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鵝有話說

    我認為不一定是因果關係,但是相關性很強。寫作困難是很多初高中生很苦惱的事兒。我自己曾經也一樣,記敘文、議論文都讓我當初非常頭痛,一方面是無話可寫,一方面是不喜歡語文這個學科。但等到大學,以及現在大學已經畢業,寫作對我來說已經不是難事了。

    回想起當初“寫作困難”,我的主要原因還是不明白老師教的寫作方法,我本人閱讀量是不少的。

    各種名著也看了不少,到了高中主要讀的都是推理小說,所以閱讀量對寫作是必要的,但有了閱讀量也不一定能寫好文章。

    就我現在的狀態,議論文肯定不會難倒我。而我在高中的時候,從立論就開始犯難,例證搜腸刮腦也找不準合適的。

    這種變化,可能是因為在大學需要寫各種課程論文,以及畢業論文。練習的多,自然就能靈活地找到案例並寫在合適的位置,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整個寫作的過程也會非常流暢。

    就像這篇文字,我沒有打框架,沒有腹稿,按順序寫出自己的觀點,幾百字很容易就寫出來了。

  • 2 # 洛北遊子

    從寫日記開始。寫日記是個老套的法子,但最終看你怎麼寫。

    要有成效,就要事無鉅細的描寫。一天之中發生的事情,來往的人物,說過的話,看過的景色,要想寫的很清楚,並不容易。

    從事件寫到人物,從人物寫到對話,從對話寫到思想,從思想寫到暢想,從暢想再寫回現實,一圈下來,每天練習,就會準備有很多內容可以寫。

    雖然說是寫日記,但是實際上可以當作寫隨筆。寫作是需要一定的模仿的,這種日記式的隨筆寫作,可以試著模仿下《人各有異》,EB特的《人各有異》,是他在緬因州農場五年時間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的總結。書中內容就是日記加隨想。這是一本很值得反覆閱讀的書,也是很值得反覆模仿的書。

    隨筆的好處在於不一定有特定的思想,特定的主題,寫給自己,寫給家人,寫給朋友,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嘮嘮叨叨。逐漸的,逐漸的,就能夠解放你的寫作思維,可以隨意的寫作。

    《江城》River Town的作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在《江城》之中就提到了《江城》這本書能夠寫出來,非常得益於他平時事無鉅細的日記,他把在涪陵的日日夜夜,所見所聞,每個人每件事,每個景都紀錄下來,最終回到美國之後,通過這些紀錄,寫出了著名的《江城》

    隨筆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無功利心。寫作不是一個能很快就學會的技能,也沒有特別的學會的標準。可能除了極為少數的天才人物,大量的寫作練習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練習,往往是耗費時間,精力而沒有任何產出。漫無目的的隨筆寫作,是渡過這段艱難時期的最好陪伴了。不會讓我們覺得,“來不及”,“沒有成績”,“成長太慢”,“水平太差”,各種負面情緒的影響。

    從鍵盤,滑鼠,水杯,窗簾,招貼畫,路人,奶茶,咖啡,閒聊,瞎逛,苦悶,開心,生活,冬天,落雪,沙灘,任何一個點出發,在任何一個點結束。不要束縛自己,也不要設定目標,隨意,讓文字從鍵盤之下,隨意的輸出。這就是隨筆。

  • 3 # 餐飲店小二

    個人認為並不完全是,實際上“閱讀”並不是“寫作”的充分條件。

    寫作是把自己內心的想法通過文字輸出的一個過程,不可否認通過閱讀可以快速的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和知識儲備,但僅僅這些是完全不夠的。就像是茶壺倒水,首先你得有水可以倒,其次你有能裝水的壺。

    你可以開啟手機上能把語言轉化成文字的工具,開始把你想說的話,或者想要描述的事物用語言轉化成文字,自己讀一遍你可能會發現很亂,邏輯不清楚,表達不明確,完全不是你想要表達的樣子。

    書面寫作和說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輸出方式,二者想要互通是需要反覆訓練的。你去閱讀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書,它們展示給你的是規範的、清晰的,就像是擀餃子皮,一看就會,自己上手就是擀不圓,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把握好方向與力度。

    個人意見就是多讀多寫,水壺裡水多了不倒會溢位來流失,只往外倒水水壺也會空。不要怕寫不好,先寫再說,寫不了長句就寫短句,用不了成語就用詞語,表達的不對去修改,邏輯不清晰去整理。你要慢慢的適應這種流程,讓你的腦子慢慢出現寫作的習慣。

    實在不知道怎麼寫、寫什麼時,就用海明威的說法:“寫一句最真實的話”,不要想著用漂亮的詞語、華麗的辭藻去修飾這句話,也不要去想這樣子別人會怎麼看、老師給不給高分之類的,瞻前顧後只會讓你的寫作更畸形。你就想想政治書上哪句真理不是大實話?

    但是在寫真實的話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些書面表達的用語,比如你朋友找到漂亮物件你想寫幾句話恭喜他,誇誇他眼光好,會寫“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佳偶天成”之類的,你總不能寫一句“你女朋友真棒!”吧。

  • 4 # 至簡1

    寫作能力的培養:

    ①多讀書,讀好書,一個積累和漸進的過程;

    ②多練習,堅持寫“讀書筆記、讀後感”,同樣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厚積薄發。

  • 5 # 平常心涵寶貝

    我想,讀書少是其中一個原因,因為書讀得少,思維就會受限制,思路也會打不開,就算寫始終還是“老套路、老觀點、老模式”,書讀得多了,啟發就會多,就會潛移默化的有所改變,但讀書必須用心的讀,思考著讀,如果讀了沒收穫,那也很難提高寫作水平。

    還有一方面就是寫,我覺得這更重要,只讀不寫是空談,通過寫作不斷的鍛鍊自己總結,概括的能力,並將自己的觀點與人分享,在互相學習中找到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一步一步提高寫作能力!

  • 6 # 一塊方糖在這裡

    讀書少是寫作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是不是全部原因。

    寫作困難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是讀書少。有句話說的好,有輸入才有輸出。如果沒有讀足夠的書,沒有足夠多的範例讓你學習參考,很少有人能夠寫出讓人值得一讀的作品出來。

    其二是閱歷不足,“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我的觀點,閱歷不足導致的是有些情感沒辦法真摯的表達出來,即便勉強表達出來,也會讓人覺得空虛不實。就像一件事情,你只瞭解了大概就說不出細節。寫作是同理的。

    其三是寫作能力需要磨練,就像你生下來不會爬不會走,都是後天不斷練習,經過許多次摔倒才能穩穩的邁出步子。寫作也是這樣,一開始寫出來的東西,會有很多詞不達意,條理不清這樣的問題,只要勤加練習,不斷改進,寫作能力一定會有很大提升。

  • 7 # 瓊海碼強

    寫作困難與讀書少,有直接關係。

    寫作是一門專業知識,寫作的題材和方法也多種多樣。比如,文學寫作是指小說、詩歌、散文等,是經過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分析、提煉和自由構思創作而成的文學作品;而各類公文文書的寫作,是嚴格按照格式化要求來寫作的,比如年終總結、說明書、律師函等。

    讀書少的人寫作的文章,除了錯別字多,標點符號亂用,最嚴重的通病可能是“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結果",這五個問題沒交代或沒說清楚講明白,造成“思維、推理、邏輯"性的層次混亂不清,主題不明確。

    本人愛好寫作,喜歡看各類文章,但寫作能力還很差,還在堅持愛好和努力自學中……

  • 8 # 使用者何生華

    這也是不讀書的下場,但是,當你能夠善始善終讀完一本書,你會感到心中的事情,迅速增長起好多人間的事情,一下子有一股感情在心中瞬間盪漾起層層波瀾,這像是火燒般的炯痛,痛後又是一陣騷氧,叫人有很多的想法在悄悄的誕生。沒有哪樣好說的,就是不讓你去看書,把人的脾氣都讀傻了,這又不是可以當飯吃。讀書的日子,都還沒有體會夠啊!你的寫作較差,就是平常你不愛寫,哪個寫作那麼多年,會一事無成嘛!你就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都快要人到中年了,還不會寫作,這顯然是一個問題……

  • 9 # 賽聖

    個人覺得與讀書沒多大關係。寫作所見所聞,結合實際,區域的不同,文章內容與讀者的口碑就不一樣,本人養鴿子,所以就基本圍繞鴿子去寫作,讀者的點評與閱讀量還不錯。建議還是寫寫職業內的東西,因為親身經歷,親身體會與接觸,因此才會有的寫,寫出的東西才會活龍活現,通順成章。

  • 10 # 李衛平210150960

    寫作一點兒不神祕,不用聽那些雲山霧罩的扯淡。寫不出來可能有一個原因:下筆時腦子總被這個“寫文章”的念頭壓著,放不開。其實大家都會說話,也上過學、會寫字;寫作無非就是用筆把腦子裡想的記錄下來;至於表達得好不好,那是另一碼事。真正的功夫在後面的修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首先,打掉腦子裡的迷信。如果說還有什麼竅門,那就是多讀、多想、多寫。

  • 11 # 人魚薇沫談成長

    【人魚薇沫】寫作困難可以多方面來說明,想要認真寫作,需要下個狠心和決心,就是要有一股我一定要能夠順暢的表達的勁兒,經過訓練,是可以做到的。

    做的訓練是不同程度的。

    當一個技能或動作已經自動狀態下,有可能可以同時完成兩件事。因為呈自動狀態下的動作或技能已經不需要你的大腦做過多的理會!生物學現象,在高中的生物學中有此方面的知識!

    大腦在寫作的時候,思考是一回事,組織泀匯,讓文章變得優美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寫作的時候既想組織邏輯,又想組織語言就是一件非常難以完成的事。

    我們很多時候,想法特別多,一提筆就是一片空白,就是這個原理。

    想解決這件事,可以先做大綱,做頭腦風暴,整理出一個先後順序。寫作的時候,大腦只要思考如何組織詞彙,就可以順暢的完成任務了。

    不過就算明白這個原理,也需要苦練一段時間後,大腦、心、手才能協調統一。

    關於大綱的寫法,關於文字描述的方式,各種修辭,掌握詞彙的準確性,懂得文章的起隨轉合,練習文章的節奏感,擁有個人風格……

    這些技巧光是掌握還不夠,要不斷的練習,刻意練習。

    掌握寫作的底層邏輯,能夠拆解和解讀名著或是優秀文章,掌握一萬小時練習公式,掌握學習力,掌握筆記術,掌握素材整理方法……

    最後形成自己的語言系統,達到以科學方法來寫作的目的。

    希望這個寫作流程的介紹能夠使你有點方向感,前路漫漫,光靠天賦,是不夠的。

  • 12 # 生活似錦

    寫作困難有可能一大方面的原因是書讀的少,但不是全部原因。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很有力地見證了閱讀與寫作的關係。閱讀是一個資訊的輸入過程;寫作是一個資訊的輸出過程。

    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絡。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於閱讀中的直接,間接感受。因此,我們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將“閱讀”長期植根於“寫作”的沃土中。

    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只有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積累起來,才能厚積薄發,達到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這種高層境界。

    閱讀不僅是在吸收知識,更像是新的知識和已有知識儲備的一種結合,不斷昇華自己,完善自己,形成自己獨有的見解。而寫作應該是有感而發。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聯絡。

    葉老先生還告訴我們:“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知識、思想、語言等等方面的積累。”

    可以說,一旦離開了生活實踐的積累、思維成果的積累、語言文字的積累,那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 13 # 宅喵雜貨鋪

    跟讀書多少關係不大的。

    01 也可能是因為你生活太過順遂如意的緣故呢。

    有句話說,“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寫作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自覺幸福的人,一般來說不太可能擁有強烈的一定想要表達(傾訴)的慾望的。

    只有那些在現實生活裡內心無比糾結、痛苦與掙扎的人,而且他們不太可能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有效傾訴的渠道時,才會藉助寫作來釋放情緒、宣洩悲憤的。

    他們的內心異常敏感而脆弱,而幸福的人一般都顯得“遲鈍”得多。

    寫作對於他來說,既是一種宣洩,也是一種自我療愈。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作家一輩子只能寫成一部小說的原因——他內心越掙扎,他宣洩的就會越暢快(耗費的心力也就會越多)。

    我們讀到的或許是他的才華,但是寫作對於作者來說,絕非什麼快樂的事情,可能只不過是一種宣洩罷了。才華於他,可能更像是某種“副產品”吧。

    02 對於寫作來說,讀書並非越多越好。

    讀書之於寫作,當然有一定的基礎很好。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寫作,書反而並非是讀得越多越好。因為閱讀雖然可以為人提供知識與靈感,但同時也伴隨著的一個副作用就是,它也會悄悄地消解你內心關於某些問題的疑問。

    關於那些問題,你以為在某本書中看到了一種解答,你也覺得挺合理的,於是你可能就會把它拿過來,當成是你自己的答案。久而久之,你越來越習慣於口若懸河、旁徵博引,但是那些真的是你自己茶飯不思、苦苦冥想而來的獨特思考嗎?其實未必。

    如果你去看竇文濤的《鏗鏗三人行》或者《圓桌派》,你就會發現,讀萬卷書的人(比起行萬里路的人),他的言談中經常都是“我讀過一本書,怎麼怎麼樣……”之類的話語,反而真正屬於他自己的觀點、語言或者思考就變得越來越稀少甚至瀕危了。時間夠久的話,這種人就會越來越把別人的東西當成是自己的,而他自己所說的話、所寫的文字,也就越來越沒有自己獨具魅力的個人思考(儘管他以為是)——他們所寫的這樣的書往往也是沒有什麼營養的,因為你永遠都能夠在另一本書中找到幾近相同(甚至更好)的答案。也就是說,讀書越多的人,寫出來的東西,越有可能具有同質化的傾向。

    所以從這兩個方面綜合來看的話,寫作與讀書,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的相關性的。

    關鍵還是在於你如何去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內心的那些困惑。

    如果能夠勇於直面自己的內心,那麼儘管你寫出來的東西可能不忍直視,但是也有可能是詩。

    但是如果你過於依賴閱讀才能進行的寫作,那就相當於本來健健康康的你,非得要去找一副柺棍拄著,區別可能就在於你那副拐的質地、顏色或者款式的不同罷了。

    我們現在之所以沒有偉大的作家,同樣也是因為我們”讀得太多而想得太少“的緣故吧。

  • 14 # 武漢香如故

    寫作困難與讀書少是有一定關係的,因為只有輸入,你才能夠有效地輸出。你如果沒有輸入大量的知識,勢必是寫不出來的。

    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的作家,都是通過大量讀書,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悟,才能夠寫出優秀的作品。

    寫作雖然是需要不停地寫,但是也需要不停地讀。讀寫,實際上是先讀而後寫,不然你絞盡腦汁都寫不出自己滿意的作品。

    不要認為作家就不需要讀書了,也不要認為自己能寫就不再拿書本了。這都是陷入到了一個誤區當中,認為寫作只要是有靈感就行的,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想法。

    只有在讀的過程中,你才能夠感悟到塵世間更多的東西,你才能夠結合自己身邊的人與事,寫出更為動人的作品。

    同時寫作也是應該一個人靜下心來去寫,而不是一群人在一起去寫。現在有很多寫作班,說是教寫作,可是由於大家都在群裡聊天,所學到的東西真的是非常有限的。

    這樣的寫作班需要報嗎?在此可以看個人,但是作為寫作者來說,首先要自律,寫作班雖然能夠學到東西,但是如果你不自律,整天陷入到聊天當中,一定會越寫越難的。

    寫作困難說明你記憶體的知識無法駕馭你想寫出來的東西,所以要多讀書,最終才能獲得寫作上的勝利。

  • 15 # 牧野流星5197

    我兒子遺傳了我的基因,從小也喜歡閱讀,讀了很多書,但上小學後發現他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以及寫作文出現了問題,也就是寫作困難,言之無物,重點不突出,記流水賬等等。後來把他送進作文班補習,有了一些進步,但不明顯,如今讀初一了,優秀的作文仍然稀缺。後來我也在總結,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一是練筆少,雖然書讀得多,但腦袋裡的存貨落到紙面上的不多。我小時候讀書時,喜歡摘抄好的句子,段落,詩歌,經常背讀,然後有意識的用在作文裡,平時絞盡腦汁的寫信,寫情書,寫明信片,寫賀卡,也有很大的鍛鍊作用。現在的孩子,也許閱讀量不差,但練筆的量就差很多,沒有做到熟能生巧,唯手熟爾。

    二是說得少。我們小時候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和小朋友做遊戲,與人交流溝通,沒事兒就觀察花花草草觀察大自然,看電影要寫觀後感,看書要寫讀後感,現在的孩子玩電腦玩遊戲,與人交流溝通很少,不能說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能寫。

    三是見識和參與少。要讓孩子多出去走動,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觀世間百態,在長見識的同時多發表意見,多參與學校,家庭,社會的一些活動,積累更多的參與經驗,對寫作也是有很多幫助的。

    推小及大,我們大人也應該做好以上幾點,寫作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 16 # 驪小魚

    從我的個人經歷來談談這個問題吧!

    我從走出師範院校登上三尺講臺之後就沒怎麼讀過書了,若是讀書也是學校要講公開課臨時抱佛腳地讀點教學刊物,借鑑一下教學案例,這就是我從教二十多年看得最多的書,至於其他種類書籍,讀不過3本。

    我是教數學的,平時教學就和那點數字打交道,也用不到什麼其他知識,所以讀書於我就是個空白。

    直到有一天,和同事聊天,我想用一個詞表達一個人勢力,看勢頭決定咋做事。搜腸刮肚半天也沒找到一個合適的詞,同事隨口說了一個成語“見風使舵”,那一瞬間我自慚形穢了。我知道自己該讀書了。

    之後,學校一次活動,我做大會發言,想寫一篇發言稿,用趙本山小品裡的話來形容我當時寫稿子的狀態:三天憋出倆字。好不容易成稿,一看前言不搭後語,沒有一點邏輯性,簡直就是垃圾。

    兩件事加在一起,我知道自己該讀書學習了,否則自己連話都說不成句了。詞窮得經常性的詞不達意。

    痛下決心讀書,練習寫作,只為名符其實的為學生師。

    讀書多就能寫作嗎?不能。得親自下筆練習。

    我三年讀了一百多本書,讀書量真心不大啊,每當看到那些讀書達人,一年就讀個一兩百本,我的臉真沒地方擱,真心拜服,人家是怎麼做到的?

    邊讀書邊一點點做筆記,寫點讀後感,最長寫得還是記錄每天的生活。每天再忙我都堅持寫500個字,練練手。堅持了四年。四年的時間我寫出名堂了嗎?沒有,充其量只算能把文寫通順了。網上那麼多人寫作幾個月就賺到錢了,一年就掙幾萬,這個我只有羨慕的份。但我很知足,在勤奮練習下,最起碼我能輕輕鬆鬆地就寫出個1000多字的短文,給學校寫點宣傳文章也不費勁。

    總結一下,寫作困難,是讀書少和寫得少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為了能寫出點像樣的東西,讀書+寫作,雙軌並行才行。時間怎麼分配,2:1吧,讀書時間是2,寫作時間是1。只要肯堅持,一兩年就見效。

  • 17 # 餘老詩作文課

    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

    這話聽起來很熟悉吧。越是熟悉的東西,越是習以為常,就越有可能產生“認知疲勞”,從而導致放棄深入思考的機會。

    於是,我們會發現一個事實。很多熱衷於學習寫作的朋友,一邊賽跑似地讀書,一邊擠牙膏似地寫作。結果,搞得自己有些趕場似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這是為什麼?

    對寫作來說,閱讀只是輸入的一種方式。輸入的方式還包括日常生活的觀察、欣賞、交流和外出遊歷等多種。

    同時,如果我們對輸入和輸出的中間環節,關注得太少,就會導致重兩頭,輕中間。事實上,輸入和輸出能順利且高效連通的關鍵,是中間環節暢通無阻。

    做飯,有三個環節。第一,找到米;第二,把米放到鍋裡煮;第三,米變成飯。

    米變成飯的關鍵,在於“放到鍋裡煮”這一步。煮的過程和方式有差異,就會導致米飯結果不一樣。煮的時間不夠,飯是生的;時間太長,可能會焦;放在竹筒裡煮,就成了竹筒飯。

    打通寫作“輸入”和“輸出”的中間環節是什麼呢?

    是大腦的加工過程,包括感性加工和理性加工。如果急急忙忙去讀書,風風火火來寫文,忽視了“加工”,結果就可能慘不忍睹。

    1.感性加工

    輸入這一步,除了書籍資料閱讀,其實還可以是觀賞、觀察、遊歷,或者體驗生活、工作。我們不妨把這些都廣義理解為“閱讀”。讀書,讀人,讀影視,讀生活,讀世界。

    先來說說對外在世界的“感性加工”。

    (1)感受、體驗

    什麼是感受、體驗?簡單說,就是調動自身的感官和情緒,對外界事物的刺激產生某種反應。

    舉例來說,當美女或者帥哥從眼前走過,我們會覺得眼前一亮,繼而情不自禁地發出“好美”或者“好帥”的讚歎。內心伴隨著產生愉悅的情緒。

    這其實就是一種感性加工。是大腦對外部世界印象的情緒化處理。其中包含兩大因素:外在事物和人的情緒、情感,它們有機融合。

    作家和普通人的感受、體驗不一樣,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同樣的事物情緒、情感反應強烈程度有別。

    作家郭敬明講述2003年之後沒再出散文集的原因,“散文講述的是作者最私密的情感體驗,我害怕別人非常瞭解我,也害怕別人過多地走進我內心的生活。《願風裁塵》的出版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范仲淹《蘇幕遮》有這樣一句: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如愁腸化作相思淚。是基於他對羈旅行驛生活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難怪,“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範晞文《對床夜語》)的確是有道理的。

    俗世凡塵,社會現實,往往會將我們本來敏感的心打磨得老繭重重,導致情緒、情感體驗不再鮮明獨特。

    多讀名著,有意調動全身心去感受生活,這是提高我們大腦感性加工能力的好途徑。

    (2)想象、聯想

    連線輸入和輸出,想象和聯想也是經常出現在寫作整個環節中的。

    簡單說,就是由此及彼地想到相關事物或形象(甚至是全新形象)。

    李白的詩歌,《秋浦歌》(其一):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由眼前的白髮想到“秋霜”,這就是想象。通過想象,詩人將自己的白髮與“秋霜”聯絡在了一起,突出了愁情。

    此類想象的出現,可能出現在“輸入”時,也可能出現在“輸出”時。

    寫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其實是想象和聯想能力在起作用。例如,這湖面靜得如同鏡子。就是由眼前的湖面聯想到了鏡子。一實一虛,多有意思!

    如果不能運用想象和聯想,就無法將“輸入”的內容寫得生動有趣,同時思路也會狹窄逼仄。

    劉勰《文心雕龍》有言:“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其實,也在啟示我們善用想象和聯想,使文章內容豐富多彩、搖曳多姿。

    2.理性加工

    與感性加工相對應,寫作還需要大腦執行理性加工的職能。

    感性加工,好比是熱戀中的男女互相有了好感,相依相戀;理性加工則是男女戀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就要冷靜思考,客觀分析,考察對方是否真的適合自己,以及如何組建家庭。

    1)分析

    如同可以把蘋果分為大小、形狀、顏色、品種、甜度、產地等不同方面來認識,分析就是指對事物的方面、層次、屬性、結構等分解開來考察研究。

    作者為了反應事物的本質,揭示真相,必然要學會分析。否則,一堆材料,真偽難辨,黑白不分,就無法寫成有價值的文章了。

    沈從文創作《邊城》時,曾說:“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裡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邊城》之所以要描寫真善美的湘西小鎮,是因為作家對當時社會的變化發展有自己獨立的分析。認為要用淳樸的人性美來“對抗”現實中人的麻木與醜惡。

    在自媒體寫作中,分析的思維方法,更要發揮出其作用了。如讀者需求是什麼,閱讀習慣有什麼特點,同類文章有哪些寫法等等,都離不開分析。

    (2)綜合

    與分析過程相反是,綜合是把事物的各個方面、要素、層次、環節等聯結在一起,獲得一個統一的認識或印象。

    其實,非文學類的作品,也會用到綜合的思維加工能力。

    比如,一篇乾貨類的文章,同樣要綜合各種知識和素材為一體,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幫助讀者最大限度提高認知效率。

    (3)再造

    在寫作中,把分析和綜合統一起來,重新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或者思維結晶,這就是再造。

    舉例來說,白居易《憶江南 三首》: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你看,白居易曾經在杭州任刺史。他對江南,尤其是杭州一往情深。

    從詞作來看,他挑選了江花、江水、山寺、桂子、潮水、吳酒、吳娃(美女)等事物,作為描寫物件。這其實隱含了對江南印象的分析過程;其次,他又將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重新組合成新的江南意象,這就是綜合。

    整三首詞既是對江南的回憶,又不是簡單重複江南印象,而是一種藝術再造了。

    魯迅先生說過,他在塑造人物中採取“雜取種種,合為一個”的方法,“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但這不意味著胡亂雜取;相反,所取的確有價值與有特色的東西。

    為了作品表達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各種各樣人的性格和行為特徵,將其有機地聚合到要塑造的一個文學人物的身上,這也是再造。

    好比是孩子們搭積木。每一塊積木雖然取自積木塊,但根據孩子的想象和創造組合起來,卻是全新的作品,全新的樣子了。可以千姿百態,變化無窮。

    對中間環節強化關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打通“輸入”到“輸出”的寫作路徑。

    不妨根據上述內容,做一次寫作過程覆盤吧。

  • 18 # 小許老師08

    根據這個問題,談一下我的切身體會。

    讀書少肯定寫作困難。但是,不能說讀書多,寫作就好。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說的就是讀書對於寫作的重要性。閱讀是收集資訊,輸入資訊的過程。

    閱讀時一定要記筆記,記住那些對你有啟發的內容,記住突然冒出的想法。把詞語句子摘抄下來。

    只有通過閱讀豐富了思想,積累了素材,才能在寫作時信手拈來。

    所以,要想寫作好,大量閱讀是必須的。

    但是,不能說讀書多,寫作就好。

    讀書多,寫不好作文的大有人在。

    比如,我教過的一個學生。我鼓勵學生們多讀書,他讀書很積極。讀得很快,短短一個學期讀了十幾本書。然而,在他讀完書後,我問他:這本書好不好。他答:好。再問他:哪兒好,好在哪兒,讀完有什麼感受。全都茫然的搖搖頭。

    他讀書的時候可能只關注了故事情節,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至於書中精彩的語言,精巧的構思,什麼都沒有留意到。讀完書,腦袋裡依舊空空如也。

    所以,我認為,讀書少肯定寫作困難。多讀書,還要多思考,多感悟,才能寫好文章。

  • 19 # 櫻汐筆談

    寫作困難,不能完全由讀書少來“背鍋”。這裡有一個“充分必要條件”的邏輯:要想寫出內容豐富、文采飛揚的好作品,多讀書是必要的;但反過來就不一定成立了,讀再多書,如果沒有消化,不進行長期的寫作練習,同樣寫不出好文章。

    1、在閱讀一本書後,做筆記,進行“複述”。

    對於大部分寫作者來說(個別天才作家除外),讀書可以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讓文章能夠言之有物,這時,做筆記就顯得很有必要,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複述”也是很有效的一種方式:看完一本書後,把主要情節,或者對自己有啟發的點,用文字或者口頭方式複述,這樣記憶會更牢固,而且重述的過程,也是把知識點“內化”的過程,對於提升表達的流暢度很有幫助。

    如果遇到自己特別心儀的段落,不妨試著合上書,自己寫一遍,然後再跟原文反覆比對,看差異在哪裡,可以鍛鍊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

    如果對自己下筆寫文章沒有底氣,先找幾本寫作類的書籍看看,找到寫作的基本“套路”,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一些基礎性的錯誤。

    個人比較推薦《文心》《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這兩本是基礎寫作技巧類的,如果想要寫小說,《像托爾斯泰一樣寫小說》也不錯。

    3、寫作是一門技能,需要不斷練習。

    在舞蹈、音樂領域,流行這樣一句話: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

    當然,寫作困難還有一個潛在的原因:畏難心態,擔心自己寫不好,擔心被人給出差評等等。

    寫作課的老師們常說:完成比完美重要。如果你還沒有開始寫,怎麼知道自己能不能寫好呢?

    開啟word,擼起袖子開始寫,完成一篇文章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會讓你的所有付出都值得~

  • 20 # 羽蛻

    是的,就像很多大神作家,開新書前,會給自己準備整整一書架的專業書籍,而且很多作家寫作也都會不停的查各種資料,所以說讀書多不一定寫的好,但讀書少卡文、錯漏、常識錯誤就是常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養育兒女,可否進行費用記賬?父母將來按賬單回收養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