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宋史》中記載:在公元1025年的一天,7歲的司馬光好一群同伴們在庭院裡玩耍,這時候,一個特別調皮的小孩,爬上爬下的最後失足掉入了水缸裡。

回覆列表
  • 1 # 別酒流年

    這個題有意思。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學習這篇課文,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

    如果去搜索的話,出來的很多網文都說上官尚光也是北宋宰相。這應該是看書看串了,或者說是看網文不仔細,將司馬光的頭銜錯安在了上官尚光頭上。

    如果上官尚光真的是宰相的話,史書之中必不可少其名,但正史之中並沒有相關記載;如果上官尚光真的是宰相的話,那麼“宰相救宰相”肯定比“孩童救孩童”要傳的更廣。

    史書之中沒有上官尚光的記載,但是故事發生地和上官家族的族譜之中一定有其蛛絲馬跡。

    那麼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發生在哪裡呢?

    《宋史》之中,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有傳,我們可以從他身上找到司馬光的童年生活之地。

    司馬池,陝州夏縣(今天山西運城夏縣)人,西晉安平王司馬孚(司馬懿的三弟)後裔,祖上世代為官,家境富裕(看來司馬光不僅是官二代還是富二代)。司馬池幼年喪父,把家產全部讓給了叔父伯父,自己專心讀書。

    科舉考中進士之後司馬池離家為官。天禧三年(1019年)三月司馬池調鄭州任防禦判官,還沒上任,又改任光山(今河南光山縣)知縣。當年十月,司馬光出生,司馬光名字中的“光”就是光山縣的“光”。

    看來司馬光的童年是在光山度過的,這一觀點已經得到專家認可寫入新版小學語文教材。

    在今天的光山縣城西龍堤南坡有一農村名叫上官崗,村名由來是因為上官家族在此居住。此上官家族就是上官尚光家。

    按照光山縣上官家族族譜記載,上官崗是上官尚光後人搬遷到此才有的名字,為了不忘司馬光對於祖先的救命之恩,上官家族曾在此建立感恩亭。

    關於“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很多人還會有疑問:為什麼七八歲的小孩掉進缸裡自己爬不出來?為什麼司馬光七八歲的小孩能把缸砸破?

    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

    我們來看看史書如何記載。

    《宋史·司馬光傳》: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史書之中記載的是甕,並不是缸。

    甕,口小腹大,比陶結實,當比缸要易碎;缸,敞口,強度較高。

    在宋朝時期,並沒有燒製大缸的技術,只有製造大甕的水平。在製造大甕技術的基礎上,元明時期出現了大缸,像極為著名的明朝正統青花龍紋大缸。

    因此,司馬尚光掉進的是口小的大甕,爬不出來很正常,被司馬光砸破也很正常。

  • 2 # 正一品貴妃

    歷史上對於這段歷史也有後續記載,落水孩子叫上官尚光。雖然有點拗口,但名字本身就包含了感激之情。因為這並不是原名,“尚”字表示尊崇的意思,“光”字則特指司馬光,這是落水小孩的家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而特意改的。

    其實上官尚光並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而是選擇了經商,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富商,最後在家鄉龍堤南坡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為“感恩亭”。以此來表達對司馬光的恩情。

    關於上官尚光的後續記載也僅此而已,主要是因為沒有像司馬光一樣進入仕途,所以也沒有機會在史書上留下更多痕跡,只是在族譜中有零星記載,這個故事也更多是靠後人口口相傳。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給了王安石很大的權力,變法得以在重重阻力中實施,宋朝也因此出現了短暫的強盛局面。

    但好景不長,公元1085年,宋神宗駕崩,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得到了太后的支援,重新回到朝廷的中心,新法被大量廢除。就這樣,轟轟烈烈進行了17年變法的宋朝回到原點。王安石鬱鬱而終,於1086年病逝。

  • 3 # 放羊娃子哇哇哇哭

    有回答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放羊娃一定虛心受教,不斷學習努力完成更多優質問答分享給大家,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那麼接下來我們直接進入主題吧。

    童年時期,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司馬光砸缸這歷史故事,特別是60、70、80後的這代人,對這個故事也是耳熟能詳了。那麼我們先重溫一下這個故事故事的原文吧,節選——元末·阿魯圖《宋史》;“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描寫得非常簡單,通俗易懂。然而這則小故事並非純粹點贊司馬光機智、勇敢、友愛,其實它有更深層次的意思,因此小孩子的名字也就被忽略了,學校的老師自然更不會講其中之意了。

    首先,司馬光砸缸,砸的是改革派的“缸”。砸爛日常生活中的水缸並不重要,也不值得這般宣傳,為什麼這麼說呢?

    改革派: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於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派形成了呂惠卿、章惇、蔡確等為變法派中堅力量的體系。趙頊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熙寧二年以後陸續實行。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史稱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

    劇照——王安石

    保守派: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也是宋神宗時期針鋒相對的與改革派進行激烈鬥爭。其鬥爭的結果是宋神宗死後,他年方十歲之子宋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做宰相,於是以司馬光為首的改革派在元祐年間(1086~1093)推翻王安石變法。新法全部被廢掉,變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元祐更化,發生在王安石變法十餘年後,是北宋改革派與保守派鬥爭全面爆發的一個轉折點。司馬光最終於砸爛了改革派的“缸”。保守派贏得這場政治鬥爭的勝利。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主要文學著作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臨川先生文集》等。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如果大家有更好關於這個問題的不同解答和看法,期盼大家的分享與互動,暢所欲言,在這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快快樂樂,身體棒棒。

    參考文獻:《宋人軼事彙編》、《宋史》等。

  • 4 # 小熊貓看歷史

    司馬光是宋朝時期著名的宰相,還寫出了《資治通鑑》這樣的鴻篇鉅著。正因為他的名氣之大,他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還被編入了小學教材。但是有關於救出的小孩是誰,老師從來不說,因為課本上沒有!史書上也沒有!

    而在宋朝時期,報紙已經出現,除了官方發行的邸報和朝報,民間也開始出現了各種小報。由於光州離北宋都城開封特別近,很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傳到了開封,並出現在了各大小報之上。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最早見於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而邵伯溫與司馬光關係密切,他的記載是瞭解司馬光事蹟的第一手資料。

    ”司馬溫公幼與群兒戲,一兒墮大水甕中,已沒。群兒驚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甕,兒得出。”

    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三也對該故事進行了記載,並且還證實北宋時期,司馬光砸缸的圖畫已經廣為流傳。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庭有大甕,一兒登之,足跌,沒水中,群兒棄去。公以石擊甕,水因穴出,兒不得死。其活人手段以見齠(tiáo)齔(chèn)中矣。京洛間,至今多為《小兒擊甕圖》。

    《宋史》:“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但是不管是哪本書,都沒有記載被救小孩的名字,這至少說明,原始版本的司馬光砸缸故事,就沒有記錄被救小孩的姓名,且這個小孩很大概率上並沒有成為名人,否則他的名字也會被加入這個故事,來凸顯《司馬光砸缸》的傳奇性。

    駁斥有關“上官尚光”的說法

    司馬光砸缸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但是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快速傳播,是因為司馬光的急智和善良,與被救的人是誰並無關係。任何故事都有主角和配角,都會有詳有略,如果刻意強調這個小孩的名字,反而會讓這個故事變得很奇怪。

    而且光山縣是個小地方,並沒有什麼大人物在此居住,這個小孩的名字很大概率當地人都不知道。現在很多文章,都牽強附會地寫被救小孩的名字叫上官尚光,還寫他是為了感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才改的這個名字,並且建了“感恩亭”來紀念司馬光,實在是以訛傳訛。

    這個新版本故事的槽點在於,即使是被救了命,也不至於需要改名來紀念吧?從古至今,救人的故事一直都有,也不見有誰專門改名的。救人之恩當然需要銘記和報答,但是沒有必要把名字改成“尚光”,太過刻意以至於一眼就看出這個故事的加工杜撰成分。

    關於此人的職業,各大版本的文章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此人後來經商掙了大錢,有說此人後來也當官的,甚至有人說他當了宰相,真要是宰相,史書中會沒有任何記載?

    還有人說這個人當了歷史學家,好嘛,那為啥不寫個自傳好好記錄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畢竟自己這麼感激司馬光!

    如此多的版本足以說明上官尚光本來就不存在,又經過不同人的加工,終於面目全非。那麼“上官尚光”最早是從哪裡出現?

    原來,“上官尚光”這個形象最早出現在“司馬光砸缸”故事的發生地,光山縣投資拍攝的動畫連續劇——《少年司馬光》。之所以給被救者安“上官”一姓,則與當地的上官崗村有關。

    該村人通過勤勞致富,同時也積極支援當地文學創作活動。不僅無償給縣文聯的作家們提供創作室,還承辦了好幾屆文學筆會,被光山縣的作家們稱之為孃家。而《少年司馬光》的創作地正是選在了上官崗。

    動畫片不同於文章,描寫需要更加細緻,因此需要給角色起個名字,所以起名“上官”氏就是當地作家們的一個投桃報李之舉,只是他們也沒想到,當初一個無意識的小杜撰,今日竟然快成了史實,何其謬也!

  • 5 # 歷史飛揚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六歲開始讀書,七歲便能夠背誦《左氏春秋》,並且能夠說明白書中的要義;同時,還做出了“砸缸救友”震驚京洛的事情,至今任被人們廣為流傳。其編纂的《資治通鑑》對於後世影響巨大,為後世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寶藏。

    上官家族的後代都是還是個大家族你們當上了北宋的宰相,之後也一直沒有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本來想送錢表示感謝,可當時司馬光也是在朝中做官並不缺錢,於是他便在當地建造了一座亭子叫感恩亭,為了讓後人記住司馬光的這個故事。

  • 6 # 老泰迪講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家喻戶曉,即使是沒上過學的人也聽說過這個故事,但你知道司馬光砸缸救出來小孩是誰?長大後都做了什麼事?當官了還是從商了?為何之後就沒有這個小孩的訊息了?

    砸缸成名(從野史的角度出發)

    根據野史來說,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其人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

    “司馬光砸缸”發生地點在河南光山,當時司馬光的老爹在光山當縣令,上官尚光因出身名望,所以司馬光和上官尚光很快便成為了好朋友

    因為光州離文化政治中心開封很近,所以這件事很快便經過發酵,口口相傳,一時間司馬光的名氣甚至比自家老爹的名氣還要大了。

    這種說法是以被救小孩是“上官尚光”為基礎的說法,說是上官尚光成年後憑藉著家族的名望,加上自身的努力,最終官至北宋名相,後期為了後代能夠記住“司馬光的救命之恩”,特意為司馬光修建了“感恩亭”。

    第二種:從商

    第二種說法並沒有明確被救孩子到底是誰,只是說被救孩子成年後痛恨官道,並且無心從官,後期通過自身的能力做買賣成為了當地最有錢的人,有了錢後上官尚光為為司馬光修建了“感恩亭”,以此來告誡後代牢記司馬族的恩情。

    正史中沒有提到被救小孩的名字

    講完了野史,讓我們回到正史,老泰迪查看了《宋史》,發現《宋史》中確實記載了“司馬光砸缸”這件事,但隻字未提這個得救小孩的名字以及事蹟,這讓我們不禁懷疑這個小孩到底是不是上官尚光,而野史中的上官尚光的名字也只是出現在了族譜裡罷了。

    《宋史》:“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結語:

    正史可能是真實的,野史也有可能是真實的,歷史不過是受後人粉飾的“小姑娘”罷了。對於“司馬光砸缸”得救孩子的後事,如果野史是真的,那麼這個小孩就是上官尚光。如果不是真的,我們可以考慮有正史記載過此孩子姓名,但是因戰亂或者種種原因被迫丟失這一情況。

  • 7 # 蕭郎讀天下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知名人物,他不僅是政治家,還是史學家、文學家,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資治通鑑》。這本史書就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

    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哪裡呢?它出自於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史》,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可以確定的了。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司馬光7歲的時候,司馬光出生於公元1019年,他7歲時也就是公元1026年。

    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在這裡就不講了,說一說砸缸之後的事情,以及被救的小孩。

    司馬光砸缸之後,他的名聲一時大噪,被他救的小孩,也因為他而改名,在名字後加了一個光字。後人還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用圖畫的方式記載下來。

    迴歸正題,這個被救的小孩,他叫做“上官尚”,因為在名字後加了“光”字,所以名為“上官尚光”。

    這個亭子的地點在河南省光山縣的上官崗村。

    而在光山縣的上官姓氏族譜中也有此人以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的記載。

    上官崗村的名字由來則是為了紀念上官尚光建立“感恩亭”的舉動。

    不知道有沒有人是河南省光山縣上官崗村的呢?

  • 8 # 使用者太公傳人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何不說,這有幾個原因:

    一是老師也不知道,老師為何不知道?因為老師不是研究歷史的。被救小孩是誰這個知識點,除專業歷史研究人員外,要想知道被救小孩是誰,必須要專門查閱歷史典籍,這對於一個老師來說沒有這個必要。

    二是學習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臨危不亂,處事果斷的能力。而對於被救小孩,不論他將來如何,都不是學習本故事的本意。這就是老師從來不說的原因。

  • 9 # 彈指千年

    中華美德源遠流長,它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涵養的基礎,同時也孕育了許多的傳統文化故事,而司馬光砸缸就是其中之一。

    說的是在宋朝時期,有個七歲的小孩子叫司馬光,他從小就十分聰明。有一次,他和小夥伴在後院玩耍嬉戲的時候,一個小孩子不老實,爬到了大水缸上去玩,一個不小心就掉進了水缸中,水缸中有很多的水,如果沒有及時救出這個孩子可能就死了,其它小孩子看到有人落水,都嚇得四散而去,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的向水缸砸去,把水缸砸了個大窟窿,這樣水缸中的水就流了出來,這個落水的小孩子也就得救了。

    這個故事表現了司馬光的智慧,也告訴我們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要伸出援助之手。當然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的,畢竟司馬光後來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可是那個被他救了的孩子究竟是誰呢?想必沒有幾個人知道。其實這個被救的孩子叫上官尚光,當時司馬光的父親擔任光山縣令,上官尚光就是當地大家族的一個孩子,所以才可以從小跟司馬光在一起玩耍。而這個小孩子,長大後又怎麼樣了呢?

    據史料上官尚光是商人世家,長大以後自然也是從商,上官尚光在年輕的時候就成了富豪,是很有名的富商。傳聞他為了銘記司馬光救他的恩情,特意建了一座“感恩亭”,記載小時候自己被司馬光施救的事。

    筆者覺得其實這件事細細品來也有很多的漏洞之處,比如司馬光年僅七歲,就算能撿起石頭,又能有多大呢?而且是要去砸裝滿水的水缸,這是要用多大的力氣才能將水缸給砸破一個洞呢?當然這些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不論這件事是虛構的還是真實存在的,重要的是我們能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什麼,不是嗎?

  • 10 # 易生說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這個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流傳到現在,已是千年。我們對司馬光是耳熟能詳了,但對被救的小孩一直從未耳聞,其中的原因有三。

    正史中沒有記錄,自然不便推廣

    這個故事從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到近現代的小學教材版本諸多。

    在所有正史中都絲毫未提所救小孩到底是誰。因為這個並非當時記錄故事的重點。只有這個被救的小孩的家族族譜中做了記錄。

    最開始的記錄於北宋時期惠洪的《冷齋夜話》,在這裡是作為“活人手段”而記錄。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於庭。庭有大甕,一 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

    南宋時期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是作為“臨事之智”而記錄。

    明代《山堂肆考》是作為歷史中有關人品的各種神童故事而記錄。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二冊,有一篇名為《司馬溫公》的課文:司馬溫公幼時,與群兒戲庭前。有一兒,誤墜水缸中,群兒狂叫,皆驚走,溫公俯取石,急擊缸,缸破 水流,兒得不死。

    這個版本中,第一次將甕改為缸,“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名稱由此誕生。此後的教科書中一直沿用了這個砸缸的版本。

    上官尚光的報恩

    為啥當時的正史不做記錄呢,除了前面說的,因為記錄目的,把被救的孩子的名字略去。也可能是,保護這個被救的小孩。

    然而被救的這個小孩,卻很是有情有義,他把這件事寫進了族譜,而且為此建了一座亭,叫感恩亭。不僅如此,他還到處推廣,讓這個故事廣為流傳。

    雖然正史沒有做記載,但在上官家族但族譜有所記錄。這個被救的孩子就是上官尚光,也是個學霸,參加科考進入仕途,只是可惜他並沒有大發展,於是回到老家做了老師。

    如此可見,上官尚光也是個性情中人,比較低調,不喜歡與人爭。也許正是因為他的記錄和推廣,才讓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呢。

    司馬光的魅力

    這個故事能流傳至今,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司馬光本人的品德高尚,贏得世人愛戴敬仰。

    有光榮事蹟的人也不少,但不是人人都能被記住,比如王莽,當時因為兒子殺死了一個奴婢,他就大義滅親,讓次子自殺頂罪,震驚朝野。但很少有人知道,只是因為他們在人們的眼中,早已成了反面典型。

    而司馬光就不一樣了,不僅是年幼時,譽滿鄉鄰,後來做官更是政聲赫然,民稱之。蘇軾贊他“忠信孝友,恭儉正直,出於天性”。

    歷史巨人的小事,那都是人人愛傳遞的事。如果他後面黑化了的話,那麼即使之前做的好事,也很難流傳至今的。人們所傳的,不僅僅是這個人,更是因為這種德行,美好的德行永遠是人們喜聞樂見的。

    正是因為這份傳承,讓我們如今仍然能看到那麼多的歷史故事,並在故事中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和善良,並把這份傳承繼續傳遞下去。

  • 11 # 蘭崚王

    人們知道司馬光人,都是從小學課本里學到的,一篇司馬光砸缸開始的。課文:

    群兒戲於庭,一兒蹬甕,足跌沒於水,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那麼,這個孩子是誰呢?這是一個當地的名門望族,上官家族家中的一個孩子,名叫上官尚光。據說這個上官尚光,從小也是一個聰明伶俐,記憶超群的。用現在的話說,也是一個超級學霸,他通過鄉試,省試,又到京城的會試,也做了大官。但是,他這個脾氣秉性十分直爽,也看不慣官場上的風氣。就辭官不做,回到家中。由於,沒有事做,於是在家,以開館授徒,教書育人,為職業,也為感謝當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在家宣揚,司馬光小時候的的事蹟。他還其居住的地方修了一座報恩亭。

    司馬光,長大後官位至宰相,成為了當時的泰斗,寫成資治通鑑一書,更是名揚天下。但是,其長大以,也沒有童年時候的機智,靈活,辦事古板,還結成黨朋。把王安石的改革通通廢掉,少了少年時候的天真。還把二,三十萬人,打下的勝利成果,統統送掉。司馬光的一生只為兩件事,一件事是砸缸,一件是寫了一部資治通鑑。

  • 12 # 王志毅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然而被司馬光救出的孩子是誰,大家教了一輩子學,就不可能知道了,你的學生的老師沒有講過,你的學生的老師的老師也沒有講過,因為《教學參考書》上沒有。司馬光砸了人家的缸,救了這個孩子就出名了,換成是你砸了人家的缸會出名嗎?說不定還要賠人家的缸錢哩!

    如果不知道,哪就聽我給老朋友們講一講:

    司馬光是北宋名相,又是史學大家。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是光山縣令,當然稱得上是大戶人家了。這個落水的小孩能跟縣令的兒子成為玩伴,自然也是非富即貴的人家。試想一下如果縣長的孩子把你家的缸砸爛了,你敢讓人家賠錢嗎?既然不敢讓人家賠錢,就得找到不讓人家賠錢的理由。“不用賠錢了,為了救人嘛!”何況被救的人也是你惹不起的人啊!

    這個被救的孩子叫上官尚光,在河南光山縣上官家族的族譜中有所記載,上官尚光家在當時也是一個大戶人家,“大戶人家”呀!你惹得起嗎?所以不用賠缸錢了,表揚表揚吧!

    上官尚光勤奮學習,飽讀詩書,鑽研聖人之學,後來參加科舉考試步入仕途,但是他仕途不暢,一直未受重用,後來上官尚光就辭官回鄉。回鄉閒居的上官尚光並沒有閒著,回到家鄉後,他授業解惑、傳道育人,成了一名教書先生。啊!原來是一個老師呀!

    據河南光山縣現居上官姓氏家譜中記載,上官尚光移居城西龍堤南坡,並建了一座亭,取名為“感恩亭”,以示不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後人因此將此坡改名為上官崗或尚光崗。上官尚光把這件事情寫進了自己家的族譜,誓要把司馬光的故事流傳下去。

    在上官尚光的家鄉,他不斷的宣揚司馬光的事蹟,司馬光救人的事蹟能夠廣為流傳,與上官尚光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上官尚光的學生們無疑是司馬光事蹟的傳播載體,再加上司馬光後來官拜丞相之職,身份顯赫,自然就流轉下來了。

    原來被司馬光救的孩子是一位教師呀!還是我們的同行裡,教師嘛,就只有默默耕耘在三尺講臺之上,為別人鋪平成功之路了!

    然而,教師退休了,應該得到的退休福利能百分之百的得到嗎?…………!

  • 13 # 巴人日記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

    哎呀呀,看你這埋怨的,老師實在是不知道啊,怎麼跟你說。

    為了能優質,老師也是到處茶資料,就這麼一句話:“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估計那小孩沒什麼名氣,史書上沒記下來,但是聽說是一個河南光山人的孩子。

  • 14 # 綠野狂牛

    司馬光救出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上官家族和司馬家族是親戚,但是上官尚光並沒有選擇和司馬光一樣從政,而是選擇了從商,而且事實也證明上官尚光確實有經商的天賦和頭腦,後來上官家成了當地有名的富豪。但上官並沒有因為有錢了而忘記本心,上官尚光一直在做善事。上官家的族譜中也記載了這件事,他們家族的人也都知道這個故事,雖然當年上官尚光為感恩司馬光修建的感恩亭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了,但是上官家族的人並沒有忘記要感恩,他們秉承祖先留下來的優良傳統,到現在也做了很多的善事。

  • 15 # 仔仔是宅家狗

    這個小孩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和司馬光從小玩到大的玩伴。

    他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從小就讀書很好是一個妥妥的學霸。如此優秀的他,參加科考這種事對他來說就是小菜一碟,不但如此還一路高歌猛進順利考中進士。但是如此聰慧的他再官運上也稍微差了點,可能是情商欠缺吧,最後他離開官場回到家鄉。

    回鄉之後,上官尚光為了感謝當年司馬缸的救命之恩,特意為司馬光建造了一座感恩亭。一是為了感恩,二是希望後人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老師為什麼不告訴我們這位歷史名人的故事呢?是為了告訴我們,讓我們學司馬光這種用智慧來救人的精神。上官尚光雖然聰慧,但是實際上沒什麼特別值得炫耀的成就。而司馬光呢,長大之後變得更加優秀而且出色。從考上進士之後就開始步入官場,因為成績卓越,官至尚書僕射。最為出名的就是在他的主導下寫出了鉅著《資治通鑑》流芳百世,為後世留下很多精彩的古代文化和人生感悟。不論是其品德還是貢獻、學識都讓人敬仰,正是因為如此,老師更多宣傳的就是司馬光。

    如果司馬光和上官尚光的成就相互替換一下,估計老師現在講述的應該就是尚書尚光的故事了。一個人能否被後人所稱讚,不是在於他多聰明,多天才,而是他為後世或者為民族做出了多少貢獻和受人敬仰的成就。

  • 16 # 磅礴—東北非著名坐家

    司馬光砸缸,張揚的是少年聰慧,不必太關注被救者;黃繼光堵槍眼,彰顯的是犧牲精神,不必太計較開槍者;劉胡蘭引頸就義,詮釋的是對信仰的忠誠,不必太留意操刀者。

  • 17 # 爾雅視覺

    這事我道有不同的見解,為什麼媒體只關注司馬光和沒留下姓名的孩子。這裡缸和缸的業主才是真正的苦主好不好。

    我們把現場回顧一下,一天放學後,一群熊孩子約在一起捉迷藏,他們已經不能滿足屋外那片空曠的田野了,他們需要更刺激的玩法,於是,他們翻上鄰居的牆,進入了鄰居的後院,好傢伙,這是新地圖啊,以前從來沒玩過的,於是幾個熊孩子玩的挺嗨,這裡面有個小傢伙自以為藝高人膽大,開始嘗試在新地圖卡各種bug,最後,終於成功的卡到一個水缸裡,命在旦夕,其他小夥伴都慌了,只有司馬光掄起石頭就把缸給砸了,缸還沒來得及慘叫,本來要自己的一生獻給光榮的醃鹹菜事業的缸,剛被主人家洗乾淨,還沒來得及倒水呢,就這麼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了,你說他冤不冤。業主聽道響聲,追出來一看,只看到最後一個小胖子從牆頭跳下去的身影,只留下一地的水漬,還有雜亂的腳步聲在風中迴盪。

    業主覺得很無辜啊,要知道那個時代,工藝很落後的,想燒製一口能裝下一個熊孩子的缸,可只有少數的幾個官窯能做到,再加上運輸成本,你說咱們這位可憐的業主,想吃點自己醃的鹹菜容易嗎?業主越想越氣,最後來不及把這口安葬就一隻訴狀遞到了衙門,衙門也在當天發下了懸賞文書,這不得不說這有錢人辦案效率就是高。

    看到懸賞文書的司馬光雖然識字不多,但大致意思他還是看得懂,尼瑪,他是主犯啊,這缸,他家就算砸鍋賣鐵都賠不起,於是他回家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家大人。

    人家家大人可是幹媒體工作的,一聽這個訊息,一思量,馬上召集同行若干,把這個故事加工再創造,添油加醋的給寫成了司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故事。併火速把材料送到州府大肆刊印。

    好傢伙,這邊縣衙剛調查清楚始作俑者是司馬光,正準備去司馬家拿人呢,那邊州府敲鑼打鼓的就給司馬光送來了近期天,什麼州府十佳優秀少年,感動大宋十大年度人物。各種榮譽鋪天蓋地而來,縣衙的老爺也懵逼了,抓把,不給州府面子,不抓,可人家苦主是大戶呢。

    最後老爺也只能打打太極,就拖啊拖啊,直到司馬光的事被當今聖上知道,直接保送龍圖閣直學士。業主才知道,老子再財大氣粗,也幹不過那群帶節奏玩筆桿子的媒體人啊。

    後來劇考古發現,司馬光故居的大戶人家,那口缸一直曝屍荒野,無人問津,而從那戶人家出土的食材和食譜文獻,再也沒有過鹹菜相關的資料了。

  • 18 # 歷史時燒錄

    古時候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那個小孩名叫上官尚光,因為正史裡沒有記載上官尚光的事蹟,所以許多老師未必知道他。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光持石擊甕破之,水盡,兒得活。

    敘述的是,司馬光7歲時就跟成年人一樣懂事了……有一次,一群小孩在公園裡玩耍,有一個孩子,不小心跌入到了水缸裡,其他的小孩都驚慌得逃走了,唯有司馬光毅然將水缸砸破,救出了小孩。

    因為古代公共場所的水缸多為救火所用,所以一般都是大體積的水缸,而且都裝滿了水。當時如果不及時救出小孩,孩子肯定會淹死,這時,幸好司馬光沉著穩定,機智勇敢地將水缸砸破救出了小孩。司馬光從小聰明過人,因此長大後也創下了非凡的成就,給世人留下了輝煌鉅著《資治通鑑》。

    上官尚光從小也是聰明好學,特別是得救後,為了不負司馬光,他努力學習,助人為樂,長大後參加了科考,步入了仕途,但因沒有得到重用,後來辭官回鄉。在家鄉他常常講述司馬光勇敢救人的事蹟。為了宣揚司馬光,他還特意建造了一座感恩亭,使得這個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而上官尚光也在家鄉選擇當了一名教師,為家鄉培養人才,幹些力所能及之事。

  • 19 # 中庸之為德也

    課文要突出的是聰明,是智慧,救的是誰不是重點,可以不講。再說這是一個老故事,資料裡都沒記載,老師能隨便說嗎?

  • 20 # 陽城幹部1

    因為司馬光砸的不是缸,一開始就講錯了,怎麼好意思再多講?

    人家砸的是甕,陶製薄皮大肚而小口的容器。因口小,孩子掉進去容易再從口出來難。砸大肚是陶的又薄比較容易。缸一般瓷的多,口大底也淺,掉下去可拽上來,你砸可砸不容易開,只是裂,又是小孩力氣也小。你說是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婚姻裡,女性會越來越覺得沒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