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尼雅伊

    我覺得他們的主要觀點為:

    教授建議:一是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增加急需學科的博士生名額,二是提倡市場化的分配機制,社會上有需求就可以多招哪位導師水平高,學生也願意讀,那就可以多招生。陳文官說:“我們博士數量足夠多,但是分配方式不合理,需要對一些機制進行調整”。

    一般情況下,教授每年可招收一名博士生,但如果該教授獲得國家“千人計劃”和“傑青”等頭銜,或者得到國家自然基金等資助,可以增加一個招生名額,但“傑青”的週期是五年,“名額優惠”只在一個週期內有效。

    其實在我看來,一名老師每年可以招一個博士生已經差不多了,因為一般博導同時具有碩士招生名額。作為一名導師,他不僅要帶研究生,還要帶博士生,如果不是科研機構人員,而是高校教師,那這些高校教師還得帶本科生。

    一個導師,他再厲害,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高校教授除了得給本科生上課,有時候還會帶本科生搞一些科創專案,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他每年還至少有一個碩士研究生的名額,有的還有兩個,有的算是聯培的有三個;這樣研一、研二、研三,加起來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組。

    此時,若他每年招收一個博士生,博士生一般四年,有的還會延畢,所以他又帶著至少四個博士生。

    這樣算下來,該導師每天要看多少文獻,他每天要指導多少個學生,他每天要處理多少事情,他要參加多少學術會議和組上研討會。

    博導沒結婚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有家庭的,在事業和家庭中也需要平衡。妻子、孩子、父母、朋友等,也需要花時間去培養和聯絡感情。

    由此看來,那些覺得自己可以招一個博士生還覺得少的老師,真的不知道他們是為了想和其他大牛相比還是怎麼的,還是為了多招學生多發文章來提升影響力。

    對於那些年輕的沒有博士生招生名額的人員,我覺得從體制上來看,說明他發的文章還不夠,雖然我不推崇唯文章論,但是如果他真的是塊金子,他怎麼會不發光。這也間接說明他還不足夠優秀,對自己領域的科研問題認識不夠深刻,或者已經認識到了其中的科研問題卻無法去解決。

    一個優秀的科研人員的培養週期是很長的,不是說你博士畢業了,你就可以搞好科研了,這個未必。當年絞盡腦汁花了一年甚至幾年才發了一篇SCI,但有的人一個月就完成了,而且影響因子很高,研究的內容和結果對他的研究領域有很重要的推動力。

    所以那些抱怨自己招不到博士或者因為門檻高還沒有招博士的權利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們,靜下心來,不要浮躁。博士也不是那麼好帶的,在質疑為什麼自己沒有這個權利的時候先衡量一下自身的實力。不止是導師在選擇博士生,博士生也在選導師,沒有點實力,學生又怎會願意報考你。

    “你若盛開,蜂蝶自來”。

    不過有一點是正確的,中國的科研確實需要改革,科研人員工資低,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保障誰還有心搞科研。雖然近幾年有開始提倡不唯文章論,但是現實中還是唯文章論,還是在投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和雜誌。沒有文章,畢業,求職,評職稱等都沒有什麼說服力,總的體制沒有什麼改變。

    學生帶多帶少,得之是緣,失之則無需強求。認真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蜂蝶自會前來。

  • 2 # 秭歸鄉村生活

    博士名額的多少與博士生的個人素養,學術水平的高低關係並不大,但制約科研發展的更多的是博士生的待遇,博士生較低的待遇使得更多學生陷入了理想與現實的抉擇之中,這也間接使得學術圈風氣的異向改變,所以博士名額縮減只是導師為選出更優秀博士生的無奈之舉,綜上博士生名額減縮只是表面原因,而博士生待遇差才是問題的根本原因。

  • 3 # 寅西的明天

    1、國內博士生質量以及數量對科研發展的影響

    研究生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下圖是碩士研究生近9年的報考人數、報考增長率、錄取人數以及報錄比的統計表。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增長人數很可觀。

    2、科研人才具體來源

    上面說到博士是科研來源的重要資源,這麼說有些寬泛,博士主要是指學位。真正科研的人才來源主要是高校教師,研究機構等,他們每年招錄研究生,做科研,他們的科研質量決定了科研的發展,大多數博導都帶了碩士以及博士研究生,他們為學生花費的時間佔了大多數(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順利畢業),那麼具體花費到科研上的時間並不多,所以說科研精力的投入量不大,因此科研成果也不豐碩。

    3、中國社會形勢對科研的影響

    為什麼現在本科生爛大街,找不到工作,因為工作機會都被比自己更高學歷的人,能力比自己強的人搶走了。在中國,學歷似乎一直比能力更重要,很多公司企業在學歷這個門檻上要求十分苛刻,明擺著非985,211學生不接收,或者某某碩士及以上學歷。再就是,我觀察了每年選調生考試,比如湖北省選調生,尤其是每個市裡面重要的崗位錄取的學生,全都是985,211碩士以上,其中不少人是博士學歷,公務員也是一樣,如果你學歷高,那麼某些崗位競爭壓力就會小很多,還有很多地方的人才引進政策,基本上都是碩士以及上學歷才會被引進。博士學位找工作,換工作也相對容易很多。我的一位任課老師說:真的不鼓勵大家讀博士,博士很苦,問問自己熱愛科研嗎,不熱愛的話就不要讀博士,很多人博士畢業了都不知道自己怎麼過來的。老師說的話我很能理解。所以說,社會形勢對科研的影響很大,對大部分人來說,好的工作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去從事自己不喜歡的科研。中國碩士以及博士水分偏重,尤其是碩士。只有高校的師資力量有了整體上升,學校學習氛圍濃厚,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多有些的科研人才。

  • 4 # 97的肥肥

    來自網友的回答:

    一項高科技,必定是一個學術帶頭人。帶著一批高學歷助手一起搞。這是基本常識。一個博士能不能拿到專案或自己找到專案多是件不容易的事。博士多隻代表有後備力量。

    我覺得不是博士生緊俏,是廉價科研勞動力緊俏,博士生畢業以後基本就再也不搞科研了,為啥呢。如果真的重視科技,聘請畢業的熟手做實驗不是更好。不就是沒錢只能拿學位僱傭免費勞動力。一個是靠學生撐起來的實驗室,一個是靠一堆專業科技人員撐起來的實驗室,孰強孰劣。

  • 5 # 雨過天晴13579wsm

    望子成龍是許多中國家長的畢生願望 ,攻讀博士同樣也是眾多優秀學子的追求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原動力,很大程度上還是為了畢業後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找到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而已,至於責任,貢獻反而顯得沒那麼重要了。造成這種怪像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工作機制和薪酬待遇,因此希望我們的科研單位重視人才,提供保障,保護成果,讓他們心無旁騖地為國家做貢獻,只要社會地位,工作環境,薪資待遇改進了,這種怪像也許就不存在了。

  • 6 # 妮妮媽的生活日記

    現在的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要求的人才,學歷就越高。所以就促成了在校的學子,都想有個高文憑,博士的名額就緊俏了!科研的發展關係著太多,經費,科研人員的素質,技能都有關係的!

  • 7 # 夢想啟航AAA阿銘

    現代父母都望孩子成才,這對考大學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博士國家需要的多,所以很稀少,所以就難。現在考大學的要求,是個人他愛好和趣興去對未來的要求,王健林:說的一句話,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這句話說明了,只要自己去拼敢做敢當。

  • 8 # 李禮禮dear

    僧多肉少,其實是一個挺好的現象

    1. 大學生越來越多,工作越來越難找,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質量不過關,也貌似很悲哀,

    2.要求高,而對於想要獲得的人,就會費盡心力,這樣至少在質量上,是足夠好的

    3.對於社會 國家來說,也是真正的人才需求,

  • 9 # 生活大爆炸bang

    研究所和公司想要成手是改變不了的,博士只能通過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方法增加就業率和就業水平。博士培養方案可根據學生意向與公司企業聯合或進行與國外交流專案。雖然基礎科學不受重視,但近來已有好轉現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為從事基礎科學的研究人員加油

  • 10 # Victor19901028

    這是典型生產關係制約生產力的例子。

    應該放開博士生招生指標限制。只需要考查三點:

    1、學生的報名資格;

    2、導師招生資格(學術水平);

    3、導師給學生提供的經濟支援能力;

    應該加大出口質量管控。

    1、沒有國際頂刊頂會論文不得畢業;

    2、CS專業沒有實際原型應用,不得畢業;

    應該加強過程管理。

    1、第一年結束,資格審查不合格必須分流;

    2、第二年結束,仍無頂刊頂會論文者必須分流;

    3、學術不端者記入誠信檔案。

    明確導師負責制,只要達到資格要求,導師就可以決定是否錄取。

  • 11 # 飛翔的金蝸牛

    其實這個話題並不能說是博士就多不可或缺,個個方面有各種人才,國家的發展靠的是全中國人民一起努力,而不是一少數的人的努力,博士那些人起到帶頭作用。剩下的就要靠我們這些普通人來完成的。所以說博士生並不能成為制約科研一種因素。

  • 12 # 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頭銜到底有沒有實用?很多單位引進了博士,發展了麼?有沒有被高薪拖累的,或者因為博士的光環過度迷信,導致整體運營方向偏差和瘋狂,最後崩潰的?踏踏實實幹,有頭銜是好事,拿出實力來!

  • 13 # 廣西老N的生活Vlog

    博士名額被攥在大佬手裡,青椒無人員資源,只能給大佬打工。

    青椒本身就沒有科研經費資源,無法支撐起博士優厚待遇。

    相當一批大佬佔著茅坑不拉屎,忽悠社會忽悠國家錢,忙著賺錢卻不給青椒博士雨露均沾。

    優秀的博士儲備人員都出國讀博或者工作。國內研究生素質堪憂,寫作水平連個囫圇話都寫不通順的學生比比皆是,寫一篇中文或英文文章都讓人通篇看不懂的水平比比皆是。導致誰都不願意掏錢養一群產出低效的研究生。

    讀博為了走上科研,以後進高校圈還是大佬當老闆有靠山。導致博士研究生對大佬趨之若鶩。誰願意跟著青椒下地幹活,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道理誰都懂。到頭來多少辛酸都是自找。

    橫向縱向資源的投入方 壓根不願意把資源投入給青椒,寧願投給大佬嚯嚯掉。投給青椒產出風險大,投給大佬包裝包裝共同得名得利,沒產出也不會虧。

    高校不願意把資源投入青椒。寧願把資源用來挖高帽子的人、吃現成的。高薪高經費高資源只為了挖來一頂大帽子。

    死迴圈。在這個迴圈裡,大佬、青椒、優質博士、划水博士,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利益糾合體。

    至於怎麼解決,根本不是一句提高博士待遇就能完事的。

    根源在於資源的掌握和分配。

    學閥主義、崇洋主義、摘桃主義。是中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新三座大山。大山下面是一群被壓的喘不過來氣的人。

  • 14 # QQ幸運寶貝

    1.實際上,以我這樣淺薄的眼光看來,如今最大的矛盾是日益增長的科學技術進步(科研)的需要和落後的導師–學生制之間的矛盾,而且這種矛盾還在不斷地激化。導師的權力太大了,幾乎是手握學生的生殺大權。你辛苦做出來的文章,導師說給誰掛名就得給誰掛名;你臨近畢業,導師覺得你工作量不夠,你就是不夠,即便是你已經達到了學校的畢業要求,你手頭的課題沒做完的話也還得窩在實驗室繼續堅持。不然,導師還得讓新來的師弟師妹重新學習,效率肯定不及你,拖慢了課題的進度,你對得起你導師嗎?

    2.我沒有提一些極端例子,說的只是常規情況。權力很容易助長人的掌控欲,導師們幾乎都是說一不二的。他們身上的一些與他們科研能力無關的缺點也會加劇博士們的慘狀。還是一些比較常規的例子,比如,我朋友實驗室本來就放假很少,近年來科研成果不及幾年前了,她老闆覺得是學生不夠努力的緣故。這位缺乏管理能力的導師更加限制了他們的假期,每次有人提起放假的事情,這位導師都拉下臉來,彷彿多放一天的假期等同於剜去他心頭的一塊肉,出勤方面也越發嚴格。導致學生休息得不夠,怨氣增生。雖然每天在實驗室,效率卻下降了。

    3.又比如,某導師改文章改得奇慢,又過分摳細節,有時一篇文章來來回回要改上兩年才能發出去。說起來卻是學生的原因,是因為寫得不夠好,讓他看不下去。每次改得稍快,就會拿這個例子來"激勵"學生。你看,寫得足夠好,我也不會改得這麼慢啊。

    4.導師們練就一身忽悠的本事,什麼面具對他們有利,就戴什麼面具。材料裡體現的其實是他們近似於企業家的一面。多招一個學生成本極低,又多了一個勞動力來推進課題,或者嘗試新的idea,何樂而不為。還是上面說的那個改文章慢的導師,因為慢,學生會去催他。他舉了個例子來表達他認為學生應該有的姿態: 那些大公司裡的大領導每天很忙,沒空理會那麼多的事情,如果覺得下屬的想法有趣,會給他一個"電梯時間"。也就是坐電梯去開會的路上,施捨下屬幾分鐘的時間來闡述他的想法。電梯門一開,戛然而止,不許再說。就是說,涉及到他們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他們用了企業家的思維。而如果涉及到學生利益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大談特談科研情懷了。

    5.博士們的不滿絕不只是因為酬勞低。而是在這樣權力嚴重傾斜的環境裡,做的又是投入產出比極低的工作,獲得感太缺失了,不知道能拿什麼來填補他們在這方面的空白。你說為未來積累經驗嗎?天哪,現在科研路太難走了,有幾個人能手握幾篇CNS,順利進入一流院校繼續科研。你說為了經濟利益嗎?本科畢業進公司的同齡人早已經積累了第一批財富,而博士的補貼只夠維持貧困生活。你說為了學習到東西,培養能力?很多實驗室充斥著大量的重複性的勞動,專科生稍經過訓練就可以勝任。而且很多實驗室課題也由老闆確定。有些課題甚至是老闆一拍腦袋想出來的idea,不切實際得如同空中樓閣。很多導師總是把科研的樂趣留給自己,把科研的風險留給學生。等做了兩個失敗的課題,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些博士該何去何從?退學嗎?已經付出那麼多了,如果最後畢業證學位證都沒能拿到,那不是就真正把把這幾年時間餵了狗?這些種種把博士們推向抑鬱的邊緣。

    6.不小心說了這麼多,我不是不是說導師制本身不行。而是,學生在敬重導師,聽從導師的同時,導師有為學生的個人發展負責嗎?或者,假設我們按企業的方式執行一個實驗室,那麼,博士全心全力給導師付出勞動的話,能給夠酬勞嗎?能有好的退出機制,儘量減小博士們的損失嗎?很多博士是在忽悠之下,不明真相地進入某個大坑實驗室的。能在博士招生時說明所有真實存在的風險,就像在煙盒上註明"吸菸有害健康"一樣,讓那些小朋友們知道科研的高風險性嗎?而不是一味地弘揚科研的崇高。

    7.我其實能理解教授們的想法。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裡,不是他們故意地去"壓榨"學生,而是他們腦子裡沒有"學生的利益"這根弦,他們沒想過也不需要去考慮學生的需求。如果教授們上知乎的話,估計也有很多苦水要倒。"為什麼現在的學生都不努力了?""為什麼現在的博士都沒有科研情懷?"我聽過一件真實的事情,是某導師在聽說某學校是不一定返還學費的,返還有一定條件(比如做出一定科研成果),不像我們學校是將近100%地返還的時候,十分真誠地表達了他的想法: 多好啊,那不是就能讓學生更加沉下心來認真做科研了嗎?

    如今,導師與學生的利益訴求是脫離的,導致他們擰不成一股繩,我認為這是遠比什麼博士數量更嚴重的問題。

  • 15 # 剛子的每一天

    你好,剛子很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剛子也是查了一下資料,下面我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1名博士生導師同時帶47名博士生,導師搖身變為“老闆”,博士生淪為“廉價勞動力”。

    當前,中國的“博導制”既不同於歐洲的“導師制”,也不同於北美的“老闆制”。而在此模式主導之下,很多問題就出現了。

    2008年,中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量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2009年,全國在讀博士生達到24.63萬人;2010年,全國博士招生計劃為6.2萬人。

    “全國指導博士生在20人以上的導師不在少數,指導博士生最多的一位導師手頭上有110多位博士生,但是,許多博士生從入學到畢業沒有見過導師一面。”

    在現實中,博士希望投靠課題多、專案大的“大老闆”,而“老闆”則希望找到聽話、出活和“有後臺”的學生。學生需要導師提供專案與經費,以使他們完成論文並獲取學位,並不在意老師是否能真正給予學術上的指導;導師則需要學生參與課題,成為自己“專案組”的“勞動力”,而學生能從中學到什麼,以後成為怎樣的人,他也並不在意。

    教育產業化之後,“作為碩士導師,每年要自己拉20萬的課題,作為博導,每年要自己拉40萬的課題。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學校就不會讓你再帶學生。這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在金燁的眼中,博士生涯的前兩年就是一個專案接一個專案,高度的重複性勞動讓他覺得自己成了一名高階技術人員,而沒有任何學術成就可言。學生與導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似乎存在一種無言的默契,只不過誰都不想說明白。

      “導師很忙,我們也很忙,這樣的環境下沒有人還會考慮什麼學術問題了。學術根本不成氣候。”金燁平靜地說。

      包括金燁在內,這20多名資訊工程博士也不必擔憂論文。因為依照前輩經驗,只要從讀博期間做專案的過程中任選一點並略加論述,博士論文的通過和導師組織的論文答辯都不會阻礙他們畢業。甚至在“兩篇權威、一篇核心”的論文發表上,也只是疏通關係的問題。

    在白教授看來,博士生培養的優良傳統在一些學術領域被切斷了。如今國內的博士生教育擴招之後研究生數量過多,出現了從學生到導師良莠不齊的問題。

    中國新聞週刊:有人說,擴招打開了潘多拉盒子?

      郭世佑:本科生的擴招,把一批質量不高的中學生帶進來了。碩士的擴招,又帶來的很多質量不高的本科生。而博士的擴招,造成博士生中進入了很多質量不高的碩士。我們每年培養博士碩士越來越多,但是確實犧牲了一定的質量。

    中國新聞週刊: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是什麼?

      饒毅:中國近年來強調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甚至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自然也意識到, 和發達國家相比,研究生教育是特別弱的一項。這大概也是中國要增加研究生“產量”的一個原因。但國家不能用數量來評價學校,而不顧質量。教育部可以定期用產出學生質量來巨集觀檢查和調控研究生教育。對於質量不好的機構,可以取消對其學位的承認。而各機構本身為了維持信譽,應該自己控制老師的質量、取消一些老師招收研究生的資格。

      此外,我一向認為對於國內的研究生,不要強調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而應該讓各個單位的研究生委員會去決定某個研究生能不能畢業。一旦研究生入學,這個委員會要跟蹤學生,最後委員會投票決定這個學生直接拿碩士學位畢業,還是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你仔細看,會發現十年前的問題,十年後一點都沒變甚至更嚴重了。

    當然這裡也不是呼籲要一定改變什麼,只能是把問題說出來給大家看,讓感興趣的人知道這個事情就好了。

    改變何其難,比如你想控制質量,那你學國外一樣30%的人拿不到學位試試?保證七姑八大姨去堵校門...這樣一來,哪個老師還敢控質,除非工作不想要了,畢竟現在很多領域還是按鬧分配,按玩微博分配.

  • 16 # 黑子3854

    博士生靠擴大規模的作法是絕對不可取的。真有潛力的高、精、尖人才得到充分的塑造和培養,會為祖國的科技進步輸送正能量。擴大規模的擴招博士生,難免“濫竽充數”,很可能在尖端領域事故頻發……不合格的“博士生”駕馭能力不足,缺乏科學的嚴謹性,會讓“科技硬核”變形而衰,這是絕對不行的!

  • 17 # 黑牡丹榕榕

    博士生的水平沒下降,博士生的數量增加了,多了什麼都是不稀罕了,合適博士生的崗位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那也和需要博士生找的工作單位不成正比,可以說,供大於求,僧多肉少,是一個道理,

  • 18 # 小楊爾

    我覺得不是博士生緊俏,是廉價科研勞動力緊俏,博士生畢業以後基本就再也不搞科研了,為啥呢。如果真的重視科技,聘請畢業的熟手做實驗不是更好。不就是沒錢只能拿學位僱傭免費勞動力。一個是靠學生撐起來的實驗室,一個是靠一堆專業科技人員撐起來的實驗室,孰強孰劣。好好花錢僱傭高手不好嗎,天天拿學位騙人

  • 19 # 焊工小胖子

    就是一項高科技。必定是一個學術帶頭人。帶著一批高學歷助手一起搞。這是基本常識。一個博士能不能拿到專案或自己找到專案多是件不容易的事。博士多隻代表有後備力量。博士當然會更精更專,學術能力更強。

  • 20 # 柺腳女人

    感謝邀請,現在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對考大學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博士國家需要的多,所以很稀少,因此就難。現在考大學的要求是個人愛好興趣和對未來的要求,王健林:說過一句話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這句話說明了,只要自己去拼敢做敢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后羿怎麼一打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