然,要高度還原古代風貌也不是不可能,那就得下大功夫了,人力,物力,財力等等都需要大投資,拍攝的時間也會很長,一部幾十集的連續劇可能要十年八年才能完成,這樣投資往往會高於收益。以經濟利益作為標準的當今社會,快速收到利益才是硬道理,還有幾個導演會花幾年的時間去拍一部影視作品。
-
18 # 大僑Q
唐太宗曾說過一句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瞭解歷史不僅能讓我們知道中華民族的過去,還能從古人的智慧中吸取不少經驗教訓,用於如今我們的生活工作,按理說這是好事情,不過浩如煙海的史料往往是非常枯燥無味的,基本沒人會去讀史料,所以大多數人瞭解歷史都是從小說、電視劇中獲得的,其中電視劇有聲有色,更受人歡迎。 不過有的導演拍出的電視劇、電影犯有常識性的歷史錯誤,久而久之就被大家所接受的,於是大家就認為歷史真相本該如何,這是一步步耳濡目染改變了看法,就拿古裝電視劇中的人物稱謂而言,有不少古裝電視劇稱呼都錯了。
皇上:在不少古裝電視劇中,大臣也好,百姓也好稱呼皇帝直接喊“皇上”,其實真正的歷史上不能這樣叫,皇帝在世時,稱呼他該叫“皇帝陛下”、“至尊”、“我主”、“聖上”、“大家”“主上”、“吾皇陛下”等,到了清朝才慢慢直接稱呼他為“皇上”,皇帝生前也還可以稱呼他的年號,但一般不能直接叫“皇上”的。
小姐:古裝電視劇中,對於待字閨中的女孩都叫小姐,其實這是錯誤叫法,小姐在歷史上一般泛指“妓女”,直到近代民國時期,人們對大戶人家的未婚女子才直接叫“某小姐”的,古代叫大家閨秀為“小姐”相當於罵她是妓女,古代對正經姑娘一般稱呼是“娘子”、“小娘”等。
父皇:古裝電視劇中,凡是皇帝的兒子、女兒都把他叫做“父皇”,其實這也是不對的,在私底下子女叫皇帝跟民間一樣,以“爸爸”、“孩兒”相互稱呼,只有在正式場合才叫“父皇”,但這個“父皇”並非每個子女都可以叫的,必須是那些有官職、爵位或封號的子女才能叫,其他子女正式場合也只能叫“陛下”了。
太監:古裝劇裡偶爾會有人罵“你這個死太監!”這樣的話,幾乎對皇宮裡所有的閹割者都稱為太監,其實這也是不對的,在皇宮當差的閹割者分為好幾個等級,只有比較高階的才能稱為太監,那些低階是沒資格稱太監
-
19 # 酷蓋小糖糖
首先說一下關於歷史影視劇中常見的錯誤:
1.歷史常識錯誤。比如廟號、諡號是歷史人物死後才取的,生前是沒有這個稱謂的。
比如說漢高祖,生前是沒有這個名稱的,生前叫劉季,後來稱帝后改名劉邦。還有清朝的孝莊太后,孝莊也是死後才有的諡號,太后活著的時候不能叫孝莊的,因為那時候還沒有孝莊這個諡號
2,歷史人物的避諱問題。避諱是一個很蛋疼的事情,皇帝的名字不能隨便叫,你叫這個名字,就需要改的,比如說劉徹,徹字就不能用了,但是歷史劇一般沒有在這方面注意。
3,服裝問題
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比較緩慢,很多早期的王朝並沒有發達的紡織技術,人物的服裝是有差別的。大陸方面還好,特別是香港古裝劇,基本上只有兩個朝代,一個是清朝,髮型和服裝,另一個是非清朝,基本上從商朝到明朝,人物的髮型和服裝差不多,看不出時代差異;
4,食物方面。
還有,大航海時代,發現了美洲的西紅柿,土豆,玉米,到了明朝中後期,西班牙人1572年征服菲律賓,大約是1580年以後,這些食物才傳到中國,所以之前是沒有的。
5,住房方面。現在歷史劇大都是在影視基地拍的,受限於影視基地的房地產建設限制,很多住宅是不符合歷史原貌的,但是沒辦法,如果要在住宅方面考究的話,影視劇的成本高出不不少。
6,行方面。
主要問題是馬,車,船3方面的問題。西方的畫作能準確地反應無馬鐙的騎兵
出現馬鐙的時間,目前考古,最早也是西晉,而且是單邊馬鐙,所以西晉之前的三國時代是否有馬鐙,或古裝三國影視劇雙面馬鐙,是個問題。車,中國古代是沒有前輪導向裝置的四輪馬車,所以有些歷史劇出現西方中世紀才有的四輪馬車是不正確的。
對於小說電視劇電影遊戲這些出於娛樂的節目,歷史只是作為一個其中要素,因為不是嚴肅的歷史記錄型別,所以不針對歷史做的那麼嚴格其實也是正常的。
對於娛樂節目中的歷史,可以分為歷史常識和歷史細節。
對於這類節目的觀眾群體,絕大部分都不會太在意歷史的細節。比如題目貼出的圖裡說王莽也曾經是東漢的忠臣這句話,懂歷史的人一看就知道是笑話,但是對於絕大部分的觀眾,可能都分不清東漢和西漢的先後順序,也不知道王莽是誰。我本人都是通過東漢末年分三國這句歌詞來記住東漢西漢順序的。
這就屬於相對細節的歷史錯誤了,其實沒有必要深究。新三國裡各種各種迷之稱呼,以及奇形怪狀的各種官職都完全不符合歷史,但是對於大多數觀眾根本不知道什麼年代應該對應什麼官職。對於大多數人可能聽說過董卓,但是未必知道他的女婿是李儒,所以電視劇裡董卓喊自己女婿李兄弟這樣的臺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違和。
即使備受推崇的康熙大帝裡,也有孝莊太后自稱諡號這樣的臺詞,被封為經典的老三國中也有蜀漢打出蜀的軍旗。這都屬於歷史細節的錯誤,只是現在網路發達,被傳得久了,所以人人知道成了常識。
而即使現在很多觀眾知道孝莊不應該自稱孝莊,也弄不明白諡號,年號,廟號到底是怎麼對應的。
總結,因為絕大多數觀眾並不在意這些歷史的細節,如果不是各大視訊網站都有彈幕系統,很多觀眾即使從頭看到尾也不會從歷史方面看出多少違和感,觀眾更在意主角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明星,劇情夠不夠波折起伏,人物刻畫是不是鮮明。導演和編劇想做到這些,就已經很難了,從歷史細節挑刺,即使拍成了歷史正片,也依然會被懂歷史的人挑刺,因為很多歷史記載已經年代久遠,對於歷史本事尚且存在很多爭議,不可能面面俱到。船,基本上船是大頭(成本上),這個多數是不對的,個別影視劇基本上都是用船模代替真船,但是就算是船模,逼真的道具價格也不便宜。
-
20 # 孤夜寒城
話說我也是學電影的,今年剛剛完成自己第二學年上半學期的學業,有一些感受可以分享吧。沒有特別科學的方法可以說,基本都是一些個人的經歷。
話說這幾年因為市場上出現了大量非科班出身的導演,比如郭敬明和韓寒還有黃曉明的製片人等等。在這裡先不評論他們的作品的水平,但從賺錢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成功的,因此也開始導致我們這些在電影學院學習的人感受了很大的壓力。大家的觀點是反正不念也能成功,為啥還要浪費時間浪費錢,接著他們又會搬出昆汀·塔倫蒂諾還有諾蘭都不是學電影的這類例子來加強自己的觀點,搞到學電影的跟傻逼差不多。
扯遠了,個人的感受是電影學院也許真的沒有想象中的美好,雖然有不少牛逼的老師,但是很多時候會感覺自己學不到東西。這時候感覺特別氣餒,覺得當初何苦要來讀,慢慢失去了對電影的熱情。後來慢慢發現自己努力的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就是接觸大量的電影,音樂和書,不一定是要經典或牛逼的,但一定要從中找到自己的喜歡的電影型別。前面提到了兩個名導,昆汀當年是租碟店的小弟,看了大量的電影,其中一個他特別崇拜的導演就是我們熟知的吳宇森。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昆汀慢慢確立了自己的暴力美學風格。而且話說回來,昆汀看的書和聽的音樂數量肯定也是驚人。如果你有看過他的電影,你會發現他的臺詞也常常引經據典,配樂就更加是讚的不得了,除了他有牛逼的團隊以外,導演個人的藝術修養肯定也是一等一的。很多人很單純的認為學電影只要看大量的電影就夠了,但這樣其實你只是在抄襲前人的作品罷了,不看書怎麼能找到新的題材新的想法?個人感覺到畢業前基本看片量應該至少是1300-1500左右,再往下就太少了,書最少也要50-100本吧。
第二,看了一定數量的電影之後,一定要更進一步的去研究著名導演的電影,瞭解這些電影的創作思路是如何形成的。那些所謂的影視一百部最偉大的電影會上榜不是沒有理由的,但是很多人因為悶,或者年代太久遠覺得製作粗糙,而不願意去了解這些電影。現在的學生不看戈達爾卻常用跳剪,不看《羅生門》卻常喜歡寫回環結構的影片。戈達爾的《筋疲力盡》裡跳剪的不僅僅是畫面,還包括了劇情本身。雖然當初跳剪誕生的原因是為了節省膠片,但是戈達爾在這種前提下沒有放棄藝術的追求,使用跳剪的部分都是有經過選擇的,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男主的情緒,也調整了片子的節奏。現在數碼年代了,跳剪很多時候都是亂用或者為了裝逼。所以,你不看大師作品,如何掌
回覆列表
電影是屬於娛樂和商業的範疇的,既然是有商業的範疇,那不是說所有人都能做到足夠的嚴謹,其實這也是導演自身的因素,外加社會的影響所導致的,本身導演的優秀與否,取決於導演的作品,一個優秀的導演往往一部作品就可以讓人一直記住,那是因為他對於作品的嚴謹已經做到了極致,可能我們幾十年以後再去看依舊是當初的感覺,我們是有對於電影作品
嚴謹的導演,而他們肯定也是目前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津津樂道的,但對於自身要求不嚴謹,一味的只想著商業利益去出發的導演,終其一生肯定也不可能站在他們同樣的高度。
還有作者說的玉米,普及一下玉米是16世紀中國明朝引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