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41 # 追夢人1688

    不說,肯定是被救的小孩,後來混的比司馬光好,掩蓋司馬光砸缸的事蹟!孔融讓梨的孔融,後來不是說讓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啦嗎?都是小時候是好孩子,長大啦,就變壞啦!所以後來就沒啥說的

  • 42 # 心理諮詢師臺延田

    如果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人身世得到考證,下一個問題你會不會問鑿壁偷光典故中那個鄰居叫啥名字?坐懷不亂的那個女士是誰?

    司馬光砸缸只是傳說,並且據瓷器專家馬未都老師說北宋壓根沒有能裝的下人的大缸,所以這只是個寓言故事。

  • 43 # 週末人物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河內溫縣人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被人們記載在史書上流傳至今,現在也一直出現在語文教材中,都是宣傳司馬光如何英勇機智地想辦法砸缸救人,但從未提及被救的那個小孩兒是誰。老師也從來不會介紹他,其實他就是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長大成人並不是什麼大人物,只在族譜中有記載。相傳他為了感謝司馬光救自己一命,便在西龍堤南坡建了一座亭,名為“感恩亭”,而後人則將這座坡命名為“上官崗”或“尚光崗”。但其實細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玄機。

    由於當年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太過出名,被百姓口口相傳,還特意強調司馬光自幼就愛讀《左氏春秋》,其實這也是為了讓人們知道司馬光愛讀史書,藉此來提升司馬光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因為在那個時期,王安石主張變法,而司馬光又主張保守派,建議廢止新法。最後由於種種原因,人們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會擾亂天下,於是在高太后時期,便任用了司馬光為相,司馬光一上任就全面就廢止了“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所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因為宋朝變法時的黨羽之爭,才被人們翻出來,又記載到了《宋史》當中。司馬光砸缸之所以能被後世人口口相傳,也是因為出於權利相爭的關係,而被救的上官尚光又不出名,所以老師從來不會介紹他。

  • 44 # 醉墨黑瞳

    司馬光砸缸,砸的到底是什麼缸,為何老是從來不說呢!

    司馬光砸缸,用來砸缸的石頭究竟是什麼石頭,為何老是從來不說呢!

  • 45 # 使用者元昭

    這個問題好像都不該問。因為司馬光砸缸,傳揚的主要是司馬光的聰明睿智。遇到突發事情後,怎麼機智冷靜救人。而無需再提被救人為何人。有價值嗎?讓後人學習他上樹爬牆,如何頑皮貪玩掉入缸內嗎?

  • 46 # 詩意禪心梧桐雨

    歷史故事也好寓言故事也好,目的在於說明一個道理,同時故事具備很大程度的虛構成分,對於這種超現實的虛構細節方面是無法具體的,甚至是經不起推敲的。能夠把道理說明起到教育人的作用故事就成功了,具體到救了誰對故事來說沒有意義。再說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的治缸技術就生產不了那麼大的缸。

  • 47 # 寧靜致遠WQ

    說出來大家也許不信,我四五歲時候,上鄰居家找小夥伴玩,他家屋簷就有一口大缸,裡面接了很多雨水,我們也經常往缸扔東西玩,有時候再撈出來。

    有一次我往缸裡扔東西,想再撈出來,可是缸裡水少我夠不著,於是我翹著小腳使勁往下夠,一不小心大頭充下栽了下去,瞬間就蒙了。好在很快被人扯腿拎了上來,那一刻頭嗡嗡的、腦子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誰救的我,好在不是像司馬光砸缸救的我,不然如果賠人家的缸,一定會被父母胖揍的。

    事後我怕機極了,在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創傷,從哪以後特別怕臨近井邊、涯邊、洞穴邊。問題是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是誰把我提溜上來的,想想也是,司馬光砸缸救的誰不重要,關鍵是救下來才最重要,畢竟那孩子活著才是最好的結局。

  • 48 # 小謀仔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是誰 但我覺得這四個焦點問題 就好比說,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 某某某見義勇為救人 所以新聞一出來 大家就會知道誰救了人 但不會說救的人是誰 只知道他是男是女 救人者則讓大家刮目相看 所以我們所關心的事物就是那個救人者 而不是那個被救者

  • 49 # 名人家風家訓

    司馬光砸缸應該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內容吧,甚至是學前班或幼兒園時講的內容。此年齡段的孩子可能連聰明果斷去砸缸的司馬光都不見得能記得住,再去記那個玩的掉缸裡的孩子叫啥名,也太難為他們了。

    另外,如果老師講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孩子就會追問他是怎麼掉進去的,萬一知道後,有樣學樣呢?不要忘了,可是有不少孩子學完這個故事後效仿過司馬光把家裡水缸砸了。

    但是長大了,如果對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感興趣,倒是可以瞭解一下。據悉,救出來的孩子名為“上官尚光”。

    根據史料記載,上官尚光長大後也是才子一枚,才華橫溢,考取功名後,在朝廷當官。聽說後來他為感激小時候司馬光砸缸救他一事,專門修建了一座“感恩亭”

  • 50 # 鴻鵠迎罡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其出處來自《宋史》,這樣描述: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大約在公元1026年的某一天,7歲的司馬光跟一群小夥伴在庭院裡玩耍,一個調皮搗蛋的小朋友爬上院子裡的假山上嬉鬧,失足跌下來正好掉進一隻大水缸,即刻被水淹沒,面對此情此景,其他小朋友驚慌失措,嚇得哇哇大叫著紛紛離去,唯有司馬光非常冷靜,抱起一塊石頭砸向水缸,水缸被砸了一個大窟窿,水從窟窿流出來,撿回了落水小朋友的一條小命。

    看完這則故事,我們不得不佩服司馬光,小小年紀就擁有比肩大人的機智勇敢,真可謂是英雄出少年。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出生在光州光山(今河南信Sunny山縣),自小天賦異稟,聰明好學,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神童,到後來,他能成為一代名相,以及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為人剛正不阿,在官場上清廉正直,深得同事與老百姓的敬重和擁戴,主要由兩個原因促成。

    一是他出生在名門望族,其祖上是西晉司馬皇族,家學淵源。

    二是離不開他父親司馬池的悉心教導。司馬池是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的進士,曾任杭州知府,為了拓寬司馬光的眼界,增加其見識,在司馬光年幼時,他父親不論做什麼事,總喜歡把他帶在身邊,讓他經受耳聞目染的薰陶,到15歲時,當其他孩子還沒怎麼出過門時,司馬光已經遊歷過許多地方,見識了許多人物,在閱歷上要比同齡人豐富許多。

    在文史領域,司馬光最大的貢獻莫過於耗費15年光陰,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這部鉅著自誕生以來,對中國文獻學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受到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的稱讚,跟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雙子星鉅著,他們二人被譽為“史學兩司馬”。

    偉大人物自小就與眾不同,不論在學識、智慧,還是魄力、應變能力等方面,都要遠遠超出同齡人。小司馬光正是依靠他的聰明才智,不僅拯救了一名小夥伴的性命,還給其他人做了好榜樣。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後,讓小司馬光的名氣越來越大,況且,這則故事具有助人為樂、救死扶傷的正能量,為了讓這些正能量傳播下去,當地許多畫家不辭勞苦,用繪畫的形式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記載下來,供人們學習。

    歷史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長期被當作典型的教育素材,在古代是依靠先生口述的方式來教導學生,而到了現代,這則故事直接被收錄進語文課本,成為家喻戶曉的正能量故事。

    這則故事讓大家記住了司馬光,而那個掉進水缸裡的小孩又是誰呢?課文裡隻字未提,老師們也沒有給我們講過關於那個小孩的蛛絲馬跡。

    實際上,司馬光救的那個孩子身份也不一般,名叫上官尚光,跟司馬光同齡。上官家族跟司馬光家族世代交好,同為光州一帶的名門望族,在許多事情上相互幫扶。上官尚光後來在仕途上飛黃騰達,官至宰相,跟司馬光的地位不相上下。

    然而,上官尚光雖然官至宰相,但他在位期間並沒有幹出轟轟烈烈的大事,跟同時期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風雲人物比起來,他的分量顯得很輕,因此,歷史中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多,若不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跟他聯絡起來,他很有可能被歷史遺忘。

    上官尚光是一名懂得知恩圖報的人,在後來,他因為要去外地做官,移居到外地後,依然不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特意僱傭匠人為司馬光建了一座亭子,名曰“感恩亭”。

    書中為何只字不提上官尚光?根本原因是超出了這則故事的表述範疇。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主要作用是教導孩子們遇事時要沉著冷靜,面對問題時要有判斷力、思考力、應對能力,以及多向思維的能力,能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如果遇到事情時都像其他孩子那樣一鬨而散,或者跑去找大人來解決,勢必要錯失救孩子的最佳機會。

    實際上,要讓幾歲的孩子理解以上作用已經相當困難,如果再加入額外的成人世界的知識,會讓這個故事更加複雜,遠遠超出了孩子們的理解能力。

    況且,孩子們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本身就比較欠缺,只對趣味性強的故事比較感興趣,也容易記住,與其弄出複雜的東西給孩子灌輸,還不如讓孩子記住一個簡單故事,有助於孩子們隨著閱歷的增長,從故事中感受到以外的東西。

  • 51 # 奕天讀歷史

    北宋司馬光的大名,可謂是盡人皆知。他自幼聰慧,酷愛讀書,宋仁宗年間進士及第,入仕為官。司馬光歷經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其所著的《資治通鑑》,更是被奉為了史學經典。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應在在小時候就聽過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這件事記錄在《宋史》之中,可信度應該還是挺高的。

    說是有一天,司馬光和一群熊孩子在庭院中玩耍,“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跟我們小時候天天調皮搗蛋頗有點相似呀。其他小孩見有人落水了,不知所措,被嚇到了,紛紛跑開。這時候,光輝少年司馬光閃亮登場,只見“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成功將落入水甕中的小兒給救了出來。

    司馬光由此成了機智,敢於打破常規的表率人物,成了我們學習的榜樣。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人就覺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是後人杜撰的。這麼推斷的理由就是限於工藝原因,北宋時期很難燒製出敞口,足以掉進一個小兒的大水缸。同時,考古上也沒有出土文物佐證。那時候都沒有缸,怎麼砸呀?

    如果這個故事是假的,那麼被救的小兒自然不存在了,也就無所謂是誰了,老師講與不講也就關係不大了。

    不過,我們根據《宋史》所言,司馬光是“擊甕”救人。甕的形狀雖然是肚大,底小,口小,但是口徑在三四十釐米,足以掉進一個小兒的大甕還是有的,而且也有相關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證。

    同時,《資治通鑑》、《太平廣記》中也都有“請君入甕”的典故。說是唐朝酷吏會把犯人裝到大甕中,然後,四周生火烤。這時候,讓犯人招什麼,犯人就會乖乖的認什麼。而當時的武則天,也曾使用過骨醉之刑,就是將人去掉四肢,泡在大酒罈(甕)中。

    大甕成人都裝得下,更不要說一小兒了,所以,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應該可信。只是,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司馬光“砸甕”救人了。

    那司馬光砸破水甕救出的小孩是誰呢?

    這個史料上還真沒有明確的記載。還是到了現代,有人在河南光山縣上官氏的家譜中發現了一些端倪。

    據說,上官氏在古代是光山縣的名門望族,富甲一方。而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任光山縣令,司馬光就隨父住在光山。一富一官,加上其他一些小兒,就會經常在一起玩耍。司馬光所救的小孩就是上官氏族人,名叫上官尚光。

    說是上官尚光成年後移居光山縣城西的龍堤南坡,他為了感謝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就在崗上造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而上官尚光所居住的龍堤南坡就被改稱為了上官崗、尚光崗。上官氏的家譜中還記載,說是上官尚光後來成了北宋有名的宰相。

    只是,正史、野史中都沒有關於宋朝宰相上官尚光的任何記載。這個麼,內情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上官尚光跟司馬光年齡相仿,而且做到了宋朝宰相的位置,那麼在仁英神哲四朝發生了那麼多事情的情況下,他竟然可以保持完全透明的狀態,這也是非常神奇了。至少,司馬光還反對過宰相王安石變法呢,上官尚光呢?

    所以,司馬光所救的少兒到底是誰呢?其實並沒有非常確切的答案。

    有可能是這位上官尚光,也有可能不是。不過,不管司馬光所救何人,應該後來都不怎麼知名,沒做出太大的成就。否則,不管是司馬光,還是被救之人,總要留下點蛛絲馬跡,以便給後人樹立一個互助感恩的榜樣吧。

    既然司馬光砸缸所救之人是誰,並不十分確定,那作為授業解惑的老師,自然不可以信口開河了,還是避開為妙。不然,豈不是誤人子弟,不負責任了,老師的形象豈不是全毀了。

  • 52 # 二手人設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故事說的是小時候司馬光和一群小孩玩,有個小孩不小心掉到水缸裡去了。正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時候,司馬光急中生智,把水缸砸破,最後把小孩救出來了。

    至於這個被救的小孩到底是誰?估計知道的人很少,這個也不稀奇,因為古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被救的小孩如果不是很有名的話,一般也不會去說,老師也不可能知道。不過被救的這個人雖然不像司馬光那樣千古聞名,但在北宋朝代還是比較有名的一個大才子,這個人名叫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後來也做了官,並且也有了一定的政績,在文采方面也相當的不錯,可以說和司馬光是同一個階層的人。後來他還建了一個感恩亭,據說就是為了感激司馬光當年砸缸救他。想想也是,當時作為一個小孩子掉到水缸裡,如果司馬光沒有砸缸,而是去找大人的話,就會把寶貴的時間浪費,上官尚光可能當時就淹死了,也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可謂從古代就開始流傳起來,教育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因為這個股市本身就是智慧與助人為樂相結合,非常有教育意義。司馬光和上官尚光他們恐怕並不是什麼普通人,當時應該都是官二代,所以能夠在一起玩。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概就是這麼個道理吧,但是這些在書本上是不會講的。

  • 53 # 一線天

    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小孩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我想,提這樣問題的人,多半不是在談司馬光砸缸了,而是想在老師這裡"砸鍋"了,叫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當然,如果非要對這個問題刨根問底的話,我想,老師們幾乎都只會說救出來的小孩是司馬光的一個朋友,僅此而已罷了!如果對這個答案還不滿意的話,那就只有翻一翻史書或許能找到答案。一般來說,只要司馬光砸缸是個真實的故事,被救出來的人又是個青史留名的人物,那多半能夠知道這落水的熊孩子是誰了。記得讀小學時,在學習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時,雖然老師沒有告訴我們被救的小孩是誰,但卻給同學們提出個問題"如果你碰上司馬光類似情況時,你會怎樣去做?"對此,班上同學們的答案五花八門。其中,不少同學毫不猶豫地步司馬光老前輩的後塵,砸缸救人。然而,有些同學卻別出心裁地想出了不少救落水兒童 的辦法,而且是兩全其美,既保住缸又救出人。在他們中間,有的說可以叫附近的大人趕來幫忙,有的說可以伸根樹枝或竹竿拉他出水面,還有的說可以叫會游泳的小孩跳進缸裡救那小孩。有一個同學更有創意,就是叫司馬光和另外一個小孩也跳進這口缸裡,讓水溢一些出來,這樣缸裡的水變淺了,人也就能獲救了。看來,司馬光的砸缸故事也砸開了大家的想象力,真的是受益匪淺!

  • 54 # 精濃於血

    我家旁邊原來就有一家醬油廠,醬料都在土陶缸裡晒太陽,土陶缸挺大挺結實的,如果說能淹死小孩子的話,這種土陶缸應該最接近司馬光砸的那種。我見過醬油廠的工人砸過,拿的是大概10磅的大錘,就是開山用來砸鋼纖那種,不是一下就能砸爛的。所以我真的懷疑司馬光能不能砸得開那麼大的一個陶缸,7歲哦,用石頭哦,不是鐵錘哦。7歲,就是現在大約小學1-2年級而已。別說缸小,小了淹不死人,大了必定結實,要裝幾百升水的,缸壁必定不能太薄。

  • 55 # 洋光電影和動畫

    其實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先從缸說,它是石器不是陶器,在司馬光在的時代是造不出缸的,這玩意到明朝才造出來,所以虛構無異,為什麼會安插到司馬光身上,因為他是當今宰相,按古人說法,能做大事的都天賦異稟異於常人,所以就安在司馬光身上,所以不會記載救了誰,如果你深入瞭解又不想查資料可以觀看馬未都的《都嘟》(還是《觀復嘟嘟)有一期專門講到了司馬光和他的缸是怎麼回事。

  • 56 # 橫店李大腳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說起?

    易生說

    03-07 19:20

    關注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這個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流傳到現在,已是千年。我們對司馬光是耳熟能詳了,但對被救的小孩一直從未耳聞,其中的原因有三。

    01

    正史中沒有記錄,自然不便推廣

    這個故事從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到近現代的小學教材版本諸多。

    在所有正史中都絲毫未提所救小孩到底是誰。因為這個並非當時記錄故事的重點。只有這個被救的小孩的家族族譜中做了記錄。

    最開始的記錄於北宋時期惠洪的《冷齋夜話》,在這裡是作為“活人手段”而記錄。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於庭。庭有大甕,一 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甕圖。

    南宋時期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是作為“臨事之智”而記錄。

    明代《山堂肆考》是作為歷史中有關人品的各種神童故事而記錄。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二冊,有一篇名為《司馬溫公》的課文:司馬溫公幼時,與群兒戲庭前。有一兒,誤墜水缸中,群兒狂叫,皆驚走,溫公俯取石,急擊缸,缸破 水流,兒得不死。

    這個版本中,第一次將甕改為缸,“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名稱由此誕生。此後的教科書中一直沿用了這個砸缸的版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婚姻裡,女性會越來越覺得沒意思了?