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未來之眼

    迴歸科研的本質,博士生緊俏和國家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增加科研經費是分不開的。各種支撐科技是必須提前準備的,就如同無人駕駛,我們有無人機技術,但是5G沒有大規模應用,智慧交通系統沒有配備,交通規則沒有制定。沒有這些支撐協議支援,無人駕駛也是井中月,水中花,無法實現的。

  • 22 # 周清如春的生活

    中國博士生不缺,緊俏的是高階人才,但不是制約科研發展的因素。

    主要以前不如買外技術好用,便忽視了搞科研,導致國內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流失嚴重,出走國外或出國留學的那些博士不想回國內發展,而是留在外國發展。

    這就給國內那些博士們創造積極性的空間被壓縮,因而獨立自主科研創新的意識淡薄,至此中國科學核心技術掌握甚少,造成近年來被美國及西方國家卡脖,限制中國使用外國技術處於被動狀態,因此中國已被提神清醒了,加強博士們的科研隊伍,提高博士們的各種待遇,整合好博士們的研究技術方向,只有自力更生和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才不至於被人家拿捏,才有利於中國科術技術向前發展,獨步世界民族之林。

  • 23 # 心有猛虎口踞盤龍

    科研發展受博士名額制約?

    這是不是對科研有所誤解,做科研和學歷有明顯制約關係嗎?就算沒有文憑,只要腦子裡有必要知識儲備,有做科研的態度學習能力,學歷和科研並沒有明確的關係,像比爾蓋茨這種例子的成功人士很多,他們放棄體制化的學歷文憑,有足夠的條件支援一樣可以付諸科研,學歷只是我們國家教育體制裡對於個人受教育程度的評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個人掌握知識的能力,但是科研發展和博士學歷我個人感覺關係不大,科研受制約的因素在於科研能力(人員素質,科研方向,儀器裝置,大量實踐與資料分析…)。

    國內教育有明顯的濫竽充數現象,計劃教育體制,要求畢業論文,發有影響因子的論文,但是很多學校條件有限學生能力有限,只能造假資料發論文,這就很“made in China”的感覺,很多知名學術平臺每年就會有大量中國論文投遞,審查疲勞總有漏網的論文通過,日積月累佔比越來越多,查閱文獻發現只要來源國內的其可信度就較差。

    我覺得正是因為學術水平層次良莠不齊,才應該縮減名額嚴格篩選高層次人才,減少學術“混子”,工作當中確實遇到很多高學歷低工作能力的人,博士學歷並不能代表和科研的必要制約關係。

  • 24 # 海闊天空Live

    按照清華大學的規定,教授每年可招收一名博士生,但如果教授獲得國家“幹人計劃”和“傑青”等頭銜,或者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可以增加一個招生名額。但“傑青”的週期是5年,“名額優惠”只在一個週期內有效。陳文光的科研經費比較充足,想在計算機系統軟體領域做出有影響的工作,卻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

      據統計,全國博士生招生規模已從1978年的18人增至2017年的8萬多人。博士生擴招了,為什麼教授依然感覺名額“緊俏”?

    “從‘大鍋飯’到‘名額到人’,從只有教授有資格帶博士,到教研系列講師有資格,從重科研專案到重人才頭銜……”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武永衛感覺,總體還是“僧多粥少”。他也曾向學校和有關部門詢問,得到的回答基本是:控制人數是為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曾任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與學科建設處處長的張春元教授也發現,該校2015年之後也採取了總量控制,但如果所指導的學生獲得一些學術成果、獎勵或者承擔了重大專案,導師就可獲得更多招生名額。不過,特別年輕的老師依然招不到學生。

  • 25 # 淺藍轉深藍

    01、考博的困難。考過博士的人都清楚,考博絕非易事。這裡所說的困難可不是想象那種考試的困難,如題難不難、容不容易過線、分數線多少、考什麼科目等,而是一些非自己力主觀努力就能解決的困難。考博最大的困難就是導師問題。圈內的人都清楚,博導一般每年只招收一個名額,有的博導可能會有兩個,但這一、兩個名額基本都是內定,或者說,導師們心中都已經有了人選,但又擔心自己想要的人選,考試落榜,自己找不到學生,所以,這時無論是誰考其博士,他(她)都會淡淡回覆一句:歡迎報考。收到這樣回覆的,約有7成的概率表明你只是“備胎”。這樣,即使自己考得很好,也很可能在複試環節被刷下來。因為複試時,導師會問非常專業的問題,還未入學術門徑的你,自然答不出來,也就自然有理由不要你。這是困難一。困難二是有的導師心中確實無人選,這時導師想選一個好苗子,那就“歡迎報考”,有多少考多少,最後看誰分數高,誰更優秀就要誰。這意味著,如果有10個人報考這位導師,只有考第一才行,這無疑增加了考試難度。困難三是有的導師會明確告訴報考學生,心中已有人選,如果要考,需要“排號”,這就導致很多學生無導師可報。這些是考博遇到的主要困難。說實話,如果自己的導師願意把你推薦給某位導師,這些都不是問題,但不幫你聯絡導師,則是很大的困難。那是不是說導師不給引薦,就一定沒機會了呢?不是的,剛才說的困難一和困難二都有一定希望,尤其是困難二,還是有很大希望克服的。筆者有很多學友,都是憑自己實力,突出重圍,考上博士的。還有一些學友,運氣較好,比如有的人考上了博士但又找到好工作,所以就不念了,這時就有可能“撿漏”,考上博士。

    02、導師自身問題。導師自身問題主要包括作風、學術能力、負責度三個方面。作風問題,這兩年比較嚴重。一些導師壓榨學生、騷擾女學生、竊取學生成果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問題較為敏感,這裡不過多討論。但大家至少要清楚,有這麼個問題會讓你很頭痛,比如導師壓榨博士,把博士當成免費勞動力,無休止地讓你“幫忙”,最慘的可能會為導師“服務”八年(博士最多能念八年,八年沒拿下博士學位,這八年就打水漂了)。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不反抗呢?為什麼不換導師呢?這裡筆者只能說一句“too young too simple”,問題如果這麼容易解決,那早就沒有壓榨了,因為反抗時,你面臨的不是導師一人,很可能是整個學校;換導師,別逗了,誰會因為你去得罪自己的同事呢?(特殊情況除外)即使你成功了,你的論文沒人指導,答辯又請不來人,又給學校增添如此多的麻煩,自己想想,還能開心順利畢業嗎?學術能力問題,有的教師評上博導,並非靠自己學術本事。所以,一個學術能力較差的導師來指導你,可想而知,有多麼痛苦。負責度問題,有些導師招博士,就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要求,所以,招上博士後,完全“散養”,沒有任何學術指導,你的論文選題行不行,論文有哪問題,通通不管,極不負責。缺乏導師指導,剛入學術門徑的博士想順利畢業,難上加難。

    03、發表C刊困難。相信這是所有博士最頭疼的問題。一般學校規定兩篇C刊畢業,少數學校要求三篇或四篇(過分了啊!),部分學校(都是211,985那些出名的高校)不要求或者發表論文即可,不做級別要求(但恰恰是這些學校的學生髮C刊比誰都多)。很多不清楚情況的人,覺得不就發兩篇文章嗎?難還能難哪去?只要自己努力寫,努力提高水平,不就解決了嘛!有這種想法的都回去面壁!!!發C刊難到讓你抓狂,讓你悔恨自己為啥考博,讓你不再想寫文章,甚至讓你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上。這麼說雖然有點誇張,但也沒誇張到哪去。先說一個數據,大家來感受一下博士光畢業有多難。據統計,“2002-2009年,三年內如期畢業的博士只有40%,延期畢業的博士佔在校博士總人數的平均比例23.2%”(參見《據說每10個博士中,就有5.6個博士被延期》百度即可搜到)可見,博士畢業有多難。博士未能如期畢業,其中很大一個因素就是發不出兩篇C刊。為什麼發不出來呢?再看一組資料。全國C刊數量總共是554種,輯刊是189種,但大部分學校不認輯刊,只有少部分學校認,所以這189種投了作用也不大。咱們就往多了算,這189種也算上,一共是743種,平均每年可發文約12萬篇,而每年大約3萬名文科博士,一人必須2篇C刊,就是6萬篇的需求。這還沒完呢,不光博士需要發C刊,博士後也需要發。每年文科博士後打7000人算,博士後出站需要發2-4篇C刊(很多要求4篇),按少了算,就是1.4萬。而且這些都是最低要求,很多人可能一年要發的C刊要超過2篇,甚至超過4篇。還有一些青椒、副教授、教授等等,都需要發,保守估計,也遠超12萬篇了(具體參見《博士畢業必須有2篇C刊文章華師教授:這要求快把博士生逼瘋了》百度即可)。另外,能刊發自己領域的期刊少之又少,以綜合性期刊各個省的“社會科學”為例,比如古代文學類的文章,一期也就能刊發2、3篇,不說上萬人投一個期刊,就說10個人投一個期刊,一個博士想把文章寫到前3名,那也是相當困難的。這只是從數量上說發C刊,有多難,如果從其他因素來看,發C刊會更難。比如期刊有大量的中介稿、關係稿,還有自己論文質量不高(意思是說只達到了C刊的水準,但質量未至上乘,而不是文章質量很差,質量很差,花錢都發不上C刊的)、論文選題不符合期刊要求等等因素,都會發不上C刊。別說博士了,現在就連教授發一篇C刊也很難,況且現在C刊普遍追求“名人效應”,博士文章有幾個人去看,會去引用?說白點,就是期刊發博士的文章,根本沒啥用或者作用很小,因為發博士文章並不能提升期刊的下載量和影響因子。換個角度想,很正常,你現在是大學生,你會引用小學生或者初中生的文章嗎?顯然不會。這個道理在學術圈同樣適用。當然,如果自己導師的人際關係特別硬,又願意幫你發文章,就沒有那麼痛苦了。不過,大家千萬要記住,導師只有幫你改文章的義務,但絕對沒有幫你發文章的義務。所以,導師不幫忙,也不要有怨恨。因為導師幫你搭這個人情,是他自己還,而不是你還。但凡有能幫學生髮論文的導師,就好好珍惜吧!不幫忙,也不要怨恨導師,因為這個人情太大了。那麼導師不幫忙的學生怎麼辦?沒辦法,找中介,一篇C刊價格在3-6萬,有的甚至8-10萬,所以很多學生“砸鍋賣鐵”,、“傾家蕩產”,通過中介發文章,但還要冒險者被騙文章、被騙錢的風險。因為中介都是先交定金在操作,定金3000、5000、8000不等。大家不要把問題想得如此簡單,以為找中介就行了,大不了花點錢,以後還能掙回來。

    04、生活上的壓力。讀博有在職讀博和不在職讀博兩種。在職讀博雖然生活有一定保障,但學習時間非常少,不僅要照顧家庭、孩子、忙於學校,還要發表C刊和撰寫畢業論文,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在職讀博也是十分辛苦,並非想象中的輕鬆。而且這裡說的“在職讀博”是指本身在高校工作然後讀博士,但有很多在非高校中任職的人也想考博。這些人大多是對當前的工作不太滿意,想要考博然後跳槽進入高校,但在未考上博士之前辭職過於冒險,抑或暫時不想扔掉這份工作,這樣可以在讀博期間給予經濟上的支援。這裡就有一個困難:如果在高校任職,那麼高校會鼓勵讀博,以此提高學校的人才比例,但要求畢業後必須回原單位,有的高校甚至是“強迫性”鼓勵讀博,不拿下博士學位就給轉崗;如果在非高校任職,如中小學、企事業單位等,這些單位都不鼓勵讀博,因為這些單位清楚,你讀博的目的就不是單純地深造自己,博士畢業後,百分之九十的人要跳槽,而且讀博後,你的心思已經不在單位,或者說你的精力無法分散給原單位,即使能分散,領導也不會滿意一個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所以,一邊想享受著原單位的待遇,一邊想讀博,讀博後就跳槽,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情,也很少有那麼傻的單位,除非你只是想提升自己,進一步深造,並簽署畢業後必須回原單位的協議。

    05、讀博既然這麼辛苦,困難這麼多,那為什麼還有人要讀博?下面就來客觀分析下讀博的好處。第一,人脈圈“不俗”。讀上博士後,會遇到各種有才華的人,畢業後,更是有機會結識“上層人物”,“上層人物”既包括學術圈,也包括行政圈的,其中很可能會有欣賞你、提拔你的人。也就是說,在高校工作,你的發展前景會相對廣闊一些。即使自己不行,但你的好友“飛黃騰達”了,也能帶你一起飛!可以說,進入到這個圈子,至少在外界人看來,是挺高大上的,工作也是挺體面的。第二,工作和學習的彈性時間相對較大。相信這是很多人選擇高校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企事業單位或者中小學任職,彈性時間很小, 如中小學的教師即使有假期,也大部分去補課了,企事業單位的人員更是除了法定假日外,很少有時間去做其他事情。但在這裡要特別宣告一點:大學教師的生活遠非大家想象得輕鬆。如果你是為了以後生活更加輕鬆,那麼不建議考博。大學教師雖然彈性時間大,但也只是相對而言,大學教師假期需要申報專案、讀書、備課、參加學術會議等,可不是那種天天出去旅遊逛街的生活。而且學校對教師都有一定要求,需要考核、評比,參加各種會議,指導學生論文,還要忙於評職稱等。每一位大學教師都是比較繁忙的,這也是為什麼學生給導師發簡訊或者微信,老師要麼不回,要麼回得很簡單的原因之一。可以說,在高校工作,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裡面還有很多複雜的事情,不便透露。有人說,我進高校,不評職稱行不行,那樣我就不搞科研了。此話非也。講師工資6000左右,副教授8000-10000左右,每個月相差這麼多錢,而且地位也相差很多,你能不心動?即使你不心動,覺得6000也行了,但那也要發論文,因為高校普遍對老師在科研上是有要求的,不發不行。不發,獎金啊、補助啊之類的,都不給,時間長了,還可能會被調離教師崗(可能不是所有高校都是這樣,每個學校情況不一定,考核標準也多有不同)。第四,授課不用操心太多。一部分人選擇進高校工作,是因為受不了基礎教育的繁瑣。在中小學工作的教師都明白自己有多操心,不僅課要講得好,操心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且還要管理學生的日常瑣事。總之,就是一個操心命。但大學不同,授課的好壞沒有過硬要求,講完課就走人,不用操心學生考試考得好不好,沒有升學壓力。當然,如果想讓自己的課有吸引力,那麼還是要下一定功夫琢磨的。只不過,這完全是個人選擇,學校不會逼迫你這樣去做。第五,可兼職副業。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讀博的原因之一。在基礎教育工作的教師,想補課掙錢,或投股開輔導機構,常常擔心被告;想去做講座或者去企業做些什麼,由於“光環”不夠,沒人邀請。大學教師則不同,頂著“博士”、“教授”的光環,給人感覺就像很有學問的樣子,所以大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做很多兼職。有的大學教授還可以在其他學校或者科研機構掛職,掙兩份或多份工資。這算是讀博的一個優勢。

    06、以上讀博的優劣多多少少會有些遺漏,但大體是這樣。所以,到底要不要讀博,筆者給出讀博的幾個條件:一是要有一定學術能力,要能坐得了冷板凳,否則連論文都寫出不出來,不僅你痛苦,你的導師更加痛苦;二是有極強的抗壓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讀博壓力會來自於生活、經濟、師生關係等多個方面;三是不以追求輕鬆愉快生活為目的,因為高校生活並不輕鬆愉快,亂事一堆;四是在讀博期間,要有一定經濟基礎,如果家裡十分貧困,貧困到家裡需要你掙錢的地步,那麼就不要讀,因為讀博要三年或更久才能工作掙錢,而在讀博期間,需要不斷花錢。另外,不要想著兼職掙錢,博士如果持續在外兼職,很難順利畢業;五是有能力解決2篇C刊。可以找關係,也可以花錢,總之,以能搞定為主,如果衡量自己後,發現自己寫文章不行,人脈不行,導師不管,還沒錢,那麼就不要讀博。

  • 26 # Discover生活之美

    考過博士的人都清楚,考博絕非易事。這裡所說的困難可不是想象那種考試的困難,如題難不難、容不容易過線、分數線多少、考什麼科目等,而是一些非自己力主觀努力就能解決的困難。

    1.考博最大的困難就是導師問題:

    圈內的人都清楚,博導一般每年只招收一個名額,有的博導可能會有兩個,但這一、兩個名額基本都是內定,或者說,導師們心中都已經有了人選,但又擔心自己想要的人選,考試落榜,自己找不到學生,所以,這時無論是誰考其博士,他(她)都會淡淡回覆一句:歡迎報考。收到這樣回覆的,約有7成的概率表明你只是“備胎”。這樣,即使自己考得很好,也很可能在複試環節被刷下來。因為複試時,導師會問非常專業的問題,還未入學術門徑的你,自然答不出來,也就自然有理由不要你。這是困難一。

    3.導師自身問題:

    導師自身問題主要包括作風、學術能力、負責度三個方面。

    作風問題,這兩年比較嚴重。一些導師壓榨學生、騷擾女學生、竊取學生成果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問題較為敏感,這裡不過多討論。但大家至少要清楚,有這麼個問題會讓你很頭痛,比如導師壓榨博士,把博士當成免費勞動力,無休止地讓你“幫忙”,最慘的可能會為導師“服務”八年(博士最多能念八年,八年沒拿下博士學位,這八年就打水漂了)。

    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不反抗呢?為什麼不換導師呢?這裡筆者只能說一句“too young too simple”,問題如果這麼容易解決,那早就沒有壓榨了,因為反抗時,你面臨的不是導師一人,很可能是整個學校;換導師,別逗了,誰會因為你去得罪自己的同事呢?(特殊情況除外)即使你成功了,你的論文沒人指導,答辯又請不來人,又給學校增添如此多的麻煩,自己想想,還能開心順利畢業嗎?

    學術能力問題,有的教師評上博導,並非靠自己學術本事。所以,一個學術能力較差的導師來指導你,可想而知,有多麼痛苦。

    負責度問題,有些導師招博士,就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要求,所以,招上博士後,完全“散養”,沒有任何學術指導,你的論文選題行不行,論文有哪問題,通通不管,極不負責。缺乏導師指導,剛入學術門徑的博士想順利畢業,難上加難。

    4.發表C刊困難:

    相信這是所有博士最頭疼的問題。一般學校規定兩篇C刊畢業,少數學校要求三篇或四篇(過分了啊!),部分學校(都是211,985那些出名的高校)不要求或者發表論文即可,不做級別要求(但恰恰是這些學校的學生髮C刊比誰都多)。

    很多不清楚情況的人,覺得不就發兩篇文章嗎?難還能難哪去?只要自己努力寫,努力提高水平,不就解決了嘛!有這種想法的都回去面壁!!!發C刊難到讓你抓狂,讓你悔恨自己為啥考博,讓你不再想寫文章,甚至讓你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上。這麼說雖然有點誇張,但也沒誇張到哪去。

    先說一個數據,大家來感受一下博士光畢業有多難。據統計,“2002-2009年,三年內如期畢業的博士只有40%,延期畢業的博士佔在校博士總人數的平均比例23.2%”(參見《據說每10個博士中,就有5.6個博士被延期》百度即可搜到)可見,博士畢業有多難。博士未能如期畢業,其中很大一個因素就是發不出兩篇C刊。

    為什麼發不出來呢?再看一組資料。全國C刊數量總共是554種,輯刊是189種,但大部分學校不認輯刊,只有少部分學校認,所以這189種投了作用也不大。咱們就往多了算,這189種也算上,一共是743種,平均每年可發文約12萬篇,而每年大約3萬名文科博士,一人必須2篇C刊,就是6萬篇的需求。這還沒完呢,不光博士需要發C刊,博士後也需要發。每年文科博士後打7000人算,博士後出站需要發2-4篇C刊(很多要求4篇),按少了算,就是1.4萬。而且這些都是最低要求,很多人可能一年要發的C刊要超過2篇,甚至超過4篇。還有一些青椒、副教授、教授等等,都需要發,保守估計,也遠超12萬篇了。

    另外,能刊發自己領域的期刊少之又少,以綜合性期刊各個省的“社會科學”為例,比如古代文學類的文章,一期也就能刊發2、3篇,不說上萬人投一個期刊,就說10個人投一個期刊,一個博士想把文章寫到前3名,那也是相當困難的。這只是從數量上說發C刊,有多難,如果從其他因素來看,發C刊會更難。比如期刊有大量的中介稿、關係稿,還有自己論文質量不高(意思是說只達到了C刊的水準,但質量未至上乘,而不是文章質量很差,質量很差,花錢都發不上C刊的)、論文選題不符合期刊要求等等因素,都會發不上C刊。

    別說博士了,現在就連教授發一篇C刊也很難,況且現在C刊普遍追求“名人效應”,博士文章有幾個人去看,會去引用?說白了,就是期刊發博士的文章,根本沒啥用或者作用很小,因為發博士文章並不能提升期刊的下載量和影響因子。換個角度想,很正常,你現在是大學生,你會引用小學生或者初中生的文章嗎?顯然不會。這個道理在學術圈同樣適用。

    當然,如果自己導師的人際關係特別硬,又願意幫你發文章,就沒有那麼痛苦了。不過,大家千萬要記住,導師只有幫你改文章的義務,但絕對沒有幫你發文章的義務。所以,導師不幫忙,也不要有怨恨。因為導師幫你搭這個人情,是他自己還,而不是你還。但凡有能幫學生髮論文的導師,就好好珍惜吧!不幫忙,也不要怨恨導師,因為這個人情太大了。

  • 27 # 樑醫生2020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對於學生考博士來說,使用難度,不過也在平時學生的志向,上了初中就該給自己定方向,上高中定目標,上大學定去向,考研定專業,選好只後,努力學習,突破難關,再創輝煌,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去奮鬥,將來以後會有很好的成果,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

  • 28 # 天空之城VLOG

    我覺得不是博士生緊俏,是廉價科研勞動力緊俏,博士生畢業以後基本就再也不搞科研了,為啥呢。如果真的重視科技,聘請畢業的熟手做實驗不是更好。不就是沒錢只能拿學位僱傭免費勞動力。一個是靠學生撐起來的實驗室,一個是靠一堆專業科技人員撐起來的實驗室,孰強孰劣。好好花錢僱傭高手不好嗎,天天拿學位騙人

  • 29 # 王沐垚媽媽

    感覺現在社會大家都對金錢的慾望很強,考博很難,有的人辛辛苦苦考到博士,最後沒有拿到與付出同等的報酬

    所以希望提供好的科研環境以及豐厚的報酬

    還有很多優秀的博士生都出國了

  • 30 # 獨一無二的豬仔

    博士生名額多了,就能促進科研水平提升嗎?關鍵還是看質量吧。就看現在大學本科不斷擴招,本科生爛大街,質量良莠不齊,和上個世紀的本科生有辦法比嗎。博士生名額被限制,競爭越來越激烈,首先第一批淘汰的就是那些沒有堅定的科研信念的人,第二批淘汰的就是腦回路太長的人。

  • 31 #

    “建議對高水平和國家急需學科的博士生招收給予一定的名額傾斜,採用靈活分配機制。一是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增加急需學科的博士生名額;二是提倡市場化的分配機制,社會上有需求就可以多招,哪位導師水平高、學生也願意讀,那就可以多招生。

  • 32 # 楊⼂路

    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已成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工作的主力軍,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額的限制已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大量優秀本科生投入應試性考研複習,嚴重影響了本科階段教育的完整性和培養方案的高質量實施。

    他說,更加顯著地提高博士生招生規模,博士生的培養和資助經費可以完全由科研課題組和學校自行承擔;對於高水平大學,顯著提高優秀本科生保送攻讀研究生的比例;嚴把質量關,保證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已成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工作的主力軍,特別是對於高水平“雙一流”建設高校,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

  • 33 # 底層活命

    按照清華大學的規定,教授每年可招收一名博士生,但如果教授獲得國家“幹人計劃”和“傑青”等頭銜,或者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可以增加一個招生名額。但“傑青”的週期是5年,“名額優惠”只在一個週期內有效。陳文光的科研經費比較充足,想在計算機系統軟體領域做出有影響的工作,卻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

      據統計,全國博士生招生規模已從1978年的18人增至2017年的8萬多人。博士生擴招了,為什麼教授依然感覺名額“緊俏”?

    “從‘大鍋飯’到‘名額到人’,從只有教授有資格帶博士,到教研系列講師有資格,從重科研專案到重人才頭銜……”總體還是“僧多粥少”。他也曾向學校和有關部門詢問,得到的回答基本是:控制人數是為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美國的大學教授在招收博士生方面自主權較大,有經費就多招,沒經費就少招。

      教授們建議,一是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增加急需學科的博士生名額;二是提倡市場化的分配機制,社會上有需求就可以多招,哪位導師水平高、學生也願意讀,那就可以多招生。陳文光說:“我們博士數量足夠多,但是分配方式不合理,需要對一些機制進行調整。”

  • 34 # 木之藝

    我覺得不是博士生緊俏,是廉價科研勞動力緊俏,博士生畢業以後基本就再也不搞科研了,為啥呢。如果真的重視科技,聘請畢業的熟手做實驗不是更好。不就是沒錢只能拿學位僱傭免費勞動力。一個是靠學生撐起來的實驗室,一個是靠一堆專業科技人員撐起來的實驗室,孰強孰劣。好好花錢僱傭高手不好嗎,天天拿學位騙人迴歸科研的本質,博士生緊俏和國家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增加科研經費是分不開的。各種支撐科技是必須提前準備的,就如同無人駕駛,我們有無人機技術,但是5G沒有大規模應用,智慧交通系統沒有配備,交通規則沒有制定。沒有這些支撐協議支援,無人駕駛也是井中月,水中花,無法實現的。

  • 35 # 糖糖的媽媽很陽光

    我感腳這不是“僧多粥少”,是“黃世仁多楊白勞少”啊!話說我當年讀書的時候,舍友的導師,拉來眾多的千萬專案,舍友天天早八晚九的呆在實驗室幹活,堪比現在的996,然後一個月就給800,還要聽著玩單反的導師唸叨“年輕人啊,不要總想著錢,要多吃苦多努力!”舍友心裡有一萬匹神獸奔過……好容易熬到碩士畢業,導師熱情邀請他的學生們讀博,然而他的學生們沒有一個讀的,舍友的原話是“誰傻啊,還往火坑裡跳!”畢業去外企,工資待遇都不錯

    博士名額緊俏是限制科研發展的重要因素嗎?明明是這些“尸位素餐”的導師啊!給博士們正經的科研環境,有真知灼見的導師,和與付出成正比的報酬,這才是應有之道!

  • 36 # 今天也是檸檬精

    博士生名額緊俏,許多教授向有關部門詢問的結果是:控制人數是為了保證質量。???對此我深感疑惑,保證質量不應該採用優勝劣汰嗎?回到正題,博士生名額緊俏成為制約科研發展的一個因素?講真,真正想搞科研完全可以聘請有實力有經驗有興趣能勝任的畢業生。現在博士生、碩士研究生難免被當成免費勞動力,當然不乏教授、導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對於這些導師來說博士生名額緊俏是制約科研的一個因素;但是對於某些導師來說,博士生、研究生就是“送上門的免費勞動力”,面對這樣的導師,學生想要畢業可以說是忍辱負重,難上加難,並且這樣的導師還可以說是不在少數。所以說,真正制約科研發展的不是博士生名額少,而是中國人對科研虔誠的態度。

  • 37 # 上海的明明

    博士生很可能會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就和國家頒佈計劃生育政策的初衷一樣,關鍵不在多而在精。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數量上有嚴格的數量比例,這是因為無論從導師精力還是國家預算上這都是呈現一個坡度上升的,越到高位越需要重點培養,現在不斷出現的導師與學生的糾紛事件都多多少少與導師關注力度不夠有關,導師精力也有限。如果一年能培養一個精英出來那麼也是種成功。

  • 38 # Maggie5199

    按照清華大學的規定,教授每年可招收一名博士生,但如果教授獲得國家“幹人計劃”和“傑青”等頭銜,或者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可以增加一個招生名額。但“傑青”的週期是5年,“名額優惠”只在一個週期內有效。陳文光的科研經費比較充足,想在計算機系統軟體領域做出有影響的工作,卻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

      據統計,全國博士生招生規模已從1978年的18人增至2017年的8萬多人。博士生擴招了,為什麼教授依然感覺名額“緊俏”?

    “從‘大鍋飯’到‘名額到人’,從只有教授有資格帶博士,到教研系列講師有資格,從重科研專案到重人才頭銜……”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武永衛感覺,總體還是“僧多粥少”。他也曾向學校和有關部門詢問,得到的回答基本是:控制人數是為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曾任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與學科建設處處長的張春元教授也發現,該校2015年之後也採取了總量控制,但如果所指導的學生獲得一些學術成果、獎勵或者承擔了重大專案,導師就可獲得更多招生名額。不過,特別年輕的老師依然招不到學生。

      美國的大學教授在招收博士生方面自主權較大,有經費就多招,沒經費就少招。

      任奎瞭解到,浙江大學也是由學校決定各學院博士生名額分配的,學科、科研經費和學術頭銜等因素都會對招生產生影響。“有一些新興學科可以單獨申請,但對於年輕教授來說,研究生名額不足,已嚴重製約了其職業發展。”他建議,如果對博士生需求較大,導師能否“以降低碩士生的招生名額換取博士生名額的增加”?

    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杜小勇認為這個問題要從三個層面來看:國家有分配機制;學校對一些學科會有傾斜;各個院系對導師的要求會有不同。

      杜小勇認為關鍵一點,還要問問自己能不能保證培養質量:“現在的分配機制有非常致命的一點,就是沒辦法實施淘汰,因為就一個名額,一旦淘汰學生就沒了。”

      武永衛建議,增加博士生名額,但增加的這批人要放在“卡脖子”技術上。另一方面,他建議改變博士生的評價標準,“我們已經培養出大量博士,論文在國際上(排名)很不錯,但我們還被別人‘卡脖子’,所以要改變我們對優秀博士生的評價方式,不能單純以論文為標準,對於計算機學科,做出專案同樣也是優秀博士”。

      教授們建議,一是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增加急需學科的博士生名額;二是提倡市場化的分配機制,社會上有需求就可以多招,哪位導師水平高、學生也願意讀,那就可以多招生。陳文光說:“我們博士數量足夠多,但是分配方式不合理,需要對一些機制進行調整。”

  • 39 # 納蘭sunshine

    我覺得博士生名額有限對科學發展制約只是很小的一個因素!!!頭銜到底有沒有這麼重要?很多單位引進了博士,那麼他們發展了嗎?就算有,對科技的貢獻有多大?我覺得給予博士的光環過度高,現在很多人考博士研究生只是為了圖個好工作,工資高點,導致整體偏差!!那那這樣的對科技貢獻有多大可想而知。不是名額有限的問題~而是心之所向。

  • 40 # 清茶佳人

    我覺得不是博士生緊俏,是廉價科研勞動力緊俏,博士生畢業以後基本就再也不搞科研了。再說文憑也不是唯一的標準,不要拿文憑來說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后羿怎麼一打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