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41 # 普吉島明哥

    清華、北大作為中國名校,為國家培養了無數人才,這無庸置疑。

    可到底有多少人才為國家作用,這個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極少部分。

    眾所周知,人才,尤其是高階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存活的根本,沒有他們,國家無法發展甚至無法生存。

    國家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培養了大量的高階人才卻不能為國所用,而流失到其它國家,為他國所用,這確實令人悲哀,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值得國家深思。

    我認為,首先是國家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現偏差,導致國民的道德觀、榮譽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出現問題,缺失了國家至上的精神,導致了金錢至上的風氣盛行。

    其次,國家對人才的使用制度以及對他們的經濟後勤保障做的不夠,也導致大批人才外流。

    另外,各種臃腫的、平庸的教育科研機構的八股文似的條條框框也嚴重阻礙了人才的發展和積極性,相對發達國家有太多的弊端,也是導致人才外流的一大因素。

    當然,還有一些其它的原因,就不一一贅述了。

    願國家日益強盛,留住人才,引進人才,傲立於世界強國之林,雄視天下,為我中華獨尊。

  • 42 # 魯新

    我是這樣理解的。若有冒犯,還請原諒。

    首先,清華北大是作為國家高校的代表,等同於我們高等教育的名片,代表國家參與高校排名,體現我們的實力,有宣傳和吸引人才的作用。就像每一個市有一所超級中學一樣,雖然代表不了當地整個的教學實力,但是政府肯定會大力宣傳這個中學,並且默許它壟斷當地優質生源,甚至是提供便利,比如資金投入。

    其次,清華北大的人才流失確實嚴重,但是能回來一部分其實都算賺,以前的港澳臺地區,包括我們的鄰國印度、日本、南韓,在五六十年代,都是大批量的流失,但隨著發展,流失慢慢就少了。眼下,我們很多核心技術還欠缺,高階技術,關鍵領域還缺少國際認可,如果我們閉門造車,可能技術得不到國際認可,無法賣出,這樣只能內銷,這反過來又會加重我們的負擔。隨著時代發展,國內科研環境的進一步改善,肯定會有更多的人才選擇留下,併為國效力的。

    第三,清華北大是綜合性院校,而國之重器更多依賴專業性人才。國之重器的工程師、負責人都是西工大、哈工大這些專業性強的院校的鎮院之寶,清華北大肯定挖不走。而整個國之重器專案裡面肯定也有很多清華北大畢業的。放心,那些致力於國家建設和國家需要的人才,國家肯定會給予厚愛,好好愛護的。

  • 43 # 成鸞師姐

    清華北大在中國是響鐺鐺的學府,有多少年輕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直通幸福門而自豪!

    清華北大毎年培養出高階尖尖人才層出不窮,名揚海內外!

    可是做為一個人來說,道德淪喪和學問不成正比。

    我家小區有一位清華學子!高中畢業保送清華,這簡直就是光宗耀祖啊!這是20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生活上還沒現在富裕,他父親下班後,休息天出門做一些小生意,其實他父親是工程師,可是為了培養孩子也得掙些外快,又不會做買賣,只能賣一些便宜的蔬菜水果。就是這樣一位父親換來的是什麼,是他對父親的打罵(因為是老來得子40多歲才有兒子!)溺愛的結果!直到父親在打罵中離世。不僅對父親,對鄰居,對收水電費的!送快遞的,收破爛的……永遠是橫眉冷對,要不然就是張口粗話!罵父親,打姐姐。令人髮指

    這樣一個人真是為清華丟盡臉面。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他在清華上學,畢業,20年來在那邊打拼,現在又回到家鄉重新找工作,也沒有成家。和他母親住在一個破舊的單元裡。具體情況我們也不知道,不敢忘言。

    百善孝為先,為人子女如果不善待父母,那他命中的福祿會被上天一銷而光。

    所以教育孩子,不能看分數,要從道德品質上抓,從儒家教育上抓,只有分數沒有道德,能給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嗎?

  • 44 # 隨心意

    清華北大每年拿那麼多國家資金,究竟為國家貢獻過什麼人才?

    清華北大是中國最有名的兩家高階學府之二,國家每年都投資大量的資金。當然了,這兩家高校每年畢業的學生也不少,也有很多投入到國內的建設中了。

    但是,大家可能會感覺這兩家學校的大部分學校都會選擇出國留學,而且大部分都是留學後就在國外發展了。所以,現在看到的那些貢獻比較大的,都不出自這兩家學校了。這兩家學校讓人感覺是在外國培養人才。

    沒有官方的公佈,究竟為國家貢獻過什麼人才,那我是不知道的了。

  • 45 # 博山書蟲

    最近有媒體整理了中國現代以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10大科技成果以及設計師的畢業院校。可是讓人感到意外和吃驚的是,在這份名單中沒有一人來自於清華、北大。這不得不讓人反省,國內最頂尖的兩所大學人才培養出什麼問題了?

    首先來看看國家對清華、北大的投入:

    根據統計,清華、北大每年的財政撥款都超過50億元,位居中國大學財政撥款數額的前兩位,也是僅有的兩個超過50億元的大學。

    再看看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狀況:

    根據近幾年的統計數字看,這兩所大學近1/5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其餘的在國內就業。

    清華、北大每年分別有1000多名優秀畢業生出國留學,這些優秀的留學生都去了哪裡呢?

    以2017年為例:

    清華2017屆出國留學人數為1123人,佔畢業生總數的17%;首選留學國家為美國,佔出國深造總人數的67.8%。

    北大2017屆出國留學人數為1167人,佔畢業生比例為15.64%;首留學國為美國,佔出國留學總人數的62.81%。

    那麼,這些赴美留學的清華、北大的優秀學子們,是抱著一顆學成歸國、讓祖國富強的心出國的嗎?

    然而據報告顯示:赴美留學生中,畢業後選擇回國就業的只有約19%,其他的都留在了美國

    《中國青年報》曾經在清華校園做了一個隨機採訪,被採訪的18位清華學生中,明確表示希望出國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視情況而定,而在被問到是否會回國時,表態堅決回國的只有3位。

    中中國人民大學金燦榮教授曾講過:僅僅美國矽谷從1978年到2015年這短短37年中,就留住了近2萬名來自於中國的高材生,並且不是普通的大學,他們都來自清華大學。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歸國率低的現象呢?前清華副校長施一公曾給過解釋:

    一方面對於這些留學精英而言,畢業後在當地找一份不錯的工作,工作幾年就能在當地貸款買房,特別是美國的物價,基本上沒怎麼上漲過,如果只是為了追求一種安逸舒適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很容易在國外達到的,從主觀條件上願意留在國外。另一方面,國內的生活舒適性,科研環境確實跟英國,美國有一定差距,顏寧的事情就是很有特點的一個例子,畢業於清華大學,然後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只因為當初系主任一句,現在國家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回來了以後呢?承諾的教授職位不知道什麼原因變成副教授了。2016年研究成果入選《自然》雜誌評選為“中國科學之星”。2017年卻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中落榜了,但是搞笑的是在選拔標準更嚴格的美國,2019年四月,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最後,再讓我們看看清華北大畢業生的國內就業情況:就業方向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黨政機關,二是事業單位,三是企業單位。其中清華大學畢業生近7成去了企業單位,北大畢業生近5成去了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數,其餘的去了企業單位。

    根據2019年清華、北大畢業生的就業統計:

    清華大學畢業生排名前十的就業單位分別是華為、騰訊、阿里巴巴、國家電網、中國建築集團、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中國中信集團、中國工商銀行、清華大學、上海汽車集團。

    北京大學畢業生排名前十的就業單位分別是北京大學、華為、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騰訊、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中國建設銀行、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

    從統計可以看出,清華、北大畢業生選擇就業更加鍾情於高科技公司、銀行、黨政機關等單位,而涉及國家戰略安全的高科技科研單位並不受清華、北大畢業生青睞。

    清華、北大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學府,留學生回國率低,在國家重點科研專案中又接連缺席,暴露了兩所大學的學風出現了問題,更多的畢業生已經沒有了獻身中國科技事業的精神。想想老一輩的愛國知識分子,如錢學森他們排除萬難歸國報效積貧積弱的祖國,我們的大學是不是應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了?!

  • 46 # 臨淵讀水

    首先,對於人才,要分行業和領域,不能只看軍工或航天。比如這些人才:中國產儲存器兩巨頭長江儲存董事長趙偉國、合肥長鑫儲存CEO朱一明、國內最大積體電路代工廠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中芯國際資深副Quattroporte兼中芯北方總經理張昕、中國產Cmos感測器豪威科技和展訊的創始人之一陳大同、國內第二大CMOS晶片廠家格科微創始人趙立新、中國產CMOS感測器老大的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射頻晶片公司卓勝微其創始人許志翰、中國產最大的半導體清洗裝置製造商盛美半導體的王暉、北京君正董事長劉強、製造業的阿特斯太陽能創始人瞿曉華、美團創始人王興、豆瓣創始人楊勃、網際網路、搜狗、搜狐、完美世界的創始人......都是清華畢業的。而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大型企業的清華北大畢業生也居多;2000年以來國家高校科技技術三大獎清華排第一。中國大學高階人才水平能力排行榜清華第一北大第二;搞基礎科學研究的學術兩院院士清華北大本科畢業人數在全國高校前三;“中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科特聘教授、國家傑青、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G20國家院士人數”排名中,北大居首592位,清華第二483位......至於政界就不用說了!很多人說北大做官的多,難道做官的不是人才嗎?一個國家從來都是需要文官武將的!

    說到為美國輸送人才的問題,其實清華北大每年出國深造的學生約佔20%,其中很多還是選擇學成歸來報銷祖國的。至於選擇留在國外的,有個人原因,也有國內環境的制約。國家應該創造條件讓這些高精尖的人才回國服務,建設祖國。為什麼歐美要對中國高科技出口進行限制?其實是怕中國超越他們!所以國家除了對大學生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外,也要對這些高精尖人才加大重視,為他們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科研的配套資金與裝置,配套的政策等要跟上,讓這些人才在國內一樣能出成果,能毫無壓力地生活,以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回國效力。

  • 47 # 心清則靜

    國家每年給清華北大那麼多資金,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兩所學校為國家貢獻過什麼人才?有很多人已經做了回答,我就不再贅述了。

    我從人才的角度淺談下我的看法,國家不僅要留住人才,而且能夠吸引人才。我們國家早已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人才科技的重要意義顯而易見,那麼如何做呢?

    第一、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完善社會制度和體制。強大的國家,優越的社會制度是最具有向心力的,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即使出國,也願意學成歸來建設祖國,或許還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第二、國家要不斷完善關於人才發展的巨集觀政策和微觀規劃。2010年六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國家中長期在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開始的‘’萬人計劃"等,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的人才引進計劃,都已經部署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近幾年是一個明顯轉變期,很多清華北大以及其他重點院校出去的留學生回來的比例越來越多。

    第三、創造優越的科研環境和優厚的物質條件。純粹乾淨的科研環境,有利於心無旁騖搞研究。讓科研院校和單位少些汙七八糟的權力之爭,利益之爭。

    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根據貢獻情況給予他們應有的榮譽,安排好他們的一切,讓這些人無後顧之憂,排除雜念,專心搞科研。激勵更多的學校和科研單位的科學研究搞起來,形成萬花齊放,百家爭豔的局面。

    第四、從兒童時期開始培養家國情懷的觀念,這是非常重要的。強烈的愛國之心,能克服一切困難。就如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歷盡千難萬險回到祖國一樣。

  • 48 # 還在調皮

    首先我們達成共識:清北,不是培養不出人才,而是人才沒有為國家所用 ,出去為國際服務了。

    我們再來說,培養的人為國際所用,對於中國到底有沒有意義。清北是佔用了很多資金,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的,不管為不為我所用,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了,畢竟為中國的青年才俊們展示了讀書求學是一條可以騰達的道路,可以按照自己意願過上精彩的人生,對於中國每年千萬的學子那種感召和激勵的作用達到了,對於中國社會的 激勵就已經是很深遠了。

    當然如果清北學子能夠為我所用,會是一件更美好的事情。

    那麼,關鍵的問題是,廣大的青年更願意在國外工作,還是更願意在國內工作?

    事實證明,目前來說,他們更願意去國外工作。當然以後都趨勢,青年們越來越傾向於回國工作。

    總結一下:清北培養了很多頂尖人才,不回國工作不要怪清北,要國家大力發展社會環境,吸引他們回國。清北的意義在於,告訴全中國的青年,你們只要努力學習修煉,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包括出國賺錢的權利,國家也會給你)。

    所以萬千青年,前赴後繼搞學習!

  • 49 # I

    清華北大固然是中國很多學子的嚮往,向我們這樣的山溝溝出一個名校出來的大學生,那基本就是祖宗顯靈,不是說有多靈,完全就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家庭這樣一個家庭的認知,在認為買本書都是浪費的家庭理念,出一個名校的學生其中艱辛可想而知,這是被改變命運的象徵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象徵,為什麼全國各地高考分數線要如此分別對待?

    哪一個寒窗苦讀的學子不辛苦?因為地域的問題,被無數人的人當成段子在吐槽

    名校為什麼是名校?老師好資質好?大學又為什麼不一樣?文化沉澱不一樣?大學和大學又為什麼不一樣?辦學宗旨是什麼?學歷和學歷為什麼不一樣?

    同樣上學出來的同學,為什麼要差距那麼大?在大學期間,學校和學校,專業和專業輸送的知識不一樣嗎?學的好的壞的學生哪個大學比例差距大?

    每個大學都在向社會輸送人才,學的好的不一定比學的壞的在社會上貢獻大

    有機會在清華北大上學,是因為老師理念把大家都送出國了?還是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更向往?對學術研究更為重視?

    最後無一例外,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奔波,信仰這個東西,是隨著經歷不斷變換的

    國家投入資金很正常,但我認為不分別對待高校更讓人感到溫暖

    在不斷報告出得科研人員收入的同時,和動轍幾百萬收入的明星時,很為這些曾經在無數個黑夜征戰考場和嚮往未來美好的學子感到難過,難道他們不應該擁有更好的人生體驗嗎?學校只是一段征程,未來的路還得自己走,

    跑題了…

  • 50 # 歷史軍武研討員

    清華北大已不僅僅為國家培養人才,而成為了千萬學子心中的標竿使之不懈努力,是至高榮譽的表現,某種意義上講這種信念的貢獻超過的為國培養人才的貢獻。

    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在人才的工資福利待遇上確實不如有些發達國家。就像一位教師寧願在沿海發達城市執教,不願意去西部執教一樣。為薪水福利而服務他國就十分正常。另一個因素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有區別的,資本主義更看重經濟,雖然存在巨大貧富差,種族歧視等但其民主化還是非常高。社會主義有集中力量辦大事,關注民生,民族平等等優點。雖中國經濟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但資本主義幾百年的發展仍有點差距,民主程序雖然取得巨大成績,但仍需完善。有少數中中國人喜歡資本主義的摸式也是可以理解。

    全球一體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批人為他國服務難免觸及核心技術和先進模式,久而久之,這些人來回往返也促進學術交流,讓中國文化技術走向世界的同時,世界文化技術也走向中國。

  • 51 # lihhsd

    一群拿事實來撒謊的人真是牛。

    天天說什麼哈工大、北航等為國家貢獻了多少人才,這是事實,但決不是真相!為什麼呢?

    以北航為例,他是搞航空為主的,所以我們各種航天工程理所當然的以他為主力,如果北大的、清華的做了主力 ,還要這個學校做什麼?

    從樓主發的表中可以明顯看出這些人的成就與他的專業密切相關,設計橋樑的是交通大學,三峽是水利大學,北斗是哈工大(軍事)的,這有什麼不對嗎?

    再說出國問題,現實社會中,985、211等各類大學隨著他的名聲越小,出國的越少,這就是現實。當然國防類除外。回國的呢?看看這些人回國的價值吧,很多的出中國人員用自己的所學貢獻祖國。這些人不需要全都回來,只需要一部分就可以給祖國帶來很大的價值。你可以看看,我們那些著名人士有多少有出國留學的經歷!

    百人百面,不可能十個手指一樣齊,我還是贊成出國的,特別是優秀人才。以美國為例,從清末開始為了中國的革命,多少人捐款?目前華人在美國也有了一定的地位,這將及大的改善美國的對華政策,川普為什麼急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崛起,而中國的崛起離不開留學人員的功績。

    個人看法就是主張開發移民,鼓勵更多的中中國人走出去,讓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更加密切。

  • 52 # 隨風苑

    清華北大,為何當下會被網友如此關注和唏噓?!

    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一張好事者的排行榜,顯示當前【大國工匠】,清華和北大出現的極少。

    二是,網路跟風者,人云亦云,卻沒有去認真思考和調查,就大吐口水的肆意傳播。

    的確,當前的10年光景裡,【大國工匠】的最高階領域,尤其是工程和國防領域裡面突出的貢獻者,排行榜顯示——清華1人,北大0人。

    然而,一個問題——是需要長遠發展的眼光來思考的。

    然而,一座學府——是需要歷史演變的角度來評判的。

    那麼,就讓我們走進兩座學府,來好好看看他們的莘莘學子貢獻如何吧。首先,清華的歷代學子的貢獻列表:

    1、習近平:現任國家主席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

    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2、胡錦濤:曾任國家主席

    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河川樞紐電站專業畢業。

    曾任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3、鄧稼先:兩彈元勳

    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學習(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北大和南開大學內遷組建成的大學)

    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製開拓者和奠基者。

    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4、錢三強:兩彈一星元勳

    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

    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

    與錢學森、錢偉長被周恩來總理合稱為“三錢”。

    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校長。

    5、周光召:兩彈一星元勳

    1946年,考入清華大學先修班。1947年,以優異成績轉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1951年畢業後,轉入北京大學研究院。

    世界公認的贗向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中國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中國新一代科技領軍人”。

    6、唐敖慶:中國理論化學的奠基人

    1936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

    1938年,隨校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學習。

    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其專長物理化學和高分子物理化學,特別是量子化學,

    是中國現代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

    7、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中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科院院士。

    中國解析數論創始人和開拓者,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

    國際上“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等數學科研成果均是以華氏命名的。

    8、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

    1949年起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錢學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國,致力於祖國的科技事業。

    他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

    也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錢學森一生所獲榮譽無數。其中包括——

    195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1979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6年“中國航天事業50年最高榮譽獎”等。

    其著有《工程控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9、錢偉長:力學家

    1931年至1937年在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生院學習。

    中國近代力學之父,著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上海大學校長。

    10、吳晗:歷史學家

    1928年入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

    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是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

    11、季羨林:國學大師

    193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西洋文學系。

    在清華,他結識了陳寅恪、朱光潛、吳宓等名師。

    季羨林和吳組緗、林庚、李長之四個文學青年被同學們戲稱作清華“四劍客”。

    集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於一身,

    精通12國語言,永遠一襲卡其布中山裝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1981年以古稀之身作《清華頌》,

    回憶在清華大學的四年寒窗為他百年學問所奠定的基礎。

    12、曹禺:中國現代話劇奠基人

    1929年入讀南開大學政治系,1930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

    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成就最高的劇作家,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13、錢鍾書: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1910年11月21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的詩書世家。

    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錄取。

    現代文壇上獨一無二的以諷刺為基調的小說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

    他的中文造詣很深,精於哲學及心理學,其作品多深刻揭示社會和人類陰暗面,

    將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態都鞭撻得無所遁形。

    代表著作有《圍城》《談藝錄》等。

    14、樑思成:建築大師梁啟超之子。

    1915至1923年在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

    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建築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開拓者和奠基者。

    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15、茅以升:中國現代橋樑工程奠基人中國著名橋樑專家、工程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近代橋樑工程奠基人之一。

    其曾主持修建中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樑——錢塘江大橋;

    新中國成立後,他參與設計武漢長江大橋。

    16、竺可楨:氣象學家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的奠基人。

    竺可楨是歷史氣候學的建立人,蜚聲國際科學界。

    曾在中國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測量站的中國氣象觀測網。

    他先後建立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

    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的四大校長之一。

    。。。。。。

    其次,再來看看北大學子的貢獻列表:

    北京大學人才薈萃,群星璀璨。

    一百多年來,聚集了眾多的著名學者、專家、學術大師,

    培養了一代代優秀人才,湧現出大批革命家、思想家、理論家、科學家和教育家。

    這些傑出人物,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譜寫了北大發展史上的光輝篇章,

    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振興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們的輝煌業績和奉獻精神永遠激勵人們奮進!

    1、李大釗: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早期革命家

    李大釗(1889—1927)河北樂亭人。革命家、學者。

    1918年起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史學、政治學等系教授。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領導者。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

    論著編為《守常文集》、《李大釗文集》等。

    2、陳獨秀: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早期革命家

    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革命家、學者。

    1917年起任北京大學教授和文科學長。

    創辦《新青年》雜誌,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

    1921年7月至1927年7月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論著編為《獨秀文存》等。

    3、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早期革命家

    毛澤東(1893—1976)湖南湘潭人。

    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

    1918年秋至1919年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

    中國共產黨、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

    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論著編為《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等。

    4、鄧中夏: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早期革命家

    鄧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革命家。

    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五四時期北京學生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參與發起“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是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重要領袖。

    曾當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是中共湘鄂西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著有《中國職工運動簡史》等。

    5、高君宇: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及早期革命家

    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靜樂人。革命家。

    192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

    五四運動的組織者之一,參與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2年擔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北京地委第一任書記。

    1923年負責編輯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嚮導》。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又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並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6、嚴復:思想家、學者、教育家

    嚴復(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1912年出任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中國近代影響深遠的啟蒙思想家和西學傳播者。

    戊戌維新期間,創辦《國聞報》等,鼓吹救亡變法。

    所譯《天演論》、《原富》等系統介紹了西方的科學民主思想。

    提出“信、達、雅”作為翻譯標準。著作編為《嚴復集》等。

    7、蔡元培: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

    1916年底任北京大學校長,

    實行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方針,對北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為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地創造了條件。

    曾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

    為中國近代教育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著作編為《蔡元培全集》。

    8、梁啟超:學者、思想家、政治活動家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

    戊戌維新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曾起草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章程—《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

    主持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在宣傳啟蒙思想、整理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介紹西學等方面均有開創性的貢獻。

    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等。

    9、魯迅:文學家、思想家

    魯 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

    曾受聘北京大學講師、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委員會委員。

    在北大講授中國小說史,出版了《中國小說史略》,開中國小說史研究之先河。

    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

    隨後寫了《阿Q正傳》等名篇和大量思想深刻的雜文,是20世紀中國的文學巨人。

    著作編為《魯迅全集》。

    10、林語堂:作家、學者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今龍海)人。

    曾任北京大學教授。

    參與編輯《論語》、《宇宙風》等刊物,提倡“幽默閒適”的寫作風格。

    曾將《論語》、《老子》等中國古典名著翻譯成英文。

    著有長篇小說《京華煙雲》,論著有《生活的藝術》、《吾國吾民》等。

    11、聞一多:詩人、學者

    聞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出版詩集《紅燭》、《死水》,表現了對祖國的深摯感情,對黑暗現實的憎惡和抗議。

    在《詩經》、《楚辭》等研究領域有精深造詣。

    1946年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著作編為《聞一多全集》。

    12、何作霖:地質學家、學部委員

    何作霖(1900—1967)河北蠡縣人。

    北京大學畢業。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等。

    中國近代礦物學、岩石學和巖組學的奠基人之一。

    對光性礦物學、岩石組構學、X射線結晶學、稀有元素礦物學等領域均有開創性研究。

    為開發中國的稀土資源做出重要貢獻。

    著有《光性礦物學》、《赤平極射投影在地質學中的應用》等。

    13、冼星海:音樂家

    冼星海(1905—1945)廣東番禺人。

    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學習,兼任圖書館管理員。

    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

    代表作有《黃河大合唱》等,對全國軍民的抗日救國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有《冼星海歌曲集》行世。

    14、吳晗:歷史學家。學部委員

    吳 晗(1909—1969)浙江義烏人。

    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等。

    以研究明史著稱。因編寫歷史劇《海瑞罷官》和參與撰寫《三家村札記》。

    曾主持編寫《中國歷史小叢書》等社會影響很大的科普讀物;著有《朱元璋傳》等。

    15、傅承義:地球物理學家。學部委員(院士)

    傅承義(1909—2000)福建閩侯人。

    曾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等。

    中國地球物理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國際地震波傳播理論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對地震射線及成因的理論也有獨特貢獻。

    在北大參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球物理專業。

    編著有《地球十講》、《地球物理學基礎》等。

    16、吳徵鎰:生物學家。學部委員(院士)

    吳徵鎰(1916—2013)江蘇儀徵人。

    曾在西南聯合大學學習並任教。專長植物學。

    主要從事植物分類學和區系學的研究,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首次提出和論證了中國主要植被型別的劃分問題,奠定了全國植被分割槽的基礎。

    著有《雲南熱帶亞熱帶植物區系研究報告》、《滇南本草圖譜》等。

    17、楊振寧:物理學家。外籍院士

    楊振寧(1922— )安徽合肥人。西南聯合大學畢業。

    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場理論,

    開闢了非阿貝爾規範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代規範場理論奠定了基礎。

    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假說,

    為此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論著編為《楊振寧論文選集》。

    18、李政道:物理學家。外籍院士。

    李政道(1926— )上海市人。

    曾在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86年起兼任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假說,

    為此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以後,對某些弱相互作用中發生的破壞時間反演不變性現象等作出若干重要的新解釋。論著編為《李政道論文選集》等。

    。。。。。。

    最後,結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成就只領域不同,功績哪能分得清。

  • 53 # gd1688

    清華北大學生流失嚴重,說明政治思想教育方面有漏洞。清華北大的師生一定要明白,是國家選拔培養了你們,國家投入是非常巨大的,目的是希望你們學成後為中華民族復興出力。清北有小部分人把祖國與親人的重託完全丟入太平洋,出了門就投入了火燒過圓明園的強盜懷抱,難道不知道那些強盜子子孫孫拼命打壓中華民族嗎?臺灣分裂、新疆暴亂和香港動亂是誰造成的?伊拉克、阿富汗等國被炸得血肉橫飛山河破碎是誰造成的?背叛自己的國家去為強盜賣力,還有良心沒有?大部分禽獸也還記得自己的母親,你們記得自己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嗎?為了今天的辛福生活,無數英雄拋頭顱灑熱血,對得住他們嗎?帝國主義派軍艦來臺灣海峽鬧事是搞明的,派中情局特工拐騙清華北大學生是搞陰的,目的就是要搞垮中國,千萬不能中計啊同志們!不排除部分教師與高管被中情局收買,成了中情局的爪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上當受騙。兒不嫌母醜,狗不厭家貧,清華北大的部分師生們,向狗學學吧!已經成了賣國賊的,只要真心悔過,中國人仍然會歡迎,浪子回頭金不換!

  • 54 # 愛思考的月鳥

    清華北大招的學生都是尖子生中的尖子,學生水平相對高些,進到學校之後就看學生對他們專業的切合度了,畢竟大學專業是否真正適合學生,誰都難以掌控。也有個別學生因為專業不如意,從清華北大退學,繼續參加高考,考上清華北大選擇一門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

    清華北大應該讓好不容易進來的學生們自由選擇自己的專業,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創造更大的價值。各個專業之間優勝劣汰吧,如果學生都不願選擇,那就放棄好了,強扭的瓜不甜。既然是我們國內的最高學府,那就應該對標世界最先進的大學。專業水平一較高低,科研成果商業化率一較高低。科研成果只有轉為社會應用層面上,才是為社會做貢獻了。僅僅學術先進,停留在紙面上,帶動不了多少社會的發展,任何科研都要以結果為導向。專案成果轉讓要讓真正專案貢獻者獲得與國際接軌的收益,國際上這個成果值多少錢,我們只多不少,否則就出現了那批出國留學,學有所成者留在國外的尷尬現象。

    還有就是我們的教育模式,現在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直至小學,初中,高中,一共15年的時間,一直緊繃著緊張學習的弦。反觀步入大學,好傢伙,一天中沒幾節課,也許只有半天有課,跟之前的學生時代相比太輕鬆了,所謂的大學裡60分萬歲現象值得人深思。抱著這樣的心態怎麼可以被培養成優秀的人才,尤其是優秀的科研人才。大學裡應該對標自己專業內國際上的領先技術,通過學生的努力,將來在自己的專業裡有所建樹,趕超甚至引領自己所學專業,這才是大學生應有的心態!

    沒去過國外,人家的教育大體是大學之前玩著學,步入大學之後至少比大學之前學習緊張用功多了,簡而言之就是,前鬆後緊。我們的模式是前緊後鬆,正是需要出成果的時候,鬆懈了下來,你說這怎麼比。就像馬拉松比賽,最後要衝刺了,反而放鬆起來了,不輸才怪呢!

  • 55 # 未簽定

    剛好前幾天刷到一個短視訊,大致的意思是清華北大每年從全國招的都是頂級人才。經過若干年的培養,將會流向社會。換句話就是畢業以後很多都出國留學了,留在國內的並不多,而且他們都是佼佼者。

    去國外留學的很多,又都流到了國外。他們把畢生所學的價值貢獻給了國外,在那裡得到了。更高的待遇,更多的機會,並不願意回到國內,也許由於發展等各方面的原因。畢竟是金字塔尖上的人,擁有更多的機會。

    之前報道的很多名人從小就很出名,後面讀了北大清華,當時講的要回國報效祖國留學歸來如何如何,最終不是去了美國的麥肯錫公司了嗎?後面自己又創業了嗎?那些名人。從小就成了小名人了。所以國家最好的資源他們享受了卻報效了,其他的國家這是非常尷尬的事情 ,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啊。

    國家每年給他們大量的撥款及經費,因為他們是頂級高校,所以國家投入投入大量的資金。畢竟全國的優秀學子也是鳳鳴鳳毛麟角的人才能考得上的,他們的璀璨人生從這裡開始,由於年代不同吧,經濟至上。很多學霸確實非常的優秀,腦力過人過目不忘,都是頂級的人才,無論他們到哪裡都會非常的搶手,其實我們國家更需要他們,哪怕他們留在國內創業,或者去華為那樣的大公司打工,也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對於這種頂尖人才,他們的機會實在實在太多了。所以他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其實很多都去了國外,事實是如此的,所以能看到大量的報道,只能說可惜啊。

    多麼希望他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所學回報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 56 # 後知後覺的隨筆

    其實本無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只是一個小本科,從小就聽了無數遍的清華北大,在我心裡還是挺神聖的,從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資格能評論他們,所以我只能談談對大家都提出的一些看法的看法。

    第一個,沒有給國家做貢獻,或者說沒有多大的貢獻。這點我是不認同的,作為中國的頂尖的學府,每年國家科研經費最多的兩所院校,他們的貢獻一定也是非常大的,只是在中美對抗的情況下有些院校的貢獻特別凸顯出來,有些院校貢獻沒有被關注,畢竟我們普通人能關注到的點本身就非常少更多還受媒體的傳播影響。最主要的,中美能走扳手腕的地步,我覺得政府不傻,一個沒有多少貢獻只會給國外遞送人才的院校能拿到這麼多科研經費和支援麼?

    第二個, 清北的留學生很多不回國,所以就是不愛國,清北給國外輸送了很多人才。這點也是不認同的,固步自封是沒有發展的,國家也是鼓勵希望更多的學生可以出去學習深造,畢竟很多國外的科研確實走在我們前面,而國內很多科研的突破都跟留學生回國發展是有關係的。與其指責清北的留學生不回國,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怎麼吸引留學生回來,畢竟如果我們自己是清北的留學生,你會不會為了愛國就回來呢?

    第三個,需要加強清北的愛國主義教育。這個我是贊同的,不僅是清北,其實整個教育體系都應該加強愛國教育。沒有愛國教育,像香港廢青鬧事以後只會更多。

  • 57 # 正能量老帥哥

    清華北大在普通人眼裡是高不可攀的,在全球大學裡那都是能輕鬆排進前三十名。

    至於出自清華,北大的名人那更是數不勝數。兩彈元勳鄧稼先,作家朱自清,錢鍾書,物理學家楊振寧,數學家華羅庚,其它還有蔡元培,胡適,李大釗等等...

    不過最近一二十年感覺清華北大的人才產出率大不如前了,除了藝人中的李健,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主持人撒貝南,音樂人高曉鬆等之外還真找不出太多來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每年清華北大從全國招收的學生中大多本就是人中龍鳳,肯定會吸引各地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的關注。經過幾年的名校深造,一旦畢業就會被各單位部門爭搶,所以在現在這樣的和平時期清北畢業生中大部分流向了政府部門及各大國企,私企,成名的機會自然就少了,或者說會遲一點了。

    二,出國留學熱對清華,北大的影響比其它高校更大。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近二十年來大批優秀學子出國成風,這其中有一部分頂尖人才被留在了國外,他們中的大部分就來自清華北大。大量的人才流失,又怎能再指望更多人為國增光。

    三,其它名校的崛起。近年來如哈工大,西工大一類高校慢慢發展起來,培養了大批知名的各領域頂尖人才。風頭己近趕超清,北之勢,此長彼消,清華北大的光芒被掩蓋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說清華北大每年國家投入那麼多資金,培養出來的人才卻外流嚴重,內部也嚴重分流,是時候改變這種狀況了。

    相信國家一定會拿出辦法,雄起中華。

  • 58 # 任林舉

    清華和北大,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兩座高等學府,從來都是學子們最嚮往的聖地,也自然是國家資金投入和扶持的重點。

    許多年以來,這兩座高等學府培養出來的有用之才或頂尖人才數不勝數。這其中自然有資金投入的因素,有師資的因素,也有學生先天智商和素質的因素。除了少部分因為考試沒有發揮好和志願沒有報好的考生,基本上,每年全國高中段的嬌嬌者全都雲集於這兩座學府。

    誠然,早期有很多文化界和科學界的名人都出這兩所學府。比如馮友蘭、王國維、朱自清,錢鍾書、蔡元培、竺可楨、楊振寧、華羅庚,楊振寧、李大釗、季羨林等,都成為清華、北大引以為驕傲的名片,這些大家名家也都在中國社會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兩校名氣大進一步增大,似乎其“實”並沒有與時俱進,與名相符。

    事實上,兩座學府為共和國貢獻的“英才”按照學生天資和國家投入的比例算,比率是不斷下滑的。坊間曾有人詬病,說兩校並不是給中國辦的,而是給外國辦的。這說法儘管有些言過其實,卻也不無道理。以2017年(2018和2019情況相近)清華大學的資料為例,3119名本科畢業生中,28.2%的學生選擇了出國深造。據有關部門統計,歷年出國留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再回國。沒回來的,多數是被國外的機構留用。無用質疑,留在外邊的肯定是更加有用的人才。

    之所以會有這樣現象的發生,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這兩座至高無上的學府,在不斷強調寫生個人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在歷史的流變中秉持報效祖國的辦學理念。以至於學子中“精緻的利己主義”比例越來越大。

    當然,一個人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但一個在廢墟中站起來的國家,最希望的不過是自己的學子為國家發展貢獻出全部才智,就像一個克服重重困難難把孩子供成了才,總希望孩子為家爭光一樣。如此說,每一個受惠於祖國養之恩的學子,都沒有選擇忘恩負義的權利。

  • 59 # 鬱津裡

    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是個地球村。什麼樣的人才,才是為國貢獻的人才呢?我們要站在這個地域範圍龐大、人口眾多複雜、競爭異常激烈的村子裡進行全面衡量,而不是隻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一、在世界排名中,華夏兒女能否處於引領地位?

    綜合國力、科技實力、產業行業、大型企業、個人財富,等等,等等,在我們生活的地球村裡,如今,沒有不進行排名的。

    在各種各樣的排名中,中國排在第幾?這是我們的中國人普遍關心的問題。

    有一些行業,有一些科技專案,中國排名世界第一。這些在國內就能不依靠任何外來的力量實施全面快速的發展,需要學有所成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回國奮鬥。

    但是,中國的GDP在目前的排名中並不是世界第一,也就意味著在很多方面還屈居第二、第三,甚至更遠的名次,很多關鍵的專案、關鍵的崗位優勢不在國內。這就需要那些學有所成的科技人員走出去,在先進的特大企業、科技專案中,佔有一個崗位,最好是關鍵崗位,成為這個崗位、這個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

    試想,如果中國的人才,能夠躋身世界範圍內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並且舉足輕重、引領發展,對於中國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引領世界發展,意義將是非常重大的。我們的5G技術目前引領世界潮流,個別國家進行多重嚴厲的打壓,如果在高通、蘋果、臺積電等超大型的科技公司裡,有一批炎黃子孫分佈在不同的崗位,甚至有那麼一些人舉足輕重,那麼,個別國家打壓華為就不會來得如此順手了。

    中國需要學有所成的人才迴流,直接為國做貢獻;同時也需要大批人才在外面盡心竭力地進行奮鬥,間接地為國家做貢獻。

    二、在世界分工中,中國怎樣參與進去?

    我們知道,中國是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國家。但是,在地球村裡,我們不能不承認行業的世界分工這一現實。有的國家以發展資源型經濟為主,有的國家金融業獨具優勢;有的國家機器製造業技術先進,有的國家輕工業很有特色;有的國家專注於旅遊業,有的國家電子科技異常發達。

    比如,當年錢學森在美國學成歸國,一方面是他強烈的愛國熱情所召喚,另一方面是國內正在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尤其是已經把核技術列為發展規劃了,而使他的回國成為了現實。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之所以沒有回國發展,決不能說他們沒有愛國之心,只是因為當時國內的物理學研究還處於較低的階段,無法提供相當的研究條件。如果我們把楊振寧、李政道等頂級科學家硬拉回來,就會浪費人才,同時也會使世界物理學研究遭受損失。

    世界科技人才的排名也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體現。這就要求我們國家成批成批的科技人員走出去,到外面去發展,並進而成為行業大佬、頂級專家。如此,在世界各行各業的科技人員的排名中,中國都能名列第一,那麼,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國的各方面發展都將影響世界重大政策和走向的不斷調整。反之,我們只能跟在別人後面長跑。

    三、大學有層級,職能有分工

    中國的大學現在有多少?據我所知,每一個地級市都至少有一所大學。

    一般來說,部屬大學的主要任務是為其行業培訓建設和研究人才,省屬院校主要為其所在地區培養建設和研究人才。而清華、北大作為中國的頂尖高等院校,是綜合性、研究性的大學,儘管承擔著為國內各行各業培養人才的任務,但是,是站在世界級高等院校的高度培養人才的。

    世界大學的排名,每年都有不同的機構在做。在世界100強大學的名單裡,清華、北大也赫然在列。清華、北大的學生出國再學習,是頂級大學與頂級大學之間的交流,至於那些二流、三流乃至野雞大學等等,是進不了清華、北大學子的法眼的。

    大學有層次,不同層次的大學在培養目標上也是有分工的。如果我們千篇一律地看待每一個具體的大學,那說明我們都錯了。

    清華、北大就像兩扇開啟的大門,與世界進行科技、文化、人才的交流。有的人從這兩個大門進來了,有的人從這兩個大門出去了。無論是出去的,還是進來的,都是世界範圍內的相互融入。這種融入,促進了世界的交流與發展,當然,更是為了自身的發展。

    國內建設需要人才,清華、北大也在大批大批地輸送;但是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人才。如果清華、北大降格發展,走出去的學子,一定會大幅度減少,難道中國的高等院校都甘願做“普通”高校嗎?可惜,像清華、北大這樣的高等級大學太少了。

    四、每個學子,都是中國文化符號

    一個學人,無論是否加入了別國國籍,但是任何時候都是炎黃子孫;無論他在科技和事業上發展到什麼程度,黑眼睛、黃面板的特徵都不會改變。

    那些不回來的學有所成的學子,我深深地相信,大多都是事業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科研已經做到了相當的深度,只願意一路走下去而不想丟掉現狀,哪怕到了老死,心中跳動的一定是一顆“中國心”。每一個學子都是一箇中國文化符號。

    因此,一個學有所成的學子,無論是在國內發展,還是在國外發展,都是在為祖國做貢獻。

  • 60 # 豐智

    首先要說,清華北大對國家的貢獻我們未必看得到,你只看到軍工行業。難道其他人在其他行業發光發熱就不算為國家做貢獻了嗎。你看到很多出國留學並永遠轉換國籍就在他國的,但同樣無數清華北大畢業生留在了國內。

    其次,人有自己選擇的權利,轉換國籍確實是不能繼續為國家作貢獻了,但是他們是叛國嗎?他們應該受到法律或者道德的譴責嗎?有人可能說他們每年收到那麼多撥款,那麼多資助,得到那麼資源傾斜。但那是他們躺在家中就得到的話?換句話說,每個中國公民都有可能得到這樣資源傾斜,或者有些人不在清華北大已經得到國家給予的資源幫助。如果國內更適合他們我想他們肯定想留在國內,畢竟誰願意背井離鄉呢?

    最後我想說國家也並不想他們每個人都留在國內,畢竟國內資源是有限的,海外是更廣大的天空。同樣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所有人都不想出去看了,那這個國家和閉關鎖國有什麼區別?沒錯,他們出去了就不在是中國國籍。但誰又敢說他們不說用另一種方式在幫助中國。他們之中,可能有的人本身就肩負使命,可能有的人若干年後帶回了國外新興的技術,有的人未來會在國家困難之際伸出援手。

    憑什麼就一定要求別人留在中國呢?就因為他們優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符合一戶一宅的違建房拆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