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61 # 落寞的風清揚

    看完這張大國工匠截圖,22人只有1人出自清華,北大都沒人上榜,不禁讓人汗顏。清華北大作為中國數一數二的高等學府,享受國家頂級財政扶持,是全國學霸、狀元、優秀人才的首選大學,培養的人才都到哪裡去了呢?

    國家對清華北大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鉅額資金。根據統計,2019年清華北大每年的財政撥款都超過50億元,位居中國大學財政撥款數額的前兩位,也是僅有的兩個超過50億元的大學,但今年財政撥款清華大學減少8.12億元,北京大學減少10.69億元,我個人感覺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網路上一直有人說,清華北大是在為外國培養人才,針對這個問題,我特意查了一些資料,在這裡分享一下。2019年的清華畢業生,本科為2971人,碩士2527人,博士1467人,出國深造人數分別為699、137、199人,整體畢業生出國深造率在15%左右。2019年北大畢業生,本科2726人,碩士3730人,博士1352人,出國深造人數為818、181、156人,整體出國深造率在14.8%左右。另外根據統計,留學生回國比例在1/5左右,可以看出,確實有一大批清華北大畢業生去了國外,究其原由還是清華北大現在早已失去了當年建校先賢的初心,培養出來的學子們不願如前輩一樣報效祖國,北大清華也成為了大洋彼岸的人才加工基地。這些國家重金培養出來的精英未來,出國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恨國黨,奇葩言論令中國人憤懣不已。這些年的北大清華,卻讓人覺得再也找不到家國天下的情懷了!1978年到2015年中,近2萬名中國的高材生留在了美國,這些學生大多來自於北大清華,為美利堅合眾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清華和北大每年拿著國家最多的科研經費,這些年孜孜不倦,為美國培養了大量的科研人才。清華北大應該加強愛國教育,讓更多的清北人投入到國家建設中。

    二是清華大學2020招生政策:外籍學生免試!當清華在官網上公佈"外籍學生免試就讀"政策後,即引發了社會輿論關於"十年苦讀,不如一紙國籍"的熱議。《2020年清華大學國際學生(本科)錄取要求》官方出爐,仍然是免筆試!免筆試!免筆試!這座讓中國學子“高攀不起”的學校,在外國竟然幾乎等同於“沒有門檻”?所以很多有錢人選擇先送子女出國拿綠卡,再回來輕而易舉的上清華。心疼起中國學子,國內學生,從小就以考進清華為榮,每個人都知道清華分數線高。在中國,每年都有好多學生落榜清華,有的縣城甚至幾年才有一個學生考進清華。為了清華夢,大家十幾年寒窗苦讀。尤其是在高中階段,學生們每天從清晨學到半夜,一天就只睡幾個小時,再苦再累他們也從未放棄過。而家長更是白天工作,晚上盡心盡力做好孩子的後勤工作,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為的就是在高考中孩子能夠考取高分。中國人為了考上清華拼命的努力,所付出的辛苦常人都難以體會,可國外的學生憑什麼就可以如此輕易的上清華大學?這樣的政策實在有失公允,讓中國學子的努力看起來就像一場笑話,也難怪為此憤憤不平。

  • 62 # 潘先生的拾億生活

    其實像清華北大的這樣高等學府每年為國家貢獻不計其數的人才,記得那年某省政府到清華大學直接聘用200名學生充實到省政府,現在這200名學生有的當了領導祕書,有的已經是處級幹部基本已經都能獨挑大樑了,還有就是充實科研機構,為國家持續輸出高尖端人才,而IT行業,經濟,通訊,教育,醫療等領域都有其實無處不在的高府學子,只不過大家接觸的少了。他們的工作其實是很多老百姓看不到的,但是又和我們息息相關。入今哪個國家不重視人才,當然前一段時間鬧出來箇中科院集體辭職事件,讓普通老百姓不免想的有點多。國家培養人才不是為了給外國輸出的,這些集體辭職的人已經驚動高層領導,我們自己也應該反思。如今國家強大的一個必備條件就是人才的培養,那麼怎麼才能即更好的培養又讓他們無怨無悔的繼續工作,這就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可以說這些高等學府有一半的學生不會留在國內,原因可想而知。畢業後到科研院所就是公務員編制,每年待遇只能是基本生活費,在北京買房是肯定買不起的,所以一切的事情交給時間來衡量吧。

  • 63 # 煮酒漁樵

    公費留學歸國率不足30%,30年公費留學生139萬,100萬滯留不歸,歸國不足39萬!

    先輩為救國,驅70000里長途,奮然無悔。

    今人為名利,驅70000里長途,誓死不歸。

    在這些誓死不歸者中,清華北大貢獻卓著,10年為美國輸送30萬人才,被稱為”留美預科“!

    作為國內的頂尖學府,清華北大享受大學最高的財政撥款,錄取國內最好的生源,堪稱當代中國“翰林院”。

    中國翰林院培養出來的翰林,未曾為國盡一點綿薄,黃鶴一去,飛赴大洋彼岸,再無歸期。

    有的人甚至不但棄國,甚至棄父母親人。

    如果只是某一年或某幾年,某一屆或某幾屆也還可以解釋。

    但是從1978年開始年年如此,就不禁使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2018屆畢業生中,出國留學1146人,69.5%選擇目的地是美國。

    超過80%選擇直接留美工作。

    近十年人才流失近30萬人,僅矽谷就至少有2萬餘清華學子。

    近些年來,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中國名校,吸收著最優秀的生源,佔用著最優質的的教育資源。

    如2020年清華大學經費預算支出約為310億元,在校學生總數則為50394人。

    其中本科生16037人、碩士生18606人、博士生15751人。

    平均每人每年國家花費約為61.5萬元。

    僅以本科生為例:四年大學國家將付出240萬元以上。

    前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對此痛心疾首:

    清華畢業生大部分赴美定居掏空了中國!富裕了美國!

    這就是清華北大今年遭受輿論質疑的根源!

    4月27日,北大國際合作部留學生辦公室釋出《關於2020年留學生本科生入學考試專案考試方案調整的通知》,通知明確:決定取消2020年留學生本科生入學考試專案筆試環節,學校將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進行遠端面試。

    清華大學隨即也發出“外籍免試的入學政策”:

    國際學生直接在清華官網提交入學申請以及所需的證明檔案,通過清華的稽核之後,直接進行面試。特別優異的申請人可以免去面試直接錄取。

    外籍學生不但可以面試或者免試入學,還有全額獎學金可免交學費。

    學習期間清華大學免費提供中關新園5號樓的雙人間的住宿,每月還有2500元的獎學金生活費,免費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綜合醫療保險。

    外籍人士申請國際學生條件:

    1.外國國籍、身體健康,擁有高中文憑

    2.學術成績:成績優異,提供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檔案:高中/大學成績單(中英雙語)國際標準考試成績(比如, SAT、ACT、A-Level、AP、IB等)

    3.語言要求:中文水平達到HSK5級及以上,單科分數不低於60分;考到HSK4級也可申請,但是申請人必須在入學第一學年將考過HSK5級,否則將被退學。母語為中文,或可以證明高中授課語言為中文,可申請免考HSK。

    4.英語成績良好,母語不是英語的還要提交雅思、託福等成績。

    5.2020年9月1日前年滿18週歲。

    * 原中國公民,必須持有有效的外國護照或國際證明檔案4年及以上,且近4年之內有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一年住滿9個月可算一年)

    為什麼現在小留學生這樣多,原因就在這裡!

    國內有錢有勢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出國留學,充分享受國外的快樂教育之後,憑藉綠卡回來直接就讀國內頂尖學府!

    這些免試入學的小留學生,學=成之後轉身再次出國,從此黃鶴一去。

    只是可憐國內學童,十年哭讀,究竟為何?

    但是那些留學生中的英才,即使都回到了祖國,能有好的前途嗎?

    當年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前輩毅然拋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國效力,歸國之後即委以重任,信任有加,能夠充分發揮所長,青史留名。

    這種情況,現在還會有嗎?

    天天說要栽下梧桐樹,招來金鳳凰,招來了,咱得給人家發揮的空間和餘地啊!

    科研機構搞得像衙門一樣,管理體系僵硬死板。

    對於研究人員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怎麼能夠讓人家安心搞科研?

    人力資源,追求僵硬的管理模式和唯利潤化,將996奉為瑰寶,恨不得拿人當牲口用,天天琢磨怎麼壓榨員工而不用給錢。

    胡漢三管理模式之下能產生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員工?

    做夢去吧!

    科研機構現在搞得像是一個個小衙門,衙門的陋習一點不缺,還能推陳出新。

    任人唯親,拉幫結派,一言堂,學術腐敗等等陋習嚴重影響著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那些投奔國外做出成績的留學生,很多回國之後只能是在醬缸文化裡給醬了,泯然眾人矣。

    不是鑽營成學術官僚,就是碌碌無為,這就是現實。

    歷史的週期律真的是無法抗拒的,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真的很簡單,太簡單了,真相只有一個:

    人性,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啊!

    人性從來沒有改變過,所以一切只會是不停的輪迴。

    醬缸之中的芸芸眾生,不被醬缸同化,就在醬缸裡淹死。

    而這一缸爛醬,早晚也會腐爛。

  • 64 # zhang597597

    我們區區百姓自然不清楚清華北大為國家培養了多少人才,從各種報道和網路訊息瞭解到的是,清華和北大的頂尖學生基本上都出國了(主要是美國),而基本上都沒有回來留在了美國,當然沒有出國的清華北大生肯定也在國內的各行各業貢獻著自己的才華,這部分學生由於和頂尖學生相比學術方面可能弱一些,在他們工作的地方沒有成長到一個方面的帶頭人。所以國內鮮有清華北大生在事業上出類拔萃的報道。在中國科技爆發的時候,如航天,航空,軍事,5G,網際網路等等,沒有一個領軍人物是清華北大的學子。這就造成了清華北大沒有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映像,肯定有不少清華北大學子在國內默默奉獻這自己的才華,只是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見著媒體罷了。至於那些在美國的頂尖學生基本上也是給別人打下手,成不了領軍人物,美國根本不信任中中國人,只是利用這些學子的智力而已,這些清華北大生也不會有什麼突出的成就。那麼,清華和北大網羅了中國智商最好的學生,國家投入了最多的經費,培養出的學生在國內和國外都出不了出類拔萃的成就,這就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了!目前現狀昭示的是,清華北大的學子缺乏國家情懷,眼界狹窄,看重個人利益。為什麼清華北大的頂尖學生都跑到美國去了,美國給的工錢多呀。

  • 65 # 朱志成一

    清華北大每年拿那麼多國家資金,究竟為國家貢獻過什麼人才?

    按說,這個問題我沒有能力回答。但清華北大是咱們國家一流的學術教育殿堂,在國民心中神聖的地位是任何高等學府無法比肩的,是不爭的事實。

    孩子從小學上到中學,考取清華和北大是每個學子追求的最神聖的目標。我們村有一個學生成績優秀,被北大錄取了,縣教委領導親臨這個學生的家中慰問,在當地引起很大的反響。有學生的家長都給自己的孩子鼓勁,: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們上學!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情了。

    究竟清華和北大為國家貢獻過什麼人才

    ,我因為還不能單憑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擔任政府傑出領導人的數量來衡量。許多在國家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也許並非從清北出來,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中國人對這兩座高等學府的崇敬。人才是國家的基石,教育理念是推動人才更好發展的土壤。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

  • 66 # 武漢KSWP

    人才是什麼樣的,並不重要。要命的是,這些人才是為誰服務的?

    一切都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是中華民族5000年來最大的悲哀。

    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我們教育的風向就有點偏向了。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它是為國家服務的。

    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國內的某些大壞蛋們就把國家基石的教育當成了自己個人的仕途之路。到這個時候,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們,他們是為中國服務還是歐美帝國主義服務,那就都是一樣的了,反正都為了自己。——這就是後來公知們忽悠中國人的那個“科學沒有國界”的由來。

    在歐美帝國主義國家裡,他們在教育學生時,首先是教育他們愛自己的國家。

    而在我們今天的教育中,我們在教育學生時,我首先教育學生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己的命運是可以有多方向性選擇的,可以選擇中國,也可以選擇美國,反正都是為了自己個人,哪個國家對自己有利,我就選哪一個國家。

    因此,如果教育的方向性都錯了,那麼你培養的人才再優秀那也是毫無意義的,只能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坑苦了我們這些廉價的勞動力了。因為教育都是財政撥款的,而我們的財政收入都是廉價勞動力創造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今天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是人類社會勞動力中最苦的勞動力。

    而且,清華北大的學生留學不歸,也是非常要命的。

    因為清華或北大的所有學生全都是中國各地的高考狀元,那這就很恐怖了。

    如果說某個中專或技校的全校學生都去美國留學不回,那都不可怕,因為那去的都是垃圾。而清華北大哪怕有一個學生去美國留學不歸,那都是對中華民族的犯罪。

    這就好比一支軍隊哪怕有一半的普通士兵叛逃都不可怕,因為還有一半能戰鬥的士兵沒叛變。但是,這支軍隊中哪怕只有一個在一定領導層的指揮官叛變,那對於這支軍隊就是滅頂之災了。

    大家明白這個邏輯嗎?

    因此,出國留學不回來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要看是什麼人出國留學不回來?

    因此,國家應該強制性規定清華、北大或其它重點大學的學生出國留學畢業後必須回國,不然就要負連帶責任——如果你留學不歸,你家滿門將來都不允許再上大學了,把高等教育的指標讓給那些愛國的學生們。

  • 67 # 尤菊英

    清華北大是中國的頂尖學府,也是國家撥款最多的名校。但在一些訊息上看到的傳說是在軍事或解決尖端科目中確沒見到清華北大的畢業出來的工作者,這就有點看不明白,國家的頂尖學府畢業的學生都去了那裡,引人深思,難道在就讀時學校沒有說清他們畢業後應為國家高階科研作貢獻嗎?有的跑到外國去幫外國去搞科學研究,有的選擇一些條件好的高科技或行政部門。不願把自已學到的知識用在國家最需要的墳補空白的高科學的探討研究。我覺得國家撥款應根據學院在重大科研專案中參研人員成比例分配更合理一些。

  • 68 # 深山新貌

    清華北大作為中國頂尖學府曾經為國家培養過大量科技人才,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許多學生被公派或者自費到國外深造,這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有些人學成後,為一已私利,沒有愛國情懷,不好好想想,國家為培養他們耗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卻留在了國外,為外中國人服務,是極不道德、極不愛國的表現!有些人在國外呆不下去了,才想起來回國,又想回家來撈金。國家對這種人要嚴格限制才是對的。因此,建議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知恩圖報及愛國主義教育!

  • 69 # 多樂趣多一點樂趣

    有幸受邀回答問題,我的答案是“都是能出國的人才”

    從考上清華、北大那天,就已經證明了他們的不凡,他們每一個都是千人甚至萬人斬!每一個都是其他國家爭搶的人才!

    “我不如”!

    那麼你認為他不是人才,有給他們方向性的職業了嗎?給了他們發揮的機會嗎?給了他們信任了嗎?

    當然反觀莘莘學子們,作為學霸智商是沒問題了,但是情商、組織能力、創新能力、抗擊打能力甚至領袖氣質還能否如萬人斬般無往不利?就是專業領域學校學來的就比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同志了不起了嗎?

    從校門出來了,也只是進入了一所新的大學。記得踏入清華、北大的校門時的情景嗎?那種看見校門時的敬畏、那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嗎!對就是這個感覺——空杯心態!

    但是不要妄自菲薄,你們已經很有優勢了,你們的學識、同學、校友,只要保持本心、不忘初心,一次次專案後能團結同事、帶領團隊抗住壓力時,恭喜你畢業了!更大的舞臺等著你,一個更大的擔子也壓向了你——祖國振興,看到中國好多技術被國外領先多少多少年,心就痛!

    這種問題以後休要再提了,自己的孩子用多少資源培養你會嫌多麼?自己家鄉的未來,投資多少不值得嗎?

    願:祖國安康、強盛!

  • 70 # 龍在O天涯

    國家教育部應該出臺政策制度約束,從小學到大學國家基本都是義務教育,也就是說用勞動人民的納稅錢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服務於國內就是一種叛國,

  • 71 # 志遠新途

    最近媒體披露,中國10項現代最重要的科技成果與總設計師名單和畢業院校,清華北大無一上榜,其結果讓人頗感意外。

    看一看這組資料:

    “復興號”總設計師是同濟大學的樑建英,一位巾幗英雄。

    “遼寧艦”總設計師是上海交大的朱英富院士。

    華為5G首席科學家是東南大學的童文。

    北斗衛星首席總設計師是國防科技大學的謝軍。

    “墨子號”衛星總工程師是中國科技大學的潘建偉院士。

    天宮一號、二號總設計師分別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楊巨集與哈工大的朱樅鵬。

    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總設計師來自於哈工大、中科大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別是孫家棟、吳偉仁與孫澤洲。

    “殲20”總設計師是西工大的楊偉。

    “C919”的設計師是南京航空大學的吳光輝。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是國防科技大學的吳偉仁。

    可能有人覺得清華北大的整體出國留學率沒有超過50%,感覺不是很多。

    但是要明白這個實事,兩所高校出國留學的基本都是理工科的學生,而且絕大多數都獲取了獎學金,這些人是學校的精英,也是大家所稱之的天才。

    清華北大流失的是頂尖的人才,而不是普通的學生。

    美國加州官方統計的資料,從1978年到2015年,僅中國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在美國加州矽谷工作的就達2萬多人。

    那麼清華北大的加在一起,恐怕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2萬。

    清華北大,做為中國頂尖級學府,拿著全國最高的科研經費,卻在為國外培養人才,確實讓人汗顏。

    清華教授,博士生導師顏寧,在學術界,這位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博導、37歲攻克50年不解科學難題的女科學家,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從"海歸"到"歸海",這些事情也在說明清華北大存在很多問題,最起碼在挽留人才方面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國家重金打造的清華北大等重點高校,應該加大西部偏遠貧困學生招生規模。增加貧困生的比例,既改善了生源質量,又推動地區教育公平。

    此舉類似於高考的貧困地區專項計劃,定點培養、定向就業,對於中西部貧困地區脫貧工作其意義深遠。

    面對國家鉅額投資的清華北大,到底在為誰培養人才?這裡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此事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 72 # 東北東北長城以北

    清華北大每年拿國家那麼大一筆經費,我就想問問幹什麼了?

    你看看國家科技領先的相關領域,帶頭人沒一個清華北大的。

    反而美國矽谷清華北大的學生,多的數不勝數啊,清華北大不應該反思嗎?

    你們是中國最高的兩個學府,你們培養的人才呢?你們的科研專案呢?你們做過哪些貢獻啊。

    清華北大你們學學其他院校吧,在相關領域都有拔尖人才啊,你們怎麼了,最好的學苗啊,人呢?難道都為美國服務去了,難怪美國製裁名單沒你呢?

    清華北大應該反思了,如果做不出什麼像樣的成就,錢你們白拿了,好學苗你們浪費了,難怪國家給你們減經費呢,你們不爭氣啊,惰性、惰性、惰性。

  • 73 # 陀螺愛抹茶

    清華北大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學,三四十年代培養出來的都是大師,各個領域的大師,中華民族的脊樑。現在時代變了,高階人才也是有的,但是基本都去為外國服務了。這不是簡單的學校的問題,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我們培養的孩子首先應該是愛國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對國家有責任感,使命感,這樣的國家才有希望,人民才有凝聚力。國家培養一個人才,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最終卻為他國服務,甚至有人還叛國投敵,這是教育本身該反思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 74 # 勇往直前的二哈

    清華北大作為中國兩所頂尖的大學,每年總能聚焦全國數以萬計的目光,很多學子甚至家長,都能以考上清華北大為榮。

    清華北大能夠長期處於頂尖學府,除了它本身的文化底蘊,師資力量,還有國家每年給予的資金支援。

    名家,政要,科技領域帶頭人等皆有出自清華北大的,遠的有鄧稼先,竺可楨,朱自清,茅盾等等,近的則有習大大,李克強,胡錦濤,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學術醫學界有屠呦呦,鍾南山等等。

    如果我們把清華北大的畢業人才,簡單理解為科技領域的貢獻者,就對國家有貢獻了,這樣角度理解就有點狹隘了!國家的貢獻者其實應該是各行各業的從業者,行業領域的帶頭人和佼佼者!遠的不說,近的有百度的李彥巨集,搜狐的張朝陽和搜狗的王小川。也不乏九零後新的創業者,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人臉識別技術,是清華畢業的印奇的傑作,還有畢業後進去創業大潮的劉昕,創辦了中科視拓。

    這些人員同樣在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同樣也是在為國家貢獻,儘管他們的經歷讓大家感覺他只是一名有點功利心的企業家。

    確實這幾年清華北大的少了一些國家重點專案的帶頭人,可能跟近幾年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口號有關,更多的畢業生,投入到滾滾的創業大潮中。他們中有失敗,也有成功的,結果不管怎麼樣,他們也都能在為這個國家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

    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75 # 仁華汐語

    這兩所學校都是中國最有名氣的學校,每年國家投入的資金肯定不少。培養的學生都是中國最頂尖的,學生、家長都以考取北大、清華為榮。這兩所大學到底為祖國培養了多少人才,為其他國家培養了多少人才?這方面我沒有研究,給不出準確的概念。但大家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這兩所大學培養的頂尖人才,不少就流向了國外,在為他國作貢獻。為什麼會這樣呢?情況肯定是複雜的,也許有用人體制的原因,有個人價值觀的原因,還有其他複雜的原因。但無論什麼原因,對於尖端人才的流失都是痛心的,不能過於遷就。畢竟中國才是你的母國,不能拿你的本領為他國服務,並威脅母國利益。以上問題應引起我們及兩所大學廣泛深思,並促其改進。

  • 76 # 古琴379

    北大清華的貢獻是明擺著的:

    世界大學排名這兩個學校都進入了前50,它代表了中國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教育的地位。至今中國的任何大學都代替不了這兩個學校的地位,這是際上公認的不是吹出來的。

    從這個學校畢業的各專業的高材生數不勝數,學校的師生具有胸懷大,見識廣格調高,所以還培養出很多企業、科技的管理人才,包括局、部級以上和國家級的領導人是最多的。

    我認為對教育提供的資金不是多了,而是少,所以我們的基礎科技研究專案少且非常差。反過頭來看看XX國企,每年虧損幾百億只能國家承擔,所以支援國家的教育向高階發展,是我們國家和人民努力的方向,。

  • 77 # 國嘉家而陳

    清華北大,人生夢想,希冀自己或自己的後代能考入學習深造,但是太多太多的現實擊碎了那個心目中高不可攀的殿堂,大家記得那個馬楠,作為北大學生,她之所以能讓我們記住的,不是因為她的才華,而是因為克林頓訪華時,對克林頓的一番犀利提問,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當年馬楠藉著向克林頓提問出名後,轉投美國。那些離開北大清華而被外國名校聘請了的教授,看看國外著名學術期刊,看看國際上公佈的科技成果,看看抗擊非典和疫情的戰鬥中,清華北大有什麼教授在前列,如鍾南山和李蘭娟老教授如柱石般扛起責任。至於別的我們不知道!

  • 78 # 遇見陽光遇見你

    順其自然吧,腦子正常一點的人會想: 一強扭的瓜不甜,二愛國教育沒有多少比我們做得更認真的。肯定以上基礎觀點,再來看這問題,就會同意順其自然,該走的一定會走,該留的一定會留。50年代中國條件那麼差,還是有很多留美人才千方百計歷盡艱辛回國效力。那時代的人,又何曾受過今天這麼全方位的愛國教育和輿論裡挾?

    假如清北聽信了一批短視無知自以為愛國蠢血沸騰者的話,入學要籤留學必須回國效力幾年合約,估計高考分數夠的人不少會選讀他校。無它,人的天性在可選擇的情況下,都不喜歡被強迫被限制。

    不信,捫心自問。

  • 79 # 球友奶爸

    哈哈,清華北大花重金培養的是“世界人才,造福未來”,你不懂麼?你眼界太低,缺乏國際視野,就不要亂說話了,OK?[祈禱]

  • 80 # 炮哥173163521

    只要不崇洋媚外,去學習更高階的知識,國家花點錢可以,好比家庭,辛辛苦苦培養一個高才生,出去工作了,連家都不識了,這個家是什麼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符合一戶一宅的違建房拆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